板式换热器生产工艺

合集下载

板式换热器技术要求

板式换热器技术要求

不锈钢水箱技术要求1. 说明本章说明板式换热器的制造、供应及安装所需的技术要求。

2. 一般要求2.1供货单位须完成有关板式热交换器下列具体工作:A.须按照设计图纸的技术资料、数量及类别提供合适的板式热交换器。

B.热交换器之换热功能及承压不能小于设备表所示要求。

C.热交换器的水管接驳口,须采取适当保护措施,以防异物进入。

D.供货商须供应及安装所有热交换器的隔振设施,隔振设施应包括防震垫片、所须的工字钢或槽钢、隔振弹簧及结构底座架等,使换热交换器能满意地运行。

E.供货商运送到热交换器需要包含整套的设备,即原则上不允许在现场组装。

如因设备尺寸原因而不得不分散运输,必须由供货商负责现场的组装工作。

F.在运送,储存时应采取正确的保护设施,以避免板式热交换器因碰撞及锈蚀而受损坏。

2.2产品设计、制造、检测、试验等应符合但不限于下列相关标准和规范:●《板式换热器标准》GB 16409-1996●《密封垫片技术条件》HB 0-78-19723.产品3.1概述A. 板式热交换器为水-水热交换器。

B. 板式热交换器须由原厂装配及制造。

整个板式热交换器包括一个由低碳钢制成的框架,经由机械加工压铸成人字波纹形(HERRING BONE)的ANIS316不锈钢传热板片,承托换热片的上下导杆,固定压紧板和活动压紧板组成。

板片与板片之边缘和信道周围均用橡胶垫片(NITRILE GASKET)作密封。

热交换器的各部件必须不含石棉物质。

C.支承换热板片的顶部及底部导杆须由不锈钢或碳钢制造。

D.板式热交换器的设计须能保证低碳钢框架的任何部份,不能接触流经板式热交器的加热或冷却介质。

E.板式热交换器的换热功能须按照设备表内所示的要求选定,并预留足够的富裕量,以补偿污垢热阻等而引起的换热损失。

换热器需预留足够的空间以供日后可增添相等于原换热功能百份之二十的换热板片。

制造商须保证有关规格的板片供应期不少于十五年。

F. 一次及二次的出/入水管接驳口须设在板式热交换器的同一侧。

板式换热器工作原理及特点

板式换热器工作原理及特点
BR型板式换热器为人字形波纹板式换热器,人字形波纹板片装配时依次倒置,在流体通道内形成网隔触点,流体湍流强烈,强化了传热,又使板片刚度增加,使板式换热器能承受冷、热介质通道间较大的压差。
BBR 型板式换热器是目前国家推广采用的节能机电产品,具有高效、节能、结构紧凑、物料流阻损失小、操作弹性大、使用寿命长、重量轻、使用经济,拆卸维修方便等优点。该产品执行 GB16409-1996 《板式换热器》标准制造,板片波纹结构使流体产生湍流,提高了传热系数,板片之间采用两道密封,使用安全可靠;介质逆向流动,有利于低温热源的利用;流速合理,阻力损失少;其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板式换热器是传热设备中应用最广泛的设备之一,它具有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安装、 维修 、 组合方便等特点。 广泛适用于:电力、石油、化工 、冶金、机械、 轻工、食品、医药、电力、涂装、船舶、机电、纺织、造纸、供热等工业部门。
板式换热器工作原理?
板式热交换器传热机理是根据传热机理是根据热力学定律: “热量总是由高温物体自发地传向低温物体 , 两种流体存在温度差 , 就必然有热量进行传递 ”, 两种存在温度差的流体在受迫对流传热过程中 , 由于热传递板表面采用瓦楞波结构优化设计 , 其热交换率达到 92%, 即使流体流速在雷诺准数值以下,流体在板片之间的运动亦呈三维运动 , 促使流体形成剧烈紊动 , 减少边界层热阻强化传热效率。
板式换热器工作原片,按一定的间隔,通过橡胶垫片压紧组成的可拆卸的换热设备。板片组装时,两组交替排列,板与板之间用粘结剂把橡胶密封板条固定好,其作用是防止流体泄漏并使两板之间形成狭窄的网形流道,换热板片压成各种波纹形,以增加换热板片面积和刚性,并能使流体在低流速成下形成湍流,以达到强化传热的效果。板上的四个角孔,形成了流体的分配管和泄集管,两种换热介质分别流入各自流道,形成逆流或并流通过每个板片进行热量的交换。

化工装备技术专业《板式换热器简介》

化工装备技术专业《板式换热器简介》

板式换热器一、简介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而成的一种新型高效换热器。

各种板片之间形成薄矩形通道,通过板片进行1℃5℃0.8mm2.5mm250℃易堵塞由于板片间通道很窄,一般只有2~5mm,当换热介质含有较大颗粒或纤维物质时,容易堵塞板间通道。

四、根本分类一般情况下,我们主要根据结构来区分板式换热器,也就是根据外形来区分,可分为四大类:①可拆卸板式换热器〔又叫带密封垫片的板式换热器〕、②焊接板式换热器、③螺旋板式换热器、④板卷式换热器〔又叫蜂窝式换热器〕。

其中,焊接板式换热器又分为:半焊接板式换热器、全焊接板式换热器、板壳式换热器、钎焊板式换热器。

经常用到的分类还有以下:1>根据单位空间内的换热面积的多少,板式换热器属于紧凑式换热器,主要是与管壳式换热器进行比拟,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占地较大。

2>根据工艺用途,又有不同的叫法:板式加热器、板式冷却器、板式冷凝器、板式预热器;3>根据流程组合,分为单程板式换热器和多程板式换热器;4>根据两种介质的流动方向,分为顺流〔并流〕板式换热器、逆流板式换热器、交叉流〔横流〕板式换热器,后两者用的比拟多;5>按照流道的间隙大小,分为常规间隙板式换热器和宽间隙板式换热器;6>按照波纹,板式换热器有更详细的分别,不再累述,请参考:板式换热器板片波纹形式。

7>按照是否是成套产品,可分为单机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机组。

板式换热器根据换热板片形状不同,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①螺旋板式换热器由两张保持一定间距的平行金属板卷制而成,冷、热流体分别在金属板两侧的螺旋形通道内流动。

这种换热器的m的不锈钢、铝、钛、钼等薄板冲制而成。

平板式换热器的优点是传热系数高〔约比管壳式换热器高2~4倍〕,容易拆洗,并可增减板片数以调整传热面积。

操作压力通常不超过2M250℃4400m〕,传热效果好,且使用压力可达15M2·°C·h,比管壳式换热器的热效率高3~5倍。

板式换热器工作原理

板式换热器工作原理

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而成的一种新型高效换热器。

各种板片之间形成薄矩形通道,通过半片进行热量交换。

板式换热器是液—液、液—汽进行热交换的理想设备。

它具有换热效率高、热损失小、结构紧凑轻巧、占地面积小、安装清洗方便、应用广泛、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在相同压力损失情况下,其传热系数比管式换热器高 3-5 倍,占地面积为管式换热器的三分之一,热回收率可高达 90%以上。

可拆卸板式换热器是由许多冲压有波纹薄板按一定间隔,四周通过垫片密封,并用框架和压紧螺旋重叠压紧而成,板片和垫片的四个角孔形成为了流体的分配管和汇集管,同时又合理地将冷热流体分开,使其分别在每块板片两侧的流道中流动,通过板片进行热交换。

板式换热器的设计特点1、高效节能:其换热系数在 3000~4500kcal/m2 ²°C ²h,比管壳式换热器的热效率高 3~5 倍。

2、结构紧凑:板式换热器板片密切罗列,与其他换热器类型相比,板式换热器的占地面积和占用空间较少,面积相同换热量的板式换热器仅为管壳式换热器的1/5。

3、容易清洗拆装方便:板式换热器靠夹紧螺栓将夹固板板片夹紧,因此拆装方便,随时可以打开清洗,同时由于板面光洁,湍流程度高,不易结垢。

4、使用寿命长:板式换热器采用不锈钢或者钛合金板片压制,可耐各种腐蚀介质,胶垫可随意更换,并可方便在、拆装检修。

5、适应性强:板式换热器板片为独立元件,可按要求随意增减流程,形式多样;可合用于各种不同的、工艺的要求。

6、不串液,板式换热器密封槽设置泄液液道,各种介质不会串通,即使出现泄露,介质总是向外排出。

板式换热器的应用范围板式换热器已广泛应用于冶金、矿山、石油、化工、电力、医药、食品、化纤、造纸、轻纺、船舶、供热等部门,可用于加热、冷却、蒸发、冷凝、杀菌消毒、余热回收等各种情况。

化学工业创造氧化钛、酒精发酵、合成氨、树脂合成、创造橡胶、冷却磷酸、冷却甲醛水、碱炭工业、电解制碱。

板式换热器工艺计算

板式换热器工艺计算

4.3.9 换热器设计举例对一段预热器进行换热器设计。

甲苯废气经过换热器加热后进入二段预热器,此热量交换介质为水蒸气,冷物流走管程,热物流出料走壳程,逆流传热。

(1)计算热负荷根据物料衡算得出进入甲苯废气流量为719842.816kg/h ,混合比热容为1.021KJ/kg/℃,计算公式如下)(W Q 21T T C ph h -=带入数据得719842.816 1.021(13040)66146356.36 /Q KJ h =⨯⨯-=(2)计算两流体的平均温差℃99.73ln 1212=∆∆∆-∆=∆t t t t t m 而5625.04020040130t 1112=--=--=t T t P ,667.0401301402001221=--=--=t t T T R经查表查得:95.0=∆t ϕ,所以℃29.7099.7395.0=⨯=∆=∆∆m t m t T ϕ初选换热器规格。

根据两流体情况,假设)( ℃./W 1200K 2m =2Q 66146356.361000S 217.84K 120070.293600m m T ⨯===∆⨯⨯20S 1.2261.4S m =⨯=4.3.10初选换热器规格 (1)管径与流速 选取管热管规格:表4.5 换热管规格一览表材料 钢管标准 外径×厚度(mm×mm )外径偏差/mm壁厚偏差 碳钢GB816325×2.5±0.20+12%,-10%取管内流速为u=2m/s(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以单管程传热管数计算:ud q n i v24π=式中:qv ——管程体积流量,由物料衡算计算结果知719842.816kg/h,换算为562.93m3/h;n ——单程传热管数目; di ——传热管内径,mm ; u ——管内流体流速,m/s 。

带入已知数据计算得:根24999.248202.0785.03600/93.5622≈=⨯⨯=n 传热管所需长度计算:sn d SL 0π=式中:L ——按单程管计算得传热管长度; S ——传热面积; d 0——传热管外径,mm ; 带入数据得:m L 14.11249025.014.3217.83=⨯⨯=由计算结果知,单程的传热管过长,则需采用多管程,管程数计算如下:lL N p =式中:l ——取单程管长度,本设计取6000mm;Np ——管程数;带入计算得:管程286.1611.14≈==p N 传热管总数:根4982249=⨯=T N (3)换热器的壳体直径 计算公式δTN tD 05.1=式中:t ——管心距,t=1.25d 0=32mm ;δ——空间利用率,一般在0.6~0.9,本设计器取0.9。

板式换热器的制造工艺

板式换热器的制造工艺

板式换热器的制造工艺(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全焊接板式换热器的制造工艺和简介摘要:简要介绍了全焊接板式换热器的芯体和外壳的制造工艺以及在制造过程中所采用的焊接技术。

通过介绍可知,全焊接板式换热器是一种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独特的新一代换热设备。

关键词:全焊接板式换热器;制造工艺;结构设计中图分类号:TQ051.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2895(2007)03-0124-030前言板式换热器是1种高效而紧凑的换热设备。

由于有传热系数高、压力损失小、结构紧凑、维修方便等诸多优点,并且随着结构的改进和大型化制造技术的提高,板式换热器的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

但是传统的散装式板式换热器(可拆卸式板式换热器),由于本身结构的局限性,使用压力不超过2.5MPa,使用温度不超过250℃,最大组装面积2000m3,另外还存在橡胶密封垫在高温下容易失效的缺陷以及在某些特定介质中的应用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因此,为了提高板式换热器的使用温度和压力,扩大其使用范围,国内外陆续开发、制造并使用了多种焊接板式换热器。

这些焊接板式换热器已经越来越多地用于化工、石油、动力、冶金等领域的加热、冷却、冷凝、蒸发和热回收等过程中。

经应用证实全焊接板式换热器其有以下优点:(1)适用温度为-200~900℃,压力变化范围为真空~6.0MPa,最大组装面积可达6000m2。

(2)传热效率高,板片表面几乎都参与了热交换。

(3)由于板片热交换充分、均匀,波纹深度变化范围大,不论流体在板间或管间流道,流动均顺畅,没有死区,阻力损失小。

(4)占地面积小,与可拆卸式相当。

紧凑的结构可达到250m2/m3。

(5)重量轻,仅为相同换热面积管壳式换热器的1/5~1/4。

(6)同一种流体在列管式换热器内当雷诺数为4000~6000时,才能达到湍流状态,而在全焊接板式换热器内当雷诺数为100~300时,就可达到湍流状态。

板式换热器技术要求

板式换热器技术要求

(二)板式换热器3设计与运行条件3.1板式换热器型式板式换热器采用等截面可拆卸板式换热器(水-水),换热面材质材质为GB316不锈钢。

3.2板式换热器的配置本次招标共需配备2台可拆卸板式换热器(水-水),单台功率22.5MW,单台换热面积950 m2,换热器接管管径按设计所提管径配置,换热器按本技术规范书所提面积订货。

3.3板式换热器设计参数下表为单台22.5兆瓦板式换热器的参数下表为15兆瓦单台板式换热器的参数3.4热网循环水水质板式换热器工作介质为热网循环水,水质为软化水,具体水质如下:3.5运行方式板式换热器并联运行。

板式换热器换热量的控制通过控制一次侧(高温介质)流量和控制二次侧(低温介质)流量来实现。

3.6设备的安装地点及标高板式换热器安装在换热站0米层。

4技术要求投标方提供的板式换热器设计、制造、检验与验收应满足国家相关规范中的相关规定,同时应满足本技术规范书中技术要求,如有矛盾时按较高要求执行。

4.1板式换热器性能要求4.1.1投标方所提供的板式换热器是可拆卸板式换热器(水-水),其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成熟可靠的产品,具有较高的运行灵活性。

4.1.2板式换热器能在最大工况点长期连续运行,能满足板式换热器不同运行工况的需要,并且预留能增加10%换热能力板片的安装空间和技术条件。

4.1.3板式换热器不宜选择单板面积太小的板片,避免板片数量过多,要求单板面积大于等于2.5 m2。

4.1.4板式换热器采用板型应使换热器内流体充分湍动,防止板片表面结垢。

4.1.5板式换热器应选用阻力小的板型,保证一次侧(高温介质)压降不大于0.03MPa,二次侧(低温介质)压降不大于0.03MPa。

4.1.6板式换热器板片厚度应不小于0.7mm。

4.1.7板式换热器额定工况运行时,二次侧(低温介质)出口温度偏差不应出现负偏差。

4.1.8板片波纹形式应采用技术成熟、有成功使用业绩的波纹形式。

4.1.9板式换热器外部、内部保证不泄漏,一、二次水禁止混流。

板式换热器机组规范

板式换热器机组规范

板式换热器机组规范引言:一、设计规范1.根据工艺流程和热负荷计算结果,确定换热器的型号、规格及参数。

2.设计应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并考虑机组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3.板材、密封垫片、焊接材料等应符合相关标准,并提供合格证明。

4.对压力容器的设计要求应符合相关法规,并进行强度计算和有限元分析。

二、制造规范1.板式换热器机组的制造与装配应符合相关标准,并有相应的质量控制流程。

2.各组件的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必要时应提供材料合格证明。

3.焊接工艺应符合相关标准,并进行焊接接头的无损检测。

4.对机组进行水压试验和泄漏测试,并记录测试数据。

5.机组出厂前应进行整机试运转,确保运行正常。

三、安装规范1.安装前应仔细检查机组各组件的完整性和连接是否松动。

2.安装位置应满足机组所需的安全间距和操作空间,方便维修和清洗。

3.严格按照制造商提供的安装说明进行安装,保证机组的水平安装和固定牢固。

4.进出口管道应正确连接,并使用合适的密封垫片,严禁出现渗漏等现象。

四、使用规范1.使用前应仔细阅读机组的使用说明书,了解其结构、性能和操作要点。

2.运行时应定期检查机组的工作参数、传热效果和阻力损失,并记录运行数据。

3.机组运行中禁止超负荷工作和频繁开关,严禁使用不符合要求的介质。

4.定期进行机组的清洗保养,清除结垢、异物和堵塞。

五、维护规范1.按照制造商的维护计划进行定期维护,更换磨损严重的零部件和密封件。

2.定期进行清洗保养,确保板间通道的畅通和传热效果的恢复。

3.机组停机维修时,应采取安全措施,避免意外发生。

4.启用前和维修后,应进行检查、试运行和试验,确保机组的安全运行。

六、事故处理规范1.如发生机组泄漏、爆炸等事故,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报告有关部门。

2.事故原因分析应详细记录,并采取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3.损坏的零部件应及时更换,并进行检查和测试。

4.事故处理结束后,应进行全面审查和复查,确保机组安全运行。

结论:本文档针对板式换热器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和维护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规范,以确保机组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式换热器生产工艺
板式换热器是一种常用的热交换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电力等行业。

下面介绍一下板式换热器的生产工艺。

首先,板式换热器的生产工艺包括工艺设计、材料选择、生产加工和组装等环节。

工艺设计是板式换热器生产的第一步。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热交换的要求,如换热面积、换热效率等。

根据实际要求选择合适的板式换热器型号和规格,并制定详细的图纸和工艺流程。

其次,材料选择是板式换热器生产过程中的关键。

一般选择耐腐蚀性能好、热传导性能高的材料,如不锈钢、钛合金等。

根据实际工况选择材料的厚度和规格,确保换热器的稳定运行。

生产加工是板式换热器生产的核心环节。

首先,需要对所选材料进行切割和焊接。

切割材料时,需要根据工艺要求进行定位和切割,保证切割的精度和质量。

焊接过程中,需要进行预热和焊接参数的控制,确保焊接的牢固性和密封性。

在板式换热器的生产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加工孔洞和光滑处理。

加工孔洞时,需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布局和打孔,并检查孔洞的尺寸和形状是否符合要求。

光滑处理是为了提高板片的换热效率,通常采用机械研磨或化学抛光的方式进行处理。

最后,是板式换热器的组装和检验。

组装时,需要根据设计图
纸进行板片的叠加和夹紧装配。

检验过程中,需要对板片的厚度、尺寸、表面质量等进行检查,并进行泄漏试验和耐压试验,确保换热器的质量和安全性能。

以上就是板式换热器的生产工艺。

在实际生产中,还需要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控制,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技术改进和优化,提高产品的性能和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