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的观后感7篇

合集下载

百家讲坛电视观后感通用(精选5篇)

百家讲坛电视观后感通用(精选5篇)

百家讲坛电视观后感通用(精选5篇)百家讲坛电视观后感通用【篇1】电视上的《百家讲坛》大家应该都看过吧!它教给我做人的道理,真是我的好老师。

近期的主题是钱文忠教授讲《弟子规》。

《弟子规》经过钱文忠教授的剖析讲解,顿时变得浅显易懂,非常精彩。

其中有一期特别让我受益,接下来就让我讲给给你们听吧。

“凡道字,重且舒。

勿急疾,勿模糊。

”这是《弟子规》里其中的两句。

意思是只要说话,必须要重而且舒缓,不能急也不能咬字不清楚。

钱教授还举了两个例子:裴楷,人称“美男子”,又称“玉人”。

这不光因为他外表美,而且说话字字句句声音洪亮,咬字清楚,所以被称为“玉人”。

侯思正,虽然很有才能,被武则天提拔,但因语速太快,咬字不清,使他没有再得到很好的重用。

这一期的《百家讲坛》给我震撼很大,想想我自己,虽然语速快捷,但有时也吐字不清。

真想不到,语速太快,吐字不清还有那么大的害处呢!以后我一定好好改正。

钱文忠教授教给我的这个做人的道理,我会铭记于心,我要不懈的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百家讲坛电视观后感通用【篇2】看于丹的《庄子》心得,很受启发。

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

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

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

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

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

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

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

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

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

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

百家讲坛的观后感(精选7篇)

百家讲坛的观后感(精选7篇)

最新百家讲坛的观后感(精选7篇)最新百家讲坛的观后感(精选7篇)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就要认真思考如何写了。

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帮大家的最新百家讲坛的观后感(精选7篇),欢送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收看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是由教授于丹讲的《论语》。

她在这里讲述了如何以道德的观念,来对待人生。

对待身边的一切事情。

听着她的演讲,我一次次地感悟着。

畅想着……于是我写出了自己对道德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论语》就是讲道德的,刚刚看到了电视台播发的对待中国游客提出了几条建议和意见,让大家遵守道德的标准,其实这些建议都是在《论语》里说过的话,也是孔子让人在小时候树立的礼貌行为。

如果我们在小时侯都能学学"论语","论语"是孔子教在课堂上的课堂笔记,后来让学生们出来的教材。

其实如果这些良好的品德就会从小树立起来。

那么每个中素质就会提高一些。

就不会有说随地吐痰和出口不逊的事情出现。

于丹教授说:学论语对创造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这就是当前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播放学习论语的原因。

论语里述说的就是要学会感谢。

于丹教授说:学会了感谢,就学会了如何乐观的生活。

她还说:如果你对经常为一些小事流泪,那么你就看不不见星星和太阳。

对世界上的万物,要心存感谢,人生就不再单调,而会显得更加美好。

一个人要懂得学会感谢,感谢是一个人应树立的美德。

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素质。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是啊,我认同于丹教授的观点,也同意论语里说的哲理性的话语。

我认为:要记住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错,那是一种豁达和宽容的表达。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的心胸就会是宽广的。

退一步海阔天空。

你的胸怀是无比的宽大。

人生是一场战斗,需要你有技巧,让你有睿智和智慧。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拟喜欢的栏目。

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

百家讲坛观后感100字10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100字10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100字10篇百家讲坛观后感百家讲坛是一档知名的文化节目,通过名人学者的讲述,向观众介绍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知识。

在观看了百家讲坛之后,我深受启发,对许多话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一篇:这一集的主题是中国古代建筑。

通过讲述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我对中国建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从古代的宫殿到寺庙,再到民居,每一种建筑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历史背景。

通过这些讲述,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二篇:这一期的百家讲坛是关于中国的茶文化。

通过讲述茶的起源、制作工艺和品茶礼仪,我对中国的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符号。

通过这期节目,我发现茶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更是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

第三篇:这一期的百家讲坛是关于中国传统绘画的介绍。

通过讲述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和不同流派的特点,我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中国的绘画艺术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无论是山水画还是花鸟画,都融入了中国人独有的审美观和哲学思想。

通过这期节目,我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第四篇:这一期的百家讲坛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的讲述。

通过详细解读《红楼梦》中的人物、情节以及背后的寓意,我对这部经典作品的了解更上一层楼。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它不仅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辱悲欢,更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种种弊病。

通过这期节目,我对《红楼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第五篇:这一期的百家讲坛是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一部分。

通过讲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我对中国历史的起伏和变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中国历史悠久,充满了传奇和故事,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通过这一期节目,我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厚重和丰富,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第六篇:这一期的百家讲坛是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讲解。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百家讲坛》观后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百家讲坛》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百家讲坛》观后感1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节目是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暴虐无道,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

听了王教授精辟的讲解和独到的见解,我对秦始皇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许多这位“始皇帝”鲜为人知的故事。

世人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说不一。

他有许多伟大的功绩,像众所周知的灭六国、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统一车轨、修建驰道和水路等等。

并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国,由于没有听取老将军王翦的意见,而是派遣了没有经验的李信,李信大败而归,秦始皇事后非常后悔,便亲自去王翦家认错,请王翦亲征伐楚。

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错就改的品质和他宽厚的胸襟气度。

当然秦始皇犯的错误也不少,他增加税赋,刑法严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甚至听信术士的邪说歪道,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他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虽然保卫了领土,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迹,却也埋葬了无数的生命,家喻户晓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就是百姓们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

王立群教授还告诉我们,“焚书坑儒”这个典故也是有争议的。

“焚书”应该是指焚烧经书,“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读书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经书,坑术士”,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误解。

除此之外,我还知道了与秦朝有关的“奇货可居”、“指鹿为马”、“图穷匕见”等成语的由来,真是令我受益匪浅。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个节目呢?那么每天中午12点45分,我们就相约《百家讲坛》吧!《百家讲坛》观后感2我今天看了百加讲坛,我的感受是: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10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10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10篇)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百家讲坛观后感1前几天,我看了一期百家讲坛。

讲的是画家徐悲鸿与蒋兆和,系列节目《写实徐悲鸿》第四集《画坛伯乐》。

蒋兆和是一位画家,祖籍湖北麻城,生于四川泸州;原名万绥,1904年生,自幼家贫。

通过努力后成为现代人物画大师。

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添加了西洋画的手法使画出来的画栩栩如生,使人看了心旷神怡。

1920年,蒋兆和来到上海,他为一家公司画广告。

后来他认识大画家徐悲鸿。

蒋兆和像徐悲鸿学画画。

通过徐悲鸿的教导,蒋兆和渐渐地离去了画广告画的艳俗之气,把西画与中国画融合起来。

蒋兆和与徐悲鸿创建了“徐蒋体系”,成为一代大师。

百家讲坛中谈到他画画的画经常是用人模,也就是一个人站在那里,做出动作,画家去画。

这样的画虽然十分好看,但是看这种画看多了会觉得比较呆板,没有创新。

徐悲鸿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有了后面的“三荐黄胄”。

看了这期百家讲坛我学到了许多:做事要有上进心,要向别人学习,要不耻下问等等。

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创新,不要循规蹈矩,总走一条路。

百家讲坛观后感2午休吃饭的时候,赶上央视正在放《百家讲坛》。

一位中南大学的男老师正在讲春天的诗词。

打开电视的时候,正好碰到他讲到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的诗词很有名,于是我便听了会老师的解析。

老师从诗词讲到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感情生活,以及暮年写这首诗词时有些惆怅的心情。

我对这首诗词不熟,问了万能的度娘,这才得知它的全貌。

诗词很美,我还特地默诵下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我很喜欢第一句的风住,尘香,简单二字却道出意境,李清照写这首诗词时心情惆怅,我默诵多遍,不自觉间,心情竟是也莫名低落起来。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通用39篇)《百家讲坛》这个栏目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篇1我非常喜欢看CCTV—10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那里面都是一些很有名的老师在讲历史上很有名的故事。

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易中天讲的三国,就是从听了他讲的三国后我又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连环画的三国演义。

有些东西尽管听不太懂,但有些大概意思我还是能明白的,里面说曹操是个很有智慧的人,与大家以前认为的曹操有很大的区别,从这个栏目中我可以学会好多知识,我以后要经常看这个节目,如果能到现场去听一下那就更好了。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篇2今天中午,我照常开起了电视看百家讲坛,今天讲的是“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外销瓷的神话”。

一看见“外销瓷的神话”这个题目,我的心中就升起了两个疑问:外销瓷是什么?它创下了什么神话?原来,在清朝时期,海禁大开,许多外国商船来到中国,用钱来买我们的瓷器,所以就有一种专门供外国人的瓷器——外销瓷。

外销瓷的样式有三种:中国风格、中国式样、外国图案;中国风格、外国式样、外国图案;外国风格、外国式样、外国图案。

我心中的第一个疑问已经被解开了。

外销瓷因为有这么多的式样,所以来买的外国人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清朝共出口了一亿多件瓷器,因此人们说外销瓷创下了神话。

通过这一讲,我懂得了很多知识。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篇3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的解读《三字经》,里面的内容令我记忆深刻。

钱文忠教授讲了人之初性的善恶,他讲了曹操的四个儿子,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同样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相距很大,看起来他们根本不像兄弟。

还讲了周处,本性不坏,但由于他父母双亡,没有良好的后天教育,成了一大害。

但他知道后,诚心改过,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

《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

《百家讲坛》观后感(15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15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15篇)《百家讲坛》观后感1利用这个假期,我观看了中央十套的《百家讲坛》栏目。

而这次的《百家讲坛》是讲明朝皇帝之一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11岁封为燕王,封地在北平,21岁就藩北平,40岁发动“靖难之役”,43岁登上皇位。

这样的成就看起来是很伟大的,但万万没想到他的皇位得来是经过了千难万险。

朱棣原本可以快乐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称霸天下。

而朱棣称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夺当时建文帝的皇位,可是,以自己王府势单力薄的力量,怎能对付南京朝廷数以百万计的围剿军队呢?再加上篡夺皇位本来就是大逆不道,但为了称霸,朱棣不得不为自己造反朝廷“找借口”。

他以“朝中有奸臣,皇帝有难,要去解救皇帝”为由,发生了“靖难之役”。

经过三年的奋战,终于在公元1402年在南京称王。

是朱棣创造了永乐盛世;是朱棣派郑和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命令他的谋士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而这丰功伟业背后蕴含着许多故事,也显示出朱棣的性格。

在发动“靖难之役”时,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训》来证明自己的合理。

不过他很聪明,把其中的一句话“训兵待命”给去掉了。

从这可以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谋。

《永乐大典》的撰写也说明了朱棣选用人才的独特之处,一些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甚至来科举考试也没参加的人最终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为谋士。

当然,朱棣也有残忍的一面。

他在请方孝孺写诏书时,方孝孺拒不肯写,朱棣被逼得是无可奈何,最终方孝孺被朱棣处以“诛灭十族”的惩罚。

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据记载这次是大屠杀杀了873人之多,悲惨的场面可想而知。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仅古代人看清自己,也让现代人了解自己。

其实,人是双面的,你既要看到他坏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好的一面,不要用老眼光看人,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人。

《百家讲坛》观后感2今天中午,我打开电视机,又开始看百家讲坛了。

这次主要讲了对事情了解不够清楚明白时,不能轻易发表意见,不能任意传播不合仪礼的事,不要轻易答应。

《百家讲坛》观后感500字

《百家讲坛》观后感500字

《百家讲坛》观后感500字《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百家讲坛观后感500字,欢迎查阅!下面是编收集整理的优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百家讲坛观后感1这一年以来,我越来越喜欢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了,从中我学习到不少知识,尤其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文学历史方面的相关知识,这让我觉得十分充实与快乐。

这个栏目一系列节目的播出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尤其是易中天教授品三国、讲汉代风云人物都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讲课诙谐幽默,可以将比较平淡无奇的历史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让人们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当时三国鼎立那纷繁复杂的历史时期,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易粉”,我自己也快成为其中一员了,在迅雷上面下载了许多集《易中天品三国》系列节目,并且推荐同学也看看这个节目,结果反响都很好,看来一个好的栏目还是会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的。

真的希望会有更多这样好看的电视节目,让大家再看节目的同时能学习到一些知识,这对于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十分有帮助的!百家讲坛观后感2看于丹的《庄子》心得,很受启发。

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

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

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

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

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

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

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

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讲坛的观后感7篇百家讲坛的观后感1今天,我观看了《百家讲坛》的王立群读史记的秦始皇系列。

我觉得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是由许多人的智慧和汗水换来的,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从秦国的祖先秦穆公开始,就一直在发动对外战争以及与六国的交涉。

先王在百里奚、蹇叔的辅佐下确定了秦国的发展方向。

秦国在向西扩张势力的同时也遇到了重重困难,苏秦的“连横”(苏秦起初以“连横”游说秦,但秦没接受,后以“合纵散横”对付秦)对付秦国的方法传入秦国后,令秦国束手无策,最后,由张仪出谋划策确立了“远交近攻”的长远战略方针,在战国末期,由秦始皇、丞相李斯、姚贾联合确立了统一天下的大计,并且这个大计与韩非之死密切相关,制定出“军事”“金钱”双管齐下的总攻略。

用武力占领城市,用金钱收买他国重臣。

秦王用这一方法只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将六国统一了。

我觉得,秦始皇能成功地统一天下离不开一群精忠报国的文武大丞和谋士,王翦父子是战国中赫赫有名的两员大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他们不但精通用兵之道,也会一些谋略。

正是王剪父子辛勤汗水,战国七雄中的五国都是被他们消灭,白起、张仪、百里奚、蹇叔、吕不韦、李斯等都是精忠报国的,为了祖国而不停奋斗精神的人。

这让我想起我们伟大的子弟兵—解放军,正是他们保家卫国,抗洪行动圆满成功,抗震救灾行动成功落下帷幕,正是他们在那废墟中抢救出了成千上万的生命。

在抗震救灾行动中人民解放军不顾地势的险恶,天气的恶劣,尽自己最快的速度抵达了难区。

到达了灾区,也要日夜不停地移开沉重的石头,救出伤员,直到双手磨出了血,腿脚筋疲力尽,仍坚持在第一线,为的是救出老百姓。

其实,《百家讲坛》讲的事实上是人性,让我们从事件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怎样做一个更好,更完美,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果这个社会懂得如何报国,如何关爱社会、集体和他人,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而是和平与美好!百家讲坛的观后感2今年寒假,我为了增长知识,经常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

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它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让我们了解了我国5千年的历史,了解了古代伟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讲坛我知道了不少,本以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真正的三国,因为《三国演义》把东汉末年的战事夸张的淋漓尽致,自从听了易中天教授品论《三国演义》后才知道真正的三国并不是那么惊心动魄,只是少了几分精彩,多了几分阴险。

《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说成了一个神机妙算的智多星,关羽、马超等一帮文武双全的武武将成了诸葛亮手中的一线木偶,只需在危急时刻打开诸葛亮预先准备好的锦囊,依计行事,就可以安然退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把那些文武双全的文臣武将贬得是一文不值。

在《易中天品三国》中,易中天把三国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展现在我们眼前,其实与其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不如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政治家。

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罗贯中为了使《三国演义》更加的好看,而胡编乱造的。

我觉得《百家讲坛》除了《易中天品三国》,还有更加精彩的评述,比如说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王立群的《品汉代风云人物》……这些都是大师级人物在百家讲坛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有自己的观点来证实真正的历史。

我渐渐喜欢上了历史,所以我就要尽量多看历史节目,来丰富我的历史知识!百家讲坛的观后感3我很喜欢看《百家讲坛》,《百家讲坛》里面给我们分析了书里的内容,人物的性格特点。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鲁智深系列里拳打镇关西那段。

我最喜欢的是描写鲁智深打镇关西的那段话。

那段话是这样写的:“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又只一拳,太阳穴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

”这段话让我记忆犹新。

鲍中山教授讲,它把鲁智深打人的情节描写得生动具体。

鲁智深一共打了三拳,第一拳里面“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把那血肉模糊的画面描写了出来。

鼻子,是用来闻味道的,所以打到鼻子,才会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在眼睛那里,“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打到了眼睛,色彩就全出来了。

第三拳是打到太阳穴上。

“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打到了太阳穴上,又会怎样呢?磬儿、钹儿、铙儿的声音都出来了。

为什么《水浒传》里每写到搏斗厮杀的地方,总写得很血腥呢?鲍中山教授说,作者施耐庵生长的时代,战火不断,充满了战争。

所以他才会把厮杀的画面写得那么血腥。

我们一定要热爱和平,制止战争,世界才会更美好。

我很喜欢看《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还让我更喜欢看书,喜欢了解历史。

我以后一定要多看《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的观后感4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与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种种不公,除了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们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

面对那些“利”字当头的人,或许我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淡视之、淡漠待之,正所谓有容乃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与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

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

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

与友宽容,与同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播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想收获的就是一种熠熠生辉、一种与谐的美。

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百家讲坛的观后感5我们班一起看的这个节目,感觉相当精彩。

因为《百家讲坛》是一个老少皆宜的节目,在这里,教授们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的演讲,常常使我们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以前我看过了《百家讲坛》的一个系列片,是《跟司马懿学管理》,主讲是赵玉平。

其中的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空城计”这个故事相比大家都熟悉。

别人看了这个故事,都只为诸葛亮的机智勇敢而称赞不已,但谁会想到站在司马懿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的一个特点——谨慎。

他是因为害怕诸葛亮有埋伏,而令自己和十五万大军,被仅仅拥有两千余人给吓走了。

这足以看出司马懿的谨慎,如果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他是绝对不会去冒险去做任何事。

若是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整天靠领死工资过日子,积攒下来的钱,要么存银行,要么买国债,连房子有时都怕贬值不敢买。

相反就是一些敢于投资的人,这种人占社会的小部分,宁可倾家荡产也要搏一搏,这种人要么落入人生中的最低谷,要么一举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这种人是敢于冒险的。

司马懿就是现在的普通小市民,畏首畏尾,当他听说诸葛亮的实际兵力时,就像一个不肯投资的小市民,当听说自己不肯投资的东西现在能够赚一大笔钱一样,肠子都悔青了。

司马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忍耐。

《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是这样的:诸葛亮为了激司马懿出战,于是便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司马懿的部下纷纷要求出战,可是司马懿却忍住了,一直等到诸葛亮死,司马懿才放心大胆地调兵攻击。

同样,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司马懿是个能干大事的人,他能伸能缩。

,有时能有大丈夫的气概,有时又能给人装孙子,等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再一拳把你打翻在地,反咬一口,这种人,用“心狠手辣”来形容毫不为过,可正是这种像司马懿一样心狠手辣,能伸能屈的,在当今社会才是干大事的人。

《百家讲坛》是一个精彩的节目,它让我们收获知识,做人的道理,我爱看《百家讲坛》百家讲坛的观后感6今天看了百家讲坛,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讲的是“合纵连横”,说实话,刚刚听到这个词的确有点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来说说什么叫合纵连横吧!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与军事政策。

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

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

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

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

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讲一个关于合纵连横的典故吧。

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与大王结成兄弟之国。

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与好。

”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

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

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

齐王被惹怒了,坚决与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

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

”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

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

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

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合纵连横就是一种外交的国策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其历史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智慧的一种表现。

百家讲坛的观后感7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节目是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暴虐无道,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

听了王教授精辟的讲解和独到的见解,我对秦始皇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许多这位“始皇帝”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