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规律的含义及作用
政治经济学课后题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导论一名词解释经济规律①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同其他自然规律一样,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人们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前提是认识客观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
③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
有经济规律所依存的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第二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第三层次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
二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科学。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在服务领域提供服务。
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的社会属性,但对生产社会属性的分析不能脱离生产的自然属性。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但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3、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
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政经的基本分析框架。
从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来看,马政经偏重对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它研究物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研究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特别是注重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分析。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一解释下列名词1 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基本关系和地位,同时又通过社会生产各个环节来实现自己。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
经济常识第一课: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知识点复习 (人教版)

经济常识第一课: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知识点复习(人教版)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分工,有了商品和商品交换,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根本原因),第二次分工出现,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产生了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2、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3、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私有制。
4、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条件:一是社会性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
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出现,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
5、商品经济的类型:小商品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6、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的是人和物的关系,它不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
7、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本质属性。
它反映的是人和人的关系,它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8、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称作商品的两个因素,二者是统一的: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第一,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
第二,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必须让出使用价值,消费者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让出商品的价值。
)9、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决定的。
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0、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地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指的是当时在某个生产部门里,绝大部分产品的生产条件。
1-2-1影响价格的因素

气候因素 雹灾苹果减产 供应减少 气候因素 禽流感期间
季节因素 西瓜刚上市 供应少、需求大 地域因素 内陆吃海鲜 供应少、需求大 生产因素 减产石油 供应少,需求大
石油价格狂涨
★供给与需求是怎样影响价格的?
★价格与供求的关系: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①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供求 供过于求: 价格 下跌 关系 供不应求: 价格 上涨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3、商品价值的大小。
价值 ↑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价值↓ 决定 基础 价格↑ 价格↓
考点
价值 货币表现
价格
(2)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 正比例 考点 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量 (正比) 价格 (正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 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 程度和劳动 价值由劳动形成 强度下制造某种 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名称 一种商 品 另一 种商 品 结 论 图 示
价格上 升,需求 互为 量减少 替代 品 价格下 降,需求 量增加
需求 量增 互为替代品价格 加 变动而引起的需 需求 求量的变化是同 量减 方向的 少
名称
一种商 品
另一 种商 品
结
论
图
示
价格上 升,需求 互补 量减少 商品 价格下 降,需求 量增加
BC
Ⅲ、非选择题
河北某地外销的无公害蔬菜价格比普通 蔬菜高30%~40%。全市已有13个蔬菜品种 获河北省无公害蔬菜资质认证,2万亩达 到A级绿色食品标准。河北省的无公害蔬 菜以其优良的品质热销北京。
(1)无公害蔬菜价格比普通蔬菜高30%~40%, 反映的经济生活的哪些道理? (2)商品交换应实行优质优价,但在实际生活 中,为什么会出现优质低价的现象?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思考1: 不同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要把自己
生产的产品相互交换?
因为社会分工的差异,每个商品生产者不 可能生产自己生活所需的一切产品.
思考2: 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之所
以需要进行交换是因为什么?
因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
思考3: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从哪里来的?
经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而成.
什么是价值?
•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 中的无差别的一般 人类劳动,即人类 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发 展 (历史发展顺序)
商品经 济
总和
商品生产
商品交换
私有制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小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以私 有制为基础) 社 会 主 义 商 品 经 济
现代商品经济
(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
商品交换是用一种商品换取另一种商品
产生条件
商品经济:直接以 交换为目的的经济 形态,是商品生产 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小组成员:
商品
•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⑴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
有形商品:产品呈现在市场上的具体 形态,满足消费者某一需求和特定的 形式 无形商品:软件、电影、音乐等 可以数字化的商品
⑵商品必须是用于交换
直接的物物交换 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能同别的产品交换的产品 就是商品。 —— 马克思
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 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 换劳动的经济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格 的基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思考1: 不同的商品为什么能够交换?
因为它们有价值.
思考2: 什么是商品的价值?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022最新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022最新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货币理论一、商品⒈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⒉基本属性:⑴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也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⑵价值(社会属性):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当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分离时,交换实现二、货币: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⒈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⒉本质:一般等价物(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⒊职能:货币本质的体现(由本质决定),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基本职能:Ⅰ.价值尺度: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价格含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执行形式:观念上的货币Ⅱ.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执行形式:现实的货币——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W-G-W——商品交换:物物交换,公式是W-W⑵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⒋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⑴内容: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⑵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三、纸币⒈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⒉决定因素:发行量、面值——国家购买力(实际代表的价值)——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⒊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物价全面持续上涨),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物价全面持续下降)四、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五、外汇⒈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⒉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⑴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⑵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原复习题(2)(1)

马原复习题1.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分为哪两个方面?书P2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能否在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反映现实。
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书27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最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书P35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偶然性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两者相联结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是什么?书P40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a.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重要)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阶段、每一个矛盾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而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其具体的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答:(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

第一章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2.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概念及辩证关系(1)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向。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二者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向,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3)二者是统一的,其表现是: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的背后暗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4)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指导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有重大意义。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
其特殊性有三种形式: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规律的含义及作用
价值规律是指在商品经济中,商品交换的价值量是由其生产成本决定的一种规律。
它表明,商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由劳动力生产商品所必需的标准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 解释商品价格形成的规律:价值规律揭示了商品价格形成的基本规律,即商品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价值相符合。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商品交换的本质和市场价格波动的原因。
2. 引导生产要素配置:价值规律指导着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生产者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要考虑生产成本的节约。
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价值规律,生产者可以根据商品的价值确定生产数量和品质,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 评价商品劳动价值:价值规律提供了评价商品劳动价值的标准,通过比较不同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可以确定商品之间的价值关系。
这对于进行商品比较和评价不同劳动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4. 指导经济发展战略:价值规律对于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具有指导作用。
了解不同行业和企业的价值水平,可以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进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重要规律,它对于揭示商品
交换的本质、引导生产要素配置以及评价商品劳动价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价值规律的继续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价格信号传递:价值规律通过价格的形成和变动,向市场参与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信号。
价格的涨跌可以表明生产成本的变动以及供需关系的变化,从而引导市场参与者调整其生产和消费行为。
2. 资源配置效率: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了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
通过价值规律,市场上的资源可以自发地流向需求最大、产生最大价值的领域,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的整体效益。
3. 促进创新和进步:价值规律的存在激发了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动力。
由于价值规律指导着生产者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不断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提高效率,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润。
4. 市场稳定和均衡:价值规律有助于市场的稳定和均衡发展。
当市场价格偏离商品的价值时,供求关系会发生变化,市场力量会通过价格调整来恢复均衡。
这有助于防止市场出现严重扭曲和非理性波动,维持市场的正常运行。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价值规律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市场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商品的价格不仅受到生产成本的影响,还受到供需关系、市场竞争、政策干预等多种因素的共同
作用。
因此,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来分析和解释市场的运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