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常规

合集下载

乙肝诊疗方案指南最新

乙肝诊疗方案指南最新

乙肝诊疗方案指南最新1. 引言乙肝病毒感染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BV)是导致慢性肝病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乙肝病毒感染,相关学会和机构制定了乙肝诊疗方案指南,以提供标准化的诊疗方案和指导。

本文将介绍最新的乙肝诊疗方案指南,包括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内容。

2. 诊断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乙肝病毒标记物(HBsAg、HBsAb、HBcAb、HBeAg和HBeAb)的检测。

根据乙肝病毒标记物的检测结果,可以对乙肝病毒感染的状态进行判断。

根据最新的乙肝诊疗方案指南,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持续性或间歇性HBsAg阳性超过6个月,且血清中HBV-DNA检测为阳性。

•治愈:HBsAg连续阴性至少6个月,HBsAb阳性。

除了乙肝病毒标记物的检测之外,还可以进行肝功能检查、肝超声、肝活检等辅助检查,以评估肝脏的病变程度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3. 治疗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肝保护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

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肝功能状态和乙肝病毒感染的状态进行个体化制定。

3.1 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和病毒载量的下降。

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酸类和核苷类似物:•如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等核苷酸类药物;•如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核苷类似物。

根据乙肝病毒感染的状态和临床情况,可以选择单药或联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2 肝保护治疗肝保护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善肝脏的代谢功能和减轻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以保护肝脏功能的正常运行。

常用的肝保护药物包括:•如乙酰谷胺酸、坎地沙等短期使用的药物;•如克肝宁、氨基酸口服液等长期使用的药物。

肝保护治疗的目标是改善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减少肝功能受损,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

3.3 免疫调节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清除能力,以达到控制乙肝病毒感染的目的。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一、疾病诊断慢性乙肝属于中医“胁痛”、“黄疸”、“积聚”等范畴,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病情的发生发展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

本病病程较久,缠绵难愈。

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状,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

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

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湿热蕴结证证候: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脘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方:茵陈15~30g,栀子10~15g,制大黄6~15g (后下),滑石15~30g,石菖蒲15g,黄芩12g,车前草15g,射干9g,连翘9g,藿香10g。

中成药:乙肝清热解毒胶囊、肝泰舒胶囊、龙胆泻肝丸、茵胆平肝胶囊、鸡骨草胶囊、叶下珠胶囊、鸡骨草肝炎颗粒、茵栀黄颗粒、垂盆草颗粒等、双虎清肝颗粒等。

2、肝郁气滞证证候:两胁胀痛,善太息,得嗳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方:陈皮10g,柴胡12g,川芎15g,香附12g,枳壳12g,白芍15g,甘草6~9g,苏梗9g,丹参15g。

中成药:柴胡舒肝丸、逍遥丸、舒肝丸、丹芩逍遥合剂等。

3、肝郁脾虚证证候: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嗳气,口淡乏味,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

组方:柴胡12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薄荷6g(后下),甘草6g,生姜3~6g。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毒感染,它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导致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和肝功能异常。

为了有效管理和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准确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包括定义、流行情况、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一、慢性乙型肝炎的定义和病理生理机制慢性乙型肝炎是指乙肝病毒检测阳性,超过半年以上,或有慢性乙肝病史、或肝活检病理检查有慢性炎症改变、或影像学检查有慢性肝病表现的一类疾病。

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乙肝病毒感染肝细胞后,在肝细胞内进行复制,并释放入血液,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肝功能异常。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慢性乙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超过3.5亿人感染乙肝病毒,其中约75%为慢性感染。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条件和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更高。

三、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1、流行病史:患者在过去半年的时间内,乙肝表面抗原(HBsAg)或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持续阳性。

2、临床特点:患者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肝区疼痛等肝功能受损的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或谷草转氨酶(AST)升高,血清总胆红素(TBIL)或直接胆红素(DBIL)升高,白蛋白(ALB)降低,球蛋白(GLB)升高,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降低或倒置。

四、慢性乙型肝炎的鉴别诊断慢性乙型肝炎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1、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损伤,临床上表现为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等。

鉴别要点是饮酒史和戒酒后病情的变化。

2、非酒精性脂肪肝:由于脂肪代谢紊乱导致的肝细胞脂肪变性,鉴别要点是除外饮酒和其他致病因素。

五、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和预防1、抗病毒治疗:目的是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少病毒对肝细胞的损伤,改善肝功能。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

慢性乙肝的诊断标准

慢性乙肝的诊断标准

慢性乙肝的诊断标准慢性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炎,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因此,准确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慢性乙肝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慢性乙肝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腹胀、腹痛等。

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而是通过体检或其他原因发现肝功能异常。

二、实验室检查。

1. 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

患者血清中HBsAg阳性,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即可诊断为慢性乙肝。

同时,检测HBV-DNA水平,对于判断病毒活动性和评估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2. 肝功能检查。

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指标。

慢性乙肝患者肝功能异常,ALT和AST水平常常升高。

三、影像学检查。

肝脏B超、CT、MRI等检查对于评估肝脏形态、大小、结构和肝脏病变有重要意义。

慢性乙肝患者常伴有肝脏病变,如肝硬化、肝癌等。

四、病理学检查。

对于确诊不明的慢性乙肝患者,肝脏穿刺活检是非常重要的诊断手段。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肝脏病变的性质,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五、其他检查。

如肝脏弹性成像、肝脏功能评估、肝外表现等检查也有助于慢性乙肝的诊断。

总之,慢性乙肝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只有全面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同时,慢性乙肝患者在接受诊断的同时,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遵医嘱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疾病风险。

以上就是关于慢性乙肝的诊断标准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有相关问题,欢迎咨询医生进行详细了解。

祝您健康!。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一、概述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造成的肝脏慢性坏死性炎症,可分为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在中医学中归属于“黄疸”、“胁痛”、“郁证”、“癥积”、“臌胀”、“虚劳”等范畴。

二、西医诊断(一)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V-DNA和HBeAg阳性,抗-HBe阴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二)H 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和HBV-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 阳性或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根据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上述两型慢性乙型肝炎也可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①轻度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②中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③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征者。

实验室检查血清ALT和/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血清白蛋白(A)降低、血清球蛋白(G)明显升高或A/G比值异常。

除前述条件外,凡A≤32g/L,总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胆碱酯酶<2500U/L,四项检测中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重度慢性肝炎。

三、辨证分型(一)湿热中阻型右胁胀痛,脘腹满闷,恶心厌油,身黄或无黄,小便黄赤,大便粘滞臭秽。

或口苦、口干,或皮肤瘙痒,口中黏腻,腹胀、便溏,或齿龈红肿。

苔黄腻,脉弦滑数。

(二)肝郁脾虚型胁肋胀痛,精神抑郁,易怒而烦,面色萎黄,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脘腹痞胀,大便溏薄。

或疲乏无力,肢倦嗜卧,食入不化。

舌淡苔白,舌边有齿痕,脉弦缓或沉细。

(三)肝肾阴虚型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咽干,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腰膝酸软。

或见面黄无华,全身乏力,或见气促、心悸。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规范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规范

病毒学标志: HBsAg、HBeAg、 抗-HBe 和 HBV DNA 的基线状 治疗开始后每 3 个月检测 1 次 态或水平;
对于中年以上患者,应作心电图 应定期评估精神状态,尤其是对出现明显抑
检查和测血压
郁症和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密
切监护
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
HCG 检测以排除妊娠
中华医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12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和治疗
一.慢性乙型肝炎概述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 三.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全球HBV感染流行情况
20亿人曾感染HBV, 占全球人口1/3
15%~25%最终将死 于与HBV有关肝病
全球60亿人口
慢性HBV感染者约3.5~4亿, 其中亚洲占2/3,中国占1/3 每年全球死亡75~100 万例,占死因第7位
Lavanchy D.J Viral Hepatitis.2004;11:97-107
HBV感染的转归
急性HBV感染
95% 围产期/婴幼儿 期感染
5%-10%成年期感染
慢性 HBV 感染
10%-30%
慢性肝炎
5年內12%-20%
5年內6%-15% 肝硬化
5年內20%-23%
肝细胞癌
失代偿肝硬化
“持续病毒复制” 是慢性乙肝病情进展的主要病因
HBV DNA水平与肝细胞癌密切相关
台湾队列研究,N=3653
基线处HBV DNA水平,拷贝/mL
肝 癌 累 计 发 生 率
随访时间(年)
Chen CJ ,et al. JAMA. 2006,295(1):65-73
生存分布函数
HBV DNA载量与慢性肝病病死率密切相关

慢性乙肝症状以及诊断治疗方案

慢性乙肝症状以及诊断治疗方案

慢性乙肝症状以及诊断治疗方案慢性乙肝症状以及诊断、治疗方案慢性乙型肝炎(CHB)临床最常见,大多数是由耐受期慢性无症状 HBv携带者发展而成,只有极少部分是由急性肝炎迁延不愈形成的。

CHB 的特点是容易复发,有的 CHB 经多次复发后,血清中 HBv 变异株增多,对常用抗病毒药产生耐受性,治疗难度增大。

所以对每一个 CHB 患者,都要首先了解病史和治疗用药情况,以便为下一步诊断用药提供参考依据,并可正确评估预后。

在慢性乙肝阶段,如及时合理地治疗,可以使病毒 DNA 转阴、病情稳定好转,如没有接受正规化治疗,或治疗不力,有可能在 3-5 年进展为肝硬化。

第一、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 (1)慢性重度乙型肝炎症状:既往有肝炎史(有时不明确),目前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差、腹胀、便溏等。

体征:可有肝病面容,皮肤、巩膜黄染,蜘蛛痣、肝掌或脾肿大,而排除其他原因者。

实验室检查:HBv 标志物阳性,ALT 反复或持续升高,或 AST 轻度升高,或血浆白蛋白减低,白/球蛋白比例下降等。

以下 4 项中有一项者既可诊断为慢性重度乙型肝炎;①白蛋白1/ 1832g/L。

②胆红素5 倍正常值上限。

③凝血酶原活动度为 40%-60%。

④胆碱酯酶(ChE)2500U/l。

B 超检查提示:肝回声明显增粗,或肝表面欠光滑,脾脏轻度肿大,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胆囊壁可见增厚或双层征。

可能兼有的肝外器官表现:如皮疹、关节炎、肾炎等。

以上四项中第三项为必需条件,并有其他二项阳性,或具有阳性体征,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符合慢性肝病的组织学改变者,皆可诊断为慢性重度乙型肝炎。

(2)慢性轻度乙型肝炎。

慢性轻度乙型肝炎是临床症状轻微,病情较稳定的慢性肝炎,许多患者没有自觉症状,偶有上腹不适、消化不良、右上腹隐痛。

一般无黄疸,ALT 轻度升高或者正常。

少数患者有蜘蛛病,常不典型。

B 超检查肝脾无明显异常。

(3)慢性中度乙型肝炎。

慢性中度乙型肝炎是介于重度与轻度之间的慢性肝炎,有明显的肝病症状:乏力、食欲差、腹胀等。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梳理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梳理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梳理慢性乙型肝炎,这个让人听起来就有些沉重的名词,它如同一个隐形的敌人,悄悄潜入人体,长期潜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少困扰。

作为一名有着十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大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详细梳理一下慢性乙型肝炎的诊疗方案。

一、诊断1.病史询问:了解患者是否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如输血、不洁性行为等。

2.体检:观察患者是否有肝掌、蜘蛛痣、黄疸等典型症状。

3.实验室检查:包括乙肝五项、肝功能、病毒载量等指标。

4.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观察肝脏形态、结构变化。

5.病理检查:必要时进行肝脏穿刺活检,观察肝脏组织病变。

二、治疗明确了诊断,就是治疗。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我们要抓住三个关键词:抗病毒、保肝、抗纤维化。

1.抗病毒治疗:这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核心。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

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监测病毒载量,调整治疗方案。

3.抗纤维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容易引发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因此,抗纤维化治疗也至关重要。

常用的抗纤维化药物有熊去氧胆酸、复方丹参等。

三、并发症处理慢性乙型肝炎还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肝硬化、肝衰竭、肝癌等。

针对这些并发症,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1.肝硬化:限制钠盐摄入,利尿剂治疗,必要时进行肝移植。

2.肝衰竭:给予人工肝支持治疗,如血浆置换、血液透析等。

3.肝癌:手术切除、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方法治疗。

四、生活调护2.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

3.适量运动,增强免疫力。

4.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

5.定期复查,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慢性乙型肝炎的诊疗方案梳理就如同一幅作战地图,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生活调护也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只要我们抓住抗病毒、保肝、抗纤维化这三个关键点,相信慢性乙型肝炎这个敌人最终会被我们打败。

注意事项一:密切监测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监测病毒载量是关键。

有时候,患者可能会忽视定期的复查,导致病毒反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常规【概述】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 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 。

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9.09% 。

接种与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人群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4.51% 和9.51%。

我国流行的HBV血清型主要是adrq+和adw2,HBV 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

围生 (产) 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 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 (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

经吸血昆虫 (蚊、臭虫等) 传播未被证实。

【临床表现】有乙型肝炎或HBsAg 阳性史超过6 个月,现HBsAg 和(或) HBV DNA 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 感染。

根据HBV 感染者的血清学、病毒学、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可将慢性HBV 感染分为:(一) 慢性乙型肝炎1.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V DNA 和HBeAg 阳性,抗-HBe 阴性,血清ALT 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2.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 和HBV DNA 阳性,HBeAg 持续阴性,抗-HBe 阳性或阴性,血清ALT 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根据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上述两型慢性乙型肝炎也可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见2000 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二) 乙型肝炎肝硬化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的结果,肝组织学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两者必须同时具备才能作出肝硬化病理诊断。

1.代偿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A 级。

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退或腹胀症状,ALT 和AST 可异常,但尚无明显肝功能失代偿表现。

可有门静脉高压征,如脾功能亢进及轻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但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无腹水和肝性脑病等。

2.失代偿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B 、C 级。

患者常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腹水等严重并发症。

多有明显的肝功能失代偿,如血清白蛋白<35g/L,胆红素>35μ mol/L,ALT 和AST 不同程度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60% 。

亦可参照2000 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再分为活动期或静止期。

(三) 携带者1.慢性HBV 携带者血清HBsAg 和HBV DNA 阳性,HBeAg 或抗-HBe 阳性,但1 年内连续随访3 次以上,血清ALT 和AST 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

对血清HBV DNA 阳性者,应动员其做肝穿刺检查,以便进一步确诊和进行相应治疗。

2.非活动性HBsAg 携带者血清HBsAg 阳性、HBeAg 阴性、抗-HBe 阳性或阴性,HBV DNA 检测不到 (PCR 法) 或低于最低检测限,1 年内连续随访3 次以上,ALT 均在正常范围。

肝组织学检查显示:Knodell 肝炎活动指数( HAI) <4 或其他的半定量计分系统病变轻微。

【辅助检查】【诊断】(一) 生化学检查1、ALT 和AST 血清ALT 和AST 水平一般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最为常用。

2、胆红素通常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肝细胞坏死程度有关,但需与肝内和肝外胆汁淤积所引起的胆红素升高鉴别。

肝衰竭患者血清胆红素常较高,且呈进行性升高,每天上升≥1 倍正常值上限(ULN),可≥10×ULN;也可出现胆红素与ALT 和AST 分离现象。

3、凝血酶原时间 (PT) 及 PTA PT 是反映肝脏凝血因子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 PTA 是PT 测定值的常用表示方法,对判断疾病进展及预后有较大价值,近期内PTA 进行性降至40%以下为肝衰竭的重要诊断标准之一,<20% 者提示预后不良。

亦有用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来表示此项指标者,INR 值的升高同PTA 值的下降有同样意义。

4、胆碱酯酶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对了解病情轻重和监测肝病发展有参考价值。

5、血清白蛋白反映肝脏合成功能,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的血清白蛋白下降或球蛋白升高,表现为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降低。

6、甲胎蛋白 (AFP) 明显升高往往提示HCC,故用于监测HCC 的发生;AFP 升高也可提示大量肝细胞坏死后的肝细胞再生,可能有助于判断预后。

但应注意AFP 升高的幅度、持续时间、动态变化及其与ALT 、AST 的关系,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B 超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二) HBV 血清学检测HBV 血清学标志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和抗-HBc Ig M,目前常采用酶免疫法 (EIA)、放射免疫法 (RIA)、微粒子酶免分析法 (MEIA) 或化学发光法等检测。

HBsAg阳性表示HBV 感染;抗-HBs 为保护性抗体,其阳性表示对HBV 有免疫力,见于乙型肝炎康复及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者;HBsAg 转阴而抗-HBs 转阳,称为HBsAg 血清学转换;HBeAg 阳性可作为HBV复制和传染性高的指标;抗-HBe 阳性表示HBV 复制水平低 (但有前C 区突变者例外)HBeAg 转阴而抗-HBe 转阳,称为HBeAg 血清学转换;抗-HBc IgM 阳性提示HBV 复制,多见于乙型肝炎急性期;抗-HBc 总抗体主要是抗-HBcIgG, 只要感染过HBV,无论病毒是否被清除,此抗体均为阳性。

为了解有无HBV 与丁型肝炎病毒 (HDV) 同时或重叠感染,可测定HDAg、抗-HDV、抗-HDV IgM 和HDV RNA 。

(三) HBVDNA 、基因型和变异检测1、HBV DNA 定性和定量检测反映病毒复制情况或水平,主要用于慢性HBV 感染的诊断、血清HBVDNA 及其水平的监测,以及抗病毒疗效。

2、HBV 基因分型常用的方法有:(1) 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 法;(2)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 (RFLP);(3) 线性探针反向杂交法 (INNO-LiPA);(4) PCR 微量板核酸杂交酶联免疫法;(5) 基因序列测定法等。

但目前国内尚无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SFDA) 正式批准的HBV 基因分型试剂盒。

影像学诊断可对肝脏、胆囊、脾脏进行B 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和磁共振成像 (MRI) 等检查。

影像学检查的主要目的是鉴别诊断和监测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进展及发现肝脏的占位性病变如HCC 等。

【治疗】治疗的总体目标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 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一般适应证包括:(1) HBV DNA ≥105拷贝/ml (HBeAg 阴性者为≥104拷贝/ml);(2) ALT≥ 2×ULN;如用干扰素治疗,ALT 应≤10×ULN,血总胆红素水平应<2×ULN;(3) 如ALT <2 ×ULN,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 ≥4,或≥G2 炎症坏死。

具有(1)并有(2) 或 (3) 的患者应进行抗病毒治疗;对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者,应监测病情变化,如持续HBV DNA 阳性,且ALT 异常,也应考虑抗病毒治疗。

应注意排除由药物、酒精和其他因素所致的ALT 升高,也应排除因应用降酶药物后ALT 暂时性正常。

在一些特殊病例如肝硬化,其AST 水平可高于ALT ,对此种患者可参考AST 水平。

抗病毒治疗方法(一)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普通IFN α 5 MU( 可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每周3 次或隔日1 次,皮下或肌肉内注射,一般疗程为6 个月。

如有应答,为提高疗效亦可延长疗程至1 年或更长。

应注意剂量及疗程的个体化。

如治疗6 个月无应答者,可改用其他抗病毒药物。

2.PegIFN α-2a 180 μg,每周1 次,皮下注射,疗程1 年。

剂量应根据患者耐受性等因素决定。

3.拉米夫定 100 mg ,每日1 次口服。

治疗1 年时,如HBV DNA 检测不到 (PCR 法) 或低于检测下限,ALT 复常,HBeAg 转阴但未出现抗-HBe 者,建议继续用药,直至HBeAg 血清学转换,经监测2 次 (每次至少间隔6 个月),仍保持不变者可以停药,但停药后需密切监测肝脏生化学和病毒学指标。

4.阿德福韦酯 10 mg ,每日1 次口服。

疗程可参照拉米夫定。

5.恩替卡韦 0.5mg ( 对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为1mg) ,每日1 次口服。

疗程可参照拉米夫定。

(二) 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普通IFNα5MU,每周3 次或隔日1 次,皮下或肌肉内注射,疗程至少1 年。

2.PegIFN α-2a 180μg,每周1 次,皮下注射,疗程至少1 年。

3.阿德福韦酯 10 mg ,每日1 次口服,疗程至少1 年。

当监测3 次 (每次至少间隔6 个月)HBV DNA 检测不到(PCR 法) 或低于检测下限和ALT 正常时可以停药。

4.拉米夫定 100 mg ,每日1 次口服,疗程至少1 年。

治疗终点同阿德福韦酯。

5.恩替卡韦 0.5mg (对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为1mg) ,每日1 次口服。

疗程可参照阿德福韦酯。

(三) 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拉米夫定 100 mg ,每日1 次口服。

无固定疗程,需长期应用。

2.阿德福韦酯 10 mg ,每日1 次口服。

无固定疗程,需长期应用。

3.干扰素因其有导致肝功能失代偿等并发症的可能,应十分慎重。

如认为有必要,宜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到预定的治疗剂量。

(四)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指征为HBV DNA 阳性,ALT 正常或升高。

治疗目标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以延缓或减少肝移植的需求,抗病毒治疗只能延缓疾病进展,但本身不能改变终末期肝硬化的最终结局。

干扰素治疗可导致肝衰竭,因此,属禁忌证。

对于病毒复制活跃和炎症活动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其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可给予拉米夫定治疗,以改善肝功能,但不可随意停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