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 我爱这土地-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合集下载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PPT课件:包含课程讲解的PPT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多媒体展示工具:利用多媒体展示工具,如PPT、视频等,展示诗歌的背景、作者介绍、诗歌赏析等内容,增强 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粉笔:用于在黑板上书写和 绘图
投影仪:用于展示PPT、图 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
家长反馈评价: 听取家长的反馈 意见,了解学生 在家庭作业和课 堂外的表现和学 习情况
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 略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
观察学生的表 现:及时发现 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的问题和 困难,调整教 学策略和方法
作业完成情况: 通过作业完成 情况了解学生 对知识点的掌 握情况,及时 调整教学进度
讲解诗歌: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 意境
教师首先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和思想。
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 主题和意境。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如PPT、视频等,展示诗歌中的相关图片和音频,让学生更加直观 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总结本课所学内 容:回顾本课所 学的知识点和技 能点,加深学生 对课文的理解和 掌握。
强调重点和难点: 强调本课的教学 重点和难点,提 醒学生注意掌握 和巩固。
布置作业和预习 任务:布置适当 的作业和预习任 务,引导学生进 一步巩固所学知 识和预习下节课 的内容。
06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 与度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国家认同感。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

2.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我爱这土地》的背景。

(2)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学习诗歌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难点。

(2)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1)教师引导学生从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4.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结构、情感、意象等方面进行鉴赏。

(2)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诗歌,提高表达能力。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仿写,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分享。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对诗歌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的分析,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我爱这土地》语文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语文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土地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和抒情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吗?土地孕育了万物,滋养了生命。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土地的诗歌——《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1.介绍作者艾青:艾青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真挚的情感、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风格著称。

三、诗歌朗读1.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气、节奏和情感。

四、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情感: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对祖国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分享一下自己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吗?二、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分别象征了什么?2.分析诗歌的抒情技巧:诗人是如何通过描绘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三、诗歌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诗歌感悟1.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五、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诗歌。

六、课后拓展1.推荐阅读:艾青的其他诗歌,如《我爱这土地》、《北方》等。

2.深入了解: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结合课后拓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设计说明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

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朗读技巧。

2.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原文、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片美丽的土地,接着朗诵《我爱这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如“鸟儿为什么不愿离开这土地”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家乡,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分享感人至深的故事。

6. 课堂小结: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主题思想。

2.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3. 谈谈自己对本节课所学诗歌的评价。

八、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收集其他表达爱国情怀的诗歌,进行阅读和欣赏。

九、教学反思十、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进步等。

2. 同伴评价:相互评价对方的学习表现和成果。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三、教学方法:1、欣赏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问题探究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时数:一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示标:土地,承载着万物生灵。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心魂。

(板书:我爱这土地),点明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和难点。

检查预习: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2、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日寇横行,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我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

2. 分享各地的特色文化,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文化多样性。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祖国的自然美景。

2. 分享法: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展示一组祖国的自然风光图片,让学生自由发表感想。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让其他学生了解并欣赏。

3. 总结本次课程的内容,强调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第二章:诗歌欣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并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学习一首表达对祖国热爱的诗歌。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对祖国的深情。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三章:故事分享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2. 培养学生学习榜样,激发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决心。

二、教学内容:1. 分享一个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的故事。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力量,激发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决心。

三、教学方法:1. 讲述法:通过讲述故事,让学生了解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2. 讨论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力量,激发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决心。

四、教学步骤:1. 讲述一个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并敬佩。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力量,讨论如何向榜样学习,激发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决心。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一等奖目标:1. 培养学生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与珍惜的情感;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责任意识;3. 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时间:3节课(每节课45分钟)流程:第一节课1. 热身活动(5分钟)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壮丽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土地的美丽与神奇。

2. 谈论土地的重要性(10分钟)以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土地给人们带来的利益,例如食物、住所、工作等等。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土地的珍贵和重要性。

3. 观看相关视频(15分钟)选择一段关于环境保护、耕地保护或者生态修复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土地的变化和保护问题。

随后,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观后感和思考问题。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土地相关的问题,例如:城市化对土地的影响,农田污染的解决方法等。

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简要的海报或展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1. 复习上节课内容(5分钟)温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分享小组合作活动的成果,并对其中的亮点给予赞赏和肯定。

2. 祖国土地的保护与建设(15分钟)通过讲解或演示教学,介绍我国在土地保护和建设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农田水利建设、森林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等。

引导学生讨论爱护土地的重要性,了解土地的破坏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激发学生保护土地的责任意识,并与学生分享个人或他人的爱护土地的事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保护土地的行动计划。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思考可行的方式和策略,例如组织环保活动、宣传节约用地的意识等。

通过口头复习,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强调保护土地的重要性。

2. 学生作品展示(15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制定的保护土地行动计划。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完善计划。

3. 制作宣传海报(15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制作一张宣传海报,呼吁全校师生一起保护土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艾青及诗歌的时代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深情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品悟诗歌,引发学生与诗人的感情共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深情诵读,体会诗人深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想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引入,营造氛围。

请学生欣赏视频歌曲《共和国之恋》。

导入:同学们,你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它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呢是啊,古往今来,中华儿女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爱国情。

国难当头时,有的抛头颅、洒热血,以身殉国;有的以笔为枪,摇旗呐喊,写下了感人肺腑的篇章。

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望历史,感受诗人艾青所深深眷恋着的那片土地吧!(出示课题)
二、初读诗歌,感知“土地”。

1、多媒体播放艾青介绍。

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也享有声誉。

其诗歌以“土地”“太阳”为主要意象,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

2、初读感知——“我”爱的土地。

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初步读出节奏和情感。

教师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听节奏、语调和感情。

同学们,诗人所爱的“土地”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呢
指名回答。

(PPT同步出示图片)
3、回望历史——彼时的土地:南京大屠杀文字、图片资料。

介绍背景: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

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品读诗歌,揣摩意象。

问:回望了彼时的土地,同学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沉痛、悲愤)是啊,面对国难,吾心沉痛;面对侵略者,吾心愤恨;面对土地,吾心眷恋,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诵读这首诗吧!
1、全班深情齐诵。

注意读出“沉痛、悲愤、眷恋”的感情基调。

2、请2名学生感情朗读。

思考解决:
1、鸟儿在歌唱什么
2、请找出“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的修饰语,加上着重号(标出重音)。

有感情地朗读这4个长句。

3、同学们,这些意象融入了诗人的感情,你们能读出来吗
请用“读句诗,我感受到了”来说一句话。

4、象征是借助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它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手法。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品读,连一连,把握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意象象征
鸟儿祖国大地
土地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河流、风光明、希望
黎明日军侵略
暴风雨诗人自己
四、精读诗歌,把握主题。

1、用波浪线画出诗人直抒胸臆的句子,深情诵读,说一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

(深沉炽热的爱国情,对土地的眷恋和热爱。


2、“——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和精神
(隐含着献身之意、牺牲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之情。


3、在理解诗情的基础上男、女生分读,师生共读。

全班诵读,领诵、齐诵,试着背诵。

4、小结:同学们,我们通过诵读感悟,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大地的深沉眷恋,也引发了我们心灵的共鸣。

虽然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离我们远去了,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因为它是烈士们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

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珍爱和平,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而今,我们的国家安定幸福、繁荣昌盛,面对这大好河山,我们是不是也该像鸟儿一样尽情歌唱,抒发一下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呢
五、仿写诗歌,升华感情。

1、看图抒情。

根据画面意境,用“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四字词语)”来抒情。

示例:我爱这土地,因为它风景秀丽。

参考:我爱这土地,因为它繁荣昌盛。

我爱这土地,因为它美丽富饶。

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历史悠久。

我爱这土地,因为它文化灿烂。

……
2、仿写诗歌。

请同学们立足于我们当下盛世,仿照这首诗,试写一首诗。

全班交流。

示例: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要用动听的喉咙歌唱:
这被中华文明所浸润着的土地,
这永远澎湃着我们的激情的河流,
这强劲地吹刮着的“一带一路”共赢之风,
和那来自伟大祖国的无比美好的中国梦……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流露感恩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六、歌曲结课,首尾呼应。

最后,让我们在《我爱你中国》这首歌的旋律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吧。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土地——祖国大地热爱祖国
鸟儿歌唱河流、风——反抗精神眷恋土地
黎明——光明、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