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省一等奖) 2022年部编版语文九上

2.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主题。
培养爱国情结【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课程】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保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放映题目:我爱这土地,并解题〕二、自主预习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2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阔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嘶.哑(sī) 腐.烂(fǔ)撕.裂(sī) 喉.咙(hóu) 吹刮.(guā) 汹涌. (yǒng)(2)词语释义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激怒:停止、停息。
温柔:温和柔顺。
3《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3《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喜迎国庆节诗歌献祖国——《我爱这土地》活动课教案学习目标:1.把握诗中出现的大量意象,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析诗人的情感。
2.体会诗人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赤诚的情感,传扬家国情怀。
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赤诚的情感,传扬家国情怀。
学习难点:体会诗人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赤诚的情感,传扬家国情怀。
学习过程:情境导入:同学们,假如我们要参加国庆节活动,用诗歌献给祖国,根据这个活动主题,我们选择一首参赛诗歌。
(提示:结合我们进行的九上第一单元的学习活动,学生很快达成共识)二、学习过程活动一:设计朗读脚本,准备参赛朗诵开场白。
活动支架:借助网络或图书查找资料和听音频或看视频1.借助网络平台听央视主持人朗读的《我爱这土地》,练习朗读,设计朗读脚本。
2.搜集中国古今文人的爱国诗句,整理到素材本上。
3.完成开场白,全班优化后定稿。
活动二:把握诗歌情感脉络,写一段诗歌鉴赏。
活动支架:1.抓住诗歌中的意象群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诗歌情感,分析诗人情感脉络。
2.小组合作完成诗歌鉴赏,班级展示,师补充。
3.听台湾词作者、音乐制作人陈彼得对《我爱这土地》的朗诵,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推选出领读员。
活动三: 体会诗人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赤诚的情感,传扬爱国主义情怀。
活动支架:1.模拟参赛现场,喜迎“国庆节"。
2.听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朗读歌词,和《我爱这土地》比较抒情的不同。
3.教师总结本课。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舒婷说:我和我的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
我和我的祖国生死相依,血脉相连。
老师说:我们都是祖国的一份子,都是伟大祖国的形象代表。
习主席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我们都要为祖国的繁荣承担重任。
是的!不仅仅艾青,还有更多的中国人书写过、书写着他们的家国情怀。
(出示幻灯片,学生补充并齐读)家国情怀是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 我爱这土地-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艾青及诗歌的时代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1、深情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品悟诗歌,引发学生与诗人的感情共鸣。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深情诵读,体会诗人深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想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歌曲引入,营造氛围。
请学生欣赏视频歌曲《共和国之恋》。
导入:同学们,你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它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呢是啊,古往今来,中华儿女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爱国情。
国难当头时,有的抛头颅、洒热血,以身殉国;有的以笔为枪,摇旗呐喊,写下了感人肺腑的篇章。
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望历史,感受诗人艾青所深深眷恋着的那片土地吧!(出示课题)二、初读诗歌,感知“土地”。
1、多媒体播放艾青介绍。
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也享有声誉。
其诗歌以“土地”“太阳”为主要意象,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
2、初读感知——“我”爱的土地。
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初步读出节奏和情感。
教师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听节奏、语调和感情。
同学们,诗人所爱的“土地”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呢指名回答。
(PPT同步出示图片)3、回望历史——彼时的土地:南京大屠杀文字、图片资料。
介绍背景: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
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多媒体展示工具:利用多媒体展示工具,如PPT、视频等,展示诗歌的背景、作者介绍、诗歌赏析等内容,增强 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粉笔:用于在黑板上书写和 绘图
投影仪:用于展示PPT、图 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
家长反馈评价: 听取家长的反馈 意见,了解学生 在家庭作业和课 堂外的表现和学 习情况
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 略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
观察学生的表 现:及时发现 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的问题和 困难,调整教 学策略和方法
作业完成情况: 通过作业完成 情况了解学生 对知识点的掌 握情况,及时 调整教学进度
讲解诗歌: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 意境
教师首先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和思想。
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 主题和意境。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如PPT、视频等,展示诗歌中的相关图片和音频,让学生更加直观 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总结本课所学内 容:回顾本课所 学的知识点和技 能点,加深学生 对课文的理解和 掌握。
强调重点和难点: 强调本课的教学 重点和难点,提 醒学生注意掌握 和巩固。
布置作业和预习 任务:布置适当 的作业和预习任 务,引导学生进 一步巩固所学知 识和预习下节课 的内容。
06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 与度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2 我爱这土地*教学导航*【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全诗并掌握朗读现代诗的一般方法。
2.说出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欣赏诗歌方法。
3.体会诗人真挚炽热的爱国情怀,从而激发自己的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能说出诗歌的意象,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欣赏诗歌方法。
2.引导学生理解,运用象征手法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哭泣的中华——侵华日军暴行实录》从1937—1945年8月15日,8年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外,我国其它省份皆遭日军铁蹄蹂躏,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共达5620多亿美元。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我爱这土地》。
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板书:我爱这土地)【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中国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正涵,生于浙江金华,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
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到了延安以后,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
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出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我”养“我”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我爱这土地【市一等奖】

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3.能引导学生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试着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引导学生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关于土地,端木蕻良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故乡的土壤是香的。
我想唯有对土地家园深深眷恋的人,才会有如此敏锐的嗅觉,闻到泥土的芬芳。
无独有偶,诗人艾青也曾这样向土地表白:我爱这土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感受那炽热深沉的情怀。
二、写作背景介绍。
通过读文段、看图片引发师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三、“读诗”我能行。
(出示朗读提示)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酝酿感情,组内诵读。
3.展示点评,生生互动:“给你锦囊”或“为你点赞”。
(“锦囊”和“点赞”都要落实到具体的词句)过渡:下面我们走进诗的字里行间,通过“品诗”去感受作者对土地的爱。
(引出下一个环节)四、“品诗”我能行。
屏幕出示——思考交流:1.在诗中,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应该都紧扣作者“爱土地”而写,它们分别有什么特殊含义(注意这些词前面的修饰语)2.哪些词句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爱(组内交流后再展示)结论:1.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特殊含义(即象征意义):土地——遭受侵略践踏的国土河流、风——反抗精神黎明——光明未来2.分析“常”、“应该”、“嘶哑”、“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等词句,感受作者对土地的爱。
过渡:当年的战火牵动着的又何止作者一人,接下来,我们来读另一首诗。
(引出下一个环节)五、“品读类文”我能行屏幕出示: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思考:1.哪句诗最触动你为什么2.既是“类文”,有何相同点过渡:有多少个爱国者,就有多少个对土地的抒情者,下面我们也来“为国写诗”。
第3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3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艾青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学习诗歌的抒情方式,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学习诗歌的抒情方式,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体会诗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3.赏析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音乐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抗日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抗战时期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的苦难和抗争。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感受诗人在那个特殊时期的爱国情怀。
2.作者及背景介绍-介绍作者艾青: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现代诗人。
他的诗作以深沉而忧郁的笔调,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
-介绍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疯狂地践踏中国大地。
国家山河沦陷,民族危在旦夕,诗人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
第3课 《我爱这土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3课《我爱这土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3课我爱这土地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读出重音和节奏。
2.把握诗中的意象,揣摩诗人营造的氛围。
3.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1.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2.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本诗的思想感情。
1.培养在朗读中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本诗的思想感情。
新课导入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对它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为它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依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1.走近作者。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或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作者及作品。
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写作背景”的内容。
教师可以简单补充。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感情。
二、正音释义【活动内容】检查预习。
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加以点拨。
艾青()_喉咙()汹涌()_吹刮()黎明()_腐烂()嘶哑()嘶哑:____汹涌:____悲愤:____腐烂:____【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和解释词语的意思,读通课文,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活动内容】听诗歌范读,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
自由朗诵,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用诗歌中的一个词语概括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深沉”的感情基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四、文本研读【活动内容】1.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它们是如何从常见的景物变为意象的?2.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感的客观之景,本文的意象除了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并板书:
鸟:诗人自己Βιβλιοθήκη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光明与希望。
歌唱“土地”,表赤子忠心
重点难点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
行为
一
研
读
15
分
钟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板书课题:《我爱这土地》)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这是一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4.“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沦陷区的亲人们颠沛流离,四处逃亡,更多的同胞还被日本人像牲口,草芥一样用残忍的方式杀害,尤其在南京大屠杀中,日本人的杀人方式,数量,持续时间都令世人震惊,无数尸体被抛江,焚烧,埋掉,死亡人数不下于30万。他们的罪行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愤慨,听吧:(歌曲《保卫黄河》)
(三)那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
反
馈
10
分
钟
四.拓展延伸
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
五.作业
1.背诵本首诗。
2.推荐阅读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集《北方》。
六.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泪水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
一体,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5.“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好。
把握基调‚把握情感变化ƒ运用想象丰富情感
(四)那情——诵中高唱爱国之情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试着给诗歌划分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语速和语调。
3.指名朗读诗歌。
4.学生齐读诗歌。
二
探
究
20
分
钟
四.品读诗歌
1.诗人的情感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得以抒发与升华,你能找出这些意象吗?
(一)那人——初识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1932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6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二)那时——探求背景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就在1937年7月7日日本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并扬言3个月要中国政府乖乖坐在谈判桌前将土地拱手相让,当时他们所到之处血流成河,硝烟弥漫,我们的国土备受炮弹蹂躏,我们的亲人背井离乡,家破人亡,请听听沦陷区亲人的歌声吧:(歌曲《河边对口曲》)
二.目标出示
1、知识与能力:
⑴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
背诵诗歌,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三.自主学习
主备:审核:
教学内容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
背诵诗歌,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