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社会风俗的变迁
百年习俗变迁

缠足-现在人们的看法 由于社会不断的进步,人们对之前的妇女 缠足从美学和人性方面都进行了否定。更完善 的价值观使人们意识到其实顺应事物自身发展 规律的自然变化就是美的,健康的就是美的。 现在人们每当聊天聊起缠足对妇女的残害时总 是语气中带些怒气,因为古代男尊女卑的观念 给妇女带来生理和心理上不可抹灭的影响,也 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总之,缠足给人 们带来的伤害会更加使人们学会珍惜,也会学 会尊重。
习俗就是习惯,风俗; 个人或集体的传统、传 承的风尚、礼节、习性。 形成风俗的事件都挺大, 挺普遍,而习俗可大可 小,可普遍也可特殊细 小。前者与风俗同,后 者就只能用"习俗"不能用 "风俗"。
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具体表现: ①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西装传 入中国。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和中山装开始流行。 ②出现西式建筑,宽阔的马路、自来水、电灯等 ③出现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如 轮船、火车、电车、汽车、 飞机等;电报、电话等。 ④人们可以阅读报纸、听广播、看电影等。 ⑤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 等法令;社交礼仪采用握手、鞠躬;称呼采用“先生”、“同 志”;辛亥革命后实行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清末 民初,受过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 自由; 出现西式婚礼和葬礼。
在颁布实施新法律法规的同时,“华夏共和国”政 府是“断发易服”。 发布了一系列“革除陋习”的政令,其中最重要的一 条。就 “查男子蓄发辫。现今世界各文明国皆无此 例,且发辫易藏污纳垢。头部患疾,极易为病菌感染, 多有因此而不治者,可为陋习。而三军将士尤易受其 害,前清时我海军即不在蓄发辫之列。古圣人有云: 上以风化下。今国家百业待兴,革故鼎新之际,当去 此陋习,使我民族以新面貌而立于世。” 关于“易服”这件事,国家则并没有明确规定,只 是要求“易清服,换汉服及西服均可,听任民间自 便。” 其实这个“断发易服”最开始是孙纲在“政务院”
民国时期的风俗习惯与节日庆典

民国时期的风俗习惯与节日庆典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与节日庆典在这个时期形成和发展。
这些风俗习惯和节日庆典代表了民国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分别是生活习惯、婚俗与丧葬习惯以及传统节日庆典。
一、生活习惯1. 礼仪之邦民国时期,礼仪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们注重仪表和态度,在社交场合对他人表示尊重。
在饮食方面,人们追求饮食文明,讲究菜肴的烹饪技巧和食用礼仪。
而在家庭生活中,尊敬长辈、照顾子女是当时的家庭价值观念。
2. 时尚与娱乐民国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人们开始注重时尚和娱乐。
时尚服装和化妆成为当时社交场合的重要元素。
此外,人们经常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如戏剧、音乐会、舞会等,以放松身心并增进社交关系。
3. 文化兴盛在民国时期,文化领域蓬勃发展。
文人墨客们重视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表达,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另外,读书和学习成为青年人追求的目标,他们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世界观。
二、婚俗与丧葬习惯1. 婚俗习惯在民国时期,婚俗习惯严格遵循礼仪,强调婚姻的神圣和家庭的重要性。
婚礼通常在酒楼或大宅举行,亲友齐聚祝贺。
新郎需穿着礼服,新娘则穿着嫁衣,整个过程需要经历迎亲、拜堂、交杯酒等环节,以表示双方家庭的情感交流和婚姻的祝福。
2. 丧葬习惯在丧葬习俗方面,民国时期人们非常注重送葬礼仪和祭祀仪式。
丧礼通常会在离世者家中或丧家举行,亲友前来吊唁并悼念逝者。
葬礼中,亲属会为逝者献花、祭拜,以示对逝者的敬重和思念。
此外,人们在丧葬期间要遵守丧期,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怀念。
三、传统节日庆典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民国时期也是人们最热烈庆祝的时刻之一。
人们将家中打扫一新,张贴春联、挂灯笼,整个家庭会团聚在一起共度佳节。
同时,人们还会进行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走亲访友等。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寄托哀思和缅怀逝者的日子。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1)西方入侵: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
(2)经济发展: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3)民主思想: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4)政府推动: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如晚清政府的“新政”、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2.特点
(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
(2)从过程看:与西方侵略相伴始终。
有较强的半殖民地色彩,在中西、新旧并存中出现中西合璧。
(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仍广泛存在。
第1页共1页。
民国社会风俗的变迁

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的变迁[摘要]:辛亥革命胜利后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这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延续260多年的清王朝的统治,而且宣告了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民国时期是社会大发展,社会大变革时期,风俗的演进也进入转型的阶段。
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都发生了飞跃的变化。
本文将从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这五个方面来介绍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化。
[关键字]:民国风俗旗袍妇女解放民国时期民俗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期,在发端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俗学学者。
仅以风俗研究而言,就有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杨荫深的《衣冠服饰》,陈东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等。
可以肯定的说,民国时期的民俗学专著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样、深刻,为以后民俗学者的“田野作业”起到示范作用。
陈学华和徐吉军编著的《中国风俗通史(民国卷)》就对民国时期各民族的饮食,住,行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民国时期女权运动兴起,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比较明显,在社会风俗变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因此,围绕女性婚恋嫁娶而展开的民国社会风俗研究将会越来越全面。
一、民国时期社会风俗变革的背景1.外部因素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
2.内部因素(1)政治因素还在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就认识到社会习俗与政治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改良社会习俗政治进步中的作用,所以他们得出一种共识,那就是改良风俗必须成为社会全面变革而一部分,必须把政治改革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
有的把改革发饰、服饰习俗作为推翻清王朝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强调了风俗改良的政治意义。
这种将移风易俗政治化的思路和做法,在民国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
2020-2021宁波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一次模拟试题附答案

2020-2021宁波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一次模拟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1.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国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教育发生巨大变化。
近代新式教育制度发展的基础是A.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兴办同文馆B.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创办北洋西学堂C.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D.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考试制度2.历史照片是可视的历史。
如图两幅照片反映出中国近代()A.文学艺术的繁荣B.交通方式的变革C.科学技术的进步D.社会习俗的变迁3.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
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不正确的是A.鲁迅——《狂人日记》B.聂耳——《义勇军进行曲》C.茅盾——《愚公移山》D.冼星海——《黄河大合唱》4.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包括①剪发辫,易风俗②改称谓,废跪拜③禁缠足,倡女权④废科举,办新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以下不属于民国政府时期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的是( ) A.中山装成为那时最具特色的服装B.强令男子剪掉辫子C.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D.废除科举制度6.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可改行鞠躬礼。
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这一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A.断发易服B.移风易俗C.实业救国D.践行民权7.1901年,诏办经济特科,废去八股,整顿翰林院,复办京师大学堂;1903年,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1905年,会奏应请自本年始,即停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
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方面的变革( )A.习俗B.外交C.娱乐D.教育8.下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哪一特点?A.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B.沿海地区发展快C.总体发展比较落后D.资金少,规模小9.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
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1840年以后,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随西方势力入侵而移植到中国。
受西方的影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中开始涌现出许多新风尚、新习俗、新方式和新工具,它对我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对近代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和社会风气的进步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下面,本文将从服饰、饮食、居住、出行、礼仪、婚丧六个具体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服饰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
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
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
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
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
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
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
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在民国时期,中山装是国民革命的象征。
许多爱国人士目睹大量进口西装和呢绒,使中国白银不计其数地外流,他们呼吁提倡国货,希望把易服与保护国货结合。
中山装由孙中山设计,前襟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前襟五个扣子,代表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两个倒笔架形的胸袋,则表示革命要依靠知识分子。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着和“打扮”是有机的统一体。
例如纹身、化妆、发式、饰物、缠足等。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到中国,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
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这种装束形象有了显著改观。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蒋介石与宋美龄
海外奇珍费客猜,西洋风味一家开。外朋坐 上无多少,红顶花翎日日来
2.交通
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
运企业 19世纪末20世纪初,收回铁路利权运动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 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 2003年投入商业运营的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全长约三 十公里,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 线 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 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 刊业的序幕 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 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5.广播影视
1923年1月23日,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
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正式开播 1926年6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 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 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 播电台在南京开播,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座 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3.邮电通信
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邮传
脱离海关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 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业务 1932年底,开创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4.大众报业 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
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
“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 放映。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 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片断, 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 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 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在中国历史上,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一个极为重要而动荡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社会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民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体制变革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首先体现在政治层面上。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王朝被推翻,中国的统治形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北洋政府成为新国家的中央政权。
这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政治体制阶段。
二、农业改革与土地革命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还涉及农业领域。
农业在中国一直是重要的经济支柱,而民国时期,农业改革成为了改造社会的重点之一。
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实施土地革命成为农村社会变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土地革命的过程中,土地被重新分配,使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和生产工具,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三、教育改革与女性解放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中,教育改革与女性解放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新政府的推动下,教育普及化和女性解放成为了民国时期的两大重要变革。
新的学校制度建立起来,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政策,为更多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女性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许多妇女开始加入到社会和政治活动中,争取自己的权益。
四、经济体制改革与现代化产业民国时期也是中国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变革的阶段。
民国政府积极推行经济改革,发展了许多现代产业,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在此期间,铁路、电力、石油等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同时外商投资也在中国兴起。
这一系列经济改革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经济状况,带来了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五、社会风俗观念变革除了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的改革,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还涉及到社会风俗观念的转变。
传统观念和习俗被逐渐改变和冲击,西方文化的影响也逐渐传入中国社会。
在这一时期,许多社会运动和思潮产生,激发了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和追求。
总结起来,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政治体制的改变、农业改革与土地革命、教育改革与女性解放、经济体制改革与现代化产业以及社会风俗观念变革等方面的变革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的变迁[摘要]:辛亥革命胜利后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这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延续260多年的清王朝的统治,而且宣告了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民国时期是社会大发展,社会大变革时期,风俗的演进也进入转型的阶段。
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都发生了飞跃的变化。
本文将从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这五个方面来介绍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化。
[关键字]:民国风俗旗袍妇女解放民国时期民俗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期,在发端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俗学学者。
仅以风俗研究而言,就有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杨荫深的《衣冠服饰》,陈东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等。
可以肯定的说,民国时期的民俗学专著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样、深刻,为以后民俗学者的“田野作业”起到示范作用。
陈学华和徐吉军编著的《中国风俗通史(民国卷)》就对民国时期各民族的饮食,住,行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民国时期女权运动兴起,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比较明显,在社会风俗变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因此,围绕女性婚恋嫁娶而展开的民国社会风俗研究将会越来越全面。
一、民国时期社会风俗变革的背景1.外部因素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
2.内部因素(1)政治因素还在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就认识到社会习俗与政治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改良社会习俗政治进步中的作用,所以他们得出一种共识,那就是改良风俗必须成为社会全面变革而一部分,必须把政治改革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
有的把改革发饰、服饰习俗作为推翻清王朝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强调了风俗改良的政治意义。
这种将移风易俗政治化的思路和做法,在民国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尽快革除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种种弊端,造成有利于资产阶级统治的新社会风气,将改良风俗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
革命党人亦视移风易俗为一项政治事务。
民国时期,蒋介石就曾发起过“新生活运动”,以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从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做起。
(2)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资产阶级渴望按照自己的阶级意识改造中国,要以资产阶级精神改造人们的生活,建立起新的社会生活秩序。
(3)文化因素戊戌变法时期,康梁维新派就提出“戒缠足,兴女学”的进步口号,并成立“无足会”、“戒缠足会”、“戒鸦片烟会”等改良风俗的团体。
以及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科学等新思潮都为民国风俗的变迁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革的成果1.服饰的变化民国时期是中国服装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民国时期服饰变革主要指清末的宫廷服饰制度被淘汰,出现了民国新的服饰文化的变化过程。
这一时期服饰大变革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几次大的服饰变革不同,是在封建帝制被推翻、“西风东渐”的背景下进行的,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殊现象。
(1)女子服装出现了日益华丽和普及旗袍的趋向1840年,鸦片战争后,社会风气日渐开化,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变化和发展,人民的穿衣观念开始变化,越来越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
上海开通商埠最早,得风气之先。
北京和南京等地“妇女衣服,好时髦者,每追踪与上海式样。
”【1】(P2)随着清朝末年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并且主张予以改革。
民国初期的女子着装,一般是上衣下裙。
同时,由于大批留日学生返国,东洋女装备受青睐,青年妇女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裙,下穿黑色长裙,裙上不施绣纹,衣衫也比较朴素,簪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物很少用。
这种装束,时人送它一个专有名词:“文明新装”。
女作家张爱玲在《更衣记》里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民国建立,各方面都有浮面的清明景象……时装上也显示出空前的天真、轻松、愉悦。
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
上层阶级的妇女出门系裙,在家只穿一条齐膝的短裤,丝袜也只到膝为止,裤与袜的交界处偶然也大胆地暴露了膝盖,存心不良的女人往往从袄底下垂下挑拨性的长而宽的淡色丝质裤带,带端飘着排穗。
”【2】(P45)衣下裙的“文明装束”在新式学堂中开始流行。
到了“五四”时期,白衣黑裙已成为女学生的典型装束。
旗袍是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饰。
20世纪20年代旗袍在上海等城市流行,其特点是宽大、平直、下长盖脚。
但是不久,旗袍的长度缩短,腰身收紧,曲线明显。
30年代旗袍盛行全国,成为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
这一时期的旗袍出现各种流行样式。
先是流行高领,后又流行低领,当低到无法再低时,干脆就穿起来没有领子的旗袍。
袖子和旗袍的长度也变化不定,有时长,有时短。
民间妇女、女工、女学生都穿它,达官显贵的小姐、太太们在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时穿的也是它。
宋氏三姐妹一生钟爱于旗袍。
宋庆龄尤为喜爱墨色丝绒旗袍,直至晚年仍时常穿它。
(2)男子服饰出现从长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渐过渡的变化趋势1)长马褂虽然经过了以西装为代表的新式服装的冲击, 传统的长袍马褂仍然占据着半壁江山。
褂是清代特有的一种礼服, 穿时加罩于袍服之外。
马褂之制于康熙末年在全国普及, 成为一种常服。
长衫的形式在民国初年定型后就再也没有多大的变化, 作大襟右衽式, 长及脚踝上2 寸, 袖长与马褂并齐, 在左右两侧下摆处, 开有1 尺左右长衩。
民国仍然将长袍马褂作为国家礼服的一种, 但是在穿着上抛弃了等级差别。
故而革命者取其义, 守旧者取其名, 使长袍马褂在近代中国服饰舞台上仍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长袍马褂的忠实拥护者为以及守旧人士们, 依然试图引导下一辈维护传统, 最起码己身严守陈规穿着长袍马褂, 却不知近代的服饰改革早就在青年和中老年之间划出了一条代沟。
众多的青年, 由于文化和知识水准的不断提高, 眼界的不断开阔, 纷纷跨过老一辈设下的界限, 置传统与忠告于不顾, 普遍追求新式服装, 男穿西服女着裙装已是常见之事。
2)学生装学生装是清末民初大批留学生带回国的。
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操练新军,于是一种洋化的新式学生装出现了。
学生装实际上也是一种西服,只是形制比较简便。
一般只有一条窄而低的狭领,穿时用纽扣挂紧。
衣服的正面下方,左右各缀一只暗袋,左侧胸前还缀有一只明袋。
20世纪80年代,随着《霍元甲》和《陈真》的走红,学生装也因为主人公的穿着而深受人们喜爱。
3)西装这种20世纪30年代以后,西装则有并驾齐驱,甚至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初期,在传统观念和思想侵染之下,当时能够接受西服的人毕竟还是少数。
不少人还是很看不惯的。
1936年,林语堂在《宇宙风》杂志上发表了《论西装》一文。
其中说:“满口洋文,中文说不通的人必着西装,或是外国骗的洋博士,羽毛未丰,念了两三本文学批评,到处横冲直撞,谈文学,盯女人者,亦必着西装”,“洋行职员,青年会服务员两崽为一类,……再一类便是月薪百元的书记,未得差事的留学生,不得志的小政客,华侨子弟,党部青年,寓公子侄,暴富商贾及剃头师傅等又为一类”。
【3】(P62)反清的革命志士多是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穿学生装和西装,因此西装当时往往被视为革命党人的标志。
民初许多政要如章宗祥、陆徽祥、周自齐、曹汝霖都穿起来西装,在北京中央公园游公园。
【4】(P75)4)中山装孙中山先生亲自创导的中山装是在学生装和企领文装的基础上改革而成的一种服装。
最早的中山装作关闭式八字形领口, 装袖, 前门襟上有九粒纽扣, 后背有中缝, 腰际有阔带式横襟, 衣服的上下左右各缀有一贴袋, 上端加有戴盖, 下面的袋子裁制成可以随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
中山装的款式后来在领子、袋盖、纽扣及袖口等部分都有变化, 制作工艺和色彩等方面都有所改进。
由于敬仰孙中山先生的政治威望, 政府官员、文化人士等纷纷仿一时成为民国时期的风尚, 中山装成为民国时期三大男装款式之一。
1945 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时, 毛泽东与蒋介石都着中山装, 可见中山装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中山装与欧美及东亚各国西服的最明显区别在于他的立领是关闭式的, 而具有了中国民族含蓄内敛的特色。
直到今天, 中山装仍然作为代表中华民族气魄的一种服装, 流行在人民的生活中。
2.民国饮食民国时期饮食有以下几个特点:1、保留了一部分优秀的传统饮食文化。
先来说说孔府宴,孔府宴礼节周全,是中国古代宴席的典范。
孔府宴分两等,第一等又称满汉全席,是给给皇帝和钦差大臣的。
一套宴席的餐具有404件,每件餐具分两套,全席一共要上196道菜。
十个人需要整整吃四天才能将这些菜品尝完。
第二等孔府宴相较第一等没有那么奢侈,是针对宾客和当时游客的宴席。
另一种传统宴席是谭家菜,也是一种久负盛名,保存完整的贵族菜肴。
辛亥革命后,外来饮食文化也传入了中国,西餐开始在中国日益流行,请吃西餐已经成为买办、商人与洋人、客商交往的手段。
在北京,“向日请客,大都同丰堂,会贤堂,皆中式菜馆。
今则必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矣。
”【5】(P98-P100)1924的北京,西餐馆有4家,到了1920年发展为了12家。
在东北地区,犹豫时代发展和地域时间局限,饮食品种较为单一,饮食结构比较单一。
但由于大批俄国人的进入,西方饮食文化随之出现。
在天津、重庆、广州、长春、沈阳以至一些中小城镇,也有了一些西餐馆。
糕点店逐渐取代了饽饽铺、茶食店的称号,糕点品种日趋丰富。
各大食品公司也开始为自己的产品做宣传。
例如上海冠生园在《大公报》上连续登载广告,雀巢公司也为其麦精粉做广告。
3.娱乐与住行民国时期,居住在全国开埠较早的城市中的洋人们,带来了西方人的休闲娱乐方式,跳舞、进咖啡馆和酒吧、看电影、体育健身等,这些“西洋景”对民国人的视觉和听觉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更是对东方人传统意识的一次“革(蟹)命”,著名的百乐门舞厅建于1932年,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世界建筑的新潮。
这正是西方文明以一种最最生活的常态影响国人的根源之一。
至于西方人传来的各种赌博的方式,如弹子房、赌马等,尽管与东方古国有所不同,但从本质上说,其目的倒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赢钱或被赢。
上世纪30年代建起的上海跑马厅总会建筑,至今仍在南京西路巍峨耸立。
【6】(P343)还有人喜欢逗鸟、养宠物、下棋等等。
国民党一号人物蒋介石就是个象棋爱好者,少年时就下得一手好棋,留学日本也未曾忘记下棋取乐。
自从当上国民党领袖之后,在夫人宋美龄的调教下,蒋介石的饮食起居和做事风格开始高标准,严要求。
一日,蒋氏夫妇对弈,蒋的形式大优。
蒋介石面露喜色,提车准备叫将,正要大开杀戒,恰在此时,汤恩伯冒失闯进来,与进行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