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
病理冰冻切片的制片流程

病理冰冻切片的制片流程:
①取材,未能固定的组织取材,不能太大太厚,厚者冰冻费时,大者难以切完整,好为24×24×2mm。
②取出组织支承器,放平摆好组织,周边滴上包埋剂,速放于冷冻台上,冰冻。
小组织的应先取一支承器,滴上包埋剂让其冷冻,形成一个小台后,再放上细小组织,滴上包埋剂。
③将冷冻好的组织块,夹紧于切片机持承器上,启动粗进退键,转动旋钮,将组织修平。
④调好欲切的厚度,根据不同的组织而定,原则上是细胞密集的薄切,纤维多细胞稀的可稍为厚切,一般在5~10um间。
⑤调好防卷板。
制作冰冻切片,关键在于防卷板的调节上,这就要求操作者要细心,准确地将其调较好,调校至适当的位置。
切片时,切出的切片能在时间顺利地通过刀防卷板间的通道,平整地躺在持刀器的铁板上。
这时便可掀起防卷板,取一载玻片,将其附贴上即可。
⑥应视不同的组织选择不同的冷冻度。
冷冻箱中冷冻度的高低,主要根据不同的组织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如:切未经固定的脑组织,肝组织和**结时,冷冻箱中的温度不能调太低,在-10--15℃左右,切甲状腺、脾、肾、肌肉等组织时,可调在-15~20℃左右,切带脂肪的组织时,应调至-25℃左右,切含大量的脂肪时,应调至-30℃。
组织病理切片步骤

组织病理切片步骤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组织病理切片是临床病理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操作步骤,通过对组织标本进行切片、染色和观察,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患者的疾病。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组织病理切片的具体步骤。
1. 标本采集:在进行组织病理切片之前,首先需要进行标本采集。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决定需要进行组织切片检查的部位,并采集相应的组织标本。
常见的标本包括活检标本、手术标本等。
2. 标本固定:采集到的组织标本需要进行固定处理,以保持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
常用的固定剂包括福尔马林、4%的中性缓冲福尔马林等。
3. 标本包埋:固定后的组织标本需要进行包埋处理,即将组织标本置于蜡块中,以便进行切片。
包埋可以帮助维持组织的完整性和形态结构。
4. 组织切片:将包埋好的组织标本切割成薄片,即组织切片。
组织切片的厚度通常为3-5微米,切片时需要使用显微镜预先调整刀片角度和大小。
5. 组织染色:切割好的组织切片需要进行染色处理,以凸显组织细胞的形态和特征。
常用的染色剂包括伊红染、嗜酸性粒染、埃曼若染、普鲁斯染等。
6. 组织观察:染色后的组织切片可以放置于显微镜下观察,通过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核的大小和形态等特征,医生可以进行病理诊断。
7. 病理诊断:最终根据对组织切片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进行病理诊断,明确患者疾病的类型、程度和预后。
第二篇示例:组织病理切片是病理学检查中的重要步骤之一,通过组织切片的制备,医生可以观察组织的形态结构,从而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鉴别。
下面将介绍一下组织病理切片的步骤。
第一步:标本采集组织病理切片的第一步是采集标本。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部位进行组织采集,通常是通过手术或活检的方式获取组织标本。
采集的标本要求完整、清晰,以确保后续的切片制备质量。
第二步:固定采集到的组织标本需要进行固定处理,以保持组织的结构和形态。
固定的目的是使细胞和组织中的蛋白质、核酸等不能再发生变性、氧化或降解,防止组织腐败和细胞溶解。
什么是病理切片?为什么要借病理切片会诊?

什么是病理切片?为什么要借病理切片会诊?病理切片的定义病理切片是指在病理学研究中,将组织或细胞的标本切割成薄片并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观察病理切片,医生可以确定组织或细胞发生的病变类型、程度以及是否存在恶性变化。
病理切片是临床医学中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病理切片的制备方法制备病理切片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标本固定:将病理标本使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固定,使细胞和组织结构得以保持,并防止其变性和腐烂。
2.标本处理:固定后的标本需要进行去除水分和脂肪,并进行脱水、透明化、浸渍等处理步骤,以便于切片和染色。
3.切片:用显微刀将处理后的标本切割成非常薄的切片,通常为5微米至10微米。
4.染色:将切片进行染色处理,常用的染色剂有血液学染色剂、组织学染色剂等。
染色后的切片可以使不同细胞和组织成分在显微镜下更加清晰可见。
5.盖片:将染色后的切片放置在载玻片上,并加盖玻片,以保护切片并使其更易于观察。
病理切片的作用1. 疾病诊断病理切片在疾病诊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观察切片,可以确定细胞和组织的异常变化,识别和鉴别不同类型的病变。
例如,在癌症诊断中,病理切片能够确定是否存在恶性细胞,并评估癌症的类型、分级和分期。
2. 治疗规划病理切片对于治疗规划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切片,医生可以了解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以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例如,在乳腺癌治疗中,通过病理切片诊断可以判断患者的雌激素受体和HER2受体状态,从而指导是否进行内分泌治疗或靶向治疗。
3. 评估疗效病理切片还可以用于评估治疗的疗效。
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切片,可以观察病变的变化程度和细胞结构的恢复程度,判断治疗的效果和预后。
为什么要借病理切片会诊?1. 提高诊断准确性病理切片会诊可以集合多个专家的意见和经验,对病理切片进行共同研究和讨论,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不同的医生可能会对同一切片有不同的解读,借助会诊可以减少误诊和漏诊的风险。
病理组织切片制作技术

病理组织切片制作技术病理组织切片制作技术病理组织切片常用的制作方法有三种。
即石蜡切片法,冰冻切片法和火棉胶切片法。
以石蜡切片法为代表,切片的基本制作过程是:组织取材→固定→冲洗→脱水→透明→浸蜡→组织包埋→组织切片→展片附贴→切片脱蜡→染色→脱水→染片透明→封固。
以上基本过程是互相联系的,任何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使整个切片制作归于失败。
因此应细致、耐心、认真负责,并事先做好计划安排。
一、取材采取病料,要刀剪锐利,剪切时不可挤压,扯拉病料,以防人为损伤。
切取的工具要清洁。
采取病料越新鲜越好,一般不超过死后24小时。
应选择病变部与可疑病变部切取,切取时要由表及里,有浅入深并包括周围正常组织一部分。
特殊病料应根据器官的结构特点切取。
管状,囊状和皮肤组织应注意垂直切取(横切)。
带有薄膜的组织,要防止切时薄膜分离和脱落。
切取组织块大小,以1.5×1.5×0.3厘米为宜,最厚不宜超过0.5厘米。
组织块病变一面应平整光滑,另一面可不平整,以便包埋时辨认。
切取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装有固定液的磨口玻璃广口瓶中,并做好标记。
二、固定固定的目的是迅速将组织细胞杀死,使细胞中的蛋白质,糖,脂肪等凝固,从而保持与活组织相似的结构状态。
材料取下后,应迅速固定。
固定液数量应为病理组织块的5到20倍。
由于一般把组织块浸入固定液后数小时,固定液渗入组织液的深度只达2到3厘米。
因此,可以放置冰箱内固定,使组织内酶失去作用,细菌也能停止滋生。
最常用的固定液是10%的福尔马林溶液:使用时,用40%的甲醛饱和水溶液10毫升,加水90毫升配成。
三、冲洗固定后的组织块,应将固定液洗去。
一般均用流水(自来水)冲洗12到24小时左右。
及时冲洗尚有停止固定的作用,防止固定过度,有利于制片染色。
冲洗时如不方便用流水冲洗,也可用较大容器盛装水浸洗,每隔相当时间换水一次。
整个浸洗时间比流水冲洗应稍长一些。
酒精固定的组织材料不需冲洗。
病理切片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病理切片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简介病理切片是病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它能够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本文将详细介绍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制作过程步骤1:组织取材•选择适当的组织进行切片制作;•确保组织样本取材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步骤2:固定组织•使用合适的固定剂固定组织样本,如福尔马林;•确保固定时间和固定剂的浓度符合要求。
步骤3:脱水与清洁•将固定的组织放入酒精溶液中进行脱水处理;•清洁组织以去除固定剂和杂质。
步骤4:组织包埋•将脱水的组织置于熔蜡中进行包埋;•确保组织完全包裹,避免产生气泡。
步骤5:切片制作•使用专用的切片机将包埋的组织切成薄片;•控制切片的厚度和形状,确保质量。
步骤6:染色•使用合适的染色剂对切片进行染色,如血液样本使用血液染色剂;•控制染色时间和染色剂的浓度,确保染色效果。
步骤7:封片•将切片放在载片上,使用专用胶水将其封闭;•确保切片和载片的牢固性。
步骤8:质量控制•检查切片的质量,包括切片厚度、染色效果等;•确保切片符合病理学的要求。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安全•在病理切片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等;•避免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如福尔马林。
注意事项2:操作规范•按照病理切片制作的标准操作流程进行,确保结果的准确性;•遵守操作规范,减少操作失误的风险。
注意事项3:仪器维护•定期对切片机等相关仪器进行维护保养;•确保仪器的正常工作状态,减少故障的风险。
注意事项4:质量控制•对制作的病理切片进行质量控制,如切片的厚度、染色的均匀性等;•确保制作出的病理切片符合质量要求。
注意事项5:记录保存•对制作的病理切片进行记录,包括样本信息、制作过程、染色方法等;•妥善保存记录,方便后续查阅和追溯。
结论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严格操作和控制。
同时,要注意安全、遵守操作规范、定期维护仪器,并进行质量控制和记录保存。
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病理切片,为病理学的研究和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组织病理切片制备

组织病理切片制备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首先医生取下组织病理标本,放在10%的中性福尔马林里进行固定,固定完之后标本送到病理科。
小标本需要固定4-6个小时,大标本需要固定6-12个小时,固定完之后由病理医生进行取材。
所谓的取材指把标本取出放在标本盒里,置于全自动脱水机中脱水16个小时处理标本。
处理过程包括组织进行固定、透明、脱水、浸蜡,处理完16个小时之后,病理技师把标本拿到包埋机上进行包埋,把病变组织放在蜡里,包埋成病理蜡块。
蜡块包埋完之后,病理技师把蜡块放在切片机上进行切片,切片大约需要切3-4μm的切片。
切完片子需要捞在病理玻片上,玻片再进行脱蜡,放在二甲苯中需要透明,之后放在全自动染色机中进行染色,再放在封片机里进行封片,这样才能制成病理切片,这个过程一般需要2-3天的时间。
组织病理切片步骤

组织病理切片步骤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组织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科学,通过对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而组织病理切片是组织病理学的重要步骤之一,通过切割组织标本并染色,可以观察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进而帮助医生做出诊断。
组织病理切片的步骤是一个繁琐而精细的过程,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处理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组织病理切片的具体步骤。
1. 标本获取:组织病理学的切片首先需要获得病理标本,这通常通过组织活检或手术取材来完成。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相应的标本获取。
2. 组织固定:标本获取后,需要立即将组织标本放入10%的甲醛或其他固定剂中进行固定,以保持组织形态的完整性。
固定后的组织标本可以长期保存,并且能够在病理切片的过程中保持组织的形态结构。
3. 组织处理:固定后的组织标本需要进行脱水、清洁和浸蜡等处理,以使组织标本透明并且易于切割。
这一步通常需要用到甲醇和乙醇等有机溶剂,以及蜡浸渍处理。
4. 组织包埋:处理完的组织标本需要放入蜡液中进行包埋,以便于切割。
在包埋过程中,需要正确定位组织标本,并使其固定在蜡块中。
5. 组织切割:包埋后的组织标本需要用微切片机切成薄片,厚度通常在3-5微米左右。
切片时需要保持切割的准确性和统一性,以便后续的染色和观察。
6. 组织染色:切割后的组织标本需要进行染色,以显示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赖氏染色、简单染色和特异性染色等。
7. 组织固定:染色后的组织切片需要进行固定,以保持染色的效果。
通常用乙醇和甲醇进行脱水和抗褪色处理。
8. 组织观察:固定后的组织切片可以放入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医生可以通过观察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来做出诊断。
组织病理切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组织病理学技术,通过对组织标本的切割和染色,可以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为治疗提供参考。
希望通过以上介绍,您对组织病理切片的步骤有更深入的了解。
病理切片的流程

病理切片的流程病理切片是一种常用的医学检查方法,它通过将组织样本切割成极薄的切片,然后染色和显微镜观察,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下面将详细描述病理切片的流程步骤和流程。
1. 样本获取首先需要从患者身上获取组织样本。
常见的样本来源包括手术切除物、活检、穿刺等。
手术切除物通常是大块的组织,活检则是小块或细针抽吸得到的组织。
2. 样本固定获取到样本后,需要立即进行固定处理,以防止组织腐败和变形。
最常用的固定剂是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neutral buffered formalin),它可以使组织保持形态和结构不变,并能够杀灭病原体。
将样本完全浸泡在足够量的福尔马林溶液中,并确保其充分渗透进入组织内部。
通常需要固定24小时以上,以确保固定效果达到最佳。
3. 组织处理在固定完成后,需要对样本进行一系列的组织处理步骤,以使其适合切片。
3.1 去水脱脂福尔马林会使组织中的水分增加,因此需要将其去除。
首先将样本从福尔马林中取出,然后放入含有逐渐浓度乙醇的溶液中进行脱水。
常用的脱水级别是70%、80%、95%和100%乙醇。
每个浓度的乙醇溶液中浸泡时间一般为30分钟至1小时。
脱水过程中要轻轻摇晃容器,以确保组织均匀浸泡。
3.2 渗透剂处理在去水脱脂之后,需要将样本置于渗透剂中。
渗透剂通常是芳香烃类物质(如苯),可以与石蜡相互溶解。
渗透剂的作用是将石蜡渗入组织内部,以增加刚性和硬度。
将样本转移到含有石蜡和渗透剂混合物的容器中,并在恒温槽中加热慢慢进行渗透。
通常需要至少3个小时,以确保组织充分渗透。
3.3 石蜡浸渍渗透剂处理完成后,需要将样本浸泡在纯石蜡中,使其充分浸润。
将样本转移到含有熔融石蜡的容器中,并在恒温槽中加热慢慢进行浸渍。
通常需要至少2个小时,以确保组织完全浸润。
此外,还可以使用自动化的石蜡浸渍机来加快浸润过程。
4. 组织包埋组织处理完成后,需要将其包埋到切片所需的形状和大小。
包埋是将组织样本固定在切片机上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
1.7.1 修整组织
将手术切取的乳腺肿瘤切成一个平整面,各组织块不宜太大,以便固定剂穿透和组织脱水等操作,通常以10 mm×10 mm×3mm或5mm×5mm×3mm为宜。
找到不同的部位切取2块,以备后用。
1.7.2 组织洗涤
组织经修整后,组织中的福尔马林等必须冲洗干净,尤其是含有重金属的物质存在。
因为残留在组织中的福尔马林,有的不利于染色,有的产生沉淀或结晶影响观察,所以组织修整后应冲洗12h左右。
1.7.3 组织脱水
组织经洗涤后,组织中含有大量水分,由于水与石蜡不能互溶,所以必须将组织中的水分除去。
80%乙醇溶液:2h
95%乙醇溶液:1h
95%乙醇溶液:1h
100%乙醇溶液:30min
100%乙醇溶液:30min
1.7.4 组织透明
由于乙醇与石蜡不相溶,而二甲苯既能溶于乙醇又能溶于石蜡,所以脱水后还要经过二甲苯以过渡。
当组织中全部被二甲苯占有时,光线可以透过,组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透明状态。
二甲苯Ⅰ:30min
二甲苯Ⅱ:10min
1.7.5 组织浸蜡
浸蜡的目的是除去组织中的透明剂(如二甲苯等),使石蜡渗透到组织内部达到饱和程度以便组织包埋。
浸蜡时间根据组织的透蜡时间较长,需3h左右。
浸蜡应在恒温箱内进行,并保持箱内温度在55℃左右,注意温度不要过高,以免组织发脆。
石蜡Ⅰ:1h
石蜡Ⅱ:1h。
石蜡Ⅲ:1h
1.7.6 组织包埋
将经过透蜡的组织连同熔化的石蜡,一起倒入容器内,然后立即投入冷水中,使其立刻凝固成蜡块的过程。
包埋时,将纸盒放在温箱旁边,用镊子夹取组织平放于纸盒底部,,再用温镊子轻轻拨动组织,从温箱中取出盛放纯石蜡的蜡杯,沿壁倒入包埋用的纸盒中,速度要慢。
待石蜡凝固(约30min)后放入冰箱保鲜层内以备后用。
包埋时应根据组织材料、切片厚度、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熔点的石蜡,新的石蜡一般要熬顿几次,以免石蜡固定后有气泡,影响切片。
用于包埋的石蜡的熔点在50~60℃之间。
1.7.7 组织切片
(1)从冰箱里拿出蜡块,进行修快
(2)将已固定和修好的石蜡块台木装在切片机的夹物台上。
(3)将切片刀固定在刀夹上,刀口向上。
(4)摇动推动螺旋,使石蜡块与刀口贴近,但不可超过刀口。
(5)调整石蜡块与刀口之间的角度与位置,刀片与石蜡切片约成15度左右。
(6)调整厚度调节器到所需的切片厚度,先调约为25um,待切平后改为5um。
(7)一切调整好后方可以开始切片。
此时右手摇动转轮,让蜡块切成蜡带,左手持毛笔将蜡带提起,摇转速度不可太急,通常以40-60r/min。
(8)切成的蜡带到10-20cm长时,右手用另一支毛笔轻轻地将蜡带挑起,以免卷曲,并牵引成带,平放在蜡带盒上,靠刀面的一面较光滑,朝下,较皱的一面朝上。
(9)感觉效果较好的蜡片一小段,用单面刀片切取,再放入约43℃的水浴锅中展片,观察切片是否良好。
(10)切片工作结束后,应将切片刀取下用氯仿擦去刀上沾着的石蜡,把切片机擦拭干净妥为保存。
1.7.8 贴片
(1)取清洁的载玻片一片,滴一滴粘片剂于玻片中央,然后用洗净的手指加以涂抹,便成均匀薄层。
(2)然后用载玻片直接去滤已经展开的蜡片,将蜡片贴在均匀的粘片剂薄层上。
注意蜡片光亮平整的一面贴于玻片上,并使之处于稍偏玻片的一端,一端便于后面的染色步骤,另一端便于粘贴标签。
1.7.9 烘片
把载玻片摆好片位置,放在平盘上置于60℃温箱烘干,经过5小时干燥后即可取出存放于切片盒待染。
1.7.10 脱蜡
染色液多数为水溶液,因此,染色前必须将蜡脱去,使切片中的材料由有机相进入到水相。
一般采用二甲苯脱蜡,逐级复水与脱水浸蜡过程正好相反,但是,由于蜡片较薄,所需时间比脱水浸蜡要短的多。
(1)石蜡切片经二甲苯Ⅰ脱蜡10min;
(2)石蜡切片经二甲苯Ⅱ脱蜡10min;
1.7.11 渗水
放入100%、95%、80%等各级酒精溶液中浸泡,再放入蒸馏水中,使水渗进切片组织。
(1)无水乙醇浸泡1min;
(2)无水乙醇浸泡1min;
(3)95%乙醇浸泡2min;
(4)95%乙醇浸泡2min;
(5)80%乙醇浸泡2min;
(6)自来水洗2min;
1.7.12 染色
切片放入苏木精中染色约7min。
染色时间应根据染色剂的成熟程度及室温高低,适当缩短或延长。
室温高时促进染色,染色时间可短些,否则可适当延长时间,冬季室温低时可放入恒温箱中染色。
1.7.13 水洗
用自来水流水冲洗约2min。
冲洗过程中使切片颜色发蓝,此操作要注意流
水不能过大,以防切片脱落,并可以随时用显微镜检查见颜色变蓝为止。
1.7.14 分化
就是将细胞质着的色褪去,使细胞核着色更加鲜明,也称分色。
将切片放入1%盐酸乙醇液(盐酸1份+70%乙醇100份)中褪色,见切片变红,颜色较浅即可,约数秒至数十秒钟。
这一步骤是H.E.染色成败的关键,,如分化不当会导致染色不匀,或深或浅,得到的切片染色效果差。
如果染色适中,可取消此步骤。
本次实验操作在0.5%盐酸乙醇中浸泡30s;
1.7.15 漂洗
切片再放入自来水流水中使其恢复蓝色。
低倍镜检查见细胞核呈蓝色、结构清楚;细胞质或结缔组织纤维成分无色为标准。
然后放入蒸馏水中漂洗一次
2min。
1.7.16 反蓝
在饱和碳酸锂中浸泡2min;再用自来水洗2min;
1.7.17 复染
用0.5%伊红乙醇液对比染色2~5min。
伊红主要染细胞质,着色浓淡程度应与苏木精染细胞核的浓淡程度相配合,如果细胞核染色较浓,细胞质也应浓染,以获得鲜明的对比。
反之,如果细胞核染色较浅,细胞质也应淡染。
可在伊红乙醇液中滴加数滴冰醋酸助染,促使细胞质容易着色,并且经乙醇脱水时不易褪色。
本次操作伊红染色6min;
1.7.18 逐级脱水
(1)80%乙醇脱水30s;
(2)90%乙醇脱水30s;
(3)95%乙醇脱水1min;
(4)95%乙醇脱水1min;
(5)无水乙醇脱水2min;
(6)无水乙醇脱水2min;
1.7.19透明
将经过脱水后的切片放入纯二甲苯Ⅰ、Ⅱ中各3~5min。
二甲苯应尽量保持无水,应经常更换,或用纱布包无水硫酸铜放入染色缸内吸收水分。
切片如在二
甲苯中出现白雾现象,说明脱水未尽,应退回乙醇中重新脱水,否则切片难以镜检。
本次操作为:
(1)二甲苯Ⅰ5min;
(2)二甲苯Ⅱ10min;
1.7.20 封藏:中性树胶封存
切片经染色、脱水、透明后,即可用封藏剂将其封藏起来,目的是永久保存切片,便于镜检。
常用的封藏剂一类为干性封藏剂如中性树胶、加拿大树胶等,另一类为湿性封藏剂如甘油明胶等。
如果切片是经二甲苯透明,则用树胶作为封藏剂,树胶可以用二甲苯稀释至合适的稠度。
如果切片是直接从水中或水溶液中取出,则常用甘油明胶作为封藏剂,可用于短期保存标本。
封藏的方法:封片前应根据材料的大小,选用不同规格的盖玻片。
材料透明后,按照下列方法进行封藏。
在桌上放一张洁净的吸水纸,将含材料的载玻片从二甲苯中取出放在纸上(切片的一面向上),迅速地在切片的中央滴一滴树胶(千万不能待二甲苯干燥后再进行),用右手持小镊子轻轻地夹住盖玻片的右侧,稍为倾斜使其左侧与封藏剂接角,然后再缓慢地将盖玻片放下,这样就可以减少或避免产生气泡。
如胶液不足,可以用玻棒再滴一滴树胶从盖玻片边缘补足。
如胶液过多,可在干燥以后用刀刮去,并用纱布蘸二甲苯拭去残留的树胶。
1.7.21镜检
在光镜下观察染色结果,细胞核被苏木素染成蓝色,细胞质被伊红染色呈粉红色。
组织切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固定组织所用的固定液要充足,至少相当于标本总体积的5倍以
上,标本容器及其口径有适当大小,使标本能原形进行固定,避免使标本遭受挤压。
2)组织块透明在制片中是很重要的环节,如果组织不能透明,其原因可能有脱水未尽、组织太厚、透明时间不够以及与某些组织本身性质有关等。
所以从多方面考虑,尽可能使组织达到透明目的,通常根据透明时间与眼观相结合判断透明程度。
3)凡是陈旧、腐败或干枯的组织不易制成好切片,所以制片过程中要保护好组织。
4)固定失时或固定不当的组织,染色时常出现核染色质着色浅、轮廓不清,出现程度不等的片状发白区。
5)组织脱水、透明和浸蜡过度,会造成组织过硬过脆,特别是小动物组织应严格控制。
6)切片刀不锋利,切片时会自行卷起或皱起,不能顺利连成蜡带。
切片刀有缺口,易造成切片断裂、破损、不完整及刀痕等现象,不利于切片和观察。
7)组织切片机各个零件盒螺丝应旋紧,切片刀牢牢固定,否则将会产生振动,以致出现切片厚薄不匀和横皱纹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