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色彩分析
《英雄》色彩分析

耀色彩之美《英雄》这部影片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便是耀色彩之美,把一种心理的色彩完美的用画面呈现出来。
影片在主次色彩的运用上,用得恰到好处,张艺谋不仅是一个好的导演,更在色彩方面有着很好的造诣,电影中色彩是很重要的角色,它决定着这一场电影是否给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更确切的说是看这个导演是审美意识。
导演通过色彩的运用把风格结构有层次地展现出来,为环境、人物心境主题思想等服务。
这部电影的整体色彩风格为灰、蓝、为主色调。
影片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就是万马奔腾的场面,山峰、尘土,马蹄,在一个灰蓝色的场景中展现出来。
我认为,这是一个历史篇,本来就应该有一种复古的冷色调为主,张导用色彩画面给我们交代了一个大概的历史时间,把观众带进这个电影故事情节中去。
接着,便是无名进宫面圣,然后像秦王讲述如何杀死残剑、飞雪、长空等人的。
直到无名讲述完怎样’“杀死”长空的时候都主要以灰蓝色调为主体,值得一提的是长空的衣着,一件黄色的服装,在灰蓝的背景中特别耀眼,这或许是张导有意而为之,长空是一个英雄人物,在无名心目中他是一个对手,是一个朋友,是武功很高的侠客,通过对衣着颜色的展示,来表现长空的性格特征与形象。
在现实打斗中颜色本位灰蓝,但当长空和无名用意念打斗时,颜色一转变为黑白,这给我们一种武学至高境界的展现,它区别与现实中的打斗,所以张导故意把这个颜色定为黑白的,让观众一眼就能看明白他们的武学境界。
接着便是无名为秦王“回忆”讲述怎样“杀死”残剑、飞雪的。
这里主要用的色彩为红色,在这一情节中导演把红色的种类运用得漓淋尽致,淡红、艳红、梅红等的运用,都体现着导演驾驭色彩的能力。
对剑字的题写都运用红色,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穿着不同的颜色,其实在无名、飞雪、残剑、如月中,性格最急的是如月,但导演却用最淡的红色来为其穿着,这运用一种对比式蒙太奇鲜活的彰显出来。
映像最深的还是那一场白杨林里面的决斗,飞雪和如月两个穿着黄色的服装,一淡一浓,在黄色的白杨林中飞舞着,让我们看到的是舞美和武美的完美结合,在这一场景的构图中,把表情、特写、叶子的飘落等处理得美不胜收。
《英雄》色彩赏析资料讲解

《英雄》色彩赏析在《英雄》中,张艺谋把色彩分成几大块,配合故事段落。
所有色彩的设计都是为了叙事。
《看电影》是这样评价《英雄》的色彩运用:“白色象征最美丽的死亡,蓝色象征最崇高的较量,红色象征最炽热的生命,绿色象征最宁静的回忆,黑色象征最博大的胸怀。
”《英雄》的整个基调是黑色的,张艺谋选择用红、蓝、绿、白四段视觉的变化把故事的不同版本分别讲述。
黑色被张艺谋认定为秦朝的颜色。
黑色从影片的开始、秦宫的面对、无名长空的决战一直到无名的结局几乎贯穿影片。
红色的故事都是很强烈的、有点扭曲的情绪。
红色的夸张和叙事的情绪是一致的,这是无名给秦王编造的残剑飞雪的故事,因为根本是编造的,红色的基调反映出无名心中的躁动;而红色的故事中又包含了忌妒、怒火、痛苦,这一段在飞雪将如月斩杀后满天黄叶变成红色达到极致。
蓝色本身有客观、冷静的特征,蓝色部分的故事也是比较真实的部分,很写实的叙事。
而绿色代表家乡、过去、浪漫、和平。
这是残剑给无名讲述的故事,残剑心态已经返噗归真,柔和的绿色也为几乎真实的描述添加了一些祥和。
这一段在残剑放弃刺杀秦王,秦官无尽的绿纱缓缓落下时达到了极致。
白色出现在无名真实的叙述中和残剑飞雪的结局上,意味着恐怖、决裂和死亡。
《英雄》开篇以及随后的无名觐见秦王一段,黑色作为主色调占据了银屏。
黑色给予人的心理反映所产生的抽象联想大致是“死亡、刚健、悲哀、忧郁、生命、严肃、冷淡、阴郁。
”黑色的秦王宫,人物的黑色服装,秦的整个世界是大片的黑色。
这样导演透过黑色告诉观众,秦王朝的建立是以死亡和悲哀等为基础的,无名进入这个黑色的秦王宫是不会活着出来。
在影片结尾,当百官呼请秦王下令杀无名而秦王踌躇不决之际,我们都希望会有奇迹,但是我们看到那满目黑色时,我们就该知趣的绝望。
因为黑色的秦王宫里不会开出生命之花,因为黑色代表着死亡。
在电影《英雄》中,无名给秦王编造的残剑飞雪的故事的基调是红色的。
红色反映出无名潜意识中刺秦的激情,他那冷静的外表下掩盖着的血性和血气,想象中即将出现的刺秦场面和结果,这一切使无名眼中的世界充满了鲜红得像血一样浓烈的色彩。
张艺谋《英雄》色彩运用

张艺谋《英雄》⾊彩运⽤在《英雄》中,张艺谋运⽤⾊彩最为明显的地⽅在于⽚中⼏个重要⼈物的服装上,在每⼀个⼈物的描述⾥,那⼏个⾓⾊都发⽣了服装颜⾊的变化。
这变化显然是张艺谋作为创作主体所刻意⽽为之的,可是这服装颜⾊变化的依据,却并⾮张艺谋的主观臆断或是⼀厢情愿,⽽是从⾓⾊本⾝的性格和⼼境出发,是内⼼情绪基调的⾊彩化,同时也是内⼼⾊彩的外化。
下⾯,我就详细分析⼀下《英雄》中⾊彩的运⽤。
在本⽚中,张艺谋主要运⽤了蓝⿊⾊的⾊彩基调,和红⾊、蓝⾊、⽩⾊、绿⾊四种颜⾊依次作为重点⾊。
其实在这部电影⾥,蓝⿊⾊的⾊彩基调,并没有在时间长度上,占有很⼤的⽐例,但是在出现蓝⿊⾊的镜头⾥,还是占据了很⼤的空间⾯积,之所以把蓝⿊⾊定位本⽚的⾊彩基调,因为影⽚开始和结尾都是在这样的⾊调中完成,中途也数次回到那个蓝⿊⾊的⼤殿。
张艺谋使⽤这个⾊彩作为基调,就给本⽚赋予了⼀种沉重感以及带有个⼈牺牲精神的悲壮感。
此外,这个颜⾊主要出现在秦国的宫殿⾥以及秦国战⼠的服装上,蓝⿊⾊的⼀⽚使观众感到了⼀种重量感和⼒量感,张艺谋有效地⽤⾊彩形象揭⽰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强⼤。
红⾊,集中出现在⽆名第⼀次对他到赵国找残剑和飞雪的叙述中,整个书馆⾥所有的⼈穿的⾐服,所有的物件,全是红⾊,在此,红⾊其实是⽆名此时内⼼的⾊彩,因为他编造整个故事,其实⽬的是前来刺秦,刺杀就意味着要流⾎,⽽红⾊是⾎的颜⾊,除此之外,红⾊还是⽕的颜⾊,⽆名因⾃⼰的家⼈被秦军所杀,所以⼀直怀恨在⼼,这⼗年间,⽆名练就了⼀套剑法,只要在⼗步之内,就绝不可能失⼿,⽽这⼗年间,⽀撑着⽆名苦练剑法的原因,其实就是家⼈被秦军所杀,⾃⼰⼼中的愤怒之⽕。
所以张艺谋在这个段落⾥运⽤红⾊,恰好对应了⽆名的情绪基调。
同时也刺激了观众的视觉神经,使观众开始兴奋起来。
蓝⾊,出现在⽆名描述完刺杀长空、残剑和飞雪的过程后,被秦王识破,⽽⾃⼰合理的整个故事过程之中。
在这⼀段落⾥,同样是彻底的蓝,从⼈物服装到道具的颜⾊。
英雄影评

英雄影评英雄影评《英雄》是著名导演张艺谋面对电影全球化和商业化的背景,实现自身艺术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他的电影我以前也有幸看过不少,大多数都很经典,在这部《英雄》中,明星云集,场面宏大,画面精美,武打设计挥洒写意,将中国传统意境于动作片的暴力美学造型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大陆电影新一轮的票房神话和电影产业化模式。
剧情简易到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刺秦,但老谋子却很有想法的把它分割成了三部分:叙述、猜测和正解。
并通过身穿不同颜色服饰的同一人物群来加以区分,冷暖色调的对比,对人物情感和情节意外的转变也起到了一定意义的象征作用,无名编造的‘叙述’中充斥着背叛、嫉妒、愤恨和悲痛,烘托这种激烈而强劲的情感浓烈的红就再适合不过了。
有人常说蓝是种神秘、忧郁和怀疑的色彩,理所当然也就很恰当的用在了第二段秦王的‘猜测’中。
第三段‘正解’又被划分成了两个小部分:回忆和结局,前者用的是绿后者用的是白,绿代表着暂时远离江湖的残剑和飞雪幸福安定的生活,及对‘家’的期盼,而白则不仅代表着他们纯净坚贞的爱情,内心崇高无私的美德和思想境界,同时也是最后他们洗净了杂念和卸下重负后的一种凄美而完美超脱的象征。
除了巧妙而独到的运用颜色夺人眼球丰富内涵和意境外,老谋子的一分为三也为影片增添了一丝悬疑的意味,让故事有了一定的深刻度和可看性。
虽说如此,但在很多人看来,还是觉得这片缺乏深度,更是觉得最后前功尽弃的“放虎归山”有些不可理喻更被喻为“脑残之举”,但我觉得这正是本片的精髓和博大所在,就像我之前写的,意境对剧情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如果把剧情比作成一个干瘪的气球,那么意境的渲染和烘托就是充实气球的空气,富有禅意的气氛广泛而深化了主题,悟出了常识性最为本质的人生哲理,及展现了博大而崇高的人生境界。
《英雄》看似简单寻常的剧情,实则蕴含着深藏不露的内涵和真理,因国恨家仇引发的报仇雪恨及刀光剑影,因儿女情长引发的爱恨缠绵及至死不渝,对江湖的厌倦与无奈,对安定平凡生活的渴望和期盼,更重要的是还蕴藏着一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而崇高的胸怀。
《英雄》影评

把这样一个在中国几乎人人皆知 却又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得清楚的“刺 秦”的历史,用如此一种诗情画意的 叙述方式来表现,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事实上,张艺谋无意用《英雄》说历 史,他仅仅是借助历史表达电影艺术 的未来。
谢 一能够拯救天下,拯救百姓的君主,而无名 自己在与秦王的谈话中印证了这点。残剑知道无 名刺杀失败,觉得愧对妻子飞雪,只得以死谢罪, 而飞雪最终殉情自尽。秦王有意放走无名,但是 为了维护国家的法度,还是忍痛处死了他。
色彩运用
在细细观看过程中,我将其逐 一分析了张艺谋选择用红,蓝,绿, 白四段视觉的变化把故事的不同版 本分别讲述的原因。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色彩”。一代 宗师王国维的这一“美学”主张在张艺谋的电影作品里得 到很好的阐释。张艺谋电影的色彩的象征意义和主观表现 性得到了张扬,每一种颜色都有一定的内涵,都能激发每 一个人潜意识里的联想,但并无具体指向,你认为它象征 什么就是什么。我们在活动研究中,既要欣赏美丽的电影, 同时更要深刻认识电影传达的深层含义,并在其中领略电 影艺术中色彩的应用,感受色彩的魅力。
叙事蒙太奇
红色
蓝色
绿色
白色
理性蒙太奇
此时镜头的顺序是头发——曼玉——子怡——全景——头发— —曼玉说:既然你找死我玉成你——子怡——两人中景——头 发落地!——飞雪出手
表现蒙太奇
重复蒙太奇
音乐赏析
《英雄》的音乐粗犷、沧桑、浪漫,强调北方大地的情怀。谭盾涉及了以前很少 涉及的东北音乐,把二人转、内蒙古草原、戈壁沙漠音乐综合起来。在这方面,中国 爱乐的演奏极为出色,男低音们也为大地之魂增色很多。下面选择几段欣赏。 《序曲》:序曲像歌剧的序曲,充满阳刚、苍茫的大地情怀。东方的鼓结合爵士、 摇滚的奏法,谭盾首次这样做。 《风》:传说秦军打仗时来势凶猛,如狂风一般具有威力,称为“秦啸”。鼓的 打法则是将从中国传到日本的鼓还原成中国打法,听起来杀气腾腾。 《飘:胡杨林》:鼓童+帕尔曼+女高音,表现张曼玉和章子怡在情欲、妒忌和 国家民族情感之间的纠葛,最后是和平征服了所有欲望和情感。音乐是浪漫的、叙述 般的,女声独唱如泣如诉,集齐豫的缥缈空灵、孟庭苇的纯净清丽、李谷一的气声唱 法于一身。 《天下》:是整个音乐的主题,表现天下和平、国家统一的愿望。音乐深沉、深 远。 《棋馆古琴》:在这里将听到帕尔曼小提琴和中国古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东西 方不同的浪漫首次融合在了一起。《悲情沙漠》:草原的浪漫和戈壁滩上的悲怆。张 曼玉在沙漠中嚎啕痛哭,因为她刺死了自己最心爱的人———梁朝伟。谭盾把马头琴、 二胡等乐器的祖先———古代秦弦子的想象中的音色还原出来,而鼓则全是用手指打 的。 《英雄葬礼》:英雄都死了,中国站起来了。音乐在悲哀中蕴涵希望,包含了东 北二人转的主题。 《在水一方》:梁朝伟、李连杰水中的激战,谭盾用了很多“水乐”,让人在非 常安静中听到激烈的争斗,安静、缥缈而又激烈、深厚。
《贝奥武夫》的悲剧英雄主义色彩

浅谈《贝奥武夫》的悲剧英雄主义色彩摘要《贝奥武夫》是一部英雄叙事长诗,它将历史史实与神话传说结合起来展现了远古时代的英雄主义色彩。
关于英雄人物的刻画,不同时期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人们不同的评价标准。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贝奥武夫》中的英雄故事,结合主要内容和创作背景,探讨其悲剧的英雄主义色彩。
关键词:《贝奥武夫》悲剧英雄主义精神追求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贝奥武夫》作为英国最早的史诗,在中世纪欧洲文坛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取材于北欧的民间传说,经过长期的沉淀和发展最终创立而成。
《贝奥武夫》以史诗的形式反映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之间日耳曼人的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况,突出展现了日耳曼人的英雄主义理想。
一《贝奥武夫》的整体赏析《贝奥武夫》(beowulf)同历史上很多著名的英雄史诗一样,其作者仍然成谜,但据研究很有可能是一位信仰基督教的诗人,其活跃时间为公元8世纪,地点主要位于英国中北部。
他参照了古罗马史诗《埃涅阿斯纪》的写法,将英雄事迹、神话和历史结合在一起,再附上他个人基督教色彩的评论,这部巨作长达3182行。
最初文学(神话传说、传奇故事)的流传并不是靠书写来传播,而是口口相传,英国的文学也是如此。
那些能说会道的人用歌唱,用吟诵来表达故事,不同的人唱过就会有不同的润色和增添,故事流传到不同的地方,也有可能与其它的很多故事合并交融,成为一个新的更长的英雄传说。
一代代的歌曲创造者们声口相传,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后来才通过笔记录下来。
而在所有记录的写本中,得以保存后世的也只是少数。
《贝奥武夫》也是如此,它唯一的手抄本以西撒克斯方言著成,成书于公元10世纪。
这部极其珍贵的史诗虽然不属于三大英雄史诗,但它是欧洲最早的方言史诗,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下面,我们可以试着分析一下古英语宗教性诗歌《创世纪》和史诗《贝奥武夫》之间的关系。
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可以在情感上、技巧上体现,其运用了一种庞杂、华丽的写作形式以取代以往的一种传统简朴的诉说故事的模式。
《英雄》电影中关于色彩的应用

《英雄》电影中关于色彩的应用《英雄》这部电影开篇出现的电影名称使用黑底红字的形式,非常醒目。
看完电影后回想,似乎从那两字开始,就注定了在这部历史剧中,人物悲剧的结局。
影片开始叙述时,我们看到黑色的马车马蹄阵阵,蓝色的山脉云卷云舒。
主人公刺客无名就出现了。
紧接着秦宫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在黑色和蓝色的冷色调的运用中,可窥一个盛世王朝的宏大气势。
身穿黑色铠甲的秦军士兵,大殿外众多身穿黑色官服的秦朝官吏,所有人物的服装都是黑色的,显得场合分外庄重严肃。
故事继续发展,无名进入大殿。
在空旷的大殿上只有身穿黑色铠甲的秦王和一身黑裳的无名。
这黑色便给人一种威严,压抑,甚至是危机四伏的感觉。
导演此处的服装搭配不仅能有效地营造气氛,还符合了当时秦朝“尚黑”的风行。
秦始皇根据阴阳五行学说,自以为得水德,以十月朔为岁首。
衣服旌旗都以黑色为贵,号黄河为德水。
《史记・秦始皇本纪》:“方今水德之时,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
衣服、旄旌皆上黑。
”可见黑色在当时的地位。
在接下来的讲述中,无名与长空的一战,意念作战时的颜色变成了青灰色,以此来区分现实和意念。
而这个故事所用的都是黑色和白色,也暗示了故事的虚假。
自古黄巾配英雄。
在这个故事中,唯一的亮色就是长空所穿的黄衣。
想来,在以暗色调为主的故事讲述中用黄色这一亮色调,则突出表现了长空这个人物。
此人为刺秦之大义而舍命,实乃英雄也。
残剑和飞雪的故事中全用了红色,这是无名给秦王编造的故事。
在这里,红色是一种冲动,一种偏执,是如炎炎烈火燃尽一切后的孤寂与绝望。
房屋是红色的,屋内的轻帐是红色的,人们的衣衫是红色的,练字所用的沙子是红色的,书简是红色的,就连十万秦军所执的戟上都绑着红缨……放眼望去,满目赤红。
虽说都是红色,却也是意义迥然。
当书馆师傅一身暗红衣衫在剑雨中稳如泰山般教授弟子赵国字的精义时,这暗红便是正义与博大的红色,是满腹深沉而热烈的爱国情谊。
残剑是一身正红衣衫,强有力的色彩,举手投足间便是强者风范。
英雄里面颜色分析

黑色是秦王的颜色,秦国的颜色。
它象征着威严独尊,至高无上的权利和无法战胜的强悍力量,影片始终存在的色彩。
它既是色彩和色彩之间的转场,也是一遍又一遍的暗示:无名刺杀不了秦王。
红色是无名骗局里的颜色。
是赵国字的颜色,刚烈过人;是复仇的颜色,盲目人眼,充满视觉张力;是嫉妒的颜色,危险而暧昧;是残剑飞雪互相伤害误会的爱情;是绝望的颜色,如同胡杨林里追逐的两个红色的女人。
红色是无名骗局的颜色,被虚构出来的血一样的颜色。
表现了第一种英雄:复仇的英雄。
蓝色是秦王猜测里的颜色,是他眼中残剑飞雪的风骨。
残剑飞雪的牺牲自我正是体现了蓝色本身所包含的高洁与理想;在无名与残剑的水上之战中,蓝色是眼泪,是牺牲的爱情。
蓝色是秦王眼中个人英雄的颜色。
是第二种英雄:为国的英雄。
白色是真实的颜色,赞礼的颜色,现实的颜色。
唯一与黑色平起平坐的颜色。
是无名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的一片白色。
是英雄的第三种:为天下的英雄绿色穿插在白色段落里,是残剑回忆中的颜色。
绿色是残剑飞雪向往的生活,代表着英雄背后、战乱之外返璞归真的愿望。
同时它是“悟”的颜色,最为和谐的颜色。
秦王、残剑和无名都是在绿色中得到启悟。
是英雄的最后一种:平常人。
红黄—胡杨林之战胡杨林深处,漫天满地都是黄色的叶子,萧瑟,空中也飘满了昏黄,踩在黄色的叶子上,沙沙作响,整个场景充满了孤独,寂寞与凄凉。
飞雪如月身着红衣,两个美人显得那样妖艳,可是又是那么的伤感,充满仇恨。
她们骨子里的寂寞之声噼里啪啦作响,伴随着两人的交战,红色的衣服与萧瑟的叶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金黄色是是凄凉的,萧瑟的,与红色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人物的内心悲惨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雄》色彩分析
这部电影,分了几个小段,分别以黑,红,绿,橙,蓝,白来作为主色调。
第一段:开篇第一段,宫廷,建筑是黑色的,衣服是黑色的。
黑,表示死亡,沉重,压抑。
这就是秦国的宫廷。
这样的宫廷,让人惧怕,让人心沉重,有压力。
一代王朝的兴亡,是建立在无数的王朝战争上,是建立在无数鲜血流淌上,是建立在几代亡灵身上的……
第二段:是无名的讲述。
以黑灰为主的色调,配以悲凉与哀怨的古琴音,仿若在暗示人物的命运。
逃不开的黑色笼罩。
第三段:无名的讲述这一篇,通篇的红背景和红色的衣服。
其实整部电影,背景跟人物衣服都相协调。
衣服,是很简洁的,没有繁复的花纹,简简单单。
使整个画面很干净,而观众的注意力不会被转移。
黄色本来是温暖的颜色,然而在一大片胡杨林里,有着悲凉与沧桑,再加上隐隐的古琴音,充满了决绝与苦痛。
在蓝色为主的画面里,蓝色在色彩里是很冷的颜色,在这里,有坚决,有阻挡,有思考。
《英雄》中主要运用了黑色、红色、绿色、黄色四大色系。
在这几种主色调的对比中也产生了意义。
无名与长空之战后,画面迅即变成了红色的赵国弪城书馆。
这是一片红色的世界。
人物皆是红袍加身,书馆的布置也是红装饰,就连残剑要写八尺的剑字也需要用红色的朱砂。
常识看来,在红色迷离下的书院肯定不是好书院,红色光线下,人的眼睛很快就疲劳了,哪里还能练字?红色给人的心理反映所产生的抽象联想有“热情、革命、危险”“血和暴力”“让人感到恐惧和危险……”。
果不其然,随后危险就到,秦军血洗书院。
红色色调里的无名和残剑、飞雪之斗争,是归入无名的叙述里的。
红色的所指的是秦军的暴行。
通过红色和黑白色的对比,我们发现更重要的是红色的能指:由于秦军的暴行,重新激发了无名对秦王的仇恨感,无名是危险的和有暴力倾向的。
所以他在回忆弪城书院这情景时是带着个人强烈的主观情绪和主观色彩。
还有这红色,不仅只是表达了无名的情绪,也表达了导演对于杀戮的反感情绪,也暗合了观众对于血腥残杀的反感。
在这里张艺谋用全部的红色巧妙的表达了“血和暴力”,在满足观众视觉认同的同时,也避免了展示令人恶心的现实中的血淋淋的战争残象。
这种处理手法还是有些诗意味道的。
无名红色的回忆使观众感到恐惧和危险,在这里红色实际也参与了剧作,成为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和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