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土壤地理理论教学大纲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土壤地理理论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土壤地理学》作为地理与资源环境系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重点阐述土壤剖析、土壤发生、土壤分类、土壤类型、土壤分布以及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等内容。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内 容 学 时第一章 绪论 4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 5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4第四章 土壤生物 2第五章 土壤水分 4第六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 4第七章 土壤物理性质 4第八章 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能 4第九章 土壤溶液 2第十章 土壤形成和发育 4第十一章 土壤分类 2第十二章 土壤主要类型 2第十三章 土壤空间分异规律与土壤分区 4合计 45第一章 绪论土壤与人类,土壤与地理环境,土壤概念(重点),土壤性质(重点),土壤剖面划分(重点),土壤地理学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难点),21世纪土壤科学发展展望作业:1.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土壤?2.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3.试从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证明地理圈中包含着土壤圈。
4.请亲自观察校园绿地或者附近农田林地,选择一个具体的单个土体,运用所学的知识阐述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并说明该土壤开放系统中的主导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土壤矿物质的来源和组成,土壤原生矿物,土壤矿物质形成与转化(难点、重点),土壤次生矿物(重点),土壤矿物质地理分布作业:1.土壤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2.试分析地壳和土壤中元素组成的异同点。
3. 试说明土壤次生粘土矿物的构造特征和共同特性。
4. 如何确定土体硅铁铝率与迁移系数,阐述其土壤地理意义。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壤地理学》复习重点⼟壤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名称解释▲▲▲1.⼟壤(soil):指地球陆地表⾯具有肥⼒能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成⼟母质在⼀定的⽔热条件和⽣物作⽤下,经⼀系列的⽣化物理过程形成的独⽴历史⾃然体。
(包括海、湖浅⽔区)特征:具有肥⼒、有⽣物活性、多孔隙结构。
功能:有肥⼒及⽣产性能;可更新性和再⽣性;缓冲和净化功能。
2.⼟壤剖⾯(soil profile):从地⾯垂直向下⾄母质的⼟壤纵断⾯称为⼟壤剖⾯。
3.⼟体构型(profile construction):在⼟壤剖⾯之中⼟层的数⽬、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
(也称为⼟壤剖⾯构造)4.单个⼟体(pedon):⼟壤剖⾯的⽴体化构成了单个⼟体。
5.聚合⼟体(poly pedon):指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体便组成聚合⼟体。
(相当于⼟壤分类中最基本的分类单元-⼟系)6.⼟壤圈(pedosphere):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和浅⽔域底部的⼟壤所构成的⼀种联系体或覆盖层。
7.⼟壤肥⼒(soil fertility):指⼟壤为植物⽣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
8.⼟壤⾃净能⼒(soil purification):指⼟壤对进⼊⼟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9.⼟壤地理学:指以⼟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壤的发⽣发育、⼟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
⼆、⼟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⑴关于⼟壤发⽣发育、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的研究。
⑵关于⼟被结构和⼟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的研究。
⑶关于⼟壤调查、制图和⼟壤资源评价的研究。
⑷关于地理环境、⼈类活动与⼟壤圈相互作⽤的研究。
⑸关于⼟壤资源保护及被污染⼟壤修复技术的研究。
三、⼟壤地理学研究⽅法(了解)⑴⼟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⑵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⑶遥感技术在⼟壤调查中的运⽤⑷数理统计与SGIS在⼟壤研究中运⽤⑸⼟壤历史发⽣研究法四、⼟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a)起源:⼟壤地理学是⼟壤科学中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个重要基础性分⽀学科,它最早可追溯到⼈类农耕的起始阶段。
土壤学复习题

土壤学 - 中国大学mooc 第一讲绪论单元测验-绪论1、土壤指覆盖于的疏松层。
B、地球陆地表面B、水域底部A、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D、浅水域底部参考答案:A2、水、肥、气、热是土壤要素。
B、肥力B、环境A、营养D、健康参考答案:B3、土壤圈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
B、表层B、交界面上A、中心D、底层参考答案:B学派。
4、提出五大成土因素学说的是B、农业化学土壤学B、农业地质土壤学A、土壤发生学D、现代土壤学参考答案:A5、土壤在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那些方面?B、贮存和供应养分B、接纳、贮存和供应水分A、生物支撑作用D、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参考答案:AD6、土壤的固相由组成。
B、矿物质B、有机质A、空气D、水分参考答案:7、国际土壤年的主题是“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希望唤起全世界对土壤的关注,提高对土壤保护的认识,推进土壤管理工作,促进对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答案:正确8、德国化学家法鲁提出了“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认为田间作物的产量决定于施入土壤中的矿质养料的数量。
参考答案:错误9、2013年12月第68届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决议,将12月日定为“世界土壤日”,2015年定为“国际土壤年”。
参考答案:510、土壤学的主要分支为、土壤化学、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土壤地理学。
参考答案:土壤物理##%_YZPRLFH_%##土壤物理学单元作业-绪论1、简述土壤健康具有哪些核心指标?(30%)健康的土壤能维持哪些功能?(30%)土壤所面临的健康问题?(40%)1)隐蔽性 2)滞后性 3)累积性 4)不均匀 5)周期短参考答案:第二讲地学基础单元测验-地学基础1、根据矿物成分和二氧化硅含量的变化,可将岩浆岩分为4类。
其中二氧化硅含量最高的是。
B、超基性岩B、基性岩A、中性岩D、酸性岩参考答案:D2、黄土是第四纪的一种特殊沉积物,按其堆积年代和当时的气候特点,可分为4层: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和全新世(Q4)。
土壤地理学复习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第一节 绪论
一、 土壤的基本概念(掌握)
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位置:地球陆地表面
存环境质量的作用
二、 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掌握)
(一)土壤圈概念和研究意义 ● 概念:由瑞典学者马特松(S.Matson 1938 年)首先提出。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
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模,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 (二)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
2.土壤污染 ▲ 概念: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后,当其含量超过土壤的容量和自净能力时,引起的土壤理
化性质恶化,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降低,人畜健康受到危害的现象。 ▲ 污染物类型:①工业三废;②城市污水和垃圾;③化肥和化学农药;④放射性物质。 ▲ 土壤污染的后果:①降低农副产品的品质;②威胁人类的健康与安全;④降低土壤维护和改善人类生
粒级分析也叫机械组成分析或土壤颗粒分析。
2. 划分:砾石、粗砂粒、细砂粒、粉砂粒、黏粒。
4
(二)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
1.概念:是指不同粒级(组)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
2.分类:根据土壤机械组成的相似与否,把土壤质地划分为 3 大类别,12 个类型(美国制):
土壤质地类型表
类别
类 型(12 个)
三 、土壤有机质 1.概念:是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中间分解产 物、腐殖质。其中以腐殖质为主。 据土壤有机质含量,将土壤分为:
第一章 第一节 绪论

(5)土地具有经济利用价值。原因是土地具有一定的 生产能力,例如可以生产人类所需的植物产品和动 物产品,或供其它方面使用。土地的生产力可分为 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两种;前者是自然形成的, 后者则是人工施加影响形成的。因此,土地生产能 力的高低既取决于土地本身的性质,又取决于人类 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后者主要体现在对土地利 用限制性的克服和改造能力以及土地利用的集约程 度。从土地的农业利用角度而言,主要体现在如何 有效地利用光热条件,调节和控制水分和养分元素, 以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此外,土地还具有可更新性、可塑性、不可逆性、 相对稳定性、脆弱性、面积有限性等特征。
三、土地的功能 1、养育(生产)功能 。2、承载功能。 3、仓储(资源)功能。 4、景观功能。
四、土地的特性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 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与整体性。2、土地数 量(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位置的固定 性与土地性能(质量)的地域性。4、土地 利用的可持续性。5、土地属性的双重性。
(二)土地的经济特性 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2、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 散性。 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4、土地报 酬递减的可能性。 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评价是一项高度综合性的研究工作,它通 过对地理学与农学、林学、城市建设、交通运 输等应用性学科的有机结合,从而对作为自然 综合体的土地的内在性质及其生产或其它方面 的利用性能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因此,土地评 价研究不仅有利于地理学与上述应用性学科研 究的深化,而且也十分有利于它们之间的交流 与渗透。 还应指出,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研究具有鲜 明的生产实践意义。因为农林牧业布局、城市 建设、工矿、交通、军事活动等必须因地制宜 地利用土地,即根据不同的土地性质对土地作 出不同的利用,而土地类型和土地评价的研究 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
土壤地理学复习大纲

土壤地理学复习大纲一,名词解释1、土壤胶体:土壤颗粒直径小于2μm的土壤颗粒。
2、富铁铝化:在湿热的生物气候条件下进行的脱硅作用和铁铝相对富集的作用。
3、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地段上各种生物有机体有规律的组合。
4、生态演进:在一定区域内,群落随时间而变化,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生态过程。
5、土壤溶液:土壤水分及其所含气体、溶质的总称。
6、灰分:在高温灼烧过程中,发生一系列化学和物理变化,然后有机成分挥发逸散,而无机成分残留下来,残留物即灰分。
7、地质大循环: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成岩的循环。
8、生物小循环:生物在其风化产物的基础上进行营养元素的富集、保蓄,使部分元素暂时脱离地质大循环轨道的循环过程。
9、土壤盐基饱和度:是指在土壤全部交换性阳离子总量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
10、土壤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特定地域的土壤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逐步趋向动态平衡的综合体。
二、填空题及选择题要点1 、土壤的特性: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
2 、次生矿物的分类:a 、易溶盐类b 、次生氧化物类c 、次生铝硅酸盐3 、土壤有机质类型:非特异性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腐殖质4 、氮有机物的分解过程:脱氨过程,硝化过程,反硝化过程。
5 、土壤的酸度分类:活性酸度和潜在酸度。
6 、淋溶土土壤剖面通体一般无石灰反应;而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土壤剖面通体具有石灰反应。
7 、土壤水类型划分a 、固态水:化学结合水、冰b 、液态水:束缚水、自由水(毛管水、重力水、地下水)c 、气态水:水汽8 、风化指数:1—石膏(岩盐、硝石)原生矿物易溶存于未风化层矿质养分结晶2—方解石(白云岩、磷石灰)原生矿物易溶存于未风化层矿质养分结晶3—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原生矿物风化快存于弱风化幼年土层具有丰富的矿质养分4—黑云母原生矿物风化快存于弱风化幼年层具有丰富的矿质养分6—石英(方石英)原生矿物风化缓慢正常土壤中之黏土矿物矿质养分以交换吸附态存在9—蒙脱石次生矿物风化缓慢正常土壤中之黏土矿物矿质养分以交换吸附态存在10—高岭石次生矿物风化缓慢正常土壤中之黏土矿物矿质养分以交换吸附态存在9 、土壤的本质特征:具有肥力和自净能力10 、火山灰特性:低密度、玻璃质、短距-------火山灰土11、pF=4.5最大吸温量pF=2.7田间持水量pF=4.2萎焉含水量三、看图(P44)土壤腐殖质主要由胡敏酸和富里酸组成胡敏酸:溶于碱,不溶于酒精和酸富里酸:溶于碱和酸棕腐酸:溶于碱和酒精,不溶于酸四、计算题(P26——CaCO3)溶度积计算五、问答题1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a 、土壤有机质的类型。
土壤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必备

土壤地理期末复习思考题第1章 绪论★1、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答:①地位及作用: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是指地球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处于人类智慧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和相互作用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境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见作业本)②土壤与人的关系: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向人类和陆生动物提供食物、纤维物质,故土壤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通过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分解和净化人类生存环境中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因而土壤即是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首端,又是维持生存环境质量的净化器。
3土壤可以保持生物的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调节水体和溶质的流动,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并解毒无机和有机化合物,储存并使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他元素进行再循环,是支撑社会经济构架并保护人类文明遗产。
3、试从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证明地理圈中包含着土壤圈。
答:①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既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对地球圈层的支撑。
②土壤圈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成为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它不仅受到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水圈的制约,而且它反过来又对这些圈层产生影响。
土壤圈支持生物过程,提供生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吸收氧气,释放2CO 、4CH 、S H 2、O N 2等;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关系水循环和水平衡;也是地球的保护层,减少岩石圈遭受各种外营力的破坏,关系地质循环。
③综上所述,土壤圈与地球的其他圈层相互作用,土壤与各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所以说地理圈中包含着土壤圈。
4、请亲自观察校园绿地或者附近农田林地,选择一个具体的单个土体,运用所学的知识阐述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并说明该土壤开放系统中的主导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
1章-绪论-《环境土壤学》

土壤分类学 Soil Taxonomy
土壤发生学 土壤资源学 土壤区划学 土壤管理学
土壤矿物学 Soil Mineralogy 土壤环境学 Soil Environment
土壤生态学 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修复学
土 壤化学 Soil Chemistry
土壤无机化学 土壤有机化学 土壤分析化学 土壤物理化学 土壤生物化学 土壤胶体化学 土壤电化学 土壤表面化学
益的部分。
有效(经济)肥力:土壤肥力在当季生产中表现出来产
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四)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物理特性包括其疏松性、结构性、透水性、 持水性、水分移动性、透气性、吸附性等,这些特 性决定了土壤中物质的运移和能量的转化,为植物 根系的发育和高等及低等生物的定居提供了相对有 利的条件,同时在环境保护、地下水水质保持等方 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壤物理学就是研究土壤 的这些独特物理性质的土壤学分支。
“土壤”和“土地”概念的区别:
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
土壤是土地的物质组成部分,而土地不仅包括土 壤要素,还包括地形、植被、水文、人文等要素。
土壤
自然土壤 农业土壤
二、土壤的基本特性
(一)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层特性
土壤是在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 的产物,这种综合作用就称为成土作用。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 次称为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之为土壤剖面。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四、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示意图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19世纪提出“矿质营养学说”的是李比希。
2、19世纪70-80年代俄国学者道库恰耶夫提出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3、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希拉格德就受了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影响。
4、18世纪以后,西欧土壤地理学派的三个代表学派是农业化学土壤学派、农业地质土壤学派和土壤形态发生学派。
土壤发生学的奠基人是俄国的科学家道库恰耶夫。
5、土壤的功能表现为:有肥力及生产性能、缓冲与净化功能。
6、试列举三中复杂土壤剖面:异源母质剖面、埋葬剖面、多元发生剖面、堆叠剖面、人造剖面。
7、俄国学者道库恰耶夫认为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因素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及时间。
8、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动,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
9、土壤的特征表现为:生物活性、孔隙结构的介质。
10、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
11、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12、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13、马伯特创建了美国第一个土壤分类系统。
14、土壤分类专家史密斯建立了标准化、定量化的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
15、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
16、在绘制自然土壤剖面中,标出各土壤发生层名称并用相应代号表示。
层次国际土层代号
枯枝落叶层O
腐殖质层 A
淋溶层 E
淀积层 B
母质层 C
母岩层R
二、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动,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
1、土体构型:在土壤剖面之中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统称为土壤剖面构造或土体构型。
2、聚合土体: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形状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组成聚合土体。
3、土壤生态系统:指自然界特定地域的土壤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逐步趋向动态平衡的综合体。
4、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5、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包括: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潜在肥力。
6、土壤自净能力:土壤自净能力是指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①物理自净:即通过扩散与稀释、淋洗、挥发、吸附、沉淀等使土壤中污染物浓度或者活性降低的过程。
②化学洗净:即通过氧化还原、化合分解、酸碱反应、络合与螯合等过程,使土壤中污染物浓度或者活性降低、毒性减小或者消失的过程。
③物理化学自净:即通过土壤胶体的吸附、解吸和凝聚等物理化学过程,使土壤污染物浓度或者活性降低、毒性减小或者消失的过程。
④生物自净:即指通过生物生理代谢,即生物降解与转化作用使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或者活性降低、毒性减少或者消失的过程。
7、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
三、简答
1、土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①土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综合分析区域文献资料并通过野外观察对成土环境、土壤剖面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利用进行研究,运用地理比较法和相关分析法,把握区域土壤地理分异规律,绘制区域土壤图,采集土壤标本、分析样品。
②实验室化验分析与试验模拟研究法:借助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在实验室对野外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微形态等方面的化验分析,定量地获取有关土壤物质组成、理化性状、微生物区系及数量、土壤微形态等方面的信息,以揭示土壤物质和人为污染物的淋溶、迁移、富集与时空分异规律,为研究土壤形成过程、分类及合理利用提供必要的基本数据。
③遥感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借助现代遥感信息对区域土壤进行翻译,是现代土壤调查与制图的基本方法,也是进行土壤空间分异、土壤利用现状及其动态监测的技术手段。
通过多时相、多光谱、多种遥感信息源图像的综合研究,将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自动制图方法应用于土壤资源、土壤水分、水土保持以及区域土壤变化监测等研究领域,以开发区域土壤退化遥感监测系统已经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④数理统计与SGIS在土壤研究中应用:土壤诊断性属于多指标、多变量的综合信息,需要应用多远数据统计的方法来研究成土条件、土壤性状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
用可计量的治标来刻画土壤发生过程,以土壤类型的边界概念替代中心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借助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库等技术手段,创建区域土壤地理信息系统(SGIS)、土壤分类计算机检索系统和区域土壤树枝分析软件,以完善土壤系统分类的原则和体系、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加强和改进土壤调查信息的收集、贮存、操作和传播,从而推进数字土壤或者区域土壤信息数据库的研究。
⑤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借助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如地层分析法、同位素测年法、孢子分析、古土壤及其特性分析,通过确定土壤发育的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就会正确认识现代土壤的发展过程,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传统方法现代方法
①野外调查制图法
②定位半定位观测法
③室内分析研究法
④数量统计法
⑤地球化学法①土样分析测试自动化
②土壤制图计算机化
③土壤动态监测遥感化
④土壤分类数据化
2、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哪些?
①关于土壤发生发育、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的研究
②关于土被结构和全球土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SOTER)的研究
③关于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资源评价的研究
④关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土壤圈相互作用的研究
⑤关于土壤资源保护及被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的研究
3、土壤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如何?
当今土壤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为:重视土壤圈物质循环及全球土壤变化;土壤资源持续利用研究得到重视;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和土壤信息系统的研究不断加强;土壤退化的形成机制和监测对策;土壤地理学研究内容日益扩展;加强与发展土壤地理学基础性理论研究。
四、综合分析
试分析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土壤圈域大气圈在近地表层进行着频繁的水分、热量、气态物质的迁移转化,土壤不仅因其疏松多孔而能接收大气降水及沉降物质以供应生命之需,而且还能向大气释放CO2、CH4、N2O等气体,参与碳氮硫磷等元素的全球循环,并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
土壤圈与水圈的关系密切,如大气降水通过土壤过滤、吸持与渗透进入水圈,成为全球水分内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对水体的物质组成产生影响,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供应生命体对水分的需要;水分也是土壤圈物质能量循环迁移转化的重要载体和影响土壤性质的介质。
土壤圈与岩石圈联系更为密切,岩石圈表层的风化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植物生长那个发育所需的矿质营养元素来源于岩石的风化,土壤侵蚀及其堆积也是岩石圈中沉积岩形成的重要物源。
土壤圈与生物圈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土壤是陆地生物圈的载体,土壤支撑绿色植物,并供应其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同时生物活动又对土壤圈的形成发育具有深刻的影响。
物质能量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不断向土壤输入,必然引起土壤物质组成及其性状的变化,土壤支撑及其性状的改变又通过反馈机制引起地理环境的变化。
也就是说,一方面土壤是自然地理要素、人类活动和时间综合作用的产物,另一方面土壤的发生发育,反过来又对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起着推动作用。
土壤圈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自然资源与人类劳动的对象,其变化比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变化更为复杂多样,并且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起着特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