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三年级下册_ 笔算乘法(不进位)教案与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2笔算乘法(不进位)-人教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2笔算乘法(不进位)-人教版

第1课时笔算乘法(不进位)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页例1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重点难点: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四、教学准备课件、磁性按钮、随堂练习测试、点子图五、教学过程1.王老师听说我们三(3)班的小朋友特别爱读书,她就到书店去买书。

如果我们能帮助王老师解决她提出的问题,这些书就是给你们的奖励。

问题1.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3套,她一共买了多少本书?(学生列式计算,复习口算乘法)王老师看到小朋友这么棒,决定再买一些书奖励给你们。

问题2.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0套,她一共买了多少本书?(学生列式计算,复习一个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问题3.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她一共买了多少本书?学生列式,并尝试计算。

(教师发给学生点子图,让学生通过圈一圈的方法进行计算,鼓励计算的多样化。

)2.学生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3.教师带领学生比较不同的算法,找到计算书写简便的方法:竖式计算。

4.讲解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师讲评时用磁性按钮把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1”盖住。

提问:计算2乘1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2乘4表示8个一,再算2乘1表示2个十,合起来是28,在28的旁边注明14×2的积,表示2套书的本书。

)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乘数十位“1”的纸。

提问: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套书有多少本?用10乘14,得140,在140的旁边注明14×10的积,表示10套书的本书。

)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14就是用10乘14,先用10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0去乘1,得10,但这个1不是表示1个十,10乘1得到的10应该表示10个十,10个十就是100,所以这个1必须写在百位上,因此,要在140的旁边注明14×10的积。

三年级笔算乘法(不进位)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笔算乘法(不进位)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笔算乘法(不进位)教案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传统的计算教学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打破传统的计算教学方法,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湖塘的大香林桂花节为背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体验、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算法的多样化,并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这样几个特点: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注意知识的迁移。

2、通过合作交流,突现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算法的多样化。

3、设计多种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材分析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是学生在掌握了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探讨每一数位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通过计算使学生懂得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都是把这个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这个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它表达了多位数乘法的基本算理和算法,掌握了它,多位数乘法就能够在此基础上迁移、类推。

而且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熟练水准还会影响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的准确率和速度。

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这局部知识。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一般是不会列出乘法笔算竖式的,很多学生都会利用口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笔算竖式是计算的通法,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

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竖式。

刚开始用竖式计算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从高位算起,这时教师不必急于去纠正,这个问题能够留待以后学习进位乘法时再加以解决。

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1课时 笔算乘法(不进位)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1课时 笔算乘法(不进位)教案与教学反思

2.笔算乘法市实验一小陈思思第1课时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内容】笔算乘法(教材第46页例1及“做一做”,第47页练习十第1~5题)。

【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韩愈《送灵师》◆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挂图【情景导入】1.计算。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18×30 24×50 19×70 53×20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新课讲授】1.谈话导入: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但有时也需要我们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例如到商店里买东西,要付多少钱是不能估算的,不能给大概的钱,必须算出准确的结果,所以我们还必须掌握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进位)2.出示教材第46页的例题1。

(1)出示主体图以及例题1:王老师到书店买了一套书,共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一共买了多少本?该怎样列式?1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师:14乘2,我们已经会算,14乘12我们还没学过,这是用两位数乘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14乘12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3)汇报:一种方法可以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就是王老师要付的钱。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2 笔算乘法(不进位) 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2 笔算乘法(不进位) 人教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46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第3题。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理解算理。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2、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算理,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五.教具学具:实物投影仪,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复习旧知谈话导入:同学们,会口算吗?来试试!看来大家做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已经很熟练了。

10X3= 12X10= 22X4= 31X20=(设计意图: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做铺垫。

)(二)、探索新知,合作交流1、出示例1的画面,让学生观看图画内容。

让学生说一说。

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每套书有14本,买12套)问题是什么?(一共买了多少本?)怎样列示呢?(14×12)为什么要用乘法解决呢?(因为求的是12个14是多少。

)师解释:我们把一套书看作一个14,用点子图表示就是这样的(课件出示),两套书就是2个14,12套书就是12个14,所以用乘法)那这个算式你估计等于多少呢?怎样估的呢?(120,140,因为可以把12看作10,也可以把14看作10)那准确的结果是多少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出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发挥点子图的作用,培养几何直观)2、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4×12。

小组合作:请大家借助点子图分一分,你想分成几套和几套来算?分好后再转换成以前学过的知识算一算,小组之间交流一下你是怎样分的和算的。

笔算乘法(不进位)-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笔算乘法(不进位)-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笔算乘法(不进位)-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笔算乘法中的不进位方法2.掌握不进位方法的计算步骤3.能够独立完成题目教学准备1.乘法表2.笔、纸、橡皮教学内容知识点说明在学习乘法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大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现在又要学习另外一种计算方法——不进位计算方法。

所谓不进位,就是指乘法中没有向前进位的一种计算方法。

方法步骤以35 × 7为例:•第一步:将35分解成30和5,然后分别与7相乘,得到210和35。

•第二步:将上述结果相加,得到245。

不难看出,这种方法的计算步骤比大数乘法要简单明了,而且相对容易掌握。

下面通过例题进一步说明:例1用不进位法计算:28 × 9由于9比10小,所以在本题中是不需要进位的。

步骤如下:•第一步:将28分解成20和8,然后分别与9相乘,得到180和72。

•第二步:将上述结果相加,得到252。

答案为252。

例2用不进位法计算:55 × 4在本题中,需要进位一次,即将个位数5与4相乘得到20,进位后得到2,再将十位数5与4相乘得到20,最后将2与20相加得到22。

步骤如下:•第一步:将55分解成50和5,然后分别与4相乘,得到200和20。

•第二步:将上述结果相加,得到220。

答案为220。

练习题1.35 × 6 =2.47 × 8 =3.23 × 9 =4.56 × 7 =5.74 × 5 =教学反思不进位计算法对于小学生而言,更为简单易懂,能够使学生更快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

在讲解时,需要多举一些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理解掌握。

在课后作业上,可以设置一些练习题,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1课时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学内容:教科书P46例1及“做一做”,教科书P47“练习十”第1、2题。

教学目标:1.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不同笔算方法的对比,让学生明白“部分积与某一乘数的数位对齐”的道理,从而灵活掌握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3.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口算乘法、一位数乘两位数及多位数的笔算乘法,敢挑战下面的题目吗?课件出示习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说说计算法则。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知道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乘到哪一位,积的末位就要与那一位对齐。

这些知识为学习新课做铺垫,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够顺利迁移,让学生逐渐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探究新知(一)情境引入,探究算法。

师: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会遇到更加复杂的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46例1。

师:从图中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生: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一共买了多少本?让我们列式计算,并把自己想的方法用点子图表示。

师:这道题如何列式?你会计算吗?生:列式为14×12。

师:我们前面学习的是一位数乘两位数及多位数的笔算,今天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进位)](二)借助点子图,解决问题。

师:你们可以试着画一画,再算一算,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进行展示汇报。

师:同学们思维真活跃,想出了这么多办法帮助老师解决问题,你们太棒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不但渗透了化归思想,而且通过交流想法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也为后面竖式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4课时 笔算乘法(不进位)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4课时  笔算乘法(不进位)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4课时笔算乘法(不进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2. 应用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等学习用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 讲授新课:(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23 × 4。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找出解题关键。

(3)教师讲解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并示范计算过程。

(4)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同桌互评,交流计算方法。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并给予评价。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5.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六、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如何改进。

2. 学生反思:本节课是否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计算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如何解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笔算乘法》教案(通用3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笔算乘法》教案(通用3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笔算乘法》教案(通用3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笔算乘法》教案1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46笔算乘法例1及做一做【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方法的多样化。

2、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3、通过比较方法的内在联系,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难点:理解算理。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点子图、水彩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为了奖励我们三年级爱读书的学生,王老师准备为大家购买《童话故事》书,这一套书有14本(出示课件2),老师想买2套,请问,一共买了多少本?算式是什么? 14×2=28(本)(板书:14×2=28)为什么用乘法?求2个14是多少?认真观察算式中的两个乘数这是我们学过的几数乘几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买10套呢?(出示课件3)14×10=140(本)(板书:14×10=140)这是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2、那么如果王老师要买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呢?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4)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二、探索尝试,寻找方法1、从题中我们知道:每套书有14本,(课件出示5)这是14本《童话故事》书,这也就是1套书,2套书,3套书……12套书。

如果我们把每一本书看做一个圆点的话,就出现了眼前这样一幅点子图。

(课件出示6)这是1个14,、2个14、3个14……12个14.12套书一共多少本?12个14列成算式就是14×12,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将14×12这个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或整十数呢?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点子图。

我们一起来看温馨提示:(课件出示7:温馨提示)(1)先独立思考,你能不能想办法将14×12转化成14乘一位数或14乘整十数来计算?(2)用彩笔在点子图上先分一分,并圈画出来,再把算法在点子图右边写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笔算乘法
第1课时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教材第46页例1及“做一做”,第47页练习十第1~5题)。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挂图
【情景导入】
1.计算。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18×30 24×50 19×70 53×2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新课讲授】
1.谈话导入: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但有时也需要我们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例如到商店里买东西,要付多少钱是不能估算的,不能给大概的钱,
必须算出准确的结果,所以我们还必须掌握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进位)
2.出示教材第46页的例题1。

(1)出示主体图以及例题1:
王老师到书店买了一套书,共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一共买了多少本?该怎样列式?
1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师:14乘2,我们已经会算,14乘12我们还没学过,这是用两位数乘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14乘12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3)汇报:一种方法可以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就是王老师要付的钱。

板书:
师:刚才我们求一共买多少本书,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给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4)讲解14乘12竖式。

刚才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教师讲评时用纸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盖住。

那计算2乘1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2乘4表示8个一,再算2乘1表示2个十,合起来是28,在28的旁边注明14×2的积)
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1”的纸,并问:
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用10
乘14,得140,在140的旁边注明14×10的积)
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14就是用10乘14,先用10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0去乘1,得10,
但这个1不是表示1个十,10乘1得到的10应该表示10个十,10个十就是100,所以这1必须写在百位上,因此,要在140的旁边注明1×10的积。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28
和140加起来,得168)
说明: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不写。

(边说边把0擦掉)
请一个同学复述一遍竖式计算的过程。

3.提问:这个竖式同前面的三个竖式有没有联系?哪种方法更简便?
4.议一议:怎样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5.引导小结,归纳笔算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竖式计算时,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要和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46页的“做一做”。

(1)先看23×13,提问,两个因数分别是多?
(2)69是用哪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下一步应该用哪位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出的积是多少?
(3)23乘13得多少?
(4)其余的题目独立完成,要求列竖式,最后教师讲评。

2.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2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开展比赛:看谁算得对,算完后互相检查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评一评,谁完成的最好。

3.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1题。

从题目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每排2个鸡蛋,共13排)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怎样算呢?
指名说一说。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竖式计算时,先分别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同第一个因数相乘,乘得积的末位同第二个因数的数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3~5题。

2.完成《创优作业100分》中本课时练习。

第1课时笔算乘法(不进位)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竖式计算时,先分别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同第一个因数相乘,乘得积的末位同第二个因数的数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在教学新知时,我首先让学生重点分析情境图,找出今天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14×12,再让学生利用刚刚学习的估算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钱,最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再在小组内交流。

通过交流,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口算方法,即14×10=140,14×2=28,140+28=168(本)。

当学生用竖式计算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的结果,尤其是理解为什么可以省略十位末尾的0不写。

本节课
特别重视让学生叙述计算过程,让学生在“说”中理解算理。

本节课从学生课堂反馈的情况看,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只有少数个别学生还需进行课后辅导。

【素材积累】
1、黄鹂方才唱罢,摘村庄的上空,摘树林子里,摘人家的土场上,一群花喜鹊便穿戴着黑白相间的朴素裙裾而闪亮登场,然后,便一天喜气的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叫起来。

2、摘湖的周围有些像薄荷的小草,浓郁时,竟发出泥土的气息!仔细看几朵小花衬着绿绿的小草显得格外美丽。

夏天,大大的荷叶保护着那一朵朵娇粉的荷花。

摘整个湖泊中格外显眼。

如果你用手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来捧一捧这里的水,那可真是凉爽它会让你瞬间感到非常凉爽、清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