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练习(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测试(一)《登幽州台歌》1、诗人俯仰古今,倾吐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满腔忧愤之情的诗句是:2、登楼眺望,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情绪的诗句是3.赏析该诗,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5.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二)《望岳》一、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2.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的句子是3.写出细望之所见,表达作者心情激荡和眼界开阔的句子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二、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解析版).docx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解析版).docx

20古代诗歌五首基础知识达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怆然( ________ ) 岱宗( ____________ )决眦( __________ )• • •足鸡豚( ________ )叩门( ___________ )吟鞭( __________ )• • •【答案】(1). (chuang) (2). (dai) (3). (zi) (4). (tun) (5). (kou) (6). (yin)【解析】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注意“怆”不要写成"cang-o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造化钟神秀钟:—■(2)口缘身在最高层缘:(3)从今若许闲乘月若许: ______• •(4)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 •【答案】⑴.聚集(2).因为(3).如果这样(4).形容愁思深广【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钟”这里是“聚集"。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独怆然而涕下B.一览众山小■C.莫笑农家腊酒浑D.拄杖无吋夜叩门【答案】B【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中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

B项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

4.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念/天地Z悠悠,独怆然/而涕下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乂一村【答案】C【解析】c项,正确的划分应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5.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怆.然(chàng) 涕.下(dì) 岱宗天地悠悠B.鸡豚.(tún) 萧.鼓(xiāo) 造化柳暗花名C.蜡.酒(là) 决眦.(zī) 吟鞭山穷水复D.拄.杖(zhǔ) 叩.门(kòu) 神秀鸡鸣日升2.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一场春雨之后,漫山遍野都是雪白的梨花,绽放出五彩缤纷....的世界。

B.楼兰古国原址如今已变成人迹罕至....的沙漠。

C.精益求精....体现了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它是我们战无不胜的法宝利器。

D.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京剧脸谱艺术被公认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B.美妙的文辞得益于写作者平时注重知识和生活的积累为基础。

C.《舌尖上的中国》炫耀了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

D.我市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保存我们赖以生活的共同家园。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当地球穿过这条尘埃带时,这些流星体便会落入地球的怀抱中。

②人们不禁要问,这些陨石是从哪里来的?③受到其他天体引力的影响,它们会慢慢扩散开来,在慧星轨道上形成一条尘埃带。

④当然这也可能是慧星靠近太阳时抛洒出的流星体。

⑤它们大部分可能来自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受到火星、木星的影响,它们自身的轨道渐渐产生偏离以至于闯入地球。

A.②④③①⑤B.②⑤④③①C.④③⑤②①D.④⑤①③②5.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

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却未必,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能看见。

A.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所以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

可是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

B.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虽然形式上是我所有的。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第1课时)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第1课时)

知识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杜甫(712—770),字,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他的诗被称为“”。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关头。

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2.背景链接。

1《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望岳》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望岳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 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 由盛而衰的历史。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 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
四、问题归纳
1.《游山西村》首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
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和好客的习俗。农民生活本来贫苦,但遇到丰年也要酿点酒,宰鸡杀 猪,庆祝一番,同时也要邀朋友来共庆。这是多么淳厚的乡风。“莫笑”一句表现出农民的厚道。
2. 颈联描绘了何样的风土人情?
写出了山西农村淳朴的风土人情。村中人穿着朴素正是民风民俗的体现,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对美 好愿望的企盼使整个乡村洋溢着生机和喜庆氛围。看到这些情景,诗人感到新奇和亲切。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是:不怕浮云遮住我远眺的视线,当然是因为置身在最 高层。现在常用意: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
吓倒。其实,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等各方面,也都需要站得高,方能看得远。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溪水曲折,好像没了路,正迷惘间,绿 柳成荫,繁花似锦,又出现一个村落。现在常用来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希望。
三、课文翻译
注释
腊酒:腊月酿造的酒。
足鸡豚(tún):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译文
不要取笑农家过年的酒不好,丰收年他们请客人也会菜肴丰足。(我走在山路上)山峦重叠,溪水 曲折,(草木茂盛,迷蒙一片)好像没了路,正迷惘间,(忽然眼前一片)绿柳成荫,繁花似锦, 又出现一个村落。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着朴 素,古风犹存。从今以后如果允许趁着月明来闲游,我拄着拐杖随时都会在夜里敲你家的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部编最新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部分1、下面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而涕下(悲伤凄恻的样子)A.独怆然..B.会当凌.绝顶(凌驾)C.从今若.许闲乘月(如果)离愁白日斜(无限)D.浩荡..2、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下面诗句中使用了通假字的一项是()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B.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D.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4、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A.齐鲁青未了..(不尽)B.莫笑农家腊酒浑.(浑浊)C.吟.鞭东指即天涯(呻吟)D.决眦.入归鸟(眼眶)5、下列对《古代诗歌五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B.《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

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C.《游山西村》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景象;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蕴含哲理;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尾联诗人似乎意犹未尽||,故而笔锋一转||,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

D.《己亥杂诗(其五)》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 古代诗歌五首》同步提升训练(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	古代诗歌五首》同步提升训练(含答案)

20古代诗歌五首(测试时间:15 分钟)一、选择题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独怆.(chuàng)然而涕.(dì)下决眦.(zì)入归鸟B.齐鲁青未了.(le)拄杖无时夜叩.(kòu)门C.会当凌.(líng)绝顶自缘.(yán)身在最高层D.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吟.(yín)鞭东指即天涯2.下列诗句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C.山重水覆疑无路,榴暗花明又一村。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念天地之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B.齐鲁青未了..。

(不尽)C.自缘.身在最高层。

(因为)D.拄杖无.时夜叩门。

(没有时间)4.下面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5.下列对《登幽州台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幽州台,即蓟北楼,又名燕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筑。

从诗题看,这是一首B.联系诗人的境遇和心情,可将“古人”理解为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是指自己这样有抱负、有才能的文人。

C.“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涕”就是眼泪。

D.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岁月漫长;第三句写天高地迥;第四句描绘苦闷情绪。

全诗笼罩一股悲壮苍凉的气氛。

6.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百般不能排解思乡之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③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①③④⑤②B.③⑤①②④C.③①⑤②④D.⑤①③④②7.下列对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20.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四、游山西村/陆游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简答题:1、“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答:“古人”“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答:表达作者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人生感慨。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到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凄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4、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二、《望岳》杜甫【原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拓展·链接]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3~4题。

台城①韦庄②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③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①台城:旧址在南京市鸡鸣山南,六朝时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②韦庄(约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③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3.这首诗主要采用__ __的表现手法,向我们展现了一幅颇具江南风味的图景:__ __,江岸小草细长,鸟在清亮鸣叫,__ __,营造了一种__ __的意境氛围。

4.结合三、四句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妙处。

6.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拓展·链接]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③,天上接行杯④。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⑤。

【注释】①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②迥:渺远的样子。

③下榻:指留宿处。

④行杯:浮杯,流觞。

⑤回:回荡,摆动。

7.诗中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做简要的分析。

8.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诗中的颈联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作用。

登飞来峰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9~10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9.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象征着什么?10.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拓展·链接]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1~12题。

颂钓者[唐]德诚禅师千尺丝纶①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注释】①丝纶:钓鱼丝线。

1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江水的什么特点?12.诗的后两句蕴含着怎样的人生道理?请结合内容分析。

游山西村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14题。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3.下列对本诗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诗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14.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

[拓展·链接]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5~16题。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15.苏轼说:“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结合颔联“漠漠”“阴阴”二词分析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16.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己亥杂诗(其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7~18题。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7.试分析首句“白日斜”的作用。

18.诗歌三、四句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拓展·链接]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9~20题。

中秋对月[唐]曹松①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注释】①曹松:晚唐诗人,七十岁才中进士,被称为“白头进士”。

19.这首诗的题目是“中秋对月”,诗中“____”是“中秋”,“____”是“月”。

(填入诗句中的词语)20.后两句写中秋夜月光朗照,诗人想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登幽州台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__【解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得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从而表达自己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2.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__“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之感。

__[拓展·链接]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3~4题。

台城①韦庄②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③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①台城:旧址在南京市鸡鸣山南,六朝时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②韦庄(约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③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3.这首诗主要采用__融情于景__的表现手法,向我们展现了一幅颇具江南风味的图景:__江雨霏霏__,江岸小草细长,鸟在清亮鸣叫,__江堤杨柳茂密如同烟笼__,营造了一种__朦胧凄清__的意境氛围。

4.结合三、四句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__台城六代的豪华已成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而台城柳色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感慨,却年年依旧繁荣茂盛,所以诗人说它“无情”。

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有情”,诗人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唐王朝走向没落的伤痛。

__望岳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妙处。

__这两句诗写近望时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生动有情,“割”字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__【解析】诗句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时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6.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__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__【解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更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激励人们在人生路上克服困难,勇攀高峰,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拓展·链接]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③,天上接行杯④。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⑤。

【注释】①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②迥:渺远的样子。

③下榻:指留宿处。

④行杯:浮杯,流觞。

⑤回:回荡,摆动。

7.诗中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做简要的分析。

__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大雁、高山以人的情感,把愁心带走,把好月送来,表现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

__【解析】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颔联的意思是: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的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引”“衔”都是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高山懂得人情,能带走诗人忧愁,表现了诗人获得自由后,与友人共享欢乐的情景。

8.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诗中的颈联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作用。

__身处岳阳楼,仿佛是在云间下榻、天上喝酒,这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的高耸入云,抒发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情怀。

__【解析】“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的意思是: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这两句极言岳阳楼的高耸入云,意在表明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令人快慰。

其中“连”“接”二字,是夸张之笔,用于此处是为了突出诗人心情的愉快。

登飞来峰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9~10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9.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象征着什么?__困难、挫折、障碍等。

__10.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__借景抒情。

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拨开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

__[拓展·链接]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1~12题。

颂钓者[唐]德诚禅师千尺丝纶①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注释】①丝纶:钓鱼丝线。

1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江水的什么特点?__写出了江水的深和江面的广阔无垠。

__【解析】前两句中的“千尺”突出了江水之深;“万波”突出了江面的广阔。

12.诗的后两句蕴含着怎样的人生道理?请结合内容分析。

__夜静水寒,鱼儿不再食钩,回程之时,并无渔获,只有清冷的月光洒满船舱。

人生中遭遇失败和挫折都是常事,但不能丧失信心和勇气,仍然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或:求而不得,但仍然要心存美好,求“道”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__游山西村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14题。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3.下列对本诗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诗中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诗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解析】A项有误,“鸡豚”指的是鸡和猪;B项有误,社戏是农村中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时演的戏,春社是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作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祈求丰收;C项有误,诗中没有体现出去职回乡后的郁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