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的生长与其传统形态和历史文化的延续X
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2月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新邵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2月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语言文字运用)两部分。
2.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题。
材料一乡村文化的衰落可以追溯到近代。
从1840年到1949年,在这100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文化掠夺从未间断,内忧外患、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使得乡村文化遭受了无数次的劫难,千百年来积聚起来的有形文化财富被抢、被偷、被烧、被毁,损失之惨重实属罕见。
打倒“孔家店”,立“西学”之新、破“中学”之旧,引发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厌倦乃至反对,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乡村文化的严重贬值。
20世纪30年代,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也曾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提出并实验了“乡农学校”“博士下乡”“文艺教育治愚”等诸多方案,但终因没有一个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政府,都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乡村文化的衰落史,是中华民族苦难史的生动写照。
而同样在这100年里,与中国农村文化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完成城市化进程,较早地开启了乡村文化的振兴之路。
据统计,1848年时,中国、美国的城市化率分别为10.9%、10.6%。
而到1949年时,中国的城市化率仍然是10%左右,美国已接近70%。
发达国家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造、空间规划,特别是乡村文化得到城市文化的直接反哺和辐射。
美国的乡村“巧发展”战略、日本的“一村一品”农村振兴运动,使得乡村经济和文化一起得以重构和振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迅速积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资本,我国确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以致城乡文化差距成为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断拉大。
古村落历史功能和形态

古村落历史功能和形态古村落是指具有悠久历史的乡村聚落,通常保存着丰富的历史功能和独特的形态特征。
这些古村落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本文将从历史功能和形态两个方面介绍古村落的特点和意义。
一、历史功能1. 保护历史记忆:古村落是历史的见证,保存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这些古村落承载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活动。
通过保护古村落,可以让人们了解和感受到过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
2. 传承文化遗产:古村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工艺。
在古村落中,人们可以欣赏到传统建筑、古老的手工艺品、传统节日等。
这些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瑰宝,通过保护古村落,可以有效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3. 促进乡村振兴: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可以促进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
古村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和创业的机会,促进了乡村经济的繁荣。
二、形态特征1. 建筑风格独特:古村落的建筑风格多样,常见的有明清式建筑、民居建筑、古庙、古井等。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工艺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古村落的建筑布局通常以村落中心的广场或庙宇为核心,周围是居民的住宅和田地,形成了独特的空间格局。
2. 自然环境优美:古村落通常位于山水之间,周围环境优美,有清澈的河流、茂密的树林和宜人的田园风光。
这些自然景观与古村落的建筑相互辉映,形成了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
人们在古村落中漫步,不仅可以享受到宜人的自然环境,还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3. 生活方式古朴简单:古村落的居民通常过着简朴的生活,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他们依靠农业、手工艺和渔猎等方式维持生计,注重家庭和社区的互助合作。
在古村落中,人们可以体验到简单纯粹的生活方式,远离繁忙喧嚣的都市生活。
古村落具有丰富的历史功能和独特的形态特征。
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

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发表时间:2016-03-29T16:43:18.6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1期供稿作者:李序勋[导读]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古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22摘要:古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在全国各地的迅速推进,古村落及其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越来越受到各地有关部门、相关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本文分析了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现状,并提出了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原则与策略。
关键词:古村落;可出续发展;规划一、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现状古村落是古代物质文化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聚地,是城市历史文明的内核和载体,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历史禀赋、稀有资源和宝贵财富。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国家。
很多先人居住过的地方经过岁月的冲刷仍然保留至今,成为一座座古村落镇、古村落。
他们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不仅存在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还有着突出的、普遍存在的历史、社会、文化价值。
正因如此,吸引了无数的游人纷至沓来,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古村落的环境、文化保护带来巨大压力。
当前古村落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建筑遭受破坏古村落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抗风雨侵蚀及抗灾能力差,容易受风雨侵蚀和洪水、泥石流、地震、台风等自然力的破坏;人为破坏则包括开发性破坏和生活性破坏。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当地人把古村落变成度假村,不适宜地在古村落内外修建柏油马路、宾馆及现代化设施,有些古村落的居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居民,向往现代生活方式,便在古镇里买车盖房等。
,拆大建现象时有发生。
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街巷和历史建筑陆续被拆除,现代建筑见缝插针;对于历史文物或历史建筑周边区域的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控制不力,造成村落传统格局遭到破坏,地方特色风貌逐步丧失。
传统村落_理论内涵与发展路径

传统村落_理论内涵与发展路径传统村落是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人文特色。
近年来,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传统村落的理论内涵和发展路径两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一、传统村落的理论内涵传统村落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首先,传统村落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
村落中的民居、庙堂、街巷、庭院等建筑,通过形式美和功能实用的结合,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方式。
其次,传统村落是乡土文化的传承者。
村落中的传统节庆、民间习俗、手工艺等,体现了中国农耕文化和民间传统文化的精髓。
再次,传统村落承载了历史记忆和社会变迁。
村落中代表历史时期的建筑和遗存,记录了村民们的劳作、悲欢、教育经历等,是乡土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二、传统村落的发展路径1. 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
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制定详细的规划和修复方案,并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村落的原汁原味得以保存。
2. 加强传统村落的管理与运营。
传统村落的管理需要专业人才,要注重对村落景观、环境、秩序等方面的维护和管理。
引入合适的商业模式,开展文化旅游、农产品销售等活动,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创造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3. 强化传统村落的教育和文化建设。
村落中应设立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和展示馆,以便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积极开展传统村落的教育活动,让村民和来访者深入了解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并加强对村落传统技艺的传承。
4. 加强传统村落与现代城市的连接。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不能与现代城市发展相割裂,应通过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村落与城市的联系与互动。
此外,合理规划村民的居住和就业问题,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5. 加强传统村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传统村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应加强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吸引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欣赏中国的传统村落。
古村落历史功能和形态

古村落历史功能和形态一、历史背景古村落是指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保存完好且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的村落。
它们代表了不同时期的人类文明和历史文化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面貌。
二、建筑风貌古村落的建筑风貌独特,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传统的材料和工艺,如木材、石头、砖瓦等,外观古朴典雅,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不同的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三、文化传承古村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不仅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还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实践等。
这些文化传承对于维护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四、村落格局古村落的布局和规划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观念、风水观念和居住理念。
村落的街道和巷弄布局有序,水系、山林和农田等元素相互协调,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格局。
这种格局不仅有利于村民的生产和生活,还具有很高的景观和美学价值。
五、社会活动古村落是传统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村民们进行各种传统的社交活动,如庙会、祭祀、表演等,这些活动促进了社区的团结和交流。
同时,古村落也是传统文化和习俗的重要传承场所。
六、经济形态古村落的经济形态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
在古代,村民们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为生,同时也会进行一些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这些经济活动不仅满足了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七、自然环境古村落所处的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
这些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山林、水系、气候等,它们对于古村落的风貌和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古村落的自然环境也为其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生产和生活资源。
八、保护现状当前,许多古村落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挑战。
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经济的变迁,许多古村落的传统功能正在逐渐消失;另一方面,由于保护资金的缺乏和技术手段的不完善,许多古村落的保护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传承传统村落文化留住历史记忆

传承传统村落文化留住历史记忆作者:王海英来源:《文化产业》2015年第05期摘要: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传承凝聚,是让现代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意绵悠悠的情续与乡根。
长期以来,随着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和城乡统筹发展等多重挑战,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亟需加强和完善。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5-00-01一、我区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概况长清区地处济南市西南部,东倚泰山,西临黄河,总面积1178平方公里,自隋朝开黄十四年(公元594年)始设长清县,是世界卢氏发祥地、神医扁鹊以及沿海路到印度求法取经的唐代高僧义净法师的故乡。
区内文物古迹荟萃,有灵岩寺、齐长城遗址、郭氏墓石祠、双乳山汉墓遗址等6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道教圣地五峰山,“江北第一植物园”之称的莲台山等国家级旅游圣地,长清景色秀丽,生态环境良好,素有“山水长清、齐鲁仙境”之美称。
通过对济南市长清区传统村落文化资源调查,传统村落有以下特点:第一、传统村落多分布于山区,且地处偏僻,山区建筑就地取材,多以石筑,又地处偏僻,扰动性差,故保存较好;第二、规模性、完整性传统村落分布较少。
通过调查,全区包含有居住、防御、祠堂、庙宇、书院、楼塔等类型元素村落达150余处,但多仅为一处宅、一间庙或一个门楼,保存相对孤立,难见规模性、完整性较好村落。
第三,孝里镇方峪村、马岭村二处传统村落保存较好,特别是方峪村,这个古村至今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众多建于100年前的石头房子,还有古庙、古井、古槐和青石板路……二、方峪古村落概况及特色方峪古村落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坐落于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境内,距济南市主城区63公里,毗邻长清大峰山齐长城旅游区,并且是中国和世界最早的先于秦长城400余年的齐长城的源头。
方峪古村落的房屋依山势、顺地形而建,错落有致,建筑材料均由山上石头堆砌而成,这是将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巧妙结合,形成了古色古香的韵味,也正因为其地处偏僻,再加上没有遭受过战乱的洗礼,才使得今天方峪的形态还基本保持着明清时代的风貌,方峪古村落是一个石头山寨,石材承受着千百年来风雨寒暑,古村中近两百座石头房屋,依然保存着比较完整的形态,墙壁随处可见的拴马桩显示出曾经村落的繁华景象。
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全文)

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全文)BXX:1008-0422(2021)04-0084-031.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进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古村落所蕴含的传统建筑风貌、地方文化习俗等正遭受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正在面临瓦解及消亡的危险。
福建省为促进城乡统筹进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制定《福建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导则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村民的生活习惯、现有建设基础、经济进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将村庄分为改造型、新建型、保护型、城郊型等四大类型。
其中,保护型村庄的保护开发原则:“保留村庄文脉,传承建筑文化……彰显村庄历史文化的底蕴,实现永续利用。
”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洪坑自然村因其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存、独特村庄布局、浓郁地域民俗风情而被定义为保护型村落。
如何在对洪坑村的保护整治中,实现旅游开发与保护利用的双赢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2.现状调研2.1村庄概况洪坑村位于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隘头行政村内,位于风景优美的洋麻山脚下,地形平坦。
村庄附近有温泉眼,水温常年在65℃以上,温泉出水量达3000t/d,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村西有西源溪流淌而过,水源丰富,利于农业灌溉。
依山傍水,田园风光是洪坑的一大特色。
村庄总面积约3.89hm2。
洪坑村原住民多已迁出,或新建房子于村的外围。
村内的房子多空置,或租出给外来打工者,现状人口245人(图1)。
2.2洪坑村现存问题2.2.1村庄内部建筑问题复杂。
农民自建房缺乏规范指引,布局散乱,新旧建筑朝向不一,质量参差不齐;并且随处可见任意搭建的临时建筑及破旧的废弃建筑,严峻影响了村庄的整体风貌。
2.2.2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现有服务设施仅有传统宗庙及沿街商业点;村内没有排水沟渠,垃圾随意堆放;村庄内部缺乏集中的公共绿地及娱乐休闲用地,村庄居民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
2.2.3道路交通系统混乱。
现状村内路XX不成体系,处于树状的无序生长形态,且多为泥土铺筑,居民雨天出行不方便,显然不适合洪坑村进展的需要。
写古村落的散文

写古村落的散文古村落,是中国独特的村庄形态,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积淀。
每当踏入古村落,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古人的生活场景中。
古村落的建筑风格多样,有明清古建筑,也有江南水乡的木质楼房。
屋顶上的青瓦,墙壁上的白色涂料,散发出古朴而雅致的气息。
在石板铺成的巷道上行走,可以感受到古人留下的痕迹。
街巷两旁的石砌墙,青石板铺就的街面,都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古村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融合了人文和自然的完美结合。
古村落多位于山水之间,山水环绕,形成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山青水秀,古村落如画,宛如一幅幅美丽的水墨画卷。
清晨,村民们在竹林间散步,迎接第一缕阳光的到来;傍晚,村庄里弥漫着炊烟的气息,炊烟与山水相映成趣。
在古村落的静谧中,仿佛忘却了尘世的喧嚣,沉浸在自然的怀抱中。
古村落里的民俗文化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一部分。
村落里保存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例如民间歌舞、传统手工艺、乡土戏剧等。
在古村落的广场上,村民们演绎着古老的舞蹈,歌唱着传统的民谣,让人们感受到了浓厚的乡土氛围。
而古村落里的手工艺品更是精美绝伦,每一个工艺品都凝聚了村民们的心血和智慧。
手工编织的竹篮、木雕艺术品、剪纸等,都是村庄里的瑰宝,吸引着游客们的目光。
古村落里的美食也是令人垂涎欲滴。
当地的特色小吃,如酥糖、花糕、豆腐脑等,口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在古村落的餐馆里,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农家菜,用新鲜的食材烹制而成,味道鲜美。
而且,古村落里的农家乐也是一大亮点,可以体验到纯朴的农耕生活,亲手种植蔬菜、采摘水果,感受农村的纯粹与宁静。
古村落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瑰宝。
每一座古村落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变迁。
在古村落里,可以看到古老的祠堂、庙宇,聆听乡野间的传说和故事。
这些历史遗迹和文化符号,构成了古村落独特的魅力。
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瑰宝。
通过保护和传承古村落,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村落的生长与其传统形态和历史文化的延续Ξ———以太湖西山明湾、东村的保护规划为例王一丁,吴晓红(南京工业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摘要:许多古村落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到今天,正面临着走向没落和衰亡的危险,其保护与利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分析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后,结合两个村的保护规划,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设想:试图建立一种经济模式来解决古村落的生长问题。
关键词:古村落;生长;历史文化传统;保护与利用Abstract:M any ancient villages are n ow facing the danger of declination or even extinction.H ow to pr otect and reuse them has becom e an urgent pr oblem.A fter s om e analysis,this paper,combining the conservation pr ograms of tw o ancient vil2 lages,presents s om e plans to settle the pr oblem:to develop the ancient villages by m eans of an econ om ic m ode.K eyw ords:ancient villages;developm ent;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conservation and reuse 【中图分类号】 C912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7287(2005)03-0076-03 正如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我国数目众多的小城镇、村落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长期作为人类的定居点,保留下来大量的历史遗迹,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集中载体。
一、古村落在发展上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交通、通讯不便等原因,在一些地区,大量的古村落仍旧相对完整地保留着其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的空间形态和传统文化,地域特征十分鲜明,蕴含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很值得我们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
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地区开放的程度日渐提高,尤其是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这些地方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正经受着巨大的冲击和破坏,从而使得对它的保护工作更显得迫在眉睫[1](P1125-126)。
目前来看,像周庄、同里、乌镇、西塘等一些古镇在传统风貌的保持和古建筑的保护、开发利用方面做得比较好,古镇区和古建筑得到了较好的修缮和保护,并被开发出来作为旅游的景点,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这主要是因为小城镇属于城市型居民点,历史遗存比较集中,加之各项功能相对完善,容易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能够拿出一部分资金来修缮和保护历史建筑。
与古镇相比,许多古村落在其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和延续上存在很多问题。
种种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滞后和村民保护意识的欠缺,许多古村落特有的空间形态正在逐渐解体,特有的生活习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正在慢慢丧失,它们正缓慢地走向没落和衰亡。
所以,如何在村落这一级上展开保护与开发,使古村落能够继续正常、健康地生长,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苏州市吴中区西山镇的明湾、东村两个村保护和利用规划,通过多次深入的走访、调查发现造成现在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11人口的流失对古村落的发展是个巨大的影响。
一项对明湾村近五年来农业人口变动情况的调查统计(见下表)显示:四年来,明湾村的人口没有增长,反而呈一种缓慢下降的趋势。
另据村干部介绍,这还只是户口簿上的统计数字,实际在村中居住的人数、户67古村落的生长与其传统形态和历史文化的延续Ξ【收稿日期】2004-12-27 【作者简介】王一丁(1977- ),男,河北石家庄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教。
数还要少!不少家庭已搬迁到城里居住,村中的青壮年则多在外打工。
西山镇的其他村均有类似的情况。
年份组别四组(生产组)五组(生产组)人数户数人数户数19991173526583200011935265852001117352658520021153525886 造成人口外流的最主要原因是就业和收入的问题。
下表显示了近四年来明湾村的人均年收入水平:年 份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年人均收入(元)约4000447144734481 人口的外流,特别是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对古村落的生长和发展极其不利,这势必会造成村中人口构成的比例失衡,趋向“老龄化”,造成古村落在其历史文化传统延续上产生“断档”的危险,从而把古村落引向没落和死亡的边缘。
21村民自发的改建、改造对古村落是一种破坏。
村中的许多“老房子”由于年代久远,在诸如:空间的划分、卫生设施、上下水、供电等许多方面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了。
有条件的家庭往往将其改造、翻建,甚至是弃置不用。
居民为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而改造自家的私房原本无可厚非,但这种改造、翻建往往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和随意性,缺少统一的管理和设计,鲜见成功的例子;弃置不用的则更容易造成老宅的破败、损毁。
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改变了古建筑的原貌,还破坏了古村落的空间结构与形态,使古村落丧失其原有的特色与风貌[1](P 1126)。
31现在部分古村落也进行了一些旅游开发活动,但都停留在相当低的层次上,收益小而破坏大。
所谓的“旅游产业”,不过是把一些老房子整修一番对外开放,再加上几家“农家乐”饭庄,而后就是守住入村的几条道路收门票了。
村中的景点类型雷同单一,且分布散、乱,缺少规划和管理,甚至有各家为政的现象;游览的线路未经组织,无法串“点”成“线”;作为景点的古建筑内部多是空空荡荡,“家徒四壁”,缺少文化内涵和民俗内容的填充,即使对建筑本身的历史、特点也介绍很少,使游客只能走马观花的逛一圈,虽置身于过去的“深宅大院”、“书香门第”中,却很难感受到强烈的历史、文化氛围;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发过滥,一些价值不高的旧建筑也被开放为景点,充斥其间,分散了游客的注意力,使之无法细细地品味古村的风韵。
所有这些,成了制约古村落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留不住客人,创造的商机就有限,“古村落游”难以创造出更高的效益。
41调查中还发现,这些村的公共基础设施都很薄弱,这也给村子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开发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村中明线供电用的电线杆破坏了传统的巷道空间和节点空间的景观特色;生活用水仍是从自己打的井中提取,既不卫生也不方便;污水、垃圾的自然排放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
基础设施薄弱的原因使村民收入低,村集体没有足够钱来改善这些设施。
51村民对古建筑和历史遗迹的保护意识较差。
明湾、东村两村内原都有石板和砖砌的古路,路旁有明渠或暗渠,现在除东村内仅余部分水渠外,其余已被填死,路面也已部分被水泥覆盖。
在明湾村一居民家中测绘时,其主人坦言,为改善现在的生活条件,他不会顾忌自己的老宅是不是古建筑,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拆掉。
进一步分析上述原因,就会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就集中在两个字上:一个是“人”,一个是“钱”。
如果有效地留住人,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就可以较好地解决古村落目前所面临的窘境,既改善了村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推动当地社会发展,又能很好地延续古村落的历史与文化,保存其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形态遗产。
“留住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留住“主人”,即世居于此的村民;另一方面要留住“客人”,即外来观光的旅游者。
二、延续古村落的自然生长和其历史文化传统可采取的措施总的原则就是树立“大”旅游的概念[2](P 1273),由政府牵头引导,把所有的相关产业全部融入到旅游开发中来,为旅游服务,变分散为集中,形成规模,形成集群,统一管理,集约经营。
也就是说,要建立这样一种经济模式:以旅游业为核心,囊括旅游所涉及到的所有行业,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把古村落当作一件旅游商品来经营,给“古村落游”上档次、创牌子,在每一个细节上寻找和创造经济效益,把一个村、几个村,甚至整个西山岛的人都统一到这项经营活动中来,尽可能多地创造经济效益。
既吸引来了外地的“客人”,挣到了钱,又解决了本地大量劳动力就业的问题,留住了“主人”。
从而不仅解决了古村落保护的资金问题,更解决了当地历史文化传统延续和发展的77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问题。
具体的设想有以下几点:11“古村落游”本身要经过重新的规划和设计,以改变目前混乱的状态。
(1)在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游览(品味“古村落”)中穿插进欣赏自然景观的活动,打破单一的游览内容,使游人更好地感受人文气息。
明湾和东村分别位于西山岛的一南一北,均依山面湖,自然景观有一定的欣赏价值[3](P15-6)。
(2)组织好村内的游览线路,尽量用一条不重复的流线把景观较为集中的“点”串起来[4](P18)。
规划中,对明湾、东村的古建筑位置进行了分析,划出了几个相对集中的区域,而后组织游览的线路,将它们连接起来,必要时再安排支线。
明湾的规划就修改了原来的参观流线,把村边的明月寺(建筑上有特点)也组织到流线中来,将路线放大,形成环路,并设计了一条水上(太湖)返回出发点的线路,增加了游览内容。
(3)让不同的古建筑承担不同的展示任务,用文化、民俗表演充实参观古建筑时的活动内容,让游客有看有听。
如:村落中古建筑相对集中的区域可以用来展示传统的巷道、节点空间;等级较高、有特点的建筑可以用来展示古建筑本身的文化、艺术;年代久远、传承明晰的古建筑可着重介绍其历史,甚至可借以介绍村落的发源及历史(可借鉴福建龙岩土楼的开发模式,将楹联、诗画等编制成书);有的古建筑可以作为小型博物馆或蜡像馆,或是民俗表演的场所,展示传统的日常生活、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
东村的规划中,把义门一带辟为了集中展示巷道空间的场所;明湾的瞻瑞堂开辟作为博物馆。
21为配合旅游业的发展,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行业应及时同步发展。
(1)改变现在村民在各自家中搞“农家乐”这种低层次经营的局面,用连锁、特许经营等方式形成集团和规模,创造规模效益。
同时,集中管理、加强约束,避免不正当竞争和坑害消费者的短期行为。
(2)将农业分为生产型和生态示范型区别对待,把全村或几个村的耕地收归集体统一经营管理,把少量的生态示范型农业布置在村边,作为旅游项目一部分,最终再实现所有农业向生态型转化。
(3)大部分土特产的生产应向旅游服务业转化。
调查显示,西山岛除了是碧螺春茶叶的重要产地外,还出产橘子、杨梅、枇杷、板栗、石榴、银杏、桃子等,应结合这些土特产的种植、采摘搞特色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