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喻暗喻借喻区别以及关于季节的古诗
描写四季的诗句并赏析

描写四季的诗句并赏析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的这几句诗就像一幅春雨图在眼前徐徐展开。
春天的雨仿佛是一个懂事的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该来。
它趁着夜色,伴着微风,悄悄地滋润着大地。
没有那种倾盆而下的喧闹,就这么静静地下着,把每一寸土地、每一棵小草、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滋润得恰到好处。
这雨就像是大自然派出的使者,来唤醒沉睡的世界。
它轻轻的,像是怕惊扰了谁的美梦。
春雨贵如油,它的到来意味着新生命的开始,种子在土里感受到它的滋润,开始努力地发芽,那种生机与希望就随着这雨弥漫开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的这一诗句充满了对春天的赞美。
春天就像是一个大画家,拿着它的调色盘,把世界染成了五彩斑斓的模样。
东风轻轻吹过,吹开了百花,桃花红得像少女羞涩的脸庞,梨花白得像冬日未化的雪,还有那金黄的油菜花,一大片一大片的,就像金色的海洋。
人们不用特意去寻找春天的痕迹,只要一出门,那满眼的姹紫嫣红就是春天。
这诗句让我们感受到春天那种蓬勃的生命力和无尽的魅力,仿佛置身于一个花的海洋,被各种颜色和香气包围着,心情也跟着变得明媚起来。
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笔下的夏日荷塘真是美不胜收。
一眼望去,荷叶田田,那绿色像是要把天边都染绿了。
在这一片绿色之中,荷花盛开着,在阳光的映照下,红得格外耀眼。
荷叶像是一个个大圆盘,托着那些娇艳的荷花。
夏天是炎热的,但这荷塘却像是一个清凉的世界。
荷花就像夏日里的仙子,出淤泥而不染,在炎热的环境中独自散发着芬芳。
看着这样的景色,就好像能感受到那荷叶下的清凉,听到那荷叶间的蛙鸣,闻到那淡淡的荷花香。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的这句诗写出了农民在夏天劳作的辛苦。
大太阳底下,农民们弯着腰在田里干活,汗水湿透了衣衫,他们已经累得感觉不到炎热了,只是珍惜这长长的夏日时光,想要多做一点农活。
这让我们看到了夏天不只是有美景,还有人们为了生活辛勤的付出。
诗歌中的明喻暗喻借喻

诗歌中的明喻暗喻借喻
诗歌中的明喻、暗喻和借喻都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它们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明喻是指通过直接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用明确的比喻词将两个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在诗歌中,明喻可以用来增强诗歌的形象感和生动性,让读者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暗喻是指通过暗示或间接的方式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用比喻词代替明确的比喻词,以更加含蓄的方式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在诗歌中,暗喻可以让诗歌更加含蓄、深刻,让读者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借喻是指通过借用事物的特征或形象来比喻另一个事物,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在诗歌中,借喻可以让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通过比喻的形象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总之,明喻、暗喻和借喻都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它们在诗歌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些修辞手法能够让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含蓄和深刻,让读者通过比喻的形象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唐诗中的季节意象探析

唐诗中的季节意象探析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众多杰出的诗人在这个时代涌现出来,他们以精湛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创作了许多经典的诗作。
其中,季节意象是唐诗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诗人们通过对季节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类情感的起伏。
春天是唐诗中最常见的季节意象之一。
在唐代的春天,大地复苏,百花盛开,春风吹拂着人们的脸庞,给人一种温暖和希望的感觉。
许多唐诗中都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和人们的欢乐。
比如,杜牧的《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早晨景色和鸟儿的鸣叫声,表达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夏天是唐诗中另一个重要的季节意象。
夏天的特点是炎热和湿润,但也有清凉和繁茂的一面。
唐诗中的夏天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充满热情和活力的季节。
例如,白居易的《夏日绝句》写道:“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惆怅东篱菊,一年一度开。
”这首诗通过描绘夏天的菊花和人们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惆怅和对未来的期待。
秋天是唐诗中最具有诗意的季节意象之一。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变化的季节。
唐诗中的秋天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寂静而凄美的季节。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冬天是唐诗中最寒冷和萧条的季节意象之一。
冬天的特点是寒冷和荒凉,但也有宁静和沉思的一面。
唐诗中的冬天常常被描绘成一个静谧而深沉的季节。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冬天的景色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总的来说,唐诗中的季节意象是诗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情感的抒发。
春天代表着希望和生机,夏天代表着热情和活力,秋天代表着变化和思考,冬天代表着寂静和深沉。
这些季节意象不仅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和变化,也反映了人类的情感和思考。
古代诗词中的季节意象解读

古代诗词中的季节意象解读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其中蕴含的季节意象是诗词中常见且重要的元素之一,通过描绘季节的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展示了古代诗人对季节的感悟和表达。
本文将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切入点,分别解读古代诗词中关于季节的意象。
春意盎然的诗词中,春风、春雨、桃花等元素常常被用来描绘美好的春天。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描绘了春天蓬勃的气息。
春天与新生、蓬勃的生机密切相关,古代诗人通过描述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美好、向往的渴望。
夏天的诗词中,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让人回忆起盛夏的艳阳天、蝉鸣莺啼的热闹场景。
宋代苏轼的《定风波》中写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描绘了夏天花香四溢、温暖明媚的情景,表达了对夏季美好时光的追忆。
秋意渐浓的诗词中,丰收的景象和凉爽的气候成为主要的描绘对象。
唐代孟浩然的《秋登宣城谢朓南楼书事》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描绘了秋天果实累累的景象,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时光的品味。
寒冷的冬天是古代诗词中另一个常见的季节意象。
寒风凛冽、雪花飘落是描绘冬天的常见元素。
元代冯梦龙的《世外桃源》中写道:“九疑山顶两三层,云随天栈去如梦。
只有清江四五里,终年飞下玉龙升。
”通过描绘冰雪覆盖的山水景色,展示了冬天与寒冷、清冽的关联,同时传达了对清寒季节的独特品味。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古代诗词中对季节的描绘直观而深刻,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精细观察和细腻描绘,古代诗人生动地表达了对四季不同气候和景观的思考与感悟。
这些季节意象不仅仅是景物的描写,更是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审美和人生哲理,与读者共同构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
总之,古代诗词中的季节意象承载着人们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对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描绘,古代诗人以婉约、豪放、哲思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展示了对季节的美好畅想和对生命的热爱。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在孩子们所学的古诗中每首诗都是表达作者不同的观点,古诗有也有很多种类别如:描写景色的诗句,表达季节的诗句,表示友情,书写爱国情怀的诗句等等,今天我小学古诗词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分类整理,可以让孩子们更加直观的明白每首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方便大家学习。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下面具体说说。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二、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三、夸张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诗中的比喻

古诗中的比喻
古诗中的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情感或意念。
在古诗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等多种类型。
1. 明喻:明喻是直接将一物比作另一物,在古诗中常常使用“如”、“似”、“若”等比喻词来连接本体和喻体。
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里将“愁”比作“江水”,表现出愁绪之多。
2. 暗喻:暗喻是通过暗示或类比的方式将一物比作另一物,常常使用“是”、“为”、“成”等比喻词来连接本体和喻体。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里将“酒意”比作“雨后的海棠”,暗示酒意未消。
3. 借喻:借喻是通过借用他物的形象来表达本体的意念或情感,通常不出现本体,直接以喻体代替。
例如,杜牧的《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里借用“铜雀”的形象来比喻“曹操的野心”,表达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4. 博喻:博喻是用多个喻体来比喻一个本体,常常使用“如”、“若”、“似”等比喻词来连接本体和多个喻体。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里使用多个自然景物作为喻体,表达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总之,古诗中的比喻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得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含蓄,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古代诗词中的季节意象及其抒情功能

古代诗词中的季节意象及其抒情功能引言古代中国的诗词创作中,季节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季节既是自然现象的表征,也是人们内心感受和情绪倾向的象征。
通过描写和抒发四季的景致、气氛和情感,诗人们传达了丰富多样的思想感情,并且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意蕴。
春天:生机与希望春天被视为自然界的开始和新生之时。
在古代诗词中,描绘春天常常以鲜花盛开、万物复苏为主题。
这不仅表达了对于生命力与希望的讴歌,同时也传递出了欢愉、激动以及对未来美好前景的期待。
例子: > 春江花月夜,几处流萤飞迟。
> 青枫浦上不耐寒,谷雨初过二三树。
夏天:热情与奔放夏天是充满热情和活力的季节,在古代诗词中常以阳光明媚、万物茂盛为描写主题。
夏天的意象往往与欢乐、豪放、奔放以及浪漫的爱情有关,传递出无拘无束的精神和追求自由快乐的态度。
例子: >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春来江水绿如蓝。
> 能不忆江南?秋天:辞旧迎新与思念秋天是收获和离别的季节,古代诗词中对秋天的描绘常伴随着凉爽清风、丰收和华美景色。
同时,秋天也让人不禁回顾过去和思念已逝之人或事,在抒情上常常表达思乡之情、怀旧之意。
例子: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冬天:寂静与哀愁冬天是寒冷和沉寂的季节,在古代诗词中,“白雪覆盖”、“雪花飘落”等描写成为了冬天意象的常见形容词。
冬天除了表现出凄凉、萧瑟之感外,也让人产生对过往时光的回忆和寄托对未来希望的思考。
例子: >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结论古代诗词中的季节意象不仅在描绘自然景色上丰富多样,更重要的是以此抒发人们复杂的情感和心境。
无论是生机与希望、热情与奔放、辞旧迎新与思念还是寂静与哀愁,都反映了古代诗词家们对于自然、生活和人性的深刻触动。
这些季节意象使得古代诗词作品具备了强大的抒情功能,并且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世界独特而美好的春夏秋冬之感。
古代诗词中的季节描写与意象表达

古代诗词中的季节描写与意象表达季节是大自然中变幻多端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代的诗词中,季节描写和意象表达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用来表达作者对季节的感受、对自然的理解以及内心的情感。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词中季节描写的不同形式和意象的表达方式,带你领略中国古代诗词中丰富多彩的季节世界。
一、季节描写的种类1. 春天的描写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古代诗词中对春天的描写多以花草、鸟鸣、春雨等形象来表达春季的生机和美好。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描述了春天的绚丽景色,展现了春天的宏伟和壮丽。
2. 夏天的描写夏天代表着炎热的季节,古代诗词中对夏天的描写往往以阳光、炎热、雨水等形象来表达夏季的热情和活力。
例如苏轼的《赤壁赋》中写道:“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昔日龙堆今在目,尽入沧波知不知。
”描绘了夏天的湿润和热情,展现了夏天的美丽和活力。
3. 秋天的描写秋天是一年四季中最丰收的季节,古代诗词中对秋天的描写往往以落叶、月色、金黄等形象来表达秋季的成熟和富饶。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描绘了秋天的金黄和温暖,展现了秋天的宁静和美好。
4. 冬天的描写冬天是寒冷的季节,古代诗词中对冬天的描写往往以雪花、冰冻、凛冽等形象来表达冬季的寒冷和寂寞。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描绘了冬季的寒冷和安静,展现了冬天的宁静和美好。
二、意象的表达方式1. 植物意象在古代诗词中,植物常常被用来表达一种特定的情感或氛围。
例如,梅花被用来表达坚强和坚持,菊花被用来表达高洁和悲凉。
这些植物意象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词具有更深刻的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
2. 动物意象动物在古代诗词中也是常见的意象表达方式。
例如,鸟儿可以象征自由和美好,虫子可以象征微小和渺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类的关系,说甲(本体)像(喻词)乙(喻体)。
常用:像、好像、比如、仿佛、宛如、仿佛、好比、比方说、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一样、……似的等喻词来联系。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暗喻又叫隐喻。
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
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关于季节的古诗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
诗中夏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yi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诗中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诗中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
(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
(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
(王微:《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
(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
(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杜甫:《小至》)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戚继光《马上作》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屈原《国殇》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01.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
02.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03. 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
04.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05.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
06.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07.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08.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09.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
10.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
1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12. 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13.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
14. 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
——徐淑
15. 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
——萧子显
16.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
17.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
18.风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0.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2.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
23.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24.浊酒一杯家万里,羌管悠悠霜满地2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
苏轼《水调歌头》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曹植《七步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唐)孟郊《游子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琵琶行》
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
——翁照《与友人寻山》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唐)王维《送别》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唐)杜牧《赠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唐)高适《别董大》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唐)李商隐《无题》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
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高蟾《金陵晚望》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佚名《荆轲歌 / 渡易水歌》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