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与明喻的区别
体育新闻中隐喻翻译的探析

摘要:本论文旨在探究隐喻在体育新闻中的作用以及隐喻的翻译方法。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它还是一种思维方式。
在体育新闻里,隐喻的使用有着突出的优势:精确、简洁、形象、通俗,并且广泛存在于体育新闻的报道之中。
本论文将系统综合分析隐喻的使用及其翻译方法,阐述隐喻在体育新闻中的使用及其翻译的可译性。
关键词:隐喻翻译体育新闻可译性体育运动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
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活动不断发展。
各种媒介如互联网、视频高速发展,使体育新闻报道更加多样化,现在人们更加注重全面和持续报道体育竞赛的全过程。
报道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广泛的语言使得报道更加生动,特别是体育新闻中隐喻的使用。
一、隐喻概述(一)隐喻与明喻的对比明喻,以两件基本上不相同的事物作比喻的修辞手段。
比喻的一种,明显地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某事物,表示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常用如像似、好像像&似的如同好比等比喻词。
如:鲁迅的杂文像匕首、投枪一样,刺向敌人的心脏。
在(1)中like明确表示出世界和舞台的关系。
然而在(2)中含蓄地说出世界与舞台的关系,因此,可以说明隐喻是间接将本体与喻体连接起来,表明本体与喻体是结合关系。
但明喻则明确指出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表明本体和喻体是类似的关系,所以隐喻更能表现出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
(二)隐喻的翻译方法二、体育新闻中隐喻(一)人物隐喻人物隐喻在体育新闻中非常常见,通常是将对象描述成人物。
如:湖人队必须面对现实,没科比他们就没有脊梁。
普约尔:斗牛士唯一软肋成西班牙获胜功臣。
(二)食物隐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通常使用食物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因为食物是读者都认识,可以帮助读者更好、更生动的理解体育新闻。
如:豪门盛宴缺了谁,卡卡为何无法超越。
当前火箭还未脱轨,阿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三)动物隐喻众所周知,动物的一些特征和体育、比赛是相似的,例如:尼日利亚超级雄鹰在世界杯开始之初很有前途。
(四)战争隐喻(1)barcelona defeats atletico madrid by blitz.巴塞罗那闪电战击败马德里竞技。
明喻与隐喻是修辞上一种比拟的语法(a

第一章比喻或比較(Comparison) 構句壹、明喻(Similes)、隱喻(Metaphors)一、起源明喻與隱喻是修辭上一種比擬的語法(a figure of speech),明喻的比擬手法直接、明確且指出兩件事物或觀念相似與相異的理由;而隱喻的比擬手法迂迴、抽象需要讀者自行會意。
「明喻」來自拉丁文similes,意謂一件事物十分類似另一件事物,利用like, as 等字來銜接或比擬兩件不同的事物,如A heart is as big as a whale; her tears flows like wine.「隱喻」來自拉丁文metaphora,【meta – over, pherein – to bear】意謂a transferring to one word the sense of another。
是一種隱含式的比較,把一件事物說成和另一件完全不同的事務一模一樣。
明喻(Similes)和隱喻(metaphor),皆把兩件不同的事務加以比較,尋求其類似之處。
但是明喻直接指出兩者類似之處,再給予合理的解釋;例如♦The painter who draws by practice and judgment of the eye without the use of reason is like the mirror which reproduceswithin itself all the objects which are set opposite to it withoutknowledge of the same. -Leonardo da Vinci♦True love is like ghosts, which everybody talks about and fewhave seen♦The world is a king, and, like a king, desires flattery in return for favor; but true art is selfish and perverse – it will not submit tothe mold of flattery. – Ludwig van Beethoven而隱喻作迂迴抽象的比喻,不做任何類比的解釋,讓讀者自行揣測或想像。
英语作文中的常见修辞手法

英语写作常用修辞手法1.Simile明喻明喻是将具有共性的不同事物作对比.这种共性存在于人们的心里,而不是事物的自然属性. 标志词常用like, as, seem, as if, as though, similar to, such as等.例如: 1>.He was like a cock who thought the sun had risen to hear him crow.2>.I wandered lonely as c cloud.3>.Einstein only had a blanket on, as if he had just walked out of a fairy tale.2.Metaphor隐喻,暗喻隐喻是简缩了的明喻,是将某一事物的名称用于另一事物,通过比较形成.例如: 1>.Hope is a good breakfast, but it is a bad supper.2>.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3>. I study all day as a bee .He has a heart of stone.4>. I study all day as a bee .3.Metonymy 借喻,转喻,换喻借喻不直接说出所要说的事物,而使用另一个与之相关的事物名称.I.以容器代替内容,例如: 1>.The kettle boils. 水开了.2>.The room sat silent. 全屋人安静地坐着.II.以资料.工具代替事物的名称,例如: Lend me your ears, please. 请听我说.III.以作者代替作品,例如: a complete Shakespeare 莎士比亚全集VI.以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念,例如: I had the muscle, and they made money out of it. 我有力气,他们就用我的力气赚钱.4.Synecdoche提喻提喻用部分代替全体,或用全体代替部分,或特殊代替一般.例如: 1>.There are about 100 hands working in his factory. 他的厂里约有100名工人. 2>.He is the Newton of this century. 他是本世纪的牛顿. 3>.The fox goes very well with your cap. 这狐皮围脖与你的帽子很相配.5.Personification 拟人拟人是把生命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例如: 1>.The night gently lays her hand at our fevered heads.2>.I was very happy and could hear the birds singing in the woods.6.Irony 反语反语指用相反意义的词来表达意思的作文方式.如在指责过失.错误时,用赞同过失的说法,而在表扬时,则近乎责难的说法.例如: 1>.It would be a fine thing indeed not knowing what time it was in the morning. 2>"Of course, you only carry large notes, no small change on you. "the waiter said to the beggar..Allegory讽喻,比方这是一种源于希腊文的修辞法,意为"换个方式的说法".它是一种形象的描述,具有双重性,表层含义与真正意味的是两回事.例如: 1>.Make th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2>.It's time to turn plough into sword.7.Hyperbole 夸张overstatement understatement夸张是以言过其实的说法表达强调的目的.它可以加强语势,增加表达效果..例如: 1>.I beg a thousand pardons.2>.Love you. You are the whole world to me, and the moon and the stars.3>.When she heard the bad news, a river of tears poured out.8.Euphemism 委婉,婉辞法婉辞法指用委婉,文雅的方法表达粗恶,避讳的话. 例如:1>.He is out visiting the necessary. 他出去方便一下.2>.His relation with his wife has not been fortunate. 他与妻子关系不融洽.3>.Deng Xiaoping passed away in 19979. 移位修饰transferred epithet将本应该用来修饰某一类名词的修饰语用来修饰另一类名词。
隐喻在英语学习中的使用

论隐喻在英语中的使用隐喻(metaphor),亦称为暗喻,是指在两个不同类对象之间进行比较。
它和明喻〔simile〕一样,同属于修辞格的范畴。
两者的区别在于:明喻把本体和喻体说成是相似的,而隐喻则把两者说成是一致的,明喻中有比喻词as或like,而隐喻中则不需要,故隐喻也被称为“压缩了的明喻”。
隐喻的表达方式是:A是B。
隐喻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很广泛,比如诗歌、新闻、名言警句等等,甚至平时的对话中,都会用到。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隐喻在各个领域的使用。
在诗歌里面,隐喻的使用很是广泛。
比如在Samuel Ullman的《YOUTH>里,隐喻的使用很有代表性。
“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it is not a matter of rosy cheeks, red lips and supple knees; it is a matter of the will, a quality of the imagination, vigor of the emotions; it is the freshness of the deep spring of life. Youth means a temperamental predominance of courage over timidity, of the appetite for adventure over the love of ease. This often exists in a man of 60 more than a boy of 20. Nobody grows old merely by a number of years. We grow old by deserting our ideas.Years may wrinkle the skin, but to give up enthusiasm wrinkles the soul. Worry, fear, self-distrust bows the heart and turns the spirit back to dust.Whether 60 or 16, there is in every human being‟s heart the lure ofwonder, the unfailing childlike a ppetite for what‟s next and the joy of the game of living. In the center of your heart and my heart there is a wireless station: so long as it receives messages of beauty, hope, cheer, courage and power from men and from the Infinite, so long are you young.When the aerials are down, and your spirit is covered with snows of cynicism and the ice of pessimism, then you…ve grown old, even at 20. But as long as your aerials are up, to catch waves of optimism, there is hope you may die young at 80.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明喻,隐喻,暗喻都什么时候用?为什么现在有些人都不把事情说明白了?

明喻,隐喻,暗喻都什么时候用?为什么现在有些人都不把事情说明白了?问题:明喻,隐喻,暗喻都什么时候用?为什么现在有些人都不把事情说明白了?前言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也叫做'譬喻',用乙事物来描写或者说明甲事物就是比喻。
比喻要求乙事物必须跟甲事物有着相似之处。
比喻不仅是今天的文学作品使用,在古代文学中也是比比皆是。
古诗词讲究'赋比兴',其中的比就是比喻。
关于比喻,古人也早有专门研究。
一、关于比喻,古人怎么说?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诗经》中就被广泛应用,,在《诗·大雅·抑》中已经出现”取譬“这个词:、取譬不远,昊天不忒。
在古人的论述中,比喻形式非常多,南宋学者陈骙在《文则》竟然有十种:明喻、隐喻、类喻、话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今天我们把比喻简单分为三大类:明喻、隐喻、借喻。
其中隐喻就是题主说的暗喻,两者是一回事。
那么,什么样的手法才能称为比喻呢?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说,比喻需要有三个要素。
二、比喻的构成三要素贺知章的《咏柳》最后一句是标准的比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比喻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分是主体,似,是比喻词,剪刀是喻体。
在一个比喻句子之中,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并不一定同时出现,学者根据三个要素是否出现把比喻分为3大类:明喻、隐喻、借喻。
三、明喻、隐喻、借喻。
1、明喻明喻也分为两种:详式和略式1)详式明喻三个要素都出现,形式上:主体+比喻词+喻体。
很明显,二月春风+似+剪刀,是明喻。
2)略式明喻省略了一个要素,看不到“如、似、像”等等比喻词。
但是这种形式比较难分辨,和隐喻有时候会搞混。
例如:万条垂下绿丝绦绿丝绦,绿色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把柳丝比作绿丝绦。
但是省略了“如、似、像”这类比喻词。
2、隐喻比起明喻,隐喻更深入一层。
隐喻与明喻有两个明显区别,可以看出隐喻的特点。
隐喻和明喻的修辞效果

隐喻和明喻的修辞效果
隐喻和明喻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两种比喻形式,它们在文学、修辞和表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不同的修辞效果:
隐喻(Metaphor)
- 修辞效果:
1. 隐含意义:隐喻通过暗示或暗示性地比较,使得读者或听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所描述的事物,激发联想和想象力。
2. 简洁而生动:隐喻能够用简练的语言和形象生动地传达复杂的概念或情感,使表达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3. 丰富多彩:隐喻使语言更加生动多彩,丰富了表达方式,使得作品更加富有层次和深度。
明喻(Simile)
- 修辞效果:
1. 直接比较:明喻通过明确的比较词(如“像”或“如同”)直接将两个事物相联系,使比较更加明显和直观。
2. 突出特征:明喻通常会强调相似之处,突出事物的某一特定特征或特质,使比较更为突出和显著。
3. 易于理解:明喻比较直观,读者或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有助于加深对比较对象的认识和理解。
在实际运用中,作家、演讲者和表达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和情境选择使用隐喻或明喻,以达到更好地表达和沟通的效果。
隐喻通常更加隐晦、富有想象力,而明喻则更加直接、易于理解,但
两者都能够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表达的深度和生动性。
隐喻

又称暗喻,一种修辞手段,将两者进行隐藏的 比较,表达方法为A是B。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 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 为和文化行为。 隐喻(Metaphor)是和明喻不同,不用like或as表 示出来,而是进行隐藏的比较的这样一种修辞手 段。隐喻又称暗喻。
隐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格,高度 重视比喻,尤其是隐喻是新批评语言研究的一大 特色。布鲁克斯说:“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 总结现代诗歌的技巧:重新发现隐喻并充分运用 隐喻。” 隐喻的特点是通过类比的方法使人在 意念中观照两种事物,用诉之感官的意象去暗示 无法理解而诉之感官的意象,从而使人的心灵向 感观的投射。维姆萨特提出两种隐喻方式,一种 是强调类比的事物之间的异中之同,一种是强调 同中之异,新批评推崇第二种,要使比喻有力, 应该将非常不同语境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强调类 比事物的矛盾性,
镜花水月→“空”“虚” 亚里斯多德:老年对于生命来说相当于黄昏对于 白日的关系,因此人们可以称黄昏为“白日的老 年”,称老年为“生命的黄昏”。 左拉:“矿井像蹲伏的巨兽喘着粗气,仿佛肚里 太多的肉食无法消化。” 利用了矿井和上下班工人,与猛兽和猎物之间的 类比关系。 “用铜剑吸尽其生命”,这里用“吸尽”代替 “割走”;这两个词都是“取走”的意思。
我的朋友,那迅速的骡,在山野之间奔驰而过, 是野地的同伙。我们聚在一起同去山中,与天上 的神牛争战并杀了它,并打败了住在Cedar森林 的Hambaba。现在何以让沈睡掳掠了你呢? ” ——T. Kovacs, 1989 在此例中,诗人的朋友被比喻成一只骡和一个伙 伴,表示诗人在他朋友的身上看到了这些特质。
如狗像野兽般嗥叫,这个比喻无力,语境太近; 人像野兽般嗥叫,就生动,大海像野兽般咆哮就 有力量。他们认为比喻的两个事物之间的距离越 远越好(“远距离”、“异质” )。“让我们熨 平这个瓶颈。”熨平瓶颈就是喻体,它所暗指的 意义是“让我们消除这个易堵塞的交通隘口”。 异质远距:指为扩大比喻内涵,拓宽想象空间,要求 构成喻体和喻旨具有“异质”、“远距”特性,以 突出喻体和喻旨间的模糊性,从而调动读者的独特 联想。“异质”是指喻旨和喻体性质不同,二者联 系是不同质的或反逻
隐喻

2. 隐喻METAPHOR1 定义关于隐喻,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说‚a figure of speech containing an implied comparison,in which a word or phrase ordinarily and primarily used of one thing is applied to another‛。
这个解释十分简明,意思是说,隐喻是一种隐含着比喻的修辞格,它的通常和基本的用法是,表述某一事物的词或者词组被用来比喻另外的一种事物。
由于它的比喻是隐藏着的,那么它的主体与喻体的关系就显得十分的紧密。
关于这一点,《辞海》说得好:隐喻是‚比喻的一种。
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比之明喻更为紧切。
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类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合的关系。
本体和喻体两个成分之间一般要用‘是’、‘也’等比喻词。
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基于此,人们常称隐喻为‚浓缩的明喻‛(a compressed or condensed simile)。
看来,隐喻与明喻的关系确实十分紧密,就是说定义也常常把它们一起提起。
譬如 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就说,隐喻是‚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one thing is described in terms of another. The basic figure in poetry. A comparison is usually implicit; whereas in simile it is explicit.‛再次指出,隐喻的比喻是隐含着的,而明喻的比喻是明显的。
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概念,隐喻(metaphor)是相对于明喻(simile)而言的,运用隐喻这一修辞方法的人,一般在句中不明确告诉读者A像B或B像A,而是简捷地说A是B或B就是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与明喻的区别
我们习惯于通过“是”或“像”来定义隐喻与明喻的区别。
比如,我问学生“王某某是猪”与“王某某像猪”的区别在哪里?学生回答,前者更肯定。
我听听好像也对,用“是”确实比用“像”来得更肯定。
但问题是,我明明知道“是”或“像”是用来区别隐喻与明喻的,难道,隐喻与明喻的区别仅仅在一者“更”肯定。
一者“不太”肯定吗?况且,在我们汉语里,从来就不乏加强语气的手段,比如,我把句子变成“王某某很像猪” 或者“王某某非常像猪”,用增添上“很”或“非常”这样的副词来加强肯定语气不行吗?干吗还非得用“是”或“像”来区别呢?看来,“是”或“像”确实应该是用来区别隐喻与明喻的,而不是用来区别肯定或不肯定的。
这没有问题,学生的理解有误。
真正的问题是:“是”或“像”为什么能用来区别隐喻与明喻?难道,它们的差别仅仅是在修辞上的吗?
郭沫若有句著名的诗:“我是一条天狗啊。
”这当然是隐喻。
假如,我把它改成:我像一条天狗啊。
它就成了明喻了吗?至少它看上去很别扭,好像不通啊。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我是一条天狗啊。
”人们在看到这个句子时,并没有要求你外形上像天狗,只需你本质上与天狗相似就行。
而“我像一条天狗啊。
”人们就会质疑:你像天狗吗?天狗你见过吗?这似乎是一条有价值是思路:隐喻要求的是本质的相似,而明喻要求的是外形上的相似。
天狗长什么样,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天狗吞日的传说。
因此,不能取其外形的像与不像,而应取其本质上的似与不似。
在“我是一条天狗啊。
”中“我”是所喻,即等待着被喻体比喻的本体,“天狗”是喻体,我们首先应该明白喻体的本质是什么,这是读诗解喻的基本
常识,因为,在被喻体比喻前,所喻只能是空白,它的本质需借用喻体的本质来定形。
那么,天狗何为?或者说,天狗的本质是什么?一条天狗竟然敢去吞日!从其狂妄的行为中,透露出的是对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权威的叛逆。
叛逆应该是天狗的本质。
从喻体的叛逆我们可以倒推出本体的“我”也具有叛逆的本质。
此时,我们再通过全诗和创作的年代来验证以上解读,假如没有相反的佐证,那么,一个“五四”时期狂飙突进不畏权威并具有叛逆精神的“愤青”形象就出来了。
由此,我们得到了第二条有价值是思路:喻体是已定形的,本体是有待定形的,后者须借用前者的本质来定形自己的本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隐喻追求的是本质上的相似,明喻追求的是外形上的相似。
所以,“我是一条天狗啊。
”就只能说成“我是一条天狗啊。
”,而不能说成“我像一条天狗啊。
”否则,就显得情理不通。
同理,“王某某是猪”与“王某某像猪”的区别也不在于“肯定”,而在于你的表达意图是什么――你想说“王某某本质上具有猪好吃懒做的品性”呢?还是仅仅想说“王某某的长相有点像猪”。
假如你取的是前一种意思,那么,你只能用“是”以表示隐喻,假如你取的是后一种意思,那么,你只能用“像”表示明喻――修辞上的区别,实质上是表意的区别。
最后想说的是,深刻的或典型的隐喻是不说出喻体的,喻体这一显示本质意义的现象被“隐”藏了起来。
比如,“她心碎了”,是把心比喻成了一个可碎的物体,心的伤痛欲绝与物体的可碎在本质上是相连的,此时,喻体隐去,所喻的意义已然隐含其中,具有自明性。
隐喻的奥秘,并且,诗人爱用隐喻的原因,也许就在这里吧。
(该文是学习陈嘉映《说隐喻》一文的体会,在借鉴观点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体悟与修正)
2009-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