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总论-上
皮肤性病学课件:皮肤病总论

EM
角
細胞膜增厚、無細胞器, 死亡
質 層
胞質充滿角蛋白絲,細胞 間充滿類脂物質。
排出 合成
顆 粒
顆粒無膜包裹, 細胞間充滿類脂物質
衰老
層
增多
棘
胞質含圓形膜被顆粒、
成熟
層
微絲,胞側有橋粒
生成
角蛋白
基
胞質富含核糖有半橋粒
被膜顆粒
層
細胞
6、基底膜帶(basement membrane zone,BMZ)
角質層
透明層
LM
基底層 單層、細胞柱狀、核卵圓、
胞質強嗜鹼性,常見分裂象
顆粒層 棘層
基底層
棘 層 4—10層、細胞大、多面形,
有棘突、核圓,質嗜酸性
顆粒層 3—5層、細胞梭形、核圓,
胞質充滿粗大嗜鹼性顆粒
透明層 數層、細胞扁平、透明無核、
細胞界限不清
角質層 多層、細胞扁平、細胞界限不
清,無核,胞質嗜酸性呈均質狀
來源於外胚層,屬於複層鱗狀上皮。
細胞構成:
1、角質形成細胞(keratinocytes)
2、非角質形成細胞
黑素細胞、
朗格漢斯細胞 Merkel細胞
(一)角質形成細胞( keratinocytes )
由內向外分五層:
1、基底細胞層(basal cell layer) 2、棘細胞層(pricle cell layer) 3、顆粒層(stratum gramulosum) 4、透明層(stratum lucidum) 5、角質層(stratum cormeum)
屬泡狀腺體。
皮脂腺由腺體和導管構成,導管由複層鱗狀上皮構成,開口 於毛囊上部,位於立毛肌和毛囊的夾角之間,立毛肌收縮時 可促進皮脂的排出。乳暈、口腔粘膜、唇、小陰唇和包皮內 側等處的皮脂腺單獨開口於皮面。
皮肤性病学-知识总结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皮肤性病学总论皮肤性病学(dennatoVenereology)包括皮肤病学和性病学。
皮肤病学是研究皮肤及附属器相关疾病的科学,其内容包括各种皮肤及附属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
性病学是研究性传播疾病的科学,包括各种性传播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
第二章皮肤的结构皮肤(skin)被覆于体表,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其中含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及各种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等。
表皮(epidermis)表皮属复层鳞状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等构成。
表皮借基底膜带与真皮相连接。
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根据分化阶段可分为五层,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真皮由浅至深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皮肤附属器(cutaneousappendages)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
第三章皮肤的功能皮肤覆盖体表,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皮肤具有屏障、吸收、感觉、分泌和排泄、体温调节、物质代谢功能。
皮肤的屏障功能1.物理性损伤的防护2、化学性刺激的防护3.微生物的防御作用4.防止营养物质的丢失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主要通过皮脂腺和汗腺完成。
第四章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体征是视觉或触觉检查出来的客观病变,其中皮肤损害(简称皮损)是皮肤性病最重要的体征,是对各种皮肤性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皮损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皮损(primary lesion) :由皮肤性病的组织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皮肤损害。
1)斑疹(macule):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
无隆起或凹陷,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2cm,大于2cm 时称斑片(parch)。
斑疹分为红斑、出血斑、色素沉着及色素减退(或脱失)斑等。
2)斑块(plaque):为直径大于1cm的隆起性、浅表性皮损,顶端较扁平,多为丘疹扩大或融合而成。
皮肤性病学总论

7、糊剂:又称泥膏。粉剂(占25%——50%)和油脂性基质 (如凡士林、单软膏、动物脂肪)混合调匀而成。有润 肤、吸收少量水份、消炎、止痒作用。适用于亚急性 皮炎伴有少量渗液者,但不宜用于有明显渗液的急性 皮炎及毛发部位。
8、软膏:粉剂(占25%以下)和油脂型基质混合调匀而成。有 保护、润肤、消炎、止痒、软化痂皮、去除鳞屑、促 进肉芽生长等作用。软膏渗透力较强,能渗透皮内, 故适用于慢性皮炎、角化过度或鳞屑较多的皮肤病如 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等。不宜用于急性炎症。
足癣
湿疹
继发性损害
鳞屑(scale):由干药疹
继发性损害
痂(crust ):由皮损中的浆液、脓液、 血液与脱落的组织、药物等混合干凅后 凝结而成
天疱疮
脓疱疮
继发性损害
苔藓样变(lichenification):皮嵴隆起, 皮沟加深,皮肤增厚粗糙,境界清楚
带状疱疹 接触性皮炎
脓疱疮
须疮
脓疱性银屑病
痤疮
粘液囊肿
鲍温氏病
基底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皮肤损害
继发损害(secondary lesion):可由原发 损害转变而来或原发损害由于搔抓,治 疗形成或疾病经治疗后的最后转归; 包括鳞屑、浸渍、 糜烂、溃疡、 裂隙 (皲裂)、抓痕、痂、瘢痕、苔癣样变、 萎缩;
• 指纹在法医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皮肤的组织结构
用正常皮肤做活检,在显微镜下可见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组成, 其结构特点见下表:
皮肤分层 表皮 真皮 皮下组织层
来源
组成
外胚层上 皮细 胞
角质层 透明层 颗粒细胞层 角朊细胞 (80%) 棘细胞层 基底细胞层
树 枝 状 细 黑素细胞 胞(20%) 郎格罕氏细胞
皮肤性病学(总论)1-4章 吉林大学皮肤病学

2-3层扁平境界不清,无核细胞。 E .角质层(stratum corneum)
5-20层已经死亡的扁平细胞。
(一)基底层
1.位于表皮的最底层,与基底 膜带垂直排列成栅栏状
2.为表皮细胞的“发源地”。
(二)棘层
抵御紫外线,具有一定吸收紫外线(UVA)的作用。
2、调节方式 (1)动静脉吻合支丰富 (2)浅静脉和深静脉回流量 (3)体表散热
皮肤的代谢功能
1、糖代谢:糖原、葡萄糖和粘多糖 2、蛋白质代谢:纤维性蛋白(角蛋白、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和非
纤维性蛋白(核蛋白、各种酶) 3、脂类代谢:①脂肪通过β-氧化降解提供能量
②类脂质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和某些生物活性物 质的合成原料
2. 抵御 角质层可以抵御外界有害因素的侵袭。 3. 防晒 角质层可吸收紫外线 4. 吸收 角质层是皮肤吸收外界物质的主要部位 5. 保湿 正常角质层中的脂质、天然保湿因子使角质层保持一定的含水量
表皮
表皮内有三种特殊细胞
A. 黑素细胞 B. 郎格汉斯细胞 C. 麦克尔细胞
黑素细胞(melanocyte)
密切联系,又有自身特点。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既可以有皮肤表现,又常伴有多脏
器、多系统的受累,几乎与临床各科都有关联;性病的诊治要求临床医师还要掌
握一定的妇科与泌尿外科的专业知识。
皮肤
皮病学肤
皮肤 病与 皮肤 外科 性病 美容
性学病
学
皮肤性病学导论
2、皮肤性病学发展简史
18世纪中叶以前---------外科 19世纪---------------------内科 20世纪初------------------独立的临床学科,性病学逐渐被纳入皮肤病学范畴 3、我国皮肤性病学发展现状 4、皮肤性病学的学科特点 5、关于皮肤性病学的学习路径
皮肤性病学

第一篇总论(占40%)皮肤的分层:组织学上皮肤分为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层。
①表皮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由深至浅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③皮下组织(皮下脂肪层)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
80%以上,其特征为在分化过程中可产生角蛋白。
分层:角质层、透明层(某些部位才有)、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
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基底细胞从开始分裂到完成分裂约需13天,新生成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称为。
)是合成黑素的场所。
1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约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1个表皮黑素单:是由起源于骨髓单核-巨噬细胞并通过一定循环通路进入表皮的免疫活性细胞,多分布于基底层以上的表皮和毛囊上皮中,数量约占表皮细胞总数的3%~5%。
80~100mm的神经内分泌颗粒,胞核呈圆形,常有深凹陷或呈分叶状。
可能具有非神经末梢介导的感觉作用。
和细胞成分组成,其中以纤维成分为主。
10万根,正常人每日可脱落约70~100根头发。
(每天长0.27~0.4mm,由毛乳头终端生长出皮肤约需21天。
)①小汗腺:为单曲管状腺,由分泌部和导管部构成。
②顶泌汗腺(大汗腺):属大管状腺体,由分泌部和导管组成。
主要分布在腋窝、乳晕、脐周、肛周、包皮、阴阜和小阴唇,主要受性激素影响。
包括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两部分,它们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并与体内其他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共同持续着皮肤微环境和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①细胞成分:角质形成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淋巴细胞、内皮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真皮树枝状细胞。
②分子成分:细胞因子、粘附分子、分泌型IgA、补体、神经肽。
8种:①斑疹: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1cm。
根据发生机制和特征的不同,可分为红斑、出血斑、色素沉着及色素减退斑等。
皮肤性病学:总论(结构、功能、症状、诊断)

• 吸收能力:阴囊>前额>大腿曲侧>上臂曲侧>前臂>掌趾
感觉功能 分泌排泄功能 体温调节功能 代谢功能 免疫功能
22
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症状: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适。
局部症状主要有瘙痒、疼痛、烧灼及麻木感等; 全身症状有畏寒、乏力、食欲不振和关节疼痛致密层
致密下层
四层构成。
15
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
16
真皮
真皮:
由中胚层分化而来, 由浅至深分为
乳头层:为凸向表皮底部的乳头状隆起,与表皮 突呈犬牙状交错相接,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 细淋巴管,还有游离的神经末梢和囊状小体,
网状层:较厚,位于乳头层的下方,有较大的血 管、淋巴管和神经穿行。
数目 •单发,多发
颜色 •正常皮色,红色,黄色,黑色,蓝色,白色,棕色等
分布 •对称—单侧;局限—播散;沿神经血管分布
排列
• 散在—融合;孤立—群集;线状,环状,带状,不规则状
26
皮疹的检查
触诊
外观(皮疹的描述) 质地:坚硬度、韧性 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温度 附近淋巴结检查:有无肿痛,触痛等
由外胚层分化而来, 表皮的主要构成细胞,80%以上 其特征是在分化中可产生角蛋白。 桥粒和半桥粒 屏障功能 免疫功能
9
表皮
根据分化阶段和特点分为五层,由深至浅分为
基底层 棘层 颗粒层 透明层 角质层
10
表皮
角质形成细胞有秩序向上移动,由基底 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行至角质 层表面脱落又需14天,共需28天,称为 表皮通过时间或者更替时间。
有毛的薄皮肤:被覆身体大部分区域 无毛的厚皮肤:分布于掌跖和指(趾)屈侧面
皮肤性病学总论-上

4.致密下层:又称网板(reticular lamina) 主要结构有:锚原纤维 (anchoring fibril)、VII型胶原和I/III型胶 原。可维持表皮与下方结缔组织
之间的连接. 基底膜带的功能:1.表皮与真皮的连接;2.具 有渗透和屏障作用.
8.半桥粒(hemidesmosome):
0.4~2.4mm 。
其
它:皮沟 (groove )、皮嵴(ridge)、
皮野、指纹、颜色、无毛区、有毛区.
一、表皮( epidermis)
细胞的组成: 角朊细胞(karatinocyte) 黑素细胞(melanocyte) 朗格汉斯(langerhans)细胞; Merkel 细胞、
未定类细胞和淋巴细胞。
光镜: 位于棘层之上,1—3 层,细胞呈梭形;可见 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嗜碱性角质透明颗粒 (Keratohylinegranule) 电镜: Odland 小体已和胞膜融合;桥粒依然可 见。
4 . 透明层( stratum lucidum)
光镜: 仅见于掌跖等角质肥厚的表皮,位于颗 粒层上方;2 —3层扁平、境界不清、 无核、嗜酸性、紧密相连的细胞. 电镜: 蛋白结合磷脂与张力丝融合。
光镜: 在表皮与真皮交界处,用P A S 染色带状,厚 0 .5 —1 μM 为中性粘多糖。 电镜: 1.胞膜层:可见半桥粒穿行其间。 2.透明板(lamina lucida )主要成分是板层素及
其异构体,组成了细胞外基质和锚丝。 3. 致密板( laminadensa),主要成分是IV型胶
原和少量板层素。IV型胶原分子相互交联形 成三维网格结构,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基底 膜重要支持结构。
桥 粒 结 构
跨膜蛋白: 桥粒芯糖蛋白 桥粒芯胶蛋白
皮肤性病学课件总论

皮脂腺的发育及分泌活动主要受雄激 素的影响,它并不直接受神经的支配。
3、汗腺:
分作大小汗腺两种。 ①小汗腺: 几乎遍及全身。其导管多在表皮内呈螺 旋状直行,开口于皮肤表面。 受交感神经支配,有分泌汗液,调节体 温的作用。
②大汗腺(又称顶泌汗腺):
8、风团:
为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 限局性、隆起性损害。颜色淡红或 苍白,大小不一,周围有红晕,剧 痒。
(二)继发损害
1、鳞屑 :
明显角化的或者不全角化的角质层覆 盖在皮肤上称鳞屑。
鳞屑从皮肤上剥脱下来的现象称脱屑。
2、浸渍:
为皮肤长期浸水或受潮湿所致 的表皮松软变白、起皱。
3、抓痕 (excoriation) :
1、不适(discomfort) 2、外观影响 (disfigurement) 3、心理影响(depression) 4、能力丧失(disablement) 5、死亡(death)
第一章皮肤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第一节 皮肤的结构
皮肤(skin)位于人体表面,是
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皮肤总面积约为m2,其总重量约占 体重的16%。皮肤的厚度根据部位 有所不同,通常约0.5~4mm。
四、分泌和排泄的作用 五、吸收作用 六、代谢及免疫作用
第二章 皮肤病、性病的 症状与诊断
第一节 皮肤病、性病的 症状
一、自觉症状:
患者主观感觉的症状称自觉症状。
主要有痒、痛、烧灼、麻木等感觉。 其它还有刺痛,异物感,对温度及接 触异物的易感性增加或降低等。另外, 皮肤病还可有寒战、发热 、乏力、 食欲不振及关节痛等全身症状。
基底细胞分裂周期13~19天,表皮更 替或通过时间28~56天。所以,表皮更 新时间为41~75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膜蛋白: 桥粒芯糖蛋白 桥粒芯胶蛋白
桥斑蛋白: 桥粒斑蛋白 桥粒斑珠蛋白
桥粒的特点:
1.具有很强的抗牵张力,与相邻细胞张力细 丝构成连续结构网,使细胞间的连接更为牢 固。
2.桥粒可以分离,也可重新形成,使表皮细胞 逐渐到达角质层而有规律的脱落。
7. 基底膜带basement membrane zone,BMZ
4.致密下层:又称网板(reticular lamina) 主要结构有:锚原纤维 (anchoring fibril)、VII型胶原和I/III型胶 原。可维持表皮与下方结缔组织
之间的连接. 基底膜带的功能:1.表皮与真皮的连接;2.具 有渗透和屏障作用.
8.半桥粒(hemidesmosome):
4 . 透明层( stratum lucidum)
光镜: 仅见于掌跖等角质肥厚的表皮,位于颗 粒层上方;2 —3层扁平、境界不清、 无核、嗜酸性、紧密相连的细胞. 电镜: 蛋白结合磷脂与张力丝融合。
5、皮肤免疫反应
1 )细胞免疫 : L C - A g — T C 致敏—返回皮肤—T C 克 隆增殖
清除皮内—细胞因子— 巨噬细胞等 外来抗原 2 )体液免疫 IgA: 防止化脓性感染 IgE:速发型变态反应
5. 角质层(stratum cornerm )
光镜: 5 ~20层已死亡的扁平、无核细胞, 细胞器几尽消失。 电镜: 充满张力丝、高电子密度的无定形 物质,桥粒基本消失,故易于脱 落。
角质层 透明层细胞 颗粒层细胞
光镜: 在表皮与真皮交界处,用P A S 染色带状,厚 0 .5 —1 μM 为中性粘多糖。 电镜: 1.胞膜层:可见半桥粒穿行其间。 2.透明板(lamina lucida )主要成分是板层素及
其异构体,组成了细胞外基质和锚丝。 3. 致密板( laminadensa),主要成分是IV型胶
原和少量板层素。IV型胶原分子相互交联形 成三维网格结构,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基底 膜重要支持结构。
分层: 由下至上为基底层、棘层、颗 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共五 层。
1. 基底层:( basal cell
layer ,stratum germinativum , )
光镜: 分部特点、细胞特点;
电镜: 胞浆内有张力丝(tonofilament ) 桥粒 (desmosome ) 半桥粒 (hemidesmosome)
正常表皮更新时间 :
1、基底细胞分裂周
(13—19天)
期形成角朊细胞
2 天)
3、颗粒层—角质层—脱落 (14天)
正常表皮更新时间 : 41 ~ 75天
2. 棘层 (stratum spinosum)
光镜:
位于基底层上方,4—8层;细胞呈 多角形,核较大呈圆形, 细胞间桥 明显呈棘刺状,由下至上渐扁平。
皮肤的解剖和组织学
一、表皮( epidermis)
细胞的组成: 角朊细胞(karatinocyte) 黑素细胞(melanocyte) 朗格汉斯(langerhans)细胞; Merkel 细胞、
未定类细胞和淋巴细胞。
(一)角朊细胞(keratinocyte )
来源:由外胚叶分化而来,占表皮细 胞80% 以上;在分化中可产生角蛋 白, 最后形成角蛋白。
棘细胞层
6 . 桥粒(desmosome )
光镜: 主要存在于角朊细胞之间,称细胞间 桥.
电镜: 细胞间桥称桥粒,呈盘状, 直径约 0.2~0.5μm,厚约30~60nm 附着板(attachment plaque ) 细胞间接触层( intercellular contact layer )
桥 粒 结 构
1.是基底细胞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的主要连 接结构,类似于半个桥粒.
2.主要结构有:附着板、亚基底致密斑( subbasal dense plague)、大疱性类天疱疮 抗原1(BPAG1)、BPAG2(又 称BP180)、整合素等蛋白。
半桥粒及 基底膜的 超微结构
基 底 膜
基 底 膜
基底膜在临床上的意义
电镜:
胞浆内张力增多,桥粒更加明显, 可见角质小体(Odland 小体)
3. 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 )
光镜: 位于棘层之上,1—3 层,细胞呈梭形;可见 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嗜碱性角质透明颗粒 (Keratohylinegranule) 电镜: Odland 小体已和胞膜融合;桥粒依然可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