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和意义么

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和意义么
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和意义么

1、运用实例分析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成败得失在哪里,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和意义是什么。答:(1)社会主义改造的成与得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所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使之与促进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是从1953年开始的,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也全面推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到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已提前完成,到1957年,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经过“一五”期间的大规模建设,我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已初步建立。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及时总结农民的实践经验,创造出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过渡形式。这种从实际出发引导农民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渐进的改造方式,可以使农民亲身体会到组织起来力量大,从而逐步地提高农民的觉悟,逐步的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并且能够避免出现一些农民破坏生产资料的情况。实践证明,这种逐步过渡的办法符合农民的特点和生产力状况。在手工业改造方面的逐步过渡,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创造出从初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中国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对其进行改造,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毛泽东说:“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直接,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坚持用和平的办法,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发展。总之,和平该走解决了诸如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

(2)社会主义改造的败与失

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时期见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是很适当”。(3)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在土地改革完成后,党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

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在基础上,党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包括原来是贫农而在土地改革后变成的下中农以及老中农中的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这使农业合作化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四,到1956年底,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4)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咋中国的初步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20世纪中国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行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分析比较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区别和联系。

答: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而社会主义改革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政策开始的,目标是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即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是改革的基础,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可以说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离开社会主义改造不行,离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更不行。只有把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基本解决,确定社会主义性质才有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与此同时,改革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改变,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就成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次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再者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概括地说,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历史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3、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运用实例分析说明

答: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意形式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的最本质的东西。

首先,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方面的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他们都是实事求是的产物。

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哲学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原则。这一哲学思想以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

部矛盾的问题》《认得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哲学著作和其他许多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为代表,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实事求是这个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渗透于党的全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和意义么

1、运用实例分析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成败得失在哪里,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和意义是什么。答:(1)社会主义改造的成与得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所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使之与促进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是从1953年开始的,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也全面推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到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已提前完成,到1957年,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经过“一五”期间的大规模建设,我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已初步建立。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及时总结农民的实践经验,创造出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过渡形式。这种从实际出发引导农民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渐进的改造方式,可以使农民亲身体会到组织起来力量大,从而逐步地提高农民的觉悟,逐步的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并且能够避免出现一些农民破坏生产资料的情况。实践证明,这种逐步过渡的办法符合农民的特点和生产力状况。在手工业改造方面的逐步过渡,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创造出从初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中国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对其进行改造,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毛泽东说:“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直接,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坚持用和平的办法,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发展。总之,和平该走解决了诸如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 (2)社会主义改造的败与失 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时期见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是很适当”。(3)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在土地改革完成后,党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

2019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意义重大-范文word版 (1页)

2019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意义重大-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意义重大 课件 3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 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适应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 局的要求,加强党的领导,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领域,深化党和国家机 构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 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前,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 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 适应,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 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全党必须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在 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下决心解决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和弊端,更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和行动 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统一 思想,统一行动,锐意改革,确保完成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各项任务,不 断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为决胜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 奋斗!课件 3

社会主义改造

一、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改革提供了必要准备 1.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途 中国共产党人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来源有两个:理论上,来自马列经典著作;实践上,来自苏联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虽然我们把握了公有制基础上的普遍富裕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但带有某种片面性和盲目性。 如果说对于社会主义蓝图的完整描绘,中国共产党人当时不可能有更多独立的思考,那么,对于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即社会主义改造,则表现了巨大的创造性,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为20年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 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 中国,要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革命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当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之后,要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而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支撑。毛泽东在审阅中宣部编写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时,亲自加了一段这样的阐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只有这样,“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 2.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1956年,我国在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中消灭了富农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城市中消灭了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也完全摆脱了资本家雇佣劳动者的地位,成了企业的主人,国家的主人。 经济是社会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集中体现着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些本来就是上层建筑中保障我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强大社会主义因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确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国家根本制度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社会基本政治制度就担负起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任务。 可见,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二、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趋势 1.改革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固有特性。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对他们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作了进一步发展。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认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大胆突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多国革命,列宁不仅在社会主义革命道路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也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新经济政策”开辟了建

酒厂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酒厂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甲级资质)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用途】 1.用于报送发改委立项、核准或备案 2.用于申请土地 3.用于申请国家专项资金 4.用于申请政府补贴 5.用于融资、银行贷款 6.用于对外招商合作 7.用于上市募投 8.用于园区评价定级 9.用于企业工程建设指导 10.用于节能审查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价值及质量保证】 我们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 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 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 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从而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酒厂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 第一部分项目总论 第二部分需求预测和拟建规模 第三部分资源、原材料、燃料及公用设施情况 第四部分设计方案 第五部分建厂条件与厂址方案 第六部分环境保护 第七部分企业组织、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估算数) 第八部分实施进度建议 第九部分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第十部分社会及经济效果评价 第十一部分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酒厂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酒厂改造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一、酒厂改造项目背景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的承办单位 (三)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情况 (四)项目的主管部门 (五)项目建设内容、规模、目标 (六)项目建设地点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政策保障、技术方案、资金总额筹措、项目的财 务效益和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 ,主要包括: (一)项目产品市场前景 (二)项目原料供应问题 (三)项目政策保障问题 (四)项目资金保障问题 (五)项目组织保障问题 (六)项目技术保障问题 (七)项目人力保障问题 (八)项目风险控制问题 (九)项目财务效益结论 (十)项目社会效益结论 (十一)项目可行性综合评价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在总论部分中,可将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审 批和决策者对项目作全貌了解。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对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项目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第二部分酒厂改造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可行性 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发起的背景、投资的必要性、投资理由及项目开展的支撑性条件等等。

论述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摘要: 在当代中国,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民众对政府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集权的,大包大揽的政府已不再适合中国发展的要求。加入WTO,不仅我国的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且对我国整个行政系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今所需要的政府应该是一个“精干,廉价”的政府。显然,在各领域都呼唤改革的现在,行政改革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行政机构改革现状对策 1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保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深入分析并进一步明确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为全面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提供理论支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必要的条件。 1.1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着眼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而且涉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要求我们要建设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1.2是构建社会注意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在坚持发展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协调利益关系,更加注重依法行政,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鼓励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监督政府行为,更加注重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构建政府、社会、公民互补的和谐关系。所有这些都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当前我国现实国情看,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前提,也是党的士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标。

中国20C50S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6年第4期  中国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刘福军 姜明娟 摘 要: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时中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改造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不能以改造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和失误来贬低其成就,更不能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20世纪50年代;历史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D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06)04-0034-05 关于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已有定论:“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但自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出现这样一些观点,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搞得过早了,当时不应该过早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应该进行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此,沙健孙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科学地评价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具有极端重要性,这关系到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共和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这关系到能不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关系到能不能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1]笔者同意沙健孙的观点,并尝试从宏观上论证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即从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可能性、巨大成绩,以及必须澄清的三个关键问题方面架构本文的逻辑论证框架。 一、形势逼人,不进则退: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既是当时国际形势变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时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从当时的具体历史情况看完全是必要的。 (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给新中国带来了严峻挑战。一方面,面对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随之而来的世界政治格局的改变,以及旧的殖民体系的快速瓦解,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不甘心在中国失败,对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实行了军事威胁、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和文化围剿的反动政策,并在朝鲜内战爆发的第三天,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干涉朝鲜内政,同时命令其海军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插足中国的领土台湾。另一方面,面对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以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强大阵营的出现,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阵营与之对抗,形成了“冷战”局面,使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性依然存在。可见,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本身也不景气,都需要恢复元气,发展经济。我们必须争取时机,加快发展,增强实力”[2](P70)。 (二)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有必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生产资料私有 收稿日期:2006-09-22 作者简介:刘福军(1979-),男,山东菏泽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北京 100872 姜明娟(1981-),女,山东青岛人,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5

管网改造的必要性

管网改造采用内衬不锈钢复合管的必要性 输配水管网是城市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基础设施。保证管网水质稳定,确保用户对水压、水质的需求是供水企业的职责。但是,旧有的输配水管网系统由于管材选择不合理严重老化,在水量与水压增加时无法安全地承担供水任务,因此,供水输配水管网老化管道改造使用内衬不锈钢复合管势在必行: 一、输配水系统老管道无法承受供水压力。 随着供水服务区域的扩大,供水量逐年递增、管网压力也越来越高,但大部分配水任务仍需由原有的配水管道承担。而原有配水管网年久老化,特别是2000年前的管道在常压状态下,爆管事件时常发生,根本无法承担较高水压的输送任务。 二、城区旧管网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 经济的发展使城镇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近十年来城市建设速度加快,特别是老城区的改造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但供水管网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难以及时、全面地加以更新,阻碍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供水企业的发展。 三、管道腐蚀和密封不好是造成管网漏失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管网漏失率是在供水过程中,由于管道本身的结构所引起必然损耗和一定的沿程和局部损耗所造成的水量损失,以及由于管线老化所带来的其它损失占所有供水量的比例称为供水管网漏失率。因旧管网老化,爆管频繁而造成的管网漏损,对水资源是一种严重的浪费。因此,改造时倡导使用内衬不锈钢复合管管道,减少管网漏失率,节约水资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城镇供水行业的任务是满足对供水水质、水量的需求。随着城镇的发展,老城区的改造,原有的供水管道已不能满足城区对水量的要求;另外,用户用到的水实际是管网水,而老管大多采用单金属碳钢和塑料管道。在多次抢修以及在供水管网改造的过程中发现,原供水管有很多处位于下水沟的上方甚至浸泡在下水沟中,加速了碳钢管的腐烂和塑料管的细菌滋生。老管道内壁有大片锈蚀块,说明管道内壁腐蚀,造成了水质的污染。因此,从对供水水量、水质要求上讲,为保证水质急需用内衬不锈钢复合管对原有管道进行改造。 可以看出加快对老化管道改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作为生产供水管道的江苏众信管业一直以来致力于研究开发满足现代供水需求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管道。经调研,现代供水需求表现为:卫生、承压强度高和低漏损率。安全供水是每个自来水公司的承诺,然而供水管道对自来水的污染却屡见不鲜。基于自来水的普及和新型经济开发区的建设现代供水管线越来越长,供水压力随之要求提高,否则满足不了处于远距离管线的末端用户用水。管网漏损是供水企业最为头痛的问题,漏损率的居高不下直接影响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是对淡水资源的浪费。 在这样的供水形势下进行自来水管网改造必须要选对选好管材。选对管材是要选择能有效降低漏损率、承压强度高、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的管材。以目前管材市场来看,内衬不锈钢复合管是最佳选择。选对管材是要选择质量可靠、资质齐全、有服务保障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厂家。在这里为大家推荐江苏众信管业。 杨成 2016年12月30

关于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于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合江县关于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出门就下坡,雨天漏不停,挑水累倒汉,生火愁煞婆”是资源型城市棚户区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脏乱差、偷盗、抢劫等犯罪不断,更使得棚户区的存在成为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棚户区改造作为一项住房救助工程,解决了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如此,在资源型城市艰难的转型过程中,它更增加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预防和化解了棚户区居民的冲突,促进了资源型城市的平稳转型,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一、资源型城市棚户区形成的特殊性 棚户区是一些城市在建设中的特定历史产物,资源型城市棚户区则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成过程。自己搭建了简易的房屋作为居所,由于工资低,身份不能转换,无法享受住房等方面的优惠和补助,不得不长期在自盖的简易房里居住,成为棚户区居民。概而言之,在资源型城市中,棚户区就是贫困群众的聚居区。 二、棚户区孕育的矛盾更易引发群体冲突 大部分棚户区居民的生活非常困难。棚户区房屋建筑面积小、标准低,居住人口密度大,目前几乎全是危房;区内普遍没有排水、供暖、供气设施,卫生条件极差。屋

子里到处是水泥填补的痕迹,威胁着群众的生命安全。恶劣的生活条件使棚户区孕育着深刻的社会矛盾,成为极易发生群体冲突的地区,在城市的转型中,影响着社会的稳定。矛盾的焦点往往直接间接集中到政府,地方政府往往首当其冲,不得不站在第一线;由于维权的目标和手段常常脱节,所以矛盾的互动往往采取激化甚至尖锐、恶性冲突的方式,具有倾向激化、诉诸冲突的趋势。 所谓利益群体,通常指在经济利益上地位相近或有一致经济利益要求的人所形成的群体。棚户区的居民就是一个典型利益群体,与其他群体相比,他们不仅有一致的经济利益,更有深刻的情感联系,具有很强的同质性。首先,他们处于低收入状态,仅够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生活很艰难,没有能力购买商品住房,难以享受住房的权利;其次,资源型企业一般都远离城市,独自形成一个小社会,处于一种与城市相对隔绝的状态,加之工人文化程度低,技能比较单一,很难改变自己的职业及生存状态。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很容易产生社会剥夺感,产生与政府的对立情绪,加上维权的目的和手段的脱节,易于引发社会冲突。 这些都提醒我们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棚户区居民这一群体的诉求。居住权利是民众最基本的权利,如果城市的转型、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仍然是居

论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论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使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私有制社会到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接下来我将从两个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来论述其必然性: 首先是必要性,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制度来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即实现国家经济的现代化这样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即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而奋斗,被突出地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进行经济建设,首先就是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就是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呢?从世界历史上看,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欧、美、日走过的,而;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中国究竟应该走什么道路呢?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中国要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实际上是走不通的。从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来,由于受到外国垄断资本的压迫和本国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始终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由于未能形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新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就仍然不可能摆脱对于外国垄断资本的依赖。其次,中国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像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那样通过对外掠夺来实现工业化。所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顺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必然的。 第二,社会主义改造是彻底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必然选择。新中国建立后,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在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承认新中国政府的合法性,对新生的人民政权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继续支持退到台湾去的国民党蒋介石,妄图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国内,由于国民党当局实行恶性的通货膨胀政策,使得建国初期的人民政府的财政十分枯竭,一些商人乘机进行投机倒把,操纵市场,拒绝使用人民币等。如当时在上海、天津等地出现的银圆之战、米粮之战就说明这一点。因此,新生的人民政府只有掌控国民经济的命脉,坚决打击敌视社会主义的反动势力和不法奸商,才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这就必须彻底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完成由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样才有利于增加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更好地巩固工农

在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扎实推进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当前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今天召开会议,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批准的《无锡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和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市(县)区人民政府和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我市政府机构改革积极稳妥实施。下面,我就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市政府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大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改革开放总体布局出发,作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加快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全市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

策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上来。 1、推进全市政府机构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科学分析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总体目标。按照中央的要求,今后一段时间,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为实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市、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在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中处于重要地位。只有进一步推进市、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及时解决地方政府体制机制、机构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确保上下衔接、政令畅通,以利于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2、推进全市政府机构改革,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先后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在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组织结构、完善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必须清醒地看到,现行的管理体制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政府职能

设备改造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设备改造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报告名称: 磨矿分级设备的升级改造 二、项目改造的背景和必要性: 公司自2006年3月投产以来,一直采用焦作群英机械厂生产的2TC—20∮2000型沉浸式双螺旋分级机,配合3.2*4.5m格子型球磨机形成一段闭路磨矿生产至今。 该螺旋分级机为九十年代前盛行的磨矿分级设备,其结构简单、分级面平稳、溢流量高、粒度细、维修操作方便、远行成本相对较低的优点,而被众多选矿厂青睐,但随着生产的不断深入,其技术条件,尤其是分级效率低、细粒级分级时溢流浓度太低,对选别指标不利等缺点,已不适用目前向指标要效益、向成本要生存、向精细化要管理的客观实际需要。 1、设备本身落后老化、修理费高: 由于该设备使用时间近七年之久,累计磨矿达1000万吨,上下支架及整体结构已疲劳老化,加之近年来分级细粒要求严格,返砂量已超过设计能力。2011年11月份中空轴已断裂修复两次,致使维护修理费用逐年提高,尤其下部支座及大小叶片,由于受其结构特性的影响,其传动部

位一直在矿浆中浸没,轴承润滑维护极为不方便,正常生产每月至少两个外协修理(停机时间至少三个小时),年修理含材料费用高达30万元之多,月影响运转率不低于3个。 2、受其本身工作性能的制约,细粒分级时溢流浓度太低,非常不利于选别作业,同时,由于溢流浓度太低,矿浆流量加大,致使系统设备满足不了实际生产要求,且电耗急剧增加,严重影响整体成本的控制。2011年度,在对磨浮车间浓、细度调整后生产的一年里,分级浓度保持在19—20%,矿浆细度保持在66—70%时,实际回收率较2010年度,分级浓度在28—30%,分级细度在58—62%时提高3%。但正是受其溢流浓度的影响,砂泵房较去年同期日均多耗电2846度,水泵房较去年同期日均多耗电1937度,两项合计,月吨耗增加0.5元。综上所述,磨矿分级设备的升级换代是势在必行,但如何在分级细粒级时,保持适宜的分级浓度,即可保证选矿实际回收率的稳定提升,又不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经多方改察和实际论证,并结合我公司一段闭路磨矿的实际情况,决定对现有螺旋分级机进行改造升级为国内先进的水力旋流器。 三、水力旋流器简介、选型及投资概况: 水力旋流器,是近年来在选矿行业流行一种利用离心力来加速颗粒沉降的磨矿分级设备。其上部是圆筒,筒体

乡镇机构改革有哪些重要性和必要性

59、乡镇机构改革有哪些重要性和必要性? 乡镇机构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从源头上和制度上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是密切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的关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维护农村稳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乡镇改革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即1980年至1985年的“社改乡”和“乡政村治,,体制建立:1986年至1989年的“撤并乡镇”和推行“村民自治”;1990年至1997年的县乡综合改革试点和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998年至今的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管理体制创新。乡镇改革的动力来源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实行“村民自治”的巨大进步,尤其是近年来全国开展农村税费改革的强有力推动。但农村税费改革的后续配套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系统工程,而庞大的乡镇机构正成为农民负担反弹的最大隐患。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的问题,必须进行县乡机构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于是从1998年起,我国开展了以“撤并乡镇、精简机构、分流人员”为主要标志的乡镇机构改革。据统计,截至2004年9月30日,全国的乡镇数量为37166个,比1995年减少了9970个,裁减人员8.64万人,减少财政支出8.6 4亿元。但是乡镇机构改革预先设定的“精简、效能、节约”目标仍未达到,甚至还出现许多“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变相改革反弹现象。 进入21世纪以后,党中央、国务院自上而下地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由此揭开了新一轮乡镇改革的序幕。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大政方针。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设想,党中央还作出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重要科学决策,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2005和2006年,党中央连续发出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2006年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这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农村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 “要把制度建设作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中之重,下决心改变政府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下决心打造服务型和法治政府”。由此可见,由于农村工作总的指导思想转变、政府自身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这三股力量的强大合力,促使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发生一次“质的飞跃”。

改扩建的必要性

4 改扩建的必要性 项目功能定位 根据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及项目影响区交通分析结果不难看出,本项目的功能定位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本项目是江西省“三纵四横”公路网主骨架的重要路段,也是江西省连接周边省份、加强对外联系,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跨省高效公路运输大通道的咽喉要道,在路网中具有十分显要的地位。也是国家主干线沪昆高速公路的一部分,是纵向连接首都北京、河北、湖北、安徽、广东,横向连接上海、浙江、湖南、贵州、云南的主要城市的骨架公路,同时承担着大量东西、南北向的过境交通。本路段直接连接南昌、合肥、武汉、长沙等中部四省省会,是中部崛起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连接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中部主要经济圈的的交通大动脉,在国家高速公路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高速公路沿线经济开发提供了现代化的公路交通条件,在综合运输交通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不可替代。 昌樟高速公路是江西省主要交通枢纽之一,在省内路网中据有龙头地位。从项目现有交通组成可以看出,省会南昌北方与武汉、合肥的联系、南方与广州的联系占据了相当的比重,省内骨架道路的地位不容动摇。 2、本项目串连了区域内主要经济区,形成了沿高速公路发展的经济带,使本项目兼具了区域交通主轴功能和区域经济发展轴功能。 根据江西省城镇发展规划提出“一圈二轴三片六区”的城镇空间结构。“一圈”为南昌大都市圈,“二轴”分别为沿浙赣铁路和京九铁路两条发展主轴;“三片”分别为赣北东、赣西、赣中南城镇片;“六区”分别为昌九景、上鹰、新宜萍、赣州、吉安和抚州城市分区。而本项目自北向南连接了南昌、宜春2个地市,连接了江西省%的人口和%的GDP,处于“一圈”“二轴”核心地带,将新宜萍城镇群及南昌有效联接,是江西省经济发展好、人口密度大的区域经济带之一。

项目申请的理由和必要性

突泉县产品质量计量检测所技术改造技术装备专项项目 一、项目申请的理由和必要性 突泉县按照分析市场选产业,初步建立了以禽类养殖、设施农业、脱水蔬菜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体系,鸡舍面积达到58.8万平方米,肉鸡养殖能力突破3000万只,脱水蔬菜基地面积6万亩,并有多家知名食品生产企业入驻我县。我所因缺少检测设备无法开展食品质量安全全方面的检验工作,更无法为我县食品安全提供有效技术保障。为能保障我县食品质量安全,提升肉、禽类和脱水蔬菜检验能力非常必要。结合突泉县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基层质监工作职责,要做到即履行职责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保证人民群众生活、生产、交易的安全有效。现实危机下,技术机构必须具备先进的技术设备,高效的检测水平才能更好的发挥技术机构的优势,维护地方食品安全和良好的消费环境。 二、相关技术现状分析和技术指标 目前质检室占地面积122平方米,其中化验室占72平方米,2010年8月已接入三相电,有效保证大型设备正常运转,具备上下水及恒温空调。实验室现有原子吸收光谱仪、气象色谱仪、原子荧光

光度计高效色谱仪、电热恒温水浴锅、酸度计、电热恒温干燥箱、电阻炉、分管光度计、架盘天平等。开展技术改造技术装备项目需新增气质联用仪、离子色谱仪等(需新增设备已在食品类项目汇总表中体现)。由于缺少相关设备,我所只能开展部分理化项目检测、微生物检测、少量食品添加剂中重金属的检测、甲醇,乙酸乙酯的检测等。项目完成后可新增食品及生产用水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三、项目主要内容及项目完成后达到的目标 针对检验检测设备落后,不能满足区域性及特色产品检验检测需要的问题,突泉县产品质量计量检测所申请购置气质联用仪、离子光谱仪等仪器。 我县现有获证企业17家,其中肉产品加工企业3家、禽类加工企业2家、脱水蔬菜企业1家、白酒生产企业1家;碳酸饮料生产企业2家;植物油生产企业2家;酸菜,酱菜生产企业3家;面粉,小米生产企业4家。小作坊58家,其中糕点店24家;熟食店29家;冷冻饮品5家。项目完成后可新增食品添加剂含量的检验和食品以生产用水中重金属含量的检验。预计项目完成后对县内生产厂和小作坊的食品基本完成全项检验。 四、项目投资概算、经费测算标准和方法、经费来源: 五、项目实施方案、进度、拟购置的主要设备

在全市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陈伟俊 (2011年6月30日) 同志们: 刚才祥林同志宣读了宁波市委、市政府批准的我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毛溪浩市长作了全面部署,总体要求讲的非常明确,希望大家认真领会好、落实好。下面,我再简单强调三点意见: 一、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 对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把握: 1、具有很强政治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行政管理体制,尤其是政府机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十七届二中全会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根据中央的部署,省里于2009年启动了省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宁波于今年4月召开了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可以说,这次机构改革是在中央统一部署下进行的,是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推进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各级政府必须完成的一项政治任务,是我们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2、具有现实紧迫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机构改革的有序推进,我市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确实还存在诸多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比如讲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仍然管了一些不该管、

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又比如说职能交叉问题依然存在,权责关系不够清晰,机构设置不尽合理,行政成本过高;再比如说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和服务能力亟待提高,管理方式有待改进,等等。上述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政府职能的全面高效履行,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可以说,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显得十分紧迫。 3、具有鲜明时代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五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其中1982年的机构改革,主要是为了适应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需要,改变了当时机构臃肿、层次繁多等状况;1988年的机构改革,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重中之重,减少了专业部门对企业的干预,提高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2003年的机构改革,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应该说,历次的机构改革,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这次机构改革,是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大部制”的背景下进行的,时代性同样鲜明。对我市来说,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今后五年经济总量要翻番,科学发展要走在全国全省前列,要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幸福城市,这对政府机构改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推进新一轮机构改革,要突出重点、强势突破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重点关注的是以下四点: 1、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转变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所在。

改造工程可行性报告

改造工程可行性报告

武汉市楚天实业大厦装修改造工程技术可行性分析报告 武汉容观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2016.01.10

目录 1.1项目概况 1.2改造设计可行依据 1.3大楼改造规划审批报批实施可行性。 1.4立体车库建造可行性 1.5大楼外立面改造方案 1.6大楼消防改造方案 1.7大楼水电改造改造方案 1.8大楼阶段性施工方案 1.9大楼施工工期及投入使用时间规划1.10改造可行性结论

1.1项目概况 1.地理位置及现状: 楚天实业大 厦位于武汉市江 岸区胜利街115 号,是一座综合性 大楼,周边配套设 施齐全、人口流量 大、目前此处均处 于改造发展阶段,致力于打造江汉路商业带步行街,楚天实业大厦地段优势明显,商业发展优势巨大,对其进行改造具有长远发展的重大意义。 该楼总层数为8层,为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现一层及二层为出租区域,合同期限至2018年,其余楼层均已进入改造准备阶段。现预将主楼八层、停车场进行装修改造用途规划:1-2楼为名烟名酒展示售卖中心,3-5层为办公场所,6-8层为酒店宾馆。停车场改建为5层立体式自动停车场,提高车库容积率,对大厦停车位的容纳量具有稳定性的支撑。

1.2改造设计可行依倨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 67-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建筑内部装修防火规范》(GB50222-95) 《建筑消防工程施工规范》(GB50011-2010) 《建筑用地规划许可证》(GB50023-2009) 《土地使用证》(JGJ116-2009)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 1.3建筑功能改造的可行性 本工程建筑功能变更未改变原建筑的使用性质,原建筑楼公共部分电梯、通道、给排水、电气、消防及空调通风等均具备装修改造基本条件,在保持原有结构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改造装修后满足新建筑功能的使用要求,并符合防火疏散要求。 1.4结构加固的必要性 原客房设计最大楼面活荷载为200kg/平方米,依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档案库楼面活荷载应按500kg~1200kg/

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义 在讨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时,应该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认识问题,即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客观地、科学地看待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只有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才会尊重历史,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中国 20 世纪 50 年代前期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机是否成熟、是否必要,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 ?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和城市所实施的一系列举措,究竟是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 ? 这涉及到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综合评价和对党的现行政策认识的问题,以下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评价 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在此重点谈四点看法。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种必然性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1 )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已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对工商业进行初步改造,国营经济已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为我们党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准备了基本的经济条件。同时,随着国家工业化目标的提出,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已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城市私营企业的生产效益普遍比国营企业差,生产难以为继。当时只有通过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2 )政治上:经过“三反”、“五反”,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接受无产阶级的领导,社会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土改后,农民更加拥护共产党,工农联盟出现了非常好的局面,党在实践中已形成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具备了进行重大社会变革的阶级基础。但另一方面,农民中出现了向富农方向发展的自发趋势,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城市的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仍在继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党必须考虑个体经济的发展方向,扩大和加速农业合作化,采取限制资产阶级的措施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 3 )国际形势: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同时,战后两大阵营的对抗也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鉴于上述形势,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当年选择一条改造与建设并举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江泽民同志用“不失时机”概括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非常准确。 第二,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1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具有中国特色。如何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农业国,实现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没有教条地照搬马列经典和机械地抄袭苏联模式,而是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实现中国革命两步走的结合点,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 )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首先,我国走的是先农村、后城市的改造道路,农业改造不是苏联的先机械化后集体化,而是先集体化后机械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了列宁曾设想但未曾实现的“和平赎买”政策,平稳地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其次,采取了从点到面、由低到高的步骤和方法。从结果来看,与苏联相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所引起的社会震动要小得多,正面效益要好得多,遗留的问题也要少得多。 第三,社会主义改造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改造既不是毛泽东的“心血来潮”,也不是“靠行政命令”实现的。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决定。毛泽东在改造前反复讲,不得到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绝不轻易谈改造。第二,农民和手工业者虽然存在着走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两种积极性,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着过高估计群众合作化积极性的问题,但当时人民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已占主导地位。过渡时期总路线经过全民公开讨论,得到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成,最后用宪法加以确立,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因此,可以认为,在几亿人口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转变,尽管行政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