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地理必修ⅰ人教新课标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解析

地理必修ⅰ人教新课标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解析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在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

由此得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结论。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2、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2、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教学难点: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淡话法、小组讨论法、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大家在平时吃鸡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鸡蛋是分几层?学生回答:略。

总结:好,由此可见同学们平日里观察生活还是非常的仔细的。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一高一上学期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一高一上学期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球圈层结构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是本章节的教学重点,特别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地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学生对于地球圈层结构的空间分布和作用机理的理解是难点,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模型来帮助学生形象化理解。
3.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形成一份研究报告:
-圈层结构对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地球圈层结构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水圈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要求:研究报告需包括问题背景、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分析结果和结论等部分,字数不少于1000字。
4.结合课堂所学,设计一项关于圈层结构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并撰写一份活动总结。
4.通过问题导学、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Hale Waihona Puke 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2.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热情。
3.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品质。
3.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分析能力是技能掌握的重点,学生需要学会如何使用GIS工具来处理和分析圈层结构数据。
(二)教学设想
1.对于教学重点的突破,我设想采用以下策略: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图表和3D模型,来直观展示地球圈层结构及其相互作用。
-设计互动讨论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圈层结构对地球环境的具体影响,从而加深理解。
1.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为什么能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

1.4地球的圈层结构_教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_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的《地球的圈层结构》,我把它分成了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个课时,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地球的圈层结构》是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1章第4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识记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这是历年来的考点,同时也是要求同学掌握的基本知识是地质学的基础。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地理学习的重中之重在于学会读图和用图,本节的示意图较多所以在本节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至关重要,也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的基本能力。

【教学难点】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之所以把这部分知识确定为难点是因为地震波的传播情况与其物理特性相关,学习这部分知识要运用到物理学知识,要求的地理综合知识水平较高,对于推断内部各层的物质也要求较广博的知识与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2、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与地震波在地壳内部的变化情况紧密联系,要搞清楚内部的分层首先要读懂地震波在地壳内的传播图,而高一学生思维的深度还不够,对有效信息的提炼还不准确,对事物的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难于抓住两者之间的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是比较难的一块。

1.4地球的圈层结构高一地理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1)

1.4地球的圈层结构高一地理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1)
a.举例说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b.分析圈层结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圈层结构的影响。
c.探讨保护地球圈层结构的重要性,提出自己的建议。
2.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3.小组分享:各小组将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共同提高。
1.4地球的圈层结构高一地理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演变过程,理解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气候变化、水资源分布等。
3.拓展作业:
a.建议学生阅读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科普书籍、文章,了解圈层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拓展知识视野。
b.观看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纪录片、电影,感受地球的神奇与壮美,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4.预习作业:
a.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b.针对预习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1.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地球圈层结构的奥秘。
2.建立学生的知识框架,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地球圈层结构概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在地图阅读、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技能。
4.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b.水圈:介绍水圈的组成、分布、循环过程,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c.岩石圈:阐述岩石圈的构成、特点,以及岩石圈与生物圈、大气圈、水圈的相互关系。

地理: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案(新人教必修1)

地理: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案(新人教必修1)

地理必修1人教新课标1.4.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一、课标解读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和自然环境的组成。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概念:地震发生时,产生弹性,并以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1.地震波纵波<P):传播速度,可以通过、、传播。

分类横波<S):传播速度较,只能通过传播。

2.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莫霍界面:地下千M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不连续面古登堡界面:地下千M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横波。

位置:位于界面以上。

地壳组成:由组成的坚硬外壳。

厚度:厚薄不一,平均厚度为千M。

2.内部圈层范围:介于和之间,呈固态。

地幔分层:分为和。

软流层:位于的上部,这里可能是主要发源地。

范围:介于古登堡界面到。

地核分层:分为和。

特点: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圈: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外部圈层圈:连续不规则的圈层,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2.相互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三、典题解读1.岩石圈位于<)A.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B.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C.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D.莫霍界面以下,软流层以上解读:做本题关键在于掌握软流层的位置,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组成的,它和地壳共同组成岩石圈。

2.有关地震波的正确叙述是<)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B.纵波传到古登堡界面时完全消失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小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解读: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

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波是弹性波而不是无线电波。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

横波传到古登堡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有显著减少。

纵波和横波传到莫霍面都明显增加而不是减小。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精品学案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精品学案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学习目标二、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①的传播速度。

2.纵波:能在②中传播,速度③。

横波:只能在④中传播,速度⑤。

3.结构(1)地壳a.厚度不均,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b.分界:⑥。

(2)地幔a.⑦:其中的⑧一般被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b.下地幔。

c.分界:⑨。

(3)地核外核:横波不能在其中传播,说明其物质的状态为液态或熔融态。

内核:一般认为呈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与地壳或岩石圈共同组成地球的生态系统1.大气圈(1)地球生命生存的根底条件之一。

(2)大气圈主要成分是⑩和氧气。

2.水圈a.。

b.陆地水3.生物圈(1)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

(2)是地球上最活泼的圈层。

【答案】①地震波②固体、液体、气体③快④固体⑤慢⑥莫霍界面⑦上地幔⑧软流层⑨古登堡界面⑩氮气海洋水三、夯实稳固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自然环境。

读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答复1~2题。

1.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④地球上非常活泼的特殊圈层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

结合图示a、b、c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

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那么的圈层。

生物圈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最为活泼的特殊圈层。

【答案】3.以下图是我国某校地理学习小组的一位同学在学习完本节课后,根据他家乡某地区的状况画的一幅图。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内含答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内含答案)

1.4 地球的结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地球的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记住地球内部圈层(由内到外:地核、地幔与地壳),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3)说明地震波(纵波和横波)通过物质、传播速度方面的差异点;(4)区别地壳、地幔、岩石圈于软流层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运用插图、数据资料、网络、报刊等,通过自主学习、讨论的方式学习本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地球圈层结构的整体理解与认识,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重点: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外部圈层【教学难点】难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自主学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①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

②特点: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的不同而变化。

③分类:(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2)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只能通过传播。

2、不连续面:①概念: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面。

②分类:(1)莫霍界面:地面以下 17 千米处,该界面以下,纵波(P波)和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2)古登堡界面:地下 2900 千米处,在这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123、地球内部圈层:表2.地球各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列表分析、对比: 4、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①组成:(1)大气圈:主要成分是 和 。

(2)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由地球表层水体组成,主要包括 水、水、 水、 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 运动之中。

(3)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有大气圈的 部、水圈的 部和岩石圈的 部、②相互关系: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问题探究】1.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2.你知道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时速度有什么变化吗?你能解释为什么吗?【课堂练习】1.地球内部由外向里的分层依次是()A.地幔、地壳、地核B.地核、地幔、地壳C.地壳、地幔、地核D.地壳、地核、地幔2.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A.6千米B.17千米C.33千米D.60—70千米3.岩石圈是指()A.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B.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C.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D.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4.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A.5千米处B.17千米处C.33千米处D.2900千米处5.该地可能位于()A.116ºE,40ºN B .90ºE,30ºNC.南极点 D.经度180º,纬度0º6.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波A.横波 B.纵波 C.无法判别D.都有可能7.地震发生时,在鄱阳湖一艘渔船上的人们感觉到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8.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圈层特点。

【学习重难点】掌握地球内、外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及特点【问题情境与探究】材料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

截止9月7日17:12,地震已造成74人遇难,35人失联。

探究一:地震波【必备知识】地震波概念传播速度通过的介质纵波横波【问题解决】(1)地震来临时,成都市有明显震感。

此时,在教室里的学生,会感受到什么样的震动方式呢? (2)试想,天空中的飞鸟、海里的鱼会感受到什么样的震动方式?探究二:依据地震波变化图,探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必备技能——读图】(1)观察横纵坐标,说明横波和纵波在图示虚线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2)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 【必备技能——绘图】【问题解决】(1)泸定9月5日地震的震源深度是16公里,判断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球的哪一个圈层?(2)地壳和岩石圈的范围一样吗?(3)软流层是在上地幔上部还是上地幔底部,为什么有人认为它是岩浆的发源地之一?探究三:地球的外部圈层【必备知识】【问题解决】 P24教材活动题特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课堂检测】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回答1~3题。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各圈层的温度不同B.各圈层的压力不同C.各圈层的活跃程度D.地震波的传播速度2.从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是 ( )A.横波、纵波都变快B.横波、纵波都变慢C.横波变快,纵波变慢D.横波变慢,纵波变快3.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位于( )A.软流层B.下地幔C.图中③层D.图中①层地球是一个具有圈层结构的天体。

读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4-5题。

4.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为( )A.软流层B.地核C.岩石圈D.地幔5.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A.大气圈主要由固体杂质组成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D.地核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读“地球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6-8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NO 06
3.说明地球内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和位置,并描述在这两个不连续面的地震波变化特【学习目标】
1. 了解地球具有的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绘制地球圈层构造模式图体验地理绘图的方法。

3. 激情投入,快乐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增强抗震意识。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 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理解地震波的主要特点; 勾划
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2. 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预习案
佛教认为地下是阎罗王统治的十八层地狱,基督教也说地下的魔鬼生活的世界;那么,地
下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类可以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地球内部呢?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是什么?请在框内画出详细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思考:读图,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
层名称,并描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组成和在地
球表面的主要存在空间。

我的疑问
探究案
2.请你总结一下,地震波的特点?
•/ € 0
2013 年9月24日19时29分在巴基斯坦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震中为北纬27.5。

,东经65.6 °,地震深度为23公里。

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一: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巴基斯坦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
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什么?研究原理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