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常规25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研读课标(指导纲要)、学习教材。认真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从整体上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牢固地掌握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阅读和浏览相应的教学参考书、配套教学资料光盘、学科专题网站,紧跟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了解学科技术前沿,更新学科知识体系,补充和完善教材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第2条研究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兴趣需求、已有学科知识基础,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第3条准确全面设计教学预案

(1)教学设计应具备授课课题、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策略与手段、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与板书设计等内容。

(2)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在表述时应体现三位一体的思想。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往往较大,可设立多级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体现清晰的过程结构,应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安排教学环节,通过选用有效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环节与环节之间要注意衔接与过渡。

(4)根据教学目标经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预计学生的学习问题,预设各种教学方案。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范例教学法”“尝试教学法”“主题活动法”“游戏竞赛法”等,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组合。

(5)板书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关键知识点,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择板书的呈现形式,并注意简练、规范、美观。

第4条科学编制教学计划。要以课程标准和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根据学生实际和学校的具体教学条件,科学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

第5条认真准备教学必须的软、硬件环境,整理开发教学相关资源。上课前要认真准备教学所需的计算机、网络、学习软件、练习平台等软、硬件环境,依据教学设计的需要,收集整理或自主设计制作教学所需的相关资料。设计制作必须的教学课件。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6条课堂引入应遵循简短、高效原则,要发挥计算机的技术优势、调动各种感官,以达到吸引学生和质疑问难的目的。要围绕教材重点、学习关键点精心组织教学提问,根据能力差异体现问题的开放性与层次性,问题的来源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师生交互、操作实践中动态生成的。

第7条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倡导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能力。

第8条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灵活运用教师引导、自学探究、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注意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提高。切实做到师生互动、及时反馈。

第9条要重视本学科的潜课程价值,使显课程和潜课程互相补充、互促共效,发挥潜课程教育的积极作用,排除并避免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要能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价值观、行为规范、情感态度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因势利导,相机为用。

第10条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倡导并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凸显信息技术工具学科的地位。

第11条在操作实践指导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操作练习环节,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要求,一步一步地达到教学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要做好对全体学生的操作指导,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并对学生的身心安全负责、对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设施的安全负责。

第12条注重课堂上的即时评价,及时了解学生操作和学习状况,择机作出教学调整。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示范操作、典型作品展示环节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技术观、思想观和审美观。

第13条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组织管理,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和秩序。网络控制平台等教学系统使用要遵循精简、有效原则,教学系统多应用于情境创设、操作演示、作品展示等环节。要把握控制的时机,选择控制的方式,充分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和节奏感。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如死机、网络不通等“教学事故”,要有预案,在不影响整体授课的前提下妥善解决。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

第14条作业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目标。围绕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等进行。要注重作业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一致。

第15条每节课均应布置作业任务,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实践操作和附加任务等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分层次的要求,注重作业的及时性和延续性。

第16条作业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作业的管理方式,可根据作业类型,利用学校网络平台、E-mail或自行开发的作业系统等平台进行作业的收发和管理。对布置的作业,教师要及时进行批改、记录、反馈,及时分析、讲评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根据教学目标,弥补教学缺陷,调整教学策略。

第17条每学期应设置1至2次任务型大作业,内容可以为本期课程的综合应用或者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延伸。

四、活动及辅导

第18条信息技术活动要根据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的理念来组织设计活动,应根据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组织开

展电脑节等专题教育活动,将信息技术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教师要加强活动的组织与规划,也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组织中的主观能动性。

第19条信息技术活动要结合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应用,围绕一些专题有效开展竞赛、展示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积极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活动,辅导并帮助学生参加电脑作品比赛、机器人比赛、信息学奥赛等活动项目,充分发挥特长生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第20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时间和空间留

给学生,教师应把学生的活动设计成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教师应该作为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活动。

五、教学评价

第21条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

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应当以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要鼓励学生创新,促进学生共同进步;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进行,倡导以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的相互评价为主体,老师评价为主导的原则。

(1)采用上机方式,考核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

能力。

(2)上交自制电子作品,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3)开放性考评方式,把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

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