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足常乐四辩稿

合集下载

【原创】知足常乐辩论赛反方四辩总结

【原创】知足常乐辩论赛反方四辩总结

总结陈词谢谢,大家好!其实刚才一连串的争论都起源于对方开展论题时所犯下的几个关键性错误。

首先对方一辩告诉我们,知足常乐这一俗语为大家所熟知,可是,这句话出自没有经济危机没有核战争没有恐怖分子的老子时代,试问,站在时代风口浪尖的我们能对它们置之不顾像老子一样安逸出世吗?恐怕老子的悠闲得到的是清风拂面我们却只有擦着头皮飞过的子弹吧?第二:对方一辩还告诉我们,知足是。

可是这样的知足确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之上,既然任何事物的源头都是不知足,那么知足常乐的观点就是以我方观点为前提的,对方辩友却在苦苦劝诫大家要知足常乐,这难道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根据这两个前提,他们开展出X个论点。

@注意自由辩论对方回避的重大问题。

第一:对方辩友主张在一方面应该提倡“知足常乐”,另一方面却鼓励我们设定合理的目标,有目标有梦想就是对现在生活状态的不满意不知足,难道对方辩友是要一半论证对方观点一半论证我方观点吗?第二:对方辩友又告诉我们,对于个人知足常乐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却对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视而不见,对方辩友这种只看一半,不看另一半的看法能够让大家信服吗?第三:对方辩友提倡有选择适度的知足,这是主观上否认知足常乐。

因为部分不能代表全部,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同学饿了就都放学吃饭去吧?对方辩友以偏概全,这样的借口我们大家能接受吗?第四:“知足”是对现状感到满足,感到已经足够,自然就不会进一步追求什么。

但只有不知足才能对现状不满进而努力改变,对方所说的知足仍要进取恰恰证明了我方观点:不知足才能常乐。

对方同学以上种种例证都不能证明,如何否认我方观点呢!如果大家都知足,棉袄不会出现,平淡的家常菜不会出现,交通工具不会出现,房子不会出现,医院不会出现,而当最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成为问题时,我们今天就不会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讨论知不知足的问题,而是围在山洞里讨论如何吃饭的问题了。

我方认为,不知足是在珍惜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满足于现状,通过努力,采用正确地态度和方法,实现梦想,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快乐。

知足常乐_辩论赛材料

知足常乐_辩论赛材料

知足常乐_辩论赛材料谢谢主席,大家好。

希望我们的辩论能给大家带来感官和心灵的满足,并使大家得到真正的快乐。

我方的观点是知足常乐。

第一,从概念内涵方面,今天正反方的不同点在于知足与不知足。

相同点在于乐。

快乐,乐趣,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何为快乐呢?自然是满意已经得到的生活或愿望等。

这又构成了知足的概念。

然而知足又绝不等于自满。

古人将睿智的人生哲理浓缩在短小的成语中可谓经典之作。

《汉语成语词典》解释“知足常乐”意为知道满足就会经常快乐。

还常用以劝人勿追求宝贵、享乐等。

《老子》第四十六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常乐矣。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而不知足的人通常会陷于贪欲不能自拔。

欲望的泥污会搅得大脑中根本不会有幸福和满意的感觉,自然也就不会觉得快乐。

所以,古人用知足常乐以育后人,若是留下“不知足常乐”的成语,恐怕要误人子弟了吧。

第二,从知足的外延来看,我们这里说的知足,是一种明智的知足。

是在对自己能力正确估价后的目标线。

是对既得的人生结果的积极看待。

既然已经达到了目标,实现了自己的力所能及的价值。

我们有理由不快乐吗?知足还是一种处世艺术。

是源于内在精神世界的充实富足以及应付人生世事的自如圆熟,是人在深刻理解生活真相后的必然选择。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怕无处下金钩。

”人满足于既有事物,能使人更好地发现和利用周围的一切来丰富生活的情趣。

正所谓笑口常开天地宽,知足者心底坦然。

第三,从现实意义上看,我们常听到多少人抱怨生活不如意,但我们若是看到自己已经比很多人生活得更好时,我们是不是会快乐很多,幸福不少呢?这不是自欺欺人,而是一种客观存在。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快乐,而是缺少知足。

所以不知足的人得到的是烦恼和忧虑,而知足的人满足于自己既得的,进而享受生活,品味快乐。

这才是聪明的生活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所以,我们有理由坚信,知足者常乐。

正方四辩总结陈词: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方观点做以下总结。

辩题:不知足常乐

辩题:不知足常乐

后一天,你会满足吗? 无法改变的是苦难本身,而能够享受的,却是苦难中站立起来双倍幸福. 2让球迷和对手拍手叫绝的球王贝利不醉心于自己‘一千个球’的纪录,每当谈到他最精彩的进球,他的回答总是‘下一个’这一次这个老球星意味深长的说‘第一千零一个’ 3 几年前,一个重要人士预定给南卡罗来纳州一个学院的全体学生发表演 说,我前往听讲。 那个学院规模不大,我到场时,整个礼堂都坐满了兴高采烈的学生,大 家都对有机会聆听到这种大人物的演说兴奋不已。在州长经过简单介绍之后 ,演讲者走到麦克风前,眼光对着听众,由左向右扫视一次,然后开口道: “我的生母是聋子,因此没有办法说话,我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也 不知道他是否还在人间,我这辈子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到棉花田去做事。 ” 台下的听众全都呆住了。 “如果情况不如意,我们总可以想办法加以改变,”她继续说,“一个 人的未来会怎么样,不是因为生下来的状况,”她轻轻地重复方才说过的, “如果情况不如人意,我们总可以想办法加以改变。” “一个人若想改变眼前充满不幸或无法尽如人意的情况,”她以坚定的 语气往下说,“只要回答这个简单的问题:‘我希望情况变成什么样?’然 后全身心投入,采取行动,朝理想目标前进即可。” 接着她的脸上绽现出美丽的笑容:“我的名字叫阿济·泰勒·摩尔顿, 今天我以美国财政部长的身份,站在这里。” 对现状不满意,想改变——希望变成什么样——全身心投入,采取行动 朝理想目标前进即可。从棉花天里的女孩到美国财政部长就这样简单。
我方继续提出如下论点:
1.何为知足?人生悲喜,起落无常。当我春风得意马蹄疾,飞欲快马加鞭的时候,您难住我说:兄台,知足常乐,请您悬崖勒马!我只能说:人生不止,奋斗不惜,恕我不能领你这个情啊!而当人境遇平平,甚至身处逆境时,知足在您方看来更有奇效。诚然,这种自我疏导以求心理平衡的精神胜利法为自己获得了暂时的开脱,但是,鲁迅笔下的阿Q将精神胜利法演绎的炉火

不知足者常乐四辩稿

不知足者常乐四辩稿

不知足者常乐四辩稿正方选手所谓知足常乐,没说什么乐在哪,倒是不停的劝我们知足,要用知足常乐的心态去看问题,然后又用知足可以推出常乐,这不是循环论证吗。

我来试试解释看为何会知足常乐,大概是因为计较得少,快乐自然就多。

于是有些企业家放弃了公司上市的机会,选择了平淡是真,有些作家放弃了继续写深刻文章的心境,笔下不再辛辣,歌颂人生的一片美好,还有些人退出人情世态,选择暮鼓晨钟,心中安静得可以容下天地。

社会永远是平衡的,有人知足,便有人进取,有人劳作,便有人休息。

但我真的不愿看到整个社会都是知足者,届时将国之不国,司之不司。

一个学生可以知足,但老师却想把每个学生的心智都培养得胸容四海,义薄云天;一个普通市民为了过得幸福完全可以颐享天年,但政府领导为了发展、为了和谐、为了不负众望,那个敢有半刻知足!知足常乐,是对不平衡、不得法、还痛苦的追求者的劝慰。

劝其放下进取,抛开心爱,获得新生。

而那些不愿努力的人们总愿意走极端,说不知足的人就是贪婪的、欲望强烈的、伤害心智的,而知足、放下才是人生幸福的法宝。

我方所说的不知足,不仅仅是对于物质世界追求的不知足,更是对自己精神世界发展的不知足,不放松,只有这样才会在不断的人生追求中感受到自身不断进步的快乐。

一个人的贪婪及其一切罪恶品质的暴露,是因为他对于自己精神的自我满足与放松,上进是以为自我成长为目的的,能力的成长,知识的增加,经验的累积等。

贪婪的目的很简单,获取物质利益。

这正好说明,知足者无法常乐。

知足常乐的快乐实则是一种自私庸俗的快乐,因为知足而快乐的代价小,不知足也快乐的代价大。

人们不愿意多付出,说人生苦短,何不求欢?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自我,一个小我,一个大我。

放纵小我的人,处处为自己考虑,最高境界就是知足常乐。

而心中有大我的人则从大局出发,凡事替他人考虑,提家庭考虑,替国家甚至民族和世界考虑。

这快乐,就是低级与高级的快乐,低级快乐可以称之为靠自然惯性向下坠落的快乐,而不知足的快乐可以称之为克服惯性向上攀登的快乐。

不知足常乐辩论

不知足常乐辩论

1.不提倡“知足常乐”,即既不提倡对物质层面的知足,也不提倡对精神境界、个人修养的知足。

2.提倡“知足常乐”对社会不利。

人们对社会现状不知足,就会改进社会弊端,使社会更进步。

相反,知足了之后,社会就会失去进步的源泉,从而停滞不前。

3.提倡“知足”对绝大部分个人不利。

可以保持个人的进取之心,拼搏前进之心。

而且,个人对自身工作能力、学习水平、道德情操、精神修养的不“知足”,可以促进个人提高自身素质。

对方可能立论:1.缩小概念。

提倡有选择的“知足常乐”,即只讲在某方面应提倡“知足常乐”,对另一些不应提倡的方面视而不见,不加以阐释。

2.偷换辩题。

把知足常乐说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即知足后还不放弃对事物的追求。

3.栽赃嫁祸。

把现代社会的一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现象归为不知足之错。

4.强加修饰。

给知足常乐强加“适度”、“有选择”等修饰,用“提倡适度的、有选择的知足常乐”来代替“提倡知足常乐”。

辩驳:1.指出对方缩小概念。

从全面的角度并阐述现代社会不应提倡“知足常乐”。

2.清晰定义。

“知足”是对现状感到满足,感到已经足够,自然就不会进一步追求什么。

而“知好”是认为现状很好。

但继续追求与“知好”并不矛盾。

3.明确逻辑。

不知足不代表要去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而追求应用正当手段促成良性竞争,对于上述情况应用法律去规范竞争,而不应用“知足常乐”去扼杀竞争。

4.指出对方强加出自主观意愿的修饰,而不顾提倡后的实际效果。

盲目认为社会对“知足常乐”有符合他们主观意愿的理解。

知足者未必常乐常言道:知足不辱,知足者常乐。

于是乎,“知足”便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宝贵品质,事事以知足为荣不瘟不火。

然而,难道处处都应该“知足”吗?恐怕并非如此吧,知足者也未必常乐呀!古时候,中国人总是以“圣人之邦”自居,惟我独尊,于是乎,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人杰地灵……只要一说起中国,诸多溢美之词纷至沓来,真可谓知足之至了。

大清乾隆年间,英国大使拜见乾隆皇帝,请求以西洋珍品换取天国神技。

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辩论赛

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辩论赛

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辩论赛以前总会有人说做人要知足才会常乐,如今也有人觉得我们不应该安于现状,要不知足常乐。

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辩论赛文章,欢迎阅读。

不知足常乐辨词古人云:“知足常乐”。

老子也曾经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所谓知足,就是满足;知不足,简单理解,就是不满现状。

满足会使事物停止不前;知不足,能使事物得到发展或进步。

尤其在中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环境下,更应该提倡这种精神。

在学习上,我们要有知不足的精神。

一个人各方面的进步或者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都是基于在学习之上的,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修养。

如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数学家--------华罗庚,初中毕业后,通过自己刻苦自学,发表了有创见的数学论文,后来于研究数论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做出了卓越贡献。

试想如果当初他初中毕业后满足于自己的现状而不去刻苦自学,他能发表数学论文吗?对待工作,我们也要有知不足的精神。

现在中国国企里工作的人们,也许是深受古代“知足常乐”思想的影响吧,几乎大部份的人对待工作如同肚子饿了就要吃饭----条件反射似的工作态度。

他们脑子里有着弄不清的优越感和满足感。

不求变异,不求创新,只求完成任务即可谓又“工作”了一天。

如此“知足常乐”的工作态度,国企能不衰落吗?又如微软公司在DOS操作系统面世后,又相继推出了Windows、Unix/Xenix、OS/2、Linux。

如果微软知足于DOS带来的效益,而放弃研究,我们今天还停留在DOS时代。

在物质生活方面,我们要有知不足的精神。

古时有句俗语: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后来自行车便实现了人们的这个愿望。

交通运输的发展日新月异,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相继出现。

又如:在没有风扇之前,人们都用扇子解热,有了风扇之后又有了空调。

这些都是人们在不满足于现状的情况下做出努力后的结果,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我国正处于发展时期,国民平均收入还很低。

知足常乐辩论反方四辩发言稿_辩论赛_

知足常乐辩论反方四辩发言稿_辩论赛_

知足常乐辩论反方四辩发言稿我们都说人要知足,知足常乐,那么知足常乐还是乐而知足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篇知足常乐辩论反方四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足常乐辩论反方四辩发言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双方辩手:大家好!首先谢谢大家给我机会参加辩论。

作为反方的四辩,我要对我方在陈述阶段和自由辩论阶段做出总结,并进一步说明我方的观点。

陈述阶段,我方一号辩手开始便申明了我方辩论的目的,是论证“乐而知足”这一词语中存在的快乐和知足之间的因果关系。

人们因为精神世界上的快乐而感到满足。

我方辩手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例子来说明,只要精神上快乐,人们便不会感觉到不满足。

之后二号辩手和三号辩手则针对对方辩友立论中的矛盾对对方的论点“知足而乐”进行反驳,并且引用了完整的弗洛伊德心理学人格结构系统来反驳了对方辩友单纯从本我的快乐原则这一片面角度对“知足而乐”做出的所谓正确解释。

自由辩论阶段,我方辩手开始便承接了陈述阶段三辩的问题,继续针对对方立论方面的根本矛盾做出反驳,对方辩友在我方再三要求下对自己的立论方面的矛盾做出解释,并且把开始时单纯的用本我的快乐原则来论证“知足而乐”变成我方三辩已经陈述过的完整弗洛伊德心理学人格结构系统。

在讨论过程中我方一辩把“乐而知足”引申到一个更高的角度,即精神上的快乐能够引起对物质上欲望的降低,从而达到乐而知足。

但对方辩友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从个人的角度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快乐”进行争论,直到自由辩论结束。

从上面对前两个阶段的总结来说,我方辩手一直围绕“乐而知足”这一观点,用各种事实及理论进行论证,下面是我对于我方论点的补充解释。

“乐而知足”,并不是说,快乐产生了满足之后就停滞不前了。

这里面的“知足”,指的是对自身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满足。

是一种带有预见性的满足。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现在在做小职员,他感到快乐,对自己的生活很满足。

并不是说他满足于十年之后他还是小职员,而是他知道按照目前的生活步调来说,十年后他会做到什么位置,他对这个位置觉得很满足。

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辩论赛

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辩论赛

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辩论赛知足常乐和不知足常乐是中国文化的两种不同思维方式。

知足常乐是指满足生活中的基本要求,不贪心不妄想,能够享受生活中的小乐趣;不知足常乐则是指一种追求更高更大的欲望,不满足于目前现状,时刻希望拥有更多更好的东西。

这两种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了一种哲学思想的抉择,成为一种价值取向的选择。

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的辩论,无论是就个人价值,还是社会生活,都是可以展开的。

首先,知足常乐的思想强调的是人们应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不贪心不妄想,能够享受生活中的小乐趣。

这样的人生态度能够带给人们一种淡定的生活体验,让人们能够拥有内心的平静,在平淡的生活中,依然能够享受生活的乐趣。

这种思想更偏向一种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

而不知足常乐的思想则强调人们应该追求更高更大的欲望,不满足于目前现状,时刻希望拥有更多更好的东西。

这样的人生态度能够让人拥有更强的进取心,更大的动力去达成自己的梦想,不屈服于平庸的生活。

然而,这样的思想也容易让人们变得贪婪和焦虑,失去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两种思维方式都有其合理性。

知足常乐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能够享受生活中的小乐趣,从而在生活中拥有更多的快乐感。

而不知足常乐的思想则强调人们应该追求更高更大的东西,让自己在生活中更有价值感和意义感。

这两种思维方式相辅相成,能够让人们在相对平淡的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知足常乐和不知足常乐的辩论,是一种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辩论。

两种思维方式的存在,是因为人们在生活中确实需要满足在基本需求之上的更大欲望,但是同时,人们也需要不断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拥有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最终,人们需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价值取向来选取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走出充满意义的人生旅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攻辩杀手锏
对方几位辩友洋洋洒洒地站起坐下来论证问题,其实不正是“不知足”的表现吗,不正是对我方“不知足常乐”观点的具体实践吗,如果对方辩友真的知足的话,还有必要站起来再和我们辩论吗?
四辩稿
奥里森·马登说过:“如果一个青年人的境遇不逼迫他工作,让他感到生活上的不满足,那么他就不会再努力奋斗。

”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知足常乐,是对不平衡、不得法、还痛苦的追求者的劝慰。

劝其自身放下进取,抛开心爱。

是那些不愿努力的人们总愿意走的极端,说不知足的人就是贪婪的、伤害心智的,而所谓的知足、放下才是人生幸福的法宝。

我方所说的不知足,不仅仅是对于物质世界追求的不知足,更是对自己精神世界发展的不知足,不放松,只有这样才会在不断的人生追求中感受到自身不断进步的快乐。

一个人的贪婪及其一切罪恶品质的暴露,是因为他对于自己精神的自我满足与放松,上进是以为自我能力的成长,知识的增加,经验的累积为目的的。

贪婪的目的很简单,获取物质利益,这正是知足与当下的体现,也正好说明,知足者无法常乐。

知足常乐的快乐实则是一种自私庸俗的快乐,因为知足而快乐的代价小,不知足也快乐的代价大。

人们不愿意多付出,说人生苦短,何不求欢?殊不知,唯有不知足才能笑到最后,笑得最好!
因为知足,人们容易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因为知足,人们便很容易放弃拼搏与努力,也就失去了继续攀登高峰的动力,不求上进。

格鲁夫·克利夫兰曾两度出任美国总统,可他刚开始时只不过是一名商店的售货员,如果他满足现状,以为当好一名站柜台的售货员能够养家糊口足矣,那么,他就不可能成为美国总统;世界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出身贫寒,他刚进入企业界时只不过是一名锅炉工,如果他仅仅满足于烧好锅炉,当好锅炉工,那他至多不过是一名称职的锅炉工,不可能成为世界钢铁大王;福特是一名农庄主的儿子,他的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农民,然而不满足于现状的他,却身无分文地跑到了城市里闯世界,经过一番拼搏,终于创立了他的福特王国。

知足者,目光短浅;知足者,固步自封。

知足,使人愚昧,斗志消磨,给人带来的终究是“常乐”还是“常忧”。

“夜郎自大”,“井底之蛙”不都是所谓的“知足者”吗?人生,只有不知足,达到一个高度;灵魂,只有不知足,进入一种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