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足者常乐-四辩稿(辩论实战原创)
【原创】知足常乐辩论赛反方四辩总结

总结陈词谢谢,大家好!其实刚才一连串的争论都起源于对方开展论题时所犯下的几个关键性错误。
首先对方一辩告诉我们,知足常乐这一俗语为大家所熟知,可是,这句话出自没有经济危机没有核战争没有恐怖分子的老子时代,试问,站在时代风口浪尖的我们能对它们置之不顾像老子一样安逸出世吗?恐怕老子的悠闲得到的是清风拂面我们却只有擦着头皮飞过的子弹吧?第二:对方一辩还告诉我们,知足是。
可是这样的知足确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之上,既然任何事物的源头都是不知足,那么知足常乐的观点就是以我方观点为前提的,对方辩友却在苦苦劝诫大家要知足常乐,这难道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根据这两个前提,他们开展出X个论点。
@注意自由辩论对方回避的重大问题。
第一:对方辩友主张在一方面应该提倡“知足常乐”,另一方面却鼓励我们设定合理的目标,有目标有梦想就是对现在生活状态的不满意不知足,难道对方辩友是要一半论证对方观点一半论证我方观点吗?第二:对方辩友又告诉我们,对于个人知足常乐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却对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视而不见,对方辩友这种只看一半,不看另一半的看法能够让大家信服吗?第三:对方辩友提倡有选择适度的知足,这是主观上否认知足常乐。
因为部分不能代表全部,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同学饿了就都放学吃饭去吧?对方辩友以偏概全,这样的借口我们大家能接受吗?第四:“知足”是对现状感到满足,感到已经足够,自然就不会进一步追求什么。
但只有不知足才能对现状不满进而努力改变,对方所说的知足仍要进取恰恰证明了我方观点:不知足才能常乐。
对方同学以上种种例证都不能证明,如何否认我方观点呢!如果大家都知足,棉袄不会出现,平淡的家常菜不会出现,交通工具不会出现,房子不会出现,医院不会出现,而当最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成为问题时,我们今天就不会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讨论知不知足的问题,而是围在山洞里讨论如何吃饭的问题了。
我方认为,不知足是在珍惜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满足于现状,通过努力,采用正确地态度和方法,实现梦想,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快乐。
不知足者常乐四辩稿

不知足者常乐四辩稿正方选手所谓知足常乐,没说什么乐在哪,倒是不停的劝我们知足,要用知足常乐的心态去看问题,然后又用知足可以推出常乐,这不是循环论证吗。
我来试试解释看为何会知足常乐,大概是因为计较得少,快乐自然就多。
于是有些企业家放弃了公司上市的机会,选择了平淡是真,有些作家放弃了继续写深刻文章的心境,笔下不再辛辣,歌颂人生的一片美好,还有些人退出人情世态,选择暮鼓晨钟,心中安静得可以容下天地。
社会永远是平衡的,有人知足,便有人进取,有人劳作,便有人休息。
但我真的不愿看到整个社会都是知足者,届时将国之不国,司之不司。
一个学生可以知足,但老师却想把每个学生的心智都培养得胸容四海,义薄云天;一个普通市民为了过得幸福完全可以颐享天年,但政府领导为了发展、为了和谐、为了不负众望,那个敢有半刻知足!知足常乐,是对不平衡、不得法、还痛苦的追求者的劝慰。
劝其放下进取,抛开心爱,获得新生。
而那些不愿努力的人们总愿意走极端,说不知足的人就是贪婪的、欲望强烈的、伤害心智的,而知足、放下才是人生幸福的法宝。
我方所说的不知足,不仅仅是对于物质世界追求的不知足,更是对自己精神世界发展的不知足,不放松,只有这样才会在不断的人生追求中感受到自身不断进步的快乐。
一个人的贪婪及其一切罪恶品质的暴露,是因为他对于自己精神的自我满足与放松,上进是以为自我成长为目的的,能力的成长,知识的增加,经验的累积等。
贪婪的目的很简单,获取物质利益。
这正好说明,知足者无法常乐。
知足常乐的快乐实则是一种自私庸俗的快乐,因为知足而快乐的代价小,不知足也快乐的代价大。
人们不愿意多付出,说人生苦短,何不求欢?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自我,一个小我,一个大我。
放纵小我的人,处处为自己考虑,最高境界就是知足常乐。
而心中有大我的人则从大局出发,凡事替他人考虑,提家庭考虑,替国家甚至民族和世界考虑。
这快乐,就是低级与高级的快乐,低级快乐可以称之为靠自然惯性向下坠落的快乐,而不知足的快乐可以称之为克服惯性向上攀登的快乐。
不知足者常乐辩论赛不知足者常乐

不知足者常乐辩论赛不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常乐“知足者常乐”源于老子《老子·俭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
”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于放纵欲望的,祸患没有大于不满足,过失没有大于贪得无厌。
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
——可是这真的正确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二十一世纪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足”对于我们来说是停滞不前的,是安于现状,甘于平庸的,这只是懦弱的人把它当作一种借口罢了。
而“不知足”的精神却在今天发挥着巨大作用。
高尔基曾经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越有益。
”要想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必须不断进取,在个人的工作和学习上做“永不知足”的人,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孟子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如果你满足登上东山,看到的将是有限的地方,但如果你“不知足”现状,奋发进取,看到的将是超然于景物的另一种美。
“不知足”是不满现状的心态,是努力拼搏的动力,是一种一种永不磨灭的热情。
无独有偶。
美国着名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种发明。
其中电灯泡的发明更是让世界为之惊叹。
试验期间,爱迪生和他的助手克服重重阻碍,做大量实验,工作到深夜。
正是因为这种“不知足”的精神,给世界带来了光明,让世界为之震撼。
不知足是一种挑战生活的执着,是人生坚定的信念。
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带着我们越过高山,跨过海洋,达到理想的彼岸。
初三:吴晓不知足者常乐相关内容:找回希望我向往雄鹰,直冲长空,任自遨游;我向往蜜蜂艰辛勤苦,酝酿幸福;我向往鱼儿,驰骋河水,放纵自由。
可是,究竟仅仅只是向往吗?我忘了,原来我所向往的,它们别无所求,它们义无反顾,因为他们都有目标,有追求,还有用之不竭,取之不尽...感悟人生作文感悟人生作文(1)人生就好像一场梦,梦开始时总觉得该做些什么,只是一头雾水的往前冲,这是你就好比一个青年,有着十足的干劲,说:就工作这点事,小意思。
《不知足常乐》最终辩论稿

第二,不知足比知足的思想更加适合当今社会的潮流。
封建社会,清王朝一再唯我独尊,夜郎自大,闭关锁国。做着知足常乐的美梦,结果被列强侵略,亡国殃民。反观现在,中国男足这个敏感话题,我们亦可以发现,很多情况下正是他们满足于现有待遇,不思进取才导致国足成为了亚洲足坛内三流球队的水平,请问对方辩友,中国男足这种不思进取的乐能够“常乐”吗?
4、请问对方辩友,人一生中的追求应该是什么?
攻辩小结:
首先为对方辩友澄清两点概念:
1.满意和知足可否等同?
1949年三大战役全面胜利,革命果实遍地开花。毛泽东满意吗?满意!知足吗?不知足!所以号令三军: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2.不知足就是贪得无厌吗?
一个人想挣钱就会抢银行的话,那银行的取款机为什么到今天还是完好无损的呢?人类社会为什么没有被不知足害得自我残杀,天翻地覆,反而法制日益完善,文明日益进步呢?
2.何为常乐?所谓常乐,既是自我价值在实现过程中获得肯定的持久的精神愉悦感。我们是要道家的小我之乐,还是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尔乐”呢?
3.何以“不知足求,因为我不知足。人类从茹毛饮血到信息时代,中国从一穷二白到嫦娥探月,不知足是个人到社会的价值体现。
知足常乐辩论反方四辩发言稿_辩论赛_

知足常乐辩论反方四辩发言稿我们都说人要知足,知足常乐,那么知足常乐还是乐而知足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篇知足常乐辩论反方四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足常乐辩论反方四辩发言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双方辩手:大家好!首先谢谢大家给我机会参加辩论。
作为反方的四辩,我要对我方在陈述阶段和自由辩论阶段做出总结,并进一步说明我方的观点。
陈述阶段,我方一号辩手开始便申明了我方辩论的目的,是论证“乐而知足”这一词语中存在的快乐和知足之间的因果关系。
人们因为精神世界上的快乐而感到满足。
我方辩手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例子来说明,只要精神上快乐,人们便不会感觉到不满足。
之后二号辩手和三号辩手则针对对方辩友立论中的矛盾对对方的论点“知足而乐”进行反驳,并且引用了完整的弗洛伊德心理学人格结构系统来反驳了对方辩友单纯从本我的快乐原则这一片面角度对“知足而乐”做出的所谓正确解释。
自由辩论阶段,我方辩手开始便承接了陈述阶段三辩的问题,继续针对对方立论方面的根本矛盾做出反驳,对方辩友在我方再三要求下对自己的立论方面的矛盾做出解释,并且把开始时单纯的用本我的快乐原则来论证“知足而乐”变成我方三辩已经陈述过的完整弗洛伊德心理学人格结构系统。
在讨论过程中我方一辩把“乐而知足”引申到一个更高的角度,即精神上的快乐能够引起对物质上欲望的降低,从而达到乐而知足。
但对方辩友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从个人的角度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快乐”进行争论,直到自由辩论结束。
从上面对前两个阶段的总结来说,我方辩手一直围绕“乐而知足”这一观点,用各种事实及理论进行论证,下面是我对于我方论点的补充解释。
“乐而知足”,并不是说,快乐产生了满足之后就停滞不前了。
这里面的“知足”,指的是对自身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满足。
是一种带有预见性的满足。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现在在做小职员,他感到快乐,对自己的生活很满足。
并不是说他满足于十年之后他还是小职员,而是他知道按照目前的生活步调来说,十年后他会做到什么位置,他对这个位置觉得很满足。
“不知足常乐”最终辩论稿

“不知足常乐”最终辩论稿因为知足,所以安于现状,“知足”在对待物质享受的态度上,不失为一种优秀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讲,“不知足者常乐”更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精神,在事业上“不知足”是奋斗者的哲学,开拓者的写照,只有不安于现状的人,才会在奋斗中尝到创造的乐趣,才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不知足比知足的思想更加适合当今社会的潮流。
封建社会,清王朝一再唯我独尊,夜郎自大,闭关锁国。
做着知足常乐的美梦,结果被列强侵略,亡国殃民。
反观现在,中国男足这个敏感话题,我们亦可以发现,很多情况下正是他们满足于现有待遇,不思进取才导致国足成为了亚洲足坛内三流球队的水平,请问对方辩友,中国男足这种不思进取的乐能够“常乐”吗?第三,物质生活上要想常乐就必须“不知足”。
试想,如果原始人对生活都那么知足,就只能停留在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水平,何乐之有?如果人们都有满足于现状,油灯就不会被电灯代替,折扇也不会被电扇代替,生活得不到改善,社会将停滞不前,快乐从何而来?然而,正是有了不知足的精神,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日益积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不断飞跃,使得人们常乐!第四,对于人生的奋斗目标,则更是不知足者常乐。
一个不断进取的人在工作、学习上永不知足,才能不断前进,取得成就,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而这些,不都是一个人真正常乐的基本条件吗?不知足的精神,这无形的动力,推动人类进步,推动文明前进,推动社会发展,使每个不知足者常乐。
因此,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不知足者常乐。
攻辩:1、反驳对方辩友认为,“知足常乐不是不进取”,换句话说,“不知足常乐”是一种进取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是催人奋发的,是实实在在的。
为了奔赴更好的生活,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唯有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不满足于现状,尽我们最大的可能去创造我们想要的生活和人生。
当我们取得了一个个阶段性胜利的时候,我们又会有新的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的奋斗。
2018-不知足者常乐-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不知足者常乐篇一:不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常乐2级部10班魏言玮中国有句古话:“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过河,不过满腹。
”太以满足是动物的本性。
它不应是我们学习的态度。
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借酒消愁,以醉为乐。
那酒醒之后呢?又将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中??知足者,乐一时也。
如果一个人只知道满足于现状,而不想挑战自我,终日躲藏在自己狭窄的“蜗牛壳”中,害怕探出头来接受新事物,什么时侯才能创造出新的辉煌与成就呢?我想,永远都不能。
不思进取只能使自己停滞不前。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唯有不知足者,方能不断披荆斩棘,不断开拓,并从中获得探索的喜悦。
古往今来,许多做出伟大成就的人往往都是不知足者。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一生能获一次诺贝尔奖就可谓功成名就,不虚度此生了。
能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不说绝无仅有,也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凤毛麟角。
然而,居里夫人却做到了。
由于与丈夫埃尔·居里一起开创了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并发现了镭而在1903年获得物理学奖,居里夫人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1911年,她因提炼和分离镭,并研究了镭的性质而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试想一下,如果居里夫人在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就骄傲起来,沉浸在鲜花和掌声中不能自拔,能二度获得诺贝尔奖吗?但她坚定了信念,不满足于现状,爱因斯坦谈到居里夫人时说:“她是惟一一个没有被荣誉腐蚀的人。
”巴西球王贝利是个天才球员。
当有记者问道:“你进了这么多球,你认为自己哪一个球进的最精彩呢?”他笑着回答说:“下一个。
”当贝利将第一千个球完美射进球门时,记者又问了他同样的问题,他仍就回答说:“第一千零一个最精彩。
”其实是不是最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贝利拥有一颗勇攀高峰的心。
他永远不满足也现状,寄希望于下一个,所以他不断进步,不断挑战自我,最终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辉煌成就。
辩论会-不知足常乐

3大学生应该具备“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不知足”的一种。
综上,我方认为“不知足”才能“常乐”,才能乐的长久。“中学生要不知足^常乐”
1对方便又为什么要考上大学?
找工作,为什么不在高中毕业后找呢?因为老板不知足于高中文凭。
2对方辩友生活在现在的环境中快乐吗
快乐,那你为什么还要努力学习呢?
5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怠,可以长久”。原来知道满足是害怕“无知”被辱吗?
6孔子有“八不食”可见,圣人也不是完全没有物质需求啊!
7知足常乐,《老子•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1我们提倡“大学生要不知足^常乐”,即既不提倡对精神境界、个人修养、文化知识的知足,也不提倡对物质的知足。
2对方×辩对自己本场比赛中的表现满意吗?
3如果本场比赛对方辩友不幸失利,还会快乐吗?4①不快乐(可性不大)。“知足”一定“常乐”吗?
②快乐。为什么快乐呢?
1对方×辩可曾见过路边的乞丐?
2若要有一日乞丐收入过百,自觉满足,是不是应该快乐呢?
3第二天乞丐没有收入一毛钱,是不是就不快乐了呢?
4对方×辩,乞丐是不是“常乐”呢?
知足者,目光短浅;知足者,固步自封。知足,使人愚昧,斗志消磨,给人带来“常忧”而不是“常乐”。“夜郎自大”、“井底之蛙”和鲁迅笔下的阿Q不都是“知足者”吗?正是这种“知足”铸成了大错。人生,只有不知足,才能超越;灵魂,只有不知足,才能达到一个高度,进入一种境界。前面是一片未知的空间,不知足者,常乐,常乐者,不知足。
5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乞丐的悲惨际遇和不能“常乐”呢?
1对方×辩,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圣人,又为何求学于人呢?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又是为何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战乱逼迫论】的确,在历史特殊时期,奋发向上的革命家,政治家,都在事业上拥有着不知足的精神。可是就光事业而言,此时的拼搏实际上是充满了痛苦的,我相信在座各位不会听说哪位伟人在战场上持续着开心,哪位革命家在斗争的过程中身心愉悦,哪位科学家在战火纷飞、技术封锁的情况下笑着做实验。他们的确功不可没,不知足的确作用重要,但是不知足没有带给他们常乐。反观他们事业成功后,懂得知足的人会为了成果而高兴,不知足的人则常常犯下矫枉过正的错误;即使他们方向正确没犯错,有着充满意义的一生,这一生却全是忙碌,根本谈不上常乐。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再次重申我方观点:
第一,知足带来乐是必然的。首先,知足是一种感恩,感恩对象是现在所拥有的东西。这是外在条件给予我们的快乐感。其次,知足是一种对于自我才能的肯定,是对自身行为的认可。这是内部条件赋予我们的快乐。最后,知足者不会庸人自扰。这避免了在不必要的情况下时间精力的浪费。
大家好,我是正方四辩,首先我将对反方辩友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出。
(指出对方问题在1~6中选择与修改)
1. 【起因论】万事万物的起因,都可以简单理解为“不知足”。但是这并不是不知足精神的体现。如果把凡事产生的前提都冠以”不知足“之名,然后断言称享乐是以不知足精神为前提的,显然过于片面。我的呼吸,我的步伐,我吃的饭,难道都是源于我贯彻了不知足精神?当然不是。不知足与知足的差异之处在于对事件的评估不同,以及产生的对后续事件影响的不同。他们两者是宏观的概念,用起因二字说明不知足的意义显然难以令人信服。
【实战中念不完全部的内容,一定要对本文删改。】
0.【为了以后论】:(我们为了以后的幸福生活而对当下不满足)你们什么时候可以满足?(达到目标时;我只是对当下不满足)你满意当下吗?(不满意)你快乐吗?(快乐)我来重复一下对方辩友的话:我忍受着我不满意的东西,我因此快乐。这难道不冲突吗?
时间不会因为我是一个知足主义者而停止,生活不会中断,下一件事一定会来临。有可能我的未来档次比你低,但作为一个知足的人,我未来的快乐一定比你多。(你的档次已经低到无法维持你的快乐了怎么办?)对方辩友,我们讨论的变量是是否知足,而非是否有享乐资本。我退一百步来说,贯彻知足精神的人还真不容易就落到连正常生活都维持不了的情况,周恩来自称是知足理念的一生拥护者,他是饿死的吗?我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我真的饿死了,我这辈子也是持续开心的,常乐二字是当之无愧的。(周恩来是闹革命的人,他是不知足的)可是实际上,连他自己都定义自己为信奉知足长乐者,强行给他安上不知足的帽子恐怕不好吧。他的例子还恰好说明了知足者同样可以做出一番大事业。
第二,知足带来的乐具有连续性。知足者秉持着知足的处世态度,且懂得满足的精神被贯彻在几乎每一件事情上,在一定时间规模内长久地使人感到精神愉悦,从而快乐得以延续。//知足表现在单个时间线上,贯彻知足精神不代表不前进,简单来说,时间不会因为我感到知足而停止。假设我对此时吸入的空气质量感到满足,我也不可能就此停止呼吸。在下一件到来的事件上继续以知足的角度评估或对待,才是知足的真正贯彻表现。//或许一切事物的起因都可以被简单理解为“不知足”,但是这并不影响宏观角度上的所谓“贯彻知足精神”,否则世界上就没有知足的人了。
5. 【主观的态度与客观的事件结果情况产生的影响】无论客观结果如何,知足的人都可以在任何条件下获得常乐,这点是不知足的人做不到的。对方辩友或许认为,在历史上生活中,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都说明存在一些知足的人,产生了消极的社会影响。比如说懒惰的国企公务员,不求上进的研究者等。但这些例子实际上是把知足与其他消极情绪捆绑的讨论,如果他们都能被引用为例证的话,那我完全也可以说,有一群有社会责任感的的公务员和研究者,在贯彻知足精神的前提下,按部就班的完成着自己的任务,并没有产生社会消极影响。所以说,把知不知足与其他消极积极的情绪捆绑讨论是没有意义的。
8.君子爱财,取Biblioteka 有道:难道小偷不是不知足者吗?这算什么取之有道。这是将不知足与其他积极品质的捆绑讨论,没有意义。
9.知足不可能被一直性的贯彻:我方一辩已经说明,知足者秉持着知足的处世态度,且懂得满足的精神被贯彻在几乎每一件事情上,说“几乎”是因为还有很多事在两者皆非的情况下进行。这些事之外才是我们的重点讨论对象。
2. 【停滞不前论】首先,时间不会因为我是一个知足主义者而停止,生活不会中断,下一件事一定会来临。知足与不知足的区别只是在于对下一件事的内容性质存在影响。其次,尽管知足可以带给人鼓励形式的动力,我们还是承认不知足带来的动力对于社会发展与科学经济的进步有着更大的推动力。/然而那又怎样?一个幸运的科学家最终取得了积极的科研成果,如果他不懂得对此感到满足,而是光顾着继续埋头苦干,他能得到常乐吗?//对方辩友或许觉得他所取得的科学进步可以使人有相较之前更丰富的享乐资本,更长时间的快乐,但是请注意,进步的受益者不是科学家即不知足者本身,而是其他懂得知足与该科技的人。
4. 【“不知足存在的必要性”与乐并无关联】非常显然如果没有贯彻不知足精神的人,社会的发展显然会比现在要滞后许多。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经济的进步可以使后人有更加丰厚的享受条件,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发动进步的这些人,本身可以在努力的过程当中获得长乐,毕竟我们讨论的常乐的对象是贯彻知足或不知足的人本身。对方辩友或许认为,憧憬可以带来快乐,但是我想说的是,不知足并不一定带来憧憬;对方辩友或许认为,努力奋斗的过程是充满快乐的,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无法产生自我认同,一个人即使再努力,也无法获得快乐。
6. 【精神高尚论】对方辩友或许认为不知足的人会奋斗下去,说明他们有着高尚的精神品质,只有高尚的人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快乐。而我想说的,世俗的快乐也是快乐。更何况知足所带来的快乐并不一定是俗的。周恩来同志,一生拥护的都是知足常乐的思想,但是你能说他的生活乐趣是俗的吗?所以说把自己归为不高尚是错误的。其次,不知足其实并不一定说明这个人有高尚的品质。小偷对于自己的经济现状并不满足,他高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