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知足常乐辩论赛反方一辩立论
知足常乐 辩论赛

知足常乐辩论赛辨词古人云:“知足常乐”。
老子也曾经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所谓知足,就是满足;知不足,简单理解,就是不满现状。
满足会使事物停止不前;知不足,能使事物得到发展或进步。
尤其在中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环境下,更应该提倡这种精神。
在学习上,我们要有知不足的精神。
一个人各方面的进步或者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都是基于在学习之上的,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修养。
如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数学家——华罗庚,初中毕业后,通过自己刻苦自学,发表了有创见的数学论文,后来于研究数论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做出了卓越贡献。
试想如果当初他初中毕业后满足于自己的现状而不去刻苦自学,他能发表数学论文吗?对待工作,我们也要有知不足的精神。
现在中国国企里工作的人们,也许是深受古代“知足常乐”思想的影响吧,几乎大部份的人对待工作如同肚子饿了就要吃饭 ----条件反射似的工作态度。
他们脑子里有着弄不清的优越感和满足感。
不求变异,不求创新,只求完成任务即可谓又“工作”了一天。
如此“知足常乐”的工作态度,国企能不衰落吗?又如微软公司在DOS操作系统面世后,又相继推出了Windows、Unix/Xenix、OS/2、Linux。
如果微软知足于DOS带来的效益,而放弃研究,我们今天还停留在DOS时代。
在物质生活方面,我们要有知不足的精神。
古时有句俗语: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后来自行车便实现了人们的'这个愿望。
交通运输的发展日新月异,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相继出现。
又如:在没有风扇之前,人们都用扇子解热,有了风扇之后又有了空调。
这些都是人们在不满足于现状的情况下做出努力后的结果,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我国正处于发展时期,国民平均收入还很低。
不能因为目前改革开放取得了小小成绩而沾沾自喜,停止不前。
我们应该不满现状而努力学习,勇于探索,为我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知足长乐辩论稿

知足长乐辩论稿正方一辩姚远开篇立论:谢谢主席,大家好。
希望我们的辩论能给大家带来感官和心灵的满足,并使大家得到真正的快乐。
我方的观点是知足常乐。
第一,从概念内涵方面,今天正反方的不同点在于知足与不知足。
相同点在于乐。
快乐,乐趣,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何为快乐呢?自然是满意已经得到的生活或愿望等。
这又构成了知足的概念。
然而知足又绝不等于自满。
古人将睿智的人生哲理浓缩在短小的成语中可谓经典之作。
《汉语成语词典》解释“知足常乐”意为知道满足就会经常快乐。
还常用以劝人勿追求宝贵、享乐等。
《老子》第四十六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常乐矣。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而不知足的人通常会陷于贪欲不能自拔。
欲望的泥污会搅得大脑中根本不会有幸福和满意的感觉,自然也就不会觉得快乐。
所以,古人用知足常乐以育后人,若是留下“不知足常乐”的成语,恐怕要误人子弟了吧。
第二,从知足的外延来看,我们这里说的知足,是一种明智的知足。
是在对自己能力正确估价后的目标线。
是对既得的人生结果的积极看待。
既然已经达到了目标,实现了自己的力所能及的价值。
我们有理由不快乐吗?知足还是一种处世艺术。
是源于内在精神世界的充实富足以及应付人生世事的自如圆熟,是人在深刻理解生活真相后的必然选择。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怕无处下金钩。
”人满足于既有事物,能使人更好地发现和利用周围的一切来丰富生活的情趣。
正所谓笑口常开天地宽,知足者心底坦然。
第三,从现实意义上看,我们常听到多少人抱怨生活不如意,但我们若是看到自己已经比很多人生活得更好时,我们是不是会快乐很多,幸福不少呢?这不是自欺欺人,而是一种客观存在。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快乐,而是缺少知足。
所以不知足的人得到的是烦恼和忧虑,而知足的人满足于自己既得的,进而享受生活,品味快乐。
这才是聪明的生活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所以,我们有理由坚信,知足者常乐。
正方四辩鲍天聪总结陈词: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方观点做以下总结。
一辩辩词知足常乐(优秀范文六篇)

一辩辩词知足常乐(优秀范文六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辩辩词知足常乐(优秀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一辩辩词知足常乐(优秀范文六篇)》。
第一篇:辩辩词知足常乐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是正方一辩,我方的观点是:知足常乐。
下面,我从以下几点阐述我方观点:首先,让我们正本清源,明确知足常乐的概念,知足常乐一词最早出自《老子》:“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的运行合于道,连战马都可以还田耕种;国家的运行不合于道,战马只能在战场的恶劣环境生产。
祸害莫大于不懂得自我满足,罪过莫大于偏执性的贪求。
所以,懂得自我满足的富足,是长久的富足。
”统治者的贪婪、好战、不知足,给劳动人民带来了苦难和灾祸,可见,知足常乐是对人的无限度、无休止的贪婪欲望的反对。
其次,知足常乐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洞察暂时的成功,客观地认识和准确地判断已经实现的目标和愿望,并充分肯定目前的状态,从而始终保持愉快、平和的心态,而后乐于进取,乐于开拓,为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功鼓足信心,做好充分的准备。
乐观的心态才不至于扭曲前进的风帆。
知足常乐,真正意义上是个人永远追求的精神基站。
知足常乐要求我们要有适可而止的精神,它并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固步自封,而是对现有收获的充分珍惜,对目前成果的充分享受,也是对现有潜力的充分发掘,为今后的创新和进步提供平台。
第三,知足常乐是一种正确生活的态度。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足常乐更有着深远的意义:它教导我们不要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己,懂得停下前进的脚步,思考自己的得失,珍惜自己的幸福,欣赏身边的风景,从而以一种更从容的心态面对困难和坎坷,脚踏实地地思谋未来的道路,更加坚定地走向前方。
正是因为人们不知足常乐,才会出现众多的贪得无厌的官员、才有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而造成一系列对自然社会的破坏。
知足长乐辩论稿

知足长乐辩论稿正方一辩姚远开篇立论:谢谢主席,大家好。
希望我们的辩论能给大家带来感官和心灵的满足,并使大家得到真正的快乐。
我方的观点是知足常乐。
第一,从概念内涵方面,今天正反方的不同点在于知足与不知足。
相同点在于乐。
快乐,乐趣,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何为快乐呢?自然是满意已经得到的生活或愿望等。
这又构成了知足的概念。
然而知足又绝不等于自满。
古人将睿智的人生哲理浓缩在短小的成语中可谓经典之作。
《汉语成语词典》解释“知足常乐”意为知道满足就会经常快乐。
还常用以劝人勿追求宝贵、享乐等。
《老子》第四十六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常乐矣。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而不知足的人通常会陷于贪欲不能自拔。
欲望的泥污会搅得大脑中根本不会有幸福和满意的感觉,自然也就不会觉得快乐。
所以,古人用知足常乐以育后人,若是留下“不知足常乐”的成语,恐怕要误人子弟了吧。
第二,从知足的外延来看,我们这里说的知足,是一种明智的知足。
是在对自己能力正确估价后的目标线。
是对既得的人生结果的积极看待。
既然已经达到了目标,实现了自己的力所能及的价值。
我们有理由不快乐吗?知足还是一种处世艺术。
是源于内在精神世界的充实富足以及应付人生世事的自如圆熟,是人在深刻理解生活真相后的必然选择。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怕无处下金钩。
”人满足于既有事物,能使人更好地发现和利用周围的一切来丰富生活的情趣。
正所谓笑口常开天地宽,知足者心底坦然。
第三,从现实意义上看,我们常听到多少人抱怨生活不如意,但我们若是看到自己已经比很多人生活得更好时,我们是不是会快乐很多,幸福不少呢?这不是自欺欺人,而是一种客观存在。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快乐,而是缺少知足。
所以不知足的人得到的是烦恼和忧虑,而知足的人满足于自己既得的,进而享受生活,品味快乐。
这才是聪明的生活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所以,我们有理由坚信,知足者常乐。
正方四辩鲍天聪总结陈词: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方观点做以下总结。
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辩论赛

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辩论赛以前总会有人说做人要知足才会常乐,如今也有人觉得我们不应该安于现状,要不知足常乐。
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辩论赛文章,欢迎阅读。
不知足常乐辨词古人云:“知足常乐”。
老子也曾经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所谓知足,就是满足;知不足,简单理解,就是不满现状。
满足会使事物停止不前;知不足,能使事物得到发展或进步。
尤其在中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环境下,更应该提倡这种精神。
在学习上,我们要有知不足的精神。
一个人各方面的进步或者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都是基于在学习之上的,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修养。
如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数学家--------华罗庚,初中毕业后,通过自己刻苦自学,发表了有创见的数学论文,后来于研究数论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做出了卓越贡献。
试想如果当初他初中毕业后满足于自己的现状而不去刻苦自学,他能发表数学论文吗?对待工作,我们也要有知不足的精神。
现在中国国企里工作的人们,也许是深受古代“知足常乐”思想的影响吧,几乎大部份的人对待工作如同肚子饿了就要吃饭----条件反射似的工作态度。
他们脑子里有着弄不清的优越感和满足感。
不求变异,不求创新,只求完成任务即可谓又“工作”了一天。
如此“知足常乐”的工作态度,国企能不衰落吗?又如微软公司在DOS操作系统面世后,又相继推出了Windows、Unix/Xenix、OS/2、Linux。
如果微软知足于DOS带来的效益,而放弃研究,我们今天还停留在DOS时代。
在物质生活方面,我们要有知不足的精神。
古时有句俗语: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后来自行车便实现了人们的这个愿望。
交通运输的发展日新月异,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相继出现。
又如:在没有风扇之前,人们都用扇子解热,有了风扇之后又有了空调。
这些都是人们在不满足于现状的情况下做出努力后的结果,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我国正处于发展时期,国民平均收入还很低。
【原创】知足常乐辩论赛反方一辩立论

.;.. 谢谢主席,大家好。
首先,感谢对方一辩的慷慨陈词,希望我们的辩论能给大家带来感官和心灵的满足,并使大家得到真正的快乐。
我方的观点是不知足常乐。
首先我要说的是,对方同学从X个方面论证知足常乐,可惜一个前提错了!对方辩友刚才告诉我们,快乐是满意已经得到的生活或愿望,还强调了明智的知足是在对自己能力正确估价后的目标线,那我想请问一个问题,对方辩友口口声声挂在嘴边的愿望目标线,难道不是建立在我方观点不知足的前提之下么?那么,且让我开宗明义,理解一下辩题的几个重要意义吧。
不知足,正是在珍惜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满足于现状,并将这种“不满足”内化为强大的推动力,试图通过个体积极的努力,采用正确地态度和方法,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知识结构得以完善、物质生活得到提高的生活态度。
那么快乐是什么呢?快乐很多时候是得到了以前所没有得到的东西,或者得到你非常需要非常想得到的东西,而“常”是时间上的永恒和持久,不是一个短时间的即时性的快乐片断所能定义的。
第二,在这个充满竞争、不断发展、永远进步的社会里,我们面对的是成几何倍增长、浩瀚无边、信息爆炸的知识海洋,我们目睹的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推陈出新的科技革命。
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在精神领域“不知足”,也要在物质上“不知足”,也只有在对待生活和求知的态度上“不知足”,才能够填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知足”。
对方辩友一再地强调不知足直接导致利欲熏心,其目的是在掩盖物质之外的其他方面,,也就是说,要在精神领域、生活态度等方面保持不知足进取心态的基础上,抵制物质诱惑,得以知足常乐,这里我们要提醒对方辩友的是,我方所强调的对物质的“不知足”,并非是对物质的欲望膨胀。
不过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罢了。
而对方辩友所说的知足常乐是比较之下明显显得消极的,是满足于眼前景况,导致自己被不停发展的社会拖着向前的生活态度。
这一点,历史早有明证。
想当年,秦始皇雄踞一方,用那颗永不满足的进取之心横扫六国。
不知足者常乐-一辩稿(辩论实战原创)

知足者常乐一辩稿
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知足者常乐。首先,正本清源,我方明确知足的定义为“满足于现状”,“知足者”说明知足的对象是人,以社会、国家为对象的“知足”最终只能在个人身上体现。知足的事件,是定义在时间线上的单件事情上,并不会使人生停滞不前。乐的定义是,乐是基于满足感与幸福感的一种感情。今天我方判断知足者常乐的标准是:在某一相同的时间段中,秉承何种态度造成的快乐时间更长。由于实际生活中,需要处理面对的事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有很大的可能性重叠进行。而常乐的比较建立在宏观视角上,即直接表现为时间长短。因此我方判断知足者常乐的理由有以下三点:
二.知足带来的乐具有连续性。知足者秉持着知足的处世态度,懂得满足的精神被贯彻在几乎每一件事情上,在一定时间规模内长久地使人感到精神愉悦,从而快乐得以延续。而时间不会因为此人感到知足而停止。假设我对此时吸入的空气质量感到满足,我也不可能就此停止呼吸。在下一件到来的事件上继续以知足的角度评估或对待,才是知足的真正贯彻表现。或许一切事物的起因都可以被简单理解为“不知足”,但是这并不影响宏观角度上的所谓“贯彻知足精神”,否则世界上就没有知足的人了。
最后,我方承认不知足能带来社会积极影响力与发展推动力,也有带来乐的可能,是人类无法缺少的处世态度之一,但动力不等同于快乐,得到动力的人,并未得到常乐。
辩论知足常乐平常心

一辩稿: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希望我们的辩论能给大家带来感官和心灵的满足,并使大家得到真正的快乐。
我方的观点是知足常乐。
开宗明义,知足是指满足已经得到的生活或愿望。
常乐是指时常经常快乐。
《汉语成语词典》解释“知足常乐”意为知道满足就会经常快乐。
接下来我们将从三方面进行论证。
第一,从概念内涵方面,今天正反方的不同点在于知足与不知足,相同点在于乐,快乐,乐趣,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何为快乐呢?自然是满意已经得到的生活或愿望等。
这又构成了知足的概念。
然而知足又绝不等于自满。
《老子》第四十六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常乐矣。
”而不知足的人通常会陷于贪欲不能自拔。
欲望的泥污会搅得大脑中根本不会有幸福和满意的感觉,自然也就不会觉得快乐。
所以,古人用知足常乐以育后人,若是留下“不知足常乐”的成语,恐怕要误人子弟了吧。
第二,从知足的外延来看,我们这里说的知足,是对既得的人生结果的积极看待。
既然已经达到了目标,实现了自己的力所能及的价值。
我们有理由不快乐吗?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知足还是一种处世艺术。
是源于内在精神世界的充实富足以及应付人生世事的自如圆熟,是人在深刻理解生活真相后的必然选择。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怕无处下金钩。
”人满足于既有事物,能使人更好地发现和利用周围的一切来丰富生活的情趣。
正所谓笑口常开天地宽,知足常乐心坦然。
第三,从现实意义和价值上看,我们常听到多少人抱怨生活不如意,但我们若是看到自己已经比很多人生活得更好时,我们是不是会快乐很多,幸福不少呢?这不是自欺欺人,而是一种客观存在。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快乐,而是缺少知足。
所以不知足的人得到的是烦恼和忧虑,而知足的人满足于自己既得的,进而享受生活,品味快乐。
这才是聪明的生活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所以,我们有理由坚信,知足者常乐。
反方:1.反驳贪官,正是因为贪官对自身修养的知足,才会滋生贪污腐败。
2.实现个人价值,实现个人价值要的就是不断进取,不断追求,不断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主席,大家好。
首先,感谢对方一辩的慷慨陈词,希望我们的辩论能给大家带来感官和心灵的满足,并使大家得到真正的快乐。
我方的观点是不知足常乐。
首先我要说的是,对方同学从X个方面论证知足常乐,可惜一个前提错了!对方辩友刚才告诉我们,快乐是满意已经得到的生活或愿望,还强调了明智的知足是在对自己能力正确估价后的目标线,那我想请问一个问题,对方辩友口口声声挂在嘴边的愿望目标线,难道不是建立在我方观点不知足的前提之下么?那么,且让我开宗明义,理解一下辩题的几个重要意义吧。
不知足,正是在珍惜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满足于现状,并将这种“不满足”内化为强大的推动力,试图通过个体积极的努力,采用正确地态度和方法,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知识结构得以完善、物质生活得到提高的生活态度。
那么快乐是什么呢?快乐很多时候是得到了以前所没有得到的东西,或者得到你非常需要非常想得到的东西,而“常”是时间上的永恒和持久,不是一个短时间的即时性的快乐片断所能定义的。
第二,在这个充满竞争、不断发展、永远进步的社会里,我们面对的是成几何倍增长、浩瀚无边、信息爆炸的知识海洋,我们目睹的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推陈出新的科技革命。
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在精神领域“不知足”,也要在物质上“不知足”,也只有在对待生活和求知的态度上“不知足”,才能够填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知足”。
对方辩友一再地强调不知足直接导致利欲熏心,其目的是在掩盖物质之外的其他方面,,也就是说,要在精神领域、生活态度等方面保持不知足进取心态的基础上,抵制物质诱惑,得以知足常乐,这里我们要提醒对方辩友的是,我方所强调的对物质的“不知足”,并非是对物质的欲望膨胀。
不过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罢了。
而对方辩友所说的知足常乐是比较之下明显显得消极的,是满足于眼前景况,导致自己被不停发展的社会拖着向前的生活态度。
这一点,历史早有明证。
想当年,秦始皇雄踞一方,用那颗永不满足的进取之心横扫六国。
但是很快,雄心壮志就在对金钱和地位的满足中渐渐消磨。
当始皇帝拜倒在黄金美人的石榴裙下,沉迷于声色犬马的放荡之中的时候,对方辩友你能说他不快乐吗?然而好景不长,秦国终于也在这种腐朽和堕落中分崩离析,知足也不过带来的是昙花一现的快乐,常乐从何而来呢?到了近代,社会进步的阳光普照大地,然而热爱自由的美国人迟迟不肯把自由给予黑人奴隶,标榜平等的荷兰人却要强迫东方国家和他签定不平等的条约,高唱博爱的法国人却偏偏忘了把爱给予终日劳作,却依然食不果腹的数万童工,有多少不曾见过阳光的被重重压在社会底层的灵魂,对方辩友难道也要让他们知足常乐,难道忍心连他们仅有的呐喊的权利都剥夺吗?事实胜于雄辩。
无独有偶,在东方,无论是古巴比伦王国,还是阿巴斯王朝,不都是由富甲一方走向了荒淫颓败吗?而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文革大跃进十年浩劫带给我们的难道不是血的教训吗?
面对知足给当今社会带来的种种困惑,如果对方同学还能告诉大家知足常乐,我只能套用巴尔扎克的一句话来与对方同学共勉:“当知足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他消磨了斗志,他消磨了激情,消磨了才华,消磨了智慧。
当生命的一切为知足所消磨的时候,灵魂将何去何从?”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