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的处世之道

合集下载

品评萧何论文

品评萧何论文

品评萧何【摘要】相国萧何,是历史上著名的汉三杰之一。

跟随刘邦,出谋划策,为西汉王朝的建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拥有非凡的政治才能和慧眼识才的本事。

其功勋在所有功臣中最为闪耀,名声流传后世,永垂不朽。

在伴君如伴虎的时代里,为了保全自己,明哲保身是他的人生信条。

【关键词】萧何;政治功绩;宽宏大度;明哲保身一、卓越的政治功绩与宽广的胸襟刘邦曾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1]可见萧何拥有着超凡的政治才能,连汉高祖也自惭形秽。

他卓越的政治才能集中体现在协助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完成统一大业。

早在秦朝时期,萧何因其做事认真、能力超群,被任命为沛县的主吏掾。

就体现了他非凡的治事方略。

后来刘邦起兵于沛,萧何响应。

他担任起沛县县丞,管理行政和后勤等一切事务。

在这个纷争四起,动荡不安的时期,选择贤明之主显得尤为重要。

萧何慧眼识英雄,义无反顾地跟随刘邦,协助他在沛县起义。

可以说这是萧何开启他丰功伟绩的一生最为重要的决定。

在刘邦攻占咸阳后,所有将领都争先恐后地瓜分秦朝金帛财物。

只有萧何不被钱财诱惑而是“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1]使得刘邦知道了天下各地的要塞、户口多少、形势强弱的地方等情况,为后来赢得楚汉相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中体现了萧何非凡的政治眼光。

楚汉相争,刘邦取得胜利,一方面是因为其个人的雄才大略,而另一方面也与萧何在后方出谋划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1]时,萧何担任丞相一职,留守汉中,“为令约束、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1]在刘邦多次失军亡众,溃不成军时,萧何总是以关中的人力、物力输往前线,使刘邦重整旗鼓,继续战斗。

[2]同时又收服巴、蜀这些地方的民心,应用镇定、安抚等方法,使这些地方的人民自愿向汉军供应军粮。

从而为刘邦解除了后顾之忧,安心于前线作战。

除此之外,萧何的用人之道在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过程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胜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

胜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

胜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胜也萧何败也萧何” 是一句流传千古的谚语,它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在成功和失败之间所经历的种种变化和因果关系。

这个故事源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萧何。

萧何是秦朝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智慧在秦朝末年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曾经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成为了汉朝初期的一位重臣。

然而,他的命运也在不久之后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在汉朝建立之初,萧何因为其卓越的才能和智慧被任命为丞相。

他尽心尽力地辅佐刘邦,为汉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萧何的权力逐渐变得过大,引起了刘邦的猜忌。

刘邦开始怀疑萧何是否有篡位的野心。

在这个关键时刻,萧何做了一件让刘邦更加猜疑的事情。

他擅自将太子刘盈送出皇宫,以保护他的安全。

这个举动让刘邦更加怀疑萧何的用心,认为他是在图谋不轨。

于是,刘邦决定将萧何贬为庶人,并没收了他的财产。

在这个戏剧性的转折中,萧何从一位权倾一时的丞相沦落为普通人。

然而,他的命运并没有就此结束。

在经历了这次失败之后,萧何开始反思自己的错误,并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他开始关注民生和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地方建设和发展。

在地方上,萧何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当地百姓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他关注农业、水利、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积极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他的努力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和尊敬,他的声望也逐渐提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萧何的声望逐渐传到了朝廷。

刘邦听到了萧何在地方上的事迹,开始感到后悔和愧疚。

他认为自己当初对萧何的惩罚是不公正的,于是决定重新启用萧何。

在重新启用之后,萧何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再次成为了朝廷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继续为汉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位名臣。

“胜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中的成功和失败往往是因果关系的结果。

在取得成功时,我们要保持谦虚和低调,不要让权力腐蚀自己的内心;在遭遇失败时,我们要保持勇气和坚韧,不断反思自己并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春秋时期,有一位大将军名叫萧何,他是楚国的名臣。

萧何年轻时就聪明机敏,深受楚王的器重。

他善于谋略,能以少胜多,是楚国的得力干将。

有一天,楚王听说邻国秦国要进攻楚国,非常担心楚国会受到侵略。

于是,楚王召集了大臣们商讨对策。

萧何老老实实地说:“秦国实力强大,我们若要抵挡他们的进攻,必须稳妥应对,不能轻举妄动。

”楚王不愿意坐以待毙,于是问其他大臣,可他们提出的都是军事打击秦国的方案。

楚王心烦意乱,最终听取了萧何的建议,命令全国各地准备粮草,闭关防御,暂时不与秦国交战。

果然,秦国派来的使者看到楚国做好了防备,便不敢轻易进攻,退回了秦国。

萧何的智慧得到了楚王的赏识,他升为楚国的大宰。

他在位期间,悬壁北输百二十城,令楚国民众生活得更加安定。

萧何的功劳也让他渐渐变得骄傲自大。

他以为自己已经非常了不起,开始铺张浪费,任人唯亲,百姓因此生活变得困苦。

他的好恶,恩威肆行,使得身边的人都对他畏而不亲,他的权利也变得不受人恭敬。

就在此时,楚国遭遇了一次空前的大灾害,农田水土不利,百姓吃不饱穿不暖。

楚王听说后非常焦急,召集大臣商讨对策。

萧何却仍旧自诩智慧过人,对策泰而不实。

最终,楚国实在无法维持下去,百姓纷纷逃亡,楚国衰败不堪。

后来萧何被别国俘获,被迫成为奴隶。

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一生,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失败是由于失去了谦虚谨慎、忠言逆耳的品德所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论在什么地位都不可自视过高,应当谦虚谨慎,听取他人忠言,不可怠慢百姓,更不可因为缺乏谦卑之心而酿成悲剧。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因为他骄傲自大,招致了自己的失败。

希望我们都能谦虚谨慎,不要因为得到了一点成就就忘记初心,走向失败的道路。

读萧何处世,品千古人性

读萧何处世,品千古人性

读萧何处世,品千古人性韩信、张良、萧何为汉初三杰。

汉高祖这样评价他们:“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

”面对三位人杰,汉高祖连用三个“不如”,自叹矮其一截。

汉初三杰为西汉王朝立下赫赫战功,汉之开国元勋。

汉高祖登大位后,即“家天下”,“狡兔死,良狗亨(烹) ”。

异姓王几乎不能善终,韩信在汉十年被吕后、萧何用计谋杀掉,民间留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俗语。

萧何对汉高祖一向忠心耿耿,竟也如履薄冰,几乎横遭厄运,经高人指点,挽狂澜于己倒,终免于刀锯之刑,实属万幸。

张良对权力的参悟颇为透彻,汉王朝建立后,逐渐逐渐淡出权力,拒绝过分的封赏,得以善终。

萧何是沛人,与刘邦同乡。

刘邦还是布衣的时候,萧何已经是沛的主要官员。

刘邦年轻时,好于酒色,难免干些违法乱纪的事,萧何总想方设法帮其脱身。

刘邦做泗水亭长,工作上许多困难都依仗萧何帮忙解决。

沛令家来了贵宾。

沛中的豪杰、官吏都争先恐后来道贺。

(仿佛今天,官员家中有什么红白喜事,大家都到场露露脸。

)萧何是这场“秀”的主持人,站在门口大声说:“送钱不到一千的,坐到堂下。

”(当时应该是可以公开收受礼金)“贺钱一万!”刘邦高叫着,大步流星进来,其实一分钱也没有。

沛令之贵宾吕公(即杀人犯,因杀人躲藏在沛,沛令的老朋友;后来在汉朝形成一股外戚势力。

)一见刘邦即引为上宾,请坐上座。

萧何颇不以为然,说:“刘季这个人,一向好吹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可见此时萧何对刘邦的评价不怎么样。

后来刘邦接到一个任务,要押解一批犯人到咸阳去服徭役。

从沛到咸阳,路途遥远,并且押解的是一批不安分的犯人,凶险艰辛,沛的官员都到长亭外送别刘邦,仿佛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感觉,人人都按当时的市场价,送三百钱给刘邦。

彼此一一挥手道别。

萧何抓住刘邦的手,“兄弟,路上多凶险,保重啊!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收下吧。

《汉代风云人物》之萧何

《汉代风云人物》之萧何

汉代风云人物萧何杜甫写诗自称“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对诸葛亮的独特评价,也不妨视之为文学家的“故作惊人之语”。

然而杜甫以文韬武略兼长并美的高标准,指出萧何有所不足,恐怕就不是出自个人的主观臆断了。

萧何缺乏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没有攻城略地的赫赫战功,这是不争的事实。

当年追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一班风云人物也都是这么看的。

然而奇怪的是,萧何在刘邦心目中却是头号功臣。

汉五年,刘邦已灭项羽,平定天下,即皇帝位,于是论功行赏。

群臣争功,各不相让,吵吵嚷嚷,闹了一年有余。

最后刘邦出来裁决,判定萧何的功劳最大,封酂候,食邑八千户。

众人不服,都说:“我等披坚执锐,攻城略地,出生入死,多者身经百余战,少者交锋数十回,功劳大小不等。

那萧何从来不参与作战,没有任何汗马之劳,只是舞文弄墨,动动嘴皮,发发议论,封赏反而在我等之上,这是什么缘故?”刘邦问:“诸位将军知道打猎吗?”答曰知道。

刘邦又问:“知道猎狗吗?”答曰知道。

刘邦就说:“打猎的时候,实际追杀野兽的只是猎狗,然而放纵猎狗,指示野兽踪迹的却是人。

诸位将军的才具和业绩,只能追逐猎杀野兽,好比是‘功狗’。

至于萧何,却能够发现猎物踪迹,指示捕杀的途径,相当于‘功人’。

你们说,‘功狗’和‘功人’的赏赐可以一样吗?再说,诸位都是以单身追随我,最多也就从家里带出两三人;萧何呢?动员全族共计数十人追随我上前线,这个功劳我可不能忘记!”既然皇上都这么说了,那班劳苦功高的将士哪里还再敢吭声。

封赏完毕,刘邦又建议评比一个“元功十八人位次”。

群臣都说:“曹参历年征战,身受创伤七十余处,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当排名第一。

”刘邦还是想让萧何位居第一。

关内侯鄂千秋看出皇上的心思,便上前说:“你们的意见都不对。

曹参虽然有野战夺地之功,但这只是一时的功劳。

萧何就不同了。

陛下与项羽相持,长达五年,其间几度丧失军队,只身逃离险境就有多次。

萧何还不等陛下指示,便主动地从关中输送人马,补充兵源,常达数万之众;汉军多次面临粮食匮乏的困境,也赖萧何不断地从关中运输军粮到前线。

萧何的人生是跌沓起伏的

萧何的人生是跌沓起伏的

萧何的人生是跌沓起伏的秦朝末年,乱世纷争。

从陈胜吴广起义开始,反抗秦秦二世暴政的人有很多人,刘邦,项羽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位。

他们在争夺天下归属问题的过程中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后刘邦在萧何的帮助下,消灭了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下面我们来阐述一下西汉初年的第一位宰相--萧何。

我们来看一看萧何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充满很多戏剧性的。

年少时为了谋生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为了生存可以从别人的胯下钻过去。

这是何等的气魄才可以这样做。

萧何是西汉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身份地位比较低下的。

为了生存,干了很多的事情。

直到遇到刘邦开始,它的人生就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开始,刘邦登基当上了皇帝,当上皇帝以后,刘邦就开始大肆分封诸侯王,萧何也被封为宰相。

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萧何这个人是很受刘邦喜欢的。

要不然也不会在死之前一直坐在宰相的宝座上面,无人可以撼动其政治地位呀?那么萧何,称为宰相以后,有哪些事迹呢?历史上哪个典故成功也归到萧何的头上,失败也归到萧何的头上,在这里我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在这里暗暗地不禁为萧何叫声冤枉。

萧何早年间是时任秦朝沛县监狱里面的官吏的,秦朝末年,尤其是秦始皇死后,农民起义爆发不断,在这个过程中,项羽跟刘邦展开了殊死的争斗。

刘邦跟项羽的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最终还是刘邦攻克了咸阳城,由此进入了关中。

萧何进入关中以后,就掌握了全国的户口,山川,还有律法。

萧何在管理这些东西的时候,不敢有一点的疏忽,所以对日后制定西汉的政策,还有在项羽跟刘邦打仗的进程中起到了大大的作用。

在刘邦跟项羽打仗的过程中,萧何退守在关中地区,作为刘邦最大的后方枢纽,源源不断的向前方的士兵输送粮草军饷和衣物等,这些行为都对刘邦取得关键性的胜利取到了太大的作用。

西汉建立以后,萧何吸取了秦朝的法律法典和法规,制定了适合西汉长远发展的法律法规,颁布了著名的九章律,在法律的思想框架下,他主张的是无为而治,他的思想主要是道家的黄老思想。

从善如流的萧何

从善如流的萧何

从善如流的萧何萧何,汉初名相,在西汉的建立和汉初政权的稳固方面,其功劳无人能及,汉初论功行封,被定为功劳第一。

萧何的成功,从善如流的性格起了很大作用。

楚汉战争期间,正当刘邦与项羽战争激烈的时候,刘邦对这位位高权重的丞相很不放心,于是多次从前方派使者来慰劳丞相。

有一个姓鲍的年轻人向萧何进言:“汉王在前方没穿没住,辛苦异常,却多次排使者来慰劳丞相您,一定是对您起了疑心,为了您的安危莫若如此:把你的兄弟子孙能够打仗的都送到战场上,汉王一定更加信任丞相您。

”萧何采纳了鲍生的建议,从而使刘邦失去了戒心,非常的高兴!当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消灭掉军事才能第一的韩信时,刘邦带兵在外忙于平叛陈狶。

群臣相制衡的局面被打破,刘邦再次对萧何产生了戒心,于是采用加拜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给萧何配备了五百人的卫队。

看似是荣宠之极,实是以此牵制萧何。

在人人都去庆贺萧何时,有一个召平的种瓜老人却对萧何说:“丞相大祸就要临头了,皇上在外带兵打仗,相国您却守成在家,没有建立军功却得到封赏并且还给您配备了卫队,是因为韩信新反于国中的缘故,对您产生了怀疑,给您设置卫队可不是宠信你的表现。

希望您不要接受封赏,并拿您家的财产来支持战争,以此消除皇帝的疑心,皇帝一定会很高心!”萧何采纳了召平老人的建议,刘邦果然龙颜大悦!这件事刚了一年,鲸布反叛。

刘邦再次带兵出击,多次派使者从前方来问萧何在后方的工作情况,萧何仍然采取刘邦平叛陈狶时的做法,勉励百姓,稳固后方,用家产支持战争。

他的一个门客“相国您不久将有抄家灭族的大祸,您已经是相国了,功劳第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能再加封进爵吗?相国您为相十余年大得民心,皇上之所以多次询问相国所作所为,怕的就是您撼动汉政权。

现在您还不多买田地,贱卖贵卖来自毁在老百姓中的形象?只有这样,皇上才能安心。

”萧何采纳了他的意见,使刘邦大喜。

正是这种从善如流的性格,使萧何在人生得意时刻保持清醒,危而不覆,流芳千古。

萧何无奈被主疑

萧何无奈被主疑

萧何无奈被主疑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19年第21期李开元萧何的一生中,最受赞扬也最受诟病的事情,是他先荐举韩信给刘邦,成就了楚汉战争的胜局,后又协助吕后诱捕了韩信,制造了历史上一桩千古蒙尘的疑案。

刘邦即皇帝位,汉帝国建立。

刘邦极力抬举萧何,在功臣列侯的排位中,将萧何排在第一名,还特别恩赐萧何朝见上殿时,可以佩剑穿鞋,不必小步疾行,荣宠有加,处处盖过群臣一筹。

高帝十一年,刘邦北上邯郸,亲自领军平定陈豨之乱。

吕后得到萧何的协助,诛杀了韩信。

人在军中的刘邦,得到消息后,对于韩信之死,是又高兴又惋惜,对于萧何之功,则是遣使慰问嘉奖。

此时的萧何,身为汉朝丞相,位极人臣。

使臣带来刘邦的诏令,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尊重享独贵。

此时的萧何,爵封酂侯,有万户封邑。

使者带来刘邦的诏令,增封五千户。

一项新的恩宠,也由使者带来,选拔一位都尉,率领五百将士,作为相国的专属卫队云云。

无以复加的荣誉恩宠,震动长安官场。

大臣阁僚,亲族友好,纷纷前往丞相府庆贺,唯有一人,前来致哀警告。

此人姓召名平,秦帝国时代,受封为东陵侯。

秦亡以后,破落在民间为编户齐民,家中贫穷,在长安城东种瓜为生。

召平种瓜,瓜甜味美,甚为世间所赞美,被称为“东陵瓜”,誉满京城。

这位召平以其奇特的身世技艺,为萧相国所知晓。

他来到相国府求见萧何说:“君侯的灾祸来了。

陛下征伐在外,而君侯留守于内。

君侯没有从军杀敌之功,而有尊位、加封、添置守卫的赏赐,怕是别有一番深意。

新近,淮阴侯谋反于长安,君侯助吕后灭之。

淮阴侯之后,陛下依然放心不下者,怕就轮到君侯了?诗经上说:将要毁灭你,先要厚遇你。

将要摔下你,先要将你抬高(“将欲毁之,必重累之,将欲踣之,必高抬之”)。

陛下为君侯设置专属的守卫,怕不是用来恩宠君侯的啊。

愿君侯辞退加封,将家中资产送往军中充作军费,陛下必定宽心。

”萧何听从了召平的意见,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高帝十二年,淮南王英布被告谋反。

当时的刘邦,病痛不安,他召见萧何征询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何的处世之道(秦老师原创)一:官并非越当的大越好这个世界进入现代以后,教育愈发普及,学习前人的经验愈发方便,于是许多人"掌握"了一些前人的小把戏,比如能够把鸡蛋竖立起来,就以为自己了不起,也跟着前人一起叫嚣-----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这些人只知道杠杆原理,而不知道这个支点如何安上,这个撬杠需要多长.说实话,任何人都无法撬动地球.同样狂妄的叫嚣还很多.比如,经商者总是嫌自己的"公司"不够大,吹牛就是世界跨国集团的老总我也照样干;为官者总是埋怨自己的"职位"比较低,自诩省长市长照样当,比他们当的还好些.或许,老总真的就是人人可以当的,省长也是人人可以当的.奇怪的是"人人"说说而已,并没有去当或者说并没有当成,反而显得汲汲于做官.萧何是真正的官,而且是"大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可是并没有谁说他"爱当官",因为他屡次"让官".一次是沛丰起义的时候让刘邦,极力把刘邦推上"一把手"的位置,一次是不久以后让张良,把战争年代最显赫的"谋士"职位让给了张良.应该说,刘邦的"老板"做的很称职,他把公司开遍全国便是明证;张良的谋士当的也很成功,刘邦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便是明证.反过来说,如果萧何吹牛,一把手我照样当,谋士我照样当,谁会相信你。

萧何的明智在于自知之明,咱没有气魄,就不是"一把手"的材料,咱不敢犯颜直谏,也不是前沿军师的材料.既然循规蹈矩,那就做一个"大管家",勤勤恳恳,打理事物.最后,萧何做的也很成功.古往今来的"理财能手",怕是没有谁能跟萧何相比的。

萧何帮助自己走向成功.他知道,官并非当的越大越好,找到适合你的位置最重要二:不能总是明哲保身长期琢磨萧何这个人物,主要是因为他性格平和,为人端正,有理想有追求,颇能够作为中国文人的代表。

萧何处世,颇能够体现”中庸”的特点。

比如前文谈论过萧何是想”做官”的,尽管说做官是为了更好地”做事”,但是萧何依然是平和地对待做官的追求,一不是非当不可,例如他曾经拒绝过秦朝御史举荐他到咸阳"做大官”的机会;二不是当得越大越好,主要体现在他在沛丰起义初期放弃当”一把手”的机会,力推刘邦主政,后来又是很”明智”地把首席幕僚职位让给张良.不过,后人多拿萧何助纣为虐,帮助吕雉实际上就是帮助刘邦杀害韩信来否定萧何的人格,很值得商榷.诚然,”明哲保身”是封建知识分子的信条之一,毕竟伴君太危险,文字狱太恐怖,天的儿子太无常,稍微弄不好不仅会丧失性命,甚至株连九族,把一切功劳完全否定,或许还要定性为什么”叛国分子”,在这一点上与刘邦自幼莫逆的卢绾的下场就是明证。

所以,在某些时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还是可以理解的。

况且萧何与刘邦只是”工作关系”,远远与不上卢绾的”私人感情”呢?应该说,自从建立了大汉王朝,普天之下已经尽为刘家私产.刘邦的一切折腾,无论是得是失,都有自己”兜底”.汉兴之初,刘邦面临匈奴的威胁,他自己陷入”白登之围”,损失惨重,应该是身有体会。

此时此刻,韩信作为”连百万之师,战必胜,攻必取”的猛将,本来是朝廷干城,刘家守护神.如果不是担心成为心头祸患的话,刘邦无论如何是舍不得杀掉他的.换言之,刘邦即使杀错了,也是自毁长城.皇上老儿头脑发昏,硬要自己剁自己的手,你若劝他的话,他连你的手也一起剁,你还敢劝吗?因此,在”韩信谋反事件”上,萧何是尊口免开,是非常明智的,一来保全了自己,二来也避免使领袖干更绝情的事情,犯更严重的错误。

也许有朋友会问了,当年萧何追韩信的时候是何等果断决绝啊!我想,着只能说此一时,彼一时了。

当年的刘邦只是”汉王”,而且蜗居穷山恶水之中,正是”穷色思变”的时候,萧何不辞而别虽然令刘邦不快,但萧何毕竟请来了一位特大股东,一位能够开辟市场的区域经理.而萧何之”胆大妄为”,一方面是"老董”聘请高级人才,另一方面也是为公司赚钱,好让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股东们分得大”红利”.与人有利,与己有利的事情,萧何当然是当仁不让了。

所以说,萧何是比较”中庸”的,比较”会事儿”的。

他所做的一切,固然不会伤害自己,但是也绝对不会损害他人。

他所做的一切,时常会有利于自己,但是也尽量会有利于别人至少不会去坑害别人。

这种人是普通的人,很多,谈不上”伟大”,但心不黑.不要把他们想得太”龌龊”.因为”国情”决定他们的选择,只能这样做人.三:只要红不要紫自从发表一些关于萧何的文章以来,许多朋友都叹息,以刘邦之杀功臣的手段,萧何能够即奋发作为有不动声色,善始善终,难能可贵。

着与他和刘邦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是分不开的.但是,萧何之红,有一条原则,就是只要红而不要紫,绝不发展到”红得发紫”的地步.在刘邦面前萧何是”红人”,刘邦的”亭长”是萧何保举的,刘邦的老婆是萧何牵线的,刘邦”出差”别人只送三百钱,萧何就送五百钱,这不是关系铁又是什么.再后来,刘邦干起了”事业”,又是萧何极力把刘邦推到”沛公”的宝座,收拾了秦朝户籍档案,制定了收巴蜀定三秦争天下的策略,聘请了韩信大元帅,这不是贡献大又是什么。

再再后来,刘邦做了皇帝,萧何为刘邦制定<<九章汉律>>,治理天下从此秩序井然,萧何为刘邦修建了未央宫,把皇上的贡献通过建筑昭示天下.所有这些,刘邦心知肚明.当然,对于萧何的”忠诚”刘邦也给予厚重的回报.刘邦封萧何为西汉开国第一功臣,允许萧何可以佩剑上殿,而且还可以免去脱鞋小跑等礼节,更重要的是刘邦封萧何家”一门三侯”,连老婆都封侯!不是红得发紫了又是什么?平和中庸的萧何深知这样的危险。

当初群臣们打着曹参的旗号挑战萧何的第一功臣位子就是遭嫉的明证.为了保全自己,他知道自己绝对不能”登峰造极”,因为”过尤不及”.于是他极力”淡化”自己的色彩。

首先是把几乎全部家财充公,仅仅保留旧房宅和瘦田产,做有其名无其实的”侯爷”,让别人无从羡慕,无羡当然无妒;接着他又通过贪图小利的手段”损毁”自己的名望,霸占一家房子呀等等,从此不当什么”楷模”.这样,除了做个忙忙碌碌的”干宰相”以外,萧何是即无名又无利了.到底萧何精明。

即使如此,后来刘邦仍然会议萧何势力太大,权力太重,弄不好双脚一跺关中震动.于是就进行”先发制人”打击,把萧相国下狱了。

幸亏萧何早”淡出自我”,否则难以想象刘天子会下何等很手.幸亏萧何早”淡化红色”,否则难以想象同僚们回如何落井下石.就这样,刘邦把萧何关了几天之后,自己便消了气,加之没有臣下附和,事情便不了了之,刘邦说了句”我是为了成全你清官大老爷美名”的气话,萧何官复原职务,继续干活了。

四:提携后生快成长有一句著名的"俗话",说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叫做"虎落平川被犬欺,凤凰落毛不如鸡."往往是形容这个世界上势利眼甚众,你若在"位置上"就会有许多人众星拱月,若是"离开了位置"的话,那就是"墙到众人推",给落井下石者提供了绝好的表演时机了。

所以,"留后路"就成为官场上保持长盛不衰座右铭.于是,高高在上的人们就要注意好事多做些,坏事少干些,花儿多栽些,刺儿少种点.免得"遭殃之时"掉到井下挨别人太多的"石头".算是"精明".萧何当然属于"官场上"的人物,当朝宰相,权极一时,若是比较"位置"的话,除了"天王老子'以外怕是没有谁敢于和他"拍肩膀"了。

但是,既然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么即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也无法确保自己不会在某一天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所以他有必要为自己"留后路".不过,和一般人相比,萧何的眼光似乎放得更远一些。

别人都在考虑,自己"倒台"以后不要有太多的敌人,而萧何则想的是万一自己"落难"了要有许多"保护神".所以尽管萧何也曾经"大难临头",但到底还是有惊无险.自古以来,身为朝臣而跟皇上顶了牛,一不赔礼二不道歉三不认错四不治罪,反而让皇上让步者,除去萧何,怕是"绝无仅有".萧何得以"全身"的重要因素的一个方面就在于不嫉贤不妒能,提携后生快成长. 大家都知道的例子是"萧何月下追韩信".萧何不但追回了韩信,还极力推荐韩信做了统兵大元帅。

大家不太了解的是萧何保举李必骆甲到前线,从一介农夫一举成为刘邦的骑兵部队的"司令助理".还有一个是鲜为人知的朱轸,萧何为他准备了水攻废丘城,活捉大名鼎鼎的章邯的机会,而有让他再把机会留给刘邦,于是刘邦记住了朱轸,朱轸当然不愁以后的"腾达".萧何提携的后生不仅是武人,也包括文士.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是陆贾,一个是刘敬.萧何为陆贾的"铺垫"主要在出使南越而建功上。

刘邦晚年,既有韩信彭越等"内忧",又有匈奴之"外患",危机四伏,偏偏南方赵他又闹起"独立",不服从朝廷管辖,无疑给汉朝政治雪上加霜.为解决南越问题,萧何派陆贾前往,并指导其以柔可刚,攻心为上。

陆贾功成又把其中的体会写成<<新语>>敬献刘邦,讲述"马上打天下,文化治天下"的道理,奠定了他作为后世文臣柱石的基础。

至于刘敬,虽然年龄不轻,但跟萧何相比仍然属于"后生".他本来在甘肃服役,返回途中路过关中.此时,刘邦正在选择首都的问题上游移不定.萧何的根基一直在关中,但是又不便于直接出来表达定都的意见,于是跟刘敬暗示一番,并示意自己在洛阳的老部下,现在刘邦的卫士长负责引见.果然刘敬一举成名.也许有朋友以为,萧何干的这一切不就是安插羽翼,结党营私吗!这就大错特错了。

萧何之聪明,在于只做好事,不图回报.换言之,叫做只提携后进,而不把别人视为一己之"私"或者什么"党羽",更不结成什么"党派"或者"团体".因为那是皇帝老儿最忌讳的事情,不仅不会带来安全,相反会造成灭顶之灾.中国人讲究"知恩图报".试想,别人帮助了你并且不图回报.那么在别人遇到麻烦的时候不要你"主持公道",只希望你"保持沉默"还不行吗?这样,在以后刘邦忌讳萧何防范萧何而把他下狱治罪的时候,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个附和!最后刘邦不得不把萧何释放,并且自我解嘲说,我是故意关你两天,好让天下的人都知道你是体恤民情的好宰相,我是不顾百姓死活的坏皇帝!萧何处世之谨慎可见一斑.果然是"谁掌握了后生,谁掌握了未来"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