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

合集下载

萧何简介

萧何简介

萧何简介萧何,是汉朝初年丞相。

谥号“文终侯”,汉初三杰之首。

辅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政权。

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

曾任沛县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职,持法不枉害人。

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咸阳,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

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养百姓,纳贤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天下。

为此深得刘邦信任,被任为丞相。

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韩信不可。

后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才干证明萧何慧眼识人。

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了物质保证。

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

后被拜为相国。

刘邦去世后,继续辅佐惠帝。

萧何病危时,举荐曹参接替自己,保证了汉初政策的连续性。

但是他也帮助吕后,错杀韩信.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这显然在他光辉的一生中无疑是个败笔~!但同时也告诉我们,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其实名人并不比我们的境界高多少,只是做了一些一般人不能做的事罢了,也正因为如此,也就足够了.萧何之识识,也就是见识,眼光。

有见识,有眼光,也就能品评,会鉴赏。

中国人推崇这种才能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风尘侠妓巨眼识英雄”等等,便是这种传统的典型范例。

魏晋时期一度盛行的所谓“人物品藻”的潮流,不过是这种文化传统的流风遗韵罢了。

中国古人认为,人生在世,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就是必须懂得欣赏。

鉴赏,而不是判断;享受,而不是思考——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欣赏的对象包括自然、文物、艺术,也包括各种人物。

而一个豪杰之士,所鉴赏的对象就不是一般的人物,而是凤毛麟角般的天才或英雄。

对于这种天才或英雄,不要着眼他的现在,而要展望他的未来;不是盯住他的现实性,而是瞄准他的可能性。

萧何的成语典故

萧何的成语典故

萧何的成语典故
萧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担任汉朝刘邦的重要助手,为刘邦建立了稳定的政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萧何不仅才华横溢,还以他的聪明才智和智谋而闻名于世。

在成语中,有很多与萧何有关的典故,这些典故展示了萧何智谋过人的一面。

首先,有一个与萧何有关的成语是“萧规曹随”。

这个成语源自于《史记·萧相国世家》中的故事。

据说,在刘邦即将称帝时,有人告诉刘邦,如果他称帝,将来会有人称他为“萧相国”,意味着他的政权会很短暂。

刘邦询问萧何对此有何看法,萧何回答:“臣闻曹参善断事,规谏多中,今上称帝,以曹参为相国,然则曹参非能守其位者也。

愿以臣为相国,规谏多中。

曹参者,宗室之贤也,而禹、舜、汤、文、武之类未之有也。

”萧何的回答是在表达他对自己智谋的自信,以及他认为自己比曹参更有能力守住相国的位置。

这个故事后来就形成了成语“萧规曹随”,意思是指一个人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来变通和决断。

另一个与萧何有关的成语是“萧墙之祸”。

这个成语源自于《史记·萧相国世家》中的另一个故事。

据说,萧何曾经建议刘邦在占领咸阳后,将咸阳墙上的城门全部拆除,以示对咸阳百姓的宽容。

然而,刘邦没有接受这个建议,结果在咸阳城内发生了一场大火,导致许多人丧生。

这个故事后来就形成了成语“萧墙之祸”,意思是指因为不听取明智的建议而导致了灾难。

通过这些成语典故,我们可以看出萧何是一个才智出众、善于变通和有远见的人。

他的智谋和决断力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的政权,并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萧何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萧何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萧何者,沛人也。

高祖微时,何为县主吏掾。

高祖以亭长为县吏,尝入咸阳,观秦皇帝,归,因叹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何见高祖有非常人之志,欲拥而助之。

高祖数戏侮何,何愈恭谨。

及高祖起事,何亦随之。

高祖既定天下,论功行赏,何独先入,曰:“臣所以先入者,非敢专功,愿以天下为公,不敢自私。

”高祖大悦,遂以何为相国。

何为相国,举贤自代,广求豪杰,以辅高祖。

何知韩信,曰:“韩信虽材能过人,然至贱,不能自立。

若大王能宽容,必能大用。

”高祖从之,遂以韩信为将。

韩信果不负何之所望,遂为汉兴之佐。

何尝病,自谢病,使人请萧何。

高祖问曰:“吾闻萧何病,何也?”使者还报曰:“相国病甚,不省人事。

”高祖曰:“吾闻病者至诚,则不药而愈。

吾欲亲往视之,以慰其心。

”乃使人载病车,载以还相国府。

高祖至,何起迎之,曰:“臣病,不敢劳陛下。

”高祖曰:“吾非劳君,欲见君之病状耳。

”何遂具以病状告之。

高祖曰:“吾闻病者多言,何也?”何曰:“臣诚病,然陛下不知,臣所以言者,非为病也,愿陛下以天下为忧,以万民为念,勿以臣病为念也。

”何为相国,能以义举事,不徇私情。

尝有盗嫂者,何闻而弗问,曰:“此非吾所当问也。

”尝有献马者,何受而弗食,曰:“此非吾所当食也。

”其廉洁自守如此。

注释:1. 萧何:西汉初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刘邦的重要助手。

2. 沛人:指沛县(今属江苏省徐州市)人。

3. 高祖:即汉高祖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

4. 主吏掾:县主簿的助手,负责文书工作。

5. 咸阳:秦朝的都城,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

6. 非常人之志:非凡人的志向,意指有远大的抱负。

7. 拥而助之:扶持并帮助他。

8. 数戏侮何:多次戏弄侮辱萧何。

9. 论功行赏:根据功劳的大小来给予奖赏。

10. 相国: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宰相。

11. 举贤自代:选拔贤能的人代替自己。

12. 韩信:西汉初期著名军事家,曾助刘邦建立汉朝。

13. 资能过人:才能超过一般人。

14. 至贱:极其卑微。

萧何生平简历.doc

萧何生平简历.doc

萧何生平简历你是否听过一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那么,你知道萧何是谁吗?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萧何生平简历”,欢迎大家阅读,供大家参考。

萧何生平简历萧何,江苏丰县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

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

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

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

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

人物基本简介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

曾任沛县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职,持法不枉害人。

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咸阳,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

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养百姓,纳贤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天下。

为此深得刘邦信任,被任为丞相。

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韩信不可。

后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才干证明萧何慧眼识人。

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了物质保证。

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

后被拜为相国。

刘邦去世后,继续辅佐惠帝。

萧何病危时,举荐曹参接替自己,保证了汉初政策的连续性。

但是他也帮助吕后,错杀韩信.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这显然在他光辉的一生中无疑是个败笔!但同时也告诉我们,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

其实名人并不比我们的境界高多少,只是做了一些一般人不能做的事罢了,也正因为如此,也就足够了。

人物成就助刘邦夺得天下早期追随刘邦的萧何就不予馀力的支持和拥护刘邦,楚汉战争期间,刘项在荥阳一线相持二十八个月。

关于萧何的词语

关于萧何的词语

关于萧何的词语
萧何是中国汉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将领,曾参与了汉高祖刘邦的起义,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

他以其出色的谋略和才智,为汉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与萧何相关的一些词语:
1. 谋略:萧何以其出色的谋略和智慧,帮助刘邦一步步打下天下,最终建立了汉朝。

2. 政治家:萧何在汉朝的政治生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汉朝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 军事将领:萧何在汉高祖的起义中担任了重要职务,经历了很多战争和战斗,为汉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忠诚:萧何一生忠诚于汉高祖刘邦,为他效力,帮助他一路打下天下,最终建立了汉朝。

5. 节约:萧何在汉朝的治理中一直倡导节约和勤政,他曾经制定过“轻车简从”、“三句半”等节约政策,为汉朝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6. 智慧:萧何以其高超的智慧和才智,为汉朝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7. 策略:萧何在汉高祖的征战中,制定了很多策略和战术,为汉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

8. 贡献:萧何为汉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后人常常以他为榜样和楷模。

汉朝萧何是谁

汉朝萧何是谁

汉朝萧何是谁在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的过程中,萧何居功甚伟。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萧何是刘邦成就霸业的决定性人物之一。

本文是汉朝萧何个人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汉朝萧何个人资料萧何,生于公元前257年,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两人皆是沛丰人。

萧何在幼时便十分的聪明,喜好诗书。

等到他成年之后,便担任了沛县的主吏掾。

同时,萧何为人温和,颇有远见,喜好结交天下的英雄豪杰。

在他任职期间,认识了时任秦泗水亭长的刘邦。

萧何初见刘邦时,便觉得刘邦跟常人不同,是一个有大智慧,大出息的人。

随后,在萧何的有心结交之下,两人来往甚密。

当时正逢乱世,天下战乱四起,有志之士都不满秦王朝的统治,纷纷揭竿而起。

在公元前209年,因不满秦王朝暴政的陈胜、吴广两人起义。

萧何和刘邦等人有感于陈胜与吴广的起义,于是决定在沛县发动起义。

当时沛县的县令外逃,沛县百姓群龙无首,萧何看准时机,推荐刘邦为县令,带领众人起义。

在刘邦征战四方的过程中,萧何一直尽力辅佐,为刘邦出谋划策。

萧何向刘邦举荐了韩信,当时的韩信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官,但萧何慧眼识人,一眼就看出了韩信的军事才能。

刘邦在萧何的建议下,重用韩信,封韩信为大。

韩信也没有令萧何和刘邦失望,多次取得战役的胜利。

萧何为刘邦镇守后方,为刘邦在前线的军队筹集粮草,安抚后方的百姓,重新制定了统治秩序。

萧何荐信故事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是当时杰出的军事家,有着十分出色的军事才能。

韩信本来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由于萧何慧眼识英雄,让韩信得以展示自己的才能。

韩信,生于公元前231年,是汉初三杰之一。

韩信原是项羽的部下,因为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在机缘巧合之下转投到了刘邦的麾下,希望能够建功立业。

但结果并不如韩信所愿,刘邦并不认为韩信有什么雄才大略,只是封了他一个管粮草的小官。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韩信认识了时任刘邦军师的萧何。

两人相谈甚欢,从韩信的话语中,萧何发现他是一个有谋略,有智慧的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萧何便立马向刘邦推荐了韩信,但当时的刘邦并没有在意这件事,依旧没有重用韩信。

萧何的故事有哪些

萧何的故事有哪些

萧何的故事有哪些萧何是西汉著名的贤臣之一,被后世尊称为汉初三杰,是秦末汉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萧何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萧何的故事萧何和韩信两人同为西汉的开国功臣,是刘邦的左膀右臂。

萧何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更是韩信的伯乐,是萧何将当时默默无闻的韩信推荐给汉高祖刘邦的。

当时刘邦统一了天下,成为了西汉的开国皇帝。

自古以来,皇帝都是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之人。

于是,汉高祖刘邦开始疑心那些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大臣们了。

很不幸,韩信首当其冲。

韩信当时功高震主,为人轻狂。

刘邦认为韩信有二心,便开始处处打压他。

韩信因不满刘邦处处针对他,趁着刘邦外出平乱之际,韩信暗中勾结他人,想要谋反。

韩信想要谋反的消息被他的门客告诉了皇后吕雉,皇后听后十分的惊恐。

皇后吕雉便召丞相萧何进宫商议,萧何听后也十分的震惊。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萧何便设下圈套,引韩信中计。

丞相萧何与皇后吕雉强强联手,两人在皇宫之中宰杀了韩信。

最终,在萧何的努力下,韩信的谋反并没有成功。

丞相萧何运用自己的智慧,保住了天下的太平。

萧何自污的故事自古以来,皇帝大多都是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之人,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也不例外。

萧何从沛县起义之时便一直跟随在刘邦左右,即使是这样,刘邦在后期也对萧何有所疑心。

萧何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只得自污名声。

萧何当时为了天下太平,用计谋杀死了大韩信。

刘邦为了褒奖萧何,赏赐了他许多金银珠宝,萧何本人也是十分的高兴。

但有一日,萧何的门客跟他说:“丞相,你之后会有大灾难啊!”萧何不解,两人经过一番仔细的商谈后,萧何明白了皇帝原来已经对他有了猜忌之心。

经过一番思考后,第二天一早萧何便前去面圣,说自己只是做了分内的事情,不值得皇上如此厚爱。

同时,萧何还拿出自己的财产充入国库。

皇帝见此十分的开心,萧何也逃过一劫。

在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军队平乱的过程中,每次有押送粮草的人来时,刘邦都会问一句:“丞相萧何在做些什么?”听到随从的回答后,刘邦都沉默不言。

萧何的简介

萧何的简介

萧何,西汉初年著名政治家、丞相,与张良、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

他是沛县(今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人,早年即在沛县担任主吏掾,与刘邦相识并结下深厚友谊。

秦朝末年,萧何参与了反秦起义,并在刘邦领导的沛县起义中起到关键作用。

他留守关中,负责后方物资供应和人力资源的整合,为前线作战提供了稳定保障。

楚汉战争期间,萧何始终是刘邦政权的重要支柱,尤其以推荐韩信为大将军,以及妥善管理关中地区,为汉军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和粮食补给而闻名。

刘邦建立汉朝后,萧何担任首任丞相,他在法律制度建设、土地分配改革、户籍管理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恢复的政策。

萧何协助刘邦完成了从乱世到治世的过渡,其智慧和才能对于汉朝初期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萧何一生忠诚于刘邦,晚年虽因受到猜忌而采取自污之策,但最终得以善终,并被追谥为“文终侯”,他的故事在《史记》中有详尽记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何始终很有头脑,与韩信大不相同。 韩信有时像天才,有时像白痴,需视具 体情况而定;成功前还能保持清醒,得 意时便糊里糊涂;既没有“大丈夫当如 是 也”或“彼可取而代之”的雄图伟略, 又不 懂“谦受益,满招损”的立身处世之道。 所 以韩信充其量只是有“才”,决不能说 有 “智”。萧何则可谓才智双绝的人物,
刘邦三次怀疑萧何,而萧何三次大难临 头都做到了处变不惊、从善如流,最终化 险为夷。没有大智慧、大度量,这“关”是 过不去的。 萧何的气度还表现在他对曹参的态度上 。萧何与曹参在秦朝曾为同僚,后来两人 都辅佐刘邦。在刘邦评“元功十八人”时, 两元老有点隔阂,但萧何对曹参依然很器 重。萧何晚年病重,汉惠帝前往探视,当 时问起:“您百年之后谁可以接替您的相位 ?”
刘邦返回巴蜀时,韩信趁机跳槽归汉, 寻找发展机会,可是刘邦并未看出韩信 的过人之处,先让他做侍卫官,再做接 待员,后又改任治粟都尉,主管粮草事 务。萧何却看出韩信是个“国士无双”的 军事人才。
转眼间两个多月过去了,汉军将士不愿在 蜀中久住,思念家乡,盼望东归,开小差 的人越来越多。韩信见久久得不到重用, 英雄无用武之地,一气之下也离开了汉营 。当时,刘邦手下仅将军一级逃走的就有 十多人,对此,萧何的态度是顺其自然, 可当他听说韩信也离开时,顿时大惊失色 ,顾不上向刘邦请示,连夜策马狂追。这 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在萧何的强力推荐下,刘邦择吉日、斋
戒、香汤沐浴,恭恭敬敬地拜韩信为大将 军,即三军总司令。 后来,韩信没有让刘邦、萧何失望, 在楚汉战争中,他率汉军渡陈仓、战荥阳 破魏平赵、收燕伐齐,连战皆捷,最后在 垓下设十面埋伏,一举歼灭项羽全军,帮 助刘邦荡平了天下。可以说,韩信能在楚 汉战争中叱咤风云,同萧何的慧眼识才密 不可分。
刘邦问大臣们:“你们知道猎狗吗?打猎 时,追杀野兽的是猎狗,而指示行踪,放 狗追兽的是猎人。各位是猎狗的功劳,而 萧何是猎人的功劳。”大家都无言以对。 诸侯分封完毕,刘邦接着又评比“元功十 八人位次”。群臣都说:“平阳侯曹叁身经百 战,身上战伤七十余处,攻城掠地,驰骋 沙场,应排第一。”只有关内侯鄂千秋站出 来为萧何说话:“楚汉相争的五年中,陛下 好几次都是全军溃败,只身逃脱,全靠萧 何从关中派军迅速补充,军粮也是萧何从 关中供应。
后来,萧何收藏的这些秦朝的律令图书 档案,对在楚汉战争中打败项羽、西汉建 立后制定国策律令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此举足见萧何的深谋远虑。明代李攒对 此评价很高:萧何此举,乃是天生丞相 材料的标志。
月下追韩信
鉴赏人才的功力最能体现一个政治家的远
见卓识。萧何就是一个能赏识英才的人物 ,举荐韩信就是一例。 韩信,淮阴人,少时贫穷,项梁、项羽反 秦起义后,韩信拎剑就参军了。鸿门宴之后 ,项羽号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封地 在巴蜀与汉中地区。
陛下好几次败退,把山东都丢了,幸亏 萧何坐镇关中,陛下才能重新振作。这是 万世之功,怎能把曹参的一时战功列为万 世之功的前面呢?萧何应排在第一,曹参 第二。”刘邦听后点头称是,逐把萧何排为 第一,准许他佩剑上殿,加封食邑两千户 加上已有的八千户,萧何成了名副其实的 “万户侯”。
宰相肚里能撑船
汉三年,刘邦与项羽两军对峙在京县、 索亭之间。刘邦一边在前线打仗,一边担 心后方的局势,多次派使者回来慰问萧 何。有人向萧何建议:“如今汉王征战疆 场,风餐露宿,自顾不暇,却还多次派人 慰问您,这明显地在怀疑您,您有危险 了!建议您把您族中能作战的全部送到前 线,这样汉王就不会怀疑您了。”萧何依计 而行,刘邦非常高兴。
刘邦评比开国十八元勋,别人唯恐落榜,韩 信却说羞与周勃、灌婴之辈同列。有一次, 韩信去看樊哙,樊哙受宠若惊,口称“大王”, 送迎皆行跪拜大礼。韩信非但不感激樊哙, 不以樊哙为厚道,却长叹道:“看来我此生只 能与樊哙这等人为伍了!”好像樊哙同情韩信、 尊重韩信反倒辱没了韩信似的!这就是居功自 傲,目无余子,不能容人,没有气度。这等 “英雄”的结局,此刻已然可以想见,料必被 视为欲去之而后快的眼中钉,肉中刺,注定死 于非命,无人同情,没准还大快人心。
萧何,见识不凡,智慧过人,器量如海。
各位管理干部们,我们要借鉴萧何 身上的优点:识、智、量,有效地运用 到工作中,为个险管理工作助一臂之力!
汉11年,乱臣谋反,刘邦御驾亲征,其间 吕后用萧何之计捕杀韩信。刘邦听说韩信已 除,就派人拜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 并下令组建一支500名士兵和1名都尉组成 的相国卫队。满朝文武前来祝贺,只有一 个叫召平(外号东陵瓜)的人前来报忧:“ 皇上御驾亲征,您留守朝中,明明比皇上 的风险小,但皇上却为您增设卫队,这是 皇上怀疑您有造反之心。建议您谢绝封赏 ,把全部家产都贡献出来资助前线。”萧何 依计而行,刘邦自然十分高兴,毫不推辞 就收下了。
【萧何的优点】
量,也就是器量,气度。富有才智者,不一 定就有器量。恰恰相反,正因为有才能,往往 使人恃才自傲,目空一切,甚至不知天高地厚。 项羽是这种人,韩信也是这种人。韩信被贬为 淮阴侯,已经很是落魄了,可是韩信不但不及 时引咎自责,深自收敛,和光同尘,反而继续 夸夸其谈,怨天尤人,公然发泄对刘邦的不满。
萧何(?-前193年),西汉初期杰出的
政治家,沛县丰邑(今江苏丰县)人。 他早年任秦朝沛县的功曹(相当于县人 事官员),秦末辅佐刘邦起义,他与张良 、韩信三人为创建汉室江山立下了盖世功 勋,号称“三杰”。西汉建国后,韩信被杀, 张良隐退,只有萧何做了疑心重的刘邦的 CEO,与刘邦相处几十年,最后终老天年 ,后代享受恩荣,这在封建社会的官场上 极为少见。
古人认为,人生在世,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就是必须懂得欣赏。鉴赏,而不是判断;享 受,而不是思考——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人 生观与价值观。欣赏的对象包括自然、文物、 艺术,也包括各种人物。而一个豪杰之士,所 鉴赏的对象就不是一般的人物,而是凤毛麟角 般的天才或英雄。对于这种天才或英雄,不要 着眼他的现在,而要展望他的未来;不是盯住 他的现实性,而是瞄准他的可能性。
“萧何月下追韩信”与“伯牙摔琴谢知音”一 样,成为千古佳话。
“猎人”与“猎狗”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乌江自刎,刘邦
夺取天下,即皇帝位,于是论功行赏。这 时群臣争功,互不相让,吵闹了一年多。 最后刘邦裁定,萧何功劳最大,封他为 侯,食邑八千户。其他功臣忿忿不平,说 他们都身经百战,而萧何只不过发发议论 ,做做文字工作而已,毫无战功,为何食 邑反多?
萧何立即磕头谢恩:“陛下得到了最好的
人选,现在萧何是死而无憾了!” 史书记载,萧何购置的田产住宅,一定 是在穷乡僻壤,建造住房不修围墙。他说 :“假如后代贤能,就会学习我的节俭;假 如后代不贤能,家产不贵重也不会被权势 之家夺去。” 常言到:“宰相肚里能撑船”,萧何名副 其实!
【萧何的优点】
识,也就是见识,眼光。有见识,有眼光, 也就能品评,会鉴赏。中国人推崇这种才能的 传统,可谓源远流长。“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便是这种传统的 典型范例。
不爱美色爱典册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率攻秦起义大军 先于项羽兵临咸阳。秦王子婴杀了奸相赵 高,献出玉玺,向刘邦投降,于是刘邦大 军浩浩荡荡开进咸阳城。将士们纷纷乘乱 抢掠金银财宝,而好酒贪色的刘邦也只顾 埋首秦宫之中,偎红倚翠,醉卧在“温柔乡 里。
在此关键时刻,樊哙、张良愤怒地冲进来 向刘邦陈述利害,刘邦才幡然醒悟,下令 兵士查封皇宫府库,而后率军返回驻扎地 ——霸上。 唯独萧何,一进咸阳就带人赶往以前秦朝 丞相、御史、太尉等三公的官署,将秦朝 有关国家的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 一一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而后一 车一车地运往汉军军营,封存起来。全军 上下对萧何无不肃然起敬。
【萧何的优点】
智,也就是才智,智慧。所谓“慧眼识英 才”,眼光其实是离不开智慧的。眼力或见识 只是内在的才智或智慧的外部表征。有才智, 方能目光如炬,洞察时势,鉴别英雄;有智慧, 方能认识自我,保持清醒,进退有据。会打战, 当然是一种本事,一种才能,但这本事或才能 仅仅属于“技”的层次;有智慧,则步入“道” 的层次。既有才能又有头脑,方能“技进乎 道”。
汉12年,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再此御 驾亲征,他在前线多次派遣使者回京打探 萧何在干什么。于是又有人向萧何报忧:“ 恐怕您大祸临头了!皇上多次派人打探您 的行为,就是恐怕您控制关中,受民爱戴 ,功高震主。建议您强购一些民田民宅, 放一些高利贷,以此“自污”,败坏自己的 好名声,如此皇上才能心安。”萧何依计 而行,刘邦果然放下心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