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由来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由来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是不论是成功还是败亡都是由于同⼀个⼈。
那么你知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是什么吗?下⾯我们就来看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由来吧!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是汉初的名将,发现韩信具有将才的是萧何。
韩信原来在项⽻⼿下当⼀名侍卫官,不受重⽤,便投奔刘邦。
开始,刘邦只派他做⼀名管军粮的⼩吏。
可是萧何偶然与他谈了⼀次话,发现韩信才能出众,胸怀韬略,是难得的⼈才,便想举荐他。
可是,韩信见刘邦长期不理睬他,感到失望,就逃⾛了。
萧何发现韩信⾛了,连夜追赶,总算把韩信追了回来。
刘邦对萧何的⾏为不理解,问:“逃跑的将⼠有⼏⼗个,你不去追,为什么就追韩信—⼈?”萧何向刘邦解释:“逃⾛⼏个将领没什么要紧,还可以招来。
可是韩信是天下⽆双的将才,你想将来与项⽻争夺天下,⾮此⼈不可呀!我劝你快下决⼼任⽤韩信吧!” “好吧,我叫他做将军! ”刘邦听信了萧何的话。
可萧何却不满意,说:“做将军?不⾏,不⾏,这样留不住他,⼤材⼩⽤啊!”“那就任命他为⼤将军,怎样? ”刘邦说,“派⼈把韩信叫来吧!”“不⾏,不⾏,”萧何焦急地说,“你总是那样轻慢⽆礼,封⼤将军怎么能像招呼⼩孩⼦那样呢?你要选择⼀个吉利⽇⼦,带上礼物,举⾏盛典,郑重其事地任命⼈家为⼤将军,韩信才会⼼悦诚服,全军将⼠也会服从!” 韩信后来为刘邦出谋划策,率兵征战,屡建奇功,使刘邦统⼀天下,建⽴了汉朝。
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对韩信很不放⼼,担⼼他会谋取⾃⼰的皇位,就借故解除了他的兵权。
韩信也觉得⾃⼰受⼈怀疑不受信任,不如反叛。
韩信和陈豨秘密结为同盟,相约起事。
韩信的密谋让吕后知道了。
吕后找萧何商量,萧何想出⼀条计策,叫⼈去通知韩信,说有⼈刚从刘邦那⾥来,报告陈豨已被诛灭,朝廷要庆贺⼀下,请韩信务必到场。
韩信没有料到这是⼀个骗局,他刚⼊宫,就被武⼠捆绑住,拉进长乐宫的钟室,将他斩⾸了。
因为韩信能为汉朝建⽴功勋,是与萧何的举荐分不开的;韩信最后失败被杀,⼜是与萧何分不开的。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是怎么来的?萧何做了什么?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怎么来的?萧何做了什么?本文导读:“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出自宋朝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
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意思为韩信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同一个人造成的。
楚汉时期,韩信起初在项羽手下当一个郎中小官,屡次向项羽献策,都未被采用,于是就从楚军逃亡至汉军,但也未被刘邦重用,只是“拜以为治栗都尉”,主管粮草。
萧何时任汉王刘邦的丞相。
通过与韩信的几次接触,萧何看出韩信乃是军事上的全局之才。
韩信看自己得不到重用,气之下便离开汉营。
萧何听闻,立即去追,将其追回。
刘邦不解地问:“将士数十人都跑了,为何只追韩信?“萧何说韩信是一个将才,大将军非他莫属,劝刘邦选择吉日良辰,隆重拜韩信为大将。
刘邦从之。
一夜之间,韩信从一治粟都尉变为汉军大将军。
这就是所谓的“成也萧何”。
韩信任大将军以后,多出奇谋,最终打败项羽的楚军,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下大功。
韩信任齐王时,谋土蒯通就鼓动韩信造反,韩信不从。
刘邦得天下后,对韩信不放心。
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就用计逮捕了他,削了他的兵权。
韩信由此开始怨恨刘邦,常称病不朝。
公元前197年,阳夏侯将陈郗造反,刘邦亲率兵前去平叛。
韩信与陈郗事先商议,愿为内应。
韩信秘密聚集些亡命之徒欲袭击吕后和太子,但不幸事泄。
吕后与萧何商量对策,萧何献计假称刘邦已平定陈郗.让群臣皆来拜贺。
韩信上当人朝,进宫便被武士捆绑。
吕后命令将韩信斩首在长乐官前。
由于这也是萧何出的计谋,故云“败也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一句成语,为民间对西汉建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
韩信能成功离不开萧何的帮助,韩信的死亡也是萧何规划的。
人物生平
秦末大乱之际投奔项梁、项羽,未得重用。
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经萧何保为大将,制定“汉中对策”,申军法,设还定三秦之计。
刘邦兵败于彭城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平定魏国,请命北伐拿下代国。
刘邦收其精兵后,背水一战,击败赵国,派人降服燕国。
支援刘邦以及清除项羽派往赵国的奇兵的同时平定剩下的赵国城邑。
刘邦成皋兵败夺其精兵后,奉命攻打齐国,全歼龙且二十万楚军。
韩信攻打楚国,项羽与刘邦签订鸿沟协议。
刘邦听从张良、陈平计策,撕毁鸿沟协议,追击项羽失败。
汉五年,带兵会师垓下,围歼楚军。
项羽死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
因人诬告,贬为淮阴侯。
吕后与萧何合谋,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这则成语可用作复句的分句。
指成败都在于一个人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全由于同一个人的作为。
运用示例
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
今其死也,又出其谋。
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亦比喻为做事出尔反尔,反复无常。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这非是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故恁的反复勾当。
”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三十一卷:“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某心上至今不平。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简短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简短说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可真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萧何是汉朝的一位大人物,简直可以说是刘邦的左右手。
他的聪明才智,真的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刘邦从一个小官儿,一路摸爬滚打,最后当上了皇帝,里面少不了萧何的功劳。
他不仅帮助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还在关键时刻为他解决了不少麻烦。
哎呀,这种朋友,真的是难得啊,简直就像人间珍宝,不能不珍惜。
不过,事情总是有两面性的。
这萧何也不是完美无瑕的角色,后来却因一件事让刘邦对他产生了怀疑。
话说,刘邦在打仗的时候,手下有个叫韩信的将领,打得可谓是风生水起,横扫千军。
可是,这时候萧何却觉得韩信有点儿太过于风光,心里暗想,要是这家伙太过于得意,是不是会对我家刘邦不利啊?于是,萧何就开始在刘邦面前说韩信的坏话,暗示他可能会叛变,真是让人捏把冷汗啊。
刘邦听了,心里就开始七上八下的,想:这萧何不会是想让我对韩信下手吧?结果一来二去,最后韩信真的被刘邦给杀了。
哎,大家想想,这可真是一个悲剧啊,萧何心里的那点小九九,最后却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人心难测啊,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兔死狐悲”,真是让人忍不住想笑,笑中带泪。
再说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说的就是这意思。
一个人能成就你,也能毁掉你,简直是双刃剑。
你说,这日子过得真不容易,跟朋友交往,真是个技术活儿。
要是你太过于信任一个人,那可就危险了。
要是你太小心翼翼,又可能失去了一份真挚的友情。
真是让人感到无奈,简直就是生活的烦恼啊。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
比如说,你身边有个好朋友,平时没少帮你,可是有一天,你的成功让他感到不安了,开始在你背后说你坏话。
哎,朋友之间就这样变得微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种时候,你可能会想:这到底是我错了,还是他错了?难道真的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到这里,不禁让我想到一位曾经的同学,他特别优秀,学业出众,大家都夸他。
然而,后来他为了争当班长,竟然把我在老师面前的表现说得一文不值。
成业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

成业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是:
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同一个人造成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出自宋代文学家洪迈的《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原话是:“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
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源于历史上萧何与韩信的故事。
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
韩信在萧何的力荐下,在汉高祖刘邦处做了大将军。
韩信拜为大将军后,充分发挥了自我的军事才能,为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刘邦却对韩信猜忌心越来越重,于是让吕后把韩信除掉,又怕他不肯相信,让萧何出面引诱韩信前来,最后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将其杀害在长乐宫钟室。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春秋时期,有一位大将军名叫萧何,他是楚国的名臣。
萧何年轻时就聪明机敏,深受楚王的器重。
他善于谋略,能以少胜多,是楚国的得力干将。
有一天,楚王听说邻国秦国要进攻楚国,非常担心楚国会受到侵略。
于是,楚王召集了大臣们商讨对策。
萧何老老实实地说:“秦国实力强大,我们若要抵挡他们的进攻,必须稳妥应对,不能轻举妄动。
”楚王不愿意坐以待毙,于是问其他大臣,可他们提出的都是军事打击秦国的方案。
楚王心烦意乱,最终听取了萧何的建议,命令全国各地准备粮草,闭关防御,暂时不与秦国交战。
果然,秦国派来的使者看到楚国做好了防备,便不敢轻易进攻,退回了秦国。
萧何的智慧得到了楚王的赏识,他升为楚国的大宰。
他在位期间,悬壁北输百二十城,令楚国民众生活得更加安定。
萧何的功劳也让他渐渐变得骄傲自大。
他以为自己已经非常了不起,开始铺张浪费,任人唯亲,百姓因此生活变得困苦。
他的好恶,恩威肆行,使得身边的人都对他畏而不亲,他的权利也变得不受人恭敬。
就在此时,楚国遭遇了一次空前的大灾害,农田水土不利,百姓吃不饱穿不暖。
楚王听说后非常焦急,召集大臣商讨对策。
萧何却仍旧自诩智慧过人,对策泰而不实。
最终,楚国实在无法维持下去,百姓纷纷逃亡,楚国衰败不堪。
后来萧何被别国俘获,被迫成为奴隶。
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一生,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失败是由于失去了谦虚谨慎、忠言逆耳的品德所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论在什么地位都不可自视过高,应当谦虚谨慎,听取他人忠言,不可怠慢百姓,更不可因为缺乏谦卑之心而酿成悲剧。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因为他骄傲自大,招致了自己的失败。
希望我们都能谦虚谨慎,不要因为得到了一点成就就忘记初心,走向失败的道路。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韩信与萧何的故事。
韩信是秦汉之际的杰出的军事家,韩信刚开始在项羽手下,但认为项羽不能成大事,就投奔刘邦,感觉刘邦不重用他,又准备离开刘邦,萧何月下追韩信,挽留下了韩信。
等汉朝建立后,刘邦吕后诛杀韩信,又是萧何帮助刘邦吕后实现的。
后来就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形容某事成败都是同一因素。
例如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使他发展壮大,但“唯才是举”不重视品行,导致用了司马懿,最终曹魏被篡权。
为什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为什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最开始的时候是说韩信的,说韩信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他打赢了很多仗,帮助刘邦夺得天下,被后人誉为“兵仙”,几千来年,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萧何也是刘邦的左膀右臂,在命运的安排下,萧何碰到了韩信,并举荐了韩信,因此韩信鲤鱼跃龙门,成了大将军。
世事无常,兴尽悲来,最终,韩信的死也是萧何一手策划的。
如果成败都是因为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就会被称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也萧何败萧何
看完这篇《一堂“失败”的好课》,我结合教学实践认为这不是一节是失败的课,恰恰是一节很好课。
说实话,从教化学课以来,像这样类似的例子还真的碰到不少,虽然我也是很认真的备教材和学生,但是由于现在学科之间的教材没有衔接好,如在做测定空气中氧气的成分的实验时,就要解释最后水为什么会倒流入集气瓶呢?这就涉及到物理中压强的知识,而学生还没有学到,只能勉强的让学生先知道,以后就明白了;第二点,这也是关键之处,每届学生的心里状态、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等的不同。
如讲解空气的污染时,提到“温室效应”加剧时,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知道是因为空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过多而造成了,以前的学生还需要教师解释,这样就使我的课有时不能按照课前设计的进行,幸运的是我带了三个班,每个班结束后,我都会在下一节课中删掉没有用的环节,结合实际改善前一节课不足之处,这只能说明前一节课有不足之处,因为它同时为上好后一节课更发现了问题。
那么罗老师的这节课的好处就是她能在短时间内创设情境,从组织者、合作者身份引导学生进入主体学习,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试验中,在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之外,还无形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这就说明了这是一节扎实的课;充实的课;平实的课;不足之处是没考虑到小学学生存在“心理存在冲突”。
倘若由我来设计,我会象我给学生上化学探究实验室,把需要且不知道的知识、理论、规律以材料的形式先给出,然后再做实验。
在开始就把“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告诉给学生,说明我们这节课的目的就是通过是实验来验证这句话是否正确?在通过事先准备的生活常见的液体,如水、酒、酱油、醋等让学生们分组去做,最后小组之间在进行讨论得出结果,学生会对这节课感到充实又有成就感,当然也是不错的一节课啊!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我认为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或公式去嵌套,真正的成败在于教师和学生,因为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只要教师能通过某种途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活学活用,受益终身,这就是一堂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