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开放”政策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1名词解释:门户开放政策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1名词解释:门户开放政策

名词解释: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侵略中国的一种政策。

目的在于改变美国在列强分割中国“势力范围” 的角逐中被排挤的局面, 达到所谓“利益均沾”,把中国变成列强共有的半殖民地, 进而凭借经济实力独霸中国, 1899年9月6日, 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Milton Hay)于分别致送英、法、德、日、意、俄六国的照会中首次提出。

主要内容是: 美国承认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美国要求在一切“势力范围”内取得通商自由, 享受低税率和一切特权利益。

要求列强承认当时的中国政府, 共同享受在中国的一切权益。

这个照会得到各国的赞成或不反对。

1900年7月, 海约翰再次照会六国政府, 宣布美国的政策是要“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实体, 维持一切以条约和国际法所保证的友好国家的权利。

”主张把“门户开放政策”应用到“中国一切地方去” 。

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所签订的《九国公约》中,又重申了这一政策。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华的独占地位已经形成时,才放弃“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政策是由美国在1899年首先提出来的。

美国提出“机会均等”,“利益均沾”的门户开放政策其实质是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通过保留中国形式上的主权完整来要求各国开放势力范围,以实现“利益均沾”和投资贸易机会均等。

美国想保护中国的市场对其开放的完整性,最大限度地实现美国在中国商业利益。

从而将中国纳入一个国际共管体系。

而这一共管体系的构建意味着一方面让中国成为列强共同的半殖民地,另一方面也否定了中国沦为各国或一国的殖民地。

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

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

同时,它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

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的新阶段。

对中国而言,这是对中国的一次赤裸裸的瓜分更加快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

门户开放是侵略者采取的侵华政策, 是国家在无法掌控主权的情况下, 中国单方面实行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合法租界等政策; 使中国彻底失去了外交、法制、治安维护等政治层面的主权, 同时也丧失了经济自主权;。

可以说门户开放政策虽然是为了美国垄断资本能够进入中国,实现列强在华“利益均沾”,但是客观上改变了列强瓜分中国为势力范围或殖民地的无组织局面,减少了列强在华的武力角逐和战略误判。

门户开放政策在客观上起到了制约欧洲列强, 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中国给予各国一律平等的待遇, 对保持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被公认为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而一切的不平等条约也同时被废除。

然而随着中国共产党势力的崛起,对外开放直到1978年邓小平领导的中国要调整其政策鼓励外来贸易以及投资才被接受。

门户开放政策已经成为一个在加强国家之间贸易与经济合作的重要政策。

高三历史浅谈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高三历史浅谈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高三历史浅谈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一项重要的侵华政策,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这项政策,下面就谈谈有关"门户开放"政策的几个问题。

从背景看,第一,美国南北战争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19世纪9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但军事力量还相对薄弱。

第二,门户开放政策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之际提出的,当帝国主义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忙于同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参与对中国的争夺。

但是美国丝毫没有放弃侵略中国的野心,美国的一个参议员直言不讳地宣称:"菲律宾群岛永远是我们的......中国无限广阔的市场就在菲律宾的近旁,这两者我们都不能放弃"。

美国海军部企图租界三沙湾或舟山群岛,但当时美国的军事力量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国内人民又掀起了反战运动,最终因和英国利益冲突而没有如愿。

1898年,美国打败了西班牙,夺取了关岛和菲律宾,在西太平洋建立了侵略中国的基地。

但是美国来迟了,列强已在中国划定了带有独占性质的"势力范围"。

美国怎样才能在分割中国的争夺中也享有与其他列强相等的权益呢?1899年9月至11月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政府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照会意大利,是因意大利向中国提出了租借地要求,并且想找一个同盟者支持。

英、俄、德、日、法已在中国划分了"势力范围",意大利也于1899年3月向清政府要求租借浙江沿海的三门湾,虽然由于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清政府的拒绝没有得逞,但美国还是向意大利提了"门户开放"的照会。

)从内容看,"门户开放"的基本内容有三点:(一)各国对他国在中国所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通商口岸和既得利益,不得干涉。

第四章“门户开放”政策的初期考验

第四章“门户开放”政策的初期考验

1905年 1905年,梁诚与合兴公司的代表在华盛顿签订 收回粤汉铁路美国合兴公司售让合同》 《收回粤汉铁路美国合兴公司售让合同》, 中国收回的粤汉路权。 中国收回的粤汉路权。
(二)抵制美货运动
1905年 中国发生了抵制美货运动。 1905年,中国发生了抵制美货运动。 运动的导火线是美国的排华政策及“ 运动的导火线是美国的排华政策及 “ 华工 条约”的修订问题。 条约”的修订问题。
三、美国对华“金元外交” 美国对华“金元外交”
(一) 背景 1909年 塔夫特( Taft) 1909年3月,塔夫特(William Taft)继任美国 总统, 提出“ 以金元代替枪弹” 总统 , 提出 “ 以金元代替枪弹 ” , 实行所 金元外交” 谓“金元外交”。
(一) 背景
此时远东的国际局势对美国并不利。 此时远东的国际局势对美国并不利。 清政府在日俄战争后, 清政府在日俄战争后 , 为防止日俄联合侵 占中国东北, 在东北采取开门政策, 即引 占中国东北 , 在东北采取开门政策 , 进各国势力,牵制日俄,消除垄断。 进各国势力,牵制日俄,消除垄断。
(二)锦瑷铁路与诺克斯计划
司戴德( Straight) 司戴德(Willard Straight):美国金元外交的 积极推行者。 积极推行者。 1909年 10 月 2 日 , 司戴德与东三省总督锡良 , 司戴德与东三省总督锡良, 1909 年 10月 奉天巡抚程德全签订《 奉天巡抚程德全签订 《 锦瑷铁路借款草合 由美国银行团提供筑路所需款项。 同 》 , 由美国银行团提供筑路所需款项 。 但草合同遭到日本和俄国的反对。 但草合同遭到日本和俄国的反对。
1911年南洋大学堂考取清华庚款出洋学生合影 年南洋大学堂考取清华庚款出洋学生合影 前身为1896年上海南洋公学,建国后组建为西 年上海南洋公学, (前身为 年上海南洋公学 安交通大学) 安交通大学)

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 1、背景
2、内容及实质 3、影响
2、内容及实质


既得
范 围
关税
利益
租 借
税率

“利益均沾”。
小资料:奥巴马说,美国与中国在 共同关心的问题上进行“务实合 作”很重要,因为单靠一个国家无 法应对21世纪的挑战。美中合作 有利于双方,因此美国不谋求遏制 中国,美国欢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 发挥更大作用。
19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受到各国支持的主要原因是( C )
A.列强无法与美国抗衡 B.列强需要协调,以镇压中国人民的 反抗 C.该政策不影响列强各自在华的主要 利益 D.列强的利益趋于一致
有哪位同学能用最简炼的语 言概括”门户开放”政策的 特点呢?
利益均沾
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本节课的内容
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美国现在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国的经济 政策和以前相比有什么 不同点?
3、影响
对列强:国际共 管体系或同盟
2009年奥 巴马访华 对中国的 经济产生 那些新的 影响?
对中国:消泯 的人民的反抗
对美国:美国的对华略 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小资料提示:人民币 利率问题成为中美贸 易的主要问题
2001年高考真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门户开放”
政策实质和影 响
教学难点: “门户开放”
的背景
重点、难点的突破:结 合2010年奥巴马访华的 相关材料来学习
时代性
历史与行政学院 06历史A班
洪瑞林064040044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解读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解读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背景:
①自鸦片战争以来,美国多次参与侵华活动;但是,由于当时美国实力比英国等国弱,难以单独对中国进行侵略活动。

②南北战争后,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19世纪9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工业强国,但军事力量还较弱。

③1898年美西战争之时,列强已在中国强占了租借地,划分了“势力范围”。

为改变这种局面,为了分享西方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2)目的:
①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实质是要把中国的“门户”向一切帝国主义国家开放:其目的是害怕中国由其他几个国家控制,使美国丧失在中国的利益。

②通过“门户开放”,美国可以插足于任何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从而分享其他国家的侵略权益,达到“利益均沾”。

③企图用自己的经济实力逐渐占领中国市场。

因此,力求缓和各国争夺的矛盾,在竞争中逐渐排斥其他国家,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

(3)结果:
①由于西方列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独占中国的地位,而且英国实力下降。

同时,“门户开放”政策并不损害其他列强的利益,这就使帝国主义对华的争夺暂时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②美国利用“门户开放”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的步伐,影响越来越大。

③“门户开放”政策并没有减少中国被瓜分的危险,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了。

“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
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
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

到1 9 4 9年 新 中 国 成 立 , “ 门户 开 放 ” 政 策 才
“ 门户开 放 ” 政策 , 标 志着 美 国对 华 侵 略
这 一 照会 肯定 了列强 在华 势力 范 围和 租 随着 旧中 国的覆 灭而 结束 。 美 国在 “ 机会均等 ” 、 “ 利益均沾 ” 基础上 , 妄 进入 新 阶段 , 成 为 美 国从 追 随 西方 列 强 到提
夺古 巴和菲 律 宾 , 一 时无 力 兼 顾 对 中 国 的争 “ 门户 开放 ” 政策增加 了“ 工业机会均等” 的 夺 。打 败西 班牙 、 占领菲 律宾 后 , 美 国立 即把 内容 。一 战期 间 , 日本 趁 机 扩 大 自己在 中国
其 注意力 转 向 中 国 , 此 时 中 国几 乎 被 其 他 列 的势力 , 几 乎独霸 中国, “ 门户 开 放 ” 政 策 名
得 在港 口税 ( 自由港 除外 ) 或铁 路运 费 等方 面 战争 期 间 , 美 国与 南 京 国 民政 府 签 定 各 类 商 歧 视他 国国 民 ; 中国现行条 约税 则适用 于各 国 约 , 打着 “自由贸 易 ” 的旗 号 , 独 占中 国 。直
在华 势力 范 围, 中国政 府得 以徼 收关税 。 借 地 的既 成事 实 , 只要 求在 华 贸易 机会 均 等 。
“ 门户 开 放 ” 政策( 1 8 9 9—1 9 4 9年 ) , 是 外 , 强调 “ 保 持 中 国领 土 与 行 政 完 整 ” , 并 把
美 国为分 享 侵 略权 益 , 争 夺 中 国市 场 而 提 出 贸 易范 围 由列强 “ 在华 势力 范 围 ” 扩展到“ 中 的侵 华政 策 。
强瓜 分 殆尽 。美 国军事 力量 相对 薄 弱 , 也 无 存 实亡 。一 战后 列强 争夺 中国 的矛盾 日益 突 力 同欧 洲列 强 争 夺 中 国。 在 这 种 形 势 下 , 美 出 。1 9 2 2年 2月 6 日, 美、 英、 法、 意、 日、 荷、

试论美国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

试论美国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

试论美国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又称“海约翰政策”,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由美国提出并实行的对华政策。

它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兴起和美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急需更大的市场来开拓“新边疆”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中国巨大的市场诱惑、美国军事力量不够强大、处理菲律宾统的治问题迫在眉睫、国内外声势浩大的反战运动,致使美国对华政策转向经济外交。

门户开放政策开始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6日训令美国驻英、德、俄、法、日、意六国公使,向各驻在国政府递交有关这一政策的照会,各国反应不一。

1900年,海约翰相继向有关各国发出了第二次、第三次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各国都作出了赞同的答复。

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各国须遵守“利益均沾”,机会平等原则,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都实行这个原则。

门户开放政策是近代美国远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乃至世界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1,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以单方面声明的方式而提出的,这标志着美国在对华关系上摆脱了追随英国的被动处境,奠定了近代美国实行独立的对华政策的基础;2,它是一项帝国主义侵略的特殊政策,是近代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

在近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美国总是打着门户开放的旗号,要求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的列强遵守“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保护由条约及国际法所保证于各友好国家的一切权利,保障全世界与中华帝国各部分进行同等的公平贸易的原则”,反对别国扩大其在华利益、反对别国独占中国,但又要求共同分享欧洲列强在中国的既得利益,例如在第一次照会中提出了“在各自势力范围内任何口岸,对他国入港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不得高于对本国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在各自势力范围内修筑、管理或经营的铁路,对他国臣民运输的货物,应与对本国臣民运输同样货物、经过同等距离所征收的铁路运费相等”。

并且,随着中国时局的变化,美国对门户开放政策做出不同的解释,使其不断增添新的内容:起初,只是为了“分一杯羹”,仅仅是要求各国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租借地内实行同等的关税、入港费和铁路运费,暂时没有提到投资机会的均等这个问题;第二次照会后,则提出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把门户开放政策的“利益均沾”原则扩大到政治上的“保全中国”和投资机会均等原则上;1902年日它要求俄国放弃独占东北,并要求在对华投资上也实行“利益均沾”,允许各国在俄国的势力范围内进行工业投资;日俄战争后提出一系列争夺东北铁路的计划,从而把“商业机会均等”扩大到“工商业机会均等”;日本提出意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美国原本是隔岸观火,仅向中日两国发表相同的照会来重申其门户开放政策:“美国政府不能承认中日两国政府间已订或将订的任何有损美国及其公民在中国的条约权利、中华民国的政治或领土完整、或一般称之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关于中国的国际政策的任何协定或成约”;在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利用战争之机在中国大肆扩张,对美国在远东及中国的利益构成严重威胁时,美国态度转变,由放纵日本侵华转向援华与制裁日本:倡导召开华盛顿会议来重新确认门户开放政策,与他国签订《九国公约》来否认“二十一条”,使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确认为“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及领土与行政完整, 保障列强在中国全境的工商业机会均等”,并在1932年提出“不承认主义”——“凡是以损害美国的条约权利及其在华公民, 损害中国的主权和独立或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或者损害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国际政策’的任何新情况, 美国不能也不拟予以承认”;“七七事变”到珍珠港事件前, 美国对华政策乃至整个远东政策的核心内容是, 尽一切努力使日本侵华行动限于“门户开放”政策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如1941年的美日谈判提出的4项原则可见:尊重一切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不干涉别国内政、遵守商业机会均等原则、放弃以武力改变太平洋现状的图谋;而在1941年到解放战争期间,美国的对华政策由援蒋抗日到援蒋抗共,双方签订一系列以门户开放政策为基础的条约协定,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以彼此“平等”、“互惠”的形式掩盖着极为不平等的内容,名为通商航海,实则美国在华享有各方面特权,可谓是把它把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为美国独霸中国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户开放”政策
19世纪末美国国务卿J.M.海提出的侵略中国的政策。

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出现的瓜分中国狂潮中,西方列强竞相在中国租借土地,划分势力范围。

海(1838~1905)于1899年9月照会英、德、俄、日、意、法各国,提出对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即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租借地和既得利益,各国所属口岸和铁路对一切船只货物通用现行中国约定关税率,并按同一标准收取路费。

1900年7月3日海再次照会各国,主张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维护各国在中国各地平等公正贸易的原则。

这是把最初的开放“势力范围”和租借地的政策应用到整个中国,形成“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一改追随英国侵略中国的作法,提出独立的对华政策。

这是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规定的“利益均沾”原则,在帝国主义时代的新发展。

美国企图通过它迅速增长的经济力量,进行畅通无阻的渗透和扩张,绕过其他国家的军事优势,最终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

英、德、俄、日、意、法6国出于不同考虑,程度不同地接受了“门户开放”政策。

其中英国是切望借助美国阻止其他国家的竞争,日本企图独占中国,只有俄国一度持迟疑态度。

帝国主义各国接受“门户开放”政策,不仅是由于义和团运动阻遏了它们的瓜分活动,还由于它们谁都无力独吞中国,因而宁愿维持现状徐图扩张。

这反映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呈现势均力敌的局面。

“门户开放”政策以确认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为前提,表面上提倡“机会均等”,实际上是一项十足的帝国主义政策。

所谓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实质上是保持一个完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以适应美国扩张的需要。

日俄战争冲击了“门户开放”政策。

1915年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更破坏了门户开放政策。

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门户开放”原则得到列强正式承认,并作为列强对华侵略的政策原则被载入《九国公约》。

中国革命的胜利,使“门户开放”政策随着旧中国的覆灭而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