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史--门户开放

合集下载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辨析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辨析

作者: 严四光
出版物刊名: 美国研究
页码: 115-135页
主题词: 自身利益;门户开放;英国人;行动准则;英国议会;最惠国待遇;机会均等;美国政府;治外法权;不平等条约
摘要: <正> 翻开20世纪中美关系史,经常可以看到“门户开放”的字样。

从1899年到1949年的50年间,美国对华政策始终标榜“门户开放”,以示它和其他帝国主义不同,借以炫耀它对中国的好意。

时至今日,中国学术界对“门户开放”的认识还存在着争议。

当然,美国主张中国“门户开放”是出于美国的自身利益,并非爱护中国,对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而争议的核心
是“门户开放”是否在客观上起了抑制或延缓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作用?弄清这个问题,对于了解美国对华政策和剖析中美关系的历史都是有实际意义的。

(一) 所谓“门户开放”,是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和1900年7月两次向各国提出的照会所阐述的行动准则的俗称。

所以说是俗称,是因为美国说的“门户开放一并非专指对华政策,而。

试述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试述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试述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可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过程。

从1979年1月1日双方建交开始,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合作逐步扩大,但同时两国之间的摩擦和矛盾也不断上升,双方之间的关系一度紧张,直至经过双方不断努力,双方再次进行了战略性的合作,中美关系开始进入相对稳定阶段。

以下是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历程。

1. 1979-1990年:建交和探索阶段中美关系在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之后开始进入探索和建立合作关系的阶段。

两国首次签署了《中美建交公报》,并在此后几年内达成了数项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协议,例如1980年双方签署的中美科技合作协议。

但同时,双方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也不断加剧。

例如1985年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开始增加,美国政府也不断通过高科技出口管制等方式限制中国的经济发展,使得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开始出现摩擦。

2. 1991-2000年:双方关系转折阶段1991年,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到达了历史最高点,此后的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冻结”和相互不信任的时期。

美国对中国的人权问题、对台湾的支持、和对中国政府在南海争端问题上的立场等问题导致中美关系一度紧张。

同时,中国也开始对美国在亚洲地区存在的军事基地进行反对,例如在1996年台湾海峡危机中,中国对美舰强烈反对。

尽管双方之间的矛盾和情况紧张,但也有一些合作的成果,例如在1992年签署了中美核不扩散条约等。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袭击了美国,这一事件也成为中美关系发生转机的契机。

中美两国在一系列的反恐、安全等领域上加强了合作,这让美国在其保护国家安全时对中国的态度开始转变。

2002年时,美国总统布什访问了中国,双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声明》,双方宣布共同致力于保持亚洲的和平稳定,这成为中美关系新时期的一个里程碑。

4. 2009-2020年:新时期的发展阶段2009年,奥巴马访问中国,双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声明》,双方承诺加强在气候变化、贸易、安全等领域的合作。

热点大国关系:中美中日中俄关系史梳理

热点大国关系:中美中日中俄关系史梳理
热点大国关系:中美中日中俄关系史梳理
P新130页,热点题大国关系 一.中美关系 1、近现代中美关系
(1)追随英 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
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19 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2)"门户开 放",独立侵华。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列强
二.中日关系 一. 日本发展简史及启示
1.古代日本:向中国隋唐学习,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2.近代日 本:向欧美学习,进行了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走上资本主 义道路,成为亚洲最强大的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国家. 3.现代日本: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 经济援助下,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会,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并且重视培养人才,大力 提高劳动者素质,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
常化协定,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友好交往是主流,但对待历史问题和边 界问题摩擦不断。 (一)古代的中日关系:1.西汉时,中日就有往来,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
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2.隋时,日本遣使来中国。唐时更
加频繁,日本到唐留学的学生,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3.但到明朝时,日本倭寇经
(4)中俄关系家”;1994.9-1996.3:建设性伙伴关系 1994 年 9 月两国间建立了“面向 21 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4 至今: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1996 年 4 月 24 日至 26 日,叶利钦总统再次访华,两国元首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 2001 年两国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 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中美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中美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中美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湖北汉川魏开方
一、目标导航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中最重要的国家双边关系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走向,不仅关系到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关系到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自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美国对华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但是两国关系经常是在进展与停滞、合作与对抗中来回摆动。

由于中美之间既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又在反恐、朝核、伊核、中东等问题,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建立维护全球和区域安全的新体制,保护国际环境,管理全球经济等众多领域有着共同利益,这就决定了中美关系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而只能是在斗争中合作,在斗争中发展。

因此研究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于探讨亚太地区局势、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以及中国对外战略的选择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美外交关系的历史

中美外交关系的历史

中美外交关系的历史
中美外交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大国之一。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两国的外交关系开始恶化。

1950年代初,在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对台湾的保护和援助进一步恶化了两国关系。

此后,美国对中国实行了经济封锁和军事遏制政策,同时支持中华民国政府,这使中美关系持续紧张。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在联合国地位上。

这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2年,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华,这次访问打破了长期的交往封锁,打开了两国关系的大门。

1979年1月1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这一事件结束了历时30年的中美交往分裂状态,为两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在此后的30年中,中美关系逐渐改善。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美国一直是最重要的外部力量之一。

双方间的贸易和投资增长迅速,美国企业开始涌入中国投资。

同时,双方在许多领域,如分裂问题、非传统安全、环保、反恐等领域进行了广泛合作。

然而,中美关系在近年来再次变得紧张。

一些美国人对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感到焦虑,加上贸易战、涉港问题、南海问题、台湾问题、网络安全问题等一系列纷争,使中美关系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中外学术界近30年来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述评

中外学术界近30年来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述评

中外学术界近30年来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述评摘要:本文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思想起源、内容及实质、提出的背景与意义三方面综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学术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该研究的成果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门户开放”政策;美国;中国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学术界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一些以前已下“定论”的研究课题亦被学者重新拾起。

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风潮的鼓励下,近30年来,中外世界史学术界开始了以新的视野、新的角度,再一次审视、探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华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

系统整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研究的新成果,有助于深化对美国在华外交政策的认知。

相比起建国初期中国学术界一致地认为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反映了美帝国主义阴险、虚伪的侵略本质不同,近30年来中外学术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有了更多元化的认知。

一、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思想起源大多数的中外学者从经济政策的角度出发,认同美国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起源国家,承认美国国务卿约翰·海于1899年9月6日和1900年7月3日两次向英、德、俄、日、意、法诸国发出的照会表明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出台。

然而,部分学者对此表示质疑。

蒋相泽、吴机鹏就在《简明中美关系史》一书中把“门户开放”政策的起源追溯到1843年美国政府派遣顾盛来华订立五口通商章程时国务卿韦伯斯特下达的训令[1](P28)。

而美国学者塞缪尔·比米斯则在其著作《美国外交史:第3分册》中界定“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时间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同中国建立条约关系至19世纪终结之间[2](P3)。

马士·宓亨利同意塞缪尔·比米斯的观点,在其著作《远东国际关系史》中指出“门户开放”政策可溯源至十九世纪的上半叶[3](P419)。

还有学者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英国起源说。

牛大勇在《英国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缘起》一文中专述了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是由英国最先于19世纪末向列强提议实行的观点,认为由于英国倡导“门户开放”政策和参与瓜分活动的双重身份导致其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破产,不得不转而通过对美国施加影响促使其出面争取各主要侵华国家承认“门户开放”政策;该文章还进一步探讨得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经济原则,提出最惠国条款写进中英《虎门条约》是“门户开放”政策缘起的标志的看法[4]。

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

1776年7月4日美国成立。

中美第一次接触,是在一七八四年。

英美签订停战协议,中国市场开放,带给了刚独立后美国商人的新机会。

一艘叫做“中国皇后号”的美国商船,抵达中国,为中美贸易展开揭幕。

英法德日俄等国对于中国都采取瓜分的态度,先建立殖民地,再进一步瓜分中国。

而美国与清政府关系一直都不错,原因也在于美国也是个新兴国家,并且遭到英国为首的列强压制。

美国也在不断地寻找的发展的机会。

此时的中国对美国,觉得美国人满靠谱的,说到做到,不错,也没有多过分。

也试图采取以夷制夷的态度。

并且美国实际上是反对对中国的瓜分的,美国从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

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5%征收关税;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门户开放政策能够运作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中国的独立主权,由此中国的海关才由中国说了算。

门户开放的理念运用至今也就是WTO世界贸易组织!美国想要的是通过商业运作来发展强国,而不再是老牌殖民者占领殖民地的方式。

当今社会又何尝不是用经济文化来殖民呢???通过以上美国与清政府两国交往的历史,也想照应当今社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独立的人之间讲讲情谊还像回事,国家国家之间,如何谈情谊。

中国曾对越南、对缅甸、对朝鲜自己饿着肚子救济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

面对利,大家还是说翻脸就翻脸。

如今中美时好时坏,微妙的关系,看清了,都可以用利来解释。

门户开放

门户开放

各国对海约翰照会的反应
英国:是英国的一贯政策 法国:接受租借地实行平等待遇 日本:以其他国家接受为前提 俄国:认为辽东半岛已实行,回避东北 意大利:无条件接受 德国:实际上就是门户开放政策 俄国声明遵循类似原则,英 、德签定扬子协定,加以声 明,俄、日、法、美作出回 应。
“门户开放”政策的由来
现实背景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后, 伍廷芳对这一作法 极力拥护, 称赞说:“近日外部大臣辟画精说, 照 会各国共保中国洞辟门户, 不许欺凌, 各国相率 允从, 以其不背华盛顿公正和平之宗旨也” 革命派和维新派持批评态度. “保全云者、开放 云者,皆经济上之侵略”,”灭国新法“, “其为祸乃更烈也”; “无形瓜分更惨于有形 瓜分”
英国因素?
1894—1897年,英国在华势力受到俄法北南两方面的夹击,加之 德、日两国的中间渗透,英国政府感到,要阻止其他列强侵犯英 国在华权益,唯有寻求伙伴并打出保持中国领土完整的招牌。 1898年春,英国首选俄国,外交大臣沙利斯伯里指示驻俄大使与俄 国实力派人物维特商谈共同提出在华门户开放问题,但遭到拒绝。 1898年2月3日,英国首相张伯伦向美国代理国务卿巴尔弗尔以秘 密备忘录的方式提出与美国共同发表对华门户开放问题的看法, 后来,英国驻美大使又两次提出同一问题。但是,由于美国当时 正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此事,所以拒绝了英国的建议。 此后,英国又与日本、德国接触,也没有得到响应。最后,英国 人又回到美国方面。
迟到说: 1895-98瓜分狂潮 美国在华利益受到威胁 实力说: —门户开放 大政策: 经济发展 孤立主义受到冲击 借用说: 英国的门户开放建议 柔克义(William Rockhill)和贺壁理(A Hippisley)
John Hay and William Rockhil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迟到说: 1895-98瓜分狂潮 美国在华利益受到威胁 实力说: 军事实力落后 国内反战制约
思想渊源
延续说: 望厦条约—合作政策—门户开放 大政策: 经济发展 孤立主义受到冲击 借用说: 英国的门户开放建议 柔克义(William Rockhill)和贺壁理(A Hippisley)
“门户开放”政策的发展
“门户开放”与中美关系
“门户开放”政策的缘起 “门户开放”政策的发展 对“门户开放”政策的评价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海约翰(John hay )的两次照会
1899年9月的第一次照会 在势力范围和租借地口岸实现平等的关税、入港 税和铁路运费---贸易机会均等 1900年7月的第二次照会 在此危急之际,寻求一种解决,使中国获得永久 安全与和平,保持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保全中国
认同:从英美到各国到中国
1902英日同盟条约、1902俄法宣言、1905第二次英日同盟条约、 1905日俄和约、1907法日协定、1908罗脱-高平协定等; 1921华盛顿会议 中国接受
内容:从贸易、领土行政—投资—实业—主权 不同总统任内的侧重
麦金莱(Mckinley)时期:摇摆 罗斯福(T Roosevolt)时期:强调内部改良 玩弄势力均衡 塔夫脱(Taft)时期:金元外交 威尔逊(Wilson)时期:向美国观念开放
清末朝野的感受 日后中国的评价 否定论 肯定论 美国学者的认99年9月—1900年7月,即第一、二次门户 开放照会,是针对列强各国的; 从1900年10月—1909年11月,即第三次门户 开放照会和“诺克斯计划”发表以前,主要是 针对俄国的; 从1909年11月—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主要是针对日本的。 革命和排外民族主义
门户开放的作用和评价
各国对海约翰照会的反应
英国:是英国的一贯政策 法国:接受租借地实行平等待遇 日本:以其他国家接受为前提 俄国:认为辽东半岛已实行,回避东北 意大利:无条件接受 德国:实际上就是门户开放政策 俄国声明遵循类似原则,英 、德签定扬子协定,加以声 明,俄、日、法、美作出回 应。
“门户开放”政策的由来
现实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