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游记散文的特点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应该说,余秋雨先生先生的散文,我最欣赏有三点:一是其语言,余秋雨先生的语言往往凝重而深沉,引人深思;二是对待文化与历史的严肃的思索,透露出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历史使命感;三是能够走出象牙塔,不拘泥于史料,用自己的眼光、用自己的头脑去观察和思索。
接下来店铺为你带来论余秋雨先生散文艺术特色,希望对你有帮助。
当代文坛群星璀灿,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而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却恰似一株奇葩傲立苍穹,格外引人注目。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余秋雨先生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澄澈精致、万物溶情的,同时也是兼收并蓄且耽思旁讯的,这是一种知识的积淀、理性的升华,它可以启人心智、教化人伦。
余秋雨先生散文集《文化苦旅》问世以来,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好评和关注,余秋雨先生相继又推出了《出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文明的碎片》,创造了“文化散文”这一全新的形式,从而形成了“秋雨文化”现象。
与此同时,余秋雨先生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也引起了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葆贬皆有。
那么余秋雨先生散文的文化魅力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什么原因如此引人关注和思考呢?一、对散文传统模式的突破与创新余秋雨先生散文对于散文传统模式有了较大的突破与创新,适应了文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篇幅上得到了拓展。
在散文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古典散文等同于“小品文”,即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
由于传统文体篇幅的束缚,使得散文的发展固定在短小简约的模式,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
例如被称为“范文”的杨朔的《荔枝蜜》、《香山红叶》,冰心的《笑》、《小桔灯》等。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主要特点是散文小说化,语言通俗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
其散文小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主要采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对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秋雨的散文篇幅普遍偏长,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其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具体来说,其散文技法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善用修辞手法。
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感染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的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引用等。
(一)排比。
如在《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又如《三峡》:“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诗人在这儿萎谢。
”点评:排比修辞就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篇: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摘要: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进而呼唤“文化传承”,呼唤“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呼唤“对文明的思考与追求”,让人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
关键词:艺术特色,历史主题,对文明的思考《文化苦旅》的问世,标志着“余秋雨热”的开始,此后,余秋雨的散文与广大的读者就如同干柴烈火一般,相遇就意味着燃烧,这股燃烧的热情随后就席卷了神州大地,同时也点燃了许多海外华人阅读的狂热。
《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作品的相继推出,犹如火里加薪,让“余秋雨热”长热不熄。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苏东坡左手牵猎狗,右手托苍鹰,一任欢快的马蹄纵情奔驰,显得洒脱、放达,却自称“老夫聊发少年狂”,而那时苏东坡也还不到四十岁,可见苏东坡是同时在享受着老年、中年和少年。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将老之际把日子过得颠颠倒倒又有滋有味——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有了《文化苦旅》。
《山居笔记》历时两年写成,虽然只有区区十一篇文章,却已力图把对历史深涩嶙峋的思考萃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山居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之中,把艰辛的结果拿出来分享,不但没有让人感受到艰辛,而且还招呼读者用当代生命去感触和体验那些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
《霜冷长河》是漫步河岸的遐想,是从黑河出发,先向东,到瑗珲,再向西,到呼玛,最后回黑河的漂流,余秋雨在梦中的长河与现实的黑龙江在遐想与漂流中交织成霜冷长河的背景下,像饭后茶余一般,谈人生,谈文化。
作文素材: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作文素材: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第一篇:作文素材: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作文素材: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作文素材: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主要特点是散文小说化,语言通俗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作文素材: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其散文小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主要采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对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秋雨的散文篇幅普遍偏长,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其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具体来说,其散文技法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善用修辞手法。
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感染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的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引用等。
(一)排比。
如在《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又如《三峡》:“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诗人在这儿萎谢。
”点评:排比修辞就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散文特征浅探

余秋雨散文特征浅探余秋雨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一直备受关注和喜爱。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有一些较为明显的特征,下面就对这些特征做一简单的分析。
1. 描写细腻、情感丰富余秋雨的散文中,经常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但他却能从中寻找出感人的情感细节,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春风十里不如你》描写了一次父子间的“蒙面”过程,这个小小的描写传达出的是亲情、爱情以及人生的意义。
2. 句式简洁、语言清新余秋雨的散文语言简洁、清新、易懂,不过分冗长,也不心理难懂。
这种语言风格让读者阅读起来感到轻松愉悦。
比如他的《豆蔻岁月》中写到:“回忆是一时的寂寞,想你是永久的错过。
”3. 手法多样、独具匠心余秋雨的散文手法多样、独具匠心,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人称借代等修辞手法,让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例如在《月亮和六便士》中,他用“他有一个梦想,有时在梦中,也做那呼吸急促、脸潮红的磨底漆的工作。
如果他的画布上有一道划痕,这意味着他的内心也留下了一道伤痕。
”这样的长句又复杂又有力度。
4. 人本、思想深邃余秋雨的散文多从人性角度审视问题,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的关怀、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涉及了一些深刻的哲学思考。
例如《芳华》中舞蹈老师激励孩子们去练习跳舞,从“现在”出发,以此寄托对未来的畅想,而他的散文作品中也透露出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和期许。
综上所述,余秋雨的散文具有深刻入微的思想,又简洁轻盈又意蕴丰富,脉络清晰,句式多样,表现出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
余秋雨的散文风格有何独特之处

余秋雨的散文风格有何独特之处余秋雨,这位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着对人性、历史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那么,余秋雨的散文风格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其一,文化内涵的深厚性。
余秋雨的散文常常以文化为主题,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笔下,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的罗列,而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场景,充满了人文气息。
他能够将历史文化与当下社会紧密结合,让读者在阅读中既能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又能反思现代社会的问题。
例如在《文化苦旅》中,他通过对莫高窟、都江堰等文化古迹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沧桑,同时也让我们思考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这种将文化融入散文的写法,使他的作品具有了超越时空的价值。
其二,历史叙事的生动性。
余秋雨善于用生动的笔触讲述历史故事,让那些沉睡在史书里的人物和事件重新鲜活起来。
他不局限于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在《山居笔记》中,他讲述清朝的兴衰,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展现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他的历史叙事不仅让人了解了过去,更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力量。
其三,情感表达的真挚性。
余秋雨在散文中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对历史的感慨,还是对人生的思考,都表达得真挚而深沉。
他的情感不是空洞的呼喊,而是建立在对事物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在《霜冷长河》中,他对友情、爱情、亲情的探讨,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其四,哲理思考的深刻性。
余秋雨的散文不仅仅是对事物的表面描述,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他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深层次的意义,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在《行者无疆》中,他在游历欧洲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国家文化和历史的比较,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这种深刻的哲理思考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启迪智慧的作用。
浅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创作特色

浅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创作特色《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对国内外的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的游记散文集。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浅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创作特色,欢迎大家阅读。
浅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创作特色摘要:将灵魂落于山水,将悲情寄于历史,是余秋雨《文化苦旅》之特点,也是近年来对其评论的重点,其描写之审美、议论之情趣、抒情之韵味,则向我们呈现了文化之“美”、文化之“苦”。
本文就以《文化苦旅》中的“美”与“苦”为切入点,分析其创作特色。
关键词:《文化苦旅》创作特色“美调”与“苦蕴”引言山水文化、历史文化、人文山水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表征,也是实现文化之苦的寄托点,其感情的隐性表现,是其创作的最大特征,而分析《文化苦旅》自身的散文价值,其在语言、文字以及情境蕴含上呈现出“美”的姿态,而《文化苦旅》的散文价值和情感价值激化了中国文学创作的新走向,实现着整个文化文学的承接与发展。
一、《文化苦旅》创作之“美调”若说《文化苦旅》是美的,肯定会引起众多人的反对,因为文化的思想是“苦”的,这就是文学思想的作用性的力量,但若说《文化苦旅》言语、表达、情调衬托之美,则就恰如其分了。
(一)言语之美文化散文是对《文化苦旅》的属性之解说,而作为散文,其主要特点便在于语言艺术,通过言语表述,文字调整,以及字间组合实现着散文之魅力,对于这个响世文学作品来说更是如此。
其一,用字之美。
语言之壮气,文字之霸气,字字简洁,字字着力,是余秋雨用字的关注点,而在文化描述之中,也许只有这样的文字,才能够将其心声放出,且看《夜雨诗意》中“将军眉舒了,谋士自悔了,君王息怒了,英豪冷静了,侠客止步了,战鼓停息了,骏马回槽了,刀刃入鞘了,奏章中断了,敕令收回了,船楫下锚了,酒气消退了,狂欢消解了,呼吸匀停了,心率平缓了。
”其中的动词,是点点入心,而通过各项人物及事物的变态用字,使我们感受到战场之平息,体味激情下的平静。
余秋雨散文的特征研究

余秋雨散文的特征研究余秋雨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他的散文作品引领了中国非虚构文学的潮流。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在写作风格、选材、语言表述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就从这些方面对余秋雨散文的特征进行分析。
一、写作风格独具特色余秋雨的散文作品有着浓郁的自然意识,他善于从自然环境和生命之中捕捉感触和灵感,作品中的自然意象丰富多样,生动形象,充满了自然的力量。
如《锦衣之下的乡土味》中,余秋雨借助田园风光,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写,深刻表现了乡土文化、农民生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此外,余秋雨作品语言优美,文笔流畅而自然,用词精准,富有感染力,对字句结构的把握恰如其分,善于使用修辞手法,使读者产生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强化了情感的表达。
如在《骆驼祥子》一篇中,余秋雨写到:“每年的春耕夏耘、秋收冬储、犁啊犁,扶啊扶,都要拼尽全力,争取多一点谷,多一点土地,多一点幸福的生活。
”这段文字简洁而生动,情感浓郁。
同时,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常常夹杂着诗歌般的语言,使其更具有韵律感和音乐感。
二、选材广泛且深入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对于多个领域的选材广泛且深入,其中主要囊括了历史、文化、哲学、社会问题等多个方面。
他的作品大多数也融合了他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以及对人生、自然、文化等方面的思考。
在其散文作品中,余秋雨通过对孔子、庄子等历史人物的深入剖析和赏析,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核,如《太古中国的精神》、《庄子何以是庄子》等。
此外,余秋雨在其散文作品中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反思与探索也十分深入,他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对于社会文化问题的独特看法和思考,如《陷入黑暗的艺术世界》、《存不存在一个中国式幸福》等。
三、掌握语言表述艺术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语言表述艺术较高超,他善于运用修辞语言和表现手法,通过以虚实相生、借用比喻、想象和感悟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如在《人性缺陷:中国文艺翻译的根本问题》一文中,余秋雨运用对比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矛盾激烈的画面:“中国人译成的外国文学受到外国人评价的情况竟然是反过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雨游记散文的特点 作家余秋雨 的散文 大多带有怎样的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余秋雨游记散文的特点, 欢迎参 考阅读!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 那就是对中国历史、 中国文 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 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一)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 那就是对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 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 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 为一个知识分子, 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 这点也许是最重要 的。
(二) 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
余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 力, 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 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 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选择恰当的、 富有诗意、 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 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 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 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 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三)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余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 种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 笔法、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 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叙事的小说化特点。
余深谙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他凭借小说这种文体, 使他的作品为广大读者所 接受。
首先小说的要素之一是故事
1/6
,余是一个比较善于构建故事,甚至是很多传奇色彩很浓的故事,如《莫高 窟》写到乐尊;写《上海人》,思绪飘逸,引叙出徐光启的故事,进而更深意义 阐述上海人文化性的构成; 其次小说的要素之二是细节。
余的散文中常常见到栩 栩如生的描绘,靠细节构筑成优美深邃的诗情画意。
〈2〉 余散文中的剧场效果 余在创作文化散文之前是从事戏剧理论创作,对于戏剧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因此在他的文化散文中,他融会贯通地运用了戏剧效果。
他也曾说:我在散文中 追求的场景,会使有些段落 写法上近似小说,但小说的场景是虚构的,而我的散文中的情景,则力求真 实。
这些话我们可以从《文化苦旅》中找到印证,如《都江堰》那久久伫立的仪 态,复杂的心理情绪都可作为剧场的一个场景。
还如《白发苏州》、《信客》等 篇章,只要略改一下就可搬上舞台。
因此,这些经过艺术处理的文章,充满了阅 读张力,常能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与境界。
余与其说成是散文大家, 不如说成是一位辩思的哲人, 正如一些评论者对他 的评论: “系秋雨散文的最大特色除了它浓郁的学术味和文化味外, 便是那种诗 意的写作风格,而构成这种风格的,恰好就是那种雅致高贵的忧伤,神驰古今的 浪漫,充满终极关怀的文化品位”。
对此,对于我们大学生写作也有很强的借鉴 性,也能够为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首先,在追求表达的主题上,是力求表达自己,还是外部事物,这本身就是 一对矛盾, 如何将其协调好, 实乃智者所为。
而我始终认为, 能够表达自己真情, 就是好的,不必太拘泥于章法,本身“文无定法”,但同时也渐渐发现,人不是 生活在真空中, 也不能总沉浸在小我的忧伤温情的封闭世界中, 我们还要时不时 地抬抬头,仰望一下古今,仰望一下中外,这个时代缺少一份大气、恢弘,但我 们的文章却不能圈囿如此,我们也须怀着一份博大的文化良知。
其次,对语言的考究上。
余散文的语言非常考究,字字句句都是经过精雕细 琢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这种刻意加工而成的文字,太过浮丽、花哨, 掩不住某些内容的空洞,从《千年一叹》中可以看出,他的有些评论太过牵强, 这也是《千年一叹》远不及《文化苦旅》的重要原因。
因此,我们对语言的考究 选用上要注意的是避免内容的空洞, 不能为语言而语言, 那种华而不实的文章没 有多大的生命力,也会被聪明的读者所唾弃。
最后,关于风格的创新问题。
既然是风格了,干吗还去创新?这听起来有点 矛盾,其实未必,风格是要创新的,需要变化的。
尤其对于本身固有自由精神的 散文体来说, 太常规化的风格 〈或说成是格式吧〉 也会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套式, 限制着自己的发展。
细观余的散文,发现其中内含一种书写模式,譬如《文化苦 旅》 、 《山居笔记》 等作品都有“小说叙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的创作元素。
这种缺乏变化的话语模式最终让阅读者厌倦, 因为它无法提供更多的阅读可能性。
“小说叙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这种僵化的三位一体话语模式与散文本身
2/6
固有的自由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格格不入的。
“余秋雨的散文很容易就获得了世 俗性的巨大成功,但在精神深度上却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文学 不是抚慰品, 不是按摩椅; 文学是向阅读者诉说自己的愤怒的呐喊和良心的 呼声。
文学是让阅读者重温语言的初始意义, 那就是言为心声的人生见证, 说话, 而且是说真话,而且是说出真相。
”所以风格创新是非常必要的,作品的生命力 也才会长久。
3/6
4/6
5/6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