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母补泻—五输穴
五输穴、郄穴等表格式

天井
商丘
厉兑
原穴、络穴
阴经脉
原穴
络穴
阳经脉
原穴
络穴
肺
太渊
列缺
大肠
合谷
偏历
心
神门
通里
小肠
腕骨
支正
心包
大陵
内关
三焦
阳池
外关
脾
太白
公孙
胃
冲阳
丰隆
肾
太溪
大钟
膀胱
京骨
飞扬
肝
太冲
蠡沟
胆
丘墟
光明
任脉
鸠尾
督脉
长强
脾之大络
大包
俞募穴
六脏
背俞穴
募穴
六腑
背俞穴
募穴
肺
肺俞
中府
大肠
大肠俞
天枢
心
厥阴俞
膻中
小肠
小肠俞
石门
心包
八会穴
所属经脉
八会穴
脏会
章门
肝经
胆经
阳陵泉
筋会
腑会
中脘
任脉
肺经
太渊
脉会
气会
膻中
任脉
膀胱经
大抒
骨会
血会
膈俞
膀胱经
胆经
绝骨
髓会
郄穴
经脉
郄穴
经脉
肺
孔最
温溜
大肠
心
阴郄
养老
小肠
心包
郄门
会宗
三焦
脾
地机
梁丘
胃
肾
水泉
金门
膀胱
肝
中都
外丘
胆
阴维脉
筑宾
子母补泻取穴表

胃经
母穴
曲池
至阴
侠溪
后溪
中渚
解溪
子穴
二间
束骨
阳辅
小海
天井
厉兑
他经
子母
穴
母经
胃经
大肠经
膀胱经
胆经
胆经
小肠经
母穴
足三里
商阳
足通谷
足临泣
足临泣
阳谷
子经
膀胱经
胆经
小肠经
胃经
胃经
大肠经
子穴
足通谷
足临泣
阳谷
足三里
足三里
商阳
分享脏金水木火相火土本经子母穴经脉肺经肾经肝经心经心包经脾经母穴太渊复溜曲泉少冲中冲大都子穴尺泽涌泉行间神门大陵商丘他经子母穴母经脾经肺经肾经肝经肝经心经母穴太白经渠阴谷大敦大敦少府子经肾经肝经心经脾经脾经肺经子穴阴谷大敦少府太白太白经渠腑金水木火相火土本经子母穴经脉大肠经膀胱经胆经小肠经三焦经胃经母穴曲池至阴侠溪后溪中渚解溪子穴二间束骨阳辅小海天井厉兑他经子母穴母经胃经大肠经膀胱经胆经胆经小肠经母穴足三里商阳足通谷足临泣足临泣阳谷子经膀胱经胆经小肠经胃经胃经大肠经子穴足通谷足临泣阳谷足三里足三里商阳献花
子母补泻取穴表
脏
金
水
木
火
相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土
本经
子母
穴
经脉
肺经
肾经
肝经
心经
心包经
脾经
母穴
太渊
复溜
曲泉
少冲
中冲
大都
子穴
尺泽
涌泉
行间
神门
大陵
商丘
他经
子母
穴
母经
五输穴的临床运用

一、井穴治疗(zhìliáo)与肝之病机有关的疾病
1、井主心下满
“井主心下满”,阴井属木,内应(nèiyìng)于肝,肝主疏泻。
肝气郁结(yùjié),横犯脾胃,可见心下满闷;阳井属金,内 应于肺,金可制木,肺可调气,故阳井有抑木调气之
功。故肝气郁结于心下满闷、胁肋胀满、急躁易怒、 头胀头痛等可取井穴治之。
气上逆之呕吐,肾不纳气之气喘等,均可取合穴以调
理肠胃,调补肾气。 文献记载如:尺泽:《甲已经》主咳逆伤气、咳嗽,
唾浊。足三里:《甲已经》主善呕、肠鸣腹痛泄。阴 陵泉:《针灸大成》主水胀腹坚,喘逆不得卧,遗精。
第十八页,共56页。
五输穴子母(zǐ mǔ)补泻
子母(zǐ mǔ)补泻法是根据疾病的虚实性质,
合主逆气而泻:
阴经合穴属水,内应(nèiyìng)于肾,若肾气虚则下元不固, 精血下泄(xià xiè);阳经合穴属土,内应于脾,脾与胃相表里,
若胃气不降则上逆,脾气不健则下泄。“逆气而泄” 指气机上逆,病变部位主要在六腑和肾及前后二阴, 以消化系统、肾病为主。如遗尿、泄泻(包括五更 泄)、遗精、阳痿、早泄、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胃
行间
大陵
神门 太白
太冲
间使
灵道 商丘
中封
曲泽 少海 阴陵泉
曲泉
穴 足少阴肾经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第五页,共56页。
经脉
五输穴
井(金) 荥(水) 输(木) 经(火) 合(土)
阳 手阳明(yánɡ mínɡ商)大阳肠(s经hānɡ二y间ánɡ) 三间
经 手少阳三焦经
经
手太阳小肠经
脉
五 足阳明胃经
补母泻子法的几种用法《难经·六十四难》记...

补母泻子法的几种用法《难经·六十四难》记...展开全文补母泻子法的几种用法《难经·六十四难》记载了五输穴五行属性;阴经脉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脉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依据五行相生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难经·六十九难》记载了'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补泻原则,虚证用母穴,实证用子穴。
这种方法就叫做母子补泻法。
1、本经补母泻子法即实证取经脉属性之子的相应穴,虚证取其经脉属性之母的相应穴。
如肝经实证头痛,急躁易怒,实则泻其子,因肝属木,木生火,取本经荥火穴行间泻之,肝经虚证,虚者补其母,肝属木,水生木,可取本经水穴曲泉补之。
2、母子经补泻某脏腑有病,选用本脏腑母子经上的穴位进行治疗,即实证取其子经,而虚症取其母经的穴位。
有以下两种。
一是取母子经的本穴,'本穴'指与子经同一五行属性的五输穴,如肝属木,火为木之子,属火的子经经脉为心经,可取心经属火的穴少府,泻之以泻肝之实邪;水为木之母,属水的母经经脉是肾经,取肾经属水的穴阴谷穴,补之以补肝之虚损。
另一种是取母子经中的母子穴,即肝实证可泻心经(火)的子穴神门(土),肝虚症可补肾经(水)的母穴复溜(金)。
3、同名经补母泻子法某经有病,可取与之同名的经脉穴位来治疗。
如足厥应肝的实证,可取同名经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肝属木,火为木之子,故心包经火穴劳宫可泻之以泻肝火。
4、表里经补母泻子法取与病变经脉相表里的经脉上的母子穴。
如肺的实证,实者泻其子,可取大肠经水穴二间泻之。
肺虚证,取大肠经土穴曲池补之。
12经子母穴补泻歌

12经子母穴补泻歌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及白话版一:十二经穴子母补泻歌肺泻尺泽补太渊,大肠二间曲池间,胃泻厉兑解溪补,脾在商丘大都边,心先神门后少冲,小肠小海后溪连,膀胱束骨补至阴,肾泻涌泉复溜焉。
包络大陵中冲补,三焦天井中渚痊,胆泻阳辅补侠溪,肝泻行间补曲泉。
二:行针指要歌: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
或针水,水分挤脐上边取,或针结,针着大肠二间穴。
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
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
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
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
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
翻胃吐食一般医,针中有妙少人知。
三:背部俞穴歌:背部俞穴要记牢,肺三厥四心五找,九肝十胆十一脾,十二胃俞下三焦。
十四肾俞膈大肠,十八十九肠膀交。
注:五脏六腑的背俞穴部位在膀胱经第一侧线旁开1.5寸。
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118)【歌诀】肺泻尺泽补太渊,大肠二间曲池间;胃泻厉兑解溪补,脾在商丘大都边;心先神门后少冲,小肠小海后溪连;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膀胱束骨补至阴,肾泻涌泉复溜焉;包络大陵中冲补,三焦天井中渚痊;胆泻阳辅补侠溪,肝泻行间补曲泉。
五输五行相配合,实泻其子大病安;井荥输经合五穴,虚补其母顺势间肺泻尺泽补太渊,大肠二间曲池间;肺经在五行属金,其实证取尺泽(水),即实则泻其子;若虚证时取太渊(土),即虚则补其母。
大肠经在五行也属金,其实证时取二间(水),即实则泻其子;其虚证时取曲池(土),即虚则补其母。
胃泻厉兑解溪补,脾在商丘大都边;胃经在五行属土,其实证应取厉兑(金),即实则泻其子;若虚证时应取解溪(火),即虚则补其母。
脾经在五行也属土,其实证时应取商丘(金),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即实则泻其子;若虚证时取大都(火),即虚则补其母。
心先神门后少冲,小肠小海后溪连;心经在五行属火,其实证应取神门(土),即实则泻其子;其虚证时应取少冲(木),即虚则补其母。
小肠经在五行也属火,其实证时应取小海(土),即实则泻其子;虚证时则应取后溪(木),即虚则补其母。
补母泻子法在临床中的运用

补母泻子法在临床中的运用五输穴是经络血气的转输之处,应用非常广泛,而补母泻子法是五输穴在临床运用的具体体现,临床治疗慢性病症及顽固性疾病常常运用此法,均有良效。
现举例说明。
慢性过敏性鼻炎患者,女,31岁,2003年就诊,诉近4年来每于7~8月过敏症状出现,且逐年加重,尤其在变天的当晚,喘促不止,喷用雷诺考特等气物剂喘促仍不能平息,生活严重受阻,遂来就诊,症见:打喷嚏、流鼻涕,鼻塞不通,气短而喘,活动后尤为明显,观其面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遂予针刺加罐治疗:迎香、太渊、太白、中府、定喘、肺俞、足三里、三阴交,经10次治疗后,症状消失。
于第2年度发病之前预防性治疗10次,本年度未发病。
随访近5年来未发。
慢性过敏性鼻炎患者在临床的表现多为打喷嚏、流鼻涕,鼻塞不通,遇凉过敏的表现尤为明显,夏秋季节时发病率猛增,吐痰清稀,甚者气短而喘,天气变化时更是苦不堪言,所以辨证属肺脾气虚型,以本经肺经虚为主,调补本经经气,肺在五行属金,虚则补其母,取其本经土穴太渊,再取其母经脾经的土穴太白,太渊、太白分别为肺经、脾经之输穴、原穴,调节人体的原动力,充分调动人体的内在动力,充分体现了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再配合迎香、中府、足三里、三阴交针刺,如伴有喘促不息者加刺定喘穴、肺俞穴并在上拔火罐治疗,一般经如上治疗十次诸症均明显改善,经临床验证应用本法治疗慢性过敏性鼻炎远期疗效好,而且避免了使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顽固性面瘫患者,女,体胖,面瘫已2个月余,额纹浅,右眼不能闭合,鼻唇沟消失,不能皱鼻及挤眉弄眼,右侧嘴角下垂,不能鼓塞,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非常惧针,每于扎针前都紧张不安,老年气虚的表现明显,因患者已经扎了2个月针,病已久,取穴:百会、关元、攒竹、四白、下关、牵正、迎香、地仓、合谷、解溪、曲池,治疗20余次面部活动基本自如,为巩固疗效,提高自身抗病力,嘱患者每周扎2次,坚持半个月完全康复。
顽固性面瘫不能及时痊愈,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患者自身的抵抗力下降,气血亏虚,阳明经本应多气多血,如经气亏虚,则面部失于濡养,故采用虚则补其母的方法,除常规治疗取穴外,以百会、关元大补元气,加用阳明胃土的母穴解溪,手阳明大肠金的母穴曲池,以健阳明经气血,力专效速。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五输穴的临床应用五腧穴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是远部选穴的主要穴位.五输穴是十二经穴中井、荥、输、经、合5类腧穴的简称,这些腧穴均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的部位,其分布特点是以四肢末端依次按井、荥、输、经、合的次序向肘膝部位排列,十二经脉中每经有5个位属于五输穴,故人体共有五输穴60个.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而且具有自身的五行属性.按照“阴井木”、“阳井金”的规律进行配。
附:十二经脉五输穴穴名及其五行属性表,根据古代文献和临床实际,五腧穴的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按五输穴的主病特点选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指出了荥穴和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证,这是与下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特点相对而言。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其后《难经·六十八难》又做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综合近代临床的饿应用情况,井穴多用于急救,如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荥穴主要用于质量热证,如胃火牙痛选胃经的荥穴内体庭可清泻胃火。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与脏腑的五行属性相合,五行之间存在“生我”、“我生"的母子关系。
因而,《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选取适当的五输穴治疗疾病的方法.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它包括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种取穴法。
例如,肺在五行中属金,肺经的实证可取输穴中属水的合穴(尺泽)以泻之。
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
取尺泽合“实则泻其子"之义.若肺的虚证,刚按“虚者补其母”的方法取穴,“土"生“金”,“土”为“金”之母,故选取肺经五输穴中属土的腧穴(大渊)以补之,这即是本经子母补泻取穴。
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及白话版

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及白话版一:十二经穴子母补泻歌肺泻尺泽补太渊,大肠二间曲池间,胃泻厉兑解溪补,脾在商丘大都边,心先神门后少冲,小肠小海后溪连,膀胱束骨补至阴,肾泻涌泉复溜焉。
包络大陵中冲补,三焦天井中渚痊,胆泻阳辅补侠溪,肝泻行间补曲泉。
二:行针指要歌: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
或针水,水分挤脐上边取,或针结,针着大肠二间穴。
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
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
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
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
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
翻胃吐食一般医,针中有妙少人知。
三:背部俞穴歌:背部俞穴要记牢,肺三厥四心五找,九肝十胆十一脾,十二胃俞下三焦。
十四肾俞膈大肠,十八十九肠膀交。
注:五脏六腑的背俞穴部位在膀胱经第一侧线旁开1.5寸。
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118)【歌诀】肺泻尺泽补太渊,大肠二间曲池间;胃泻厉兑解溪补,脾在商丘大都边;心先神门后少冲,小肠小海后溪连;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膀胱束骨补至阴,肾泻涌泉复溜焉;包络大陵中冲补,三焦天井中渚痊;胆泻阳辅补侠溪,肝泻行间补曲泉。
五输五行相配合,实泻其子大病安;井荥输经合五穴,虚补其母顺势间肺泻尺泽补太渊,大肠二间曲池间;肺经在五行属金,其实证取尺泽(水),即实则泻其子;若虚证时取太渊(土),即虚则补其母。
大肠经在五行也属金,其实证时取二间(水),即实则泻其子;其虚证时取曲池(土),即虚则补其母。
胃泻厉兑解溪补,脾在商丘大都边;胃经在五行属土,其实证应取厉兑(金),即实则泻其子;若虚证时应取解溪(火),即虚则补其母。
脾经在五行也属土,其实证时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经五输穴:
六阴经
井(木)
荥(火)
输(土)
经(金)
合(水)
手太阴肺经(金)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手少阴心经(火)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手厥阴心包经(相火)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足太阴脾经(土)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足厥阴肝经(木)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足少阴肾经(水)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阳经五输穴:
六阳经
列缺
任脉
胸,肺,膈,喉咙
足少阴肾经
照海
阴跷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水泉
金门
足太阳膀胱经
足厥阴肝经
中都
外丘
足少阳胆经
阴维脉
筑宾
交信
阴跷脉
阳维脉
阳交
跗阳
阳跷脉
八脉交会穴表
经属
八穴
通八脉
会合部位
足太阴脾经
公孙
冲脉
胃,心,胸
手厥阴心包经
内关
阴维
足少阳胆经
足临泣
带脉
目外眦,颊,颈,耳后,肩
手少阳三焦经
外关
阳脉
手太阳小肠经
后溪
督脉
目内眦,项,耳,肩胛
足太阳膀胱经
申脉
阳跷
手太阴肺经
井(金)
荥(水)
输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手太阳小肠经(火)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手少阳三焦经(相火)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足阳明胃经(土)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足少阳胆经(木)
足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足太阳膀胱经(水)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本经子母补泻取穴表
五行
脏腑
母穴
子穴
金
肺
太渊
尺泽
大肠
曲池
二间
水
肾
复溜
涌泉
膀胱
至阴
束骨
木
肝
曲泉
行间
胆
侠溪
阳辅
火
君火
心
少冲
神门
小肠
后溪
小海
相火
心包
中冲
大陵
三焦
中渚
天井
土
脾
大都
商丘
胃
解溪
厉兑
郄穴表
经脉
郄穴
经脉
手太阴肺经
孔最
温溜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阴心经
阴郄
养老
手太阳小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郄门
会宗
手少阳三焦经
足太阴脾经
地机
梁丘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阴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