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山西王家大院建筑的艺术性_文化性及其传播_王宁

山西王家大院建筑的艺术性_文化性及其传播_王宁

收稿日期:2015-06-27基金项目:南京晓庄学院科研项目(山西灵石王家大院历史文化传承研究)(2013NXY10)作者简介:王宁(1974-),男,江苏南京人,党总支书记,副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山西王家大院建筑的艺术性、文化性及其传播王宁(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南京211171)在原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件局联合颁发的“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录中,位于山西省晋中灵石县静升镇的王家大院因“‘九沟八堡十八巷’的整体格局和延续至今的居民生活形态,蛰伏于黄土高坡上的严整聚落形态及其历史场景,展现出了一个活生生的风土生活画卷”而高列榜首。

但从经营状况和旅游角度的知名度来看,还远没有达到王家大院在民居建筑史上的应有高度,所以,王家大院建筑的艺术性和文化性特征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挖掘,并探索与此相适应的经营策略非常必要。

一、王家大院建筑的艺术特色如今矗立在晋中盆地的王家大院是黄土高原地区北方民居的显著代表,也是国内最大并且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群。

目前王家大院主要对外开放的是高家崖(东大院)和红门堡(西大院)两大集中建筑群,整个村落依山据势,彰显了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在建筑细节的精雕细琢中又蕴含着南国建筑的秀雅气质,先后历经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近700年才逐步建设完工,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

(一)王家大院的建筑特点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显著特点,仅以高家崖建筑群为例,大小院落35座,房间342间,建筑面积19572平方米,依山而建,层楼叠院,气势宏大;不同院落之间既独立成居,又在或隐或现间珠联璧合,形成了院内有院、门中有门、藏风聚气、低调内敛的迷宫式感觉。

同时,王家大院依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社会建筑礼制格局,以及尊祖重教的家训传统,每个院落除了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侧的绣楼外,厨院、塾院、花院、长工院、家丁院,形成了周边墙院紧围,前堂后寝院的典型民居庭院风格。

山西传统文化考察报告

山西传统文化考察报告

山西考察报告姓名:刘严杰学号: 201114016 专业:设计艺术学指导教师姓名:李春郁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2014年2 月山西考察报告一、考察主题走入山西古建筑,了解山西古建筑,了解古城中的传统文化。

开拓视野,增加阅历,将传统的民族文化与现代美术学结合起来二、概述(一)考察目的了解山西当地古城及古建筑,归纳古建筑中蕴含的文化与艺术。

(二)考察时间、地点、内容2014年2月13日——16日我们分别参观了山西榆次老城、常家庄园、平遥古城、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王家大院,对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传统石雕和传统文化习俗进行了考察,深入了解到传统建筑中蕴含的古典美学。

(三)考察研究的方法沿路线实地考察、知行合一的研究方法为期3天的艺术考察中,我们深入了解到山西当地的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山西榆次老城、常家庄园、平遥古城和晋中大院中的传统建筑和传统石雕等所包含的古典美学深深的吸引了我们,我们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分析。

一、榆次老城榆次是山西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太原的南大门,素有并南重镇之称。

早在战国时期,史书就有了榆次城郭的记载。

现在榆次老城是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汉城旧址上修筑起来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这座“周五里、高三丈、基广四丈、上广两丈、池阔与高等、深半之”的老城一直较完整地保留到20世纪40年代。

老城可谓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建筑宏伟、功能齐全。

榆次老城的建筑以清代、民国时期建造的居多,而一些建筑修建的年代更为久远,如文庙中的棂屋门修筑于明代。

这些建筑历经岁月的沧桑,向世人展示了历史积淀的厚重美。

从榆次老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建筑中,可以大致领略到中国古建筑由粗简到繁细,由保守到开放两条线索交织发展的脉络。

榆次老城宋、元历史时期的建筑格调是粗犷而质朴的,明代的建筑风格则相当成熟,朴实中洋溢着高雅的美。

清虚阁和玄鉴楼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代表作。

玄鉴楼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公布为全世界最有价值的100处建筑之一。

211188279_场景化思维下山西明清民居建筑装饰寓意研究——以曹家大院多子院为例

211188279_场景化思维下山西明清民居建筑装饰寓意研究——以曹家大院多子院为例

[摘 要]坐落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北洸村的曹家大院是一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古代传统民居建筑,其整体的形制与规模在封建建筑营造等级制度的束缚下,严格遵循民居的建筑模式,在总体不逾越阶级的基础上形成了由“福”字院(福善堂)、“禄”字院(敦古堂)、“寿”字院(三多堂)、“喜”字院(五桂堂)等多处院落和外围砖墙组成的团堡型聚落建筑群。

在聚居型民居群规模扩张与功能升级的同时,家族内部也将晋商文化、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封建大家族制度、民俗文化和地域性特色文化等意识形态不断巩固,将这些相对抽象的概念直接表现在建筑装饰艺术上,将包含等级意识、人文教化和吉祥寓意等多方面内容的设计元素,与不同类型的建筑装饰相结合,运用场景化设计思维,营造出一个完整、和谐并充满艺术趣味的故事化场景。

[关键词]场景化思维;传统文化;建筑装饰;象征寓意[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7-0006-04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韩志强,赵泽琨.场景化思维下山西明清民居建筑装饰寓意研究:以曹家大院多子院为例[J].天工,2023(7):6-9.韩志强 赵泽琨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场景化思维下山西明清民居建筑装饰寓意研究—以曹家大院多子院为例作者简介:韩志强(1969—),男,汉族,山西祁县人,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艺术遗产。

赵泽琨(1995—),男,汉族,山西临汾人,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遗产。

中国古代各种类型的传统建筑遵循以实用为主的基本逻辑,从宫殿建筑、官式建筑、宗教建筑到民居和商业建筑,大部分建筑形式的发展都是基于居住功能的横向演变。

但在形式发展至一定时期后,简单的居住和聚集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各阶层对建筑的需求,于是产生了带有浓郁封建等级色彩的营造制度,这种制度诞生于中国封建社会初期,伴随封建王朝的更迭延续了近千年。

在此特殊的等级制度下,建筑所服务的人群和建筑的形式与规模被严格限制,建筑被赋予了极强的象征性与表现性,直接且长期影响了相关的营造技术、工程材料和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

山西乔家大院古建筑历史一探究竟

山西乔家大院古建筑历史一探究竟

山西乔家大院古建筑历史一探究竟山西乔家大院,位于中国山西省平陆县城北约200米处,是中国明清时期古建筑的典范之一。

它是乔家大院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民居建筑群之一。

本文将对山西乔家大院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文化价值进行探究。

一、历史背景山西乔家大院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约建于1738年,是乔家家族的宅第。

乔家大院原属富商巨贾乔氏家族,其祖籍为山西平陆县。

乔氏家族的发迹始于明代,至清代达到鼎盛时期。

乔家大院的建筑规模巨大,占地面积达35,000平方米,分为小院和大院两个部分,共有270余个庭院,以及九个独立的堂厅。

二、建筑特点1. 布局简练:乔家大院以四合院的布局为主,采用对称平衡的设计理念,形成清晰的空间序列。

整个院落分为内外两重区域,外围是高墙,而内部则是一个个呈阶梯状布置的庭院。

每个庭院配以井字形的回廊相连,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景观。

2. 结构独特:乔家大院注重空间的分隔与连接,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院落结构。

大院的建筑群主要由厅堂、庭院、住宅等组成,这些建筑之间通过回廊进行联接。

大院中的庭院和房屋均采用了木砖结构,以及特殊的木架结构,使整个建筑群稳固耐久。

3. 装饰精美:乔家大院的建筑装饰极为精美,特别是其门楼、厅堂和正厅的装饰更是精致繁复。

门楼外观雕刻着各式各样的花纹和人物雕塑,展现了乔家大院的建筑风格和主人的社会地位。

厅堂内部装饰着彩绘壁画,绘制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吉祥图案,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文化价值乔家大院作为中国明清时期建筑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1. 历史价值:乔家大院的建筑群完整保留了中国古代宅第建筑的特点,是研究明清时期府邸建筑的重要遗存。

通过对其建筑风格和构造方式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封建家族的居住生活。

2. 艺术价值:乔家大院的建筑装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华,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

其雕刻、壁画和彩绘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细工艺,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探究王家大院民居建筑特色与人文思想

探究王家大院民居建筑特色与人文思想

探究王家大院民居建筑特色与人文思想摘要:民居建筑是出现最早,最基本的一种建筑类型。

民居建筑是祖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本文,意在让学生了解祖国优秀的建筑艺术,在学习过程中,探索民居建筑艺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并从中感知中国文化传统与审美趣味。

中国自古以来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建筑是人与自然的紧密结合,相互交融的产物。

人来自于自然,有热爱自然的本性,因此无论哪种住宅形式,都是按照力因地制宜,“与自然调和”的方式建造的。

现代社会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在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山西作为古建筑大省,现存古建筑多建于明清两代,明清建筑留存下来的以民居为主,这些建筑数量多,保存相对完整,具有极高艺术价值与观赏性。

王家大院的设计具有明确地域性、民族性和文化性的风格背后也突显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的哲学理念。

我们在探寻室内设计在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在如何继承和发扬我们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该如何和谐共存的哲学理念。

一、王家大院整体建筑格局作为明清时期山西地区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太原王氏后裔,灵石四大家族之静升王家于清康熙至嘉庆年间所建,建筑由五部分组成,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现以高家崖(中国民居艺术馆)、红门堡(中华王氏博物馆)两大建筑群与王氏宗祠等组成,共计大小院落有123座,房屋有1118间,建筑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

从外观整体看来,整个建筑群自上而下顺物应势、形神俱立;而漫步于王家大院,则可观窑洞瓦房一间一间巧妙连缀。

整体上貌似千篇一律,细细观之实则千变万化,在恰当地保存着北方传统民居质朴浑厚的共性的同时,又彰显出了卓越的艺术个性风采。

其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却又随形生变,层楼叠院欲显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之匠心独运、典雅大方、内涵丰富的砖雕、木雕、石雕等装饰艺术的应用,不仅实用,而且美观,同时又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与品位。

晋中古建筑匾额文化浅析

晋中古建筑匾额文化浅析

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匾额是独特的民俗文化。

它集文学、书法、雕刻艺术于一体,不仅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还包含做人的道理,寄托着主人的志向情趣,记录着时代的文明和社会价值观,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建筑特色的一种装饰构件。

在山西晋中的古民居建筑中现存众多的匾额,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对研究地方民俗、艺术和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晋中古建筑匾额文化内涵晋中最著名的民居首推四个大院,即祁县的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灵石的王家大院,太谷的曹家大院。

在各个大院的大门、院门、厅堂、楹柱等显眼位置处处张挂牌匾,内容或抒情、或状物、或言志、或警世,可谓是内容丰富,文采飞扬。

这些牌匾的内容不仅语言精,文辞好,而且书法艺术也很高,给建筑增添了几分灵气。

许多匾额往往有其特别的文化内涵,蕴含着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古代伦理及思想文化传承与建筑的完美结合,集中反映着当时的历史和社会时尚。

1.道德观念在晋中民居的众多匾额中,大多反映了传统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宣扬积德行善传统美德,有不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后人有一定的教育和启迪作用。

在晋中著名国保单位乔家大院老院统楼上悬挂着的“为善最乐”(图一)砖雕匾额是乔家始祖于清乾隆年间建成大院后悬挂的,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乔家传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的至理名言,是乔家奉行助人为乐、多做善事的处事原则。

“慎俭德”(图二)、“毋不敬”、“敦品第”,还有散落在祁县古城里的“谦虚自学”、“忠厚传家”、“锄经种德”、“敬勤敏”、“锦世德”、“齐修志”等匾额也是对传统的文化观念的传播,告诉人们做人要有良好的道德品格,敏而好学、积极进取,发扬谦虚谨慎、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晋商理念匾额还广泛运用于商家字号,这些字号牌匾除了企盼商店、货庄财源茂盛、兴旺发达外,还传播了晋商的经营理念。

如坐落在祁县城内小东街39号院大德通茶票庄旧址的“大德通”匾额(图三),三字刚劲有力,充满生气和活力,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

太谷古城民居建筑特色研究

太谷古城民居建筑特色研究

工程建设与设计Construction&Design For P roject太谷古城民居建筑特色研究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aigu Ancient City侯安钢(太谷县文物管理所,山西晋中308000)HOU An-gang(Taigu County Cultural Relics Management Office,Jinzhong308000,China)【摘要】太谷古城的兴盛,源于明清时期晋商的崛起论文以太谷古城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简要介绍了太谷古城的整体风貌,详细梳理了太谷古城民居的风格和特色,希望对古城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建筑的修缮和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为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促进新时期太谷城市的发展升级等提供有益的支持[Abstract]T he prosperity of t he ancient city of t aigu originated from the rise ofShanxi merchant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aking the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of taigu ancient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whole style of the Taigu ancient city, combs out the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 he ancient taigu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detail,and hope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reno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 he traditional buildings in 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t he ancient city,and provide beneficial support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 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promotion of t he development and upgrading of T aigu city in the new era.【关键词】太谷古城;民居建筑;特色[Keywords]Taigu ancient city;residential buildings;characteristic【中图分类号1TU241.5【文献标志码】A[DOI]10.13616/ki.gcjsysj.2019.10.210【文章编号】1007-9467(2019)10-0022-031太谷古城的整体风貌太谷古城历史悠久,规模宏大。

晋派民居建筑形制研究——以山西省太谷县老城区鼓楼东街52号院为例

晋派民居建筑形制研究——以山西省太谷县老城区鼓楼东街52号院为例

·13·基金课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山西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2018005)晋派民居建筑形制研究——以山西省太谷县老城区鼓楼东街52号院为例孙文博 武小钢 刘艳红(山西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山西…太谷 030801)摘 要:晋派民居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对山西省太谷县古城区52号院的形制进行实地调查、测绘与研究,分析总结它在空间布局、建筑材料、文化特征等方面的特点;以及气候特点、风俗习惯等因素产生的影响,并以此为载体来研究晋派民居建筑形制,也有助于从一个侧面了解晋商的历史和文化。

关键词:晋派民居;晋商文化;52号院;建筑形制0 引言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聚着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及匠人文化等众多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不断加速,现代化建筑大量涌现,留存较完整的传统民居已是少之又少,因此对于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制研究迫在眉睫。

由于建筑的空间布局形态与特定的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和民俗风貌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晋派民居在空间布局形态上具有某种共性。

1 52号院周边环境及历史概况太谷县古城中至今仍保存着晋派民居往日的风貌,古城区中南大街的开发程度较大,街中商铺林立,因而对原有的古建筑破坏较大。

相较而言,东西街则于闹中取静,比较好地保存了古建筑的大体风貌。

街上原有的古商铺,如票号、钱庄、当铺等古建旧址大多保存完整,但院内部的结构多被改造成现代建筑结构,对于古建筑的形制研究极为不利。

鼓楼东大街的52号院整体保存较好,基本留存古建筑原有的结构。

52号院建于明末清初,占地面积900多平方米,有400余年的历史。

最初是三多堂曹家银号“聚泰亨”,如今已被列入太谷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年久失修,52号院在不改变原貌的前提下做过整体的修缮,仿照旧貌对屋檐上的兽头和瓦当进行了重塑,对屋顶缺失的部分进行了修补。

用从村民家收来的旧椽子替换了房顶上已经腐烂的椽子。

一切看上去都是原有的风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2-12-15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HSK11-12D290)㊂作者简介:王冬梅(1975-),女,安徽淮北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理论㊂山西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王冬梅(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摘要:本文在实地调研与理论归纳的基础上,结合黄河流域民俗与晋商文化等因素,分析山西民居的历史渊源,继而从家族血缘观念的视角探讨其院落式格局,并对山西民居的建筑材料与工艺㊁陈设艺术与装饰等加以整理,以系统阐发其建筑的文化与艺术特色㊂关键词:山西;传统民居;空间格局;装饰艺术中图分类号:J59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4-941(2013)01-0068-04㊀㊀民居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以丰富的艺术形态和地域差异性,共同构成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庞大脉系㊂而山西民居堪称黄河流域民居艺术的瑰宝㊂它适时适地而生,是地理㊁人文㊁历史多重因素制约和促进下的优化选择,长期以来形成了带有窑洞遗痕的院落式建筑形制,其空间格局独特,装饰纹样朴实而多样㊂一㊁山西传统民居的文化溯源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和我国最早的建筑起源地㊂山西民居既自成一体,体现着先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的智慧,也是该地风俗信仰㊁审美趋向和生存哲学的综合写照㊂(一)民俗思想的渗透山西民间浓重的风水观念和原始拜物思想,深深渗透于民居建筑中㊂风水理论是先人在寻找吉祥居地和处理居住环境的一门学问,即通过审慎选址满足生理和心理追求,通过建筑内外的利用改造来完善布局,包括朝向㊁位置㊁高低㊁出入口㊁水向安排等,并通过添加符号实现避凶就吉㊂选址上,主要原则为 负阴抱阳 ㊁ 藏风聚气 ㊁ 近水向阳 ,即基地后面有主峰,左右有次峰的左辅右弼山,或称青龙白虎山,山上需植被丰茂,宅前有水,对面有对景的案山,使宅地处于山水环抱中央,形成背山面水的格局㊂山西人认为,如此则可以 山气茂盛,直走近水,近水聚气,凝结为穴 [1],达到藏风聚气㊁地灵人杰的理想目的㊂因此,山西村落与民居多根据风水理论来勘察地形㊁地势㊁水源建造村落和民宅,对风水观的尊奉也反映了山西人向往美好生活和避灾免难的主观意愿㊂在风水观的作用下,山西民居的型制与方位禁忌颇多㊂村落中每户型制都基本一致,院落形状最忌刀把状,以免对主人的健康和财运不利㊂建筑的朝向一般坐北面南,正房建在北方,对应的卦位为 坎 ,称 坎宅 ,而宅门则修在东南或正南方的巽位,有 巽门坎宅 之说,被视为大吉,民间称为 抢阳 ㊂门的建造也甚为重要,每个院门相当于家庭的 脸面 ,崇尚厚实高大㊁富丽堂皇,以此福荫子孙,迎合高门出贵子之说㊂门前一般立两只石狮,谓之 双狮护门 ,狮子是百兽之王,可以震慑门庭,晋中方言, 户 富 不分,因此又有 富门 的吉祥意蕴㊂至于门向,一般以向东为善,向西则为阴门,如迫不得以开了西门,则必须在门口安置屏障,或在街口正对的墙壁上镶嵌 泰山石敢当 之类的石碑,以驱鬼避邪㊂院门忌小,也忌讳两家相对以防两伤,因此,门户之间一般都会错开安置㊂至于厕所的位置则通常设置在院落的西南角,西南星位为 五鬼廉贞火星 ,在 五鬼头上安茅房 的做法可以抑制凶位㊂住宅周围环境也有诸多禁忌,‘营造门“云: 凡宅宜居观仙居侧近处,主益寿延年,人安物阜,不宜居当冲口处,不宜居塔冢㊁寺庙㊁祠灶及军营阵地;不宜居草木不生处,不宜居正当流水处 [2]这些都是以求神佑㊁避鬼崇㊁躲战乱㊁图清静㊁多生殖㊁恐讼争等准则的心理反映,延续至今已成为建造的信条,以祈求家业兴旺㊁子孙昌盛㊂其次,山西民居的趋同心理较为显著,每户都力求相当㊂住房偏低者会在正房顶砌出一砖高,或建(2013年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12013风水楼或风水影壁弥补高差,同时又使得整个布局形似一个伸展的人,如果以两厢为双臂,正房作躯干,风水楼则代表头颅,环抱式格局据说利于聚风敛气和旺盛人丁㊂即使同一户人家的院落也有高差规范,素有 北高不算高,南高压断腰,东高不算高,西高压断腰 的俗传,在方位观上,山西人以东为上为阳,西为下为阴,严格遵守 东高西低,阴不压阳 的规则,即东院比西院墙高出半砖或一砖,体现出 人往高处走 的实利主义风水观念;同样,每个院落的建筑应南低北高,从院门向里地面逐次升高,到尽头正屋设置台阶,对应传统风水中 前低后高,子孙英豪 的说法,如乔家大院㊂[3]土地祠也是山西民居的一大特色㊂除了正统的儒㊁佛观念之外,山西民间信仰多建立在巫术和神灵崇拜的基础上,带有原始拜物教的色彩,几乎每家必设土地祠,其大小视院落规模和主人的虔诚程度而有差异㊂土地祠多与影壁结合,或在入口旁侧墙上凿龛孔,做成砖雕或木构的小庙形制,龛内供土地神像,以红布覆盖㊂有的宅院南向正中开门,大门与二道垂花门相对设立,则在垂花门两边的隔墙凿龛敬奉神像,称为 门神府 或 土地庙 ,以化解宅门中无影壁遮挡带来的晦气,同时达成视觉心理上的安定㊂(二)晋商文化的承袭山西商人的出现和发展源远流长,起自春秋,兴于明,盛于清,衰于民国,在中国贸易史上创造了辉煌成就㊂古晋国时期的山西人为了生存,放弃了传统的耕织生活,以其独特的才能和智慧,形成了以地域关系㊁乡土纽带为特征的商业资本集团,造就了历史上显赫的晋商文化㊂晋人善于理财,在清初即创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银行,即钱庄,使货币形式的经营模式逐渐形成,有 汇通天下 的美誉㊂晋商在几个世纪的沉浮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民俗心理也在民居建筑中影响显著㊂生意发达的晋商毫不掩饰对财富的炫耀,信守着 发财还家盖房置业养老少 的乡俗,把辛勤一生的财富都倾注在恢弘的家族建筑中,精心建造了一座座合院式的豪宅,并代代相传,不断扩建,在晋中大地形成了一个个以大院为中心的村庄㊂在山西民居中,最富有最豪华的民居要数汾河一带的民居,而这一带最具代表性的又数祁县和平遥㊂如乔家堡的乔家大院和祁县县城的渠家大院㊁灵石县静升村的王家大院㊁榆次车辋村的常家大院㊁太谷北洸村曹家大院等㊂总体布局多采用吉祥喜庆的象征意蕴,呈现某种祥瑞图形或以家族姓氏字为格局,如太谷曹家的五桂堂㊁怀义堂㊁福善堂㊁三多堂分别对应着古体的 福 禄 寿 禧 字形,乔家大院整体布局为双喜之 囍 ㊂在晋商民居的宅院里,聚财敛气的民俗非常讲究㊂屋顶素来 半边盖 ,就是做成向内的单坡顶形式,既使外墙高大,又使雨水流回自家院内,水即钱财,意作肥水不外流,象征聚财敛气㊂房屋间的门槛做得也很高,阻挡财气外溢㊂每户院房门必须错开些,以防冲煞财气㊂就连院内的排水管道也不能直线布置,应弯弯曲曲,意指钱财不轻易流走㊂象征富贵的装饰图画比比皆是,如墙壁上 财神喜神 ㊁ 招财进宝 等雕刻,无不体现出求财护财的心态㊂二、家族血缘观念下的民居建筑格局(一)院落空间连接形式家族是指血缘关系明确,存在一定的经济联系并通常同居一地的父系组织㊂家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是人们内在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归宿,这一思想深刻体现于山西民居的建筑空间格局中,构成了以院落为主体的建筑布局样式㊂在延续子嗣继承家业的思想渗透下,山西民居形制不断壮大,逐渐形成了家族式建筑群落㊂家族建筑群落以多个院落组成,各单元院落在轴线尺度㊁比例和建筑形制上大小不等,主次有别,常以单元式㊁串联式㊁并联式㊁混合式等多种连接形式,将单个院落扩展为多进院落,从而产生多层次的空间效果㊂某些大家族宅院群体的组合,既包含串联式院落,也包含并联式院落,其合院住居形式有三合院㊁四合院,空间的结构更加丰富多样㊂严整的院落鳞次栉比,左右铺陈,形成了庞大的家族建筑群㊂为满足家族延绵和教育娱乐的综合需求,院落中除主房与厢房外,还建有书房㊁绣楼㊁祠堂和戏台等辅助空间㊂书房是晋商家庭注重教育的体现㊂绣楼是大家闺秀的生活场所,其空间封闭低矮,在整个院落中处在附庸的位置㊂祠堂主要功能是祭祀祖先,达到敬宗收族的目的,也是家族聚集议事㊁娱乐典庆的场所㊂而戏台被纳入大家族民居内则是山西独有的风俗,如曹家戏院的会戏传统就为山西梆子达到艺术高峰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㊂(二)合院住居空间形态三合院格局的民居主要位于山西的晋东南㊂其横排中央有三到五间堂房,用于储存粮食和祭祀,在堂房的后面设有后院,东西设厢房各三间,大门位置居中,院内正对入口处建有照壁㊂而四合院的格局更具有代表性,它盛行于晋中和太原附近的城乡地区㊂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四合院多采用内向封闭的院落式布局来防御恶劣的96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冬梅:山西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沙尘暴和战争灾难,总体空间布局基本是坐北朝南㊂山西的传统四合院多数建于清代及民国时期,平面多为长方形,东西窄,南北长,开间与进深因宅而异,其基本构成有正房㊁东西厢房㊁倒座㊁宅门等㊂为适宜当地特殊气候,院的两侧厢房向院内靠得很近,甚至部分遮挡住正房,以防止风沙直接吹入院内㊂正房多为五间,分成三间两耳或一字五间排开,处于院落北端,是接待贵宾的主客厅及长辈起居的所在,大多为楼房㊂一般厢房处于东西二侧,向院内靠拢,形成南北狭长的院落形状㊂厢房一般用于晚辈的卧房和书房,以东边为长㊁西边为幼,也作账房先生和管家居住㊂山西民居的厢房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房间数量较多,从三间到十间都有,有内三外三㊁内五外五㊁内五外三等不同方式㊂倒座与正房相对,用作外客厅接待普通客人及杂用房间㊂此外,在南北和东西房构成的角落里多置耳房,用作库房及厨房,东南角设大门,再修筑院墙连接围合,形成对外封闭对内开敞㊁有明确中轴线㊁左右对称㊁布局合理的四合院居住形态㊂这一格局反映了以空间的差异区分家族尊卑㊁男女长幼的封建等级观念㊂[4]屋顶的建造也颇为讲究㊂由于单坡屋顶的房屋不需要又粗又长的大木条,梁架木料的选择相对容易,整体梁架承重,墙体只起到围合的作用;在单坡顶与顶棚之间构成了一个空气隔离层,可以减少热量散出和风沙吹入㊂除此之外,屋顶的设计也具有强烈的防御功能㊂乔家大院的所有屋顶都能上去,并有走道相连,设置更夫楼和看家楼,用于更夫昼夜巡逻护院,严密防范㊂曹家三多堂的主楼上还建有三座榭亭,从东往西分别象征着牛㊁猪㊁羊三种动物,这是兼有防护和化解风水而建的屋顶,并且位置恰好处在 寿 字院落格局的第一笔上,人登临鸟瞰时就处在 寿 字的最上头,寓意颇丰㊂三、山西民居的装饰艺术特色(一)建筑装饰与工艺材料山西民居建筑外观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的 外雄内秀 [5]风范㊂山西历来战事不断,其民居多高耸壁立,山墙一般没有窗户,以高而封闭确保安全,因此,防御性就成为了建筑的特色之一㊂与外观的严阵相比,院内则遍及精美的雕刻艺术,包括宅门㊁脊饰㊁斗拱㊁门窗㊁雀替㊁挂落㊁照壁㊁帘架㊁柱础石㊁门枕石㊁烟囱帽㊁风水楼㊁风水影壁等,都雕刻或彩绘不同题材的装饰纹样,技法独具匠心,与青灰色墙面交相辉映,古朴而不陈旧,统一而不单调,细腻而不琐碎,使整个建筑轮廓丰满舒展㊂在立面造型中,华美的宅门尤显精美㊂山西四合院的宅门类型有府第门㊁垂花门㊁车马门等,其装饰材料以木构㊁石砌㊁砖雕为主,细部多以木雕㊁扁额㊁柱饰㊁砖雕㊁石雕等加以装饰㊂大门挑檐下的书法题匾,字意深刻,做工精巧㊂屋门和窗格都做成多式多样的吉祥图案,用纸贴在里面做背景,与实墙构成鲜明的对比,朴拙中不失雅致㊂山西民居建筑材料的择定,源于黄河流域厚土醇水的外在资源,也根植于内在强烈的恋土情结㊂从凿土为穴到夯土筑墙,山西人以土为生经营了几千年,在地理与人文因素的合力推动下,民居建筑历经了土㊁瓦㊁砖㊁石㊁木等材料的进化㊂砖质的装饰常用于嵌面,以剔地㊁隐刻等工艺见于大门屋脊㊁墙面㊁影壁等处,雕刻形式有壁雕㊁脊雕㊁屏雕㊁扶栏雕等,色彩呈青灰色;石质装饰与建筑外观较为协调,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刻法分线刻㊁隐刻㊁浮雕㊁圆雕㊁通雕等,线刻主要用于门框㊁门槛㊁台基处,题材以花纹图案为主,圆雕一般做工复杂,用于门前的石狮雕刻具有艺术生命力㊂木做装饰,雕刻工艺多样并与镶嵌工艺相结合,整体简洁朴素,与砖石材质极易协调㊂(二)室内陈设与纹样寓意山西民居室内陈设习俗在晋中一带独具风格,内部格局讲求 一条线 ,即指在进门对面的一面墙陈设各种家具器用㊂最常见的是在炕上靠墙的一端搁置炕几,这种炕几与床同宽,两头做成炕柜子,中间留空放置炕桌㊂炕几上设置被阁盛放被褥㊂紧挨炕边是一个大木柜,柜上还有顶柜,高度与被阁平齐㊂大柜旁边是一个大木箱,木箱可替代桌案,上置帽筒㊁弹瓶㊁茶筒㊁镜子等摆设,经商人家多摆福寿瓷人,木箱旁边可置木柜,以充实空缺㊂整个摆设占满一堵墙,宽度相似,故称 一条线 式陈设㊂[6]在炕往上约一米的墙面上,通常用油漆画着各色图案,这就是山西民居装饰中有名的 炕围 ,图画叫 炕围画 ㊂这种美术形式的题材内容主要为历史故事㊁神话传说等,既反映了山西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担当着一定的家庭教育功能,如以 桃园三结义 宣扬仁义礼制,以梅㊁兰㊁竹㊁菊比拟君子德行,以 杨门女将 宣扬忠君等级,以 二十四孝图 宣扬孝悌观念,以 孟母三迁 宣扬进学思想,以 打柴㊁渔猎㊁耕田 劝勉子孙勤俭持家等等㊂除此类封建礼制题材之外,拜物类纹饰也较为普遍,形式有人体㊁物体㊁神像㊁护身符四种,如门神㊁灶神㊁财神㊁土地神㊁风水狮㊁宝瓶等,均体现出对民间俗物的神秘性崇拜㊂此外,吉庆祥瑞类装饰题材更为普遍,一般以谐07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1卷音双关的方式组织构成,如 喜禄封候 对应动物喜鹊㊁奔鹿和猴子,寓意满门喜庆,高官厚禄; 连年有余 对应莲花㊁鲤鱼,象征生活富裕; 五福捧寿 由五只蝙蝠环绕一个寿字,寓意福寿双全㊂又如磬加鱼的 吉(击)庆(磬)有余(鱼) ㊁宝瓶加如意的 平安如意 ㊁两只喜鹊组成的 双喜临门 ㊁石榴与枝蔓的 多子多孙 ㊁荷花与百合的 家庭和睦 ,其他如喜(喜鹊)事(柿子)连(莲花)年 ㊁ 六(鹿)合(鹤)同春 等等,也有对称式文字纹,如两个正反的有 字组合,寓意 顺也有,倒也有 [7],如此种种,在吉庆祥瑞中传达出欣欣向荣的生活希冀,这些具有朴素寓意的建筑装饰语言极大地丰富了山西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㊂参考文献:[1]㊀朱士光,吴宏岐.黄河文化丛书㊃住行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81[2]㊀薛麦喜.黄河文化丛书㊃民俗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282[3]㊀黄利,万夏等.古镇书㊃山西卷[M].海南:南海出版社,2003:107[4]㊀张成德,范堆相.晋商宅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113[5]㊀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16[6]㊀薛麦喜.黄河文化丛书㊃民俗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275.[7]㊀赵丙祥.民居习俗民俗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8责任编辑:毛正天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17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冬梅:山西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