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居建筑特点解析

合集下载

山西建筑的特点和科学原理

山西建筑的特点和科学原理

山西建筑的特点和科学原理山西建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环境对建筑形式的影响、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格、传统建筑技术的传承和发展等。

这些特点既是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产物,也是古老智慧的结晶。

地理环境对建筑形式的影响是山西建筑特点的重要方面。

山西位于中国的北方,四面环山,地势较高,气候干燥。

由于地势的起伏和山势的阻挡,山西的建筑形式多呈现出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形成了独特的山西建筑风格。

比如,山西的古建筑多在山脚或山洞、大院中建造,以便抵御风沙和保持室内的稳定气候。

另外,山西的建筑材料多采用当地的土木石,如华岳和黄土构成的“木、石、砖、瓦”等。

这些独特的材料和形式使得山西的建筑在外观上更为坚固耐用,并能很好地融入自然环境。

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格也是山西建筑特点的重要表现。

山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山西的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汉、蒙、回等多个民族的建筑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山西风格。

比如,山西的民居和庙宇常见的“四合院”建筑形式,反映了汉族的传统住宅风格。

而蒙古包和回民清真寺则展示了蒙古和回族民族的特点。

除此之外,山西的独具特色的木雕、砖雕、石雕等传统装饰手法,也为山西的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些文化背景和民族风格使得山西的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时代风情。

传统建筑技术的传承和发展是山西建筑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建筑历史和丰富的技术积累。

山西的建筑技术在传统建筑结构、施工工艺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发展。

比如,山西的传统建筑多采用木构建筑,通过斗拱、重檐、装饰雕刻等手法来加固结构,使得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此外,山西的建筑还采用了许多科学的原理,如利用山间的自然地势分层建筑,以保持室内空间的稳定温度;利用池塘水体的保温性,使得室内温度更加宜人;利用窗户的设计来调节室内光线等。

这些科学原理的应用既体现了山西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为山西的建筑增添了独特的特点。

山西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装饰艺术特征研究

山西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装饰艺术特征研究

山西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装饰艺术特征研究山西省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

山西的传统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装饰艺术特征而闻名于世,深受学者和游客的喜爱。

本文将通过对山西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装饰艺术特征进行研究,探讨其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展示山西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的建筑特征山西传统民居建筑多为四合院和平房,采用木结构搭建,独具特色。

其建筑形式简洁大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传统的山西民居建筑通常遵循天人合一、风水相宜的设计理念,建筑结构稳固,功能布局合理,内外相连,形成庭院式的建筑格局。

山西传统建筑在建筑材料的选取、雕刻和涂饰等方面也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1. 木雕艺术山西的传统民居建筑中,木雕艺术是一大特色。

山西木雕具有悠久的历史,其风格古朴、凝重,常常体现着丰富的地方民俗文化。

在山西的民居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门窗、格栅等地方都雕刻有精美的木雕,包括花鸟、虫鱼、人物、吉祥物等等,无一不体现着文化的魅力。

山西民居建筑中的木雕多为浅浮雕和深雕,色彩多样,线条流畅,富有生动的艺术效果。

木雕不仅是对建筑艺术的完美补充,还是山西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2. 建筑装饰中的砖雕在山西传统民居建筑中,砖雕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装饰艺术。

由于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盛产黄土,因而当地的建筑多使用砖瓦。

古代山西的砖雕工艺技术发达,山西的砖雕精美绝伦,形式多样,雕工精湛,是我国砖雕艺术中的翘楚。

在山西的传统民居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砖雕,其内容包括了花鸟、人物、神兽、神话传说等各种形式,这些砖雕都能够在枯燥的建筑表面上脱颖而出,为建筑增添了无限的生气。

3. 彩绘艺术山西传统民居建筑中还常常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彩绘艺术,这是山西传统建筑中的一大特色。

彩绘内容多为吉祥图案、传统花卉纹样、装饰性图案等,色彩斑斓、形式生动。

这些彩绘不仅美化了建筑表面,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祝福寓意,富有文化内涵。

中国山西明清时代民居赏析

中国山西明清时代民居赏析

中国山西明清时代民居赏析中国山西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省份,其明清时代的民居建筑更是独具特色,展现了当时的建筑艺术和生活风貌。

这些民居不仅在建筑风格、布局、装饰等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状况。

下面我们将对山西明清时代的民居进行赏析,一窥这些古老建筑的魅力所在。

山西的明清时代民居在建筑风格上体现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这些民居多为砖木结构,庭院式布局,以四合院为主。

四合院是古代中国民居的典型代表,它的布局通常是由正房和配房组成,院子呈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四面被房屋环绕。

四合院的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礼仪观念,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在山西的明清时代民居中,四合院的布局是十分常见的,但在细节上却有着独特的风格,比如在房屋的设计、门窗的装饰、庭院的布局等方面体现了山西地方的建筑特色。

山西的明清时代民居在装饰风格上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民居的外墙通常采用灰色的风化砖作为装饰材料,这种灰色的墙面给人一种古朴、厚重的感觉。

民居的门窗也具有独特的装饰风格,门窗的框架多为木质材料,上面雕刻着各种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这些装饰不仅丰富了建筑的外观,更重要的是为整栋建筑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感染力。

山西的明清时代民居在室内装饰上也非常讲究。

在室内装饰方面,无论是地板、壁炉、顶棚还是家具摆设,都显露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山西民居的地板多采用黑色的青砖铺设而成,这种黑色的地板不仅在色彩上与外墙相呼应,更重要的是在材质上与山西地方资源相契合。

民居的壁炉也是别具风格的,通常采用青石或者黄石砌成,用以取暖和烹饪。

而在家具摆设方面,一些精美的雕刻图案和纹饰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家具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在美学上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

山西的明清时代民居在反映社会文化和生活风貌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些民居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结晶,更是当时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缩影。

在这些古老的民居中,可以看到传统的中国家庭结构和家庭价值观念,可以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阶层分化和家族礼法,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商业文化和手工业发展状况。

山西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装饰艺术特征研究

山西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装饰艺术特征研究

山西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装饰艺术特征研究
山西传统民居建筑是山西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居建筑中的一个
重要流派。

这类建筑的装饰艺术特征十分独特,表现出了山西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
民族精神。

一、形制特征
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制特征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外墙、房梁和门窗等方面。

外墙一般
采用灰砖墙,墙体简洁流畅,尺度宏大。

房梁则多采用檐角斜支撑形式,檐口处的飞檐多
多少少带有些许富丽堂皇的气息。

门窗则常采用精雕细琢的木资料,形成了独具山西地域
风格的木构架窗与雕花门。

二、图案特征
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的图案特征主要表现在雕刻上。

这类建筑上的雕刻极其精美,形式
多样,常见的图案有花鸟、人物、神兽、龙凤等。

其中,花鸟图案最为普遍,主要形式为
丁香、桃花、牡丹、松鹤等。

神兽图案多选择狮子、独角兽、飞龙等形象,形态矫健威武,有着厉害的神韵和威严。

还有一些农工艺术等题材也被运用到传统民居建筑雕刻中,如砍柴、耕田、摆渡等等。

三、色彩特征
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的色彩特征主要表现在墙面绘画上。

这类绘画色调浓烈,用色简单,主要是黑、蓝、小红、红褐、白等颜色。

其中,黑色为山西地域的特色颜色,因此山西传
统民居建筑中的绘画大量运用黑色,给人以浓烈的沉稳感。

综上所述,山西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建筑的装饰艺术
特征独具一格,成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瑰宝。

在今后的保护和传承中,需要注重对这些特
征的传承和继承,使传统民居建筑得以保护和传承。

中国山西明清时代民居赏析

中国山西明清时代民居赏析

中国山西明清时代民居赏析中国山西省因其众多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民居而闻名于世。

这些民居多建于明清时期,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华建筑艺术的珍品。

本文将就中国山西明清时代民居的建筑特点、装饰艺术以及历史文化价值作一综合评析。

一、建筑特点1.1 结构布局山西明清时代民居的结构布局多呈“四合五天”、“四合六院”等形式。

“四合五天”是指四面围合、中部为天井,房屋分布在围合之中;“四合六院”则是指四边为围墙,中部为中院,分布有六个小院。

这种布局既能满足家庭生活对私密性的要求,又具备一定的通风采光效果,充分体现了古代建筑的人文关怀。

1.2 建筑风格山西明清时代民居的建筑风格以木结构为主,瓦砾为覆盖,多为典型的仿木结构建筑。

这种建筑风格在古代中国极为常见,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木结构的“挑檐飞檐”和“斗拱”结构。

这些建筑在雨雪天气中可以有效地排水防潮,适应了山西省的气候特点。

1.3 装饰手法在山西明清时代民居的建筑中,装饰手法的运用十分讲究,主要表现为雕刻、彩绘、砖雕、窗棂等。

这些装饰手法在保持建筑整体风貌的也赋予了建筑更多的艺术韵味。

山西的窗棂也十分有特色,多为木质或砖石制作,造型精美,富有地方文化特色。

二、装饰艺术2.1 木雕木雕是山西明清时代民居装饰艺术中最为精湛的一种形式。

木质建筑的结构和装饰大多采用木雕工艺,这些木雕包括了房梁、门楣、窗棂等,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木雕的题材以花草鸟虫、人物题材为主,雕工精细、栩栩如生,展现了当地木工匠人的高超技艺。

2.2 彩绘山西明清时代民居的彩绘艺术也是其独特魅力之一。

墙面、梁柱、门窗都被精美的彩绘所点缀,这些彩绘主题多为吉祥图案、古代传说、人物故事等,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彩绘艺术通过艳丽的色彩和生动的图案,为建筑增添了不少活力和韵味。

山西明清时代民居的砖雕装饰也颇具特色。

砖雕从屋檐到地面,从门窗到庭院,无处不在,充分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艺术功底。

山西民居特色及演化历史分析

山西民居特色及演化历史分析

山西民居特色及演化历史分析山西位于中国的北部,素有“三晋之乡”的美誉。

山西的民居特色丰富多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既受到历代政权的影响,又受到地域文化和气候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本文将从山西民居的特色和演化历史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山西民居的特色1.城堡式建筑:山西地处黄河以北,历来是军事要地,因此许多山西民居都具有城堡式建筑的特点。

这类建筑多为高墙围合,有城门和城楼,内部有坚固的护城河和堡垒,保护居民免受外来侵害。

同时,城堡式建筑还有利于居民互相交流和防御。

2.四合院建筑:四合院是山西民居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

四合院由四个独立带院墙的住宅围成一个中心庭院,形成四方相对的布局,寓意着天地四象的完美结合。

四合院以敞亮、通风和采光好为特色,屋内多为木制结构,装饰精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室内装饰:山西民居的室内装饰非常注重细节和艺术性,常常使用木雕、砖雕、石雕等工艺品来进行装饰。

尤其是木雕,在山西民居中起着重要的装饰和实用作用。

木雕种类繁多,有门窗雕花、梁柱雕刻、壁画等,造型精美,富有地方特色,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美感。

二、山西民居的演化历史1.宋代:宋代是山西民居建筑演化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山西的经济蓬勃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农田开垦扩大,需要大量的居住空间。

于是,四合院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民居类型,受到人们的欢迎。

同时,由于战乱频繁,城堡式建筑也开始出现,以提高居民的安全性。

2.明代:明代是山西民居建筑发展的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山西民居的规模更加恢宏,建筑风格更加繁复。

四合院的布局更加规整,室内装饰更加精美。

同时,建筑采用了更多的砖木结构,增加了建筑的稳固性和耐久性。

3.清代:清代是山西民居演化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个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变化,山西民居的建筑风格开始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四合院,还出现了许多新的建筑形式,如戏楼、庙宇和街道建筑等。

这些建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经济发展。

中国山西明清时代民居赏析

中国山西明清时代民居赏析

中国山西明清时代民居赏析山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存了大量的明清时代民居,不仅为研究中国传统民居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且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山西明清时代民居的建筑魅力。

一、山西明清时期民居的建筑风格山西明清时代民居传承了中国传统的硬山顶、硬榻梁、厚墙体等建筑特点,同时也在样式、结构、装饰等方面体现了时代特色和地方风貌。

1. 样式方面山西明清时代民居主要分为四种样式:园林式、庄园式、四合院式和客家式。

园林式又称“中州流水式”,双进左右对称,中心围有花园、水池等景观。

其风格轻盈、优美,体现了汉文化的园林精髓。

代表建筑有山西出名的平遥古城。

庄园式又称“江南水乡式”,建筑多分散布于开阔地带,显得开朗自由,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其代表建筑有临汾市的羊圈岭古建筑群。

四合院式即“四合大院”,又称“四合院房”,形状呈正方形或矩形,大门迎面而开,中间有天井,屋顶呈硬山顶或硬梁檐结构。

其代表建筑有闻名遐迩的古县城大同市。

客家式,是流传于南方地区的建筑样式,主要特点是院子内部有别于皇家建筑朝向南面,则客家民居都是以家族祭祀为主,主入口则朝向东面。

其代表性建筑有运城市河津市。

2. 结构方面山西明清时代民居大多数都是平房、硬山顶或硬梁檐的建筑形式,建筑厚重牢固,经久不倒。

其楼层多数很矮,一至二层,但平面结构条理分明,各房间布局合理,又保持了各自私密性。

3. 装饰方面山西明清时代民居的装饰偏重于简约气派,大多数只在门窗、墙面、山墙等几处做精致装饰,突出精神焕发。

凸显着时代感,特别是一些山墙上浮雕的龙、凤、花鸟、人物等图案都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1. 坚固牢靠山西明清时代民居建筑的特点就是建筑坚固牢靠,这是因为山西在明清时期属于边疆地区,经常遭受战火摧残,因此民居的建筑必须承受外在环境的考验,使民居建筑保持毁不灭的状态。

2. 显贵富山西明清时代民居建筑如同一座艺术宝库,它注重建筑的技术和装饰,外观富丽堂皇,充满了各种艺术形式。

中国山西明清时代民居赏析

中国山西明清时代民居赏析

中国山西明清时代民居赏析中国山西省位于华北地区,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省。

山西省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尤其是明清时代的民居建筑,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建筑特色而备受世人称赞。

明清时代的山西民居建筑充满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特色,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对山西明清时代民居进行赏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明清时代的山西民居建筑主要包括了山西府第、民居、宗祠、庙宇等建筑类型。

这些建筑既反映了明清时代山西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生活习俗。

这些建筑的设计和风格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时代特征,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材料,也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

在山西明清时代的民居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山西平遥古城的民居了。

山西平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其建筑风格、布局和文化特色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瑰丽和智慧。

平遥古城的民居建筑大多采用了青砖黑瓦的传统古建筑材料,建筑风格注重庄重、古朴、粗犷,讲究线条的简练和形式的对称,给人一种宁静、端庄的美感。

平遥古城的民居建筑整体布局严谨有序,结构安排合理。

庭院式的建筑格局是平遥民居的典型特征,它将主体建筑、耳房、墙面、庭院融为一体,形成了四合院的独特建筑形式。

四合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典型形式,其建筑格局规整、采光通风良好,适宜居住和生活。

在四合院中,前后左右呈四面封闭的构造保证了家庭成员的私密生活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团聚。

四合院的庭院部分则是家庭活动的主要场所,夏天凉爽、冬天温暖,四季如春,适宜居住。

在山西明清时代的民居建筑中,宗祠也是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

宗祠是中国古代宗族信仰的场所,也是宗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其建筑风格和风格更显雄伟壮观、神圣肃穆。

山西的宗祠建筑多数是木质结构,建筑形式多样,有的是仿古宫殿式的建筑,有的是仿园林式的建筑,还有的是仿佛寺式的建筑,但宗祠建筑无论风格如何变化,都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广袤的黄土高原以其特有的自然环境,铸就了古老的三晋文明。

山西民居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群。

当中大致可以分为窑洞、平房或两者混合的建筑。

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

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

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极其有限的古代社会,自然环境对建筑型制和村落布局的形成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受特定环境因素长期的作用和影响,山西传统民居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型制与村落布局特点。

一. 山西的自然条件山西是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

省境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的自然境界分明。

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

山西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 米以上,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19.9%。

山西地处大陆东岸中纬度的内陆,东距海岸虽只有300~500 千米,但由于省境东部山岭阻挡,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北部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比较寒冷;南部受到从河南黄淮海平原和豫北平原北上的夏季暖湿气团的滋润,比较温和;南北气候差异明显。

气候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

全境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昼夜温差较大。

山西共有大小河流1000 余条,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

山西河流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

二.山西民居建筑概况山西民居是中华民居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山西传统民居其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

尤其以建筑布局、空间组成、造型艺术、雕刻艺术、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与特色。

现存的以明清两代为主的传统民居建筑数量较多、保存完好,成为我们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宝贵财富。

山西“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却很少能提供这样大面积的平川。

所以,在实际修建村落的过程中,往往是平地、山坡、断崖相结合的地形比较多。

环境空间的集合体是由每一个建筑单体构成,是人类凭借一定的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建筑方法构建而成的。

山西省东部的太行山脉,大多数为石头山,按石质分有青石、红砂石、石灰石等。

由于石料普遍,依照就地取材节省开支的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

山西省西部的吕梁山脉,以黄土丘陵为主,土质粘结性好、强度高,加上当地气候条件干燥地下水位低,因此当地民居广泛采用窑洞式住宅, 运用“减法”削减去黄土坡壁上原有的土方而形成可供居住的空间。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早在新石器时期窑洞就是生活在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居住的主要形式。

在以后漫长的年代里,窑洞一直是山西广大山区民居的一种重要形式。

唐宋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山西民宅逐步有了木结构的房屋,砖瓦房屋。

至打明清两代,山西民居建筑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山西晋商崛起,雄霸一方、盛极一时,他们忠于自己的根脉,将在外面闯荡的财富带回自己的家乡,并建立起一座座豪华的家宅。

当时的金融中心祁.20340313115E42S5Z362 SWim.hujtu. ty.—县、太古、平遥三县现在依然保留着大量现存比较完好的明清居住建筑群三.山西传统民居的类型1.按建筑材料分按建筑材料将民居进行分类可以分成窑洞式、木构架结构体系、砖木混合结构体系,几种类型并不是单独存在的。

窑洞式民居:一种是在黄土高原挖进去的窑洞,主要在山区,或保持原样,或内砌上一层砖抹灰、盘炕、上门窗居住,一般是一明两暗。

另一种,是用砖砌石砌成的窑洞,分为全砖、全石、全土坯和砖石混合坯几种,在山区、平川都有分布。

木架结构体系民居:用木结构或砖做承重结构,在木架结构外围多砌有厚重的砖墙,梁架大都为抬梁式,适应屋面厚重载荷较大的特点。

平面以四合院为主,院落已近到三进,形成较窄长院落。

砖木混合结构体系民居:以砖石独立结构(砖石窑洞)与木架结构独立结构混合组成,由砖石窑洞与前部木架结构插廊或窑洞顶部又附设的木构架结构建筑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体系。

2.山西民居地域划分根据地理分布不同进行民居分类就是基于对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因素的考虑。

由此,将由于地形、山势气候、人文所带来的从北到南山西民居的多种居住方式划分为:晋北民居、晋西北民居、晋中民居、晋东南民居、晋南民居。

晋北民居:晋北地区气候干旱多风、温差较大、较为寒冷。

晋北民居以砖木结构及御寒性强的厚土坯房为主,多平顶,正面多木桩式满面开窗,采光较好。

一座一座的房屋毗邻排列,呈现出非常整齐的“一”字形布置,别有特色,固有排排房之称。

晋西北民居:因盛产木材,主要存在两种形式。

一,山窑洞,在垂直崖面上开掘横向洞穴。

二,重檐木楼,首层层高较低,但二层相对较高,因为当地雨水较少,屋顶做得平缓。

主屋坐北朝南,前部多设上下前廊。

晋中民居:以四合院为主,院落一进到三进。

多由大门倒座、过厅、垂花门、正屋及各院厢组成。

厢房后墙与正方、过厅、倒座山墙平齐,形成窄长院落。

较大的院落由几组院落并列而成,晋中地区建造技术水平也是最高级具有代表性的。

晋东南民居:晋东南住房变化较多,各种民居形式多样,如瓦房、砖房、平顶房、窑洞房,最有特点的是当地人的二层楼房,一层一般是居室,二层一般不住人,只是放些粮食、家具、杂物之类的东西。

院落米用独院或四合院。

晋南民居:晋南民居亦多四合院,为土木、砖木结构的建筑为主, 少数地方盖有二层楼房。

丘陵地带则以“地窖院”为典型。

地窖院体现出了因地制宜、实用精巧的特点。

地窖院主要分布在运城市平陆县、芮城县、闻喜县。

平地直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大坑,坑壁四周掏挖窑洞,主窑开挖在北壁上,其他三面开挖几个小窑, 同样讲究坐北朝南,院落某处打隧道通向地面作为出口,成为门洞,有很陡的斜坡,出地面处建小门楼。

院中央或一角再下挖一口大深坑排放污水和雨水。

窑顶则为平坦场地为秋收之处。

晋南民居院落布局更为讲究,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和南房均主次分明、尊卑有序。

各房规模尺度严谨,装饰亦有分别。

正房体量最大,也为装饰重点,檐下有彩绘或精美木雕;厢房与倒座装饰朴素,庄严典雅。

屋顶多为硬山坡顶,起隔热及排水作用。

山墙多采用五花山墙式样,又叫防火墙,既美观又有防火功能,这是晋南民居独特之处。

四、山西民居主要特点山西民居首先外墙高,从宅院外面看,砖砌的不开窗的实墙有4、5米层楼那么高,有很强的防御性。

楼高院深,墙厚基宽,这是由于古代战事频繁,商人的防御性心理。

春东季风沙大,西北风又较强;其次房屋都是单坡顶,无论是正房、楼房还是平房,双坡顶都不多。

由于都是单坡顶,外墙又高又大,雨水都向院子里流,也就是“肥水不外流”。

然后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长的纵长方形,不像北京的四合院正放开,院门多开在东南角。

山西民居的布局在明清时代,城镇较多的采用棋盘式的格局,民居建筑多采用四合院,几种设在街坊内,院落一进到三进,各进院落形成独立的狭长空间,各户之间并列布置、互不干扰。

院落式民居布置封闭、中轴对称、主次内外分明。

村落布置可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类型。

地势平坦的地区较多采用集中式布置,一般布局紧凑、整齐。

山区、半山区和丘陵地区的民居建筑多应地势而建,大多集中布置在山或坡的阳面,形成台阶式的院落,入口位置因道路走向而定。

地方气候对传统民居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尤其是在经济条件落后的乡间村落。

地方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特征,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包括风、霜、雨、雪等自然天气的作用特点。

受当地经济条件所限,人们无法使用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手段来满足建筑对通风、采光、御寒的要求,因而只能利用现有的条件,尽可能去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来营造住宅,并形成特有的地域特征。

山西省境内地形变化丰富,高差悬殊。

境内气候既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又有纬度地带性气候。

山西地处中纬度地区,距海不远,但在吕梁山脉和太行山脉的屏障作用影响下,夏季风对境内的气候影响不尢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

山西冬季寒冷,因此在民居院落朝向布局中,对日照和采暖的要求体现的较为突出。

住人的居室大都朝南,与前面的建筑间距很大,力求室内没有遮挡获得更多采光,火炕也是山西民居中也经常采用的取暖方式。

山西境内各地气候情况不尽相同。

太行山所处的晋东南地区比吕梁山所处的西部山区气候条件更为潮湿,以至于形成了晋东南以楼房为主,晋西北以窑洞为主的建筑发展格局。

由于所处环境空间区域的不同,气候因素对民居建筑的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

在宽旷不受限制的地域营建民居,会很大程度上考虑争取日照采光、防止风沙侵袭、采暖保温等诸多因素;而在人口稠密的地域营建民居,往往会为了商业利益而更多的考虑商业行为对建筑功能性的影响。

如平遥南大街和东西大街两侧的四合院店铺,多为前店后寝式和多进院。

院的临街倒座为铺面,从商业角度考虑强调建筑的外向性,多开门窗并有效利用基地。

通常将门面上房檐做得宽大以遮挡雨水,为前来购物的顾客提供舒适便利的购物环境;而店铺后面可供居住房间则尽量不设多余的门窗,以保证居住空间的私密、安全和保暖等要求。

山西民居讲究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民居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民居建筑应融入这个自然环境,与之相协调。

生活于山西的先人们在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营造经验,结合当地的自然气候与地形地貌,利用科学的营造方式因地制宜的创造出理想的居住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