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的文化精神
围棋的12个特点

围棋的12个特点围棋是人们极其喜爱的一个棋类的游戏,它拥有悠久的历史。
但是对于围棋的入门的知识你了解多少呢?你知道围棋有哪些特点吗?下面店铺就为你介绍一下围棋的12个特点。
一.围棋的自由行棋规则为想象力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实现提供了空间和机遇而吴清源先生反对死记定式,强调自由行棋,创新求变。
日本的武宫正树九段开创了一种棋风叫“宇宙流”,天马行空,纵横捭阖,让人看了赏心悦目,对人类思维的开阔度和纵深度的训练很有益处。
二.围棋体现了平等精神棋子与棋子之间无价值上的差别,只有在不同的位置才体现出了不同的价值。
行棋中棋子无区域和行棋路线的限制。
2000年2月,中国籍韩国棋院客座女棋手芮乃伟九段战胜了世界冠军曹薰铉九段,获得了韩国第43届国手战的冠军。
这是韩国围棋历史上第一位外籍棋手获得大赛的冠军,也是世界围棋历史上第一位女棋手获得非女子棋赛的冠军。
三.围棋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围棋充满了辩证法,如虚势与实地,先手与后手,进攻与防守,急所与缓手,死棋与活棋,舍弃与取得,厚棋与薄棋,保留与走尽,中腹与边角,俗手与妙手,大棋与小棋,轻灵与滞重,本手与无理,优势与劣势等等。
四.围棋具有复杂性。
围棋的复杂性具有以下的特点1.变化的复杂性。
历史上有千古无同局的说法。
在一局棋中围棋的手数极少有低于100手的,一般为200多手,有时因打劫甚至超过361手,即超过棋盘的361交叉点。
2.计算的复杂性。
聂卫平九段在一次比赛的复盘过程中接连摆出了几个大型参考图,每个参考图都有四五十步之多,让人叹为观止。
3.胜负判断的复杂性。
当比赛呈现细棋局面时,即使一流棋手有时也不能马上就判断出胜负,只有经过点目后,才能作出结论。
4.打劫的复杂性。
眼花缭乱的打劫常常使围棋爱好者难以理解高手的意图。
围棋爱好者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掌握打劫的技术。
5.对弈时间长。
围棋比赛的时间通常长达6-8小时,日本有的.重大比赛要进行两天。
在日本围棋史上,曾出现过一盘棋持续几十天的纪录。
围棋感悟人生

围棋感悟人生
围棋是一种古老而深邃的棋艺,它不仅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
哲学,一种人生的感悟。
在围棋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
人生的启示。
首先,围棋教会我们坚持不懈。
在围棋比赛中,每一步棋都需
要深思熟虑,需要耐心和毅力。
有时候,一盘围棋可能需要数个小
时甚至数天才能分出胜负。
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正是我们在人生道
路上需要的。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都需要我们坚持不懈,不放弃,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其次,围棋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和思考。
在围棋比赛中,观察
对手的每一步棋,思考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同样,在人生中,我们
也需要善于观察和思考,明辨是非,抉择人生道路。
只有经过深思
熟虑,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走上成功的道路。
最后,围棋教会我们要学会放下。
在围棋比赛中,有时候我们
需要放弃一些棋子,以换取更大的利益。
同样,在人生中,我们也
需要学会放下一些东西,放下过去的失败和挫折,放下不必要的包袱,才能更好地前行。
围棋感悟人生,教会我们坚持不懈,善于观察和思考,学会放下。
在人生的道路上,这些品质都是我们需要具备的。
让我们像围棋一样,坚定地走好自己的人生棋局,不断地向着成功前进。
上海围棋培训和光同尘的精神

上海围棋培训和光同尘的精神围棋是一场博弈,也是一种文化之间的较量。
真正的高手是内敛而不张扬的,在上海围棋培训中我了解到了真正的文化是内涵是需要有和光同尘的精神的。
围棋文化就好比是涓涓的溪流,温和而耀眼。
上海围棋培训中讲到围棋的技巧从简单的打、提、征、枷、扳到比较复杂的顶鼻子、倒脱靴、老鼠偷油及黄莺扑蝶等,其数量之多,叫法之形象生动,远非其他棋种所能望其项背的。
而同样是以争胜为目的的围棋,有些技巧技法的名字,一听就让人感觉温暖。
比如“两分”,严格地说“两分”不是技法的名称,而只是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如定式,和行棋到一定时候关于双方形势的一个断语。
温暖正在于此。
它告诉我们:以围地多少论输赢的围棋,其主旨不是要对弈双方拼力厮杀,而是在和平共处的前提下竞争获利。
因之,那种在棋力相当的条件下杀心太重,而欲一口吃成个胖子的棋手,多半败得很惨。
这个棋理尤其体现在“共活”一词上。
既有“共活”,就更无必要心存霸气,非置对方于死地而一统江山不可了;而应该养成一种“我吃肉你吃鱼”的大度与宽容。
棋如此,交友,贸易,何尝不是?想要学习围棋,并不是一时的兴起,更多的也不是学习技艺,而是想要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
围棋培训班的老师说,围棋要有外圆内方的修养,要有平心静气的气度,我想这就是围棋真正的意义所在。
在生活中,抱着听天由命,漫无目的走一步算一步的想法,也不会有所作为,而这种态度,也会让人生变得毫无意义可言。
兵无常势水无常态,生活和围棋一样,遇事不可死板,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变,顺势而动,也不可在规矩上投机耍滑,无规则不成方圆,不按规则办事,自以为是欺骗了别人,一步错导致步步错,最终自食其果时,才知是自己骗了自己,棋盘中无后悔药,生活中更是没有。
这是在上海围棋培训中教会我最深刻的道理。
围棋和中国人的通脱老辣相象。
中国人中间的一些人非常潇洒,但他又是老奸巨滑的。
二三十年代人论中国民族性中就提到这样的特点。
好多作家说过,我记得林语堂就说过这个意思。
围棋精神

杜甫、刘禹锡、范仲淹、欧阳修、黄庭坚、陆九渊、陆游、戴名世等文人儒者对围棋也是喜爱有加,在他们的诗作中,常常能看到对围棋称颂的辞章。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老范有诗“一子贵千金,一路重千里。精思入于神,变化胡能拟?”范仲淹的围棋素养是很深的,他还说要著棋史。一个把围棋当作无可无不可的人,是不可能说这样话的。但是,这依然不能说儒家对围棋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欧阳修所谓“六一居士”中,谈到的有棋一局,也是在讲闲适之时的琴棋书画诗酒花,根本就不是儒家所谓经世致用的言词。范仲淹也终究没有去写棋史。这只能说明到了宋明以降,三教合流是很明显的,很多儒者本身受到佛道的影响。
南朝《述异记》有载,晋樵夫王质,入石室山,观二童子下棋,不觉斧烂柯矣。“质归故里,已及百岁,无复当时之人”。这个烂柯的故事,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棋事,古人有很多关于烂柯的诗句,传颂着其中的围棋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中包涵着中国文化内涵与围棋文化内涵相通的地方。
围棋在东晋被称为“坐隐”、“手谈”,道出了围棋所蕴涵的文化内涵;至北宋,又有徽宗所言“忘忧清乐在枰棋”,围棋又称“忘忧”;烂柯传说流传,围棋又有“烂柯”之名。看看烂柯的故事,从中可以细品出坐隐、手谈、忘忧、烂柯。这四个词,正是围棋文化和中国文化精神暗合的地方。二童子本为仙人,而中国的隐士高人常常被以仙人来看待,那些人总是有限些仙味道的,对局间,只有棋局凸现,而无人事纠纷,是故坐隐。童子坐弈不语,全凭棋局中黑白相交,是谓手谈。世间苦乐全在棋局之外,童子不晓,王质不觉,所以忘忧。一局未竞,世易时移,斧烂柯矣,世间千回百转,竟然不如一局棋的时间长,故言烂柯。
----摘自网络文章
围棋是文人雅士的玩物,虽然包含了天地机理,但是儒者依然以闲情待之。虽说是闲情,但是由于围棋表现了文人雅士的风范,故而儒者也喜欢。这里可以说一下象棋。我们常常在市井街巷看到几个人围成一堆,棋子摔的啪啪乱响,呼喝喧闹,大叫将!将!将!吃了它!蹬了它!然而,你很少看到能有人在大街上摆出围棋摊子,去静雅地手谈几局。那些市井们的象棋举动,对文人而言,实在有辱斯文。围棋,只能和云雨、疏帘、烂柯、青山、绿水、红袖、鸟语、书画、琴箫等等连成一体,构成中国古代文人的水墨图,而不是流于贩夫走卒之徒,构成市井图。围棋是雅士的玩物,象棋是普通人的玩物,文人们借此来表现超凡脱俗。这,也是儒者为什么喜欢围棋的原因之一了。这里,没有贬低象棋的意思,象棋,也是国粹之一,只是文人雅士的偏好,更甚于围棋罢了。
围棋文化

围棋文化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黑白世界”的围棋,是我国古人所喜爱的娱乐竞技活动,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棋类。
围棋文化围棋,在我国古代称为“弈”,在整个古代棋类中可以说是棋之鼻祖,相传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据《世本》所言,围棋为尧所造。
晋张华在《博物志》中亦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
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了。
三国时的曹操、孙策、陆逊等都是疆场和棋枰两个战场上的佼佼者。
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棋经》载明当时的围棋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
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的兴起,导致文人学士以尚清谈为荣,因而弈风更盛,下围棋被称为“手谈”。
统治者以棋设官,建立“棋品”制度,对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与棋艺相当的“品格”(等级)。
当时的棋艺分为九品,现在围棋分为“九段”即源于此。
唐宋时期,对弈之风遍及全国。
这时的围棋,已不仅在于它的军事价值,而主要在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智慧。
弈棋与弹琴、写诗、绘画被人们引为风雅之事,成为男女老少皆宜的娱乐项目。
唐代“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是中国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标志。
所谓棋待诏,就是唐翰林院中专门陪同皇帝下棋的专业棋手。
当时,供奉内廷的棋待诏,都是从众多的棋手中经严格考核后入选的。
他们都具有第一流的棋艺,故有“国手”之称。
从唐代始,昌盛的围棋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渐走出国门。
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团将围棋带回,围棋很快在日本流传。
除了日本,朝鲜半岛上的百济、高丽、新罗也同中国有来往。
《新唐书•东夷传》中就记述了唐代围棋高手杨季鹰与新罗棋手对弈的情形,说明当时新罗的围棋也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明清两代,棋艺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其表现之一就是流派纷起。
各门派风格各异,布局攻守侧重不同,但皆为当时名手。
在他们的带动下,长期为士大夫垄断的围棋,开始在市民阶层中发展起来,并涌现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
他们通过频繁的民间比赛活动,使得围棋游艺更进一步得到了普及。
围棋的传统文化

围棋的传统文化围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棋艺,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
围棋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不仅是一项智力游戏,更是一种艺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围棋起源于中国,源远流长,被誉为"棋中之王"。
围棋的传统文化体现在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上。
围棋棋盘上的黑白对弈,象征着阴阳交融、五行相生的哲学理念。
在围棋的世界里,黑白两色的对弈,体现了生命和死亡、胜利和失败的对立统一,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围棋的棋盘如同人生的舞台,每一步着子都蕴含着智慧和谋略,教导着人们如何在人生道路上行走。
围棋的传统文化还体现在其对待对手的态度上。
围棋是一项对抗性的游戏,但在对弈过程中,对手之间互相尊重、礼貌待人是围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棋棋手在对弈中要坦诚相待,尊重对手的智慧和努力,即便是失败也要学会接受,虚心求教。
围棋的传统文化强调团结、友爱、互助,倡导着人们在竞争中保持风度,不忘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围棋的传统文化还体现在其对于智慧和思维的培养上。
围棋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智力游戏,它不仅考验着棋手的计算能力和谋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棋手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围棋的对弈需要棋手深思熟虑,善于分析形势,灵活应对局势变化,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培养人们的智慧品质。
总的来说,围棋的传统文化是一种蕴含着丰富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的文化形式,它不仅是一种智力游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围棋的传统文化通过对棋局的思考、对对手的尊重、对智慧的追求,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围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仅是对一种传统游戏形式的保护,更是对一种智慧传统的传承和弘扬,希望围棋的传统文化能够在当今社会发扬光大,为人们的智慧与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启示。
围棋传统文化介绍

围棋传统文化介绍围棋,又称“圍攻、圍棋、落子”,是一种古老的棋类游戏,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对策性的游戏,核心在于通过落子的方式互相围攻、抢地盘,最终占领更多的领地,将对手困死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达到赢的目的。
围棋寓意深刻、规则简单、趣味性强,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
围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秦汉时期,当时的围棋被认为是一种用来训练军事策略的武术,用于教授将领们如何在战争中制敌。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围棋逐渐深入民间,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高雅的游戏,被视作智慧和文化的象征。
围棋还是道家、儒家、佛家等各种学派的思想体现,其中最为显著的则是儒家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这个思想同样可以用来解释围棋中棋手在拆散对手棋局和保护棋面安全之间的抉择。
围棋的玩法极为简单,仅需要棋盘和棋子两样东西即可。
棋盘上划分出19×19的网格,两人各执一色棋子,在棋盘上轮流落子,目的是为了在围住更多空地的情况下得到更多的胜利点数。
由于围棋有大量的变化和各种奇妙的战术,使得它充满无限的可能性,丰富了无数人的娱乐生活。
而且,围棋不仅仅是一项游戏,更是一种心灵的陶冶。
在围棋中,每一步棋的变化都体现了人类智慧的不断开发和积累,而这种智慧正是人们一直追求的。
围棋不仅仅流行于中国,其传播范围还覆盖了整个世界。
如今,围棋已成为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
在日本,“囲碁”不仅作为高雅的文化,还被视为一种具有与“茶道”相同价值的精神修炼。
在韩国,“圍棋”不仅成了国家智力游戏,更是被视为孝道、忠诚等文化价值的表现。
在欧洲,虽然围棋的历史较短,但大量的爱好者和追随者使得围棋在欧洲的传播远远超出想象。
围棋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文化,是因为它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
围棋中隐含着对人类需要的一系列品德和技能的要求,如持之以恒、坚毅不拔、切磋锤炼、淡泊名利等等,都是围棋所强调的。
围棋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意义

围棋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意义围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的智慧游戏。
围棋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中国,经过千年的发展,围棋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智慧。
围棋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围棋作为一种具有高度智慧性和策略性的游戏,通过传承和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
围棋的走法、规则及精神内涵被一代又一代棋手传承下来,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延续。
其次,围棋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一种培养智慧、提升个人修养的工具,代代相传。
在围棋的对弈过程中,不仅需要理智思考和决策,更需要耐心和集中精神。
围棋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磨炼思维和培养情操的过程。
围棋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围棋不仅是一种游戏,更是一门艺术,它融汇了数学、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思想,在围棋的每一着棋子中都包含着智慧和谋略。
围棋的魅力在于其“深奥玄妙,对弈如诗”之说,围棋的棋盘如同一幅画布,每一位棋手在其中的对弈都在展现着自己的智慧。
围棋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其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智慧内涵上,更体现在其对个人修养和精神追求的塑造上。
在当今社会,围棋作为一种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智力游戏,正在逐渐受到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围棋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符号,更是一种培养智慧和思维的工具,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通过围棋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意义的探讨,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围棋这门古老的智慧游戏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
围棋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具有深厚人文意义的智慧体现。
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围棋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围棋这种古老的智慧游戏在当代继续闪耀着属于它的光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棋的文化精神
2007年,陈祖德九段在演讲“围棋与东方智慧”时曾说:“没有任何东西能像围棋这样充分体现出中国的特色、思想、文化内涵。
中国有四大发明,但我想如果中国没有这些发明,世界其他国家可能早晚也把它们发明出来。
但是,如果中国不发明围棋,那世界上就永远不会有围棋,因为围棋体现了太多中国的思想和智慧。
”
南朝《述异记》有载,晋樵夫王质入石室山,观二童子下棋,不觉斧柯烂矣。
“质归故里,已及百岁,无复当时之人”。
烂柯的传说,历来为棋人所乐道,古人有很多关于烂柯的诗句,传颂着其中的文化精神。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中包涵着许多与中国文化内涵相通的地方。
围棋在东晋被称为“坐隐”、“手谈”,道出了围棋所蕴涵的文
化底蕴;至北宋,宋徽宗有言,“忘忧清乐在枰棋”,围棋于是又被称为“忘忧”;烂柯传说流传,围棋则多了“烂柯”之名。
看看烂柯的故事,从中可以细品出坐隐、手谈、忘忧、烂柯。
这四个词,正是围棋文化和中国文化精神暗合的地方。
二童子本为仙人,而中国的隐士高人常常向往化为仙人;对局间,只有棋子纠葛,而无人事纠纷,是故坐隐。
童子坐弈不语,全凭棋局中黑白相交,是谓手谈。
世间苦乐全在棋局之外,童子不晓,王质不觉,所以忘忧。
一局未竞,世易时移,斧柯烂矣,世间千回百转,竟然不如一局棋的时间长,故言烂柯。
实际上坐隐、手谈、忘忧、烂柯所用的典故均是两晋时期的言谈作品。
坐隐、手谈出自《世说新语·巧艺第二十一》,忘忧出自《晋书·祖逖传》,烂柯出自晋人的《志林》。
这从侧面说明,围棋在那个时期已经登堂入室,在理论上、地位上均有质的提高,并在那些名门高士中广为流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大行其道,道教开始创立,佛教逐渐兴盛,这不能说是巧合。
在这一哲学背景的影响下,围棋、围棋的别名、围棋的传说、围棋的故事的发生发展,正是这些思想文化表现的产物,并与玄学,也就是道家的关系极其密切。
后续两千年间,围棋以此为发端,在三者的影响下,一直传延并发扬着其文化精神。
仙家修真和禅宗顿悟
比如围棋被称为坐隐,正是道家所崇尚隐者风范。
道家的代表人物杨朱,逃离人世,遁迹山林,正是一位隐者。
玄学包含着道家“道
可道,非常道”的精神,实际上就是道不可道,只可暗示。
不闻之闻,不见之见,不言之言,这就是道家哲学的表现方式。
他们不给你精密的论证,严谨的推理,只给你比喻、隐语,让你自己去悟。
就像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实际上他忘言了吗?当然没有,因为真意自在心中,无需言出。
这就是魏晋的名士风度,不言自言。
围棋,在魏晋名士的心目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游戏了,而是一种哲学活动、悟道活动,对弈折射出他们的生命哲学,也表现着他们形而上学的苦涩悲凉的思索。
围棋黑白二子象征日月阴阳昼夜,圆形棋子象征天象苍穹,棋盘四角可比地象四方;棋局搏杀,沧海桑田;棋盘胜负,世事纷争;诸如此类种种,皆可拟世事,引人去悟道,去品世。
道教讲修道成仙,围棋因棋枰之上充满仙机,而被目为仙家之物。
围棋和神仙的关系密切,围棋的传说中便有许多仙人棋手的故事,比如前面说的烂柯,唐朝王积薪蜀中遇神仙婆媳,八仙之中的何仙姑、吕洞宾擅棋,武当张真人和骊山老母的棋事,等等。
而这一切,正显示了围棋和道教的影响密不可分。
不仅神仙擅棋,道士们修道也要借助围棋,传说全真教的马钰就是从棋枰对局中悟出了抱守持一的仙道修真要旨。
佛家讲顿悟,围棋讲感觉,棋理佛理相通,围棋于是成为佛门弟子的爱好。
手谈二字,就是高僧支道林命名的。
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也是此道高手,下棋讲究美感,是个求道派,与人下棋,“拾敌死子,空处如龙凤形”,这堪与日本现代“美学棋士”大竹英雄相媲美了。
(事见于《酉阳杂编》)棋理禅理相通,境界达到高妙之时,二者是
互通的。
崇佛的梁武帝,号称中国的围棋皇帝,棋至逸品。
黑白世界犬牙交错,变化莫测,生中有死,死中有生,正是佛门弟子堪破生死的好借助。
明朝的中峰和尚有谒,“俗谛是黑子,真谛是白子,十八界内,夺用争先。
平地起是非,终难逃生死,纵教看得眼睛穿,翻转棋盘都不是。
”(明《太平清话》)
文人的闲情和雅趣
儒家则把围棋看成是小艺。
《论语·阳货》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话说的再明白不过了,你要是实在没事干,还不如去玩玩六搏、围棋,也比无所事事强。
宋儒们的解释就是“圣人非教人博弈也,所以甚言无所用心之不可尔。
”孟子更是把“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当作是不孝之一。
也就是说,在儒家眼里,围棋,就是奇技淫巧一类的玩意,不值得提倡。
儒家所谈的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就不包括弈。
然而,围棋却传说是由尧造出来的,史称“尧造围棋,丹朱善之。
”尧,那是什么人?儒家所称颂的圣人啊,圣人怎么会搞这些奇技淫巧一类的玩意呢?于是有儒者很不平,出来辟谣,唐朝的著名文人皮日休就说,围棋有害诈争伪之道,应该是战国纵横家们搞的,尧那那样有仁义礼信智的圣人,怎么能搞这些玩意?汉朝的儒生贾谊则抨击说“失礼迷风,围棋是也”。
南朝的《颜氏家训》说起围棋,也说“不可常也”。
进入北宋时期,儒者大多不像前人那么严肃,对待围棋就温和了许多,比如那个一本正经的拗相公王安石,“每与人对局,未尝致思,随手疾应。
觉其势将败,便敛之,谓人曰:本图适性忘虑,
反苦思劳神,不如且已。
”这就是将围棋当作一种适情游戏了。
这里所表达的态度就是,只要不为其所惑,玩玩无所谓。
苏轼有云,“胜固欣然,败亦可喜”,道出了围棋的奥妙所在。
围棋,从文化角度而言,不是让人去争胜负的,而是去取势,去求常,去悟道。
当然,苏轼是一位集儒释道三家大成的高人,他的言论很难说就代表某一家,这里却正是反映了宋代儒释道三家的合流,各种思想相互融合,相互借鉴。
一些儒者不但能接受围棋,而且喜爱围棋。
那么我们能不能说儒者对围棋的看法已经从雕虫小技到大道之理的
表现了呢?不能。
杜甫、刘禹锡、范仲淹、欧阳修、黄庭坚、陆九渊、陆游、戴名世等文人儒者对围棋也是喜爱有加,在他们的诗作中,常常能看到对围棋称颂的辞章。
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老范有诗“一子贵千金,一路重千里。
精思入于神,变化胡能拟?”范仲淹的围棋素养是很深的,曾说要著棋史。
一个把围棋当作无可无不可的人,是不可能说这样话的。
但是,这依然不能说儒家对围棋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欧阳修所谓“六一居士”中,谈到的有棋一局,也是在讲闲适之时的琴棋书画诗酒花,根本就不是儒家所谓经世致用的言辞。
围棋是文人雅士的玩物,虽然包含了天地机理,但是儒者依然以闲情待之。
虽说是闲情,但是由于围棋表现了文人雅士的风范,故而儒者也喜欢。
围棋,在文人的意象中,是和云雨、疏帘、烂柯、青山、绿水、红袖、鸟语、书画、琴箫等等连成一体,构成中国古代文人的水墨图,而不是流于贩夫走卒之徒,构成市井图。
围棋是雅士的玩物,
文人们借此来表现超凡脱俗。
这,应当是儒者喜欢围棋的原因之一了。
天圆地方在其中
综上,围棋文化所表现的精神内涵,应当说主要是道家精神,其间有和禅理相通之处,这就是与中国文化暗合的地方。
但是也不能就此定论,因为对弈时中所表现出来的杀伐战阵,起起伏伏,是不能忽略的。
古人仿效《孙子十三篇》,编出了《棋经十三篇》,其中的奇、正之论等皆包含了兵家的思想,甚至有很多言论可以算作是《易经》的注脚。
中国历史上的围棋皇帝梁武帝的《围棋赋》中,有“尔乃建将军,布将士,列两阵,驱双轨徘徊鹤翔,差池燕起。
”这分明是兵家行军布阵了。
政治家、军事家唐太宗李世民也有几首围棋诗,其中一首为:“治兵期制胜,裂地不要勋。
半死围中断,全生节外分。
雁行非假翼,阵气本无云。
玩此孙吴意,怡神静俗氛。
”这里的围棋,也许不仅仅是围棋了,那是李世民征战多年军事经验的总结,甚至包含着政治理念。
围棋中也包含着做人的道理,《棋经》有言,“持重而廉者多得,轻易而贪者多丧,不争而自保者多胜,务杀而不顾者多败。
”这哪里是在下棋,分明是教做人。
清朝的尤侗也有一句,“试观一十九行,胜读二十四史。
”另外,《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三言二拍》等等中国古典小说中,更是常常能看到围棋的影子。
说了这么多,实际上想要表达的是,围棋这种小小的博弈游戏,已经被众多喜爱它的人,依照各自的人生观、世界观赋予了各种意义,它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世界的方方面面,到处都有围棋的影子,到处
都有参悟的玄机。
烂柯之中,未尝不蕴涵着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人生理想。
人生如棋,有进有退;棋如人生,胜负寻常。
闲敲棋子中,一局千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