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讲义
孟子讲义 002-居仁由义 明辨义利

居仁由义,明辨义利“仁”和“义”,是孟子思想中两个最重要的范畴。
“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
从字形上看,“仁”就是两个人在一起。
假设世界上只剩下两个人,这两个人在一起会干什么?是互相斗争,拼个你死我活;还是相互关爱,相濡以沫?看来还是后者可能性大一些。
可见,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人类灵魂的最终依托。
然而,世界毕竟不只是两个人的世界,而是由许许多多人组成的人类社会,错综复杂,千头万绪。
人光凭爱的情感行事,并不能使社会太平。
有的时候,爱失去了理性的控制和引导,还会惹出麻烦来。
所以必须有理性精神来对人的情感进行引导和规范,使人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适宜的,什么是不适宜的。
这种理性精神就是“义”。
“义”的基本含义就是适宜。
“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仁”的一种节制,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从根本上实现“仁”。
孟子把“仁”比作人们安身的家,把“义”比作人们行走的路,这个比喻十分精妙。
有“仁”这样一个温暖的家,可以安身立命,当然很幸福;但别忘了,出门走路开车,要遵守“义”的交通规则。
否则乱闯乱撞,丢了小命,就回不了家了。
说到“义”,必然涉及到“利”。
孟子最反对人讲“利”,但并不完全排斥“利”。
“义”与“利”也并不总是对立的。
关键在于,出发点应当是“义”而不是“利”,用心应当是“义”而不是“利”。
面对可能获得的“利”,要仔细掂量掂量是不是符合“义”,不能见利忘义。
一、“仁”是人的命根子孟子曰:“仁也者,人也(1)。
合而言之,道也。
”“仁”和“人”这两个字,不仅字形上有联系(“仁”字的偏旁就是“人”),而且读音也一样,因此意思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仁”是人性的根本,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了“仁”。
“仁”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道理,所以做人一定要讲“仁”。
儒家的道,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讲这“仁”与“人”两个字。
“仁”和“人”一定要合在一起讲,不能割裂。
讲“仁”而脱离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则“仁”只是个空洞的抽象道理,没有落脚点,也没有实际意义。
孟子两章课件讲课讲稿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 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 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 的说服力、感召力。
• 排比 •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对偶 •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顶真 •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代词,这(就是) 2、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3、兵革非不坚利也 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胄 4、委而去之 委:放弃 去:离开 5、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6、域民 界限,名词用作动词,这里意思是限制 7、固国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国防) 8、威天下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9、寡助之至 极点 10、亲戚畔之 他,指寡助之君 11、亲戚畔之 通“叛”,背叛
• 相同之处: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 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 则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 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 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 后推出结论。
• 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 文章开头点明,可谓开宗明义;第二则短文在文 章结尾处揭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孟子讲义 003-以民为本 与民同乐

以民为本,与民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
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
这里,轻重主次的关系是很清楚的,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
要说真有什么“天子”,那么民众才是真正的“天子”。
因为天的聪明,是通过民的聪明来表现的;天的视听,是借助民的视听来实现的。
民众的意愿,天总是顺从的。
可见民众才是“天”的代表,是真正的“天之骄子”。
至于所谓“君”,则是民众抬举出来的,“君者,舟也;庶人,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民众有力量抬举出一个君,也有力量把君推翻。
君位本是为天下民众设的,谁来做君完全应当由天下民众决定。
这是古今天下通行的道理。
无论这个“君”叫做国王,叫做皇帝,叫做总统,叫做主席,都概莫能外。
只不过在古代,人们尚未能设计出一套有效而完善的民主制度来落实这个道理,使之成为可以操作的程序,以至于这个道理在很多时候不能马上兑现。
但这并不说明这个道理本身不成立。
实际上即使是在民主制度缺如的社会里,上述道理有时也会以各种形式自发地强行发生作用。
只要看看历史上无数昏君、暴君最终被推翻,身败名裂的下场,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民的地位不仅在君之上,而且在国家社稷之上。
因为国家的权力也是人民所赋予的,国家的利益应当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所以从逻辑上来说,必须置民众的地位于国家之上。
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坚持这个原则,可以防止少数政客假借“国家”的名义,侵害民众的权力和利益。
为“君”的如果真能认识到上述道理,就应当认真听取民众的意见,坦诚接受民众的监督,关心民生疾苦,与民同乐。
一、失民心者失天下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1),所恶勿施尔也(2)。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知识讲解人教版新课标

《〈孟子〉两章》知识讲解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学习他的两篇文章。
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生平及其思想。
2、积累文言知识。
3、背诵课文。
4、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知识汇总1、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前289),名轲,邹(今某某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X,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
2、写作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
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基础知识1、通假字亲戚畔之畔:pàn 叛,背叛2、解词人和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限制。
固国固:使……巩固。
失道道:天道,违背道义。
课文分析本文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人和”,具体表现为下文所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
”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
孟子二章PPT专题知识讲座

使劳…:…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使……资财缺乏 乱:使……颠倒错乱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
D(名词作状语)入:在里面,指国内出:在外面,
E(通假字)曾:通“增” 增
指国外
衡:通“横”梗塞长,指不顺 拂:通“弼 辅佐
F所以: 用来(经过那样旳途径来……)
然后:这么后来 则:假如
于 生于忧患 在
二、请补充例子来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补充 事例
1、司马迁 经历磨练, 遭受宫刑之辱写出 了《史记》 2、贝多芬双眼失明,但他不向命运低头, 扼住生命旳喉咙,成为世界不朽旳音乐家。 3、海伦 凯勒从小 双目失明,又聋又哑,但她经过自己
旳不懈努力 ,终于 成为世界著名 旳文学家。 4、春秋时,越王勾践败给吴王夫差,他卧薪尝胆,发
今义 池塘
今义 外亲,外戚
3、通假字 畔: 通“叛” 背
叛
4、常用虚词
A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 表承接(修饰) 表转折
委而去之 表 承接
B之 夫环而攻之 代词 ,指代小城。
三里之城 助词,旳
寡助之至 动词 到,往,去
吾欲之南海。
亲戚畔之
辍耕之垄上。 代词 ,指代“失道者”
以天下之所顺 助词,无义(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旳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旳君主,帮助支持他旳人就多,不施行“仁政” 旳君主,帮助支持他旳人就少。
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二、请补充例子来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补充事例
1、秦朝施行残暴旳统治,失去了百姓旳“人 和”,所以陈胜、吴广发动了大泽乡起义。
对比 论证
《孟子讲义》五章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亡。
课文讲解
环:围。 夫:发语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也:发语词,判断句的标志。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武器。 革:皮制甲衣。 坚:坚固。 利:锐利。 米粟:粮食。 委:抛弃。
课文讲解
域,限制。以,用。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固国:巩固国防。 威:建立威信。 道:治国之道 畔:同“叛”,背叛。 之至:达到极点。 顺:服从。 亲戚:古代指亲属,即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
课文讲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夫。
富贵:指的是有钱财、有地位。淫:使······扰乱。 金钱和地位不能使之扰乱心意。 移:使······改变。 贫穷卑贱不能使之改变。形容意志坚定。 威武:威胁暴力。 屈:使...服从。 不屈从于威势的镇慑之下。形容不畏强暴。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文讲解
傅说(yuè):传说是商代一位贤人,因罪服刑,在 傅险筑墙;后被商王武丁访求到而提拔为相。版筑: 古代筑墙的方法,用两版相夹,填入泥土,用杵捣实, 拆版后即成土墙。
胶鬲:传说是商纣王的臣,他怎么被提拔、被谁提拔, 已不见于记载。
管夷吾:即管仲。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 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后逃至鲁国 而遭杀;管仲也被鲁人囚禁押回齐国。后由鲍叔牙推 荐,被桓公提拔为相。
论孟子的义利观

论孟子的义利观摘要: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在重视仁的基础上,强调义的地位与作用。
义利问题受到孟子的高度重视,成为与治理国家的社会政治活动联系在一起的重大问题。
本文认为,孟子的义利观其实可以从君、民、士三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
这三个角度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对于君,是大义在前,私利在后;对于民,是先与民以利,再教民以义;对于士,是舍生取义而又不绝对排斥利。
总的来看,孟子认为义与利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孟子特别强调义,但是也不完全排斥利。
关键词:孟子;义利观;君;民;士“义”这一概念,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了。
《论语》中的“义”,多与士、君子有关,主要是对士、君子的一种道德要求。
孔子对于义利问题的讨论,也多从这一角度出发,像“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然后取”等论述,多是针对士、君子来讲的,是对士、君子的品德修养所提出的要求。
孟子对于义都是极为重视的,不断强调义的地位和作用,以至于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孟子重义轻利,甚至只讲义、不讲利。
其实,我们认真阅读《孟子》原文,就会发现,君、民、士三个角度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没有完全否定物质利益,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孟子以道义排斥、否定物质利益。
一、君《孟子》的第一篇就是关于义利问题的讨论,并且是与君主之间的讨论。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第一章)孟子告诫梁惠王,作为君主,治国不能只讲“利”,而要讲“仁义”,“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句话,不是对所有人讲的,而是对像以梁惠王为代表的在上位者讲的。
2024版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

阐述“死于安乐”的道理
孟子强调,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就容易丧失斗志和进取心,最终导致堕落和失败。
2024/1/25
举例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现象
孟子通过历史上一些国家兴衰和个人成败的事例来说明这一道理。如一些国家在忧患中奋发图强而崛起,
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 “公正”、“诚信”等价值观相
契合。
民本思想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强调君主应以民众利 益为重,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中的“民主”理念有相通之处。
2024/1/25
16
孟子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以人为本
和谐共赢
孟子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企业管理 中应尊重员工,关注员工需求和发展, 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阐述“贫贱不能移”的道理
孟子强调,真正的君子在贫贱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操守,不因生活的困苦而改变自己的 志向和追求。
2024/1/25
举例说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典范
孟子通过历史上的一些人物来阐述这一道理,如颜回、原宪等人在贫贱中坚守道义,不为富 贵所动。
13
第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阐述“生于忧患”的道理
2024/1/25
良知良能
他提出“良知”和“良能” 的概念,认为人天生具有 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
修养与教育
孟子强调通过后天的修养 和教育,使人保持并发扬 其善性。
8
仁政思想
以仁为本
孟子主张政治应以仁爱为基础, 君主应关心百姓疾苦,实行仁政。
2024/1/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无义战
董仲舒的话,便可知道那个时代乱源的要点: “夫德不足以亲近,而文不足以来远,而断之以 战伐为之者,此固春秋 之所甚疾已,皆非义也。”
政治道德衰落,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谁也不相信谁,彼 此不敢轻易亲近,所谓“德不足以亲近”。 对于文化的建立,更是漠不关心,只顾现实,而无高远的见地。 国与国之间,没有像周朝初期那样远道来归的国际道德关系,所以 说:“文不足以来远”。 因此只有用战争来侵略别人。但是他们每次在侵略的战争上, 却加上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说自己要侵略别人,而是找些借口来发 动战争,这就是“断之以战伐为之者”。 这便是孔子著《春秋》的动机和目的,也是孔子著《春秋》最 痛心疾首的中心重点,“此固春秋之所甚疾已,皆非义也。”他说, 春秋时代几百年的战争,都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也有人说,春秋无 义战。
春秋无义战
我们现在不是讲《春秋》,而是介绍孟子所处的时 代背景,追溯它的远因,顺便提到《春秋》。继春秋 时代吞并侵略的紊乱变局,又延续了两三百年,便是 我们历史上所谓的战国时期。紊乱的情形,比春秋时 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各个强国的诸侯重现实,社会的 风气更重现实,苦只苦了一般的老百姓。 在那样现实的时代环境中,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 为传统文化的道德政治,奔走呼号,绝对不受时代环 境的影响,而有丝毫转变。所以,他所继承孔子的传 统精神,以及中国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学观念,和孔子 的文化思想一样,也成为由古到今,甚至将来的颠扑 不破的真理。为什么他会有这样远大的影响?
司马迁编撰手法中的孟子
我们读《孟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章《梁惠 王》——孟子见梁惠王,一开始,便可以看到孟子当 时一种受尽冷漠歧视的味道。同样地,司马迁写孟子, 首先也引用了这一段,然后才说到孟子的籍贯、出身、 学历,说明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 。 古今中外,许多被后世认为是多么伟大,能影响千 秋万世的人物,在当时,大多数都是那么凄凉寂寞的。 就因为他在生前不重视短见的唯利是图,对自己个人, 对国家天下事,都是以如此的人品风格来为人处世的。 更妙的是,司马先生举出驺衍来,与孟子当时的处 境作一强烈的对比。
与孟子同一时代的驺衍,也同孟子一样去见 过齐宣王、梁惠王。甚至还到过燕赵两国,受 到燕昭王无比的崇敬。他当时的声望之高,所 受各国诸侯们的欢迎款待,那种威风,那种排 场,假如从重视现实虚荣的社会眼光来看,驺 衍当时的威风架子实在摆足了。 哪里像梁惠王对待孟子那样,毫不客气地 称呼一声‚叟!不远千里而来。‛满不在乎的 味道。至于齐宣王,对孟子也并不表示太大的 欢迎。
驺衍和孟子的强烈对比
是以驺衍重于齐。
可是驺行呢?“重于齐”,他在齐国极受尊 重,连一般的知识分子稷下先生们,也连带 地受他影响,都受到齐王的敬重、优待。
驺衍和孟子的强烈对比
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
驺衍到了魏国(梁),梁惠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 他,等于现代,一个国家的领袖,亲自到飞机场去 迎接他一样隆重。而且梁惠王以国宾的大礼接待驺 衍,所谓‚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就是当时现 场实况的纪录。
司马迁编撰手法中的孟子
司马迁写孟子,是拿和孟子有相同类型的荀子写作 一篇,叫做《孟子荀卿列传》。在这一篇里,他又举 了很多与孟子、荀卿类型相反的人物,相互辉映。 他写孟子、荀子,同时又连带写出与孟子相同时代 中的风云人物,如商君(鞅)、吴起、孙子、田忌。 又说“齐有三驺zōu子”,当然极力描写三驺子中的另 一位谈天文、说地理、讲五行之学,大受当时人们所 重视、尊敬,不像对孟子那样的冷落、凄凉的——驺 衍。
司马迁编撰手法中的孟子
现在我们先来看一下司马迁写《史记》的编导手 法,在他的笔下如何描写孟老夫子,这是非常有趣的 事。 本来写传记,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生平事迹,应该 分开来,单独地写。但是司马迁往往会把一两个人的 列传合起来写,或者连带几个人写成一堆。难道他是 为了节省稿纸,节省笔墨吗?不是的,他是把历史上 同一类型的人和事,或者类同之中又完全相反的人和 事,配合起来写成一篇。我们读了,可以作一强烈的 对比,在互相矛盾、相反相成中找出道理,可以自求 启发,从历史经验的镜子中,反映出立身处世的准则。
春秋无义战
孔子当时亲身经历了痛苦时代的忧患。他在晚年,有系统 地整理了中国文化的宝典,删诗书、订礼乐之外,他又集中精 力,根据他本国鲁国的历史资料,开始著作了一部最有名的历 史和历史哲学的书——《春秋》。 在这部书里,记述了东周以来两百多年的政治、社会、军 事、经济、教育等等变乱的前因后果,同时也包涵了对于历史 人文、文化哲学的指示善恶?怎样才是正确的是非? 我们先要大概了解一下春秋时代的大题目。那个时代侵略 吞并的战争,绵延继续了两百多年,由西周初期所建立的“封 建”的文化基础,开始逐渐地被破坏,社会的紊乱、经济的凋 蔽,所给予人们的痛苦,实在太多。
驺衍和孟子的强烈对比
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 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其说闳 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 垠。…… 是以驺衍重于齐。 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 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 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 业,筑碣石官,身亲往师之。
驺衍和孟子的强烈对比
驺衍和孟子的强烈对比
在孟子见齐宣王、梁惠王,陈述那些理论 思想的时候,是如何地受到冷落,我们慢慢且 看《孟子》的本文,便可知道。
可是与孟老夫子同时代的驺衍他们,比起 孟子所受的待遇,便大大不同了。
邹衍是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代表人物与五行学说代表人物, 他活动的时代后于孟子。主要学说是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 和“大九州说”。
《孟子》讲义
春秋无义战
研究《孟子》这本书,我们觉得应该先了解一下 孟子当时所处的时代,和当时现实社会的环境。为什 么把孟子承继在孔子之后,称他作“亚圣”? 孔子是春秋时期,孟子却是到了战国时期了。春 秋时期也罢,战国时期也罢,这两个衔接起来有五百 多年的时代,却是我们民族最痛苦的阶段,打打杀杀, 乱作一团。 可是在后世看来,这个时期,则是百家争鸣,诸 子挺秀的时代,也为我们后世子孙奠定了博大精深的 文化基础。这深厚的文化,一直流传到现在,也会一 直延续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