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鉴红外探测器工作原理
红外探测器原理

红外探测器原理
红外探测器是一种能够感知红外辐射的传感器,其原理基于物体的热辐射特性。
红外辐射是指波长长于可见光的电磁辐射,通常处于0.75μm至1000μm的范围内。
红外探测器主要应用于红外成像、红外测温、红外遥控以及红外安防等领域。
红外探测器的原理主要有热释电、热电偶、焦平面阵列等几种。
热释电原理是基于物质在吸收红外辐射后产生温度升高,从而产生电荷变化的
现象。
热释电探测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将红外辐射转化为热能,再将热能转化为电能,最终得到电信号。
这种原理的探测器具有快速响应、高灵敏度的特点,但需要外部电源供电。
热电偶原理是利用两种不同材料的接触产生的塞贝克效应,当其中一种材料吸
收红外辐射时,产生的热量使得两种材料的接触点产生温差,从而产生电压信号。
热电偶探测器的优点是工作稳定、寿命长,但对环境温度变化敏感。
焦平面阵列是一种集成式的红外探测器,由多个微小的红外探测单元组成,每
个单元都能够独立感知红外辐射并转化为电信号。
焦平面阵列探测器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多功能集成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红外成像领域。
除了以上几种原理外,红外探测器还可以根据探测方式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
主动式红外探测器通过发射红外辐射并测量其反射回来的信号来实现探测,常用于红外遥控和红外测距。
被动式红外探测器则是通过感知周围环境中的红外辐射来实现探测,常用于红外安防和红外监测。
总的来说,红外探测器通过感知物体的红外辐射来实现探测,其原理多种多样,应用也十分广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红外探测器的性能将会不断提升,为各种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加可靠、高效的技术支持。
红外双鉴文档

红外双鉴1. 引言红外双鉴技术是一种集红外传感和双鉴报警于一体的先进安防技术。
通过红外传感器和双鉴报警器的配合,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到周围环境中的人员动态,并及时进行报警。
本文将介绍红外双鉴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2. 红外双鉴技术原理红外双鉴技术主要利用红外传感器和双鉴报警器相互协作,以实现对人员动态的准确检测和报警。
具体原理如下:1.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是一种通过探测人体发射的红外辐射来检测人员存在的设备。
当人体进入红外传感器的探测范围时,传感器会接收到红外辐射并产生相应的信号。
2.双鉴报警器:双鉴报警器是一种基于红外传感技术的报警设备。
它能够通过对红外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实现对人员动态的准确鉴别。
在传感器检测到人体后,双鉴报警器会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析和判断,确定是否触发报警。
通过红外传感器和双鉴报警器的协作,可以有效地减少误报和漏报的情况,提高安防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 红外双鉴技术应用红外双鉴技术在安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家庭安防:红外双鉴技术可以用于家庭安防系统中,实现对入侵者的准确检测和报警。
当有人闯入家庭区域时,红外传感器会立即发出信号,触发报警器进行报警。
2.商业建筑安防:商业建筑通常有较多的出入口和人员流动,使用红外双鉴技术可以实现对区域内人员的准确监控。
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安防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提醒相关人员采取措施。
3.公共场所安防:红外双鉴技术可以用于公共场所的安防监控,例如地铁站、机场等。
通过将红外传感器和双鉴报警器安装在关键区域,可以实现对人员进出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4.工厂车间安全:工厂车间通常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如高温、高压等。
使用红外双鉴技术可以及时监测工人的活动情况,一旦发现危险行为,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工人的安全。
4. 红外双鉴技术的未来发展红外双鉴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安全需求的增加,红外双鉴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并迎合市场需求。
红外探测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红外探测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红外探测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导语:红外探测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一般说来,红外辐射照射物体所引起的任何效应,只要效果可以测量而且足够灵敏,均可用来度量红外辐射的强弱。
红外探测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该红外线探测器包括红外线发射器、接收器、以及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器的信号输出端经红外线发射电路与红外线发射器连接;信号输入端经红外线接收电路与红外线接收器连接,其反馈信号输出端与外围控制电路连接。
1、将探测器左边的电源开关打到下面,此时探测器电源接通,面壳上的`报警指示灯点亮约3秒,同时也发射出无线信号,报警3秒后探测器进入稳定程序,时间大约是50秒,稳定时间到,开始进入下一轮探测监控。
2、当有人进入探测器的探测范围内时,探测器报警指示灯点亮,同时发射出无线信号。
3、只要报警后,便要等50秒后才会进入下一轮报警;如探测器一直处于监控状态,则无论何时只要有人进入监控区域,则立刻产生报警。
无线红外探测器是采用国际最先进的数字处理技术开发而成的智能型双元式探测器,它主要采用双元被动红外热释电传感器和特殊的光辑分析判断,带微电脑数字信号处理,完善的温度补偿,独有的防误报算法,低功耗,性能稳定,抗干扰性强,是一种高性价比的无线红外防盗探测器。
双鉴探测器的原理及应用

双鉴探测器的原理及应用所谓双鉴探测器,是指将两种不同技术原理的探测器整合成一体,当两种探测器都报警时才发出报警的装置。
该类探测器是入侵探测器的一种,它兼具两种探测器的优点,误报警率显著降低。
目前,市面主流的双鉴探测器是用微波(或超声波)和被动红外等两种技术复合的探测器。
本文介绍双鉴探测器的原理,探讨了导致失效或误报警的原因。
1 原理概述1.1 微波(或超声波)探测的原理微波探测是利用“多普勒效应”实现目标探测。
1)多普勒效应1842年,奥地利科学家多普勒发现:当声音、光和无线电波等振动源相对于观测者运动时,观测者所收到的振动频率与振动源所发出的频率有所不同。
这种效应被称为“多普勒效应”。
由“多普勒效应”引起的频率变化叫做“多普勒频移”,它与相对速度成正比、与振动的频率成反比,这被称为多普勒原理。
2)微波(或超声波)探测的原理微波探测的原理是,探测器持续发射微波,并接收发射回来的微波信号。
当探测区有目标移动时,利用多普勒原理,即可实现目标探测。
微波探测器的灵敏度取决于:●目标的移动速度;●目标的外形大小;●目标发射能力;●目标与探测器之间的距离微波探测器会根据频率改变的大小来产生相应强度的探测信号。
一般来说,探测灵敏度取决于目标的外形大小以及与探测器的距离。
目标越大,距离越短,探测灵敏度就越高。
图1 微波探测器的原理效果1.2 PIR(被动红外探测)的原理被动红外探测简称为PIR(Passive Infrared Detection),是利用红外辐射特性,感应移动物体与背景物体的温度差异,从而实现目标探测。
在移动物进入探测区域前,现场红外辐射稳定不变,一旦有移动物体进入,则会通过光学系统,将红外线辐射聚到热释电红外传感器上,使其输出比前期更强的电信号,而发出警报。
1)红外辐射特性任何物体,其自身温度只要高于绝对零度(即0K,或-273.15℃),就会不停地产生热辐射,而温度低于1725°C的物体产生的热辐射光谱集中在红外光区域。
红外探测器原理

红外探测器原理
红外探测器原理是基于红外辐射的特性。
红外辐射是一种在光谱中长波段的电磁辐射,对于人眼来说是不可见的。
红外探测器利用一种特殊的材料,被称为红外探测传感材料。
这种材料能够吸收红外辐射并转变为电信号。
当红外辐射照射到探测器上时,探测器内部的红外探测传感材料会吸收辐射能量并导致材料内部的电荷分布发生变化。
探测器内部还包含一个电路,用于测量和放大红外探测传感材料中由辐射能量引起的电荷变化。
这样,探测器就可以将红外辐射转化为电信号,从而进行信号处理和分析。
通常,探测器还配备了滤光片,用于选择特定波长的红外辐射,以增强探测器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红外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辐射能量被红外探测传感材料吸收后,产生电荷变化;电荷变化被探测器内部的电路接收并放大;放大后的电信号经过信号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到关于红外辐射的信息。
红外探测器广泛应用于安防监控、火灾报警、人体检测、无人驾驶等领域。
通过感知红外辐射,探测器能够实时准确地识别和监测目标物体,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双鉴红外探测器工作原理

微波—被动红外复合的探测器,它将微波和红外探测技术集中运用在一体。
在控制范围内,只有二种报警技术的探测器都产生报警信号时,才输出报警信号。
它既能保持微波探测器可靠性强、与热源无关的优点又集被动红外探测器无需照明和亮度要求、可昼夜运行的特点,大大降低探测器的误报率。
这种复合型报警探测器的误报率则是单技术微波报警器误报率的几百分之一。
简单的说,就是把被动红外探测器和微波探测器做在了一起,主要是提高探测性能,减少误报。
除此之外,市场上也有把微波和主动红外、振动探测器、声音探测器等组合的产品,大家可参考说明书了解。
被动红外探测技术是一探测人体红外辐射与背景物体(墙、家具、树木、地形等)红外辐射相比较而产生的差异部分依据的,背景红外辐射量往往是微弱而稳定的。
入侵者(包括各种动物在内)的红外辐射量往往是大的,可以引起警报信号。
如果只用一种技术进行探测,各种动物(如狗、猫、老鼠等)及各种非动物的红外辐射源(如暖气、强灯光、太阳光等)往往也会引起警报的,这种报警是符合工作原理的,专门从事双技术探测器研究的科研人员,将微波探测技术和被动红外探测技术组合在一个机壳里构成一种入侵探测器。
组成的这种双技术探测器,都选用了不同的工作原理的两种技术组合在一起,使从工作原理上无法避免的误报警的到了抑制。
因为双技术探测器要求两种技术都提供报警信息时,才提供一个触发报警信息。
其中任何一种提供报警信息,都不触发报警。
因此使误报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也扩大了探测器的使用范围微波红外复合探测器的内部结构下图中是一款有线红外微波复合探测器,其中最上端部分为信号接收、信号处理、信号输出部分;中间为微波探测,下端为红外探测;另外,途中所标的J1、J2等跳线可以调整探测器的性能;许多探测器中还加装了防拆开关,布防状态下如果出现拆机行为,探测器将会立即触发报警;同时,部分厂家的产品将探测器性能自动检测、电池电量检测、信号传输检测等集成到一体,大大增强了产品的性能,但也因成本的增加,价格高出普通红外探测器的两倍以上甚至更多。
红外探测器工作原理

红外探测器工作原理
红外探测器是一种能够探测红外辐射的装置,主要原理基于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与红外探测器的相互作用。
红外辐射是指波长范围在0.75-1000微米之间的电磁辐射,对应于频率范围在300-400 THz之间。
红外探测器常用的工作原理包括热电偶、热电阻、半导体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工作原理:
1. 热电偶原理:热电偶是由两种不同材料的导线接触形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热电效应。
当其中一侧受到红外辐射时,它的温度会升高,从而在热电偶的两端产生温差,进而产生电压差。
这个电压差可以用来检测红外辐射的强度。
2. 热电阻原理:热电阻器材料的电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红外辐射会使热电阻器材料的温度升高,从而导致其电阻值发生变化。
测量热电阻器的电阻值变化,可以间接检测红外辐射的存在。
3. 半导体原理:半导体材料对红外辐射具有很好的吸收能力。
在半导体红外探测器中,人们常用的是InSb(砷化铟)、HgCdTe(汞镉铟)、Si(硅)等材料。
这些材料的能带结构使得它们能够吸收红外辐射而产生电荷载流子。
通过测量电荷载流子的变化,可以检测红外辐射的存在。
总之,红外探测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与红
外探测器的相互作用。
不同的原理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但都能够实现红外辐射的探测和测量。
红外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红外探测器的工作原理红外探测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来检测物体。
红外辐射是指物体在温度高于绝对零度时由于分子振动而产生的电磁波。
而红外辐射的峰值波长通常在0.75 ~ 1000微米之间。
红外探测器主要是利用材料在受到红外辐射时表现出与可见光不同的电学或热学性能来实现探测。
红外探测器有多种工作原理,主要包括热感型、半导体型、光感型和红外成像型。
一、热感型红外探测器热感型红外探测器又称热成像器,主要是基于物体辐射发射热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来实现红外探测。
热感型红外探测器由热敏阻、热电偶和热成像阵列等元件组成,其中,热敏阻和热电偶主要是用于单点测量,而热成像阵列则是用于红外成像。
热感型红外探测器的优点是能够在全天候、全天场合下工作,而且具有高灵敏度、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等优点。
热感型红外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如下:当物体受到热辐射时,会发射出一定波长的红外光,并且这些红外光的能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当这些红外光照射到探测器上时,就会导致探测器表面的温度发生变化。
这种温度变化会影响到热敏阻或热电偶的电阻值或电势差,从而产生电信号。
热成像阵列则是由若干个小区域组成,每个小区域都能够分别感知到不同位置的红外辐射,从而实现红外图像的捕捉。
半导体型红外探测器主要是通过半导体材料与红外辐射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探测。
半导体型红外探测器的材料主要包括铱化铟(InSb)、砷化镓(GaAs)、铟化镉(HgCdTe)等。
其中,铱化铟和砷化镓的峰值灵敏度较高,而银镉铟复合材料的响应速度较快。
半导体型红外探测器的优点是能够同时感知红外和可见光,并且具有快速响应、高分辨率和较宽的频带范围等优点。
半导体型红外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如下:当红外辐射照射到半导体材料上时,会导致半导体中的载流子发生复合,从而产生电荷。
这些电荷会在电场的作用下被分离,形成电荷信号。
利用这些电荷信号,就可以实现红外辐射的探测。
光感型红外探测器主要是基于光电效应原理来探测红外辐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波—被动红外复合的探测器,它将微波和红外探测技术集中运用在一体。
在控制范围内,只有二种报警技术的探测器都产生报警信号时,才输出报警信号。
它既能保持微波探测器可靠性强、与热源无关的优点又集被动红外探测器无需照明和亮度要求、可昼夜运行的特点,大大降低探测器的误报率。
这种复合型报警探测器的误报率则是单技术微波报警器误报率的几百分之一。
简单的说,就是把被动红外探测器和微波探测器做在了一起,主要是提高探测性能,减少误报。
除此之外,市场上也有把微波和主动红外、振动探测器、声音探测器等组合的产品,大家可参考说明书了解。
被动红外探测技术是一探测人体红外辐射与背景物体(墙、家具、树木、地形等)红外辐射相比较而产生的差异部分依据的,背景红外辐射量往往是微弱而稳定的。
入侵者(包括各种动物在内)的红外辐射量往往是大的,可以引起警报信号。
如果只用一种技术进行探测,各种动物(如狗、猫、老鼠等)及各种非动物的红外辐射源(如暖气、强灯光、太阳光等)往往也会引起警报的,这种报警是符合工作原理的,专门从事双技术探测器研究的科研人员,将微波探测技术和被动红外探测技术组合在一个机壳里构成一种入侵探测器。
组成的这种双技术探测器,都选用了不同的工作原理的两种技术组合在一起,使从工作原理上无法避免的误报警的到了抑制。
因为双技术探测器要求两种技术都提供报警信息时,才提供一个触发报警信息。
其中任何一种提供报警信息,都不触发报警。
因此使误报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也扩大了探测器的使用范围
微波红外复合探测器的内部结构
下图中是一款有线红外微波复合探测器,其中最上端部分为信号接收、信号处理、信号输出部分;中间为微波探测,下端为红外探测;
另外,途中所标的J1、J2等跳线可以调整探测器的性能;许多探测器中还加装了防拆开关,布防状态下如果出现拆机行为,探测器将会立即触发报警;同时,部分厂家的产品将探测器性能自动检测、电池电量检测、信号传输检测等集成到一体,大大增强了产品的性能,但也因成本的增加,价格高出普通红外探测器的两倍以上甚至更多。
定义二:
双技术报警探测器又称为双鉴器、复合式探测器或组合式探测器,是将两种探测技术结合以“相与”的关系来触发报警,即只有当两种探测器同时或者相继在短暂时间内都探测到目标时才可发出
报警信号。
常见的双技术报警探测器有微波-被动红外双鉴器和超声波-被动红外双鉴器,从实际的可信度和误报率来看,微波-被动红外双鉴探测器性能最佳,其误报率是单技术探测器的421倍,是其它双技术探测器的270倍,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之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特殊的应用场合中,需要使用不同探测技术的报警探测器,此时的探测器决非双鉴报警探测器,其应用目的是尽量避免漏报警,对误报警没有要求,实际使用的应该是不同探测技术“相或”关系的探测器或者是两种不同探测技术的报警探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