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风情——惠安女的婚嫁习俗

合集下载

惠安女的“特色服饰”

惠安女的“特色服饰”

惠安女的“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资料】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海边的一个特殊的族群,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

惠安女,从狭义上来说其实是惠东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崇武、山霞、净峰和小岞四个镇。

据当地人说,几百年前,她们由中原移居于此,因海边生活为防风而佩带花色头巾和橙黄色的斗笠,花巾上还有编织的小花和五颜六色的小巧饰物;上身穿着紧窄短小的衣服,露出肚脐;下身穿着特别宽松肥大的裤子,腰带是扎在肚脐下面。

黄斗笠、花头巾、露脐袄、肥脚裤,被戏称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

2012年6月23日,端午节,我一个人在惠安的小岞、大岞两个渔村闲逛,置身于花花碌碌的女人堆中,突然觉得自己是多么的朴素呀^_^。

对于外来人来说,能见到惠安女聚集的地方,首选菜市场,当天是端午节假期,很多惠安女回娘家,正好让我拍个够。

菜市场里,摆摊的,买菜的,基本上都是街坊邻居,清一色是女性,除了卖猪肉的还真没见几个男的。

买卖的都轻声慢语,竟无丝毫嘈杂之感,也许见多了长短镜头,他们对被拍摄也不会很抗拒,当然了,咱还是用长焦蹲点拍摄吧。

惠安女分有大岞、小岞,大岞在惠安的东部,所以又称惠东女,同样是“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但两个地方的服饰各有风采,各有特色,细细看,区别还是蛮大的。

(以下关于服饰的文字资料来源于对惠安女服饰颇有研究的曾梅霞的个人网站,特此鸣谢)(一)封建头惠安女用裁成边长二尺的正方形的头巾,折成三角形包系头上,紧扣下巴,用别针固定,遮住了脸的大部份, 使脸形呈瓜子脸,露出五官,黄斗笠戴很低,躲避男人的视线,故称为“封建头” 。

实际上,惠安女打扮,历来重视腰及腰以上部分,而腰以上的装饰,又以头饰最为突出,花样繁多,一个地区的女人,居然花那么多心思在头部装饰上,实属罕见。

——黄斗笠——斗笠是惠安女服饰最显现的部分,竹编,如盘,尖顶,主体色彩是纯黄色的,非常鲜艳,具有防日晒雨淋作用。

惠安女服饰文化和婚俗文化

惠安女服饰文化和婚俗文化

惠安女服饰文化和婚俗文化福建泉州市惠安县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福建省东南沿海突出部,介于泉州湾与湄洲湾之间。

惠安东部的传统民俗文化很有特色,引起了海内外专家的注重。

惠安东部的民俗文化主要表现在奇特的服饰文化和奇异的长住娘家婚俗文化方面,所以,又称为惠安女民俗文化。

惠安女民俗文化之所以引起海内外专家的注重,在于惠安女民俗文化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使得她在现代社会显得分外耀眼夺目,激起海内外学者研究的热情。

带着同样的热情,我们对保留了浓厚传统民俗特色的惠东地区的崇武、净峰、小蚱、山霞等乡镇实行调研。

经过调研,我们对其民俗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和理解。

一、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产生和变迁(一)惠安女服饰文化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惠东地区的崇武、净峰、小岞、山霞等乡镇,在服饰的样式、色彩、装饰等方面即使还是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总体风格、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还是非常一致的。

1.惠安女服饰文化的实用价值。

惠安女服饰主要由斗笠、头巾、上衣、腰带、裤子等款项组成。

从惠安女服饰的款项以及样式来看,其劳动的实用价值非常显著。

惠安女劳动的主要方式是下海赶小海,协助出海归来的丈夫搬运海鲜。

惠安女的服饰很适合这种劳动方式:夏天,斗笠能够遮挡炎热的太阳,雨天,斗笠能够遮挡雨水;海边风大沙大,头巾能够挡风防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短上衣和短袖口干活时不易被海水弄湿,也有利于干活利索;宽裤脚有利于在海滩上挑担快步行走、不怕海水浸湿、不怕海浪打湿。

可见,惠安女服饰是惠安女在长期的劳动中根据劳动方式的需要设计和持续改进最后形成并长期保留下来的,是惠安女勤劳智慧的产物。

2.惠安女服饰文化的美学价值。

惠安女服饰的整体造型美观、色彩协调,奇而不俗、艳而有韵,是汉民族服饰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个性服饰。

惠安女服饰的形成不但是惠安女勤劳智慧的产物,而且是惠安女对美和幸福的追求的产物,体现了惠安女特有的审美情趣,那是惠安女对大自然的独到的理解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表露。

泉州婚俗趣谈

泉州婚俗趣谈

泉州婚俗趣谈——惠安女奇特婚俗刍议婚姻是一种社会色彩很浓的文化。

它为其特定的历史和特定的地域所造化,并受其所处时代政治、经济等因素的支配,且被规范成为一种有其十分清晰的层次和断面的风俗习惯。

惠东女的婚姻习惯,既有与其特定历史和特定地域政治、经济相一致之所在,又有与其不尽相同的地方,故便被衍化为外人印象中的种种不解和神秘感。

例如,惠东女沿袭至今的“从一而终”,用大俗话讲叫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婚嫁观,既相同于恪守“三从四德”的汉族旧传统,而“早婚”、“长住娘家”等陋习,又有类似于西南等地的少数民族。

同与不同组合成既复杂又神秘的惠东女奇特的婚姻习俗。

惠东女奇特的婚姻习俗又给多少惠东女造成诸多难言的苦痛和不幸.生活在当今文明社会的惠东女的境遇如何?泉州籍著名女诗人舒婷在《惠安女子》一诗中作了极为深刻的揭示:天生不爱倾诉苦难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映醒普遍的忧伤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角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令人忽略了:我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传奇式的优美和传奇式的忧伤组合成真实的活脱脱的当今惠东女。

而一味猎奇,忽略了她们的婚姻痛苦和不幸,对于外人,这也许是无意,理当谅解。

然而对于熟视其伤痕的人们,为了这种那种原因以背掩之,则是一种残忍。

对于惠东女婚俗的某些阴暗面,我个人以为,不必害怕暴露,暴而露之,方可直观其造成痛苦和不幸的顽疾的根源所在,暴露得越彻底越好,越有利于有的放矢地对症下药,进行综合疗理,以期标本并治。

因为旧习惯成为一种势力,绝非一朝一夕,何妨已成顽症,治疗更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而生活在那块土地的人们,自然亦应充分理解、支持和配合。

这就是我拟写这组《惠东女婚俗琐谈》的本意和目的。

惠东女婚俗的族属因缘厦门大学人类学系陈国强教授说,惠东地区妇女长住娘家风俗,伴随着早婚,以及特别的服饰,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并从她们的婚俗的探讨推广到衣服装饰、民族族属的讨论。

福建崇武半岛惠安女奇特民俗考略

福建崇武半岛惠安女奇特民俗考略

3、数据存储与共享:将分析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在云端或分布式数据库中, 建立数字化档案库。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数据的共享与传播,例如建设数字 化展览馆、发布数字化杂志等,提高惠安女服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数据应用与推广:结合实际需求,开发多样化的数据应用场景。例如, 通过虚拟仿真试衣间等技术让观众体验惠安女服饰的美感;通过数字化设计将传 统元素应用于现代时装中,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将 惠安女服饰文化普及到学校、社区等场所,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
福建岛惠 安女奇特民俗的起源 与发展
二、福建崇武半岛惠
02 安女奇特民俗的文化 内涵
三、福建崇武半岛惠
03 安女奇特民俗的现状 与传承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福建崇武半岛的惠安女文化,以其独特的民俗和美丽的传说,吸引了无数人 的。本次演示将从惠安女奇特民俗的起源、发展、现状及独特之处进行详细介绍, 带领大家领略这一神秘而迷人的文化。
2、高效传播:数字化技术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数据的快速传播和共享,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观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访问数字化的惠安女服饰 资源,了解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这种高效传播方式有利于提高惠安女服饰的 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创新应用: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数据的精确记录和存储,还可以通 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潜在价值。例如,将数字化设计的理念应 用于惠安女服饰的元素提取和应用中,创造出具有现代感和实用性的设计作品; 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传统工艺的复原和再现中,提高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水平。 这些创新应用方式有助于推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4、教育推广: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广泛应用于学校、社区等场所,通过互 动性强、体验感好的方式提高公众对惠安女服饰文化的认知和兴趣。这种教育推 广方式有利于培养更多的文化传承者和创新者,推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 代社会的传播和发展。

惠安女

惠安女
尽管惠安女肩负双重的重荷,使她们原本柔嫩的身骨变得坚硬,但她们的爱美之心从没被压碎,更不曾泯灭。稍加留意,我们便可以发觉她们都爱随身带着粉饼、唇膏和各种面霜之类的小玩意,在劳动之余或小憩时刻,便掏出必不可少的小圆镜和小角梳,落落大方地对镜涂抹梳妆。
[编辑本段]惠安女的婚姻习俗
惠安女的婚俗非常奇特,这在电影《寡妇村》有所展示,看上去有点令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婚嫁那天,新娘身着黑衣裤——当地人称为黑凤凰衣,打着黑伞,由娘家的亲朋好友陪送过来,男方并不派人前去迎接。据说新婚第一夜,新娘是不能上床的,只能站在床边过夜。她们结婚三天以后就要回娘家长住,直到这一年的除夕夜,丈夫才可以将妻子接回家住一个晚上,第二天又必须把妻子送还娘家。
另外惠安女为何偏偏要露出肚皮来呢?这里有个传说:有一次皇帝南巡要路过此地,地方官吏为显其所辖庶民十分富足,于是下令打制银腰带系于女人裤腰上,同时弄短上衣以便让银腰带显露出来。此后,佩带银腰带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一直流传下来。
惠安女服饰的两大类型
惠安女特殊服饰,可分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岞、净峰两个类型,她们都头戴黄斗笠,笠内也缀上各种绒花和塑料花。不同的是,前者斗笠较大、厚、重,边沿稍有弯曲;后者斗笠较细、薄、轻、小。后者也蒙上头巾,但头巾上缀有红色小花蕾,中青年妇女多把双辫子折在头顶的两侧,包上头巾似有梭角的感觉。手上也提有黄色竹篮。在头顶前方还别着一至三把塑料梳子,未婚青年妇女头发还留有刘海。惠安女头戴的斗笠涂上黄漆,具有防日晒雨淋作用。花头巾为四方形,一般是白底上缀绿或蓝色小花,或是绿或蓝底上缀小白花,折成三角形包系头上,有挡风防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等作用。
[编辑本段]惠安女的劳动生活
惠安女以吃苦耐劳闻名于世,大多以渔业为主。当男子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时,惠安女成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她们善家务、多才艺,不论下海、耕田、开公路、修水利、锯木、扛石头、拉板车,还是雕石、织网、裁衣和经商做买卖,敬公婆、教子女,不分粗活、重活、细活,事事能干、样样出色,里里外外自然成了勤劳的代名词。进入惠安的崇武乡间,旅行者还会坐上由惠安女驾驶的各式摩托车,而男人们则把精力放在抚养小孩,雕刻、打鱼、照看店铺上。惠安女因美丽、勤劳、贤惠和一身奇特服饰而著名,不仅成了崇武古城的一道独特民俗景观,更为崇武古城增添了难以言表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海峡风情惠安女

海峡风情惠安女
邂逅惠安女 ——海与石的女儿
惠安女
惠 安 女 形 象 大 使 曾 梅 霞
一、惠安女概述
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海边的 一个特殊的族群,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勤 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 从狭义上来说其实是惠东女,主要分布在 福建惠安东部崇武镇郊和山霞、净峰、小 岞三乡,是地地道道的汉族。 据当地人说,几百年前,她们由中原移居 于此 。
• 来自1958年的大跃进。当时全县青壮年妇 女集中起来修建鸟坛水库。正是在艰苦的 劳动中,为了遮风挡雨,惠安的妇女不得 不学习其它地区的妇女,戴起了头巾和斗 笠。 • 惠安女手臂上所戴的银镯和腰间佩带的银 链,相传是母系社会解体时女人被男子所 锁铐的象征,也有说佩带银腰带作为一种 财富的象征 。
再回顾惠安
民间舞蹈:木屐舞、草帽舞等很有特色的 当地舞蹈,把惠安女的日常劳动生活动作 转变为舞蹈动作。
惠安:“影雕” 惠安女的石雕闻名中外, 而惠安女最擅长的手艺 是“影雕”。这是一门 传女不传男的技术。惠 安女要经过三年学绘画, 三年学“影雕”的苦学 历程。才能胜任工作。 惠安女“影雕”的工具 就是一枝三十公分左右, 硬度极大的称为“金刚 钻”的铳子。所用材料 则是打磨光滑的各色石 材,一般为黑色。参考 资料则是绘画作品、人 物照片等。
服饰与劳作
黄斗笠—防日晒、遮雨 花头巾—冬日保暖、防御风沙; 夏天有吸汗... 美观 蓝短衫—应劳作需要,易于在山 里、海边作业 黑旷裤—易干
2006年惠女服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服饰与劳动因素
海边作业 蓝短衫
黑旷裤
挑石、雕石、补网 等 方便,避免弄脏衣服 易于涉海,打湿易干
服饰与历史因素
一、惠女服饰—灵动的画卷
基本形制: 黄斗笠 花头巾 蓝短衫 银腰链 黑旷裤

惠安的婚嫁习俗

惠安的婚嫁习俗

惠安的婚嫁习俗同样如此,早年在当地流行的一些独特的传统婚嫁习俗,如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地年轻人对此知之甚少。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惠安的婚嫁习俗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惠安的婚嫁习俗传统的闽南婚俗是极其复杂的,现在已经省去许多,只能算大概的吧,因为详细的各家各户都不尽相同。

所谓“十里不同俗”,甚至隔壁邻居也有可能不同。

先是订婚,我所知道的是这天男方要来下聘金,给首饰。

女方家里要请客,一般只请亲戚。

订婚在闽南是很重要的,订完婚再退婚聘金就很难退回来了。

我讲这样一件真人真事。

女主人公是一位小学的校长,和一个有钱人家订婚之后。

一次到医院检查身体,医生说声带有问题。

结果和她同去的人听成生育有问题。

这件事传开之后,男方强烈要求退婚。

由于是男方提出的,聘金没有退。

后来这位女主人公再嫁,陪嫁很多(包括原来没有退的聘金),她老公从此被人戏称“郑百万”(她老公姓“郑”)。

再接着就是择日子结婚拉。

择日子有很多忌讳,我很晕怎么也没弄懂就不多说了。

选完日子就要开始准备嫁妆了。

大家可能都知道晋江这一带陪嫁都是翻倍地陪。

比如说男方下了8万元聘金,女方至少要陪16万元。

有钱人家可能还不只这个数,陪上百万,再加奔驰、宝马的现在也很多。

这还仅仅是现金,实际陪嫁远不只这些。

因为所有的家具(床除外),电器都是由女方家购买,这里面也有好几万啊。

那没钱人家怎办呢?没钱人家除了要购买这些家电之外,最最不济的也要将聘金原封不动返还。

****正嫁女儿花钱是一定的拉。

还有一个很夸张的是,女方的陪嫁,一般是银行存折,要打印出来放大,用镜框镶好搁新房里让人看。

所以,去喝喜酒的人第一眼看新娘,第二眼就是看这张存折拉。

嫁妆准备完还不算完,还有很多其他必备品。

我所知道的有七桶(脸盆,水桶,便盆和将来孩子的澡盆等****七件,还要在这里面压糖和钱),铅,茶叶梗和竹叶(将这些剪碎新娘上婚车时洒在新娘身上。

铅在闽南和“缘”同音,新娘出嫁那天穿的衣服从内到外都要用红线缝上圆铅片),两个箱子(新娘至少要准备7套衣服,结婚7天内每天都要换新,箱底还要放压箱钱),还有化妆品、香水等等零散的东西。

惠安女简介300字

惠安女简介300字

惠安女简介300字
惠安女,又称海瑞女,是指生活在中国福建惠安县的女性。

惠安女是福建省的重要传统文化代表之一,她们以其深厚的家庭观念、勤劳朴素和独特的传统技艺而闻名。

惠安女的家庭观念非常重视,她们注重家庭的和睦与稳定。

对于惠安女来说,婚姻和家庭是一生最重要的事情。

她们通常以家庭为中心,将照顾丈夫和孩子、维护家庭的和谐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同时,惠安女也注重教育子女,并传承了许多家族的传统礼仪和价值观。

惠安女以其勤劳朴素而闻名。

她们勤劳地从事农田劳作、家务劳动以及手工艺制作。

尤其是织布、编织和刺绣等传统手工艺,惠安女在这些技艺上独具匠心,精益求精。

她们用双手创造出各种绚丽多彩的传统工艺品,展示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

除了家庭观念和传统手工艺外,惠安女也积极参与社区和慈善事业。

她们常常组织义工活动,关心社会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惠安女用自己微小的力量传递着爱与温暖,成为社区的中坚力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惠安女也在不断变革与创新。

她们不仅仅是传统
的家庭妇女,越来越多的惠安女积极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展示了女性的智慧和才华。

她们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的来说,惠安女是一群传统而现代的女性。

她们注重家庭观念、勤劳朴素,并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同时,她们也积极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展现出她们的坚韧和智慧。

惠安女是福建的骄傲,也是中国女性的典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样的风情——惠安女的婚嫁习俗
惠安女,是大海的风浪孕育出来的花朵。

而惠安女的服饰,也因其色彩艳丽、富于传奇性的民俗风情,早已名扬天下,成为国内外研究者、爱好者争相研究、探询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惠安女是集中聚居在泉州市惠安县东部的净峰、小岞、崇武、山霞一带沿海地区的汉族妇女的通称。

这是山清水秀,海阔天空,近代高僧弘一大师曾赞美这里“山石玲珑,世所罕见,民风古朴,犹存千年来之装饰,有如世外桃源”。

除了鲜艳明丽的服饰让人心向往之,惠安女神秘、“封建”的婚嫁习俗也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和对惠安女不公平遭遇的同情心。

为什么人们在看待惠安女的婚俗上有如此复杂的心态呢?当今惠安女的婚嫁是否还神秘,是否还遭受不公平待遇?这我们自然得从惠安女的婚嫁习俗说起。

从整体婚嫁程序上看,惠安女的传统婚俗和闽南地区厦门、泉州、漳州等地的基本一致,都是有择婚、“送定”(即订婚)、“娶某”(即婚礼)、婚后等基本程序。

但在一些细节上,惠安女的婚俗绽放出与众不同的异彩。

(一)择婚
在五十年代以前——甚至在此之后直到八十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惠安女并没有自主择婚的权力——这是她们想都不敢想的,她们的婚姻和中国封建式的包办婚姻并无差别。

然而惠安女生活地区的净峰、小岞、大岞、崇武等地以往盛行“娃娃亲”,直到90年代前期仍相当流行。

一般在儿童4、5岁的时候,其父母委托家族长辈代为寻找合适的对象,如有适合的则约见对方父母对八字;若八字相符就算是订下这门亲事了。

这就是“娃娃亲”。

也有的是在子女16周岁后,委托媒人或亲友寻找中意的对象,再由媒人上门说亲。

同样也要约见对方父母对八字。

接着就是“提生月”,即由媒人把男女双方的庚贴送到对方家里,各自压置于厅堂神龛香炉底下卜吉,若三日内双方家中均平安无事,称“三日圆”,就可以同意亲事;如果有一方没有三日圆,议亲必须取消。

如果双方仍有意的话,可以在经双方家长同意后,男方家庭择日由其祖母、母或伯叔母、姑母等女性尊亲前往女方家中,亲自考察女方容貌仪表等,称“相亲”。

这个择偶过程除相亲一项外,相当于古六礼之纳采、问名和纳吉。

现在一般都是男女自由恋爱,这些礼仪基本都不再实行,但一些家长还是会请人对八字。

如果是自由恋爱没有媒人的话,则由男方指定一位男方的女性尊亲如叔母、姑母来担当媒人。

(二)“送定”
“送定”就是订婚。

首先,由男方家长提十斤(一说八斤)猪脚到媒人家请媒人同到女方家中说亲。

接着,男方女性长辈如母亲、伯叔母、姑母陪媒人携聘金、彩礼(一般是戒指、手镯、银腰带等)到女方家中,女子本人会出来向未来公婆问安,并为贵宾敬上“甜茶”。

男家则由长辈(主要是母亲)给未来的媳妇戴上戒指、手镯等佩饰。

“送定”还有一个重要程序就是确定结婚日期。

这个程序必须请男方家族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当地长老翻查皇历,同男女双方家长协商一致后才能确定。

确定完结婚日期后,双方家庭就开始着手准备婚礼事宜。

这个过程相当于古代六礼中的纳征和问期。

现在“送定”的程序基本和以前一样,但送给媒人的猪脚只要两斤;而聘金却芝麻开花节节高了,有的地方盲目攀比,聘金几万是常见的,有的甚至上十万。

(三)“娶某”
“娶某”是婚俗中手续最为繁琐的一个环节。

结婚当天早上新娘要早起,由五、六个心灵手巧的同伴姐妹帮忙梳理头发,她们梳理着一种奇怪的发型。

净峰、小岞一带的惠安女一般梳一种叫圆头髻的发型,头上插满了各种金银头饰;而崇武、山霞一带则是梳名为“目镜髻”或“大头髻”的发型。

这几种发型梳好都要花四五小时的时间。

如果新娘子不小心把它弄乱了,自己一个人不可能再把它梳好。

那为什么要给新娘梳成这样难以整理的头饰呢?这里存在着什么奥秘呢?原来,在过去长住娘家的婚俗中,它对新娘的新婚之夜有监督的作用。

据说新娘结婚三天后回娘家。

如果人们发现她的头发乱了,同辈的姐妹们就会讥笑她。

因此为了保持发式整齐不乱,通常新娘在新婚的三天三夜都不躺着睡觉,千方百计避免和新郎睡在一起。

接着要给新娘穿上结婚的盛装。

新婚的装束和平时常见惠安女的打扮大致一样,但仔细观察还是有一定的区别,最显著的就是新娘子腰间比未婚女子多了一串或粗或细的银腰带。

据说银腰带是男方送的结婚聘礼,它能展示家庭财富的多少。

还有一点,新娘装的衣服和裤子都是用黑色丝绸裁剪缝制的。

在解放前,未婚惠安女出门都要带黑色面纱以躲避陌生人以及未来丈夫;而新娘子则要顶一块黑色绸子方巾,前短后长,把脸遮住。

现在闽南地区只有浔埔还保留着黑色面纱和黑色着装,不过面纱并没有把脸遮住,只是作为一种装饰而已。

关于盖黑巾的说法还和洪承畴的母亲“不食清朝米(只食明未遗粮),不住清朝土(把房子架于水上),死后无脸见先祖(尸布盖脸全身黑衣打扮,为国守寡‘国殇如死夫君’)”的民间传说有一定的关系,据说闽南妇女都效仿其忠孝义节,所以衣饰的颜色也都以黑色为主。

现在大多数惠安女结婚已经不再穿着传统装束,这既是一种遗憾,也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着装后,媒人拿一根红丝线给新娘“上头”。

所谓“上头”就是用红丝线将新娘额头、左右脸颊的绒毛夹掉,这表示从这一刻起新娘就成年了。

现在这个程序简化了,由媒人在新娘额头、左右脸颊用红丝线各刮三下。

新娘的长兄还要给新娘梳三下头,表示祝福新娘婚后顺顺利利。

接着,新娘进餐。

媒人事先会从男方家里拿半个猪心到女方家(另半个猪心新郎在同一天吃),由新娘的母亲亲自煮成汤,盛满满一碗饭,新娘必须沿着碗边把上面的饭吃完,剩下的由新娘的兄弟分着吃。

这是表示新郎新娘心心相印、同心同德。

新郎来迎亲是不能见到新娘的,要在门外候着。

等新娘出来后,还要接受新娘兄弟以及新娘女伴的诘难。

而后新娘上轿要由媒人撑红伞遮着。

起轿前,新娘兄弟要放鞭炮。

新娘出嫁是大喜事,反而要“哭嫁”,就是新娘要和母亲等娘家女眷抱头痛哭,以示舍不得娘家,哭得越悲伤以示感情越深。

现在一些地方还保留这样的习俗,但多数地方都不“哭嫁”了。

花轿抵达男家,一时鼓乐、鞭炮齐鸣,喜气洋洋。

接下去就出现了精彩的镜头:新郎至轿前,下马威似的朝轿门轻踢一脚,轿内新娘马上应战,还踢轿门一脚,这是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向观众们宣称:日后男不惧内,女不示弱。

男家一位平辈男青年或下辈男孩已走到花轿前,揖请新娘出轿,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长辈子牵新娘出轿,送嫁娘忙举起贴有红双喜字样的米筛为新娘遮面,然后在三通喜乐声中,新娘慢步跨过火炉,踏上瓦片,进入洞房。

图的就是一个红红火火、圆圆满满。

新娘到夫家后,又有拜天地、挑乌巾、喝交杯酒、宴请宾客等节目,其中闹洞房为是日婚礼的压台戏。

俗谓洞房不闹不喜,不闹不吉利,而且在新婚七天内可以连续闹,有“七日内不分大小”之说。

闹洞房的内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妇,当众做出种种亲昵举动,诙谐有趣。

这和其他地区闹洞房有相近之处,这里就不赘述了。

(四)婚后
婚后的第二天黎明,新郎陪同新娘,由原牵新娘的妇人引导到厅堂,先拜祖先,然后依次与公婆及夫家诸亲属相见(今或提前至婚娶当日下午)。

因为只有拜过祖先,新娘才算男方
家族的人。

新婚第二天,新郎要再陪同新娘,同样由原先牵新娘的妇人引导,来到厨房,让新娘摸摸各种饮具、餐具,并让新娘到附近水井去挑水,这些象征性的家务劳动,目的是让新娘熟悉新的生活环境,俗称“落灶脚”。

中午,为新娘上厅堂特设宴席,称上厅桌,由夫家女眷及外戚作陪。

从此,新娘真正成为夫家的成员之一。

在新婚第三天,上午有探房的习俗,即新娘的幼弟(堂弟亦可)到姐夫家去探望姐姐,男家一见面即要给这位阿舅仔馈赠红包,称“结衫带”。

同时,阿舅仔还得完成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敦请姐姐赶快回娘家会亲,邀请新姐夫到岳家做新女婿。

由于探房是婚姻双方亲家礼尚往来的第一次感情交流,故宴请阿舅仔的筵席力求丰盛,惟恐款待不周。

中午新娘先丈夫和阿舅仔一起回娘家,向娘家长辈行礼请安,诉说在夫家三天的新生活;新郎而在同辈男青年的陪同下来岳家会亲。

会亲当日傍晚,由妻舅或姻叔等主陪宴请新郎一行。

这是新女婿初次到岳家,且与岳家的主要亲人相识,故宴席极为隆重。

至此,婚姻仪礼基本完成。

旧时有妇女婚后长住娘家之俗。

其特点是:新娘出嫁三天后即回娘家长住,每年只有在春节、清明、中元即七月十五以及冬至和农忙时才到夫家暂住几次,其时间一年大约共有十来天。

长住娘家的时间,要看怀孕的迟早,少者二三年,多者甚至长达一二十年。

住娘家的时间太短,会受到人们讥笑,但时间太长,也会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事。

如果年纪大了尚未怀孕,其权宜之计即由夫家抱养个孩子,这样便可名正言顺地长住夫家了。

这种男人长期在外捕鱼、打工,女人在家从事副业和农业,从而形成的长住娘家的习俗。

长住娘家的习俗,过去给许多惠安女带来不幸,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陋习已经基本被破除了。

今日的惠安女婚俗和过去大大不同了,在扬弃中保留了一些较为合理和简化的程序,放弃一些繁琐、陈旧的规矩。

这是时代的进步,同时也是当代惠安女(包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婚嫁观念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