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公开课
《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状况。
重点、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3.积累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二、简介文体三、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四、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朗读课文。
(重点朗读第3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骈,两马并驾。
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外见:表现出来。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六.找到通假字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七、阅读课文并思考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层次: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
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3.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八、课文分析1.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
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
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
《马说》公开课教案

《马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马说》。
2、理解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3、体会作者借千里马表达的情感,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千里马的遭遇与作者情感之间的联系。
2、难点领会文章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之情。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3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关于马的图片或视频,如徐悲鸿的骏马图、赛马比赛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问学生对马的印象和了解,引导学生思考马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接着引入课文《马说》,介绍作者韩愈以及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7 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节奏和语气。
(3)学生再次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3、疏通文意(15 分钟)(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抽查学生的翻译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如“祗”“骈”“食”“策”等实词,“之”“其”“以”等虚词,以及“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等句子。
4、研读课文(15 分钟)(1)思考:文中的千里马有怎样的遭遇?明确:千里马被埋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能以千里马之名施展才能。
(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明确:“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即食马者的无知和愚昧。
(3)作者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明确: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同时也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批判和讽刺。
5、探究写法(10 分钟)(1)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理解通过对千里马的遭遇的描写,来暗示人才的命运,使文章更含蓄、更深刻,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马说(公开课)

马说(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马说》。
本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通过对马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详细讲解教材中涉及的章节和具体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诗文;2. 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 学生能够分析诗文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文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2. 教学重点:诗文的艺术特色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马”为主题,引导学生谈论对马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初读: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3. 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解读诗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4. 细读: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的艺术特色;5. 朗读与背诵:学生分组朗读诗文,体会诗文的韵律美;六、板书设计1. 马说2. 意境:人才被埋没3. 作者情感:感慨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结合诗文内容,分析作者通过马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答案:作者通过对马的描写,表达了对于人才被埋没的感慨和愤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文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在分析诗文艺术特色时,部分学生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2. 拓展延伸: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人才被埋没”的理解,并进行作文练习。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在《马说》这一课的教学中,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文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而重点则是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诗文的艺术特色。
1. 意境的理解:诗中的意境是作者通过文字构建的一种抽象的情感氛围,需要学生通过朗读、解析和想象来体会。
意境的理解不仅要求学生对诗文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马说公开课教案

马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理解作者的观点,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3、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实,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和作战工具。
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以马为题材进行创作。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马说》,就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一篇关于马的文章。
那么,这篇文章到底说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3、检查预习情况,提问重点字词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分组合作,逐句翻译课文,遇到疑难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各小组派代表展示翻译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1、文章开头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引导学生思考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明确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2、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如“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批判。
4、文章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你能说说“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分别象征着什么吗?“千里马”象征人才,“伯乐”象征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象征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五)拓展延伸1、在当今社会,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人才被埋没?学生结合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建立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等。
马说公开课教案

《马说》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说》全文;(2)了解韩愈的生平和文学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马说》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手法;(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关爱,理解“世有伯乐,有千里马”的深刻含义;(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勇于探究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马说》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分析韩愈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手法;3.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2. 对作者观点的深入理解和探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马说》原文及其注释、翻译;2. 学生准备:预习《马说》,了解作者韩愈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韩愈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马说》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马说》,理解课文内容;(2)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马说》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2)分析课文结构,解读重点句子。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文内容练习;(2)教师点评,及时反馈。
6. 拓展延伸(1)学生结合课文,谈谈对人才的认识和看法;(2)分享感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7.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后背诵《马说》的重要性。
8. 课后作业(1)背诵《马说》;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马说》的深层含义;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3. 采用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马说》背诵情况,评估背诵效果;2. 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学生讨论交流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
《马说》公开课课件

第一段阐述“不知马”的现象, 第二段揭示“不以马为奇”的根 源,第三段表达“马之真不遇其
人之孤愤”。
结构紧凑,逻辑严密,使文章主 题突出,思想深刻。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描述千里马的悲惨遭 遇,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 的愤慨和无奈。
作者呼吁社会重视人才,尊重 人才,让人才得到应有的待遇 和发挥。
主题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现 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马说》公开课优秀课件
目录
• 《马说》的作者与背景 • 《马说》的内容解析 • 《马说》中的马文化 • 《马说》的教育意义 • 《马说》的现代启示 • 《马说》的实践应用
01
《马说》的作者与背景
作者介绍
01
02
03
韩愈
唐代的文学家、思想家、 教育家,被尊为“唐宋八 大家”之首,是唐代古文 运动的领袖。
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历史背景研究
01
《马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对于历史研究具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评价
02
《马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可以为历史人物评价提供
依据和启示。
历史事件解读
03
《马说》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现象,有助于深入解读历史事件
的内涵和影响。
在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思想启蒙
《马说》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可以启迪人们的思维, 提高思想觉悟。
道德教育
《马说》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可以作为思想教育的重 要内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文化传承
《马说》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THANKS
感谢观看
培养人文素养
学习《马说》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的人 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八上语文八下语文语文第课《马说》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公开课教案课件公开课教案课件公开课教案课件

教案:八年级下语文《马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马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马说》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文言文语法的理解和应用。
3.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领悟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马说》的背景和作者韩愈的生平等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调的把握。
2. 学习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翻译课文,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理解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课文所表达的主旨和情感。
(2)学生通过写作练习,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的掌握。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马说》。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参与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表现,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练习,检查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以及是否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马说》省级获奖公开课教学设计5篇

《马说》省级获奖公开课教学设计篇5知识教学点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能够疏通文意。
2、了解作者,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能力训练点1、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注意节奏。
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情感渗透点:背诵课文。
学会推销自己,展示才能,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过程一、导入。
介绍作者、文体1、以伯乐相马导入。
(幻灯片展示)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2、作者介绍。
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幻灯片)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幻灯片展示二、朗读时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准节奏,读得流畅,读懂情感)1、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幻灯片显示注音)2、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读出情感。
三、疏通文意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
然后翻译翻译采用分组翻译,课堂展示的方式,提高课堂实效。
完成后,教师评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课堂检测。
四、链接写作背景,思读品读课文。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来寄托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合文中具体句子进行说明。
明确学生组内讨论课堂展示分享后,教师幻灯片展示。
五、古为今用质疑:“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吗?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3、请你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选择一个事物,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