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案】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第1课时 参考教案
2.1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教案

二、水的天然循环
1.意义
2.植物对水的净化作用
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天然的污水处理厂
了解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的污染;农业上化肥、农药的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染。
危害: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平衡;危害人体健康等。
小结:
课题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课型
新授
第1课时
第周
年月日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但是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固、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的冲动。教学的起点定位在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
重点
分子的基本性质
难点
分子基本性质的应用
关键点
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
教学媒体
多媒体、挂图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
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1.分子的本身没有改变
2.能量的变化
(水分子获得时运动加快,间隔增大。)
3.分子的基本性质:
⑴分子很小,⑵相互间存在间隔,⑶总在不停地运动,⑷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1.
2.
认识水的天然循环
观察P24图片
P28污水处理过程
认识节水徽记
寓意:人们像对待掌上明珠一样珍惜、爱护、节约每一滴水。
《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参考教案3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课时1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物理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难点:1、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2、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准备: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学习过程:1、不变分子的大小分子的排列方式2、改变分子的间隔【投影】: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图片【问题】1、路边的斑斑水渍为什么会消失2、烧开了水之后,揭开锅盖,有什么现象如何解释3、是什么引起了水的状态的改变?【投影相关的问题图片】没有发生改变。
结合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进行讨论。
观察思考、讨论:在固态、液态、气态的水中水分子是怎样存在的,有何异同?思考、讨论、交流学生试着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学习【活动天地2-1】【小结】:水分察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逐步养成微观思维。
利用图片对宏观物质存在状态进行解释,形成直观形象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加快分子运动【问题】以水分子为例,总结分子具有哪些性质二、分子【演示实验1】: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演示实验2】:热水、冷水中分别滴加红墨水【板书】: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很小2、分间有间隔3、分子在不停运动【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的变化。
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音质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就了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
自主领悟,小组讨论1、分子很小观察、思考、结论:2、分子间有间隔观察、思考、结论:3、分子不停的运动,温度越高分子需要吸收能量(包括加热、风能等),分子获得的能量还会散发给环境。
通过素材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练习作业】:1利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下列事实:(1)加油站里的汽油已贮存在油罐中,但在离油罐一定距离内仍要“严禁烟火”。
(2)湿衣服夏天比冬天干的快,通风处比避风处干的快。
化学《运动的水分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①分析水的三态变化的本质,认识分子的特征②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过程和方法:①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初步体验宏观与微观的联系;②通过对三种状态下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理解,以及对生活中水分子的认识,培养学生把握问题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培养学生的微粒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教学用具】【教师】多媒体投影仪、体积相同的大豆和小米。
(两个相同小烧杯和一个大烧杯)【学生】量筒(50ml、100ml 各一支)、酒精温度计一支、酒精、水、胶头滴管、烧杯等。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思考问题:1 、你知道水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吗?2、你知道水在自然界有几种存在状态?它们之间转化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3、你知道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讲授新课(一)、水的三态变化 【探究针筒中的水加热】增大。
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提出一种可能并解释这种现象0 加热前0 加热后 1我猜想:a.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b.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c.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d.水分子受热都冲到针筒的另一端去了? 【初识水中乾坤】水蒸气封闭在针筒中的水 沸腾后,液态的水会变 为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封闭在针筒中的水 *表示水分子水冰0气态的水:水分子 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 器或自由的向空间扩散。
0 液态的水:水分 子无序排列,在一定 的体积内较自由的运 动;水的三种状态相互转化时,水分子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三态变化。
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 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 小,水由气态又变回液态。
水的三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我知道: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 和 —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 和。
教案: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

设计者:索镇一中罗海滨课题: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2.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教学重点:以分子观点描述水的三态变化及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教学难点:从分子的观点描述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过程:<引入 > 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
水分子很小,小的你看不见、摸不着。
水分子有什么特征?为什么它们有时能幻作朵朵白云,有时能化为绵绵细雨,有时又能变成皑皑白雪?<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本P28,回答:1.水分子本身变大了?2.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3.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4.水分子受热都冲到了针筒的另一端去了?<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指导>一定量的水当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发生变化。
[自学指导二]仔细观察下图后回答:1.什么原因导致了水的三态变化?液态水气态水固态水<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指导>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三态变化,水在发生三态变化时,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和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问题探究> 1.雨后初晴的夏日,路边的斑斑水渍一会儿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2.烧开了水后,揭开锅盖,立即就有许多水滴滴下,这是水蒸汽凝结的结果。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获得能量失去能量液态水————→气态水————→液态水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到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会液态。
[交流共享]P30,学生讨论总结后得出:分子很小,相互间存在间隔,总在不停地运动。
<补充>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自学检测] P30在线测试[自学指导三]观察下图,你能总结在水循环的每个环节上,水分子是怎样运动的?水分子的能量如何变化?是什么导致了水分子的能量变化?<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指导>太阳为水提供能量,使水分子运动加快,脱离彼此间的束缚变成水蒸汽,高空中遇冷凝结成云,最后变成雨或雪返回地面。
《运动的水分子》名师教案第一课时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能够认识分子的特征;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教材分析】《运动的水分子》是鲁教版化学八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一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
由于学生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已经从宏观上接触到水的三态变化,已经会用蒸发、凝聚、凝固、液化等词语来描述水的三态变化,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的有关现象也是学生普遍较为熟悉的。
在八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节中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已经涉及到了一点水分子的知识,学生已有一个模糊的认识。
因此,教材将物质的微粒性、微粒的运动性、微粒与能量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境中,围绕着“物质状态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这样的化学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自主探究、主动构建知识。
化学的基本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和变化。
正是由于“在原子、分子水平上”使得化学不同于物理学、生命科学和地理学等自然科学。
本节课以水分子为例,重点研究了分子的特征,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水的认识,获得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及其运动的特殊视角,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实验或者游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分子运动的现象,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分子很小,但真实存在,同时又在不断的运动。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巧妙的跨越存在于微观和宏观世界之间认识上的鸿沟,初步建立微粒观。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已经从宏观上接触到水的三态变化,已经会用蒸发、凝聚、凝固、液化等词语来描述水的三态变化,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的有关现象也是学生普遍较为熟悉的。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设计

运动的水分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在水的三态变化中的运动特点,初步认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知道分子的基本特征。
2.通过对分子的基本特征的认识,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有关现象。
3.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子的基本特征;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有关现象。
三、课型:新授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微视频、课件,提前在一体机安装字库,电脑版微信。
每组实验用品:量筒(50ml,100mL)、烧杯(每组两个250mL)、注射器(两套)、铁架台、滴管
实验药品:热水瓶、热水、常温水、酒精、品红溶液(滴瓶)
其它:智能手机(现场抓拍、录制学生资源,及时通过微信上传以便现场展示,交流共享)。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过程
多了
D.水分子受热都冲到针筒的一边了
七、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水分子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4.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水分子的运动状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学会珍惜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水分子的运动原理:让学生掌握布朗运动的概念,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以及水分子的运动状态与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
3.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分子运动:通过实验和实例,使学生理解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水分子的运动特点,以及水分子在溶解过程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1.水分子运动原理的理解: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实例,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4.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在本章节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团队中的表现,培养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
5.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是学习动力的重要来源,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水分子的结构与组成:使学生深入理解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掌握化学式H2O,并了解水分子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初中化学_《第二单元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第1课时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①分析水的三态变化的本质,认识分子的特征②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2)过程和方法:①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初步体验宏观与微观的联系;②通过对三种状态下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理解,以及对生活中水分子的认识,培养学生把握问题本质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培养学生的微粒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教学用具】【教师】多媒体投影仪、体积相同的大豆和小米。
(两个相同小烧杯和一个大烧杯)【学生】量筒(50ml、100ml各一支)、酒精温度计一支、酒精、水、胶头滴管、烧杯等。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思考问题:1、你知道水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吗?2、你知道水在自然界有几种存在状态?它们之间转化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3、你知道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二、出示教学目标三、讲授新课(一)、水的三态变化【探究针筒中的水加热】封闭在针筒中的水沸腾后,液态的水会变为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
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提出一种可能并解释这种现象加热前加热后我猜想:a.水分子本身变大了?b.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c.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d.水分子受热都冲到针筒的另一端去了?【初识水中乾坤】水的三种状态相互转化时,水分子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三态变化。
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液态。
水的三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我知道: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________和_________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分子本身没改变,这种变化属于_____变化(二)、水的天然循环阅读课本25页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1.在水循环的每个环节上,水分子是怎样运动的?分子的能量如何变化?2.水分子运动的能量来自哪里?3.通过水的天然循环,实现了什么?地球上的水及淡水储量和分布水蒸气 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的向空间扩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3.学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会解释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现象。
4.学习用微粒的观点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5.初步形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能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
6.体会水的三态变化对生命体的重要意义。
7.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感受化学知识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引出分子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
难点: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提问】如何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水加热变成水蒸气,水结冰,是什么变化类型?你的理由是什么?
【讲述】我们用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水变成水蒸气
、水结冰都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它们之间的变化只是物质状态之间的改变。
只是水分子间隔发生了改变。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很小,小的看不见摸不着,那么这么小的分子我们是如何观察到的?它又有哪些性质呢?水分子有什么特征
?为什么水有时能幻作朵朵白云,有时能化为绵绵细雨,有时又能变成皑皑白雪?
学完这节课,你的问题都能得到答案了。
【新课讲解】
知识点一、水的三态变化
【讲述】一滴水(按20滴水的体积为1 mL计算)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如果10亿
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年才能数完。
通过
计算我们得知水分子的质量约3×10-23g。
一个水分子的体积约3×10-23mL。
【组织讨论】这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特点?
【总结】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过渡】水变作云、雨、雪是水分子运动的状态发生变化的结果。
设想你把封闭在针管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成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变大。
那你有没有想过,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问】如果把封闭在针管中少量的水煮沸,大家猜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探究】为什么水变成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水分子受热都运动到针管的另一端去了?
【讲述】老师这里有一份小资料,请同学们阅读。
1.气体分子的运动特点:气体分子总是会充满他们所占据的整个空间,并在这个空间不断运动。
2.气态时,水分子的体积约为:3×10-23mL。
3.液态时,水分子的体积约为:3×10-23mL。
【组织讨论】请同学们分析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到底是水分子发生了哪种变化?
【总结】
(1)水分子本身变大了?(x)
(2)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
(3)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x)
(4)水分子受热都运动到针管的另一端去了?(x)
由此我们可总结如下:
水分子间隔
不变
数目
间隔
排列方式不变
运动状态
【结论】针管实验的正确猜想是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了。
【提问】不同状态的水,分子排列情况怎样?不同状态的水,分子运动状况怎样?
【展示】
【讲述】如果同学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固态的水,水分子有序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
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液态的水:水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内较自由地运动。
分子运动加快,分子间仍有一定间隔。
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地向空间扩散。
分子运动的更快,分子间隔变大。
【组织讨论】水的三态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从微观角度看,其变化实质是什么?
【总结】水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水分子本身不变,从微观上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分子间隔,运动状态)。
而化学变化:分子种类改变了。
【组织讨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雨后初晴,路边的水渍为什么变得无影无踪?烧开水掀开锅盖会有水滴滴下?
【讲述】在水蒸发的过程中,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克服了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间的间隔变大,离开液体表面,变为水蒸气逸散到空气中去了。
烧开水掀开锅盖会有水滴地下,是水蒸气在锅盖上冷凝的缘故。
烧水时,部分水分子获得足够能量,运动加快,分子间隔变大,便离开水面向锅盖处运动。
这些水分子遇到冷的锅盖后,失去部分能量,运动减慢,彼此靠近,间隔变小,于是又重新聚集在一起,凝结成水滴。
【组织讨论】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活动天地2-1的内容,读完后课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水分子的变化。
知识点二、分子
【过渡】其实不但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我们周围的很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例如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那么请同学们完成课本活动探究2-1,并填写实验表格。
1.取两支25 mL的量筒,一支加入10 mL水,另一支加入10 mL酒精,然后将这两种液体在其中一支量筒混合,静止后观察现象。
2
别加入少量品红,观察现象。
【展示】展示【教学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插入【教学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总结】同学们我们来总结一些分子的特点: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相互之间有间隔。
(气体分子间隔较大,固体和液体之间间隔较小。
分子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3)分子有能量,总在不断的运动。
(获得能量,运动速率加快;失去能量运动减慢)(4)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因此,分子之间聚在一起可以形成物质)
【随堂练习】
1.七月的公园,百花盛开,阵阵花香,沁人心脾。
花香四溢的现象说明()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分子具有一定的质量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D.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答案:A
2.下列事实不能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的是()
A.刮风时尘土飞扬
B.进入花园闻到花香
C.将25m3的石油气装入0.024m3的钢瓶中
D.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
答案:A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分子的性质,能从微观方面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通过活动天地了解了分子的特点是体积小、分子之间有间隔,不断运动的。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只是分子间隔发生改变,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