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诊疗常规
新生儿科诊疗常规 参考

高危儿常规高危儿定义:是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一、检查1、入院后行心电、呼吸、经皮血氧监护,测血压,记录24小时尿量;2、脐血血气分析异常者,急查血气分析和血常规;3、次日行三大常规、生化11项检查;4、监测微量血糖2-3天;5、入院即向家人说明头颅CT或MRI的重要性,征得家人同意后,写检查申请单,于出生后5天在情况允许时行头颅CT或MR检查(早产儿除非有危及生命需要急查影像学之外,应在矫正胎龄38-40后再作检查)。
二、治疗1.烦躁激惹、出生时有窒息或缺氧者,入院即予Luminal(10-20mg/Kg)肌注镇静,如仍烦躁、激惹,1小时后可追加5mg/Kg,次日开始给予维持量,按每天5mg/Kg,分三次口服。
2.血气分析如提示代谢性酸中毒,则用5%NaHCO3后6小时复查血气。
3.如呼吸窘迫,予以吸氧,严重者以及血气分析提示明显呼吸性酸中毒者,予以机械通气。
4.入院后前三天静卧:停留胃管,鼻饲奶,可予以吗丁啉0.3mg/Kg, Q8h。
5.如果围产期重度缺氧、出生时气管插管、出生后机械通气者,予以暂时禁食,至情况稳定。
6.预防出血,VitK10.5-1mg/Kg/次,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3天。
7.胎膜早破超过6小时,羊水混浊,出生时气管插管,怀疑羊水吸入者,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8.生后3天静脉输液量限制在60-80ml/(Kg.d),速度控制在3m l/(Kg.h)左右。
如有烦躁、前囟张力高等颅高压表现,予脱水。
颅压高最早在生后4小时出现,一般在24小时左右更明显。
如第一天出现前囟张力增加,可静注速尿1.0mg/Kg,6小时后如前囟仍紧张或膨隆,可用甘露醇0.25-0.5g/Kg静脉注射,4-6小时后可重复应用,第2、3天逐渐延长间隔时间,力争在2-3天内使颅压明显下降便可停药。
有明显肾功能损害者,甘露醇应慎用。
颅压增高同时合并PaCO2增高(>9.33Kpa)者,可考虑机械通气,减轻脑水肿。
新生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新生儿诊疗常规早产儿管理一、早产儿诊断胎龄<37 周的新生儿;体重<1500 克为极低出生体重儿 (VLBWI);体重<1000 克为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依据体重与胎龄的关系可诊断为;小于胎龄儿,适于胎龄儿和大于胎龄儿.二、早产儿常见的临床问题1、保温依据出生体重或生后的日龄选择合适的温箱温度,使体温维持在36.5℃左右(见表 1) .表 1 不同出生体重早产儿适中温度2、呼吸管理⑴氧疗:PaO2<50mmHg 或血氧饱和度(<85%)给予氧疗,维持血氧饱和度在 90%~ 95%.对有呼吸衰竭者的治疗,见我国制订的机械通气常规治疗. 呼吸暂停的处理⑵呼吸暂停的处理去除病因,分析血气,血糖;紧急处理:①保持气道通畅;②刺激呼吸;③药物治疗:氨茶碱氨茶碱:负荷量 4~6mg/kg, 静滴,12 氨茶碱小时后给维持量 2mg/kg, 2-3 次/天,维持血药浓度在 5-15μg/ml.应用中注意血糖,尿量及心率等监测;④频发的呼吸暂停可应用 CPAP 或机械通气治疗.3、早产儿喂养问题⑴生后第一天30Kcal/kg,以后每天增加10Kcal/kg,至100-120 Kcal/kg/d.⑵若有下列情况不应经肠道喂养: ①消化道畸形明确诊断前; ②活动性消化道出血; ③肠麻痹(缺血缺氧或动力性等) ; ④休克,严重的酸中毒或缺氧时⑶喂养的途径可经口,鼻胃或口胃管喂养 (表 2) .出生体重(克) 开始量(ml) 间隔时间(h) 备注<750 0.5-1.0 1-2 病情不稳定时应延长或禁食751-1000 0.5-1.0 1-21001-1250 2.0 21251-1500 3.0 31551-1750 5.0 3 一般可经口奶瓶喂养1751-2000 7.0 3>2000 10.0 4⑷每日奶量增加一般为 15-20ml/kg.若有感染,酸中毒,循环功能不良等应调整奶量.⑸肠道外营养:一般可从生后 24 小时开始,氨基酸及脂肪的浓度从0.5-1.0g/kg/d 开始,逐渐增加.脂肪选择中长链为宜,应注意输注的速度,0.08-0.12g/kg/h.⑹功能合理时,每日体重可增加 10~20g.4、保持血糖稳定保持血糖稳定,应于 2.2mmol/L~7.0mmol/L;5、保持液体平衡每天体重变化±5%为宜.维持血压,体温,血气正常, 控制输液或快速输注高渗液体;6、纠正低蛋白血症;7、黄疸的治疗;8、输血指征:⑴Hb<80-90g/L (HCT<25%),有缺氧表现(安静呼吸,心率增快,体重增加缓慢,可输血(RBC),10-15ml/kg;⑵若有感染,或有肺部疾病时,输血指征可放宽,一般 Hb<125g/L(HCT<35%).9、PDA 的治疗⑴限制液体入量 60-80ml/kg,监测体重,尿量,电解质变化;⑵口服消炎痛消炎痛,0.2mg/kg 首剂;0.1mg/kg, 2,3 消炎痛剂间隔12-24 小时.⑶布洛芬:首剂 10mg/kg,2,3 剂每次 5mg/kg,间隔 24 小时.10、对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⑴ MRI 检查评价脑发育与损伤;⑵听力及 ROP 监测;⑶每周均应监测血气,血糖,血常规及 CRP;⑷出院后定期随访新生儿窒息一、概述新生儿窒息是围生期高危因素所导致的急性呼吸循环障碍,本质是组织的缺氧与灌注不良.二、诊断要点⑴有影响母体与胎儿气血交换的各种原因;⑵胎儿心率增快>160 次/分,或<100 次/分,持续一分钟以上;或胎心监护表现为晚期减速.羊水混胎便;⑶ Apgar 评分 0-3 分为重度窒息,4-7 分为轻度窒息;⑷器官功能障碍. 注:神经系统发育畸形,有神经肌肉疾病,以及早产儿等,Apgar 评分常不能反映窒息的程度.重要的辅助检查:血气,血糖及电解质分析,心肝肾功能的评价,血常规.窒息的复苏要点:⑴正确复苏;⑵胸部按压的指征与方法见附图 2,3;⑶气管插管的指征: ①羊水胎粪污染,HR<100/min,无自主呼吸; ②气囊—面罩通气后,HR<100/min,发绀不缓解;⑷复苏时药物的选择与应用方法:①肾上腺素:指征,胸外按压和辅助通气后,心率< 60 次/min: (注意: 充分的通气建立之前不要用肾上腺素) . 剂量:1/10,000,0.1-0.3ml/kg/次,据情况3-5 分钟可重复,可经气管插管滴入或静脉注射;②扩容指征:给氧后仍苍白,脉搏微弱,低血压/低灌注,对复苏反应不佳.可应用生理盐水,10ml/kg;或白蛋白 1g/kg;或血浆 10ml/kg. 应在充分建立有效的通气基础上, 5%碳酸氢钠 3ml-5ml/kg,③碳酸氢钠, 稀释后静脉注射;或根据血气计算:5%碳酸氢钠 ml=-BE×体重×0.5.④纳络酮,对于分娩前 4 小时内母亲应用过各种麻醉药物所引起的新生儿呼吸抑制,在有效的通气基础上应用.剂量,0.1mg/kg,气管滴入, 或静脉注射,或皮下或肌肉注射. 复苏后新生儿应密切监护,监测生命体征,生理生化指标,必要时转入 NICU 进一步治疗.表 3 气管插管的选择气管插管型号体重(kg) 孕周深度(CM)2.5cm <1.0 26-28 73.0cm 1.0-2.0 28-34 83.5cm 2.0-3.0 34-38 93.5-4.5cm >3.0 >38 9-10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一、概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围生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严重病例的存活者可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围生期窒息是HIE最主要的原因,缺氧是脑损害发生的基础。
儿科诊疗常规目录

目录第一章儿童保健---------------------------------------1 第一节营养不良---------------------------------------1 第二节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1 第三节迟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2 第二章新生儿疾病-------------------------------------2 第一节新生儿窒息-------------------------------------2 第二节新生儿肺透明膜病-------------------------------3第三节新生儿肺炎-------------------------------------3 第四节新生儿出血症-----------------------------------4 第五节新生儿黄疸-------------------------------------4 第六节新生儿低钙血症---------------------------------5 第七节新生儿低血糖-----------------------------------5 第八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 第九节新生儿颅内出血---------------------------------6 第十节新生儿硬肿症-----------------------------------7 第十一节新生儿败血症----------------------------------7 第十二节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8 第三章遗传、免疫及结缔组织病-------------------------9 第一节 21—三体综合征---------------------------------9 第二节半乳糖血症--------------------------------------9 第三节肝豆状核变性------------------------------------9 第四节风湿热------------------------------------------10 第五节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10 第六节过敏性紫癜--------------------------------------11 第七节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11 第四章感染性疾病-------------------------------------12 第一节麻疹--------------------------------------------12 第二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2 第三节细菌性痢疾--------------------------------------13 第四节伤寒--------------------------------------------13 第五节败血症-----------------------------------------14 第六节小儿结核病--------------------------------------14 第五章常见儿科疾病------------------------------------15 第一节消化系统疾病------------------------------------15 消化性溃疡--------------------------------------------15小儿腹泻病--------------------------------------------15 急性坏死性肠炎----------------------------------------16 第二节呼吸系统疾病------------------------------------16 急性喉炎----------------------------------------------16 支气管肺炎--------------------------------------------17 支气管哮喘--------------------------------------------17 呼吸衰竭----------------------------------------------18 第三节循环系统疾病------------------------------------19 先天性心脏病------------------------------------------19 心律失常----------------------------------------------19 病毒性心肌炎------------------------------------------20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21 充血性心力衰竭----------------------------------------21 第四节泌尿系统疾病-- ---------------------------------22 急性肾小球肾炎 --------------------------------------22 肾病综合征--------------------------------------------22 肾小管性酸中毒----------------------------------------23 泌尿道感染--------------------------------------------23 急性肾功能衰竭----------------------------------------24 第五节造血系统疾病------------------------------------25 营养性贫血-------------------------------------------25 地中海贫血--------------------------------------------25 氢酶缺乏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2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6 血友病------------------------------------------------27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7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8 第六节神经肌肉系统疾病--------------------------------28 化脓性脑膜炎------------------------------------------28 病毒性脑炎--------------------------------------------29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29 小儿癫痫----------------------------------------------30 瑞氏综合征--------------------------------------------31 颅内压增高--------------------------------------------31 第七节内分泌疾病--------------------------------------31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31 糖尿病------------------------------------------------31 第六章小儿外科疾病------------------------------------31 第一节腹膜后肿瘤-------------------------------------32 肾胚胎瘤----------------------------------------------32 神经母细胞瘤------------------------------------------33 第二节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34 第三节先天性肠旋转不良--------------------------------34第四节先天性肠闭锁-----------------------------------35 第五节肠套叠-----------------------------------------35 第六节急性阑尾炎--------------------------------------36 第七节原发性腹膜炎-----------------------------------36 第八节先天性巨结肠症---------------------------------37第九节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性肾积水--------------38 第十节肱骨髁上骨折-----------------------------------40 第十一节股骨干骨折-----------------------------------40 第十二节急性血源性骨髓炎-----------------------------40。
儿科诊疗常规

儿科诊疗常规常见儿科疾病诊疗常规第一节消化系统疾病消化性溃疡【病史采集】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有关消化性溃疡的症状包括厌食、消瘦、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反酸、反复上腹部疼痛、呕血及便血史。
3. 有关上消化道疾病包括溃疡的家族史。
4. 以前的检查、治疗经过及疗效情况。
【检查】1. 全身体检,重点检查腹部情况。
2. 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3. 有条件可作上消化道纤维内窥镜检查。
4. 有条件可进行抗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or Pylori,HP)IgG检测,快速尿素酶试验,13-C素呼吸试验等。
【诊断】1. 具有上消化道疾病的症状,钡餐及纤维内窥镜检查的结果即可诊断。
2. 注意与应激性溃疡、胃泌素瘤所致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相鉴别。
【治疗原则】1. 饮食治疗。
2. 并发症治疗,如溃疡出血等。
3. 抗酸治疗,包括H2受体阻滞剂及质子泵抑制剂。
4. 保护胃粘膜,如胶体铋。
5. 根除HP治疗。
6. 病情复杂,医疗条件欠佳者,需请专科医师或转上级医院医治。
【疗效标准】1.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钡餐或纤维内窥镜检查溃疡愈合。
2. 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钡餐或纤维内窥镜检查溃疡缩小。
3. 未愈:未达到上述水准者。
【出院标准】病情好转、并发症控制后可出院门诊治疗。
小儿腹泻病【病史采集】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大便性状、次数及病程。
3. 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
4. 有无中毒症状。
5. 有无明显病因及诱因。
【检查】1. 全身体检,注意生命体征及脱水情况。
2. 血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及肾功能检查。
3. 病毒学检查,大便细菌培养。
【诊断】1. 根据大便性状、次数即可诊断,病因未明确之前,统称腹泻病。
2. 尽可能找出腹泻的病因以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1. 合理饮食。
2. 控制感染。
3. 消化道粘膜保护剂,微生态疗法。
4.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5. 脱水程度、中毒症状严重又缺乏相应检查及治疗手段者需送上级医院治疗。
儿科诊疗常规[全]
![儿科诊疗常规[全]](https://img.taocdn.com/s3/m/9c7911fe26fff705cc170a8f.png)
儿科诊疗常规目录一、呼吸系统疾病1、感冒2、咳嗽3、支气管炎4、哮喘5、反复呼吸道感染二、消化系统疾病1、呕吐2、鹅口疮3、厌食4、腹泻三、传染病1、水痘2、幼儿急疹3、流行性腮腺炎4、手足口病5、甲型HINI流感感冒【概述】感冒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又称为“伤风”,是由于外邪侵犯卫表所致,临床以恶寒、发热、头痛、流涕、喷涕、咳嗽为主要症状。
“感冒” 首见于宋代杨仁斋《仁斋直指方》书中。
感冒可分为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一般于四时感受六淫之邪,病情轻,不流行者,称普通感冒或四时感冒。
若感受时行疫毒之邪,病情较重,具传染流行性,则称为时行感冒。
其主要病机是六淫之邪以风邪为主或时行疫毒之邪侵犯肺卫,使卫阳被遏,肺失宣肃。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等。
本篇所述仅限于上呼吸道感染。
附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诊断】(一)、中医诊断1.诊断要点(1)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等症为主,多兼咳嗽,可伴呕吐、腹泻或高热惊厥。
(2)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
(3)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细胞增加。
2.类证鉴别(1)很多疾病的初期均可见类似感冒的症状,都是由于外邪侵犯肺卫引起的症状,但随着疾病的进展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如:咳嗽、肺炎及麻疹、风疹等传染病,初期与感冒症状相似,但逐渐出现喘憋痰鸣或见皮疹,仔细观察不难鉴别。
(2)鼻渊:因邪犯鼻窦,窦内湿热蕴积,酿成痰浊所致。
以鼻流浊涕、量多、时间久为特征,始终以鼻部的症状比较突出,没有感冒的表症如恶风、发热、肢体疼痛、咽痛等。
(二)西医诊断标准:1 临床症状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可有或不明显。
局部症状:流涕、喷嚏、鼻塞、有时咳嗽、咽痛、声嘶、流泪。
全身症状: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头昏、四肢及腰背酸痛。
2 血象:白细胞数多正常或减少。
【辨证】1风寒感冒证发热轻,恶寒重,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咽痒咳嗽,少量稀白痰,口不渴,咽不红,精神困倦,年长儿可诉头痛,肢体疼痛,舌淡,苔薄白,指纹深红,脉浮紧。
儿科黄疸儿童的诊疗常规

儿科黄疸儿童的诊疗常规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血清总胆红素(TB)为1.7~17.1μmol/L(0.1~1mg/dl),其中80%为未结合(即间接)胆红素(UCB)。
胆红素在17.1~34.2μmol/L(1~2mg/dl),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超过34.2μmol/L(2mg/dl)时出现临床可见黄疸,称为显性黄疸。
【病因】1.溶血性黄疸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产生溶血性黄疸。
具体分类如下(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以及蚕豆病、伯氨喹、蛇毒、毒覃、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引起的溶血。
2.肝细胞性黄疸各种使肝细胞严重损害的疾病均可导致黄疸发生,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
3.胆汁淤积性黄疸胆汁淤积可分为肝内性胆汁淤积或肝外性胆汁淤积。
肝内性胆汁淤积又可分为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和肝内胆汁淤积,前者见于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寄生虫病(如华支睾吸虫病)。
后者见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胆汁淤积(如氯丙嗪、甲睾酮和口服避孕药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期复发性黄疸等。
肝外性胆汁淤积可由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水肿、肿瘤及蛔虫等阻塞所引起。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系由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有缺陷所致的黄疸,本组疾病临床上少见。
(1)日尔贝综合征:系由肝细胞摄取未结合胆红素功能障碍及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致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高而出现黄疸。
这类病人除黄疸外症状不多,肝功能也正常。
(2)杜宾约翰逊综合征:系由肝细胞对结合胆红素及某些阴离子(如靛青绿、X线造影剂)向毛细胆管排泄发生障碍,致血清结合胆红素增加而发生的黄疸。
(3)克里格勒-纳贾尔综合征:系由肝细胞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致未结合胆红素不能形成结合胆红素,导致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多而出现黄疸,本病由于血中未结合胆红素甚高,故可产生胆红素脑病,见于新生儿,预后极差。
儿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疗常规

儿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疗常规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指肾脏排出水分及清除新陈代谢废物的能力突然下降以致不能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
少尿或无尿以及氮质血症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两个主要特征。
正常婴幼儿平均每小时尿不少于0.5ml/kg,儿童不应少于1ml/kg,若以体表面积算平均每日不少于300ml/m²。
少尿、无尿时机体的新陈代谢产物不能排出体外,积聚体内而产生尿毒症。
由于代谢废物种类复杂,一般以血中尿素氮(BUN)的浓度作为代谢产物浓度的反映。
当患儿尿量<0.5ml/(kg·h)或血中尿素氮显著高于正常值时,即可认为有肾功能衰竭。
但少数患儿,尤其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儿尿量并不显著减少,但有尿素氮明显增加也是肾功能衰竭。
广义而言,肾功能衰竭可分为肾前性、肾性、肾后性三类。
肾前性主要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导致肾血流量急剧降低所致肾功能损害,肾脏本身无器质性病变。
若及时纠正有效血容量的不足,使肾血流灌注改善,则可使肾功能得以改善。
但若休克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则可以导致肾脏的器质性损害——急性肾小管坏死。
故肾前性肾功能衰竭的处理应着眼于迅速改善循环衰竭。
肾后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尿路梗阻所致的肾功能损害,若及时解除梗阻,则肾功能可能很快恢复。
肾性肾功能衰竭是肾实质病变所致的肾功能损害,如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血管性疾病、重症肾盂肾炎、严重的急性间质性肾炎、慢性肾脏疾病的急性发作和急性肾小管坏死等,其中以急性肾小管坏死最常见,也最具特征性。
一、病因1.肾前性常见原因有呕吐、腹泻所致严重脱水、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低血容量休克和肾病综合征,起病或复发时低血容量等。
3.肾后性常见原因有:先天性输尿管-肾孟连接部阻塞(狭窄、束带和异常血管)、先天性输尿管-膀胱阻塞、输尿管囊肿、结石、血块、后尿道瓣膜、尿道囊肿、尿道损伤和异物、尿道或尿道口狭窄。
二、临床表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组综合征,可由许多不同疾病引起。
儿科诊疗常规

小儿腹泻【诊断标准】1.根据大便性状和次数判断。
根据家长和看护者对患儿大便性状改变(呈稀水便、糊状便、黏液脓血便)和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的主诉作出腹泻病诊断。
2.根据病程分类。
急性腹泻病:病程≤2周;迁延性腹泻病:病程为2周~2个月;慢性腹泻病:病程>2个月。
3.对腹泻病患儿进行有无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评估。
(1)脱水程度的分度与评估:脱水程度轻度脱水中度脱水重度脱水丢失体液占体重5% 占体重5%~10% 占体重10%以上精神状态稍差萎靡或不安极度萎靡,重症病容皮肤弹性尚可差消失(捏起皮肤回复≥2秒)唇舌粘膜稍干燥干燥干燥前囟眼窝稍有凹陷凹陷明显凹陷尿量稍少明显减少极少甚至无尿四肢暖稍凉厥冷脉搏正常快快而弱血压正常正常或下降降低、休克(2)尽可能对中、重度脱水患儿行血电解质检查和血气分析。
4.根据患儿粪便性状、粪便的肉眼和镜检所见、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及流行情况初步估计病因。
急性水样便腹泻患者(约占70%)多为病毒或产肠毒素性细菌感染,黏液脓性、脓血便患者(约占30%)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
有条件尽量进行大便细菌培养以及病毒、寄生虫检测。
5.对慢性腹泻病还须评估消化吸收功能、营养状况、生长发育等。
【入院指征】腹泻病患儿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需住院治疗:1.腹泻病并频繁呕吐;2.腹泻病并中度以上脱水,并且不能口服补液或口服补液失败者;3.腹泻病并病毒性心肌炎;4.腹泻病并中度或重度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入ICU指征】1.重度脱水;2.严重的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3.并发肠套叠、肠梗阻、肠穿孔;4.并发中毒性心肌炎;5.并发严重的肝功能损害;6.出现抽搐、昏迷等中毒性脑病的症状。
【住院检查】1.常规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细菌感染性腹泻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2)大便常规:侵袭性感染时,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红、白细胞,细菌性痢疾时还可见吞噬细胞。
真菌感染性肠炎,粪便中科找到菌丝。
阿米巴痢疾,粪便可检查出阿米巴滋养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腹泻 【诊断标准】 1.根据大便性状和次数判断。根据家长和看护者对患儿大便性状改变(呈稀水便、糊状便、黏液脓血便)和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的主诉作出腹泻病诊断。 2.根据病程分类。急性腹泻病:病程≤2周;迁延性腹泻病:病程为2周~2个月;慢性腹泻病:病程>2个月。 3.对腹泻病患儿进行有无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评估。 (1)脱水程度的分度与评估: 脱水程度 轻度脱水 中度脱水 重度脱水 丢失体液 占体重5% 占体重5%~10% 占体重10%以上 精神状态 稍差 萎靡或不安 极度萎靡,重症病容 皮肤弹性 尚可 差 消失(捏起皮肤回复≥2秒) 唇舌粘膜 稍干燥 干燥 干燥 前囟眼窝 稍有凹陷 凹陷 明显凹陷 尿量 稍少 明显减少 极少甚至无尿 四肢 暖 稍凉 厥冷 脉搏 正常 快 快而弱 血压 正常 正常或下降 降低、休克 (2)尽可能对中、重度脱水患儿行血电解质检查和血气分析。
4.根据患儿粪便性状、粪便的肉眼和镜检所见、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及流行情况初步估计病因。急性水样便腹泻患者(约占70%)多为病毒或产肠毒素性细菌感染,黏液脓性、脓血便患者(约占30%)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有条件尽量进行大便细菌培养以及病毒、寄生虫检测。 5.对慢性腹泻病还须评估消化吸收功能、营养状况、生长发育等。 【入院指征】 腹泻病患儿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需住院治疗: 1.腹泻病并频繁呕吐; 2.腹泻病并中度以上脱水,并且不能口服补液或口服补液失败者; 3.腹泻病并病毒性心肌炎; 4.腹泻病并中度或重度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入ICU指征】 1.重度脱水; 2.严重的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3.并发肠套叠、肠梗阻、肠穿孔; 4.并发中毒性心肌炎; 5.并发严重的肝功能损害; 6.出现抽搐、昏迷等中毒性脑病的症状。
【住院检查】 1.常规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细菌感染性腹泻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2)大便常规:侵袭性感染时,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红、白细胞,细菌性痢疾时还可见吞噬细胞。真菌感染性肠炎,粪便中科找到菌丝。阿米巴痢疾,粪便可检查出阿米巴滋养体。 (3)尿常规 呕吐明显者尿中可检出酮体 2.特殊实验室检查 (1)血电解质检查和血气分析 可反映出是否存在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2)肝、肾功能及心肌酶 病毒性肠炎常有ALT、AST、CK、CK-MB等升高。 (3)必要时测粪便还原物和pH值。 (4)病原学检测:①粪便涂片观察是否有真菌孢子和菌丝、寄生虫卵,暗视野观察霍乱弧菌,革兰氏染色观察细菌的性质,粪便细菌培养及细菌药敏和血清型鉴定;②粪便病毒检测可用电镜观察病毒颗粒,粪便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 3.腹部B超和X线检查 急性腹泻病必要时行腹部B超,观察肠系膜淋巴结、阑尾和肠管情况,鉴别是否有肠系膜淋巴结、阑尾炎和肠套叠等,行腹部X线检查观察肠管的形态、肠壁情况及腹腔情况,诊断是否有肠梗阻、肠穿孔等。 4.必要时行胃肠镜检查。
【治疗】 治疗原则是预防和纠正脱水,饮食调整,对症治疗和合理用药。 1.预防和纠正脱水 (1)预防脱水:从患儿腹泻的一开始,就给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建议在每次稀便后给予补充一定量的液体(<6月,50mL;6~2岁,100mL;2~10岁150mL;10岁以上的患儿或成人能喝多少给多少)直到腹泻停止。 (2)轻~中度脱水:口服补液及时纠正脱水,应用ORS ,用量(mL) =体重(kg) ×(50~75),4h服完,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并辅导母亲给患儿服用ORS 液,以下情况提示口服补液可能失败:①持续、频繁、大量腹泻(>10~20mL/kg·h);②ORS液服用量不足;③频繁、严重呕吐。如果4h患者仍有脱水表现,要调整补液方案。 (3)重度脱水:①静脉输液 液体采用静脉用的糖盐混合溶液,首先以2:1等液20 mL/kg,于30~60分钟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以迅速增加血容量,并进行评估,如循环未改善则可再次扩容。在扩容后根据脱水性质(等渗性脱水选用2:3:1液,低渗性脱水选用4:3:2液)按80 mL/kg继续静滴,先补2/3量,婴幼儿5h,较大儿童2.5h;在补液过程中,每1~2 h评估一次患者脱水情况,如无改善,则加快补液速度;婴儿在6h后或较大儿童在3 h后重新评估脱水情况,选项择适当补液的方案继续治疗;一旦患者可以口服,通常婴儿在静脉补液后3~4 h后,儿童在1~2 h后,即给予ORS。 (4)鼻饲管补液:重度脱水时如无静脉输液条件,立即转运到其他医疗机构静脉补液,转运途中可以用鼻饲点滴方法进行补液。液体采用ORS液,以每小时20 mL/kg的速度补充,如病人反复呕吐或腹胀,应放慢鼻饲点滴速度,总量不超过120mL/kg。每1~2 h评估一次患者脱水情况。 (5)纠正代性酸中毒:一般主pH<7.3时可用碱性液。若已知血气分析结果,可用剩余碱(BE)值按公式计算:5%碳酸氢钠毫升数=[–测定BE(mmol/l)] ×体重(kg)×0.5,一般可首次补给1/2计算量,密切观察病情,复查血气分析,随时调整剂量。 2.饮食调整 (1)继续母乳喂养 年龄在6个月以下的非母奶喂养儿继续喂配方乳,年龄在6个月以上的患儿继续食用已经习惯的日常食物,如粥、面条、烂饭、蛋、鱼末、肉末。鼓励患者进食,如进食量少,可增加喂养餐次。避免给患儿喂食含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以及高糖食物。病毒性肠炎常有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对疑似病例可暂时给予改为低(去)乳糖配方奶,时间1~2周,腹泻好转后转为原有喂养方式。 (2)糖源性腹泻 以乳糖不耐受最多见。治疗宜采用去双糖饮食,可采用去(或低) 乳糖配方。 (3)过敏性腹泻 以牛奶过敏较常见,避免食入过敏食物,或采用口服脱敏喂养法,不限制已经耐受的食物。婴儿通常能耐受深度水解配方,如仍不耐受,可采用氨基酸为基础的配方。 (4)要素饮食 适用于慢性腹泻、肠黏膜损伤、吸收不良综合症者。 3.对症治疗 (1)肠粘膜保护剂 如蒙脱石散 (2)补充微量元素与维生素 补锌治疗,急性腹泻病患儿能进食后即予以补锌治疗,大于6个月的患儿,每天补充含元素锌20 mg,小于于6个月的患儿,每天补充含元素锌10 mg,共10~14天。 (3)微生态疗法 给予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 4.营养治疗:用于合并营养不良患儿,首选肠营养,如不能满足患儿需求,则可加用肠外营养。 5.细菌感染性腹泻:根据细菌检查和药敏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没有药敏结果的根据病情经验用药。
【出院指征】 1.精神、食欲好转,无发热,呕吐停止; 2.大便性状好转,次数接近正常; 3.脱水、电解质紊乱纠正; 4.合并中度或重度营养不良者,患儿进食量能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 【出院带药】 1.仍有腹泻者:预防脱水,给予ORS。 2.饮食调整,过敏性腹泻,避免过敏原,牛奶过敏者,继续喂养深度水解配方奶或者氨基酸配方;慢性腹泻、肠黏膜损伤、吸收不良综合症者行要素饮食。 3.对症治疗药物如肠粘膜保护剂、葡萄糖酸锌、维生素A及益生菌。 4.感染性腹泻,完成抗生素疗程者原则上不得处方抗生素。符合出院指征而抗菌疗程未足者出院带药:改用同类、或抗菌谱相近、或病原体明确并经药敏试验证明敏感的口服抗生素制剂,以完成疗程的剂量为限。 5.一般带药3~7天,伴有慢性病者(如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肠病等)可带药2周。 糖尿病 【诊断标准】 采用WHO(1999)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诊断标准:有糖尿病典型症状如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加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11.l mmol/L ( 200mg/dL) ,或空腹血糖≥7.0 mmol/L (140mg/dL),或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l mmol/L,诊断成立。 若无典型糖尿病症状,重复以上任何一项指标仍达标者,糖尿病诊断也可成立。 【入院指征】 糖尿病患者满足下列标准之一,建议住院治疗。 1.初次发现以上糖代异常,病因和分型不明确者。 2.儿童和年轻(年龄小于25岁)患者。 3.新诊断患者:门诊空腹血糖>12mmol/L,或餐后血糖>16 mmol/L,或糖化血糖蛋白大于8%。 4.妊娠和哺乳期血糖异常者。 5.治疗过程血糖波动较大,反复出现随机血糖>13.9 mmol/L或者<3.9mmol/L。 6.持续性顽固性高血糖:门诊治疗患者随机血糖>13.9mmol/L或者糖化血红蛋白>11%。 7.反复发生血糖低于3.9mmol/L或发生过一次以上严重低血糖者。 8.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高血糖高渗透压综合征(HHS)、乳酸性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9.糖尿病伴发肺炎、败血症等急性感染。 10.合并糖尿病严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足、3期以上糖尿病肾病、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严重周围神经和周围血管病变等。 11.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 12.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导致严重靶器官损害需要紧急救治者: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导致的尿毒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严重视力下降;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导致的间歇性跛行和缺血性症状;糖尿病足需要截肢或导致败血症等 13.出现严重降糖药物副作用难以处理者。 【住院检查】 1 入院后常规检验、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沉; (2)全天多次毛细血管血糖监测(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午夜12时及凌晨3时等) (3)动态血糖监测(严重高血糖或反复低血糖和/或血糖波动较大者); (4)糖化血红蛋白(HbA1c)、果糖胺; (5)快速床边检测项目:指尖血糖或血酮、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6)常规生化指标:肝肾功能、血脂、尿酸、电解质等; (7)标准馒头餐试验和胰岛素或C肽释放试验; (8)ICA、IAA、GAD、IA-2等糖尿病相关的自身抗体测定; (9)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或彩超。 2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相关检查: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β-羟丁酸、阴离子间隙、血气分析、血浆渗透压、尿酮体、尿渗透压等。 (2)糖尿病高渗性昏迷:血β-羟丁酸、阴离子间隙、血气分析、血浆渗透压、尿酮体、尿渗透压等。 (3)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血乳酸、血气分析等。 3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相关检查: (1)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尿蛋白/肌酐、24h尿蛋白定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