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
儿科新生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评价标准

2.仪器、设备清洁消毒。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要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戴帽子、口罩。应当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患感染性疾病者严禁入室。暖箱、微量泵、输液泵、监护仪、蓝光毯(灯)等仪器每周清洁消毒,并登记。
2.诊疗不同病人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等应戴手套,脱手套后应洗手。
观察3-5名医护人员标准预防措施执行情况
消毒隔离
1.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2.感染与非感染分室,特殊感染采取隔离,诊疗先非感染后感染。
3.拟诊传染病据传染途径隔离。
4.进入体内用品 一人一用一灭菌。
5.目标监测记录情况。
现场查看病房分配布局、一次性物品使用和管理记录
儿科新生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评价标准
项目
考核内容
检查方法
组织管理
1.感染管理规章制度落实。
2.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履行职责。
3.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定期组织自查,并有相应考核,整改记录。
4.本科室医务人员每年参加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不少于4学时,有培训记录。
1.现场查看资料
2.提问医院感染控制基本知识
环境管理
3.手卫生规范。配备流动水洗手设施,水龙头开关为非手触式; 洗手皂液,速干手消毒剂和干手纸巾配备齐全。
4.环境整洁,湿式清扫,空气清新。玻璃、地面,用具等消洁无尘。
5.动态空气消毒机按规定使用,过滤网每年清洗1-2次(紫外线灯管每周一次),并有记录。
现场查看环境布局、手卫生设施和管理记录
标准预防
1.工作人员穿工作时穿工作服,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按规定要求防护(戴帽子、口罩、手套、穿隔离衣、防渗透围裙等)。
医院新生儿病房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质控标准

5.护士熟练掌握常用急救技术操作。
5
现场查看访谈护士1-2人考核护士
1人
一项不合格扣1分
护理文书5⅛
1.监护表格内容填写齐全。
2.记录病情客观及时,使用医学术语,突出重点,体现动态变化过程。
3.体温单绘制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规范要求。
4.医嘱执行及时,谁执行谁签字。
5
IL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
12.做好危重症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支持,履行告知义务Il
14
现场查看
一项不合格扣1分
抢救管理5分
L抢救车内用物齐全,记录完整。
2.抢救车管理做到“五定”,急救药品及设备配备满足临床需求,急救物品及设备完好率100%。
3.护士知晓抢救工作相关制度、应急预案及处置措施。
现场查看检查资料
一项不合格扣1分
人员管理5分
1.护理人员资质、技术能力准入及授权管理符合要求。
2.全面履行岗位职责,落实护理核心制度。
3.着装符合要求,语言行为规范。
4.知晓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和内涵。
5.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6.保洁员及相关人员经过相关知识培训。
5
现场查看抽考操作
一项不合格扣1分
制度管理5分
L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常规、工作流程、专科技术操作规范。
2.各项制度、职贲、常规、流程、规范有培训,有考核。
3.护士知晓并落实相关制度、职责、常规、流程及规范。
5
现场查看访谈护士广2名
一项不合格扣1分,
1.成立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质控小组。
2.落实患儿身份识别措施与交接流程。
新生儿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现场查看,耐药菌感染未入隔离间扣1分,感染与非感染新生儿未分区放置扣1分,同类感染 未集中放置扣1分
5.对高危新生儿(早产儿)采取额外保护性隔离。
2
早产儿无相对独立区扣1分,护理人员衣袖入暖箱扣1分
6.婴儿所用物品均实地“一人一用一消毒”,奶液现吃现配,奶嘴、奶瓶高压灭菌后备用,并有每月抽样检验。
2
现场查看,一项不符要求扣1分,液体外渗造成局部坏死者全扣
5.各种导管、引流管保持固定通畅,标识明显,护士知晓管道护理相关知识。
2
现场查看和查护士,导管脱落全扣,其他一项不符扣1分
6.配奶间有专人管理,按配奶操作规程执行,用具存放规范合理,有消毒制制度及记录。
2
无配奶操作规程,扣1分
7.给新生儿喂奶时应抱起或采取头高侧卧位,防止误吸入呼吸道。喂奶后严密观察,防止呕吐、溢奶引起窒息。
3
现场查看和查看记录,一项不符要求扣1分
11.危重患儿的转科交接符合要求,转运及外出检查有医务人员护送,备相应急救用物。
2
护士长工作(5分)
1.有年计划、月安排、周小结、半年总结、年终总结。每日检查护理工作记录、每月有上级汇报,下级沟通。重要部门协调记录;每月开核心组会,护士会、业务学习各一次。
3
查看护士长管理手册,缺一项记录扣分
3
查看现场和资料,一项不符要求扣1分
2.落实各项基础护理,床单位清洁,无渣床褥无潮湿、无污迹,床单无皱折。患儿衣裤整洁、无污迹,保持皮肤清洁和完整性,无红臀。
2
查看现场和资料,一项不符要求扣分
3.护士对危重患儿做到“十知道”,护士长对病区做到“九知道”。
2
抽查护士、护士长,一项不知道扣分
4.输液(血)加强巡视,做好记录,无外渗、肿胀,并有安全保护措施,执行卡按要求填写并保存一周。
新生儿护理质量评估表

3
落实不好扣1分
6.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3
无登记及整改措施扣1分。
查
对
制
度
7
分
1.准确认真执行双人查对制度、技术操作规程等,病人安全得到保障。
3
落实不好扣1分
2.按规范对医嘱。护长每周总查两次
2
不符合要求扣0.5分。
3.医嘱单、治疗单执行签名规范。
2
落实不好扣0.5分
产房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效
果
45
分
1.落实新生儿身份识别制度
3
不符合要求扣0.2分
2.危重病儿生活护理到位,卧位舒适安全,早产儿置鸟巢;预防鹅口疮、嘴角无奶污;臀红皮损措施得当,臀部无粪便污;皮肤无血污、无擦伤;脐部无感染。
10
不到位扣0.5分/项
3.各种导管固定通畅,标识清晰,防脱管。
3
落实不好0.5分
4.动态、客观、及时反映病情变化,做好实时记录;落实三级查房制度;各种记录单规范,准确
项目
质量检查内容
分值
评分标准
规
范
化
管
理15分
1.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持证上岗。
2
无证独立上岗扣0.5分
2.严格执行产房管理制度,环境清洁。
2
一处不妥扣0.2分
3.布局合理,三通道设置规范,门口有地粘胶。
2
地粘胶无更换扣0.2分
4.分娩室内有抢救流程,急救物品、器械、药品齐全,新生儿抢救物品每班检查,备用状态。
新生儿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科室:
项目
质量检查内容
分值
评分标准
规
格
化
与消毒隔离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价标准一、前言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价标准是为了提高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的质量,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本标准旨在为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提供科学、规范的评价依据,促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二、评价标准1.组织管理(10分)(1)设有专门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明确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
(2分)(2)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预防控制措施,定期进行培训和宣传。
(2分)(3)建立医院感染监测体系,定期进行医院感染监测和分析,制定并实施感染控制措施。
(2分)(4)设立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小组,定期进行质量控制和评估,持续改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2分)(5)建立医院感染事件报告制度,及时报告和调查医院感染事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感染扩散。
(2分)2.环境与布局(15分)(1)新生儿科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临近,周围环境安静、清洁。
(3分)(2)医疗区和辅助区分开,医疗区包括普通病室、隔离病室、NICU和治疗室等,辅助区包括接待室、清洗消毒间、配奶间、新生儿洗澡间(区)等。
(3分)(3)新生儿病房入口处设置洗手设施,所有人员入室前应进行手卫生。
(2分)(4)病房内墙壁、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便于清洗和消毒。
(2分)(5)病房内配备合适的手卫生设施,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符合要求,以监测为主。
(2分)(6)病房内配备速干免洗手消毒液,检查处置患者前后流动水洗手或手消毒。
洗手肥皂要干燥、清洁存放。
(2分)3.器械与消毒(15分)(1)开包检查器械清洗情况以及包装、指示卡。
(2分)(2)手术器具、剪刀必须一用一消毒,接触完整皮肤黏膜的物品必须达到要求。
(2分)(3)反复使用的器械,先去污染,加酶浸泡清洗,然后进行消毒和灭菌。
(2分)(4)灭菌包包布干净整洁,无破损,标识清晰。
新生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标准和半年工作计划整完

新生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标准与半年工作计划一、概述新生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是医院重要的部门之一,其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
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是医院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对新生儿科医疗质量的控制和提升势在必行。
本文将针对新生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标准和半年工作计划进行整理和规划,以期提高医院新生儿科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标准1. 评估标准(1) 新生儿科医疗质量评估标准需符合国家卫生部门的相关要求,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规定。
(2) 应当包括新生儿科医疗设施、医护人员素质、诊疗工作规范等方面的评估内容。
2. 监测标准(1) 新生儿科医疗质量监测标准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和诊疗情况。
(2) 加强对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的监测,确保他们严格遵守医疗规范和操作流程。
3. 提升标准(1) 建立新生儿科医疗质量提升机制,定期进行医疗质量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
(2) 组织开展新生儿科医疗质量提升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
三、半年工作计划1. 建立新生儿监测体系(1) 完善新生儿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建立新生儿监测台账。
(2) 推进远程监护技术,以便及时发现新生儿异常情况。
2.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1) 召开新生儿科医疗质量规范培训会议,明确规范操作流程。
(2) 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医护人员定期进修计划,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3. 定期开展医疗质量评估(1) 设立定期医疗质量评估和分析时间表,全面评估新生儿科医疗质量。
(2) 实施医疗质量评估后,制定整改措施,并跟踪整改情况。
4. 加强医疗设施维护(1) 定期对新生儿科医疗设施和器械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2) 建立医疗设施维护档案,定期进行设备保养和维修。
5. 加强新生儿科医护人员队伍的建设(1) 新生儿科医护人员队伍的建设关系到新生儿的健康和医疗质量,需要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2) 组织开展医护人员职业道德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新生儿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10
操作时工作人员着装等符合要求,衣帽整齐;操作中严格执行手卫生,洗手符合规范要求;灭菌、清洁物品分柜存放,定位管理;放消毒液容器、体温计等规范使用、规范处置;
10
各种导管、面罩、氧气湿化瓶等规范使用、规范管理,规范处置;蓝光箱、暖箱、雾化器、心电监护仪、微量泵等使用后规范处理;
10
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液体、消毒液等使用符合要求;使用后一次性无菌用品处理符合要求,治疗间物表、弯盘、儿安全管理制度及措施落实到位;抢救药品及物品专人管理、专柜存放,各种抢救仪器处于备用状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培训及演练;护士知晓并落实新生儿病房制度、专业技术规范、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危重患者抢救及突发意外事件处理预案、手卫生规范及传染病患者隔离措施;实行非医学指征24小时母婴同室,加强新生儿病房各出、入口的管理,工作人员出入新生儿病房必须随手锁门,严防婴儿丢失。随手关闭温箱门窗,拉上床栏,严防坠床。
新生儿科护理质量与安全评价标准
检查时间:得分:检查者:被检科室护士长签名:
考核
项目
质量
标准
分值
检查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
护理
管理
护士仪表规范,衣帽整洁,淡妆上岗,微笑服务;语言文明,操作规范,热情迎送,体现人文关怀;上班时间不看与专业无关书籍,无违规违纪现象;熟悉制度、职责、常规等
10
护士长工作做到有月计划、周重点,定期落实各项工作督查有记录;科室有质量检查小组,每月检查1次,有记录;每月进行满意度调查一次有记录及分析;每月组织护士会议、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专题会、护理安全管理专题会议一次有记录;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及专科理论、操作培训及考核有记录;上岗轮岗实习护士有带教计划,有培训及考核记录
10
一级质控新生儿科护理质量检查标准

新生儿科优质护理服务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消毒隔离)
检查日期:
检查人员:
得分:
评价标准
分值 100
评价方法
扣分原因(存在问题)
扣分
1、流程及布局合理,护理人员与床护比符合要求,新生儿室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工
作人员入室前更换入室衣、帽、鞋、洗手、戴口罩,外出另换外出衣、帽、鞋。每次 检查与护理前后常规新生。严格执行探视制度,非本科工作人员不能随便进入新生儿
5 1处不合格扣1分
14、医用垃圾、生活垃圾分类、感染性废物有标识,一次性用品用后及时毁形,并按 一次性用品使用处置规定处理,收集方法正确。
10
1处不合格扣1分
15、医疗垃圾管理、运送及处置符合规范,严格交接并签字。
5 1处不合格扣1分
16、环境、物表消毒效果实行动态监测,符合监测指标,检测不合格有整改措施及记 录
5
1处不合格扣1分
科室整改落实情况:
追踪整改落实效果评价:
护士长签名: 日期:201 年 月 日
复查者签名: 复查日期:201 年 月 日
10
1处不合格扣1分病房。来自2、新生儿病房工作人员如患有感染性疾病者暂调离新生儿室。
5 1处不合格扣1分
3、每日进行空气消毒,通风2次,每次30分钟﹔做好婴儿温箱,床单位清洁,出院患 儿床单位的终末消毒,温箱水槽的水每日更换,维持病房内的整洁、整齐。
10
1处不合格扣1分
4、传染性疾病、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放置隔离间,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的新生儿分 区放置,同类感染的新生集中放置。
5 1处不合格扣1分
5、婴儿所用物品均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奶液现吃现配,奶嘴、奶瓶高压灭菌 后备用,并有每月抽样检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级新生儿病房:新生儿特别护理病房
A等:具备一级的能力和条件及下列能力和条件: 1. 生命体征稳定的出生体重≥2000克的新生儿或胎龄
≥35周的早产儿的医疗护理 2. 生命体征稳定的病理新生儿**的内科医疗护理和光
疗护理 3. 上级新生儿病房治疗后恢复期婴儿的医疗护理 4. 头颅B超床边检测
不超过24小时的短时间机械通气 4. 实施脐动脉置管和血液置换术等特殊诊疗护理技术
三级新生儿病房: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
基本要求:具备一、二级能力和条件及下列条件: 1.呼吸、心率、血压、凝血、电解质、血气等重要生
理功能持续监测 2.长时间辅助通气 3.主要病原学诊断 4.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术(CT)、磁共振(MRI)、
(五)治疗技术
开展气管插管(新生儿医生) 空氧混合吸氧、 CPAP、常频呼吸机、高频呼吸机 吸入一氧化氮 换血、胸腔穿刺引流、PICC
二、新生儿科管理制度的质量控制标准
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国际医院管理JCI 卫生行政部门检查 逐步完善、逐步改进
医疗制度
1、NICU有独立值班,有总住院、一线和二线值班 2、有完善的交接班、三级查房制度 3、有完善的诊疗常规 4、危重病例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儿的身份
1、对就诊患儿施行唯一标识管理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等2项项目
核对患儿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不准仅 使用病人房间号、床号或特定区域代码。
3、实施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医师必须亲自向患儿监护人或 近亲告知
4、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新生儿室之间 流程)的患儿识别措施,建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5、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儿身份的标识,重点是ICU、新生儿 室、手术室、急诊室等部门,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 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无近监护人或近亲陪伴的患儿
病案质量
1、甲级病史≥90%,无丙级病史 2、抽查NICU病史,检查是否规范、完整
建立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1、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危急值”项目。 2、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与可执行的工作流程
七、患儿跌伤、坠床、烫伤和呕吐物吸入窒息等意 外事件发生
1、对高危患儿有跌伤、坠床、烫伤和呕吐物吸入窒 息风险评估,要主动告知跌伤、坠床、烫伤和呕 吐物吸入窒息危险,采取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 生。
如何使质量标准化
不同医院 不同级别医院 不同性质医院 不同地区医院 新生儿疾病严重程度不同
质量标准
1、质量控制标准 (1) NICU设置标准:抓基础 (2)质量管理标准:抓管理,重视过程
2、质量评价标准 评价治疗结果 抓结果,反馈促进质量改进
一、新生儿ICU设置的质量标准
1、是一个NICU建设的硬件质量标准要求 2、是保证NICU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的基本标准 3、也是卫生行政部门检查NICU质量的标准依据
二级新生儿病房:新生儿特别护理病房
B等:具备二级A等的能力和条件及下列能力和条件: 1. 出生体重≥1500克的低体重新生儿或胎龄≥32周的
早产儿的医疗护理 2. 生命体征异常但预计不可能(改为不会)发展到脏
器功能衰竭的病理新生儿***的医疗护理 3. 不超过72小时的连续呼气道正压通气(CPAP)或
(二)仪器设备
1. NICU病人都有监护,监护仪:床比达到1:1 2. 呼吸机和CPAP:床位比≥0.5:1 3. 输液泵与床位比≥1-2:1
(三)人员配备
1、医生:床位比≥0.5:1 2、护士:床位比≥1:1(2-3:1) 3、医护人员定期培训,定期开展业务学习
(四)诊断技术
开展床旁X线、床旁B超、床旁心超、床旁血糖、 床旁胆红素、ROP筛查等检查技术
超声心动图等高级影像检查。本级分为三等:
三级新生儿病房: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
A等:具备下列特殊以下能力和条件: 1. 出生体重≥1000克的低体重新生儿或胎龄≥28周
的早产儿的医疗护理 2. 严重脓毒症和各种脏器功能衰竭内科医疗护理 3. 持久提供常规机械通气 4. 实施唇裂修补术、体表轻度畸形矫治等小型手术
新生儿科的质量控制 与评价标准
陈超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卫生部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
背景
中国新生儿医学已经取得快速发展 普遍建立NICU,床位越来越多 病人多、床位快速越来越困难
背景
现在,应该重视质量! 质量持续改进 统一标准、标准化、信息化
新生儿病房建设标准
一个地区、城市需要多少新生儿床位和NICU? 1、按每年每出生1000个新生儿至少配置 Ⅰ级新生儿病房床位3-4张 Ⅱ级新生儿病房床位2-2.5张 Ⅲ级新生儿病房床位数床位1张 10张NICU/1万新生儿
新生儿病房建设标准
2、每100万人口需要一个NICU 一般一个NICU设30-50张床位比较好
三级新生儿病房: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
C等:具备三级A、B等新生儿病房的能力和条件及 下列特殊能力和条件:
1. 实施体外循环支持的严重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 2. 实施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
(一)环境布局
1. 有独立NICU病室,环境整洁 2. 有感染隔离室,感染病人及时隔离 3. 床位空间:每床占室内面积≥10 m2 4. 抢救床占2/3,恢复床占1/3
三级新生儿病房: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
B等:具备三级A等能力和条件及下列条件: 1. 出生体重<1000克的低体重新生儿或胎龄<28周的
早产儿的全面医疗护理 2. 高频通气和NO吸入治疗 3. 儿科各专业的诊断治疗,包括:有创循环监护、脑
电监护、亚低温治疗、支气管镜、连续血液净化、 早产儿眼病治疗等 4. 实施中、大型外科手术****
(一)新生儿病房建设的质量控制标准
将新生儿病房分级管理 一般分为三级,也有分为四级 每级再分为不同等次 中国医师协会正在制定中国新生儿病房分级管理 分为三级六等
一级新生儿病房:新生儿基础护理病房
具备下列能力和条件: 1. 新生儿复苏 2. 健康新生儿评估及生后护理 3. 生命体征平稳的轻度外观畸形或有高危因素的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