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语言学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语言研究1

合集下载

第二章先秦的语言研究

第二章先秦的语言研究

三、先秦时代的文字研究
公元2008年五月,中国四川遭受严重震灾, 老师号召我们为和谐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我捐了一百块钱,受到了表扬。
一个印第安姑娘约会情人,画了一条河,在 河边画了一个帐篷,帐篷前有三棵树,天上 画了一轮圆月。 鬼 燕
书同文字
脑海里浮现出多瑙河的夜景,手搀手攀登巉 岩。 馋 搀 谗 换:換 异,弃;異,棄
《释兽》
罴如熊,黄白文。
《释畜》
分为马属,牛属,羊属,狗属,鸡属,六畜 六类: 马八尺为駥。牛七尺为犉。狗四尺为獒。鸡 三尺为军。
《尔雅序》 尔雅序》
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叙诗人 尔雅》 所以通诂训之指归, 之兴咏。总绝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 之兴咏。总绝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 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 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 摛翰者之华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 摛翰者之华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 於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於《尔雅》 於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於《尔雅》。
《尔雅序》 尔雅序》
是以复缀集异闻,会粹旧说;考方国之语, 是以复缀集异闻,会粹旧说;考方国之语, 采谣俗之志;错综樊、 博关群言; 采谣俗之志;错综樊、孙,博关群言;叕其 瑕砾,搴其萧稂;事有隐滞,援据徵之; 瑕砾,搴其萧稂;事有隐滞,援据徵之;其 所易了,阙而不论;别为音图,用袪未寤。 所易了,阙而不论;别为音图,用袪未寤。 辄复拥篲清道,企望尘躅者, 辄复拥篲清道,企望尘躅者,以将来君子为 亦有涉乎此也。 亦有涉乎此也。
父为考,母为妣。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 王母。(宗族) 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母党) 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妻党) 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姑舅在, 则曰君舅、君姑;没,则曰先舅、先姑。 (婚姻)

中国语言学史

中国语言学史

第一章 绪论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世界性的学科。

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世界性的学科。

一、 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P11、 对象和任务: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对象和任务: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时期的语言学。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名实之争”关系到语言社会本质的认识;魏晋南北朝的语音研究兴起;五四运动对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

究兴起;五四运动对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

2、 研究成果:我国研究汉语的历史很悠久,成果也丰富。

研究成果:我国研究汉语的历史很悠久,成果也丰富。

早期: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诂学史》、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中国音韵学史》解放后: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王力:《中国语言学史》(曾在《中国语文》杂志连载)(曾在《中国语文》杂志连载) 国外译作:国外译作:1、 黄振华译丹麦语言学家汤姆逊《十九世纪末以前的语言学史》黄振华译丹麦语言学家汤姆逊《十九世纪末以前的语言学史》2、 钱晋华译丹麦语言学家裴特生《十九世纪欧洲语言学史》钱晋华译丹麦语言学家裴特生《十九世纪欧洲语言学史》3、 赵世开译罗宾斯《语言学简史》赵世开译罗宾斯《语言学简史》在西方语言学家的语言学史著作中,只有西方的语言学史而没有中国语言学史。

原因在西方语言学家的语言学史著作中,只有西方的语言学史而没有中国语言学史。

原因在于:一,汉字难学难认,文字的障碍很大;二,我国语言学家研究语言学史的很少,更谈不上向国外介绍中国语言学史研究成果。

长期以来,欧洲语言学界普遍认为语言学科建立于欧洲十九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并由此产生普通语言学)。

在这以前的语言研究,特别是东方民族的语言研究,是所谓“科学前”的语言学,即“语文学”。

这种看法,也影响了我国语言学界。

由于我国历来对语言学的重视不够,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又少,因此,其中存在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国古代到底有没有语言学?其中存在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国古代到底有没有语言学?P2 P2二、 关于我国到底有没有语言学P31、 岑麒祥认为只有十九世纪以后的语言研究才是科学的;岑麒祥认为只有十九世纪以后的语言研究才是科学的;2、 王力先生认为中国五四以前的语言研究,大致属于语文学的范围。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目录《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1)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先秦的语言研究 (3)第六节先秦时代的文字研究 (3)第三章两汉语言学 (4)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语言学 (5)第五章隋唐宋语言学 (6)第六章元明语言学 (8)第七章清代语言学 (9)《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时: 36学分:2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简介《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是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

中国语言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程,是为了对语言学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以做到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更好地为建立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语言学科学体系服务。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1.《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课程性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在本质上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实用性很强。

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后续课程,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

这门的学习就是要打开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宝库,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科学地揭示中国自古以来语言学的历史发展规律,做到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建立起具有中国自己民族特色和气派的语言学科学体系。

2.《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对语言学的未来走向有一定认识,以期达到对语言学有一总体把握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发展我国现代语言学。

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概况,认识我国语言学各时期的成就和局限,能够正确对待语言学史中的继承和批判,能够做到古为今用。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明确语言学术史观问题;2.了解如何处理好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的五种关系;3.掌握中西古代语言学的异同。

中国语言学史提纲(一)

中国语言学史提纲(一)

提纲第三讲:先秦的语言研究第一节先秦诸子关于语言、文字的讨论一、语言文字研究的萌芽—词义训释(一)特定意义的训释《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二)一般意义的训释《庄子〃让王》:“无财谓之贫。

”(三)词义辨析《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荀子〃修身》中说:“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又说:“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

”(四)分析字形解释字义《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

夫文,止戈为武。

”二、关于文字起源问题的讨论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理,以类万物之情。

……上古结绳而治,後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周易〃系辞传》)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旬子〃解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

《吕氏春秋》三、先秦诸子关于名实的讨论什么是名实,名实和语言有什么关系吗?《汉语大词典》:“名实:名称与实质、实际。

”其实就是“名称与名称所指的客观事物。

”先秦的名实讨论,反映在语言学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孔子的观点(1)《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韩诗外传》:孔子侍坐於季孙,季孙之宰1通曰:“君使人假马,其与之乎?”孔子曰:“吾闻君取于臣谓之取,不曰假。

”季孙悟,告宰通曰:“今以往,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目录上篇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绪论加强中外语言学史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代前言) /1第一章上古语言学——先秦两汉时期的语言学(?— 3 世纪初)概况 /1第一节先秦诸子关于语言文字问题的讨论及荀子的语言学理论 /3 第二节中国第一批字书及《急就篇》简介 /7第三节训诂学的兴起与中国古代第一部训诂学专著——《尔雅》 /8第四节方言学的兴起与中国古代第一部方言学专著——扬雄的《方言》 /12第五节文字学的兴起与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许慎的《说文解字》 /18第六节词源学的兴起与中国古代第一部词源学专著——刘熙的《释名》 /30本章小节 /35第二章中古语言学——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言学( 3 世纪— 13 世纪)概况 /36第一节语音研究的兴起与反切法、四声说的产生 /38第二节韵书的产生与发展 /43第三节唐宋时期的字母之学 /60第四节唐宋时期等韵学的兴起 /64第五节中古时代文字研究的继续和发展 /69第六节中古时代训诂研究的继续和发展 /84第七节修辞学的产生 /88本章小结 /100第三章近古语言学——元明清时期的语言学( 13 世纪— 19 世纪末)概况 /102第一节音韵研究的发展——北音韵书的产生和发展 /103第二节《切韵》系韵书的继续和发展 /110第三节等韵学研究的继续和发展 /114第四节古音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128第五节近古时代文字研究的继续和发展 /151第六节近古时代训诂和方言研究的继续和发展 /171第七节修辞学研究的继续和发展 /181第八节语法研究的兴起 /191本章小节 /202下篇中国现代语言学史第四章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建立与建国前的语言学( 1898 — 1949 )概况/205第一节汉语语法学的建立与在建国前的发展 /209第二节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与在建国前的发展 /251第三节中国现代语音学的建立与在建国前的发展 /285第四节现代文字学的建立与在建国前的发展 /292第五节现代方言学的建立与在建国前的发展 /303第六节现代词汇学的建立与在建国前的发展 /310第七节普通语言学的建立与在建国前的发展 /314本章小节 /319第五章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与建国后的语言学( 1949 — 2000 )概况 /322第一节汉语语法学在建国后的发展 /323第二节汉语修辞学在建国后的发展 /341第三节现代语音学在建国后的发展 /361第四节现代文字学在建国后的发展 /388第五节现代词汇学在建国后的发展 /411第六节汉语方言学在建国后的发展 /431第七节普通语言学与语言学理论在建国后的发展 /445第八节应用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 /453第九节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488第十节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 /508第十一节语言学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533本章小节 /534。

第二章先秦的语言研究1.

第二章先秦的语言研究1.

二、名和实的研究
《荀子· 正名篇》:“名无固宜,约之以命。
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 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 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
农(農):濃,襛,膿,噥,穠,醲。
稍,梢,艄,鞘。
清代程瑶田《“果蠃”转语记》:“王国维考
证说:‘果臝、果蠃者,圆而下垂之意,即 《易· 杂卦传》之‘果蓏luǒ’。凡在树之果与 在地之蓏,其实无不圆而垂者,故物之圆而 下垂者皆以果蓏名之……蜂之细腰者,其腹 亦下垂如果蓏,故谓之果蠃矣。’ ”
《释诂》
初、哉、首、基、祖、元、胎、俶、落、权
舆,始也。 林、烝、天、地、皇、王、后、辟、公、侯, 君也。 二义不嫌同条
《释言》
朕余、躬,身也。
台、朕、赉lài、卜、畀、阳、予也。
《释训》
肃肃、翼翼,恭也。
哀哀、悽悽,怀报德也。
《释亲》
父为考,母为妣。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
荀子的語言理論
“故万物虽众,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物。
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 至于无共然后止。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 鸟兽。鸟兽也者,大别名也。推而别之,别 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
三、《尔雅》
现存的《尔雅》共分19卷,即:1.释诂,2.
释言,3.释训,4.释亲,5 .释宫,6.释器,7. 释乐,8.释天,9.释地,10.释丘,11.释山, 12.释水,13.释草,14.释木,15.释虫,16. 释鱼,17.释鸟,18.释兽,19.释畜
《释天》云:“扶摇谓之猋。”《释虫》云:
“蒺藜,蝍蛆jū。”此取《庄子》之文也。 《释诂》云:“嫁,往也。”《释水》云: “瀵,大出尾下。”此取《列子》之文也。 《释地· 四极》云:“西王母。”《释畜》云: “小领,盗骊。”此取《穆天子传》之文也。

(NEW)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NEW)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训诂为主的时期1.1 复习笔记1.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韵书为主的时期2.1 复习笔记2.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 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3.1 复习笔记3.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 西学东渐的时期4.1 复习笔记4.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略)第1章 训诂为主的时期1.1 复习笔记一、语言研究的萌芽1语文学的兴起(1)先秦时,书籍较少,人们还感觉不到有语文学的需要,因此语文学没有产生。

(2)语文学的兴起,是在文化遗产积累较多的时代。

(3)书籍增多,时代久远,导致字形、音、义都发生变化,于是促使人们进行探讨。

2语文学早期的作用(1)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即后来所说的“声训”。

声训的办法是采取同音的字或双声叠韵的字作为解释。

孔子、孟子之所以搞声训,并不是为了语文学的目的,而是为了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如:①“彻者彻也”不但同音,而且同字,但是仍旧可以认为是声训,因为同形词不等于同一个词。

“政者正也”也是同音为训的例子。

②“助者藉也、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都是叠韵为训,而声母也很相近。

(2)作者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如:①《左传宣公十二年》叙述邲之战,楚国打了胜仗,潘党劝楚庄王建筑军营,积尸封土,来显耀自己的武功。

楚庄王不肯。

在他的长篇谈话中特别提到“武”字的字形是从“止”从“戈”,只有停止干戈才够得上称为“武”。

②根据《韩非子》的说法,仓颉造字的时候,把“厶”字(即“私”字)写成环绕着自己的样子,表示为自己打算;“公”字是“厶”字上面加“八”字,“八”等于说“背”,背私就是跟私相反,所以是“公”。

(3)作者用来辨别同义词(比较接近于语文学的情况)如:①《左传·庄公三年》说,军队驻扎一夜叫“舍”,驻扎两夜叫“信”,驻扎超过三夜叫“次”。

②《文公七年》说,在国内发生的战争叫“乱”,来自国外的战争叫“寇”。

(4)最合于语文学性质的,是对古书的字义的解释①在讲到“寮”字以前,荀林父先说明同官为寮,也许因为当时“寮”字不很通俗。

先秦文化与古代语言的演变

先秦文化与古代语言的演变

先秦文化与古代语言的演变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础工具,而古代语言的演变与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中国历史上,先秦文化是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

在这个时期,古代语言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在交流、传承、创新等方面都有了许多的变化。

一、先秦文化的发展与特点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大约涵盖了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公元前770年晋楚之间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涌现出许多知名文化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墨子等。

这些人所作出的贡献,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先秦文化的特点是以“礼、乐、道、法、纪”为核心,人们在这个时期追求的是“大同”、“和谐”的理想。

例如,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天命”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理念的宣传与传承,成为了古代语言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古代语言的演变与发展1. 甲骨文时期甲骨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纪录文字,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初年,大约距今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这个时期的语言已经明显的有了变化,掌握和应用甲骨文的人已经是当时的精英人士,这反映了社会的分层制度已经形成。

2. 金文时期金文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一种古文字,与甲骨文类似,但使用的材料为金属器物。

由于金器材质坚硬,可以保存很长时间,所以金文也被成功保存下来,成为研究古代语言演变历史的宝贵资料。

3. 篆书时期篆书是在周朝后期到战国时期所形成的一种字体,因为使用篆刻工具,所以得名“篆书”。

篆书极为简洁,笔画精练,并强调形似意蕴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在古代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篆刻文化的发展,也是古代语言演变的重要历史阶段之一。

4. 隶书时期商周时期,出现了一种叫“小篆”的字体,随着汉字的不断发展,小篆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更加规范的字体——隶书,成为当时文书书写的标准字体。

这个时期的语言已经趋于规范化,隶书的出现也为后来的楷书、行书等字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见母鱼部 [kǏa]
概述
6.“小学”的兴起
(1)“小学”的含义
《大戴礼记·保傅》:“及太子少长,知妃色 ,则入于小 学。小学者,所学之宫也。” 卢辩注:“古者太子八岁入小学,
十五入太学也。”
六艺:礼、乐、射、驭、书、数
六仪:一曰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月 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 后专指六艺之一———书,即语言文字的学习。
名实建立联系具有强制性。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 之不宜。” (《荀子 ·正名篇》)
概述
三、荀子的语言学思想
(一)论词和概念、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1.关于词与概念的论述 《正名篇》:


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
然后随而命之,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单足以喻则单, 单不足以喻则兼。
概述
2.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 汉语族 藏缅语族 藏语支 景颇语支 缅语支 彝语支
侗傣语族
苗瑶语族
概述
3.汉藏语系的特点
(1)有声调:3-8个 (2)大部分的词以单音节的词根为基础 (3)附加成分的作用是有限制的
(4)有类别词(量词)
(5)词序很重要,词的次序比较固定
概述
4.文字的产生
(1)大汶口陶器文字


六千年前 最早的民 (3)周代的青铜器铭文 (4)汉字形体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文(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行 书、草书
概述
5.语言文字问题的出现
(1)早期文献
甲骨文 错简 金文 《尚书》 《春秋》 脱简 讹脱衍倒 “断烂朝报”
思考:如何看待孔子的名实观?(结合教材42页)

把名看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现实世界的“实”违反了周公制定的
概述
2.老子名实观
《道德经》: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名称 与客观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有名,万物之母。—名、实不可分
“名可名,非常名”什么意思?
思考:如何看待老子的名实观?
概述
(二)论语言的社会约定性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 则谓之不宜。 名称与客观事物之间最初没有本质的必然联系 约定俗成 强制性
概述
(三)论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
《儒效篇》“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 ”
《荣辱篇》“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若有王者,其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 杨倞注:“名之善者循之,不善者作之。” 认识到地域方言和雅言的存在;看到语言的发展变 化,有继承性和稳定性。


天神曰灵,地神曰祇,人神曰鬼。鬼者,归也。 (《尸子》)
天、帝、皇、后、辟、公,皆君也。 (《尸子》)
声训:采用同音字,或双声叠韵字来解释字义的一种方法。
例如:政者,正也。
庠者,养也。 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
概述
(二)关于文字的起源问题
包羲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 作八卦,以通神明之理,以类万物之情。……上古 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 以察。 (《易经·系词》)
汉字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荀子•解蔽篇》说:“故好书者众矣,仓颉独传者,壹 也。”


概述
(三)关于名、实问题的讨论
1.孔子的名实观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 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 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 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 正名的主要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春秋战国

官学向私学发展 孔子门人三千 诸子百家争鸣

概述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曰: “与仲父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其何故也?”管仲曰: “国必有圣人也。”桓公曰:“嘻!日之役者有执柘杵而上视 者,意者其是邪?”乃令复役,无得相代。少顷,东郭牙至。 管仲曰:“此必是已。”乃令宾者延之而上,分级而立。管子 曰:“子邪,言伐莒者?”对曰:“然。”管仲曰:“我不言 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 臣窃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 “臣闻君子有三色:优然喜乐者,钟鼓之色也;愀然清静者, 缞绖之色;勃然充满者,兵革之色。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 艴然充盈,手足矜者,此兵革之色也。君呿而不唫,所言者莒 也。君举臂而指,所当者莒也。臣窃以虑诸侯之不服者,其惟 莒乎?臣故言之。” (《吕氏春秋·审应》)
概述
3.墨子的名实观
墨子《贵义篇》:“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
4.杨朱的名实观
实无名,名无实,名实伪而已矣。 (名称是假定的符号)
5.公孙龙子的名实观
《名实论》:“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谓彼 而彼,不唯乎彼则彼谓不行。谓此而此,不唯乎此,则此谓不行。”— —一个事物只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名称,一个名称只能有一个与之对应


远古居民:夷族、狄族、戎族、蛮族
炎帝、黄帝
(2)华夏文化的形成
河南仰韶文化 氏族共同语 西安半坡文化 部落联盟共同语产生 雅言
《墨子· 兼爱》记载禹伐苗誓词(见P25)
概述
(二)汉语与汉藏语系
汉语是从汉藏语系中分化独立发展起来的。
1.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 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原始 母语。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语言研究 一、概述
概述
(一)汉语的起源和发展
1.汉语起源于劳动
“劳动创造世界,也创造了人的本身。”(恩格 斯)
马坝人 山顶洞人 长阳人 柳江人 资阳人
猿人: 北京猿人
古人: 丁村人 新人: 河套人
据考证,北京猿人已经掌握了语言。
概述
2.汉语的发展历程
(1)华夏民族的形成

大脑思考形成概念;定名称时是分别取舍的,不同的事物 形成不同的概念,同类同名,异类则异名;单名可以表达用 单名,如不够表达则用复名。
概述
2.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正名篇》:
“故万物随众,有时而欲偏举止之,则谓之物。物 也者,大共名也。” “有时而欲偏举之,故谓之鸟兽,鸟兽者,大别名 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 概念是用词语来表达的,词语具有抽象概括性。
的事物。

白马论 包括个别)
坚白论
通变论
(“白马非马”—— 一般不能完全
公孙龙把语言(即能指)当作思维的形式受指(即思维对象)进行研究, 并试图建立科学的形式逻辑法则。
概述
总结:
名实问题是语言的本质问题,即词与客观事物之间 的关系。 名与实无必然联系,但也不是任意的、武断的。
假设性——论证性
概述
思考题
1.汉藏语系的特点是什么?
2.试述先秦诸子的名实之争。
3.谈谈荀子的语言学思想。
谢谢!
概述
(2)中国第一批字书(童蒙识字课本)
春秋战国:《史籀篇》 秦朝“三仓”——《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 西汉后期“三仓”:《仓颉篇》《训纂篇》《滂喜篇》 另外:《凡将篇》、《急就篇》
概述
二、先秦诸子关于语言文字问题的讨论
(一)语言、文字研究的萌芽
先秦时期,已有零星的训诂资料的记载,并出现了声训。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 艮,止也;兑,说也。(《周易•说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