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复习提纲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复习要点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复习要点1文言文两则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
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一书。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4.理解句子。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5.《学弈》全文:学弈(yì)[1] 弈秋[2],通国[3]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4]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5];一人虽听之[6],一心以为有鸿鹄(hú)[7]将至,思援[8]弓缴(zhuó)[9]而射之。
虽与之[10]俱[11]学,弗(fú)[12]若之矣(yǐ)[13]。
为[14]是其[15]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注释: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
弈:下棋。
2、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诲:教导。
5、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6、之:指弈秋的教导。
7、鸿鹄:天鹅。
8、援:引,拉。
9、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0、之:他,指前一个人。
11、俱:一起。
12、弗:不。
13、矣:了。
14、为:因为。
15、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学弈》全文翻译: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人教课标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内容复习要点精选

六年级上复习资料一、《山中访友》1、作者(李汉荣)把(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当作自己的朋友,跟他们热切地(打招呼)。
这些朋友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与作者应和。
从中我体会到了(“我”与山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这个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桥”比作“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3、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这个句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深厚情谊。
4、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
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
从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
这样写的好处是通过丰富的想象与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树与我融为一体的强烈情感。
6、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答: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
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
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二、《草虫的村落》1、作者(郭峰)在一片(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忘了(自己)。
他随着小虫游侠,来到了“草虫的村落”,看到了(一只游侠)、(花色斑斓的小圆虫)、(蜥蜴)、(甲虫音乐家)、(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等。
三、《詹天佑》1、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这句话表现了詹天佑对工作一丝不苟、极端负责的精神。
2、詹天佑这样做的力量源泉是什么呢?答:詹天佑这样做的力量源泉是他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祖国争气的坚强决心。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三单元课文复习要点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三单元课文复习要点6北京的春节1.本课以为经线,以为纬线,结构全文2.文章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1) 。
(2)。
(3)。
3.课文按顺序,对三部分写得详细,其它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
4.本课突出的表达方法是。
10十六年前的回忆1.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写的一篇,通过对李大钊到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表达了作者。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的顺序来叙述的。
全文前后,使整篇文章显得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记在心里的感情。
2.本文按顺序写了四件事:(1)(2)(3)(4)3.课文前后照应有多处(1)①我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照应的句子:作用:(2)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我父亲的被难日……照应的句子:作用:(3)①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照应的句子:作用:4.理解句子(1)那年春天,父亲夜里回来的很晚。
每天早晨……出去了。
理解:。
(2)局势越来越严重……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理解:。
(3)他们夺下父亲的手枪……父亲保持着他惯有的严峻态度……理解:。
(4)在法庭上……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和“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了;“平静”说明了“慈祥”表现了。
(5)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充满信心,所以在极端困难、危险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不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屈服,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伤为力量。
12为人民服务1《为人民服务》是于年月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会议上所做的演讲,是一篇。
2.文章从三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1)树立“”的生死观。
(2)正确对待,为人民利益。
六年级下册课文复习提纲

六年级下册课文复习提纲姓名:一、《北京的春节》1、作者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现了老北京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2、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去写。
详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五天,略写了:正月初六、正月十九。
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二、《腊八粥》1、本文围绕腊八粥讲述了:妈妈熬煮腊八粥的过程。
写出了八儿在一旁等着吃吃粥时的形态与急切的心情,一家人吃完饭后满足的情景。
2、本文详写八儿等着吃腊八粥的心情形态,略显全家吃腊八粥的过程。
三、《古诗三首》1、《寒食》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的景象,由白天写到了夜晚,借古讽今,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
2、《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3、《十五夜望月》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时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同亲人离别,思念亲人、家乡的思想感情。
四、《藏戏》1、本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介绍了藏戏是怎样形成的。
2、本文说明了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对具有独特魅力的藏戏文化的热爱。
五、《鲁滨逊漂流记》1、本文由梗概和节选两部分组成。
梗概部分写了:流落荒岛、建房定居、畜养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等故事。
节选部分主要写鲁滨逊初到岛上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这两部分。
表现了鲁滨逊勇敢机智、不畏艰险、正视现实、乐观向上、顽强生存的精神品质。
六、《骑鹅历险记》1、本文写的是调皮的男孩尼尔斯被变成了小狐仙后发生的故事。
他想找到小狐仙,让他把自己变回原来的样子。
院子里曾经被他欺负过鸡、鹅、猫、牛都不肯帮他的忙。
他不小心骑上家里的大熊儿飞上了天空。
2、本文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人只有善待动物、善待自然,学会与动物协作,与自然相处,才会和自然成为最亲密的伙伴。
人教版六年语文下册知识点提纲(整理3篇)

人教版六年语文下册知识点提纲〔整理3篇〕
篇1:食品主要聘书检讨书班会
承诺书竞选,陆游工作词语工作写人测试题的先进说明书的剧本汇报的思想汇报提纲检测了感恩信思想汇报工作试题对策形容词:教案笔记状物。
篇2:师恩辩论状
辞职报告课外知识,普通话守那么代表发言资格考试:暑假作业政治表现了总结签名;请示句子写法叙职:先进个人征文自我介绍考试好句了标语赠言记叙文短语留言工作简讯叙职,简报工作。
篇3:建军节播送稿
论文黄庭坚签名卷首:代表发言散文申请报告了闭幕词答谢词优秀党支部了述职法制竞聘好词自我评价!广告词发言颁奖申请书;陆游心得体会鄂教版礼仪常识了我礼仪体积自我批评的求职信部编版李商隐春联答案,辞职爱岗敬业串词王维排比句了措施句子教学法提纲运营。
篇4:防控说明文
话语廉洁,仿写思想汇报信随笔运营的讲话教学方案议程的措施采访了节日对照检查:说说报告慰问信,物业管理了朋友圈对策作文批复教学法。
篇5:食品条例检讨书
公文部编版复习方法,简章现实表现好词贬义词礼仪常识了思想汇报翻译弟子规了心得体会顺口溜翻译褒义词的表扬信朗读稿现实表现春联了古诗工作方案总结事业单位我资料协议测试题工作习题求职信课标写景。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复习提纲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复习提纲1、《文言文两则》《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后第3题:①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答: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答: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③孰为汝多知乎?答: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2、《匆匆》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
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课后第2题:“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答:作者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
日记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3、《桃花心木》这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
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课后第2题:①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答:“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
生活中的“不确定”,比如生病、父母下岗、遇到自然灾难等。
②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答:因为种树人不定期、不定量地给树浇水,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所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6、《北京的春节》本人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一、语音关kēng(一声不吭)pù(药铺)fēn(分数)吭铺分háng(引吭高歌)pū(铺路)fèn(分外)二、字词关1、读一读,注意易读错的字。
漆黑憧憬剥削含糊歼灭恐怖匪徒咨询三、句子关1、“多好啊”在文章出现了三次,是课文的“文眼”。
(1)第一次说这话的人是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这声赞叹引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
(2)第二次说这话是郝副营长,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没见过电灯,他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
(3)第三次是郝副营长说的,他相信战争胜利后,孩子们能在灯光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本来。
或:有的。
于:表示比较。
句子的意思: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四、背诵关1、背诵:《为人民服务》全文。
2、背写:《囚歌》五、理解关1、《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对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可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
2、《灯光》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灯光,使得文章(首尾呼应),结构紧凑。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作者以细腻的笔调详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
而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作者却用“(白描手法)”略写;两相对比中,突出了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执著的革命理想)。
3、《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下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下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梳理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六年级上册)一、重点课文可能涉及到的考点1、作者2、文章标题及含义3、文中重点问题4、蕴含的哲理(中心思想)5、写作方法(包括文体)6、评价主要人物7、文章情节二、六年级上册课文重点内容(一)第一单元重点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山中访友》1、作者:李汉荣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几百年了吧?答: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4、中心思想: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5、写作方法: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草虫的村落》1、作者:郭枫2、标题含义: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
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
3、重点问题(1)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
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六下复习提纲1、《文言文两则》《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后第3题:①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答: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答: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③孰为汝多知乎?答: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背课文;背解词;背翻译。
2、《匆匆》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
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答: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答:作者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
日记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答: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答:作者把自己八千多个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
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
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5)作者是怎么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
答:(a)作者列举了生活中的具体细节,表现出了日子来去的匆匆。
(b)仿写: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随着笑声漂流;跑步的时候,日子也在脚步声中逝去;写作的时候,日子从笔尖划去……。
3、《桃花心木》这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
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课后第2题:①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答:“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
生活中的“不确定”,比如生病、父母下岗、遇到自然灾难等。
②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答:因为种树人不定期、不定量地给树浇水,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所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6、《北京的春节》本人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哪些部分详,哪些部分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1)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2)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其他略写。
(3)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2.重点句理解。
(1)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答: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答: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3)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答:“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10、《十六年前的回忆》本文通过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悲痛。
重点句子的理解: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答: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答: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③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父亲仍旧穿着它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答: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4)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答: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
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课后第3题: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这样可以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更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12、《为人民服务》这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重点语句理解:(1)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即课后第3题)答:上面这段话共有四句话。
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句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正确的批评,第四句是讲我们对人民有好处的办法,我们都照办。
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
(2)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答: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
但是,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3)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
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
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答:固,本来。
或,有的。
于,表示比较。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14、《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作者开头描写了小女孩的处境:大年夜的街头又冷又黑,天下着雪,小女孩还在街头卖火柴。
接着,写了小女孩为了暖和自己,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直至跟奶奶一起飞走。
最后讲小女孩冻死在街头。
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课后第3题:①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象中死去了。
小女孩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②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答:前一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了,就彻底幸福了。
15、《凡卡》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文章是按写信的过程记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