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典型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财政学》案例以及分析

《财政学》案例以及分析

财务管理案例案例1:1996年的一个下午,中央电视台传来一个令全国震惊的新闻:名不见经传的秦池酒厂以3.2亿元人民币的“天价”,买下了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段广告,从而成为令人眩目的连任二届“标王”。

1999年该厂曾以6666万元人民币夺得“标王”。

然而,新华社1998年6月25日报道;“秦池目前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今年亏损已成定局。

总结原因如下:1.未能处理好品牌、市场份额和利润三者之间关系;2.财务资潭有限性制约企业持续发展;3.涉猎业务领域繁杂,相关性差,资源配置分散。

关键词: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

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利益关系。

分析:秦池酒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未能确立并支持名牌的核心产业或主导产品去取市场竞争优势;(2)未能处好企业持续发展需要有持续的财务资源的支持之间关系均表明其在投资政策的投资领域、投资方式、质量标准、财务标准等方面存在问题‘(3)未能处理好品牌、市场份额和利润三者之间关系。

上述问题,对企业集团的存亡与兴衰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导致其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案例2:猴王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猴王焊接公司,1992年8月进行股份化改造,1993年11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是全国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也是焊材行业迄为止唯一一家上市公司。

在2000年1月之前,猴王股份拿给股东们看的成绩单,一直都不错,1998年年报,还保有配股资格。

1997年,猴王集团公司入主猴王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多年来,猴王集团公司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其中投资在外地办30个电焊条联营厂损失4.87亿元:投资办5个酒店损失0.70亿元;投资19个其他企业和单位,损失1.31亿元。

在19941年—1996年期间,猴王集团炒股的直接亏损2.596亿元,由于炒股向各个证券公司透支达2.4亿元,两者合计达5亿多元.为了满足自己对资金的需求.猴王集团利用自己是猴王股份有限公司大股东的地位,或者直接从股份公司拿钱,或者以股份公司名义贷款而柒团拿去用,或者是股份公司为集团提供担保贷款,用这三种形式集团公司从股份公司调走了大量资金。

财政法律制度案例(3篇)

财政法律制度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财政法律制度在规范财政行为、维护国家财政秩序、保障国家财政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财政法律制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违法行为。

本文以某市财政违法行为为例,分析财政法律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案例介绍某市财政局在2019年进行了一次专项审计,发现该市某县财政局存在以下违法行为:1. 违规使用财政资金。

该县财政局在2018年将10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购买办公设备,其中部分设备实际购买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存在违规操作现象。

2. 未按规定进行公开招标。

该县财政局在2018年将5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修建办公楼,未按规定进行公开招标,而是直接委托某公司进行施工。

3. 财政资金管理混乱。

该县财政局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未按预算执行、随意调整预算、未按规定进行资金核算等问题。

三、案例分析1. 违规使用财政资金。

该县财政局在购买办公设备时,存在违规操作现象,导致国家财政资金遭受损失。

这反映出财政部门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对财政法律法规执行不力,存在侥幸心理。

2. 未按规定进行公开招标。

该县财政局在修建办公楼时,未按规定进行公开招标,存在利益输送、腐败问题。

这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损害了国家利益。

3. 财政资金管理混乱。

该县财政局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反映出财政部门在内部管理上存在严重漏洞,对财政法律法规执行不力。

四、问题及原因分析1. 财政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够。

部分财政部门对财政法律法规的认识不足,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违法行为。

2. 监督机制不健全。

财政法律法规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违法行为难以得到及时查处。

3. 财政部门内部管理不规范。

部分财政部门在内部管理上存在漏洞,对财政法律法规执行不力,导致违法行为发生。

五、对策建议1. 加强财政法律法规宣传。

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财政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财政部门对法律法规的认识。

财政法律典型案例分析(3篇)

财政法律典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财政法律是调整国家财政关系,规范财政活动,保障国家财政职能实现的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财政法律在维护国家财政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财政法律典型案例,对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财政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二、案例一:某市财政局违规拨付专项资金案(一)案情简介2017年,某市财政局在实施一项扶贫项目过程中,违规拨付专项资金,导致项目资金被挪用。

经审计发现,该财政局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存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违法行为。

(二)案例分析1. 违法行为分析本案中,某市财政局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在实施扶贫项目过程中,违反了《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未按规定程序拨付专项资金,导致资金被挪用;(2)未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导致资金使用不规范;(3)滥用职权,对专项资金进行违规操作。

2. 案件处理结果经审理,法院依法判决某市财政局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并给予相应处罚。

同时,对涉及违规拨付专项资金的扶贫项目进行整改,确保项目资金安全、合规使用。

(三)启示本案反映出财政法律在专项资金管理中的重要性。

财政部门应加强财政法律宣传,提高财政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确保专项资金合规使用。

同时,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防止资金被挪用或滥用。

三、案例二:某县财政局虚列支出案(一)案情简介2018年,某县财政局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虚列支出,虚报财政收入,导致财政收支严重不平衡。

经审计发现,该财政局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存在虚报、隐瞒财政收入等违法行为。

(二)案例分析1. 违法行为分析本案中,某县财政局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违反了《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虚列支出,导致财政支出虚增;(2)虚报财政收入,导致财政收入虚增;(3)隐瞒财政收入,导致财政收入不真实。

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

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

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篇一:财政学案例】txt>——政府收费的负面效应实例背景资料:北京出租汽车协会在 2001 年做了一个调查,声称一辆夏利车司机每月交给出租汽车公司的份钱平均为 4400 元,而公司的运营成本为每车每月 4019.97 元,其中包括管理费 800.65 元,也就是说公司的每车纯收入每月只有 257.97 元,一个月的纯利率仅为 5.86% 。

国家、企业、司机的所得比例是 1.98:1:9.87 。

按照这种说法,司机得大头,国家得中头,企业得小头。

但“的哥”们对此提出了强烈置疑。

北京渔阳出租汽车公司的杨师傅以自己为例说,他的月营业收入基本保持在 8700 元左右,这些收入用于支付每月的份钱 4400 元,燃油费约 1800 元,修理费约 400 元,用餐费 300 元(每日10 元),应付罚款等其他开支 100 元,每年的出租汽车车辆、计价器年检费等费用合计每月平摊 30 元,个人所得税每月60 元。

总计每月支出为7100 元,净收入则约为1600 元。

但杨师傅为之付出的代价是每天几乎 10 个小时的工作。

杨师傅怎么也不相信企业拿的是小头。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辆新夏利车投入出租运营的成本大概是 9 万元,司机承包一辆车的抵押金是 4 万元。

也就是说,公司买一辆新车,实际只付 5 万元。

而出租车的使用年限是五年,每个月 4400 元的份钱,而且承包期内的所有日常汽车维护费用均由司机承担。

如此算来,公司两年就可以赚回一辆车的本钱,后三年净赚。

以管理着 5000 辆出租车的某家出租汽车公司为例,每车每月份钱5000 元,每年共收入 3 亿元的份钱。

对制度经济分析而言,更关键的是,每辆出租车的司机“以车代押”在公司里押了 5 万元的保证金,从而出租车司机们处于被公司“敲竹杠”的境地难以自拔。

2002 年,这家公司规定每辆出租车必须更换白色座套,必须由公司定期清洗这些白色座套。

为此,每车每月必须向公司支付清洗费 30 元。

财政法律案例分析(3篇)

财政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地方税务局(以下简称“地税局”)与纳税人张先生(以下简称“纳税人”)就房产税问题产生争议。

纳税人张先生认为地税局对其征收的房产税过高,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

双方多次协商未果,最终诉至法院。

张先生在某市拥有一套房产,面积为200平方米。

根据当地政府规定,房产税税率为1.2%。

地税局在征收房产税时,根据房屋原值计算,认定张先生的房产原值为200万元,因此应缴纳房产税24000元。

张先生认为,地税局未考虑其房屋的实际折旧和折损,导致税负过重。

张先生认为,按照实际折旧后的价值计算,其房产的原值应低于200万元,从而减少应缴纳的房产税。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 房产税的计算方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2. 地税局是否充分考虑了房屋的实际折旧和折损情况。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房产税暂行条例》)第三条规定:“房产税依照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至30%后的余值计算缴纳。

具体减除幅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2. 《房产税暂行条例》第五条规定:“房产税的税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四、案例分析1. 关于房产税的计算方法:根据《房产税暂行条例》第三条的规定,房产税的计算应当基于房产的原值。

然而,该条例也赋予了地方政府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即可以在10%至30%的范围内减除房产原值。

在本案中,地税局根据房屋原值计算房产税,符合《房产税暂行条例》的规定。

2. 关于房屋的实际折旧和折损:《房产税暂行条例》并未明确规定房屋折旧的计算方法。

因此,在实践中,各地税务机关对于房屋折旧的处理存在差异。

一些地方税务机关在计算房产税时,会根据房屋的实际使用年限、维护情况等因素,对房屋原值进行适当的减除。

在本案中,纳税人张先生主张地税局未充分考虑房屋的实际折旧和折损情况,但未能提供充分证据。

五、法院判决法院审理后认为,地税局在征收房产税时,依据《房产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按照房屋原值计算,符合法律规定。

财政调控法律案例分析(3篇)

财政调控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财政调控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在财政调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以我国2018年个税改革为例,分析财政调控法律案例,探讨法律在财政调控中的作用。

二、案例分析2018年,我国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全面修订,这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此次改革旨在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负,优化税收结构,促进社会公平。

(一)改革背景1. 税制结构不合理。

我国个人所得税以累进税率为主,但税率档次设置相对较少,导致中低收入群体税负较重,而高收入群体税负相对较轻。

2. 税收征管存在漏洞。

个人所得税征收过程中,存在一些偷税、漏税现象,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受损。

3. 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

部分税收优惠政策针对性强,对中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不够。

(二)改革内容1. 提高起征点。

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3500元/月提高至5000元/月,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税负。

2. 扩大专项附加扣除。

增加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六项专项附加扣除,进一步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税负。

3. 优化税率结构。

将原来的三档税率调整为三档,适当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税负。

4. 加强税收征管。

加大税收征管力度,严厉打击偷税、漏税行为。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该法明确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税率、税额计算等基本规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该法规定了税收征收管理的原则、程序、法律责任等内容。

3.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该法规定了国家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等内容,为财政调控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案例分析结论1. 法律在财政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个税改革过程中,法律为改革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和保障,确保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2. 财政调控法律具有滞后性。

个税改革前,税收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但法律尚未及时调整,导致问题长期存在。

3. 财政调控法律需要不断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税收制度需要不断调整,法律也应与时俱进,为财政调控提供有力支持。

财政类法律案例分析(3篇)

财政类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市财政局在2018年年度考核中,发现该局下属多个科室存在违规发放福利的现象。

经查,主要违规行为包括:1. 在2018年春节期间,财政局为全体职工发放了价值人民币2000元的购物卡;2. 在2018年端午节期间,财政局为全体职工发放了价值人民币1000元的粽子礼盒;3. 在2018年中秋节期间,财政局为全体职工发放了价值人民币1500元的月饼礼盒;4. 在2018年国庆节期间,财政局为全体职工发放了价值人民币500元的购物券。

经调查,这些福利发放均未经过财政局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也未按照财政预算执行,且未向市纪委、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财政局的行为构成了违规发放福利。

二、案件分析(一)违规行为分析1. 违反预算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各级预算必须按照法定程序编制,经法定程序审批后执行。

财政局未按照预算执行,擅自发放福利,违反了预算法的相关规定。

2. 违反公务员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公务员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擅自收受礼品、礼金、有价证券等财物。

财政局违规发放福利,属于变相收受礼品,违反了公务员法的相关规定。

3. 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规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违反廉洁纪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一)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礼金、消费卡等财物;(二)纵容、默许家属、身边工作人员和特定关系人利用本人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谋取私利;(三)用公款旅游、借公务差旅之机旅游或者以考察、学习、培训、研讨、招商、参展等名义变相旅游;(四)参加用公款支付的宴请、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五)接受公款出国(境)旅游或者国内公务活动中的宴请;(六)违反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超标准、超范围接待或者借机大吃大喝;(七)违反办公用房、公务用车、通信工具管理使用规定;(八)违反公务支出管理规定,超标准、超范围支出;(九)其他违反廉洁纪律的行为。

财政学案例库

财政学案例库

财政学案例库财政学案例库是一个为学习者提供实际财政问题和案例分析的资源库,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财政学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它涵盖了各种财政管理、预算编制、税收政策、政府支出等方面的案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案例题材以及财政学知识的应用场景。

在这个案例库中,学生可以借助教材内容和案例分析,培养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政学的知识。

案例一: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分析某个城市的地方政府在最近几年的财政收支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财政收入下降、财政支出增加、财政预算出现赤字。

请根据相关数据,分析该城市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找出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改善方案。

案例二:税收政策调整对企业影响政府近期对某项税收政策进行了调整,对企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有些企业受益,而有些企业则面临着挑战。

请选取一个具体行业,分析政府税收政策调整对该行业企业的影响,提出具体建议。

案例三:财政预算编制与执行某一地区的政府制定了新一年度的财政预算,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超支和资金错位的情况。

请对该地区政府财政预算编制与执行的过程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应对措施。

以上仅仅是财政学案例库中的一小部分案例,案例库还包括了许多其他实际情况下的财政问题。

通过解决这些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财政管理工作中。

这也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用以探讨和研究财政领域的前沿问题。

财政学案例库的建立对于促进财政学研究和教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和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