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习资料—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彩陶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者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2.岩画:岩画是古代描绘或者摩刻在崖壁石块上的图画,被称为是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形象的史书。
3.饕餮纹:是青铜器上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
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4.画像石(砖):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壁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5.“迁想妙得”:“迁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把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中,掌握对象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以及与外形的关系,取得艺术感受,“妙得”为“迁想”的结果。
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与主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
6.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出身世族家庭。
少年时以其天才的、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闻名,并为上层人士所器重。
他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专业画家,他在绘画及文学方面艺术方面才华横溢。
有绘画作品《洛神赋》《女史箴》,在艺术上提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要求—“传神写照”7.张僧繇:江苏人,生于南齐时期,主要艺术活动在整个梁代。
他所创造的绘画风貌,对南北朝后期和隋唐两代的绘画艺术,起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他在我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8.“畅神说”: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畅神说”,认为自然山水形象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畅神说”使中国画“以神写照”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
9.“比德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点。
其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既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一些品德美。
10.《五牛图》:是中唐专写农村风俗的画家韩滉的作品。
在这幅横卷上,画家用粗笔描绘了五头不同形态的黄牛,其中有所谓“步者、者、纵而鸣者、顾而舐者,翘首而驰者”。
美术专业术语名词解释

【空间感】
在绘画中, 依照几何透视和空气透视的原理, 描绘出物体之间的远近、 层次、穿插等关系, 使之在平面的绘画上传达出有深度的立体的空间感觉。
字的方法。 中国书法根据汉字的造型规则, 运用点画构 成各种形态以表情达意。有正(楷) 、草、行、隶、篆(大篆、小篆)等各种书体。书法美 的基本因素是点画,其次才是由点画组成的结体。故书法用笔至关重要,是对提按、藏露、 转折、轻重、缓急、方圆等矛盾关系的掌握和运用,须讲究指忌浮滑轻薄。就能篇而论,书 法美在于字里行间气势、 节奏、 韵律及其所传达的意兴情绪。 各种书体均讲究结构横直安排 有致,顾盼呼应;布局疏密得宜,首尾连贯。
是西方古典绘画透视学的应用方法.如《最后的晚餐》
中国画在的透视学应用:
(1)多视点
中国画善于表现丰富的情节,西方绘画注重单视点(类似于摄影).中国画讲求的丰富情节用单 视点是不能完成的.因此,中国画用(类似于把摄象的多镜头分割再重新组合)多视点来表现.如
《清明上河图》
(2)高视高
采用微俯的视角表现,"远山即高"高山往往是画在远处的,其间再用云雾缭绕加以衔接.表现 一种人比山高的心情.中国画是不采用近距离仰视来表现高山的.
【三度空间】
绘画术语。指由长度(左右) 、高度(上下) 、深度(纵深)三个因素构成的立体空间。绘 画中, 为真实地再现物象,必须在平面上表现出三度空间的立体和纵深效果。
【质感】
绘画、 雕塑等造型艺术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 在作品中表现出各种物体所具有的特质, 如 丝绸、肌肤、水、石等物的轻重、软硬、糙滑等各各不同的质的特征,给予人们以真实感和 美感。
美术名词解释

1、威尼斯画派:产生于十五至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
威尼斯画派的艺术家们对色彩特别敏感,追求色彩的热烈明朗与辉煌灿烂。
他们的题材从宗教转向世俗,多描绘美丽的自然风光,作品带有一种享乐主义的情调。
从绘画的体裁上看,由于威尼斯气候潮湿,不适合壁画的创作,他们发展了油画的创作。
其主要画家有乔万尼·贝利尼、提香等。
2、印象主义:印象主义于19世纪60~70年代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
他们反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
印象主义吸收了柯罗、巴比松画派等的艺术营养,在十九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启发下,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
印象主义画家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事物,并根据画家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其代表画家有:莫奈、雷诺阿等。
3、表现主义:十九世纪末到20世纪活跃于德国的一个艺术派别。
他们对资本主义的都市文明不满,对压制人性和个性的机械文明十分反感,并从东方和非洲艺术中汲取营养。
在艺术上,他们反对机械地摹仿客观现实,而主张表现“精神的美”和“传达内在的信息”,强调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和形式的重要性。
其主要画家有康定斯基等。
4、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后来逐渐扩展到美术等其他领域。
后现代主义以艺术的大众性反对艺术的精英性,以粗俗、生活化反对精雅的艺术趣味;主张艺术各门类、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艺术品不仅要作用于视觉,而且应该作用于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美学主张,以及艺术的目的是制造“整体情景”等等。
较有影响的流派有:环境艺术派、大地艺术派等。
1、与古希腊艺术相比,古代罗马艺术有哪些特点?(1)与希腊艺术相比,古罗马艺术没有希腊艺术那样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幻想成分,而具有写实和叙事性的特征。
(2)罗马艺术不像希腊艺术那样单纯,它的渊源复杂,既受了希腊艺术的影响,也吸收了西亚等地区艺术的影响。
美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彩陶: 中国古代带有彩绘花纹的陶器。
彩绘颜料以赤铁矿为主,多饰以几何图案和动植物花纹。
在造型装饰、图案纹样的处理上,体现了当时审美能力和工艺制作已达到可观水平。
2、仕女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之一种。
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后为人物画科中专指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分目。
代表画家又张萱、周昉等。
民间木板年画中的“美女画”,亦称“仕女画”。
3、马踏匈奴: 西汉霍去病墓前群雕的主体雕刻。
作者运用寓意手法,以矫健的战马象征骠骑将军,以战马将匈奴将领踏翻在地的典型情节,赞颂霍去病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建树的奇功。
这是具有纪念碑性质的雕刻艺术作品。
4、画像石: 中国古代祠堂、墓室、石阙、石碑、棺椁等石刻装饰画。
盛行于东汉。
其具有绘画性、雕塑性和建筑性。
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构图富于变化,艺术价值很高。
代表作有武梁祠画像、沂南石墓画像等。
5、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中国画术语。
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犹如刚从水中出来。
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人物,其势圆转而衣服飞扬,富于运动感、节奏感。
故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说。
6、昭陵六骏: 唐太宗陵墓前浮雕。
刻划李世民征战时先后骑乘过的六匹骏马,即: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
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
作品具有强烈的体积感。
7、帛画: 古代画在丝织物上的绘画。
其表现主题是引魂升天。
人物造型带有风俗画性质,线描规整劲利,色彩绚烂谐调,具有装饰风味。
代表有战国楚墓的《人物龙凤帛画》、长安马王堆汉墓帛画等。
8、唐三彩: 中国唐代多彩铅质釉陶产品的概称。
流行于盛唐武则天至中唐开元、天宝时期。
三彩釉以白、黄、绿三种釉色为主,也有少量蓝釉或黑釉。
殉葬的俑和驼、马动物是其中的精品。
9、浙派: 明代山水画流派之一。
明初至武宗嘉靖时最为盛行。
该派承继南宋院体,取法于李唐、马远、夏圭,多作斧劈皴,行笔有顿挫,形成水墨苍劲一体。
小学美术名词解释

1、美术 : 艺术得种类之一。
“美术"在历史上就是一个语义多变得概念。
在现代,人们更倾向于称美术为造型艺术与视觉艺术,具体包括绘画、雕塑、工艺、摄影、计算机美术、广告设计、产品设计、建筑与环境艺术等。
2、美术教育以美术学科为基础得教育门类。
其目得主要就是:延续与发展美术得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与文化得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得基本美术素质与能力,促进人得全面发展。
3、审美:对具体事物与艺术作品中美得因素与形象进行非功利得直觉与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得心理体验.4、美术史:研究美术发展过程得学问,包括有关美术作品、美术家、流派与风格得信息、阐释与评价。
5、美术语言:指造型艺术得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得作品得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与谐等.6、形式感:在美术中,指作品得存在方式与物质外观以及结构关系所形成得整体特征。
7、美术媒材: 构成美术作品得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黏土、画布、电影胶片、录像带、木材与塑胶等。
8、感知: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感受、辨认、识别,并与情感与认知相联系得一种过程。
9、体验:身临具体情境或亲身实践,感受事物、环境得丰富与微妙,并产生独特得情绪与认识。
1、美术创作: 通过感受、体验与构思,运用一定得物质材料,采用一定得技法制作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想与情感。
1、美术表现:通过美术创作传递观念、情感与意义得过程。
1、美术批评:在直观或思考得基础上对美术作品得价值、意义、艺术成就等进行评论与判断.1、艺术风格: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得具有代表性得独特面貌1、立体主义:立体主义就是西方现代美术流派之一,1907年产生于法国。
该派要求从画家得主观意念中,打破物象得自然形态,再进行重新得组合、装配.代表人物有毕加索、勃拉克等。
2、美术创作:美术创作就是指通过感受、体验与构思,运用一定得物质材料,采用一定得技法制作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想与情感。
美术专业术语名词解释

美术专业术语名词解释01笔触笔触,是在绘画中的笔法,又被称为肌理,常指作画中运笔的痕迹。
绘画者运笔借助颜料的厚薄对比、落笔的轻重力度、运笔的快慢节奏及借助其他工具形成的痕迹,不同的笔触表达的效果有所不同,也体现着艺术家的不同风格特征和情感表达。
02投影投影指的是用一组光线,将物体的形状投射到一个平面上去,在该平面上得到的图像,称为“投影”,比如你的走在路上的影子,也称为“投影”,它可以交待物体的体积空间,物体没有投影,就是飘起来的,你想想要是人没有投影,那岂不是飘起来的,所以画画的时候记得交代好物体的投影。
03高光作为一张画里面画龙点睛的部分,高光是非常重要的哦~高光是一种美术用语,指光源照射到物体然后反射到人的眼睛里时,物体上最亮的那个点就是高光,高光不是光,而是物体上最亮的部分。
画画的时候要注意高光的位置、形状、大小,高光画好了,一张画会更好看哦~04三大面、五大调三大面:是指物体受光的影响后所产生的大的明暗区域划分。
亮面:受光线照射较充分的一面称之为亮面,暗面:背光的一面称之为暗面,灰面:介于亮面与暗面之间的部分称之为灰面。
五大调子指高光、中间调、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想要画出立体的效果,这五个缺一不可。
05构图平时无论我们画什么的时候,都会去想该怎么构图,一个好的构图是一张画的开始,构图即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摆放位置都组织好,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
构图的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哦~06虚实一张好的画里,肯定是虚实关系做的不错的画,虚和实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模糊和清晰,这两者是不可以分开的,就像冷暖,虚和实都是互相去对比的,虚不是不画,而是对物体处理的明暗对比弱,比较概括的去画,通常视觉中心点实,其他虚。
美术复习名词解释

1. 抽象表现主义:又称抽象主义或抽象派。
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一种绘画流派2. 形式美:是独立的审美对象3. 吴门四家: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
因为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为“吴门四家”4. 二连方:是用一个单独纹样,按一定的形式法则,上下或左右连续或重复而成的5. 明度: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称为明度6. 美术史:研究美术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有关美术作品,美术家,流派和风格的信息,阐述和评价7. 工艺美术:是以美术技巧制成的有实用价值或欣赏价值的工艺品8. 同类色:是指同一色相的颜色之间有深浅不同的变化,比如淡黄,柠檬黄,中黄,土黄等多都是同类色9. 透视:通过透明平面来观察研究物体的形状,他是观察和研究景物在平面画幅上表现立体空间的基本方法10. 素描:一般是指单色绘画形式,(工具一般多采用铅笔,木炭,钢笔,毛笔等)11. 美术艺术的种类之一。
“美术”在历史上是一个语义多变的概念。
在现代,人们更倾向于称美术为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具体包括绘画、雕塑、工艺、摄影、计算机美术、广告设计、产品设计、建筑和环境艺术等。
12. 美术教育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
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3. 审美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
14. 美术史研究美术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有关美术作品、美术家、流派和风格的信息、阐释和评价。
15. 美术语言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
16. 形式感在美术中,指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物质外观以及结构关系所形成的整体特征。
小学美术名词解释

1.美术:艺术的种类之一.“美术”在汗青上是一个语义多变的概念.在现代,人们更偏向于称美术为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具体包含绘画.雕塑.工艺.摄影.盘算机美术.告白设计.产品设计.建筑和情况艺术等.2.美术教导以美术学科为基本的教导门类.其目标主如果:延续和成长美术的常识与技能,以知足人类社会经济.精力和文化的须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根本美术本质和才能,促进人的周全成长.3.审美: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身分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不雅照,并在这一进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4.美术史:研讨美术成长进程的学问,包含有关美术作品.美术家.派别和作风的信息.阐释和评价.5.美术说话:指造型艺术的根本组成身分,如点.线.外形.色彩.构造.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全的作品的基起源基本理,包含多样同一.比例.对称.均衡.节拍.比较.调和等.6.情势感:在美术中,指作品的消失方法和物资外不雅以及构造关系所形成的整体特点.7.美术媒材:组成美术作品的物资材料,如颜料.纸张.黏土.画布.片子胶片.录像带.木材和塑胶等.8.感知:经由过程感官对事物进行感触感染.辨认.辨认,并与情感和认知相接洽的一种进程.9.体验:身临具体情境或亲自实践,感触感染事物.情况的丰硕和奥妙,并产生奇特的情感和熟悉.1.美术创作:经由过程感触感染.体验和构思,应用必定的物资材料,采取必定的技法制造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惟和情感.1.美术表示:经由过程美术创作传递不雅念.情感和意义的进程.1.美术批驳:在直不雅或思虑的基本上对美术作品的价值.意义.艺术成就等进行评论和断定.1.艺术作风: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奇特面孔1.立体主义: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美术派别之一,1907年产生于法国.该派请求从画家的主不雅意念中,打破物象的天然形态,再进行从新的组合.装配.代表人物有毕加索.勃拉克等.2.美术创作:美术创作是指经由过程感触感染.体验和构思,应用必定的物资材料,采取必定的技法制造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惟和情感.3.审美:审美是指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身分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不雅照,并在这一进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1.美术批驳:在直不雅或思虑的基本上对美术作品的价值.意义.艺术成就等进行评论和断定.2. 标记:是一种视觉识此外图形符号,一种信息传递情势.标记有是一种视觉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1. 什么是绘画?绘画是造型艺术的根本种类,它以笔.墨.砚.颜料.画刀.调色板等对象材料和形体.明暗.色彩.构图等根本手腕,在纸.纺织品.木板.墙壁等平面上表示物象的外形.体积.质感.量感和空间感,使人们在视觉上可以感触感染艺术形象.它既是生涯的反应,也是作者对实际生涯的感触感染,同时反应了作者的思惟情感和价值不雅.5.什么是素描?素描一般是指单色绘画情势.(对象多采取铅笔.柴炭.钢笔.毛笔等.)应用单一的色彩通过明暗调子.线条来表示物体的特点.神志.形体.构造.活动.空间.调子.明暗.层次.主次.虚实.质感.量感.色彩感等.这种绘画称为素描.8.美术教授教养设计的症结点有哪些?(1)目标设计是否在学生需求中生成(2)目标达成是否在测验测验和探讨活动中生成.(3)环节设计是否在文本的多元中解读生成.(4)思维激发是否在师生.生生对话中生成.(5)教师引领是否在适度拓展中生成.(6)情感立场是否在创造中生成.4.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主如果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合的表示方法.一种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如同刚从水中出来一般;一种笔法圆转潇洒,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而“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中所指的“曹”.“吴”又有两种不合的说法,一说曹为曹仲达,吴为吴道子;一说曹为曹不兴,吴为吴暕. 曹不兴为三国时吴国吴兴人,别名弗兴.善于画龙.马.虎及人物,画史有“误墨于素,因势成蝇”的传奇.吴暕为南朝宋代人,善于画佛像罗汉,时享盛誉.而“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一般多指曹仲达和吴道子. 曹仲达,北齐人,以画梵像有名,其画风在绘画史上有较大影响.素有"曹家样" 之誉,其画衣衫褶纹被人们称作“曹衣出水”.5.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是中国艺术理论的重要命题,它是由水墨画的创始人之一.唐代画家张璪(约735~785)提出的绘画理论,它归纳分解了艺术与实际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奠基了基本.“师造化”须同时“得心源”,即有所思,有所寄意;“得心源”又是树立在师造化的基本上,二者调和,便会产生好的作品.董其昌以悟为主的“师法天然”师法论,最得张璪学说的精华.“搜遍奇峰打草稿”的画家石涛却将妙悟置于其理论的焦点地位上.1. 剖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1)宋初市平易近阶级的形成,消失了以市俗生涯为中间内容的风气画.(2)经由过程郊外.汴河.街市三个段落,展示了北宋首都汴梁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街市气象.(3)构图采取散点透视.计划有序,内容丰硕,主题凸起.采取线描淡彩画法,并慎密联合对象的质感特点.(4)表现了中国古代风气画的最高成就,对研讨宋代的城市生涯以及平易近俗.服饰.建筑.工商.交通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1.农平易近画:农平易近的画.也包含渔平易近和其他劳动者的画.在内容上重要表示农平易近本身的生涯和思惟情感,在情势上自由随便,经常借用平易近间美术,如剪纸.刺绣.皮影等造型办法,在画法上没有既定的框框,不求形似,不讲透视,总体上呈现出热闹.晴明.朴素.稚拙的艺术作风.2.版画:在不合的材料的版面上经由过程手工制版.印刷而成的一种绘画.从拓印办法和材质上可分为七个类别:凸版型版画.凹版型版画.平板型版画.孔版型版画.独幅版画.玻璃版画.拓篇.3.肖像画:人物画的一种.专描写人物形象之画.可分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4.二方持续:是用一个单独纹样,按必定的情势轨则,高低或阁下持续或反复而成的.5.雕塑:造型艺术的一种情势,是雕和塑的总称.以可塑的或可镌刻的材料,制造出各类其实体积的形象.6.假如物体的一个角与画着相对,这种透视称成角透视.7.晕染:也叫衬着或烘染,中国画技法的异种.将两只湿笔种的一只蘸色彩,将色彩涂染请求规模的一部分,再用另一支清水笔沿色彩的边沿运行,同时带少许色彩,一向涂到请求的规模,使色彩产生深浅天然的过渡后果.8.接染:用衬着的办法,将两个在一个规模的色彩,用清水连接起来,产生天然过渡的效果.9.明度: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成为明度.10.插图:别名“插画”,绘画的异中,指插附在书报杂志中的丹青.一般份艺术插图和图解插图.二. 简答题:1. 美术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是什么?(1)陶冶学生的情操,进步审美才能.(2)引诱学生介入文化的传承和交换.(3)成长学生的感知才能和形象思维才能.(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力和技巧意识.(5)促进学生的共性形成和周全成长.2. 美术课程的根本理念是什么?(1)使学生形成根本的美术素养.(2)激发学生进修美术的兴致.(3)在普遍的文化情境中熟悉美术.(4)造就创新精力息争决问题的才能.(5)为促进学生成长而进行评价.3. 美术课程的教授教养建议是什么?(1)美术教授教养应重视对学生审美才能的造就.在教授教养中,应当遵守审美的纪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遇,引诱学生睁开想象,进行比较.(2)美术教授教养要特殊看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力和造就学生实践才能.(3)美术进修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能进修层面进步到美术文化进修层面.(4)加强教授教养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看重教师的教,也看重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是教室教授教养的独一主角的现象,应倡导师生间的情感交换和平等关系.(5)教师应勉励学生进行分解性与探讨性进修,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接洽,与学生生涯经验的接洽,造就学生的分解思维和分解探讨的才能.(6)教师应看重对学生进修办法的研讨,引诱学生以感触感染.不雅察.体验.表示以及收集材料等进修办法,进行自立学与合作交换.(7)教师影以各类活泼有味的教授教养手腕,如片子.电视.录像.范画.不雅赏.拜访.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法引诱学生加强对形象的感触感染才能与想像才能,激发学生进修美术的兴致.(8)教师应尽可能测验测验盘算机和收集美术教授教养,引诱学生应用盘算机设计.制造出活泼的美术作品;勉励学生应用国际互联网资本,检索丰硕的美术信息,坦荡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换.4.美术课程的评价建议是什么?(1)看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在看重教师与他人对学生进修状态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看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取问卷情势,也可采取树立学生进修档案的方法.学生在进修档案中收集美术进修全进程的重要材料,包含演习记载.构思草图.设计计划.美术功课.相干美术信息(文字或图像材料等).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成果.(2)重视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示的评价美术教授教养评价既要经由过程美术功课评价学生美术进修的成果,更须要经由过程学生在美术进修进程中的表示对其在美术进修才能.进修立场.情感和价值不雅等方面的成长予以评价,凸起评价的整体性和分解性.(3)采取多种评价方法评价学生的美术功课对学生美术功课应采取多样的评价办法.学生美术功课评价呈现方法可所以分数或等级,可所以考语,也可以采取考语与等级相联合的方法,还可以采取互评或座谈等方法,要充分确定学生的进行和成长,并使学生明白须要战胜的弱点与成长偏向.(4)树立促进美术教师不竭进步的评价系统强调美术教师对本身的教授教养行动的剖析与反思.建议美术教师在每一个单元教授教养停止后,记载教授教养领会.教授教养成果以及须要改良之处1. 如何激发学生进修美术的兴致?起首,要均衡冷暖性,充分施展美术教授教养的特有魅力.其次,要下降学科常识的难度和请求,以活泼多样的课程情势和教授教养方法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致.第三,应当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涯经验慎密接洽在一路,从学乃至用的角度激发学生的进修动力.10.若何懂得《全日制责任教导美术课程尺度》中的“分解•摸索”?:新课标中的“分解•摸索”进修范畴是指经由过程分解性的美术进修引诱学生自动摸索.研讨.创造以及分解解决问题的美术进修范畴(1分).其内容应包含⑴ 融美术各进修范畴为一体(1分)⑵美术与其他学科相分解(1分)⑶ 美术与实际社会相接洽(1分). 三个方面的内容有不合程度的交叉与重叠(1分).⑴经由过程“分解•摸索”进修范畴的进修让学生懂得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别与接洽,进修领或应用各学科的常识设计探讨性活动的计划,进行探讨性.分解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类情势揭橥(2分).⑵ 熟悉美术与生涯的亲密关系,成长分解解决问题的才能(1.5分).⑶ 坦荡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摸索未知范畴的愿望,体验探讨的愉悦与成功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学习资料——名词解释构成——简单地说,构成就是把事物组合到一起,形成一种有组织、有结构的关系,但它常常与“构成主义”联系在一起。
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是二十重要的美术流派之一,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
广义而言,它是由英国美学家里德提出的一个雕塑美学概念。
法国雕塑家罗丹(Francois A. R. Rodin,1840-1917)曾经认为,世界可以分为“可知世界”和“不可知世界”两部分,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应该包含有后一种成分。
里德继承了罗丹的这一艺术理论,把现代雕塑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构成主义”的,另一种是“有机的”。
“构成主义”主要凭借工业上使用的原材料如金属、塑料、玻璃等,构成各种几何形式,以表现雕塑艺术的形式美。
然而,里德又认为,实际上,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又分不清一件艺术品究竟是属于“构成的”还是“有机的”,因此,只能求助于精神分析学家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来加以分析。
这种以“构成主义”的概念来描述某种艺术类型的作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对其它艺术的表述。
而狭义的则专指发生于二十世纪初的俄国、以塔特林(Vladimir Tatlin,1885-1953)和嘉博(Naum Gabo,1890-1977)、佩夫斯纳(Antoine Pevsner,1884-1962)兄弟等人为代表的一个流派。
但是到二十世纪之后,“雕”与“塑”或“加”与“减”的观念已不能适应艺术的要求,或者说,人们开始从新的角度去看待这些概念,这就是“构成”观念的形成。
在这种观念下,雕塑已变成各种木头、金属、玻璃或塑料构件等材料的组合或“构成”关系,这为当代雕塑,以至当代艺术开拓了无限的空间。
从对材料的利用的角度看,立体主义在绘画中的实验预示了这样的必然结果。
在1912年毕加索就设计了一个用纸和绳子制成的三度立体主义构成,同一年他又为另一个构成绘制了素描。
1912年他的《吉他》和1914年的《乐器》,就是用金属片或木头制作的构成,形象是立体主义的,但结构却是构成主义的。
尽管处理得很粗糙,但艺术家却以此申明了构成主义雕塑的一个基本问题——认定雕塑是空间的而不是体量的。
构成主义作为一个流派是在塔特林的领导下进行的实验。
塔特林最早是与马列维奇一起展出了他的所谓“绘画浮雕”,但塔特林却嘲笑马列维奇的作品不专业,尽管他们在许多方向上是一致的,因为塔特林提出的是一种更具刺激性的信念,这种信念就是艺术家应该直接与机器产品、建筑工程和印刷及摄影的交流方式相一致,以致力于强调整个社会在实用上和思想上的需要。
为此,塔特林把他的艺术追求命名为“生产主义”(Productionism),这表明了他将艺术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愿望。
这种愿望与当时人们力图创造一种区别于腐朽的资本主义的古典主义、代表先进的无产阶级的艺术的抱负是一致的,但是他们追求的不是政治性的艺术,而是艺术的社会化。
在这种明确的观念下,一些像嘉博、佩夫斯纳、波波娃(Lyuboc Popova,1889-1924)、利西茨基(El Lissizky,1890-1941)这样的艺术家都站到了塔特林的一边,从事构成主义的实验。
直到大约1922年时,他们才在苏联艺术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后,纷纷移居欧洲,对欧洲的现代艺术,尤其是通过“包豪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构成主义艺术家嘉博坚持认为,“构成主义观念”不是为了把艺术和科学统一起来,不是要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而是要去感觉其真理。
这使构成主义既没有想成为一种艺术的抽象风格,甚至也没有想成为一种艺术之类的东西。
构成主义运动的理论家之一阿列克赛·甘曾经写道:构成主义“不欲作出抽象的计划,而是以具体的问题为出发点。
”也就是说,他们试图从社会便利和实用意义出发,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取代以前艺术家的静态活动,创造新的动态的艺术,这成为构成主义的第一原则。
因为构成主义者相信,机械的基本条件和人的意识,自然会创造出反映他们时代的美学。
这使他们喜欢用两个颇有说服力的词汇来说明创造的辨证过程:构造的和既存的,二者综合的结果就是构成主义的真实性。
对他们而言,“构造的”:即整个观念乃基于社会应用和方便的物质上的基础概念——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既存的”:即物质本身的自然倾向,在其构成和变化过程中的特殊条件的实现。
这种观念在此后的“风格派”(de Stijl)或“新造型主义”(Neoplasticism)、包豪斯、“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以及所有追求“抽象”的艺术中,都多少有所反映。
抽象艺术——“抽象艺术”(Abstract Art)同样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从概念上说,“抽象”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确定的用词。
人们在使用“抽象”一词时也是模糊不清的,它往往在两种含义上被使用,一方面是指非自然主义的表现,如采用夸张、变形或减少等手法来描绘一事物;另一方面则是指那种完全抛弃了任何可视自然形象的表现的艺术形式。
实际上,严格的“抽象艺术”应是指后者,但人们在使用此词时并非那么严格,如有时立体主义和野兽主义也被不恰当地称为“抽象的”,准确说来它们至多只能是“半抽象的”。
“抽象艺术”一词由于它的含混性而并不始用于精确地描绘那种不表现具体现实可视形象的艺术形式,所以,二十世纪许多艺术家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为之命名:杜斯堡称之为“具体艺术”,蒙德里安则用“新造型主义”和“非客观的”来描绘它,另外还有“非再现的”、“非具像的”和“非传统的”等,但“抽象艺术”一词却流传最广,尽管可能它最不恰当。
一般认为,真正的“抽象艺术”是从康定斯基1910年创作的一幅水彩画开始的,但到底谁是第一位抽象画家目前还难确定(或者说根本无法确定),美国的达夫(Arthor G.Dove,1880-1946)、捷克的弗兰克·库普卡(Frantisek Kupka,1871-1957)、立陶宛的米科拉斯·齐马利昂尼斯等人都是合适的人选。
但不管是谁,“抽象艺术”都可以说是二十世纪艺术发展的必然。
“抽象艺术”具有两个方面的发展,这两个方面都直接来自“后印象主义”。
一方面是“色彩的抽象”,它从凡·高、高更经过野兽主义、表现主义到康定斯基的最后解放,以后影响到奥尔甫斯主义、同步主义、塔希主义、非正式艺术或其它艺术、抒情抽象、行动绘画或抽象表现主义等;另一方面是“形式和结构的抽象”,它从古典主义开始,经过新古典主义、库尔贝、塞尚、修拉到立体主义,以后影响到未来主义、构成主义、辐射主义、至上主义、风格主义或新造型主义、具体艺术、圆与方、抽象创造社、硬边绘画、极少主义等。
前者由于强调感情的直接宣泄、有机的形态和表现方法上的绘画性而俗称“热抽象”,后者因着重于理智的结构分析硬边、几何化的造型和平涂的塑造方法而俗称“冷抽象”。
在推动“抽象艺术”的发展中,德国艺术理论家和哲学家沃林格1908年出版的《抽象与移情》一书起了关键的作用;1912年康定斯基出版的《论艺术中的精神》一书则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抽象艺术”的原理和原则,给“抽象艺术”的发展以重大影响。
抽象艺术的产生被理论家解释为是人类在一种与生俱来的“抽象冲动”的支配下创造的,即它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冲动去创造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形式的强烈的内在要求,这种冲动可以是来自外部的刺激,也可以直接由艺术家的内心需要产生。
这一术语是本世纪初德国艺术理论家沃林格(Wilhelm Worringer,1881-1965)最早提出的。
他认为,现实世界变幻不定、五光十色的景象引起了人类心灵强烈的骚动不安,如果人不能认识和把握这个世界中的规律秩序,就会产生对世界的精神恐惧,因此,人有一种整理纷乱的现实、从中找到超越个别事物偶然性存在方式的内在要求,这就是强烈的抽象冲动。
所以抽象冲动是人由外在世界引起的巨大内心不安的产物。
但是这种抽象冲动也可以理解为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先验心理结构内在地作用于人的情感活动,支配人类从事精神生产的结果。
至上主义——1913年马列维奇也在著名的“靶子”展览中展出了一批典型的“立体未来主义”的绘画,在这些作品中,绘画对象被以圆筒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交错的、近乎机械的节奏,这使人们想到了莱热那些表现工业场景和工业题材的作品。
但是马列维奇对自己作品里还残留着主题这一不正常现象耿耿于怀,于是,他又在展览会上展出了一幅白底上有一个黑方块的作品,以表明他对纯粹艺术的追求。
照他本人的话说:“我竭尽全力要从物体的重担下把艺术解放出来”。
这是一幅铅笔素描,是这种风格的第一个实例,也使他成为最早把绘画作为一个绝对纯几何抽象体系的画家,马列维奇把这种画称之为“至上主义”(Suprematism)。
在他写的一本名为《至上主义:非客观的世界》的书里,这样解释了他的艺术:“所谓至上主义,我指的是绘画艺术中纯感觉的至上。
”他写道:“从至上主义的观点看,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是感觉――在本身中,和在已被唤起的完全独立的上下关系中。
”从此出发,马列维奇就把学院派印象主义,甚至塞尚和立体主义等都视为“自然主义”,是与“艺术”无关的,因为“客体”对世界的本质而言只是“谎言”,真正的艺术应该是与自然无关的“非客观”的存在,而“至上主义”就是“对在时间过程中由于‘客体’的增长而早已逝去的纯艺术的再发现。
”马列维奇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神秘主义者,他认为,可以证明一幅绘画是完全能够脱离任何映象,或者脱离对于外部世界的模仿而独立存在的,这使他的艺术具有了某种神秘主义色彩。
在1915年和1923年之间,他继续实验了三度的素描和模型,其中研究了在三度之中的形式问题。
这些抽象的三度模型所提出的问题,使“立体未来主义”成为一种过渡的风格,它不仅对以后俄国构成主义以及以构成主义为基础的抽象艺术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而且通过马列维奇的弟子,特别是李西茨基,传播到德国和西欧,影响了包豪斯的设计教学,以及现代建筑的国际风格的进程。
几何抽象——又被称为“硬边绘画”,即它是用边缘清晰的几何形来构成其形象的。
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评论家朱利斯·郎斯纳于1959年提出,用以描述那些使用大面积的、平涂的、未加调和的色块,再由精确勾勒出的边缘加以限定的绘画形式,这种绘画类型从1960年以后才开始流行。
评论家艾洛维给这个概念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硬边的定义与几何艺术正好是相反的:“塞尚以之成名的‘锥形、圆柱形和球形’,继续出现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绘画作品中。
然而,即使如此,这些形式也表现得不纯正,抽象艺术家们已经倾向于编排独立的要素。
形式曾一直被当作分离体来看待”,而“在硬边绘画中形式不多,画面洁净无暇,整幅绘画成为一个整体单元,形式展现于整幅绘画,色调限于两到三种,这种稀疏空旷回避了背景图形的立体效果”。
“硬边绘画”与更早时候的几何传统之间的重要区别,正是这里所引述的探寻一种完整的统一体,没有前景或背景,也没有“背景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