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城市功能体系研究
南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与近期建设规划修编说明

南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与近期建设规划修编说明
南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与近期建设规划修编
(2011-2030)
1、现状人口规模
2011年年末市域人口为150.41万人,中心城区人口为22.2万人,
2、规划人口规模
预测市域人口2030年人口为162.3万人,中心城区2030年人口为68万人。
3、现状用地规模
2011年年末中心城区现状建成区用地27.5平方公里
4、规划用地规模
中心城区规划期末2030年建设用地规模为74.72平方公里
5、城市性质
海西智造高地、闽南怡居名城。
面向全球的特色型家居产贸综合中心、厦漳泉都市区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具有闽南特色的山水宜居城市。
6、空间结构
①市域空间结构:一城、两轴、三带、六组团
一城即主城区;两轴为西溪发展主轴、东溪-南部发展次轴;三带:市域北部的绿色经济带、市域中部的综合发展带和市域南部的蓝色经济带;六组团:仑英组团、水石组团、康洪组团、霞美组团、梅罗组团、诗码组团。
②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三大城市中心、两条发展主轴、九个特色组团
三大城市中心;城市综合中心(老城中心、城北中心及市民中心,集合商业、商务、行政等职能);生产服务中心(扶茂工业园东侧,商贸、展示、企业研发、现代物流等职能);创智中心(会展中心及教育中心为基础,金融、办公、研发、教育等职能)。
两条发展主轴:西溪发展主轴串联城市各主要职能中心和功能板
块,东联泉州,西联仑英组团及安溪;东溪发展次轴以双溪口为纽结点,联系康洪副城。
九个特色组团:沿西溪形成老城、城北、露江、崎峰和丰州五个生活组团;周边形成扶茂生产服务组团、省新、榕桥和霞美四大产业组团。
2023南安政府工作报告

2023南安政府工作报告引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在2023年过去的一年里,南安市政府团队带领全市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在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制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更加有力有序地推进南安市的各项工作。
一、经济发展过去一年,南安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GDP总量超过了1万亿元人民币,增速达到了8%。
这一成就离不开市民和企业的辛勤努力,也得益于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扶持。
在未来,南安市政府将继续致力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为南安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民生改善南安市政府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为市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过去一年,我们加大了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提升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未来,我们将继续改善民生环境,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三、生态保护南安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我们深知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过去一年,我们加强了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展开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行动。
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强环境治理,推动可持续发展,确保南安市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四、社会治理南安市政府坚信社会稳定是发展的基石,社会治理是一项重要工作。
过去一年,我们推进了社区建设,加强了基层治理,提高了社会管理水平。
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重视社会矛盾处理,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五、文化传承南安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文化传承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过去一年,我们加强了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文化传承工作,注重培育文化创新人才,为南安市的文化繁荣提供坚实支撑。
结语展望未来,南安市政府将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不断推进南安市的各项工作。
南安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对策

技术 又跟 不上 ,大 最 的再生 资源 得不 到充 分 回收 和利用 。大
力发展循环经济 ,既可以减少对原生资源的依赖 ,节约大量
资源 ,又可 以推 动经 济增 长方 式 的根本 转变 。
染防治工程、环境标志和清洁生产推广 、清洁能源工程、城 市供水工程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 、固体废物处理工程、
维普资讯
南安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对策
南安 市生产 力促 进 中心 吕吉鸿
循 环经 济是 一种 以 资源 的高效 利用 和循 环 利用 为核 心 , 以“ 量化 、再 利用 、资源化 ” 减 为原 则 ,以低 消耗 、低排 放 、 染 还相 当严 重 ;一些 有毒 有 害废 弃物 对 土壤 、地 下水 、大气 造 成现 实和 潜在 的 污染 。 当前 比较 突出 的有 以下几 个 问题 :
但 是 由于对 经 济结 构 内部各 产业 之 间的 有机 联 系和共 生关 系 及社 会经 济 系统 与 自然 生态 系统 间 的物 质 、能 和信 息 的传 递 、迁移 、循 环等 规律 重视 程度 够 ,南安 在工业 结 构i 攀 培 4 和产业 发展 方 面还存 在许 多 问题 。绝 大部 分 企业 缺乏科 技投 入 和研 发力 量 ,企业 技 术合作 、产 品配套 率较 低 ;一些 产 品
议和提案,这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 了良好的机遇。
从社 会 经济发 展战 略上 看 , 十六大 报告 提 出要“ 坚持 以信
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
高 、经 济效 益好 、资 源消耗 低 、环 境 污染 少 、人 力 资源 优势
南安市自然资源

南安市自然资源
南安市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城市。
位于福建省东南部,东临台湾海峡,南
界晋江市,西靠德化县,北接泉州市惠安县。
南安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
和湿润,四季分明。
市境内山多地少,丘陵起伏,河流纵横。
自然资源丰富,主要包
括森林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
森林资源:南安市拥有大片森林覆盖,各类植被丰富多样。
森林资源对于保护生
态环境、调节气候具有重要作用。
市政府高度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制定了一
系列措施,加强森林防火、防病虫害工作,推动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水资源:南安市境内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
其中代表性的有九龙江、深溪河等。
这些河流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用水资源,也为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市政府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强水质监测和治理工作,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矿产资源:南安市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灰岩、花岗岩等。
这些矿产
资源在建筑材料、工艺美术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
市政府制定了合理开采和利用矿产
资源的政策,保护矿产资源,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南安市自然资源的丰富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未来,南安市将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南安市可行性研究报告公示

南安市可行性研究报告公示一、项目背景南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省著名的侨乡和农业大县。
市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同时也面临着经济转型升级、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等多重挑战。
为了进一步推动南安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我们对南安市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旨在探讨南安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二、项目概述本次可行性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南安市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状况分析,查明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2.南安市交通、水利、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现状分析,探讨改善和升级的方向;3.南安市文化、教育、医疗、旅游等公共服务现状分析,提出优化和提升的建议;4.南安市经济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研究,探讨新兴产业和创新创业机会。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将为南安市未来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决策支持。
三、可行性分析1.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状况分析南安市当前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单一、规划不合理、资源浪费等方面。
为了推动南安市经济多元化发展,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城市布局,实现产业升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2.基础设施现状分析南安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存在一定瓶颈和隐患。
为了提高南安市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应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相关设施和设备,促进城市建设和现代化。
3.公共服务现状分析南安市文化、教育、医疗、旅游等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存在资源紧缺和服务不足的问题。
为了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应优化公共服务布局,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和均衡发展。
4.经济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研究南安市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向好,市场前景广阔,特别是新兴产业和创新创业领域发展迅速。
为了抓住机遇,应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拓展市场空间,提高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四、可行性评估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南安市存在以下几个可行性发展方向:1.加快产业升级,促进城市经济多元化发展;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3.优化公共服务布局,促进公共服务全覆盖和均衡发展;4.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拓展市场空间。
南安市区调研报告

南安市区调研报告南安市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东邻台湾海峡,西隔五城山与南靖县相望,南界排岩镇和晋江、石狮两市毗邻,北接诏安县。
南安市地理坐标为北纬24度40分至25度14分,东经118度3分至118度30分。
总面积1419.64平方千米,辖13个镇、3个街道、1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口达68.9万人,农业、制造业是该市的主要经济支柱。
南安市区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有四个港口分别是南安港区、旗山港区、赤坂港区和黄坎港区,为南安市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市区内交通四通八达,有多条高速公路互相交汇,方便市民出行。
同时,南安市区还不断加强城市绿化,修建了多个公园和绿化带,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南安市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制造业发达,特别是鞋业和纺织业在全国享有盛誉。
市区内拥有多家大型鞋厂和纺织厂,年产量巨大,产品质量好,销售网络广。
除了制造业,南安市区的农业也很发达,市区内有大片的农田,主要种植水稻、小麦、高粱和茶叶等作物。
农业产值较高,为市区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安市区的教育事业也比较发达,拥有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
市区内有几所重点中学,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他们在高考中成绩优异,进入了国内一流的大学。
此外,南安市区还设有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为市区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南安市区的环境相对较好,市区内没有大型工业企业,空气质量相对较好。
同时,市区还进行了环保投资,加强了城市绿化和垃圾处理,保护了自然环境,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南安市区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地方。
制造业是该市的主要经济支柱,农业发达,教育事业也比较发达。
南安市区的发展前景广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投资、生活。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南安市区会继续蓬勃发展,成为一个更加美丽、繁荣的地方。
福建九地市城镇化的水平比较

福建县域的城镇化水平还很低。
全省59县市中城镇化水平在40%以上的只有18个(表1),其中常住人口在50万以上的17个县上40%的只有8个(2)福建各地市2007年的人口数,gdp和财政收入2007年福建各地市上半年GDP经济总量排名...! 泉州泉州上半年GDP突破千亿今年上半年,泉州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07.21亿元(第一名) (包括晋江GDP完成202.49亿元,继续位居全省县市第一) 福州市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01.6亿元厦门市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15.7亿漳州市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55.1亿元莆田市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9.38亿元三明市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28亿元龙岩市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27.97亿元宁德市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4.8亿元南平暂无数据2004年末福建人口:4200万2004年末福建省人口估算4200万 1. 政府公布人口概况200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5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万人,其中,0-14岁的人口占19.3%,15-64岁的人口占72.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8.5%。
全省人口出生率11.58‰,死亡率5.62‰,自然增长率5.96‰。
全省城镇化水平为46%。
2. 2004年末福建省人口估算:4200万笔者运用人口估算方法对福建省2004年末各市人口估算如下: 福州市面积2003年户籍人口2004年末估计人口鼓楼区37 49 70 台江区18 31 50 仓山区139 37 60 马尾区254 15 50 晋安区567 25 70 福清市1932 120 180 长乐市718 67 100 闽候县(甘蔗镇) 2133 61 70 连江县(凤城镇) 1191 62 80 罗源县(凤山镇) 1081 25 30 闽清县(梅城镇) 1469 30 30 永泰县(樟城镇) 2243 36 40 平潭县(潭城镇) 371 39 50 小计12153 597 880 福州地区人口再估算(通过卫星图像分析):2005-06-29 福州市面积2003年户籍人口2004年末估计人口鼓楼区37 49 75 台江区18 31 35 仓山区139 37 70 马尾区254 15 50 晋安区567 25 60 福清市1932 120 150 长乐市718 67 100 闽候县(甘蔗镇) 2133 61 60 连江县(凤城镇) 1191 62 70 罗源县(凤山镇) 1081 25 30 闽清县(梅城镇) 1469 30 30 永泰县(樟城镇) 2243 36 40 平潭县(潭城镇) 371 39 40 小计12153 597 810 厦门市面积2003年户籍人口2004年末估计人口思明区75 44 80 海沧区155 135 0 湖里区61 13 50 集美区268 29 60 同安区658 33 60 翔安区352 25 50 小计1569 157 350 厦门地区人口再估算(通过卫星图像分析):2005-06-29 厦门市面积2003年户籍人口2004年末估计人口思明区75 44 90 海沧区155 13 30 湖里区61 13 70 集美区268 29 160 同安区658 33 40 翔安区352 25 40 小计1569 157 430 福建省人口报告地区面积2003年户籍人口2004年末估计人口南平市26278 305 280 三明市22930 268 250 莆田市3928 300 360 泉州市10903 658 850 漳州市12874 453 650 龙岩市19027 287 260 宁德市13452 324 400 合计12311433 494 280 由上可知福建省共有外来人口较多,约700万左右。
南安市GDP与公共财政收入的匹配程度研究

南安市GDP与公共财政收入的匹配程度研究摘要:公共财政收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调节经济的有效手段,两者相互依赖、互相影响。
一般认为,公共财政收入与gdp 的比例是否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将可能使国家调控经济的能力降低,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或者可能给国民和企业加重负担,从而抑制消费,同时对企业的再投资和扩大再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词:公共财政收入匹配度一、1993年以来南安市gdp与公共财政收入的变动情况1993年南安撤县建市后经济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公共财政收入一年上一个台阶。
1993-2012年20年间,公共财政收入从22140万元上升至610088万元,均增幅达19.07%。
同期,南安市gdp从439196万元上升至6617604元,年均增幅15.35%,较公共财政收入增幅低3.72个百分点。
由此分析,公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从1994年的4.02%上升至2012年的9.22%,增长了5.2个百分点,说明南安市的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集中到政府手中,直接体现出南安市宏观税负水平的逐年提高。
二、公共财政收入总量与gdp总量的相关性分析将南安市1993-2012年的gdp和财政收人数据建立散点图可见,随着经济的增长,财政总收入和税收收入相应增长。
财政收人与gdp 总量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为了分析gdp增长与公共财政收入的数量关系,现引入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研究。
以gdp总量作为解释变量,公共财政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对1993-2012年的原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设公共财政收入(f)与gdp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建立如下模型:f=α+β·gdp,根据1993-2012年南安市公共财政收入与gdp总量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为:f=-49465.3649+0.09384·gdp由r2=0.988464,说明公共财政收入可被gdp解释的可信度为98.85%,其它随机因素占1.15%,回归方程拟合良好,表明南安市公共财政收入与gdp之间是高度正相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安市城市功能体系研究
摘要:近年来,南安以不平衡发展破解发展的不平衡,着力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市区“北进东拓”步伐进一步加快,一座功能明晰、布局合理、显山露水、文化祥和的现代化园林城市已彰显英姿。
但南安的城市功能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部分,因而,从完善城市功能的角度研究南安城市功能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市功能;完善;南安
南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三国时期就已置县,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曾一度是闽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全市土地面积2036平方公里,人口153万,是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
近5年间,南安城市建设成绩优越,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5.13平方公里拓展到25.3平方公里,五年新增建成区面积相当于前十年的1.2倍,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目前,南安市已初步构建城市功能体系但城市功能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部分。
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功能的概念及相关理论,接着介绍了近年来南安在完善城市功能方面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完善南安城市功能的具体措施。
一、城市功能的概念及内涵
传统意义上认为,城市功能是指城市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承担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的发挥而产生的效能。
按照传统定义,我们可以推出这样的结论:城市是由多种复杂系统所构成的有机体,城市功能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是城市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作用和秩序。
城市的主要功能有:管理功能、生产功能、服务功能、集散功能、协调功能、创新功能。
本人认为:城市功能是以要素禀赋为基础,以实现城市价值为目标,规划建设的各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设施及其运营机构及其服务效能的总称。
以下相关论述基于此概念展开。
二、南安市城市功能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南安的发展成就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中小城市发展百强、最具投资潜力百强的排名不断前移,入选2010年福布斯中国最佳县级城市25强第23位。
2011年1-6月份,南安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比增14.3%、37.1%、42.0%和
40.8。
如下图所示:
图1 南安市2011年1-6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示意图
目前,南安已初步构建城市功能体系:在城市建设方面,近年来,南安的“五大中心”(市民中心、会展中心、体育中心、教育中心、商务中心)项目顺利推进,武荣公园、南山公园、河滨公园等生态景观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泉三高速、福厦高铁相继通车,交通网络化程度进入全国发达地区行列;城市供水、供电、供气和垃圾、污水处理系统日益完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和联动乡镇、“三旧”改造同步推进,城镇化率从38.5%提高到50.7%,初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南安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不容置疑,但其在完善城市功能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如以下几个方面:
1、中心城区集聚力不足
中心城区在城市功能体系中的地位并没有很突出,需要进一步完善,南部、中部、北部发展不平衡格局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南安中心城区要素集聚能力较差,应充分利用中心城区的现有基础和条件,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拓展其城市功能,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南安的人、财、物聚集中心。
2、城市功能体系不完备
南安市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0.7%,城乡一体化步伐较快,城镇,特别是小城镇建设成绩明显。
但是,由于受观念,体制,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南安的城市化依然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北部乡镇的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较弱,小城镇规模偏小,建设水平较低,这种状况已严重制约整个南安城市功能的改善与发挥。
3、城市生产与生活功能分区不明
除了城市建设本身的“大而全”“小而全”,南安在城区功能定位方面同样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的情况:常常是一个地区,既是生产中心,又是生活中心,功能定位不明确,即使是新建的开发区也是从生产到生活一系列设施齐全,并没有发挥开发区应有的生产集聚功能。
4、城市基本设施配套不足
近年来南安市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应该看到,这
种快速进步主要表现市场利益驱动,因此城市的房地产和住宅建设发展迅速,此外城市道路和市容市貌建设的进展也相对较快。
但是对城市发展的具有长远和重大作用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市政道路、给排水、城郊供电供水等方面却相对滞后,亟待进一步完善。
5、城市生态功能有待加强
目前,南安在城市建设中的一些行为,过度重视生产功能而忘了将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协调起来,使得市民生活质量大大下降,更为可怕的是使得“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空洞的概念,使城市功能失去永续的发展机能。
三、完善城市功能的具体措施
运用城市功能理论,针对南安在城市建设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本人觉得完善南安城市功能的具体措施可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2 南安市城市功能体系构建示意图
1、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集聚功能
应注重中心城区及周边城镇之间的错位发展。
中心城市应该具有较强的集聚经济效应,要积极推进中心城区的优先发展,加强社会资本投入,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教、文化、金融、贸易、信息技术以及商贸物流服务体系,通过产业分工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2、完善城市功能体系
构建完善的现代化城市功能体系是完善城市功能的物质基础.现代化的城市功能体系具有规模效益,随着城市功能体系的不断完善,其收益是不断递增的。
为了保证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顺畅流动,从硬环境建设方面看,必须规划建设好相应的供电、供水、交通、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
3、明确城市功能分区
在完善城市功能体系的过程中,各个城市在生活、生产、生态三大城市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一般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衍生功能,这样就不太可能会出现城市建设的恶性竞争从而使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率的配置,从而使得城市间分工明确,彼此间又联系密切,从而实现各自的错位发展。
4、加大城市基本设施投入力度
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基本承载体,拥有发达的基础设施,
就拥有了优良的投资环境,就可以吸引和培育高技术高附加的产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因此,从长远来看,南安当地政府应加大城市基本设施投入力度,以进一步完善其城市功能。
5、注重城市生态功能的塑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城市将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生产中心和生活中心,而是以人为核心,城市将是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体,因此,建设“宜居城市”,打造“以人为本”的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南安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小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城市的生活和生态环境及其功能的完善有了更新的认识。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完善城市功能对城市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是吸引人才向南安集聚的关键因素,而只有人才的集聚才能有效地促进南安的向前进一步发展,保证南安的城市竞争力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马晓波,艾翅翔.加快新疆城市化进程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2006,(07)
[2]陈良文,杨开忠,吴姣.中国城市体系演化的实证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7,(01)
[3]程开明.长三角城市体系分布结构及演化机制探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08)
[4]康江峰.宝鸡高科技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04)
[5]何万军.湖南省城市等级体系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6]葛海鹰,丁永健,兆文军.产业集群培育与城市功能优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7]马广钦,巴明廷.城市化进程中的都市村庄改造和现代化建设——以郑州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02)
[8]侯百镇.转型与城市发展[J].规划师,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