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在汉语称呼语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万方数据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作者:王燕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06刊名:大众商务(下半月)英文刊名:POPULAR BUSINESS年,卷(期):2010(7)1.Sarcevic,S New Approaches to Leagal Translation 1997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19973.何自然语用学讲稿 20034.何自然Pragmatics and CE/EC translation 1992(01)1.刘俊冰从语用学的视角研究翻译[期刊论文]-剑南文学2010(6)2.秦毅.QIN Yi语用学理论之于翻译等值[期刊论文]-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1)3.容曙翻译中语用学理论的应用[期刊论文]-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z1)4.郭光霞浅谈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9)5.马骁骁.庞亚飞.MA Xiao-xiao.PANG Ya-fei从语用学理论探讨翻译的本质[期刊论文]-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5)6.曹宏伟.CAO Hong-wei翻译中应遵循的语用学原理[期刊论文]-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18(3)7.薛雁.戴炜华语用视野下的翻译[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8.任丽丽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1(12)9.赵艳丽语用学框架下的语境分析对翻译准确性的影响[期刊论文]-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3)10.盛婧从语用学角度看等效翻译[期刊论文]-科教文汇2008(27)本文链接:/Periodical_dzsw-tzb201007174.aspx。
语用学在汉语中的应用与发展研究

语用学在汉语中的应用与发展研究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情境下语言含义及其效果的学科,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汉语中,语用学的应用与研究也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本文将从语用学的概念、汉语语用学研究的历史、汉语语用学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语用学在汉语中的应用与发展研究。
一、语用学的概念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情境下语言含义及其效果的学科。
语用学的任务是探究在特定的语言交际背景下,语言对话中语音符号、语义含义和描写所产生的复杂聚合体,同时解析这些复杂事件的交际原则、对话机制、事件知识和语用策略,推理出最后的意向、论述和权力等信息。
简而言之,语用学是一门研究发言人与听话人在言语行为中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汉语语用学研究的历史汉语语用学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主要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的文革时期。
在文革时期,中国语言学研究开始批判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学,并逐渐发展出一种新的全面的语言研究方法——现代语言学。
而语用学的兴起,则是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实用语言学运动开始的。
这一运动奠定了语用学的学科地位,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语用学的发展。
由于汉语本身的特点,汉语语用学发展的历程略有差异。
60年代之前,语用学的很多理论还未形成,而汉语中关于语用的研究仍主要集中于实词如何搭配等词法语用方面的问题。
从60年代中期开始,因为语言、文化、社会三方面的影响,外国语言学界对汉语语言的研究更加全面,语用学的研究也不断进步。
三、汉语语用学的应用在汉语中,语用学的应用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教育:语言教育中最主要的是对汉语口语的教学。
汉语口语中涉及到很多语用学的问题,如汉语礼貌用语、感谢用语、道歉用语等等。
语用学的研究对于汉语的口语教学是一项很重要的贡献,它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应用。
2. 汉语翻译:汉语翻译中也是需要关注语用学的应用问题的。
因为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理解和运用语用学对于汉语翻译中的表达功力和敏感度都有很大的帮助。
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 565 —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不仅仅是句子。说话者通过语句及语境执行言语行为,并在听话者那里 产生出交际效果。他的言语行为理论中的关键概念是言外之意。塞尔 (Searle)将其拓展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SpeechA ctTheory),并将 格莱斯(G 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与言语行为紧密联系起来(孙宁宁,2002: 69)。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分为规约和非规约两种。所谓规约性间 接言语行为是指通过字面语力的一般推断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即 依据句子的语法形式,按照语言的使用习惯立即可以推断出的用意。所 谓非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则主要依靠说话双方共知的语言信息和用翻译就是要看原文在 语境中的含义,把原著的语用用意(pragm atic force)即言语行为理论中的 “以言行事”行为用意或言语的意向,即言外之力,暗含或明说的意义清 楚地表达出来,同时选择恰当的译文语言形式表达原文的意象或语用用 意。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理解原文的字面 意义,还要弄清原作者的真正意图,以及对读者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语用学翻译语境论在汉英翻译选词中的运用

第31卷第5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ol.31 No.5 2010年5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y.2010语用学翻译语境论在汉英翻译选词中的运用姜蓉(空军装备研究院,北京 100085)摘 要:该文以“工商”等词语为例,分析了在汉英翻译中,怎样根据语境选词,提出汉英翻译选词不能望文生义,生搬硬套,对同一词语不能千篇一律地采用一种固定译法,而应该根据其语境,尤其是认知语境对译语做出关联顺应与优化选择,寻找最佳关联的文化信息,选择最佳语境效应的明示,使译文获得最佳语境效果。
关键词:语用学;翻译语境;汉英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0)05-0176-03汉语词汇非常丰富,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在翻译中不能千篇一律,望文生义,生搬硬套,应根据词语所在的语境选择适当的译文。
近年来,随着语言多维性研究不断深入,对语境的研究已渗透到语言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研究热点。
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巴尔胡达罗夫曾指出:不考虑语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就不能理解言语产物,因而也就不能进行翻译。
语境是人们理解和解释话语意义的依据,因此在语境中理解原文,揣摸作者的思想和感悟,译者才有可能排除各种可能产生的歧义及存在的模糊,尽可能再现原文的风采,译出好译文。
[1]语用学翻译语境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语用学翻译语境论翻译实践中,语境对成功的翻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翻译时,我们必须从语篇的整体功能来考虑,包括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灵活变动和准确的关系、词句涵义与上下文语境的关系等。
[2]p27(一)语境的各种定义英国伦敦学派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1923年提出了“语境”这个术语。
他与语言学家弗斯的理论认为语境包括上下文和情景语境。
随后,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语境进行了研究与定义。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3)

英语知识4. 语用翻译本文所谓的语用翻译是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操作中涉及到的理解问题和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语用意义(pragmatic force)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
语用学的翻译观可以说是一种等效翻译理论(何自然,1997),它更多地探讨口头语言、修辞性和艺术性语言的翻译。
Grice (1957)的意义理论以及Leech (1983)关于语用语言学的观点都认为,要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听话人首先必须正确识别和理解语言的基本意思和规约意义。
词句的基本意义或者说规约意义是理解话语和作品含义的前提条件,因此语言错误也是一种语用失误(张新红,2000),会导致理解失误。
试想,如果我们连语言系统中的词、短语或者句子的基本意思和规约意义都搞不清楚,又怎么能指望理解交际者/作者的交际意图呢?因此,语言系统知识是说话和理解的必备基础,是推导话语含义的基础。
请看下面这个例句:(2) Can you lift the box?听话人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必须知道句中各个词语的意思,此外还应当知道这种询问能力的句子的规约意义,即“请您帮我抬这个箱子”。
如果听话人仅仅照字面意义做出回答擸es, I can.敚缓笠廊徽驹谝槐呖醋潘祷叭艘桓鋈朔丫⒌靥ё畔渥佣蝗グ锸郑敲纯梢运邓挥姓嬲斫馑祷叭嘶坝锏囊馑肌A饺酥涞慕患适О堋* 在翻译过程中,任何对原文词句层次上的不解或误解都会导致对原作者意图的不解或曲解,导致在译作中出现误译。
这里我们拿指称词语的识别问题作为例子。
正确识别指称词语所指的对象(例如交际的参与者、交际事件以及交际过程中所论及的对象等)的能力是找到关联(Sperber & Wilson,1986)、进行推理、实现语篇的语义连贯(coherence)的必要条件之一。
正因为交际者不仅具有识别指称对象的能力,而且还具有解释特定指称对象的意义的能力,有解释它与其他语境及互文特征之间关系的能力,因此才能够找到和识别语篇的语义连续性(或称关联、连贯),才能推导出该指称词语的含义(Baker, 1992)。
语用学在汉语称呼语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学在汉语称呼语翻译中的应用摘要:称呼语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称呼语具有指称特征和语用特征。
翻译称呼语应该充分考虑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等制约因素,通过一定的转换实现最大程度的“等值”效用。
关键词:称呼语;语用特征;语境;翻译称呼语是指发话人在直接语言交际语境中用于称呼受话人的人称指示语。
在各民族的日常交往中,称呼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传递给受话人的第一信息。
称呼语不仅具有一般的人称指示作用,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礼貌功能(肖旭月,2003) 。
恰当的称呼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不恰当的称呼则会阻止交际的正常进行。
由于发话人与受话人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和辈份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亲疏、情感和当时情景不同,称呼语的选择使用也会不同。
因此称呼语具有表达“角色、地位、亲疏、态度、情感”等多种语用功能。
中西方一些学者大多从社会语用学的角度对称呼语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美国语言学家布朗( Roger Brown) 和福特(Marguerite Ford) 就美国英语中的称呼语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欧·特里普( Ervin ·Tripp ) 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分析了称呼语选择中可能的制约因素。
中国语言学家的代表人赵元任先生和陈原先生从历史、文化、民族的角度研究了称呼语的意义和演变。
本文通过分析英汉称呼语的类别和语用特征,探讨如何在语境制约下实现英汉称呼语的“等值”翻译。
一、称呼语的类别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必须使用某种称呼语。
汉英两种文化有各自不同的称呼特点。
王得杏先生指出,与汉语中多样化的称呼形式不同的是,英美国家基本称呼形式只有两种: (1) 称谓词+ 姓; (2) 名(王得杏,1998) 。
笔者认为,英语中的称呼语形式并不像王得杏先生所说的那样简单,它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英汉称呼语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一) 姓名称呼语英语中对姓名的称呼形式是“名”(first name, FN) 和“称谓词+ 姓”(title + last name, TLN) 。
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摘要】由于日常交际中的话语意义传达是灵活多变的,因而严格的“等值翻译”是不可企及的。
本文把翻译活动看作是语用学的实践对象和练兵场。
反而言之,语用学理论的有效性也可在翻译的花园里绽放。
于是语用学介入英语翻译,为其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
置语用学的等效理论和关联理论于翻译实践中,可以译出理想的佳作,成功地完成作者与读者和译者间的交流。
【关键词】语用学;翻译;语用等效翻译理论;语用学关联理论一、语用学与翻译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新兴起的一个领域,它是研究如何使用语言的一门学科,也就是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意义。
翻译是译意,而语用学正是对话语意义的研究。
把语用学引入翻译领域,就会给翻译带来新的活力,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释翻译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使译文与原文达到语用的等效。
二、语用等效翻译理论翻译等效论是翻译学本体理论之一,可以追朔到公元7世纪。
伟大的中国翻译家玄奘提出翻译的指导原则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19世纪末,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开拓者严复更进一步明确了这个概念:“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经过古今中外众多翻译学家长期的探索、研究,其已得到充分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交流的加深,等效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日益受到关注,因为等效论本身是翻译的一个目标和实践原则。
而语用翻译是一种力求等效的新理论模式,也属于一种等效翻译理论,它强调语用下的翻译等效。
换言之,译者是在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运用语用学原理指导自己的翻译达到最大程度的等效,从而显示出语用学与翻译的密切关系。
语用学的翻译观主要探讨口头语言和艺术性语言的翻译,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语用学的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的顺利进行。
语用翻译等效理论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即通过对比两种语言来实现最大程度的等效翻译。
这种翻译不拘泥于原文形式,但求保存原文内容。
它和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相仿,即以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译文来再现原语内容,以实现等效。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 中的应用
刘 沛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 学院
摘 要 :将语 用 学理论 应 用到 翻译 中的 时候 ,不仅 能够 对语 用 学 理论 进行 实 践 ,还 能够促 进作 者 和读 者之 间的 沟 通 ,这样就 能够 翻译 出好 的作 品。本文 主要论述 来在语 用 学理 论的 指导之 下进行 翻译 的原则 。 关键词 :语 用学理论 ;翻译 ;应用
一
能够 理 解 原文 中表 达 的 内容 。在 降低 译 文 的难 度 的 时候 ,
最简 单 的方法就 是将 原文 中反 而 一些 的潜在 含义通 过 直观
、
语用学理论和翻译之间的关系
的表 达 形 式传 递给 读 者 。因此 在 运用 语 用 学理 论 的时 候 , 语用 学理 论和翻 译理 论最终 的 目的都 是实现 语 言意义 就 需要 结 合 语 言 背 景 、语 言逻 辑 以及 语 言 文 化来 进 行 翻
译 ,尽可 能降低 译文 的识别 难度 。
( 三) 保 留原 文风格
( 二) 本质 的统 一性 语 用 学理 论在 进行 研 究 的时候 注 重语 言 背景 的作 用 , 的押韵 、句 式,因此在翻译 的时候,就需要在语用 学理论 的 要 根据 不 同的语言 背景来 确定 所表达 的意 义 。而 关联 翻 译 指导下来进 行翻译 ,尽可能 也保 持押韵 ,使得 原文的艺术风 也 强调 语 境 的重 要性 ,在 不 同语 言之 间进 行 翻译 的 时候 , 格也体现在译文 中,这 也是翻译的最高 目标 。 需 要根据 语言 背景来 进行 翻译 ,这样 才能够 准确 传递 源语 三 、语用学利用在翻译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以
语用 学理 论 是 美 国哲 学 家 c ・ w・ 莫 里 斯 和 R・ 卡 纳 普在 1 9 3 0年提 出的 ,后来 美 国 的语 用 学专 家又 对 其 理论 进行 进一 步的完 善 , 目前语 用学 理论 已经成 为 了语 言学研 究 的新领 域 。语 用学 理论 指出语 言在 具体 的语境 中进 行研 究 的时候 才能够 体现 出具 体的 意义 ,随着 语境 的不 同 ,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学在汉语称呼语翻译中的应用摘要:称呼语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称呼语具有指称特征和语用特征。
翻译称呼语应该充分考虑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等制约因素,通过一定的转换实现最大程度的“等值”效用。
关键词:称呼语;语用特征;语境;翻译称呼语是指发话人在直接语言交际语境中用于称呼受话人的人称指示语。
在各民族的日常交往中,称呼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传递给受话人的第一信息。
称呼语不仅具有一般的人称指示作用,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礼貌功能(肖旭月,2003) 。
恰当的称呼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不恰当的称呼则会阻止交际的正常进行。
由于发话人与受话人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和辈份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亲疏、情感和当时情景不同,称呼语的选择使用也会不同。
因此称呼语具有表达“角色、地位、亲疏、态度、情感”等多种语用功能。
中西方一些学者大多从社会语用学的角度对称呼语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美国语言学家布朗( Roger Brown) 和福特(Marguerite Ford) 就美国英语中的称呼语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欧·特里普( Ervin ·Tripp ) 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分析了称呼语选择中可能的制约因素。
中国语言学家的代表人赵元任先生和陈原先生从历史、文化、民族的角度研究了称呼语的意义和演变。
本文通过分析英汉称呼语的类别和语用特征,探讨如何在语境制约下实现英汉称呼语的“等值”翻译。
一、称呼语的类别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必须使用某种称呼语。
汉英两种文化有各自不同的称呼特点。
王得杏先生指出,与汉语中多样化的称呼形式不同的是,英美国家基本称呼形式只有两种: (1) 称谓词+ 姓; (2) 名(王得杏,1998) 。
笔者认为,英语中的称呼语形式并不像王得杏先生所说的那样简单,它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英汉称呼语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一) 姓名称呼语英语中对姓名的称呼形式是“名”(first name, FN) 和“称谓词+ 姓”(title + last name, TLN) 。
例如,人们可以称“Tom Smith”为“Tom”或“Mr. Smith”。
英语没有“称谓词+ 名”(title + first name) 这种称呼形式,例如上面的“Tom Smith”不能被称为“Mr. Tom”。
汉语的姓名称呼语则灵活得多,可以称呼“姓+ 名”,“名”,“姓+称谓词”,“名+称谓词”,“姓名+称谓词”,还可以称呼“小/ 老+ 姓”和“姓+老”。
例如,人们可以称“张大民”为“张大民”,“大民”,“张先生”,“大民先生”,“张大民先生”,“小张/老张”,“张老”。
(二) 亲属称呼语在亲属称呼语方面,汉语比英语复杂得多。
汉语有非常多的亲属称呼语,例如,“伯父、姨父”区分血缘和非血缘,“侄儿、外甥”区分家族和非家族,“姑妈、姨妈”区分父系和母系。
英语中的一个称呼语却可以等于汉语中的好几个称呼语。
例如,“uncle”=“叔叔、伯伯、姨父、姑父、舅舅”,“aunt”=“婶婶、伯母、姨母、姑妈、舅妈”,“cousin”=“堂兄(弟) 、堂姐(妹) 、表兄(弟) 、表姐(妹) ”。
(三) 职业称呼语汉语的职业称呼形式是“姓/ 名/ 姓名+ 职业”,而英文的职业称呼形式是“职业+姓名”或“职业+ 姓”,不能“职业+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英语中,如果某人是“老师”、“建筑师”或“工程师”,人们不能称他/ 她为“…老师/ 建筑师/ 工程师”,而应称为“…先生/ 女士”。
例如,Tom Smith 是位老师,人们不能将他称作“Teacher Smith”,而应该是“Mr. Smith”。
(四) 零称呼语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零称呼语。
例如汉语的“喂,嗨,那个谁”等,英语的“Hello, Hi,Hey, Excuse me”等。
在中国,零称呼语必须谨慎使用,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然而,在英美国家,无论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是什么关系,零称呼语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二、称呼语的语用特征称呼语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指称交际对象,但由于受社会交际礼仪或语言表达习惯的影响,话语或字面的指称对象与实际指称有时会出现“表里不一”的现象;又有某些称呼语在特定的交际语境中还具有隐含的附加意义(包惠南,2003) 。
因此,称呼语作为言语交际的先导语,具有多种语用特征。
(一) 称呼语的指称特征称呼语的指称特征即指称呼语具有一定的社交指示功能。
它能反映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权势、亲疏等。
称呼语的社交指示功能可以引导我们在不同的社交场合选择符合社交需要的称呼语。
例如,丈夫是妻子的上司经理,在公司公开场合里,妻子必然选择尊称来称呼丈夫,如“张经理”,以符合双方的权势关系。
但是在家里等私人场合,妻子则直接称呼丈夫的名字或用各种昵称来称呼,符合了双方的身份和亲疏关系。
(二) 称呼语的语用特征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言中的任何一句话,其意义不等于一个字一个字意义的总和,而是还多些什么。
这里多出的意义就是语用学中的言外之意。
因此称呼语不仅具有指称特征,同时还具有语用特征。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指出,人们说话时同时在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 、言外行为 (illocutionary act) 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即言语行为理论三分说(周明,2000) 。
称呼语的语用特征主要表明了发话人对受话人的一种感情色彩,如请求、指责、亲昵、威胁、讽刺、戏谑等。
实际应用中具体体现哪种语用功能,要结合语境而论(刘萍,2003) 。
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简·奥斯汀(Jane Austin) 的名著《傲慢与偏见》中有一段Bennet 夫妇的经典对白。
W (Wife) :“Oh ! Single,my dear, to be sure! A single man of large fortune. . . What a fine thing for our girls!”H ( Husband ) :“How so? How can it affect them ?”......W:“But,my dear, you must indeed go and see Mr. Bingley when he comes into the neighborhood. ”H:“It is more than I engage for,I assure you. ”W:“Mr. Bennet, how can you abuse your own children in such way ?”......H:“You mistake me,my dear. I have a high respect for your nerves. ”以上会话中,Bennet 夫人试图说服丈夫去拜访年轻富有的Bingley先生。
在劝说时,Bennet 夫人两次使用了“my dear”的称呼,符合了夫妻双方的平等与亲昵关系。
但是Bennet 先生在回答中一再缺省称呼语,传达了自己冷漠和不赞成的态度。
Bennet 夫人被激怒,改用“Mr. Bennet”称呼丈夫,表明了生气和疏远的情绪。
此时,Bennet 先生用“my dear”回应妻子,意欲拉近双方的交际距离。
由此可见,称呼语的语用功能受到语境因素的制约。
译者在处理称呼语的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这一制约因素,以达到最大程度的“等值”翻译。
三、称呼语的“等值”翻译语境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语境存在于一切形式的语际交流活动中,只要有语言的交流,特定的语境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李铭,2002) 。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语境的影响并利用语境来进行称呼语的选择。
钱冠连先生对语境进行了定义和分类:语境是指言语行为赖以表现的物质和社会环境。
这个环境既包括语言符号内的因素(linguistic context) ,即上下语(可听的) 或上下文(可见的) ;还包含语言符号外因素(extra - linguistic context) ,它可以是外在于人的、显性的、可见的现场,如地点、对象、场合、自在物体、意外出现的人或物、自然环境等等,也可以是隐性的、不可见的背景,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与历史事件等等(钱冠连,2002) 。
总的说来,语境可概括为“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
关于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纽马克(Newmark) (1982) 指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
”对称呼语的翻译,仅仅从语言内部本身的规则和语言之间的转换法则着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根据“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进行分析。
(一) 言内语境与翻译在一篇文章中,同一个称呼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有时是不同的。
翻译时应充分考虑上下文,以确定说话人的感情,做出“等值”的翻译。
例如:原文:“You're wasting your time. I'll never marry that whore. ”But they said indignantly,“What a way to talk ! Aren't you ashamed of yourself ? We can take you to the rabbi and have you fined for giving her a bad name. ”(Gimpel the Fool) 译文:“你们是白费口舌。
我他妈的八辈子打光棍也不要那个破货。
”那伙人一听火了,叫道:“怎么说话呢! 说这话你脸不红吗? 你小子这样败坏人家的名声,告到法官那儿是要受罚的。
”通过上下文我们知道,傻瓜金贝尔是个什么话都敢讲,什么话都敢问的人。
当听说别人要把作风不检点的埃尔卡(Elka) 介绍给他作媳妇时,他恼羞成怒地说出了上面这番话。
译文通过增词法将称呼语“I”和“you”分别译成“我他妈的”和“你小子”,准确地传译出了金贝尔的愤怒情绪,也充分体现了原作的风格。
如果译者只简单地将“I”译为“我”,“You”译为“你”,原作的语言意义虽然准确,但风格受损,译作就平淡无味。
(二) 言外语境与翻译言外语境又分为两种。
一种是显性的,即“情景语境”;一种是隐性的,即“文化语境”。
人们根据情景的变换选择不同的称呼语。
即使同一称呼语在不同的情景下,表达的意思也可能不一样。
译者应结合这一语境因素对称呼语做出准确的翻译。
例如,在英语中,“sir”可以对多种受话对象使用。
警士对他的上级的命令回答说:“Yes,sir. ”酒店服务员对客人的吩咐回答说:“Yes,sir. ”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回答说:“Yes,sir. ”在这三个语境中,同样的称呼语回答了不同的受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