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语研究

合集下载

罗田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罗田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罗田方言亲属称谓研究1、相关定义1.1、亲属称谓语概念的界定亲属称谓(Kinship Terminology)是以本人为中心,用来表明亲属关系的称呼或名称,是现实的亲属关系的反映。

[7] 亲属称谓语的概念可以概括为:在交际过程中,具有血缘关系、婚姻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称呼彼此的语言形式。

亲属称谓语体现了一个人在一个家庭当中的特有的身份、地位。

1.2、关于亲属的定义所谓亲属,是指”跟自己有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

”[3]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则将”亲属”一词定义为”因婚姻、血缘和收养而产生的、彼此间具有法律上权利与义务的社会关系。

”[4]《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亲属”一词的解释为”原指六世以内的血亲,现泛指与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

”[5]虽然这几种关于”亲属”一词的定义有语言表述上的差异,但究其实质,并无太大的差别。

在蒙古语中,”т р л”的意思是亲属。

在表示”亲属”这个概念的时候,蒙古语中可以使用”亲戚”、”亲人”等相关词语进行替代。

在汉语和蒙古语当中,亲属这一概念都包括了以婚姻关系为基础的亲属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属。

以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范围为例,汉语直系血亲包括远祖、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儿女、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曾孙(曾孙女)、玄孙(玄孙女)、远孙。

而在蒙古语当中,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等。

由此可见,汉语和蒙古语其各自的亲属范围有一定的差异,汉语亲属的范围远远比蒙古语的庞大得多。

1.3、汉韩称谓语的概念与体系对比2.1? 汉韩称谓语概念体系? 2.1.1 汉韩称谓语的定义2.1.1 汉韩称谓语的定义分析、研究汉语和韩语的亲属称谓语, 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这两种语言虽没有亲属关系, 但它们的亲属称谓却在词汇的结构上, 在词汇的语义特征上, 甚至在辨别亲属关系的功能上都有许多相同之处, 反映着两种语言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韩汉社会称谓语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韩汉社会称谓语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韩汉社会称谓语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社会称谓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通常体现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地位、身份、等级和亲属关系等方面的区别和差异。

在传统东亚文化中,尤其是在中国和韩国的文化中,社会称谓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体现了尊卑、长幼、男女等基本关系,也蕴含了一定的礼仪、道德和伦理观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称谓在某些场合已经不再适用,而新的社会称谓也相继出现。

中韩两国作为文化传承较久久的国家,其社会称谓与发展变革具有独特的内涵和历史渊源。

为深入探讨中韩两国社会称谓的异同,并为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供文化基础,本文选取了中韩两国社会称谓的比较与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中韩两国社会称谓的比较和研究,探讨中韩两国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分析两国社会称谓变迁的原因和历程,同时评价两国社会称谓所具有的社会魅力和文化价值,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三、研究内容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1. 中韩两国传统称谓的对比研究:包括尊卑、长幼、男女、师生等方面的称谓对比研究,探讨中韩文化中的共性和差异;2. 中韩两国现代社会称谓的对比研究:包括职位、身份、专业等方面的称谓对比研究,分析现代社会中的新称谓和传统称谓之间的关系;3. 中韩两国社会称谓变迁的历史文化研究: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探讨中韩两国社会称谓的变迁过程,分析变迁原因及其历史渊源;4. 中韩两国社会称谓的文化价值研究:探讨中韩两国社会称谓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如礼仪、道德、伦理等方面的价值,评价其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贡献。

四、研究方法本文将采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中韩两国社会称谓的异同,并结合社会历史、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五、预期结果通过对中韩两国社会称谓的比较和研究,本文预期得出以下结论:1. 中韩两国社会称谓在尊卑、长幼等基本关系方面存在共性和差异,但现代社会称谓的差异更加显著;2. 中韩两国社会称谓的变迁过程中受到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但在现代社会中又受到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3. 中韩两国社会称谓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反映了文化传承的历史价值,又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4. 中韩两国在社会称谓方面的交流和合作的可操作性,可以得到一定的提升,为两国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提供新的契机和机遇。

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属称谓语泛化研究

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属称谓语泛化研究

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属称谓语泛化研究摘要:我国文化底蕴丰厚,语言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在现代社会中,亲属称谓语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通常情况下,亲属称谓语会应用于非亲属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中,而这也是我国亲属称谓语泛化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当下我国亲属称谓语泛化现象进行研究。

首先,文章对亲属称谓语泛化类型进行详细总结,而后对我国亲属称谓语泛化的特点进行细致研究,最后从社会心理学视角下对我国国内亲属称谓语泛化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亲属称谓;称谓泛化社会心理学主要是对社会中的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上产生的相互作用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同时又是对个体水平和社会群体水平上对人际关系进行探讨。

亲属称谓泛化通常情况下又被人称之为“亲属称谓的外化”以及亲属称谓的“扩展用法”等。

例如:当人们在进行日常交流过程中经常会运用“大哥/大姐”、“爷爷/奶奶”等亲属称谓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进行称呼。

当下,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得我国国民在进行交流中的亲属称谓语泛化的想象不断扩大,这对于我国语言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本文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下对于亲属称谓语泛化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亲属称谓语泛化类型第一种就是直接使用亲属称谓语进行日常交流,这种亲属称谓语泛化类型的比较常见的称谓语有:“爷爷、奶奶、妹妹、弟弟”等。

这一类的称谓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同时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更是十分普遍,这一类泛化用于或好或贬。

例如:社会称呼中的“空姐”、“的哥”、“打工妹”;流行称呼中的“春哥”、“犀利哥”、“奶茶妹妹”等[1]。

第二种就是“阿+”形式而定亲属称谓。

这种称谓最为常见的就是“阿姨”、“阿哥”等。

以“阿姨”为例,这一称谓是对母亲同辈的女性的非亲属关系的称呼,该称谓在当代青少年群体中的应用最多。

同时,“阿姨”这一称呼更是具有着一定的自然和亲切的色彩。

另外,“阿姨”这一称谓的流行,使得人们通常会可以的忽略交流的另一方的实际年龄,这在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下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充分迎合当代社会中人们的心理。

越中日常称谓语比较研究 中越语

越中日常称谓语比较研究 中越语

T xưng hô trong ngôn ng sinh ho t c a ngư i Vi t Nam
第三章: 第三章:越南人的口语称谓语 Nh ng tương ñ ng và khác bi t v t xưng hô trong ngôn ng sinh ho t c a ngư i Trung Qu c và ngư i Vi t Nam
CHƯƠNG II: T XƯNG HÔ TRONG NGÔN NG II: SINH HO T C A NGƯ I TRUNG QU C
第二章:中国人的口语称谓语 第二章:
• Trong chương này, chúng tôi ñã trình bày v các t xưng hô thư ng dùng trong gia ñình v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xã h i c a ngư i Trung Qu c. c. 第二章, 第二章,本文进行讨论过中国人在日常常用的亲属称谓语和 社会称谓语。 社会称谓语。 • Các t xưng hô thư ng dùng trong gia ñình như t xưng hô gi a b m và con cái, t xưng hô gi a v ch ng, t xưng hô gi a anh ch em và t xưng hô gi a ông bà và con cháu. 常用的亲属称谓语如父母与子女的称呼词、 常用的亲属称谓语如父母与子女的称呼词、夫妻之间的称呼 兄弟姐妹之间的称呼词、祖父母与孙子的称呼词。 词、兄弟姐妹之间的称呼词、祖父母与孙子的称呼词。 • Các t xưng hô thư ng dùng trong xã h i như t xưng hô theo tu i tác, t xưng hô theo ch c v , ch c hàm, t xưng hô theo ngh nghi p và t xưng hô theo h tên. 在社会中,常用的称呼语包括年龄称呼词、职务(职衔) 在社会中,常用的称呼语包括年龄称呼词、职务(职衔)称 呼词、行业称呼词、姓名称呼词。 呼词、行业称呼词、姓名称呼词。

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缺位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缺位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缺位现象研究称谓语是语言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是开启日常交往的一把钥匙。

在现代汉语中,社会称谓语缺失是已然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是汉语发展、社会变迁、思维意识转变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社会称谓语的缺失俨然会给日常交际带来尴尬,为了摆脱这些尴尬,势必要找到相应的补偿策略,以保证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标签:称谓语缺位补偿策略称谓语是表示交往双方关系的词语,在人际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合乎礼仪的称谓语能为成功交际定下基调,一个交际双方心理上都欣然接受的称谓语,可以在交际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相反,如果交际者选择了不恰当、不合礼的称谓语来称谓对方,那么交际目的很难得到实现。

现代汉语中的社会称谓存在大量的缺位现象,使得很多交际场合双方无从称呼。

本文试分析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缺失的类型,然后找出弥补缺失的代偿机制。

一、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缺失现象的分类(一)男女称谓语的不对称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统治,男女地位的不对称正是封建文化的鲜明特征。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思想逐步得到解放,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在社会地位上有了很大变化。

语言是反映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社会称谓语系统作为庞大的称谓语的一个分支,也是语言的基本组成要素,它也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家庭观、社会意识及道德伦理等观念。

现代汉语中男女社会称谓语的不对称,是男女社会地位没有完全平等的一个外在体现。

1.女性泛称的缺位在任何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一概称男性为“先生”,不用考虑对方的年龄或是否已婚等个人信息,因而可以说“先生”是社会称谓语中男性的泛称。

然而,在社交活动中,女性缺乏一个像“先生”这样的泛称。

对女性的称谓语主要有“姑娘”“太太”“女士”等,这些称谓很明显适应特定对象。

“姑娘”一般称呼未婚女性,使用它的时候暴露了女性的婚姻状况和大致年龄等个人信息。

与“姑娘”相对应的是“太太”,它是对已婚女性的称呼。

小说《芳华》称谓语研究

小说《芳华》称谓语研究

小说《芳华》称谓语研究小说《芳华》中的称谓语由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构成,两者又各有若干分类。

《芳华》借由称谓语的使用披露小说蕴含的深厚社会文化内涵,即体现亲属之间与社会关系中的等级观念及虚拟亲属关系称谓语中蕴含的亲和观念等。

标签:小说《芳华》;称谓语;构成;选用因素;社会文化内涵称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独特但是又常见的社会文化现象。

本文结合小说《芳华》(以下简称《芳华》)的时代背景,探究《芳华》称谓语的构成、选用因素及社会文化内涵。

一、小说《芳华》称谓语的构成根据统计,《芳华》中称谓语共出现了2769次,其中亲属称谓语出现了1481次,社会称谓语共出现1288次。

①(一)亲属称谓语构成亲属称谓指的是以称呼者为核心认定的对血亲、姻亲的称呼。

分为两大类:表示直系亲属关系的称谓语叫作直系亲属称谓语。

包括用于当面招呼的直系亲属称谓语(直系亲属面称称谓语,如“爸爸”)和一般不常用于当面招呼的直系亲属称谓语(直系亲属背称称谓语,如“父亲”)。

根据人物关系,《芳华》中亲属称谓语主要反映的是如下几种人际关系。

1.晚辈对长辈的称呼爸爸,从前我都是受了欺负,心里委屈了想您,才给您写信。

第二次母亲探望时,小曼药物反应严重,临床记录说,她拒绝让母亲靠近。

“爸爸”是面称称谓语,“母亲”是背称称谓语,两者都是晚辈对长辈的称呼语。

2.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常用“儿子”“女儿”直系亲属称谓语等来称呼对方。

要不是你在部队给我寄来军装照,亲生的女儿,迎面走来怕也不相认。

句中“女儿”称谓体现说话者(何小曼的父亲)的长辈身份。

“儿子”,一般也用于直系亲属。

我有三个姐姐。

家里就我一个儿子。

小说中对晚辈的称呼更多地表现在直呼晚辈的名字或小名,以表达心中的怜爱、疼惜之情。

小曼,你给爸爸写的信,我都收到了。

3.旁系亲属称谓语旁系亲属称谓语指“直系亲属以外在血统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人及其配偶,如兄弟、姐妹、伯父、叔父、伯母、婶母等。

广西昭平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

广西昭平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

第35卷第4期2017年8月龙岩学院学报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V〇1.35N〇.4August 2017标准语•方言•文字广西昭平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龚先美、周秀琼2(1.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6;2.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南宁530021)摘要:亲属称谓词是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稳定性极强的基本词汇。

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和 社会制度的变迁,语言内部结构发生了改变,亲属称谓词也不例外。

昭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主要 特点是:常用“阿、老、公、婆、儿”等词缀;常见“同名异指”和“同指异称”;常见“从他称谓”“偏称”或“讳称”等。

昭平方言特殊亲属称谓词演变的情况反映了宗法制度观念逐渐淡薄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昭平方言;亲属称谓词;词汇;汉语中图分类号:H17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629(2017)04-0028-06亲属称谓研究历来颇受古今学者的青睐。

亲属称谓最早见诸于各类古今文献资料中,“对亲属名词的系统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尔雅》,’,⑴1该书收录了两百余个古代亲属称谓语,其中《尔雅•释亲》m将亲属称谓语进行系统分类及编排,分为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类。

汉末刘熙的《释名》m和三国时期魏国人张揖的《广雅》[4]均沿袭了《尔雅》的作法,著有专门章节“释亲”来记录亲属称谓词。

清代《称谓录亲属记》[5]收录了梁章钜的《称谓录》和郑珍的《亲属记》,这两本古籍专门记述亲属称谓,并对亲属称谓做了大量考究和阐释,对后代研究亲属称谓具有较大影响力,颇具学术研究价值。

冯汉骥[1]、陈佳[6]、裘燕萍[7]、胡士云[8]等从不同角度如语言学、人类学或社会学对亲属称谓展开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亲属称谓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亲属制度、宗法制度、婚姻制度。

汉语亲属称谓词数量极多,系统繁杂,但并非无章可循,“它以自己或本人为轴心,向上下左右、从纵横不同侧面延伸,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亲属关系网络。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汉语社会称谓语是指用来表示人们身份、地位和关系的词语。

称谓语在汉语中的使用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包含了传统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地位的符号意义。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文化的融合,汉语社会称谓语也发生了变迁,这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历程的视角。

从历史角度来看,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古代中国社会的称谓语以尊重与恭敬为核心,首先体现在宗法制度中,家族和宗族成为了人们社会地位的象征,受到尊重的称谓往往与家族和宗族的地位有关。

例如,古代称呼父亲为“家父”,母亲为“家母”,祖父为“宗父”,祖母为“宗母”。

随着封建制度的出现,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父亲、母亲、祖父、祖母等的称谓也逐渐分化为不同的称呼。

如父亲的称呼有“阿爸”、“大爷”、“老子”,母亲也有“老妈”、“娘亲”、“妈咪”等。

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传统的家族结构逐渐被打破,社会阶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汉语社会称谓语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多地以职业、学历、地位等因素来构建社会关系。

因此,人们在称呼别人时,除了家庭成员关系外,也会根据职业和地位来决定称呼方式。

如教师被称为“老师”、医生被称为“医生”、律师被称为“律师”等。

与此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知识技能日益重要,学历成为人们认可和尊重的象征。

因此,在人们的称谓语中,“博士”、“教授”、“研究员”等学术头衔成为了人们尊敬和信任的象征。

一些职业技能出色的人员也有了自己专属的称谓,如烹饪界的“大厨”、“名厨”、销售界的“业务员”、“销售”等。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不仅仅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展现了人们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中国,人们对于家族、尊重和孝顺的重视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家庭及血缘关系的重要性,体现了尊老爱幼、崇尚自然的价值观念;而现代社会的职业、学历等等标准则反映了人们对于知识技能、个人成就的认可和尊重,体现了追求自我实现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

总之,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和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是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时间取向方面,中国儒道两家都主张回归
自然,回归过去,可以讲中国是一个传统导 向的社会,重视过去、循规蹈矩已成为一种 社会规范,与此相连的是人们崇拜祖宗。敬 老尊师,重经验,重年龄。与中国文化的过 去取向相反,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一切 着眼千未来。在这种取向的影响下,西方人 很少循规蹈矩,很少崇拜祖宗,也不像中国 人那样尊老敬师,年龄和经验也未必值得敬 仰。
(二)文化差异与称谓
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由于有着各自不同
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宗教信仰,其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也就迥然而异。在社会
结构方面,中国受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
封建社会统治几千年,其最典型的传统结构
是由血缘纽带维系着宗法社会结构——家庭。
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
格局,西方人生活在海洋型的地理环境中, 从事商业活动按照自己的要求塑造完全不同 的社会结构,个人本位取代了群体取向,以 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了以血缘为纽带 的宗法家庭社会。因此西方人对长幼不严加 区别。
在价值观方面。中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推崇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三纲五常(西
汉董仲舒理论化、系统化的中国儒家伦理纲 常学说。“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 信五种永衡的道德。 )。推行伦理文化,
提到“中国的九族关系”,即在“我”之上 有四族(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和在 我之下有四族(子、孙、曾孙、玄孙),加 上“我”这一族,共九族。这些人全都同宗。 虽然每一族属于不同的支系或家族,但都是 我的亲属”(陈原,1983)。在这种宗法关 系下,亲缘的远近有严格的区别,对长幼差 别高度重视。
西方社会是由古代希腊罗马发展起来的社会
称谓语研究
一 相关界定
二 文化视角
三 语用视角
四 泛化视角
一 相关界定
(一)定义
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
职业、性别等而得来的名称 。 (二)分类 1. 亲属称谓:爸爸、妈妈等。 2. 社会称谓:职业称谓语、通用称谓语和姓 名称谓语等。
(三)相关研究领域
称谓语,作为人类特有的语言,在语言交际
过程中往往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在 体现语言的文化特征方面,同其他语言成分 相比,具有其特有的文化底蕴。“称谓”是 “习俗礼制与语言的结合体,是关于人际之 间用作叫法,称呼的语言习俗。”称谓习俗 是“一种具有语言学和民俗学双重属性的称 谓符号系统。”称谓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 谓两大类型,这是世界上大多数民族语言的 称谓语俗共性的类型特征(曲彦斌,1989: 294)。
方式通常称之为深层文化。狭义的文化仅仅指文
学艺术。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总是在文化发展的各个阶
段完整地、协调地反映文化,并将其固定下来。世
代相传,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即一定 区域内国家民族和人群在生态地域、物质文化、社 会宗教直至语言文学本身等诸方而独特而客观的描 述方式与现实反映。
也不尽相同。文化的经典定义。是1871年由英国人
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
中提出的: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 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 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按照大多人的观点,对“文化”这个概念的理解
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 会历史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和,抑或是指一切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以及由二 者形成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
二文化、语用视角
(一)文化与称谓
语言和文化相依相存。称谓,作为一种依附
于语言的特殊语言,浸透了民族的文化。不 同的民族在其漫长历史发展中沉淀出有别于 其他民族的独特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宗教 信仰和社会心态。中西文化可以说是世界上 大相径庭的两种文化,因而其称谓习俗也千 差万别。
“文化”这一概念的含义纷繁多样,人们对它的理解
注重宗法礼教观念。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对 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在这种思想指导和 影响下,人们倾向于求整体,遵循群体取向, 在交际行为和交际风格上表现为礼貌,卑己 尊人。
与儒家的思想截然相反,西方的基督教崇尚
的是个体。主张平行或平等的人际关系。西 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天人相分,认为人处在 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因而,西方人的人 生价值观不是论资排辈,而是强调个人价值、 人个权利和个性解放,强调自我发展、自我 能力的发挥。
每一种语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之后,都会 形成各自独特的称谓体系和使用规范(杜学增, 1999:30)。中国既是文明古国,又是礼仪之邦, 作为社交礼仪重要组成部分的称谓体系已经存在了 几千年,自原始社会脱离混沌并确立家庭形态之日 起,就出现了亲属称谓。随着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发 展,社会称谓也逐渐发展起来。和中国相比,英语 国家的称谓习俗要简单一些,英语国家的称谓首先 是从英国发展起来的,然后随着英语本身扩展到美 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国前殖民地,这些英语 国家,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又为英语的称谓体系增 加了新的内容或地区色彩,所以英语国家的称谓体 系基本上是一致的。(杜学增,1999:42)
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将语言文化特性
分为五类: (1)生态学(ecology); (2)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 (3)社会文化(social culture); (4)宗教文化(religious culture); (5)语言文化(linguistic culture)。 由此可见,文化包含着语言,并影响语言, 而语言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 承传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的不可缺少 的工具。
1.称谓语与社会文化:主要是研究称谓语所
体现出来的社会文化特征;
2.词语色彩及其修辞功能:描写和归纳称谓
语所具有的语体、感情等方面的色彩及其修 辞功能;
3.称谓语溯源(类似于词源学研究); 4.古汉语、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中的称谓语
研究;
5.称谓语新形式;
6.称谓语词典的编写; 7.不同语言间称谓语的翻译; 8.不同语言称谓语的时比研究; 9.对外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学中称谓语的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