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鉴赏答案

合集下载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1.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把“月明荞麦花如雪”一句的意境描绘出来。

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这种感情变化的过程是:[ ]→想排遣烦闷→[ ]【答案】【小题1】七言绝句【小题2】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小题3】孤独寂寞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诗歌体裁的能力。

诗歌种类繁多,依据不同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按语言,可以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格律,可以分为律诗和绝句。

结合诗歌内容,.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意境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去了解诗句所写的内容,根据语境,用艺术的表达方式进行描写。

其中,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但切记一点,描写不是翻译,不能将其当做翻译来写,要根据其内容进行想象和拓展,并要与主题结合。

多运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会使你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示例: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

结合诗歌内容,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独出门前望野田”写出了诗人想排遣烦闷;“月明荞麦花如雪”写出了诗人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

2.天平山中[明]杨基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初中课外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东皋(gāo):皋,水边地。

王绩称他在故乡的躬耕游息之地为东皋。

薄暮:日将落之时。

徙倚:徘徊、彷徨。

长歌句:薇,羊齿类草本植物,其嫩叶可食。

或以为此句诗意,乃作者联想到《诗经》中有关“采薇”的片段,长歌以抒苦闷。

或以为此句诗意即长歌《采薇歌》,怀念伯夷、叔齐。

【赏析】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

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颔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

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

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

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

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并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

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
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藉,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峨眉山月歌【作者】李白【朝代】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朗读节奏划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⑵半轮秋:谓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今四川中部峨眉山东北。

源出宝兴县北,东南流经雅安、洪雅、夹江等地,到乐山汇大渡河,入岷江。

⑷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省犍为县,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乐山县志》谓当指四川省乐山县之嘉州小三峡: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清溪在黎头峡之上游。

一说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唐代州名,属剑南道,治所在巴县,即今重庆市。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通过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作者】杜甫【朝代】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朗读节奏划分】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⑴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⑵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⑶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八年级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带答案)

八年级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带答案)

八年级课外古诗鉴赏专项练习(一)寒夜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②才:仅。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2分)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二)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首句中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那里?(3分)2.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这句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3分)(三)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争堪悲。

路出①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②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③何处期。

【注解】①“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遥远漫长。

人:指诗人自己。

②客:在外漂泊。

③风尘:喻指社会动乱。

1.诗人以一个“”字奠定全文感情基调,“”这一动作是此种情感的具体表现。

(2分)2. 请结合诗句,赏析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分)(四)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 诗中颔联、颈联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出山野美丽的景象,请具体分析。

(3分)2. 找出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分)(五)望江南①李煜闲梦远,南国②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

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解】①望江南:词牌名。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

②南国:李煜故国南唐,都城在金陵(今南京)。

1.这首词写江南秋景,选取了江山、、、明月等典型景物,描绘出南国秋天的景色。

(3分)2.有人评价这首词“朴素自然,没有一句直露地抒情,但又句句融情”,试以末句“笛在明月楼”为例,加以赏析。

(3分)(六)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②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佛寺的别称,此处指柏林寺。

2020成都题库·课外古诗词曲鉴赏

2020成都题库·课外古诗词曲鉴赏

课外古诗词曲鉴赏爱国类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4分)献封大夫①破插仙②凯歌岑参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旁临月窟③寒。

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④夜雪扑旗竿。

【注】①封大夫:封常清,时任安西北庭节度使。

②插仙:唐朝安西都护府管辖的部族,故城在今新疆且末县。

③月窟:古代以为是月亮在西方的归宿之地,此借指极西之地。

④葱山:即葱岭,今新疆的天山、昆仑山都是其干脉,此指昆仑山。

1.诗的前两句是如何突出唐军出征之苦的?(2分)2.本诗中的“霜”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鬓微霜”中的“霜”在表达效果上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2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4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三万里河①东入海,五千仞岳②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③又一年。

【注】①河:指黄河。

②岳:指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

③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1.诗歌前两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用“三万里”“五千仞”生动地展现了。

2.结合全诗,谈谈对“南望王师又一年”一句的理解。

(2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4分)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①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这里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1.本诗的尾联运用对比手法,意在传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分)2.本诗的颈联与《雁门太守行》中的“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在描写环境时所使用的手法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2分)写景类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4分)万里桥吕大防万里桥西万里亭,锦江春涨与堤平。

拏舟直入修篁里,坐听风湍彻骨清。

1.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之间有何联系?请简要分析。

(2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4分)锦江冯任峨峨雪色涉苍龙,直上汶江锦万重。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暮春即事周敦颐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1.请你想象“双双瓦雀行书案”描绘的画面,并将它描写出来。

2.诗人为什么“不知春去几多时”?请简要回答。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春夜别友人[唐]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饯别酒宴场面的隆重。

B.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C.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

D.七八句表达诗人对前路漫漫的感叹以及与友人再会难期的惆怅。

三、古诗词鉴赏。

鹧鸪天①[清]纳兰性德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

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①友人梁汾回南方奔丧,作者送友人一幅小肖像画,并为之题词。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出一幅在萧瑟秋风之中,与友人握手话别,泪水止不住滑落的场景。

B.回忆起以前交往的种种:有分离时的孤灯相伴,也有相聚时在雪后观山的快乐。

C.诗人特意叮嘱友人别后注意饮食,保重身体,并约定要在桂花时节从南方回来。

D.全词描写生动传神,富有画面感,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关心,情感真挚浓烈。

2.借助注释,分析“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两句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早归[唐]元稹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

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

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

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

1.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笼”与“影”两字的妙处。

2.尾联写出了黄莺的哪些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①送友人[唐]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1.山中留客(XXX)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XXX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2)三、四句说“纵使XXX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直译:春光明媚的山间万物勃发,不要因为天色稍微转阴就打算回去。

即使是阳光灿烂毫无雨汽,到了雾霭浓浓的地方身上衣服也会沾满露水。

1、山中:作“山行”。

2、山光:山的容光。

3、物态:景物的景色。

4、晖:阳光。

5、轻阴:微阴。

6、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7、云:实际指雾气、烟霭,从上句看,并非指真正的云。

8、纵使:纵然,即使 1.(1)答:“弄”字赋予山光物态以胜人,显示蓬勃生机,“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妍斗艳,足以景色迷人和诱人,意在留客.2)答:之所以会“沾衣”是因为深山中空气新鲜、湿润.“以景诱人”的留客方法,正是诗人高人一筹之处.2.浪淘沙怀旧(XXX)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XXX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山河。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世。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划分写了什么?2)“天上人世”一句显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XXX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喜欢。

这首《浪淘沙》是XXX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无边的旧日江山。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2.(1)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2)答:显露了词人心里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3.梅花绝句(XXX)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3.(1)答:空旷、寂寥、清冷、洁净.(2)答: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XXX自身的写照.译文:那梅花如同低空银白色的钩子,糁野白玉般的尺子。

初中课外古诗词理解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语文

初中课外古诗词理解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语文

初中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题(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4分)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

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分)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2分)答案:【小题1】破满目凄然【小题1】描画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诗人悲凉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4分)宴词王之涣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畎:田间小沟。

1、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结合全诗简析其作用。

(2分)2、结合李清照《武陵春》一词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试从表现手法上赏析《宴词》一诗的后两句。

(2分)答案:1、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

一、二两句寓情于景,眼前美景激起诗人因友人离别而生发的无限依恋。

(1分)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以舴艋舟之小之轻反衬愁之重之浓。

而《宴词》一诗,三、四句则用“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

解析:【小题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

先根据“绿悠悠的春水、涓涓的田沟流水”等描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绘一、二两句的画面,然后根据一、二两句景物的特点以及整首诗歌的内容来简析其作用。

2、【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

先分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一句,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船的小来反衬词人的愁之多;然后根据“反衬”这种手法,来分析《宴词》的三、四两句,用桃溪的浅来反衬诗人对朋友的情之深。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赏析答案一、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

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②黄云:乌云。

③曛: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答案:1、用“千”字好。

“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

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答案: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五、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态?(答案: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六、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

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

七、送友游吴越杜荀鹤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注释】①吴越,指今苏杭一带。

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哪些特色?“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这个字的妙味。

(1、答案:江南水乡,风光秀美,物产丰饶,市镇繁荣,民风淳朴。

2、“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

)八、江陵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释】①⑴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②掩映:时隐时现。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呼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答案:1、“掩映”,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急切心情。

2、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

)九、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解】雪:指梨花。

新课标第一网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淡白、清明,是为了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

2、“人生看得几清明”,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十、(一)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两首诗里“远行人”、“一人”分别指谁?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的想象,这从哪两个词语上看得出来?3、“抱膝灯前影伴身”,这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都是指诗人自己。

2、想得、遥知。

3、诗人抱着膝盖,对着孤灯,形影相吊一直坐到深夜,表达了孤独凄苦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古诗赏析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游湖宋•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2、将末句的“落”字改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为什么?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东栏梨花宋•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找出能体现季节特点的词语。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诗中写景从写到,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2、这首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描写自然景物?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

1、赏析首句中“断”字的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诗中第二句中“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江郎山和韵①宋•辛弃疾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

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答案:1、答: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2、答: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1、答: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指传说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了更丰富的美的联想,因而“桂花”有点题之妙。

2、答:“落”字更有表现力,它能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1、答:柳条、藤蔓、黄莺。

2、答: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的“频啼”,化无情为有情,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物的的挽留、眷恋衬托出人与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答:淡白、深青2、答:惆怅。

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

“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1、答:院内院外2、答:拟人,把山水写成富有生命情感的亲切形象:水绕农田,仿佛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青山排闼,仿佛是争相前来为主人庭院增添色彩。

1、答: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诗人的思家之切。

2、答:诗人因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的复杂心情。

1、答:触觉、视觉、听觉2、答:孤寂凄冷1、答:表现作者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2、答: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此花开尽更无花),寄托作者对高洁隐逸人格的追求和孤傲个性的自我欣赏。

1、答:水面如同刚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来表现水面的平静。

2、答: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迷人的静态。

三、四句“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1、答:高直、陡险2、答:要做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人生要建功立业。

1、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答: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答:忧国忧民2、送友人薛涛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苍凉(悲凉凄凉凄清)的景象。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

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3、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答:写出了秋夜的漫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