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特点]太极拳的几个特点
太极拳的八大特点

太极拳的八大特点太极拳的八大特点太极拳的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拳谱规定:(1)“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2)“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3)“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4)“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
但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
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的第一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练拳时,意识要贯注在动作上,以意行气,不可只顾默想内气如何运行。
(2)练拳时动作要顺遂、沉着,劲运到终点时要表现出劲别来,这是使意气得到鼓荡的三个措施。
(3)紧紧掌握外显的神气鼓荡,以便做到不痴不呆,并反过来促进内在的意气运动。
(4)善于运用其它七个特点,以便配合着来提高意气运动。
太极拳的第二特点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拳谱规定:(1)“需领顶劲,气沉丹田”; (2)“含胸拔背,沉肩坠肘”;(3)“松腰圆铛,开胯屈膝”; (4)“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需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身躯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放长;松腰圆铛和开胯屈膝,并使腿部得到圆活旋转,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的姿势下放长的结果。
所以太极拳的步法必须在圆铛松腰和开胯屈膝的姿势下用旋踝转腿来倒换虚实。
外表看,是腿的缠丝劲的表现,其实内部促进了腿的放长。
这一系列的放长,又促进了全身的放长;使身肢不特产生了弹性,形成棚劲,而且因全身放长,促使精神也能自然提起。
因此,只要具备了放长的姿势,就不容易发生努责鼓劲(拙力)的毛病,为自然的松开和身手放长提供了条件。
所以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就成了太极拳的第二个特点。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特点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特点二十四式太极拳的特点:(一) 轻松柔和太极拳的架式比较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
所以,练习一两遍太极拳以后,会感到身上微微出汗,但不会出现气喘等现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由于太极拳具有这个特点,所以,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都可从事太极拳练习。
(二) 连贯均匀整套太极拳的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前后连贯,看不出有什么明显停顿的地方。
整套动作演练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连贯,好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三) 圆活自然太极拳的动作不同于其他拳术,它要求上肢动作处处带有弧形,避免直来直往。
通过弧形活动进行锻炼,使动作圆活自然,体现出刚柔相济的特点,使身体各部分得到均匀的发展。
(四) 协调完整太极拳不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作的姿势,都要求上下相随,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部分之间要密切配合。
在练习过程中,要以腰为轴,上肢和下肢动作都由躯干来带动,并且互相呼应,切忌上下脱节或此动彼不动、呆滞等现象。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各式太极拳有不同的流派特征,然而,它们的动作要领基本上是一致的。
(一) 神为主帅,意动身随练习太极拳的全过程都要求用意念引导动作,把注意力贯注到动作中去。
例如:做太极拳“起势”两臂徐徐前举的动作,从形象上看,与体操中两臂前平举的动作相似,但在太极拳的练法上,从开始做动作前就要有向前平举的意念。
做气沉丹田就要有把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意念。
意不停,动作随之不停,犹如用一条线把各个动作贯穿起来一样。
古人在练拳过程中所总结的“神为主帅,意动身随”,就是强调用意念引导动作。
(二) 注意放松,不用拙力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在保持身体正常姿势的情况下,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关节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
在做动作的过程中,要避免使用拙力和僵劲,人体的脊柱按自然的状态直立,头、躯干、四肢等部位自然、舒展地活动,达到式式连贯、处处圆活、不僵不拘、周身协调、动作自如的状态。
太极拳的特点及锻炼价值500字作文

太极拳的特点及锻炼价值500字作文太极拳的特点及锻炼价值500字作文 1(一) 轻松柔和太极拳的姿势比较流畅舒展,动作也不僵硬随意,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没有明显的起伏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
所以练一两次太极拳,会有微微出汗的感觉,但不会有气喘等现象,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因为太极拳有这个特点,所以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都可以练太极拳。
(二) 连贯均匀整套太极拳的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前后连贯,看不出有什么明显停顿的地方。
整套动作演练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连贯,好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三) 圆活自然(四) 协调完整无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作的姿势,太极拳都要求上下跟随,内(思想、呼吸)与外(躯干、四肢动作)的融合,身体各部分之间的紧密配合。
在练习的过程中,要以腰部为轴心,上下肢的动作由躯干带动,相互呼应。
切忌脱离实际或萎靡不振。
太极拳的特点及锻炼价值500字作文 6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所创。
杨露禅,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七代传人。
杨露禅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贵族,他们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
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被推崇为“杨式太极拳”。
需在此注意的是,杨氏太极拳分为养生架子与技击架子,因此在习练时应当注意。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武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所创。
武禹襄,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同乡杨露禅自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得以知其概要。
太极拳的精髓

太极养生有三宝:一曰养精化气,二曰养气化神,三曰固根培本。
掌握三宝,可充人精神,发人智慧,固本健体,延年益寿。
要学好太极拳,把握精髓是关键。
其精髓在于它的动作特点和基本要领。
太极拳法极其玄妙与独特,其动作特点和基本要领摘述如下:1.太极拳动作特点柔和性:——太极拳动作轻松柔和,非常适应人体生理活动的要求。
圆活性:——太极拳的动作不是直线运动,而是处处带有弧形,走圆弧线路。
连贯性:——从开式到收式,尽管姿势与动作变化多端,都是相互衔接,连贯一气,连续不断。
完整性:——太极拳动作以腰为主轴,每个动作都由躯干来带动四肢进行活动,随腰轴而转动,随躯干起落而升降。
“三调”性:——即调身、调息、调心的有机结合。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要求意念和动作一致,即动作运行到哪里,意念也随到哪里。
上下相随,手足呼应。
随着动作的起落开合,使呼吸自然地调节和密切配合。
一般在动作开、起时吸气,落、合时呼气,内外上下完整一体。
2.太极拳基本要领虚灵顶劲:——头颈正直,神贯于顶,不可用力,须有虚灵自然之意。
含胸拔背:——胸略内含,使气沉于丹田,称为含胸。
在含胸的同时,使气贴于背,称为拔背。
这样就使人体胸腹部与背部的各经脉气血畅通,内脏器官血液循行宜于改善。
松腰:——腰为一身之主轴,能松腰,两足才有力,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
虚实分明:——太极拳锻炼中若全身重心落在右腿上,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反之,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只有虚实分明,身体转动才能轻巧灵便,毫不费力。
沉肩垂肘:——两肩放松下垂,两肘亦随之下垂,使气沉丹田,气息得以调整。
用意不用力:——首先要全身放松,使意念、气血周流全身,太极拳的动作柔和轻松,长期锻炼后,便表现出真正的内劲。
上下相随:——练习太极拳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神随眼动,上下相连而成一体。
相连不断:——进行太极拳锻炼时,动作自始至终连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贯穿一气。
动中求静:——太极拳锻炼时的动作愈慢愈好,慢而呼吸深长,气沉于丹田,血脉流畅,可称为动之于外,静。
太极拳八大特点

太极拳八大特点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第二特点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第三特点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第四特点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第五特点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第六特点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第七特点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第八特点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拳谱规定:(1)“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2)“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3)“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4)“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
但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
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的第一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练拳时,意识要贯注在动作上,以意行气,不可只顾默想内气如何运行。
(2)练拳时动作要顺遂、沉着,劲运到终点时要表现出劲别来,这是使意气得到鼓荡的三个措施。
(3)紧紧掌握外显的神气鼓荡,以便做到不痴不呆,并反过来促进内在的意气运动。
(4)善于运用其它七个特点,以便配合着来提高意气运动。
第二特点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拳谱规定:(1)“需领顶劲,气沉丹田”;(2)“含胸拔背,沉肩坠肘”;(3)“松腰圆铛,开胯屈膝”;(4)“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需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身躯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放长;松腰圆铛和开胯屈膝,并使腿部得到圆活旋转,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的姿势下放长的结果。
所以太极拳的步法必须在圆铛松腰和开胯屈膝的姿势下用旋踝转腿来倒换虚实。
外表看,是腿的缠丝劲的表现,其实内部促进了腿的放长。
太极拳的八大特点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养⽣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
今天店铺给⼤家讲的是太极拳的⼋⼤特点,⼤家⼀起来看看吧。
1、⼼静体松。
⼼静体松是太极拳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的重要特点之⼀。
打太极拳要求思想集中,全神贯注于动作,做到“神聚、⼼静、意专、体松”。
“⼼静”是练太极拳的重要原则, “⼼静”要求要专⼼,在练拳时,思想要集中,意识不断地引导动作,并且灵活变换,使任何动作都有⼀定的指向,不能顾此失彼: “⼼静”要有耐⼼,不可焦躁或⼼猿意马,否则动作⽅向、姿势不正确,就难以把太极拳学好、练好。
“体松”是和⼼静同样重要的⼀个原则,是贯彻“⽤意不⽤⼒”的重要措施。
运动时,在⼼静的前提下⽤意引导肢体内外各个器官、关节和肌⾁的放松,逐步做到全⾝不该⽤⼒处毫不⽤⼒,内外各部分⽆⼀处不松,尽量使⾝体⾃然舒展⽽不僵硬。
按照规矩⽤劲,以意贯注于动作过程之中,按照动作的虚实变化适度地完成动作。
2、轻灵沉稳。
练太极拳要求在意识引导下动作轻灵、重⼼沉稳。
“轻灵”是保证全⾝内外充分放松的必要措施。
所谓“⼀举动,周⾝俱要轻灵",只有⽤⼒越少越好的轻的练法,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不轻就不能松,不松就不能灵活。
灵是轻的发展,在轻的基础上发展,⽅能达到“⼀⽻不能加"的⾼度敏感的灵。
“沉稳”是使上体端正舒适,保持下肢稳定,要求虚领、⽴⾝中正、⽓沉丹⽥、步似猫⾏。
进退转换,要分清虚实,步随⾝腰变化,需稳健、轻灵、沉着。
3、柔和缓慢。
“柔和”的前提是要放松,放松对解除疲劳、积蓄⼒量,以及提⾼耐⼒、速度、灵敏和技巧等,都有直接的关系。
练习时,要求始终放松,在⼼静⽤意的前提下,引导全⾝放松。
放松是⽤意的,是积极振作的,不是漫不经⼼、消极疲塌的。
练习时,要在放松的基础上使两臂动作保持弧形,使两臂运动⾛弧线。
“缓慢"也是太极拳的重要特点,它是⼀种平稳中正的缓慢,肌⾁和⾻节不是处在某⼀特定⾓度下收缩和旋转,⽽是⽤许多不同的⾓度完成⼀系列伸缩和旋转的静⼒性练习。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一、太极拳的运动特点1.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2. 什么人最适合练太极拳3. 练太极拳的好处有哪些二、太极拳的练习姿势三、练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1、太极拳的运动特点1.1、柔和型
柔和的活动有利于身体放松和呼吸自然,适合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进行锻炼,不会发生体育性意外。
尤其是对体弱和患有慢性病的人,更是一种较好的体疗手段,所以柔和是太极拳运动的主要特点。
1.2、缓慢性
太极拳运动宜慢不宜快,从慢上练功夫,这是太极拳运动的重要特点之一,慢才便于掌握要领,慢而不停的动作,运动量才大,一套简化太极拳或健身小套路,可用4-6分钟,88式太极拳或健身套路,可用15-25分钟,如功夫较深可练半小时或更长的时间。
1.3、圆活性
太极拳的动作(上肢),是以各种弧形曲线为基础构成的,练起来灵活自然衔接和顺,避免直来直去。
动作圆活,不滞不僵,就要以腰为轴,太极拳论中强调腰的动作,谓之“主宰手腰”。
所以圆活性在太极拳运动中非常重要。
2、什么人最适合练太极拳2.1、心肺功能薄弱者
一般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大心肺功能也会随着减弱,心肺功能薄弱容易造成呼吸不顺畅。
太极拳的腹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可以有效的锻炼到肺部的功能,长时间的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强肺活量。
从而起到了防止心肺功能衰弱的作用。
2.2、神经系统衰弱者。
太极拳基本知识

太极拳基本知识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拳术之一,也是一种内家拳。
它以阴阳哲学为理论基础,通过练习特定的动作和呼吸方法,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太极拳的基本知识。
一、起源与发展太极拳起源于明朝末年,由张三丰创建。
张三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传授给了陈王庭,从而形成了陈式太极拳。
后来,太极拳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五大家派别,分别是陈式、杨式、武式、孙式和吴式太极拳。
二、太极拳的特点1. 内外兼修:太极拳注重内功修炼,强调内力的培养和运用,同时也重视外形的柔和和流畅。
2. 动静结合:太极拳练习中,动作要求缓慢、柔和,注重身体的协调和平衡,同时也有一些快速的动作,以增强身体的爆发力。
3. 阴阳互动: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阴阳哲学,追求阴阳平衡,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调和身心的阴阳之气。
4. 意念导引:太极拳强调意念的引导,通过意念的指引,使身体的动作更加灵活、自然。
三、太极拳的基本动作1. 起势: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微屈,两手自然下垂,掌心向内。
2. 云手:以双手为轴心,身体左右旋转,左右手交替推进。
3. 玉女穿梭:左脚前进,同时双手从下往上划弧线,右手掌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
4. 单鞭:右脚向右边迈出一步,同时右手以掌心向下的姿势放下,左手以掌心向上的姿势提起。
5. 白鹤亮翅:左脚向前迈一步,同时双手向前伸展,仿佛展翅欲飞的白鹤。
四、太极拳的益处太极拳练习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多益处,包括:1. 锻炼身体:太极拳的动作能够锻炼全身的肌肉,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2. 提高心肺功能:太极拳的呼吸方法能够增加肺活量,提高心肺功能。
3. 改善身体姿势:太极拳练习能够调整身体的姿势,改善驼背等不良姿势。
4. 缓解压力: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通过调整呼吸和放松身心,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
5. 提高集中力:太极拳的练习需要注意力的集中和调动,可以提高大脑的集中力和反应能力。
养生之道,太极拳成为了越来越多人选择的健身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特点]太极拳的几个特点
太极拳的几个特点
拼命的八极,舍命的劈挂,找命的迷踪,保命的螳螂,立命的形意,救命的八卦,知命的太极。
拼命的八极:
八极讲究贴身一下,发力是整力向前,硬打硬进无遮拦,如一架高速机器,横冲直撞,所以是拼命。
舍命的劈挂:
劈挂是连头带身一块劈,一招得手,招招进步,只求重创敌人,狠辣无比,与八极拳颇为相似,所以是舍命。
找命的迷踪:
迷踪步法诡异,连削带打,正是一个“找”字。
找谁的命?找敌人的命。
保命的螳螂:
螳螂拳十分残毒,中了高手的螳螂手,非死即残,就算对方留手,也是个伤。
螳螂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肢体过来,打你肢体,身躯过来,打你身躯,这和咏春很相似。
螳螂手虽然凶残,但却是以自保后再伤敌的形式出现,所以是保命的螳螂。
立命的形意:
形意拳最讲究火候,练形意拳的,火候不到,绝不教你打法,只是教你练法,火候一到,毫不迟疑,必教打法。
且形意拳法诡
异,其十二形灵异得很,形意历史上的大家,没有哪个是十二形全练好了的,都是专攻其中一形,一形成,则成一代名家矣。
所以形意最讲究“稳”,最讲究先安身立命,后闯荡江湖,是以为立命的形意。
救命的八卦:
八卦掌飘逸,打起来浑然一体,任你拳如暴风骤雨,也被他不是甩开,就是闪开,而一闪一甩之间,他已到你眼前了。
即便打不过你,你也很难一时伤了他,所以叫救命的八卦。
知命的太极:
太极,太极,太上之极。
天有九重,九重之上为太上,而太上之极,则再无比它更高的了。
因此太极拳的本意是,拳理之极也。
拳理究其极,为太极也。
所以真正的太极高手,只要一看对手,就知道胜负了,哪怕是看他走路、坐着、吃饭、捡东西等等些许小事,也能立刻判断出此人的战斗力,胜负了然于胸,所以太极是“知命”的。
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
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健身操。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阴阳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
其拳术套路
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
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yan一声)月刀等。
太极拳这枝中华武术奇葩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推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及广大民众对太极拳这一古老文化体系的保护意识日益强化,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保护措施,太极拳发源地先后举办了11届国际性太极拳交流大会。
传承人、民间传承组织也加大深入推广的力度。
2006年5月,太极拳被中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