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计划

合集下载

大学物理教学课程设计

大学物理教学课程设计

大学物理教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大学物理中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2. 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3. 熟悉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基本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其能够独立完成物理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运用物理原理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其探索自然现象的好奇心;2. 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3.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在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大学物理教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大学阶段,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对物理现象和科学探索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确保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涵盖牛顿三定律的基本概念、公式推导和应用实例,结合实际物体运动问题,使学生深入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 能量守恒定律:介绍能量守恒的基本原理,包括动能、势能、内能等形式的能量转换与守恒,通过案例分析,强化学生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3. 热力学基础:讲解热力学基本概念、定律和方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等,结合实际热现象,阐述热力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4. 电磁学基础:包括库仑定律、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等基本概念和定律,通过实验和实例,使学生掌握电磁现象及其应用。

大学物理学课程设计

大学物理学课程设计

大学物理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大学物理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2. 理解物理学中的数学表达和运算方法,如微积分、线性代数等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3. 了解物理学发展历程,认识著名物理学家及其贡献。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物理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2. 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对物理现象进行合理推理和解释。

3.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善于查阅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情,激发探索自然界的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3.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大学物理学的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物理学基础,培养其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涵盖牛顿三定律的原理、适用范围和实例分析,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2. 动能和势能:讲解动能、势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探讨能量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 线性代数和微积分基础:回顾线性代数和微积分的基本概念,介绍其在物理学中的运用,如向量运算、矩阵求解、导数和积分等。

4. 热力学基础:讲解热力学基本概念,如温度、热量、内能等,探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内涵及应用。

5. 电磁学基础:介绍电磁学基本原理,如库仑定律、安培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分析电磁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光学和现代物理:阐述光学基本原理,如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等,简要介绍现代物理领域的重要发现和理论。

大学物理课实验教学计划

大学物理课实验教学计划

大学物理课实验教学计划引言:实验教学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激发科学探索兴趣。

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面临着种种挑战。

为了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制定合理的实验教学计划尤为重要。

一、教学主题教学主题是设计实验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

在大学物理课中,教学主题应该紧密围绕课程目标,体现课程特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例如,在学习力学时,可以设置以下教学主题:物体的平衡与力的平衡、单摆的运动规律等。

二、活动安排1. 实验准备:每个实验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实验过程的规划、安全事项的说明等。

教师可以通过教材、网络等渠道,向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

2. 实验演示:在实验前,教师可以进行实验演示,以吸引学生的兴趣,预告实验内容和目的,并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学生操作实验: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指导,自主完成实验。

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应能理解并遵守实验操作规范,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应能合理选择实验参数,记录实验数据,并通过图表、曲线等方式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5. 实验报告:学生需要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结论等内容。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教材使用教材是实验教学的重要依据。

在大学物理课中,教师可以选择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实验,通过实验与理论的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多种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模拟实验软件等,提供更多的学习途径和实践机会。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实验教学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利用小测验、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表现等方式进行评价,全面考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

五、教学改革实验教学计划还应与教学改革相结合,不断完善和更新。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03 教学资源与支持
教材选用及参考书目
教材
《大学物理学》(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
《费曼物理学讲义》、《新概念 物理教程》等。
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课程
提供与教材内容相配套的网络课程, 包括视频讲座、在线测试和互动讨论 等。
教学辅助软件
使用物理模拟软件、在线实验室等工 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 知识。
重点与难点
针对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 入剖析,通过例题、习题和课堂 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
前沿动态与科研成

结合课程内容,介绍相关领域的 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拓宽 学生视野,激发科研兴趣。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 通过教师系统讲授,使学生掌握 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等辅 助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物理概念 和过程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 生理解和掌握。
01
成绩分布统计
02
成绩趋势分析
03
成绩与教学目标对比
通过对学生的期末成绩进行统计和分 析,可以了解学生在各个分数段的分 布情况,进而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 学习水平。
对比学生历次考试的成绩,分析成绩 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分数段学生的 进步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将学生的成绩与教学目标进行对比, 分析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以及达成程度 ,进而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能力目标
02
0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 新能力。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 神。
适用对象及先修课程
适用对象
理工科各专业本科生。

大学物理授课教案

大学物理授课教案

教案名称: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使学生能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力学: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引力定律、碰撞与摩擦、转动定律、刚体运动等。

2. 热学: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温度与热量、热传导、对流与辐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熵等。

3. 电磁学:库仑定律、电场与电势、高斯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磁场与电流、麦克斯韦方程组等。

4. 光学:光的传播、光的折射与反射、光的干涉与衍射、光的量子性、光谱与颜色等。

5. 现代物理: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核物理、固体物理、分子物理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知识体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物理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安排1. 授课时间:每学期共计32周,每周4课时。

2. 实验时间:每学期共计8周,每周2课时。

3. 考试安排:课程结束时进行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五、教学评价1.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平时成绩: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3.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的物理学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3. 实验设备: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1-8周:力学第9-16周:热学第17-24周:电磁学第25-32周:光学与现代物理八、教学总结本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教学总结,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轮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大学物理教学设计

大学物理教学设计

大学物理教学设计大学物理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物理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物理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知道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系统共有的。

(二)过程与方法: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防止高空坠物。

学习过程:一、重力的功试求下列三种情况下重力的功:图7.4-1:重力做功=图7.4-2:重力做功=图7.4-3:本图中小球做曲线运动,怎样来求解呢?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的。

重力做功=这三个运动重力做功有什么关系,我们得到的结论:。

练习1:如图表示一个斜抛物体的运动,当物体由抛出位置1运动到最高位置2时,重力做功是多少?由位置2运动到跟位置1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位置3时,重力做功是多少?由位置1运动到位置3呢?二、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定义重力势能是矢量?还是标量?重力势能的单位: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之间的关系。

思考与讨论:阅读课本说一说,并回答上面有关问题。

练习2.质量是100 g的球从1.8 m的高处落到水平板上,又弹回到1.25 m的高度,在整个过程中重力对球所做的功为多少?球的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g取10 m/s2)三、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讨论歌词:“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我不知道,不知道哪棵更高”这是说高度具有。

重力势能与高度有关,重力势能也有。

在研究重力势能是应该选择。

大学物理教学课程设计

大学物理教学课程设计

大学物理教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大学物理中的重要概念,如力学、电磁学、光学等基本理论;2. 了解物理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3. 理解物理实验的原理和实验方法,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物理方程的求解技巧;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素养;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探索自然规律的欲望;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大学物理教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基本理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数学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力学: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教材章节:第1章-第3章2. 电磁学:库仑定律、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等;- 教材章节:第4章-第6章3. 热学: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气体动理论等;- 教材章节:第7章4. 光学:几何光学、波动光学、量子光学等;- 教材章节:第8章5. 实验教学:力学实验、电磁学实验、光学实验等;- 教材章节:实验教程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如下:1. 力学部分(4周):第1周-第4周2. 电磁学部分(6周):第5周-第10周3. 热学部分(2周):第11周-第12周4. 光学部分(4周):第13周-第16周5. 实验教学(贯穿整个学期):每周安排1-2次实验课三、教学方法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教学设计方案_大学物理

教学设计方案_大学物理

一、课程背景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验技能,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理论;(2)熟悉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3)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2)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3)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1. 力学(1)质点运动学;(2)质点动力学;(3)刚体力学;(4)流体力学。

2. 热学(1)热力学第一定律;(2)热力学第二定律;(3)热力学第三定律;(4)统计热力学。

3. 电磁学(1)静电场;(2)恒定电流;(3)电磁感应;(4)电磁场。

4. 光学(1)几何光学;(2)波动光学;(3)量子光学。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系统讲解,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方法。

5.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结合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系统讲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 讨论与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实验教学:安排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要求和计划(理工科各专业)一九九六年九月修订使用教材:程守洙江之永主编《普通物理学》,总学时:120修订说明:根据“大学物理”课程学时数的调整和国家教委颁布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现将“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要求和计划修订如下,从下学期开始参照执行。

一.绪论(2小时)二.力学(21学时)(一)质点运动学基本要求:1.正确地应用矢量概念理解质点的运动函数的意义和运动的叠加以及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

2.掌握一维变速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及抛射运动的规律。

能利用分离变量法解质点的运动问题。

3.正确理解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意义,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4.正确理解和应用伽利略变换。

学时安排:1、位矢、速度、加速度(1)2、质点运动学的两类问题(2)3、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相对运动(2)(二)质点动力学基本要求:1.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意义以及惯性系的概念。

2.熟练掌握重力、弹性力、摩擦力及万有引力的规律和计算方法。

熟练地应用牛顿定律分析和解答基本力学题目。

3.理解惯性力的意义并能利用它来解答简单的力学问题。

4. 掌握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及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

5. 理解质点的角动量的意义,理解质点的角动量守恒定律。

6.掌握功的定义及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理解质点的动能定理的意义及其应用。

7.掌握保守力作功的特点,掌握重力势能、万有引力势能和弹簧的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8. 熟练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能与动量守恒定律及角动量守恒定律联系解决简单问题。

学时安排:1、牛顿三定律(2)2、变力的功、保守力、势能(2)3、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2)4、功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2)5、角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定律(质点在平面内运动)(1)6、碰撞(1)(三)刚体定轴转动基本要求:1.掌握刚体定轴转动的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等概念,以及和有关线量的关系。

2.掌握力对固定转轴的力矩的计算方法。

3.掌握转动惯量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4.掌握刚体定轴转动定律,并能应用它求解定轴转动刚体和质点联动的问题。

5.会计算力矩的功,刚体转动动能,刚体重力势能。

能正确地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

6.能正确理解和计算刚体对固定轴的角动量,并能对含有定轴刚体在内的系统正确应用角动量守恒定律。

学时安排:1、转动惯量、转动定律(2)2、力矩的功、转动动能定理(2)3、角动量定理、角动量守恒定律(2)三.气体动理论及热力学(15学时)(一)气体动理论基本要求:1.理解系统和外界意义,了解微观描述与宏观描述的不同和联系。

理解平衡态的概念。

2.理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意义并能用它解有关气体状态的问题。

3.理解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和有关的统计性假设及理想气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4.理解理想气体压强和温度的统计意义。

5.理解能量均分定理的意义及其物理基础,能由它导出理想气体内能公式。

6.理解速率分布函数及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定律的意义。

理解三种速率的统计意义。

7.理解平均自由程概念及其计算公式的推导。

8.了解气体中三种输运过程的物理本质及其宏观规律和微观定性解释。

9.了解实际气体等温变化的特点,特别是饱和汽和临界温度的意义。

学时安排:1、理想气体压强公式和温度公式(2)2、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理、理想气体内能(2)3、麦克斯韦速率分布率(1)4、气体分子平均碰撞频率及平均自由程、内迁移现象(2)(二)热力学基本要求:1.理解热量的概念及功、热和内能的微观意义。

2.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意义并能利用它对理想气体各过程进行分析和计算。

3.理解热容量概念并能利用它直接计算理想气体各过程的热量传递。

4.理解理想气体绝热过程的状态变化特征和能量转化关系。

5.理解循环过程概念及其图线表示法;理解热循环和致冷循环的能量转换特征;理解热效率和致冷系数的意义并能进行计算。

6.理解卡诺循环的特征,能够计算卡诺循环的效率和卡诺逆循环致冷系数。

7.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达,了解可逆和不可逆过程。

学时安排:1.、功、热量、内能、热力学第一定律(1)2、定压、定体热容(1)3、绝热过程(2)4、循环过程、卡诺循环(2)5、热力学第二定律(2)、四、电磁学(32学时)(一)静电场基本要求:1.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和电荷的量子化。

2.掌握库仑定律和电力叠加原理。

3.理解电场的概念、电场强度的定义和电场叠加原理的意义。

4.能用电荷元电场的叠加法计算简单电荷体分布的电场。

5.理解电通量的概念和高斯定律的意义以及它与库仑定律的关系。

6.掌握用高斯定律求解有特定对称性的电荷分布电场的方法,特别是带电的球、线、面对称的电场。

7.理解电势概念引入的条件和它的意义,掌握利用场强线积分和电势叠加求已知电荷分布的电势的方法。

8.理解电势梯度的意义,并能利用它由电势求电场强度。

学时安排:1、库仑定律、电场强度及其计算(2)2、电通量、高斯定理及其应用(2)3、环路定理,电势(2)4、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关系(1)(二)静电场中的导体和介质基本要求:1. 理解导体静电平衡的条件,掌握静电平衡导体上电荷分布的特点。

2.能够利用导体静电平衡的规律求解导体存在时的电场和电荷分布的问题。

3.理解两种电介质极化的微观机制及宏观束缚电荷的产生。

了解电极化强度的意义。

4.理解电位移D的定义及D的高斯定律的意义,并能利用它们求解有电介质存在时具有一定对称性的电场的问题。

5.理解电容的意义,并会计算简单电容器和电容器组的电容。

6.能推导电容器的电能公式并能利用它计算电容器的能量。

7. 理解电场能量密度的概念,并能利用它来计算电荷系统的能量。

学时安排:1、导体静电平衡条件及静电平衡时的电荷分布(2)2、介质极化机理(1)3、介质中高斯定理及环路定理(1)4、电容、电场能量(2)(三)稳恒磁场基本要求:1.理解电流密度概念及其与电流强度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

2.理解电动势的概念,会计算含有电动势的简单电路。

3.理解磁力是运动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

理解洛仑兹力公式的意义,了解如何用它来定义磁感应强度B。

4.会计算带电粒子在均匀磁场中的螺旋运动。

5.能从洛仑兹力导出电流元受磁场力的公式,并能利用后者计算简单情况下载流导线受磁场的作用力。

6.理解载流线圈的磁矩的定义并能计算它受磁场作用的力矩。

7.理解毕奥一萨伐尔定律,并能利用它求简单情况下电流的磁场分布。

8.理解安培环路定理的意义,并能利用它求具有一定对称性的电流的磁场分布。

9.了解三种磁介质磁化的微观机制和束缚电流的产生。

10.了解磁场强度H的定义及H的环路定理的意义并能利用它们求解有磁介质存在时具有一定对称性的磁场的问题。

11.了解铁磁介质的特性,包括它的 值、磁滞效应、磁滞回线、磁畴等的意义。

学时安排:1、电动势的概念(1)2、磁感应强度、磁场高斯定理(2)3、毕奥-萨伐尔定律(1)4、安培环路定理(2)5、安培定律、磁场的功(2)6、洛仑兹力公式(2)7、磁介质(1)(三)电磁感应基本要求:1.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公式的意义,特别是公式中负号的意义。

2.理解产生动生电动势的原因,能计算动生电动势并判断它的方向。

3.理解感应电场的意义,能计算简单情况下感生电动势和感应电场并能判定其方向。

4. 理解互感和自感的意义并能计算互感和自感系数。

5.理解磁场能量的概念和磁场能量密度公式。

6. 理解变化电场产生磁场的意义及根据它而作的对安培环路定理的补充。

7.理解麦克斯韦方程组中各方程的物理意义。

8.了解真空中的电磁波中的电场、磁场以及传播速度之间的关系。

学时安排: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1)2、动生电动势(2)3、涡旋电场、感生电动势(1)4、自感、互感、磁场能量(2)5、位移电流、麦克斯韦方程组(2)五、振动和波动(14学时)(一)振动基本要求:1.理解简谐振动的概念及具三个特征量的意义和决定因素。

掌握用旋转矢量表示简谐振动的方法,理解相及相差的意义。

2.理解简谐振动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

能根据条件列出运动微分方程从而判定简谐振动并求出其周期。

掌握利用初始条件写出振动表达式的方法。

3.理解简谐振动的能量特征。

4. 掌握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规律,了解拍与拍频。

5. 理解两个相互垂直,同频率简谐振动合成的规律,了解李萨如图的形成。

学时安排:1、谐振动的特征及规律,谐振动表达式(2)2、旋转矢量,谐振动能量(1)3、谐振动合成(2)(二)波动基本要求:1.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和相的传播的概念,了解弹性模量的定义。

2.理解波长、波速、频率的意义,相互关系以及各由什么因素决定。

3.能利用相的传播的概念写出平面简谐彼的波函数(包括各种变换形式)并理解波函数和波形图的意义。

4.理解平面简谐波中质元的动能和弹性势能的关系。

理解波的能量密度、能流、能琉密度以及波的强度诸概念。

5.理解惠更斯原理及其对衍射、反射、折射等现象中波的传播方向的说明。

6.理解波的叠加原理。

理解波的干涉的意义和相干波的条件。

掌握干涉现象中合振动出现振幅极大和极小的条件。

7.理解驻波的概念,包括它形成的条件,波腹和波节的意义和位置,各质元振动的相的关系,和行波的区别等。

8.了解半波损失的意义。

9.理解多普勒效应并能计算波源和观察者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时频率的变化学时安排:1、机械波的产生及传播,平面简谐波函数(2)2、波的能量(1)3、惠更斯原理,波的衍射、反射和折射(1)4、波的叠加原理、干涉和驻波(3)5、多普勒效应(1)6、电磁波的性质(1)六、波动光学(14学时)(一)光的干涉基本要求:1.理解原子发光的特点和两个普通光源不相干的道理。

2.理解获得相干光的两种方法——分波阵面法和分振幅法的意义。

3.掌握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基本装置及干涉条纹位置的计算。

4.了解光的空间相干性和时间相干性的意义,它们的根源以及相干长度的意义。

5. 理解光程的物理意义,掌握它的计算方法,。

知道透镜不引起附加光程差的意义。

6.理解等倾干涉实验的基本装置及干涉环产生的原理,包括面光源的应用。

7.掌握等厚干涉实验的基本装置及干涉条纹位置的计算。

8.了解增透膜的原理和迈克耳逊干涉仪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学时安排:1、相干光的获得,杨氏双缝干涉(2)2、薄膜等厚、等倾干涉(2)3、迈克耳逊干涉仪(1)(二)光的衍射基本要求:1.理解惠更斯-菲涅耳原理中包含的基本概念。

2.掌握用半波带法分析单缝夫琅和费衍射条纹的产生及其暗纹位置的计算。

3.理解光栅衍射条纹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掌握用光栅方程计算谱线位置的方法。

4.了解衍射对光学仪器分辨本领的影响。

学时安排:1、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单缝衍射(2)2、光栅衍射(2)3、光学仪器分辨率(1)(三)光的偏振基本要求:1.了解光的五种偏振状态;理解用偏振片起偏和检偏的方法;理解马吕斯定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