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经典之杜甫传

合集下载

冯至《杜甫传》内容概括

冯至《杜甫传》内容概括

冯至《杜甫传》内容概括杜甫,中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篇涵盖了社会的各个层面,表达了人民的疾苦与理想。

而在冯至的《杜甫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杜甫。

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杜甫生平的简单叙述,更是一次对杜甫诗歌和人品的深度解析。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从盛唐的繁华到中唐的动荡。

他的早年,如同他的诗歌一样,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热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杜甫的生活变得日益困苦。

尽管他身无长物,但他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用诗歌作为武器,直面生活的苦难。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的关爱和对社会的批判,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无论是五言、七言还是长篇叙事诗,都展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

他的诗篇风格多样,内容丰富,从个人的情感到社会的变迁,无一不包。

他的诗作不仅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

在《兵车行》、《丽人行》等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入剖析;在《春望》、《月夜忆舍弟》等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洞察。

在人品和性格方面,杜甫展现了一种高尚的人格魅力。

他为人正直,不畏权贵,关心人民疾苦。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他的一生都在为理想而奋斗,尽管生活中充满了困苦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

在唐代历史中,杜甫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风格和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诗人,使得他被誉为“诗史上的一座巍峨的山峰”。

冯至在《杜甫传》中对杜甫的诗歌创作和人生哲学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阐述。

他指出,杜甫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学的艺术,更是他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独特理解和体验。

他强调了杜甫诗歌中的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认为这是杜甫诗歌最重要的特点。

同时,他也分析了杜甫的人生哲学,认为杜甫的人生哲学是建立在人民和社会的基础上的,他的人生哲学是对人民和社会的深刻关怀和热爱。

总的来说,《杜甫传》是一部深入、全面的传记作品。

《杜甫传》(精美实用)

《杜甫传》(精美实用)

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
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
回国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
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
作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

诗人”(鲁迅语),其诗歌

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 《北游及其他》等;作为学

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

究都十分优秀。此外,他的 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
《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
居)—走出
力下降, 长安到凤翔,
社会贫困
卷入争斗—
日渐加深。
回家探亲
代表作品
1《悲陈陶》 《悲青坂》 2.《春望》
《月夜》 3.《北征》
诗歌特点
时代的变 化反映在 杜甫的诗 中,他在 这些诗中 发扬了他 爱祖国、 爱人民的 精神;此 后唐代的 诗歌有一 部分走向 现实主义 的朴质的 道路。ຫໍສະໝຸດ 人格追 求传记的定义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 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 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从传记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 历,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追寻一个人思想 演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寻回那 逝去的岁月云烟,感受沉重的历史沧桑。从中 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 和判断。
1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2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杜甫传读后感1500字

杜甫传读后感1500字

杜甫传读后感1500字杜甫传读后感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史司马",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思想内涵而广为人知。

《杜甫传》是一本以杜甫为主角的传记,通过对杜甫的生平、思想、诗歌创作等方面的描写,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阅读完《杜甫传》后,我深受感动,并对杜甫的诗歌与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表达我的观点和读后感。

首先,《杜甫传》通过对杜甫的生平和家世的描写,使我对他的背景有了更深的了解。

了解他从小失去了母亲,家道中落,经历了多次挫折和困境,但他却凭着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和对社会的关怀,坚持写诗,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

他的坎坷命运和难以言喻的痛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写诗对他意味着什么。

他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着对人世的关怀与善良,这种坚持和毅力让我深深地钦佩。

其次,《杜甫传》还揭示了杜甫作为一个诗人的独特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杜甫在他的诗中表达了人生的苦难与忧伤,但他并没有被生活中的困境压垮,而是用诗歌去宣泄和寻找心灵的寄托。

他的诗歌不仅仅是抒发个人情感的媒介,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呼唤。

读完《杜甫传》,我被杜甫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所感染。

他对人生的态度告诉我,在逆境中要有坚持与希望,用诗歌去寻找内心的慰藉,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回应和宣言。

再次,在阅读《杜甫传》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杜甫的诗歌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力量和思想内涵。

他的诗歌既抒发了他作为个体的痛苦与忧患,又具有普遍性的思考和对社会政治的关注。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关怀,对历史状况和政治事件的思考。

他的诗歌不仅仅是诗人个人的宣泄,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呼唤,使我对他的诗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最后,《杜甫传》让我对杜甫这位诗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他以其高尚的人格和才华,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巨大的瑰宝。

他的诗歌不仅留传后世,也对我有着深远的影响。

《杜甫传》的读后感(精选15篇)

《杜甫传》的读后感(精选15篇)

《杜甫传》的读后感(精选15篇)《杜甫传》的读后感(精选1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传》的读后感(精选1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杜甫传》的读后感篇1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

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

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

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

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

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

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杜甫传》的读后感篇2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

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中国诗人杜甫传记

中国诗人杜甫传记

中国诗人杜甫传记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被誉为中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出生在河南巩县的一个贫寒家庭中,但经历了饥荒、战乱等一系列的困苦和动荡,依然用他的诗歌才华定格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命运。

本文将为您讲述中国诗人杜甫的传记,以展示他辉煌的一生与他所面临的挑战。

杜甫童年时代的成长环境并不宽裕,但他拥有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学习能力,因此他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热衷于文学和历史,并以此为基础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他的第一首诗作诞生于他20多岁时,此后,他的诗歌作品逐渐成熟并广受赞誉。

然而,杜甫的一生充满艰辛和挫折。

他目睹了盛唐时期的荣光与衰落,历经了玄宗朝的政治腐败、起义军的暴行以及天灾人祸的破坏。

这一切使他深感社会的悲苦和人民的疾苦,也使他的诗歌风格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与许多诗人一样,杜甫的作品主题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生活和情感,包括自然景观、政治现实、个人命运等。

他的作品以才情横溢的辞章和优美的韵脚而著称,他独特的字句运用和丰富的想象力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杜甫的诗集《杜工部集》收录了他大量的诗作,并成为后世文学的经典之作。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被誉为“诗史之宝”,并对后代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将自己的情感与社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真挚的情感和坚定的意志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然而,正是因为杜甫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使他在个人生活中面临着许多困难。

他多次遭遇财产的损失和家庭的离散,甚至一度被迫离开故乡。

这些打击并没有让他的创作停滞,相反,这些经历激励着他创作了一系列表达忧国忧民思想和回应社会问题的杰出作品。

尽管杜甫的一生矛盾又充满痛苦,他的诗歌却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社会的期许。

他的作品透露着一种坚定的信念,即只有通过诗歌的力量,才能使人民的命运得到改善,社会得到重建。

杜甫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乐观主义和为人民奉献的精神仍然感动着世人。

他的作品被诵读、传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经典之杜甫传【徐老师教你读《杜甫传》】1.整体阅读《杜甫传》于1952年11月初版后,引起广泛的影响。

1980年3月又出版了增订版,附录了三篇文章、一篇小说。

本次重印,补入一些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材料,包括冯至撰写《杜甫传》时所作的笔记、所绘的图表等材料,冯至参加纪念杜甫活动的照片,一些著名学者有关《杜甫传》的信笺,夏承焘《读<爱国诗人杜甫传>》书评一篇等。

本次图文版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于感受杜甫、理解冯至与《杜甫传》都有很大的帮助。

2.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解读(钱志熙教授教我们这样解读)冯至先生虽然也是杰出的诗人和机智的小说家,可他却不是站在诗人、小说家的地位上的,而是努力站到史学家的地位上,以清醒的史学意识做这项工作。

谁也不会将他的《杜甫传》与他的历史人物小说如《伍子胥》等同起来,它们之间的界限是那样的明显,一望便知。

他说:“作者写这部传记,力求每句话都有它的根据,不违背历史。

由于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好任它空白,不敢用个人的想像加以渲染。

”(《杜甫传前言》)他承认无论使用什么方法,都无法完全再现历史,但作为主观努力,他“要极力避免使杜甫现代化,因为用现代人的思想与感情去点染将及一千二百年前的一个古人,可以说是一种难以原恕的罪行”。

(《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他的目标是要使“这幅图像使人一望便知道是唐代的杜甫,可是被一个现代人用虔诚的心与虔诚的手给描画出来”。

闻、冯两先生都将作传比喻为画像,他们的目标都要追求美术般的鲜明、凸现,要整体、生动地呈现杜甫。

所以,毫无疑问,他们的工作都是被一种审美的情绪所驱使,但冯先生的《杜甫传》是要将审美情绪与史学意识恰当地融合在一起。

当然,在这部传记中,诗人的敏悟和小说家的匠心仍然是体现出来的。

全传构设了13个大节次,把握住杜甫一生的基本生活历程。

除了“家世与出身”“童年”这两节外,其余11节,与杜诗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都能相对应。

在这些叙述中,作者突出了这样一个主题:诗人杜甫是怎样地因为他的时代、他的生活道路的促使以及他个人的主观努力,走上了用诗歌艺术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的艺术道路。

如在“吴越与齐赵的漫游”“与李白的会合”这两节里,作者充分运用杜甫早期作品,尽力勾勒杜甫早期创作的状貌,指出早期杜诗在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上都与后来的杜诗很不一样。

在渊源上则指出杜甫与洛阳文化及初唐、六朝诗人的承传影响关系,使读者对杜甫早期作品的壮丽风格和浪漫气质有较深的印象,同时也告诉了读者,杜甫并非一开端就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艺术是随着他的生活的发展、精神的发展而生长的。

传记中从“长安十年”到“夔府孤城”这八节,是全传的核心,这部分因为可凭借的杜诗很多,所以取材宏富,连贯性很强。

尤其将杜甫与他的时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处处从时代变化中把握杜甫的生活和杜诗的精神,有机性很强。

这就是说,在画诗人图像的同时,又画出了诗人所处社会的图像。

著者在创作《杜甫传》前就已有这样的构想:他说:“如果我们放开笔,可以以唐代的山川城市为背景,画出一幅广大而错综的社会图像,在这图画里杜甫是怎样承受了、担当了、克服了他的命运。

”这个立意应该说是很高的。

全传中“长安十年”这一节在这方面做得最精彩,著者写出长安的繁华,包括都城的雄伟、建筑的豪华、贵族的奢豪;也写出长安社会的内部真相、玄宗后期政治的危机;更写出杜甫是怎样承受着他的社会命运、他的理想的部分失落和他的现实精神的发生。

著者并没有就某些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而力求全局布置的均衡、合理。

均衡感也是整部《杜甫传》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印象。

我认为这首先是因为作者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对传记文学的特点也认识得很清楚。

这部传记明确强调传主形象的完整性和整个生活过程的完整性。

凡是符合这一要求的材料就加以利用,不符合这一要求就将其裁去。

作者取材的基本对象是杜诗原作,但不是采取介绍作品的方式,而是从立传的要求出发,将最能显示杜甫自身形象、最能反映杜甫生活经历和生活遭遇的那些作品选择来,将它们还原为史料。

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它的根据”,正是以整部杜诗作为保证。

在运用这些作品时,有时候是点出篇名,对有关作品做出精辟的艺术分析,如介绍《望岳》这首诗时他这样写道:杜甫在他十年的漫游里,经历了不少秀丽和雄壮的山川,认识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最后写出来像《望岳》那样的诗,这样的诗的写成正预示着他在诗的范围里将有一个远大的发展,也正如这首诗里最后两句所说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此以后,健壮的诗句便不断地从他的笔底涌出。

这样以画龙点睛之笔介绍杜诗,令我们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类似笔墨。

全传中有不少这一类分析,它们像一些明珠嵌镶全传之中,时时提醒读者,他所读的是一部谱写伟大诗人一生的传记。

但是,冯先生并没有将艺术分析作为他写作的重心。

也就是说,他明确这样一个写作规范,他所传的是人,是诗人,而不是诗。

在这方面,我们又看到,冯先生将传记文学与一般的文学批评区分开来了。

因此更多的杜诗作品在冯先生笔下不是艺术分析对象,而只是取材的史料,好多作品都是没有点出篇名的。

从介绍杜诗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有许多损失,而且将诗完全还原于史,诗的原有特质也无法保持了;但从写作传记的角度来看,这种化诗为史的取材法又是可取的,恐怕写作任何一部诗人的传记,都不能不在一定的程度上采用这种方法。

因为历史对诗人的记载往往是很简单,甚至是完全没有记载,因此撰作诗人传记,为了保证取材的丰富,也只有回到作品本身。

冯先生在撰写这部《杜甫传》之前,也曾努力向杜诗之外的史籍中搜求材料,但最后感到失望。

他说:“我由于向外寻求的失败,最后只有对于这方面断念,完全回到杜诗本身,‘以杜解杜’。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部《杜甫传》正是“以杜解杜”的结果。

总而言之,冯至先生这部《杜甫传》的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是著者在深刻了解传记文学特点的前提下,比较均衡、合理地处理素材,也均衡地处理创作传记工作中的历史与艺术两方面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艺术分析、想像整合、史实考证、议论等各种因素都能得到比较和谐的处理,最后达到史学意识和审美情绪的相融合,使这部《杜甫传》既具有信史的资格,又具有较高的文学性。

今天,杜甫研究比之冯先生撰写《杜甫传》的时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对杜诗艺术的研究、杜甫生平研究都有许多新的进展,但冯至先生这部《杜甫传》在向当代文学界和当代社会传扬杜甫精神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应该加以充分肯定的。

他在传记文学的撰写方面所包含的经验在今天仍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作者资料】冯至(1905―1993),诗人、学者。

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省涿县(今涿州市)人。

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曾先后任教于哈尔滨靠前中学、北平孔德学校。

1930-1935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和海德堡大学,研究文学和哲学,获博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兼附设不错中学暨德语补习班主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德语文学会会长等。

著有诗集《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小说《伍子胥》,论著《论歌德》、《杜甫传》等。

【内容简介】《杜甫传》是一部融自己的人生经验、创作体会和研究心得于一炉的著作,也由此冯至成为继闻一多之后的又一位致力于杜甫研究、致力于向文学界和全社会传扬杜甫精神的有名诗人。

他是中国文学研究家,其治学严谨认真,与其诗歌风格一样,抒情而不恣情,凝练而不怪异,《杜甫传》即此一特点的具体体现。

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

祖父杜审言,在武则天时代做过膳部员外郎,是个著名的诗人。

杜甫颇引以为荣,说“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

这对他一生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无疑是一条较为重要的纽带。

父亲杜闲,做过兖州司马、奉天(陕西乾县)县令。

这样的家庭在当时社会上享有一定的特权:不纳租税,不服兵役,有资格结交权贵人物和社会名流。

这就使得杜甫在青少年时期就曾出入岐王李范等贵族官僚的宅第,看过名伎公孙大娘的舞蹈,听过名歌者李龟年的演唱,并度过了“读书破万卷”的书商生活,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养。

【杜甫其人概要】1.家世背景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巩县。

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

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少年时期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河南郾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后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里,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在洛阳北邙山顶玄元皇帝庙里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这在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

当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

还有李邕、王翰这样的长辈也屈尊来访问他。

2.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

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

大概这时他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是省侍父亲于兖州时的作品;还有《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人的热情歌颂了雄鹰和骏马;还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

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会见了诗人高适,这是第三次漫游。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天宝四载(745年),他在齐鲁又与李白相见,在饮酒赋诗之外,又讨论了炼丹求仙,而且共同访问了兖州城北的隐士范野人。

两人还互赠了诗篇。

杜赠李的诗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